指导仿制药品质评价的溶出度实验

指导仿制药品质评价的溶出度实验

摘要 溶出度试验在评价仿制药和原研药生物等效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试验参数的制定是合理评价的关键因素。

关键词 溶出度试验 溶出曲线

1 溶出度试验

药物在被人体吸收至血液循环发挥药效之前,特别是对于口服固体片剂、胶囊,需要先经过药物的崩解和溶出,可见药物的溶出是药物发挥疗效的前提。溶出度试验就是在有限模拟人体消化道环境的情况下来评价药物溶出的速度和程度[1]。国内药典规定的溶出条件中,溶出试液模拟的是消化液,转桨或转篮带动的机械搅拌模拟的是消化道内的机械搅拌,最终得到的药物浓度-时间曲线代表了药物在一定溶出环境下的溶出度。不同制剂的不同的释放行为能够带来一定的临床治疗效果,溶出度试验对于人体内药物释放行为的预估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药物的开发及其品质的评价常常离不开溶出度试验。

2 溶出度试验参数

溶出度试验中,溶出介质的温度37℃模拟的是人的体温。不同转速体现的是不同年龄段人群的胃肠蠕动功能差异,如50rpm可以理解为老年人的胃肠蠕动力,100rpm为青壮年人的胃肠蠕动力。不同pH值的溶出介质代表的是不同段消化道的pH值,如pH1.2代表的是胃内环境、pH6.8为肠道环境。900ml-1000ml体积的溶出介质模拟的则是人体消化道内体液的体积[2]。在具体的溶出度试验中,需根据具体考察对象选择具体试验参数。

3 仿制药疗效评价

仿制药追求的是临床疗效和原研药临床疗效的无限趋近,而体内生物利用度是评价临床疗效的一个重要指标。在仿制药前期开发过程中,每一个处方下的药物不可能随即做一次生物利用度试验以比对原研制剂,生物利用度试验的费用往往很高,并且国内目前的受试者大多数为青壮年,而用药患者大部分为中老年患者,所以说其局限性比较大。而溶出度试验可以用一定方式模拟不同身体素质的用药患者,可以对后期生物利用度试验起到一定的预估作用。也就是说仿制药和原研药的体外溶出释放行为一致,则该仿制药的体内生物利用度和原研药的体内生物利用度一致的可能性很高,但并不意味着两者的体外溶出释放行为不一致,其生物利用度就不一致,这种情况很少。另一方面,体内生物利用度不一致,则在某种溶出度条件下仿制制剂和原研制剂的溶出行为就不一致,如果要能够近可能用

体外溶出模拟体内生物利用度使得仿制药和原研药疗效无限趋近,就需要进行全面的溶出度试验

4 不同仿制药溶出曲线的选择

为了达到仿制药疗效和原研药的无线趋近,溶出条件的选择至关重要,一定溶出条件下原研药的释放行为很有可能是该药产生某种疗效的一种重要“标签”,在该溶出条件背景下进行的处方筛选才能够使仿制药和原研药同质化。考虑到原研药的市场价值,国家层面的质量标准制定同样会考虑到该因素,当然其不会公开其核心技术,所以当获取数批原研制剂、按照质量标准试验条件检测时,结果往往都是快速释放的情形(15min达到85%),所以盲目依照各国质量标准研究会误入歧途。

4.1 pH值依赖型药物制剂溶出曲线的选择

pH值依赖型释放的药物需先在其溶解度-pH值曲线找到该药溶解度变化速度比较快的pH值区间,在该pH值区间下其释放行为才是药物品质呈现的最佳体现。通常45-60min达到85%的pH介质和90-120min达85%的介质,且溶出曲线没有突释和拐点的两条曲线被认为是最有代表性的两条曲线。

4.2 难容性口服固体制剂溶出曲线的选择

难溶性口服固体制剂在任意介质中,120min平均溶出率达不到85%以上时,可以考虑采用低浓度的表面活性剂,以45min-120min溶出率达85%的溶出条件为进行溶出曲线的比对。

4.3 肠溶制剂溶出曲线的选择

肠溶制剂释放要求在胃内很少释放,所以应在pH1.2的条件下对仿制药的溶出和原研药的溶出行为进行比对,另外,考虑到年长者胃酸缺乏的情况,可以选择在pH4.5的条件下进行比对。为了确保该型制剂的基本疗效,需在模拟肠道环境的pH6.0条件,在不同转速下对原研药和仿制药进行比对。为了模拟药物在人体的实际情形还应进行混合介质研究,如50rpm,pH1.2(2h)+pH6.8条件下试验

4.4 治疗窗狭窄的药物溶出条件的选择

治疗窗狭窄的药物最具特征的两个点就是第一个时间点不能突释超过某个限度、第二个时间点释放量不得少于某个限度以保证全部释放。如卡马西平在《日本溶出曲线数据库》的规定为:5min不得超过60%和30min不得超过70%;美国药典规定10min释放量为10%-50%,45min时不少于75%。

参考文献

[1] 中国药典2010版:390.

[2] 谢沐风.如何科学、客观地制定溶出度试验质量标准[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14,43(3):A28 [3]

[3] 谢沐风.具有区分力的溶出曲线[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14,45(7):688

 

第二篇:溶出度试验在药品质量控制中的应用

溶出度试验在药品质量控制中的应用

安徽医药 AnhuiMedicalandPharmaceuticalJournal 2006Sep;10(9)?699?

◇小专论◇

溶出度试验在药品质量控制中的应用

金建平

(安徽省芜湖市药品检验所,安徽芜湖 241000)

摘要:论述溶出度试验在药品质量控制中的发展概况、试验方法、溶出介质的选择、、胶囊剂、

栓剂、微丸等固体制剂中的应用。,是衡量制剂工艺是否合理的一项重要手段,它的研究和应用不断促进了药物研制水平,,、生产和指导临床用药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溶出度试验;药品质量;应用

Theontestindrugqualitycontrol

JINJian2ping

(WuhuInstituteofDrugControl,Wuhu,Anhui241000)

Abstract:Thispaperreportsthedevelopmentsurveyintestmethodandtheselectivityofdissolutionmediumaswellasthedeterminationofelutionamountduringdrugqualitycontrolbymeansofdissolutiontest(DT).ItelucidatestheresearchandapplicationofDTinvari2oussolidpreparationssuchastablets,capsules,suppository,micro2pillsindicatingtheDTisaneffectivesubstitutionmethodsforthere2searchandevaluationofthebiologyefficacyfromvitrotovivoofbodyandalsoanimportantmethodtoevaluatewhethermedicineproces2sionisreasonable.TheresearchandapplicationofDTwillpromotethelevelofdrugpreparationsandenforcethedrugqualitycontrolprocess.Itshowsithassignificanceintheresearch,productionandutilizationofclinicaldrugs.Keywords:dissolutiontest;drugqualitycontrol;application

  药物溶出度是指药物从片剂或胶囊剂等固体制剂,在规定溶剂中,在一定条件下的溶出速度和程度。药物在体内释放和吸收是药效的关键。而每一批产品不可能都进行体内试验,因此产生了体外试验手段即溶出度试验,它比药物体内释放分析方法简便易行。溶出度试验既是一种模拟口服固体制剂在胃肠道中崩解和溶出的体外试验法,也是一种控制药物制剂质量的体外检测方法,是以实验为基础,以溶解为理论并用数学分析手段处理溶出度试验数据,是研究固体制剂以及半固体制剂所含主要的晶型、粒度、处方组成、敷料品种和性质、生产工艺等对制剂质量统一性的方法。固体制剂只有溶出才能被机体吸收,而溶出量的多少则可作为药效的参考指标之一。1 发展概况

早在1897年Noyes和Whitney就提出了溶出速率方程,即Noyes2Whitney方程,这是溶出度测定的基本原理,dw/dt=KS(Csat2Csol)。式中dw/dt为溶出速率;K为溶出速率常数;S为固体药物表面积;Csat为饱和溶液浓度;Csol为任一时间溶液浓度。19xx年Nernet和Brunner将Fick扩散定律应用于

Noyes2Whitney方程。19xx年Edwards对阿司匹林片进行了

为二百多个品种。今后将会有更多的品种增加溶出度检查,并逐步取代崩解时限的检查。这将进一步促进口服固体制剂

质量水平的提高,确保制剂的临床疗效。

2 试验方法

根据药物与介质混合的类型,溶出度试验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由于搅拌或旋转而在介质中产生的强制对流导致混合,如转篮法,浆法等;另一类是由于介质的自然对流导致混合,如循环法,流室法。19xx年版中国药典的溶出度测定法中规定了三种检测方法。第一法:转篮法;第二法:循环法;第三法:浆法。19xx年版中国药典中删去了循环法,改第一法为转篮法,第二法为浆法。19xx年版中国药典中增订新的第三法,实际上仍采用溶出度仪,方法属浆法,需要时只是在原仪器上调换小杯小浆。另外流室法(也称流通池法)和转瓶法(也称往复圆筒法)在USP(22)作为法定方法加以收载。转篮法的缺点为篮网眼有可能被堵塞或样品可能粘附于网壁上;浆法的缺点是药品可能上浮,尤其是胶囊;而小杯法只适用于小剂量的样品;流通池法适合于小剂量、难溶性药物的缓、控释制剂,尤其是肠溶制剂,它比转篮法和浆法更能模拟药物在体内的转运过程,更接近于体内层流流动的情况。20xx年版中国药典(草案)中,流通池法曾加以收载,但20xx年版中国药典中收载的仍为转篮法、浆法和小杯法。20xx年版中国药典收载的为转篮法、浆法和小杯法,在仪器装置上给于了修订。如转篮,篮体原来描述得不明确,根据我国家标准(GB5330285)“工业用金属丝编织方孔筛网”,增加其描述“编织方孔筛网”。因筛网为方形,故将“孔径”修改为“网孔”,并参照USP订丝径为0.25μm、网孔为0.40μm。

3 试验介质

研究,并指出阿司匹林的镇痛作用取决于药物在胃肠道内的溶出速率。随后Shenoy等研究了苯丙胺缓释片的生物利用度与体外溶出速率的关系,Smolen等介绍了有关溶出与生物

利用度曲线近似一致的概念。药典规定溶出度检查是为了用药安全有效,起着评价固体制剂质量和疗效的作用。国外药典从70年代就相继对许多药物制剂都规定了溶出度检查项目。近年来,各国药典收载溶出度检查的品种呈上升的趋势。我国在19xx年版药典中正式收载了7个品种的溶出度检查项目;19xx年版为43个;19xx年版为134个;20xx年版扩大

试验中溶出介质多为水(如头孢氨苄胶囊),不同浓度的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溶出度试验在药品质量控制中的应用

?700?安徽医药 AnhuiMedicalandPharmaceuticalJournal 2006Sep;10(9)

表明,体外释放迅速,则体内药物浓度达峰时间明显缩短。缓

释片是由高粘度的亲水性高分子材料为主要辅料做成的能在体液徐徐溶解并释放所含药物的一种剂型,同样也可用溶出度试验来评价缓释效果。余继英等在对14个厂家盐酸二甲双瓜片溶出度考察中发现,不同厂家的盐酸二甲双瓜片溶出度存在显著差异,虽然各厂家样品的溶出度均符合规定,但T50最短为(5.53±0.44)min,最长则为(21.04±2.10)min;Td最短为(8.14±0.52)min,最长为(27.50±4.05)min,据此对,[1]。愈风宁、压片而,,,,从而提高了其生物利用度[2]。对乙酰氨基酚HPMC缓释片的溶出度试验表明,HPMC的用量、粒度大小、生产工艺、片剂大小及其它辅料均对对乙酰氨基酚释放的速率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3]。治疗支气管哮喘和痉挛的药物沙丁胺醇,临床上需要有先快速而后再缓慢维持疗效的两种作用,为了满足临床治疗的要求,把它制成双层缓释片,实际生产中是利用溶出度试验来指导它的生产工艺的[4]。维生素E微囊片是目前较新的一种剂型,是采用微囊化技术,将维生素E固化后制成的片剂,该药的溶出度试验显示,维生素E微囊片具有明显的缓释作用,对温、湿、光的稳定性也大

[5]

大改善。在元胡止痛片剂型改为胃漂浮型控释片的研制中,利用溶出度试验了解这种制剂能延长药物在胃内的滞留时间,提高药物在胃肠道的吸收,以选择合适的处方,确定合

7]

理的工艺条件,并且说明胃内漂[6、。

5.2在胶囊剂中的应用萘哌地尔缓释胶囊的体外释放与体内吸收相关性研究中,采用模型拟合计算的吸收分数、反卷积分法计算所得的两种萘哌地尔缓释胶囊的体外释放与体内吸收回归的相关系数,为该制剂的快速处方筛选、体外释放条件的合理设计以及缓释制剂的快速评价提供了理论依据[8]。在用糖衣锅包衣法制的得布洛芬胶囊研制中,利用溶出度试验对它进行了体外溶出速率与健康志愿受试者的血药浓度两项指标与芬必得作比较,显示差异无显著性,从而指导布洛芬胶囊的生产工艺[9]。对茶碱控释胶囊在不同介质中的溶出度试验研究表明,药物的释放只在几个时间点有差异,而总释放量无差异,这对控释制剂的质量评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10]。用溶出度对抗类风湿关节炎的合成口服制剂金诺芬胶囊进行研究,说明该药的溶出速率符合要求。阿昔洛韦胶囊的体外溶出度试验中,表明所选用的赋型剂制成的胶囊体外溶出速率明显快于市售片剂,但由于胶囊壳的溶解时间关系,在与片剂的比较中,溶出参数片剂的T50、Td均比胶囊剂小,而T80都明显比胶囊剂大,在血药浓度测定上也表现为胶囊剂的峰浓度出现的比片剂迟[11]。将中、日、美三国的足叶乙苷胶囊进行体外溶出度对比考察中得出结论,中外药品溶出参数T50存在差异,原因在于原料药的来源、提取、处方、辅料及胶囊壳质量的不同所致[12]。

5.3在栓剂中的应用栓剂检查项中的融变时限只是反映药品自身的溶解时间,不能反映其中药物成分的溶出情况。目前,溶出度用于栓剂的例子逐渐增多,且有用溶出度测定代替融变时限的趋势,在对栓剂的溶出度试验中显示,由于部分栓剂会粘附于篮上,堵塞网眼影响溶出,因而采用浆法测定比用

盐酸溶液(如琥乙红霉素片、罗红霉素胶囊、乙酰螺旋霉素片),各种浓度的磷酸盐缓冲液(如吉非罗齐胶囊)和醋酸盐缓冲液(如诺氟沙星胶囊)。一些不溶于上述溶出介质的药品选择了表面活性剂(如灰黄霉素片)。在溶出介质中加表面活性剂能减低介质的表面张力,增加溶解度,使样品溶出速率增大,使用较多的为十二烷基硫酸钠的水溶液,十二烷基硫酸钠与0.1mol/L盐酸的溶液等。表面活性剂的使用,让一部分难溶性药物的溶出度测定成为可能。另外对于较大一部分难溶性的药物,现在也逐步在水相中加入不同比例的有机溶媒(如达那唑胶囊),有不同浓度的乙醇溶液,不同比例的乙醇与磷酸盐缓冲液等。尽管不提倡在溶出介质使用有机溶媒,但许多药物难溶于水相,又找不到其他可溶解这些药物的介质时,的有机溶媒作为溶出介质,4 测定方法

、比色法等。目前最常用的方法为紫外分光光度法,该法操作容易,仪器也容易获取。现在高效液相色谱法越来越多地被使用,因此专属性更强且手段更为先进。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仪器的不断更新,溶出液成分的测定越来越多地依赖于现代仪器的使用。在溶出度检查方法中,19xx年版、19xx年版、19xx年版中国药典采用的是对照品比较法和吸收系数法,而20xx年版中国药典收载的抗生素药品,除极少数(如盐酸四环素片、胶囊)外,其绝大部分口服固体制剂的溶出度检查方法由对照品修订为自身对照法。相对而言,标准品法用对照品或E值(吸收系数)作对照测定或计算制剂的溶出度,其溶出量为绝对值,与药物的含量和制剂的处方工艺即制剂的溶出特性等有关,含量与溶出量有一定的正相关,而自身对照法则是根据部分抗生素多组分的特点制定的方法。多组分抗生素如果使用标准品测定其溶出度,则因标准品的组分与不同厂家生产的产品或不同批号产品的原料药所含组分比例不同,而使测定结果出现差异,因而不能正确反映该产品的溶出情况,用自身对照法可避免这种问题是其优点。该方法测定的溶出量是相对量,在可测定的范围内与制剂本身的含量无关,仅与制剂的处方工艺即制剂的溶出特性有关。因此符合溶出的定义,能达到检查溶出度的目的。另一优点是可基本避免制剂辅料对测定的影响,且可不使用对照品或标准品。然而,用自身对照法也同样存在着缺点,自身对照溶液需批批制备、当主药含量很低时,大量的辅料会影响溶出量得测定且自身对照法的方法学验证较复杂。基于这些因素,20xx年版中国药典将部分单组分抗生素(如头孢氨苄胶囊等)修订为对照品比较法。5 应用

对于药品质量控制来说,体外溶出试验主要有两个作用,一是作为药品质量控制手段;二是有利于制订药品标准。溶出度试验在药物制剂中应用最多的是片剂和胶囊剂,随着制药工业的发展,在栓剂、丸剂等其他剂型中也有了很多应用。5.1在片剂中的应用除了通常的素片(如硝酸异三梨酯片)、糖衣片(如氯霉素片)和薄膜衣片(如盐酸环丙沙星片)外还应用到分散片(如罗红霉素分散片)、速释片(如甲磺酸酚妥拉明速释片)和骨架(缓释)片(如硫酸庆大霉素缓释片)中。分散片、速释片这些剂型需迅速崩解释放,利用溶出度试验即能了解它们是否释放迅速,在与生物利用度的比较中还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溶出度试验在药品质量控制中的应用

安徽医药 AnhuiMedicalandPharmaceuticalJournal 2006Sep;10(9)

转篮法测定好。利用溶出度试验对麻杏石甘栓进行释药特点

及规律的研究,表明其在11min前溶出速率最快,30min溶出量达到最大[13]。壬苯醇醚双层栓的溶出度试验显示,该药的有效时间和作用效果皆优于对比的另外两种同药栓剂[14]。利用溶出度试验对研制的氧氟沙星中空栓进行筛选,样品溶出结果显示,该药在1小时前为速释,在1小时后为缓释[15]。

5.4在丸剂中的应用用溶出度试验对采用包衣造粒工艺制成的微丸进行了处方工艺筛选、工艺研究和稳定性考察。将同一药物微丸与其缓释骨架片及普通片骨架片进行了比较,说明该药物的微丸和骨架片均比普通片剂有显著的缓释效果,试验结果显示,骨架片释放过程符合Higuchi方程,微丸符合零级动力学,可达到恒速释放药物成分的目的[16]药物制成肠溶微丸工艺研究,18]

出速率高、[17。双嘧达莫缓释微丸的释放度试验中显示,溶出前期药物逐渐向外释放,而释放后期溶蚀机制参与溶出,这说明溶出过程中药物是以扩散和溶蚀相结合的机制释放的,比较该在动物体内与体外溶出试验可得知,双嘧达莫缓释微丸的体内外各参数间有显著相关性,可以通过体外的释放度试验来有效地控制和预测药物制剂的生物利用

20]

度和制剂在体内的释放、吸收规律[19、。改善中药有效成分的物理性质(如微粉化、微晶化、固体分散体等),可以增加中药有效成分的溶解性能。上海中药一厂研究的苏水滴丸T50比冠心苏合丸快一倍,临床疗效明显,各项生物参数均优于冠心苏合丸[21];用β2环糊精包合物制备的01号六神丸较好地保存了挥发性的冰片,减轻了蟾酥的刺激性,且体外溶出较快,优于原工艺制备的02号六神丸[22]。从这些传统的中成药水泛丸和蜜丸的溶出度试验中我们可知,当溶解性质或生产工艺不同时,药物的成分溶出差异很大。

5.5在固体分散体的应用固体分散体是将难溶药物制成高速高效制剂的一种药物制剂新技术。乙基纤维素与尼可地尔、阿斯匹林、茶碱、布洛芬的固体分散物的体外溶出结果表明,乙基纤维粘度、含量、固体分散物颗粒大小、溶出介质的pH值均对药物的释放有影响,且乙基纤维适合作缓释型固体分散物的载体[23]。蒿甲醚固体分散体缓释制剂的体外溶出试验证实,固体分散体在pH8.0人工肠液中溶出量较蒿甲醚原粉大为增加,蒿甲醚固体分散体缓释制剂既可增加溶出度,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又达到了缓释的目的[24]。利用固体分散体技术增加诺氟沙星的溶解度和溶出度,诺氟沙星在载体中部分呈分子态分散,部分以微晶状太分散,固体分散体的溶出速率与相应物理混合物及原料药间存在显著差异,不同分子量PEG固体分散体溶出顺序是PEG4000<PEG6000<PEG10000,联合载体固体分散体溶出较单一载体稍高,其中以20%PEG4000与80%PEG6000(1:4)的溶出最快[25]。5.6在其他剂型中的应用泡腾颗粒剂的溶出度试验,显示了不同辅料对所含的成分溶出的影响。干粉末吸入缓释微球是一种靠患者自主呼吸使药物粉末同步进入呼吸道的新型制剂,利用溶出度试验对该剂型进行释药试验以确定制备工艺。新研制的环丙沙星缓释微球的释药测定试验表明,该药的体外释药规律遵循Higuchi方程[26]。溶出度试验还应用到凝胶剂中,将凝胶剂置于一定规格的透析袋中,两头用线扎紧

?701?

后置溶出仪的转篮中,依法进行试验,也能体现凝胶剂的溶出情况,并可知制成凝胶剂的材料不同释药的速度就不同,以筛选处方[27]。烧伤膜的制备是一种比较复杂的过程,其制备后药物释放如何,也应用溶出度试验来体现,溶出度在烧伤膜的

29]

应用也促进了该剂型处方的筛选[28、。溶出度还应用于眼用药膜的研究。眼睛是人体最敏感的器官之一,因此眼用药膜的材料的选用是很关键的,通过溶出度试验对眼用药膜进行考察,从中选出符合眼用药膜要求的材料配比[30]。6 结束语

,,减少了盲目性,加强,对同一品种不同生产厂家的药物进行溶出度考察,体现了不同厂家生产的产品质量的优劣,找出疗效不一的原因。同一药物不同剂型进行溶出度试验比较,显示不同剂型的体外释放速率,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与西药制剂的研究相比,中药制剂溶出度方面的研究还有待加强,以进一步提高中药制剂研制水平,加强中药制剂质量控制。

溶出度试验是区分药物固体制剂体外溶出速率的有效手段,它的应用指导了新药的研制,增加了控制药物质量的检查项目,客观地评价了固体制剂,提高了制剂的质量。溶出度的研究和应用不断促进了药物研制水平,强化了药品质量控制手段,在药物的研制、生产和指导临床用药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参考文献:

[1] 余继英等.对14个厂家盐酸二甲双胍片溶出度的考察.中国药

房,2003,14(1):41.[2] 苏瑞强等.细胞级粉碎技术提高愈风宁心片溶出度的研究.中

成药,2002,24(3):167.[3] 裴元英等.对乙酰氨基酚HPMC骨架片药物释放影响因素研

究.中国药学杂志,1997,32(5):281.

[4] 张毅兰等.沙丁胺醇缓释双层片的研究.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1997,28(7):305.[5] 何 文等.维生素E微囊片的研制及质量考察.中国医院药学

杂志,2002,22(11):669.[6] 胡志方等.元胡止痛胃漂浮型控释片初步研究.中成药,2002,

24(8):21.[7] 刘产明等.胃幽静漂浮片的体外溶出度试验.中成药,1998,20

(12):3.[8] 丁劲松等.萘哌地尔缓释胶囊的体外释放与体内吸收相关性的

研究.中国药房,2001,12(7):395.[9] 王雅珍等.布洛芬缓释胶囊的研制及体内外评价.中国医药工

业杂志,1997,28(5):212.

[10]闰惠琴等.茶碱控释胶囊在不同介质中的释放度试验.中国医

院药学杂志,1999,19(3):139.

[11]王胜浩等.预胶化淀粉制备阿昔洛韦胶囊的体外溶出和生物利

用度.中国医药工业杂志,1998,29(5):213.[12]鲍辛南等.中、日、美三国足叶乙苷胶囊的体外溶出度考察.中

国药房,1998,9(6):275.[13]何 群等.麻杏石甘栓体外溶出度实验研究.中药材,1998,21

(6):314.

[14]沈丽林等.壬苯醇醚栓的研制及体外溶出度的测定.中国药学

杂志,1997,32(12):744.[15]景 利等.氧氟沙星中空栓的研制及体外溶出度考察.中国药

房,2002,13(10):593.

[16]张叔秋等.卡托普利缓释制剂的释放研究.中国药房,1997,8

(2):59.

[17]徐美香等.红霉素肠溶微丸的研究.中国医药工业杂志,1997,

28(11):502.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溶出度试验在药品质量控制中的应用

?702?安徽医药 AnhuiMedicalandPharmaceuticalJournal 2006Sep;10(9)

生物技术的可专利性

吴妍辉

(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研究生院,北京 10000)

关键词:生物技术;可专利性;专利

现在世界各国都在紧锣密鼓的进行生物技术专利保护的“圈地运动”时,特别时美国对于生物技术专利性的开放和支持,欧盟和日本等国也不甘落后,并且这种趋势也随着发达国家的鼎力支持而反映到国际公约中。本文从分析生物技术专利性背后的利益驱动入手,,。1 ,而现今科学技术快速进步,21世纪是生物科技时代的说法,在一定程度上是正确性的。多利羊的诞生已给人们太多的讶异与惊喜,而生物技术在药品领域的大显伸手更是给人类对健康,寿命等身体素质的提高注入了希望。正是因为生物技术已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生物技术的可专利性也成为人们的关注的焦点。虽然生物技术的可专利性在理论上也是如火如荼的讨论,而在实践上已不是问题所在。美国早在1873年就已给予一种从有机体病菌分离的作为一种制成品的酵母于专利保护,这是涉及微生物的首例专利。自此开始后,美国专利局更是迫切将更多生物技术纳入专利保护的羽翼下,并给予了专利权的客体更加宽泛的定义,即“阳光下人造的任何东西”(Anythingunderthesunthatismadebyman)。欧盟,日本也是竞相效尤美国做法。

不可否认,利益驱动让这些发达国家争先恐后给予生物技术于专利保护。原因在于,技术在今天即意味着经济利益。现今经济对于科学技术的依赖性从人们将之称为知识经济中可见一斑。而专利制度旨在促进科技进步,科技进步又连带经济的发展。所以可以说专利制度与经济发展相得益彰。在技术与经济利益犹如连体婴儿般存在的现今社会中,为了更多的经济利益,必然便会有要求尽可能对各种技术予以保护。而发达国家争相给予生物技术专利保护的原因也在于希冀通过生物技术的专利保护,保护自己的商业市场,并通过其在生物技术上得优越性达到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以及国际市场的垄断,牟取更大的商业利益。

[18]曾环想等.吲哚美辛肠溶包衣微丸的研制及其释放度的研究.

中国药学杂志,1997,32(7):415.

[19]王文刚等.双嘧达莫缓释微丸的研制及其体外释放特性.中国

医院药学杂志,2002,22(9):528.

[20]王文刚等.双嘧达莫缓释微丸的体内血药浓度及体外溶出度的

相关性研究.中国药学杂志,2002,37(8):605.

[21]上海中药一厂.冠心苏合丸的剂型改进-苏水滴丸的试制.医

药工业,1976,12:3-4.[22]王晓平等.β2环糊精在六神丸中的应用:两种六神丸的药剂学

对比研究.中国中药杂志,1993,18(7):415.[23]王 晋等.乙基纤维素固体分散物对药物释放度影响因素的研

究.中国药学杂志,2000,35(3):166.

[24]尹崇道.蒿甲醚固体分散体缓释制剂的研制及体外溶出度的观

察.中国药房,1997,8(6):251.

2 国际公约及我国立法

TRIPS协议第27条第1款规定(可获专利的发明),一切

,,只要其新颖。,即是任何技术领域当然也包括了生物技术领域[1]。不3款也排除了部分技术的可专利性。

而欧盟《关于生物技术发明的法律保护指令》更加表明了对生物技术发明保护的坚决态度。其第1条即规定了,成员国应通过国内专利法保护生物技术发明。但指令第4条也排除了植物,动物品种的专利性和生产动物,植物的“实质生物方法”的专利性。第5条规定了对生命材料的简单发现不具可专利性。

我国专利法第25条规定,对下列各项,不授予专利权:(一)科学发现;(二)智力活动的规则和方法;(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四)动物和植物品种;(五)用原子核变换方法获得的物质。对前款第(四)项所列产品的生产方法,可以依照本法规定授予专利权。并且在2001《专利审查指南》将其规定更加细化,《指南》认可了一定条件下的基因具可专利性;但是转基因动植物因其通过基因工程的重组DNA技术等生物学方法得到的动物或植物,所以在我国不具可专利性。

从以上国际公约和我国对于生物技术的专利保护规定来看,世界上基本一直的做法是给予生物技术于专利保护,但是同时也给予其一定的限制。3 生物技术可专利性的不合理性分析

从现在世界范围来看,生物技术的全面保护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虽然生物技术的专利与否挡不住科学的脚步,也移动不了各国政府及司法部门对于这些技术予以特别保护的决心。但是反对的呼声也从未停止。究其原因,确实生物技术的可专利性有可商酌之处。3.1 生物技术的可专利性损害了公共利益 专利制度是对人类智慧结晶予以保护的制度,其特点之一在于专利客体的无形性,它保护的是人们的智慧,或者说是知识。而知识的价

[25]林天慕等.诺氟沙星固体分散体的制备及体外溶出度研究.解

放军药学学报,2002,18(3):149.

[26]李凤前等.干粉末吸入环丙沙星缓释微球的制备及体外释药调

控.中国药学杂志,2002,37(2):110.[27]沈 岚等.不同基质丹参凝胶剂的释放比较实验研究.中成药,

2000,22(2):118.[28]腊 雷等.吲哚美辛胶原蛋白烧伤膜的制备及释放度.中国医

院药学杂志,2001,21(8):456.[29]腊 雷等.磺胺嘧啶银胶原蛋白烧伤膜的制备及释放度.中国

药房,2001,12(7):394.[30]苗 靖等.聚乙烯醇-白及胶混合膜药物溶出度的研究.中国

医药工业杂志,1998,29(7):303.

(收稿日期:2005-11-16)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