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制药工艺学知识点总结

1、药物合成工艺路线设计方法: 类型反应法 分子对称法 追溯求源法 模拟类推法

2、类型反应法:指利用常见的典型有机化学与合成方法进行合成路线设计的方法。

分子对称法:具有分子对称性的化合物往往由两个相同的分子经化学合成反应制得,或可以在同一步反应中将分子的相同部分同时构建起来。

追溯求源法(倒推法、逆向合成分析):从药物分子的化学结构出发,将其化学合成过程一步一步逆向推导进行寻缘的思考方法。

模拟类推法:从初步的设想开始,通过文献调研,改进他人尚不完善的概念和方法来进行药物工艺路线设计。

3、平顶型反应:反应条件易于控制,可减轻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 P39 图2-1

尖顶型反应:反应条件苛刻,条件稍有变化收率就会下降;与安全生产技术、三废防治、设备条件等密切相关。

4、一勺烩(一锅合成):在合成步骤改变中,若一个反应所用的溶剂和产生的副产物对下一步反应影响不大时,可将两步或几步反应按顺序,不经分离,在同一反应罐中进行,习称“一勺烩”

5、常见的设备材质:铁、铸铁、搪玻璃、陶瓷、不锈钢

6、①可逆反应:特点:正反应速率随时间逐渐减少,逆反应速率随时间逐渐增大,直到两个反应速率相等,反应物和生成物浓度不再随时间而发生变化。可以用移动方法来破坏平衡,以利于正反应的进行,即设法改变某一物料的浓度来控制反应速率。

平行反应(竞争性反应):级数相同的平行反应,其反应速率之比为一定常数,与反应物浓度及时间无关。即不论反应时间多长,各生成物的比例是一定的。可通过改变温度、溶剂、催化剂等来调节生成物的比例。

②工业生产的合适配料比确定:A凡属可逆反应,可采取增加反应物之一的浓度(即增加其配料比),或从反应系统中不断除去生成物之一的办法,以提高反应速率和增加产物的收率。B当反应生成物的生成量取决于反应液中某一反应物的浓度时,则增加其配料比。C倘若反应中,有一反应物不稳定,则可增加其用量,以保证有足够量的反应物参与反应。D当参与主、副反应的反应物浓度不尽相同时,利用这一差异,增加某一反应物的用量,以增加主反应的竞争能力。E为防止连续反应和副反应的发生,有些反应的配料比小于理论配比。使反应进行到一定程度后,停止反应。

7、①溶剂的分类:按溶剂发挥氢键给体作用的能力,分为质子性溶剂和非质子性溶剂两大类。

质子性溶剂:含有易取代氢原子,可与含负离子的反应物发生氢键结合,发生溶剂化作用,也可与正离子的孤对电子进行配位结合,或与中性分子中的氧原子或氮原子形成氢键,或由于偶极矩的相互作用而产生溶剂作用。介电常数>15。水、醇类、乙酸、硫酸、多聚磷酸、氨或胺类化合物。

非质子性溶剂:不含易取代的氢原子,主要是靠偶极矩或范德华力的相互作用而产生溶剂化作用。偶极矩和介电常数小的溶剂,其溶剂化作用也很小,一般将介电常数在15以上的溶剂称为极性溶剂,介电常数在15以下的溶剂称为非极性溶剂。

②溶剂化效应:每一个溶解的分子或离子,被一层溶剂分子疏密程度不同地包围着的现象。对反应的影响:P59

8、理想的重结晶溶剂应对杂质有良好的溶解性;对于待提纯的药物应具有所期望的溶解性,即室温下微溶,而在该溶剂的沸点是溶解度较大,其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曲线斜率大。

9、常用的冷却介质:冰/水(0℃)、冰/盐(-10℃~-5℃)干冰/丙酮(-60℃~-190℃)

常用的加热介质:水浴、油浴、蒸气浴

10、催化剂特征: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而其本身在反应前后化学性质并无变化;使反应活化能降低,反应速率增大;特殊选择性。

催化剂活性的概念:是催化剂的催化能力,是评价催化剂好坏的重要指标,常用单位时间内单位重量(或单位表面积)的催化剂在指定条件下所得的产品量来表示。

常用的酸性催化剂:无机酸(盐酸、氢溴酸、氢碘酸、硫酸、磷酸等)、强酸弱碱盐类(氯化铵、吡啶盐酸盐等)、有机酸(对甲苯磺酸、草酸、磺基水杨酸等)

常用的碱性催化剂:金属氢氧化物(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氢氧化钙)、金属氧化物、强碱弱酸盐类(碳酸钠、碳酸钾、碳酸氢钠、醋酸钠)、有机碱(吡啶、甲基吡啶、三甲基吡啶、三乙胺、N,N-二甲基苯胺)、醇钠(甲醇钠、乙醇钠、叔丁醇钠)、氨基钠和金属有机化合物(三苯甲基钠、2,4,6-三甲基苯钠、苯基钠、苯基锂、丁基锂)

酶催化特点:催化效率;专一性强;反应条件温和;酶的催化活性受到调节和控制;易发生杂菌污染;酶价格较高,精致过程工作量大;仅限于一步或二步简单的反应,与微生物相比,经济上尚不理想;目前只能作用于限定的化合物;

酶是蛋白质,催化作用条件有一定限制。

相转移催化剂(PTC):使一种反应物由一相转移到另一相中参与反应,促使一个可溶于有机溶剂的底物和一个不溶于此溶剂的离子型试剂两者之间发生反应。相转移催化:用于非均相反应,使后处理简便。

常用的相转移催化剂:鎓盐类(三乙基苄基氯化铵TEBAC、三辛基甲基氯化铵TOMAC&TCMAC、四丁基硫酸氢铵)、冠醚类(18-冠-6、二苯基-18-冠-6、二环己基-18-冠-6)、非环多醚类(聚乙二醇、聚乙二醇脂肪醚、聚乙二醇烷基苯醚)

11、反应终点的监控:在工艺研究中常用薄层层析、气相色谱和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来监测反应,也可用简易快递的化学或物理方法,如测定显色、沉淀、酸碱度、相对密度、折光率等手段进行反应中点的监测。重氮反应:利用淀粉-碘化钾试液(或试纸)来检查反应液中是否有过剩的亚硝酸存在以控制反应终点。也可根据化学反应现象、反应变化情况,以及反应产物的物理性质(如相对密度、溶解度、结晶形态和色泽等)来判定反应终点。缩合反应:由于反应原料乙酰化物和缩合产物的结晶形态不同,可通过观察反应液中结晶的形态来确定反应终点。催化加氢反应:一般以吸氢量控制反应终点。当氢气吸收达到理论量时,氢气压力不再下降或下降速度很慢时,即表示反应已达重点或临近终点。通入氯气的氯化反应:以反应液的相对密度变化来控制其反应终点。

12、手性药物:以单一的立体异构体存在并注册为药物。具有副作用少、使用剂量低和疗效高等特点,颇受市场欢迎,销量迅速增长。

手性药物研究意义:对应体有不同的药理活性

13、手性药物的分类:①对映体之间有相同的某一药理活性,且作用强度相近:异丙嗪、氟卡尼、布比卡因②对映体具有相同的活性,但强弱程度有显著差异:阿替洛尔、普萘洛尔和美托洛尔;帕罗西汀和舍曲林;萘普生和布洛芬③对映体具有不同的药理活性: a一个对映体具有治疗作用,而另一个对映体仅有副作用或毒性:L—多巴和沙利度胺;芬氟拉明;氨氯酮;乙胺丁醇 b对映体活性不同,但具有取长补短、相辅相成的作用:茚达立酮 c对映体存在不同性质的活性,可开发成两个药物:丙氧芬 d对映体具有相反的作用:依托唑啉

14、手性药物的制备技术:化学控制技术和生物控制技术

化学控制技术:a普通化学合成:结晶法拆分【直接结晶法(外消旋混合物)、非对映体结晶(外消旋化合物)】、动力学拆分、色谱分离 b不对称合成(一个前手性化合物经选择性地与一手性实体反应转化为手性产物):化学计量型、催化型 c手性源合成(以价格低廉、易得的天然产物及其衍生物等手性化合物为原料,通过化学修饰的方法转化为手性产物)

15、外消旋化合物:其晶体是R和S两种构型对映体分子的完美有序的排列,每个晶核包含等量的两种对映异构体。 外消旋混合物:等量的两种对映异构体晶体的机械混合物。

外消旋固体溶液:

16、对映异构体比E—即两种对映异构体假一级反应速度常数的比值。一般情况下在20以上。

剩余底物的对映体过量(e,e)与转化率的关系:对于反应活性低的对映体来说,当反应进行至合适程度,就可获得较高光学纯度的剩余底物。对于产物则不同,只有E>100的反应才能得到光学纯>95%的产物。动力学拆分通常用于制备反应活性较低的对映体。

如果某一反应E值高(>100),那么额该反应转化率达50%时,就可以得到光学纯度较高的剩余底物异构体;E值低,则需要较高的转化率。转化率高,意味着损失剩余底物的收率(最大收率=100%-转化率)

17、非对映异构体盐结晶:适用范围广

动力学拆分的特点:过程简单,生产效率高;可以通过调整转化程度提高剩余底物的对映体过量。

18、液相色谱(LC)分离立体异构体,可分为:间接法和直接法

间接法又称为手性试剂衍生化法:指外消旋体与一种手性试剂反应,形成一对非对映异构体,可用普通的正相或反相

柱分离,衍生化还可改善色谱性能及增加检测灵敏度。

直接法分为手性固定相法和手性流动相添加剂法。手性固定相可分为:蛋白质类键合相、手性聚合物相、环糊精相、氢键和电荷转移类键合相和配位基交换相等。

19、不对称合成反应类型:a羰基化合物的α—烷基化和催化烷基化加成反应 b醛醇缩合 C不对称Diels-Alder反应及其它成环反应 d不对称催化氢化等还原反应(抗高血压药物L-多巴是第一个利用手性配体过渡金属配合物进行催化不对称合成的工业技术) e不对称氧化反应

手性源合成:以价廉易得的天然或合成的手性源化合物,例如糖类、氨基酸、乳酸等手性化合物为原料,通过化学修饰方法转化为手性产物。产物结构既可能保持,也可能发生翻转或手性转移。

手性合成子:如果手性起始原料的大部分结构在产物结构中出现,那这个手性起始原料是手性合成子。

手性辅剂:在新的手性中心形成中发挥不对称诱导作用,最终在产物结构中没有手性辅剂的结构。

20、中试放大发必要性:A验证和完善实验室工艺所确定的反应条件 b确定工业化生产所需设备的结构、材质安装以及车间布局等 C为临床前的药学和药理毒理学研究以及临床试验提供一定数量的药品

分为:经验放大法、模拟放大发和数学模拟放大法。

21、物料平衡:指产品理论产量与实际产量或物料的理论用量与实际用量之间的比较。

三种基准:1)以每批操作为基准,适用于间歇操作设备、标准或定型设备的物料平衡,化学合成药物的生产以间歇操作居多

2)以单位时间为基准,适用于连续操作设备的物料平衡

3)以每公斤产品为基准,以确定原材料的消耗定额

22、车间设备每年正常开工生产的天数,一般以330天计算,余下的36天作为车间检修时间

对于工艺技术尚未成熟或腐蚀性大的车间一般以300天或更少一些时间

连续操作设备也可按每年8000~7000h为设计计算的基准

23、转化率=反应消耗A组分的量/投入反应A组分的量 ×100%

收率=产物实际得量/按某一主要原料计算的理论产量 ×100%

或收率=产物收得量折算成原料量/原料投入量 ×100%

选择性=主产物生成量折算成原料量/反应掉的原料量 ×100%

收率=转化率×选择性

单耗:生产1000g产品所需要的各种原料的Kg数

24、设备流程图:方框—物料 圆框—单元反应和物料过程 箭头—物料的流向

25、化学制药厂污染的特点①数量少、组分多、变动性大②间歇排放③p H值不稳定④化学需氧量(COD)高

26、防治污染的主要措施:①采用绿色生产工艺,原子经济 ②循环套用,无害化工艺 ③综合利用,回收利用与资源化 ④改进生产设备,加强设备管理

27、控制污染的基本概念:

水质指标:ph值、悬浮物(SS)、生物需氧量(BOD)、化学需氧量(COD)、有害物质含量

pH值反映废水酸碱性强弱的重要指标

悬浮物(SS):指废水中呈悬浮物状态的固体,是反映水中固体物质含量的一个常用指标,可用过滤法测定

生化需氧量(BOD):指在一定条件下,微生物氧化分解水中的有机物时所需的溶解氧的量,单位mg/L (常在20℃的条件下,将废水培养成5日,然后测定单位体积废水中溶解氧的减少量,即5日生化需氧量作为生化需氧量的指标,以BOD5表示。反映可被微生物分解的有机物的总量,其值越大,表示水中的有机物越多,水体被污染的程度也就越高。 化学需氧量(COD):指在一定条件,用强氧化剂氧化废水中的有机物所需的氧的量,单位mg/L(以重铬酸钾作氧化剂) COD和BOD之差表示废水中没有被微生物分解的有机物含量

清污分流:将清水与废水分别用各自不同的管路或渠道输送、排放或贮留,以利于清水的循环套用和废水的处理。 废水处理级数:先易后难、先简后繁

一级处理:采用物理方法或简单的化学方法除去水中的漂浮物和部分处于悬浮状态的污染物,以及调节废水的ph值等 二级处理:指废水的生物处理

三级处理:一种净化要求较高的处理,有吸附、交换、反渗透等方法

27、废水处理的基本方法:

物理法:废水的一级处理,利用物理作用将废水中呈悬浮状态的污染物分离出来,在分离过程不改处理

化学法:利用化学反应原理来分离、回收废水中各种形态的污染物,如中和、凝聚、氧化、还原

物理化学法:综合利用物理和化学作用除去废水中的污染物,如吸附法、离子交换法和膜分离法等

生物法:利用微生物的代谢作用,使废水中呈溶解和胶体状态的有机污染物转化为稳定、无害的物质,如水和二氧化碳。是常用的二级处理法

28、含悬浮物或胶体的废水,可通过沉淀、过滤或气浮等方法除去

酸碱性废水的处理:对于浓度较高的酸性或碱性废水应尽量考虑回收和综合利用

含无机物废水处理:常用方法:稀释法、浓缩结晶法和各种化学处理法。高压水解法处理高浓度含氰废水 含有机物废水的处理

含重金属的废水处理:中和法、硫化法、置换法、萃取法

29、废气:含尘(固体悬浮物)废气、含无极污染物废气、含有机污染物废气

除尘方法:机械除尘、洗涤除尘、过滤除尘

 

第二篇:化学反应工程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1、过程工业:以物质转化为核心

2、装置与产品制造工业:以物件的加工和组装为核心

3、化工过程:原料获取(预处理)、化学反应过程、产品分离和提纯

4、本科目研究的对象:以工业规模进行化学反应过程,目的:实现工业反应过程的优化

5、实现工业反应过程的优化分两类:设计优化、操作优化

6、反应过程优化的技术指标:反应速率、反应选择率、反应收率、能量消耗

7、决策变量:结构变量、操作方式、工艺条件

(结构变量:反应器类型,单相:均相管式反应器和均相釜式反应器,两相,:固定床反应器,液化床,气液相反应器,三相:)(操作方式:间歇、连续、半连续,加料方式:一次性、分批加料、分段加料)

8、化学反应工程研究的内容:1化学反应过程(容积、表面反应过程)1、物理传递过程(反混合不均匀性、传质过程、传热过程)

9、研究方法(数学模型法):数学表达式即动力学方程式(一反)、物料、热量、动量衡算式(三传)、参数计算式

10、数学模型法基本特征:过程分解、过程简化

第二章

1、化学反应动力学是研究化学反应速率和机理的科学

2、本征动力学(微观):排除物理过程,表观动力学(宏观):包含物理过程

3、反应速率定义:反应量/(反应时间)(反应区)

4、均相前提:分子尺度上混合均匀、特征:无物理过程

5、复杂反应(可逆反应、自催化反应、平行反应、串联反应)

6、固体催化剂的组成及活化:特点:活性、选择性、稳定性,组成:活性成分、载体、助催化剂,活化:还原。

7、化学反应过程分为:容积反应过程、表面反应过程

8、气固相催化反应过程包括:(内、外)扩散过程、表面反应过程

9、吸附模型:理想吸附模型、真实吸附模型

10、反应级数的工程意义是:表示反应速率对于反应物浓度变化的敏感程度

11、气液非均相反应过程的反应区取法分为:选用液相体积、选用反应器体积

12、在包含物理过程影响下测得的反应速率称为表观反应速率。

13、物理传质过程与化学反应过程串联时,通常是慢一步速率的决定表现反应速率(过程速率的控制步骤)

14、均相反应动力学是研究反应在同一项中进行的规律性。

15、工程上实际的均相反应应满足两个条件:反应系统可以成为均相、预混合过程的时间远小于反应时间

吸附分为物理、化学吸附

16、化学吸附可分为:活化化学吸附、非活化化学吸附

17、化学反应速率特征可以概括地表示为反应速率的浓度效应、温度效应

18、基本的物理过程有:返混、传质、传热

19、气固相催化反应是指气体在固体催化剂上进行的催化反应

第三章

1、反应器设计的基本内容:选择合适的反应器类型、确定最佳工艺条件、计算反应器体积

2、反应器设计的基本方程包括反应动力学方程式、物料衡算方程式、热量衡算方程式、动量衡算方程式

3、物料衡算和反应速率式式描述反应器性能的两个最基本的方程式

4、辅助时间是指装料、升温、降温、卸料、清洗时间的总和

5、反应后期转化问题的严重程度顺序是:二级>一级>零级

6、反应物同时进行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反应成为平行反应

7、平行反应选择率的温度效应是:高温度有利于活化能高的反应

8、串联反应:反应物能进一步反应生成其他副产物的反应

9、间歇反应器的反应体积是指反应物在反应器中所占的体积

第四章

1、反应前后物料浓度变化不明显:衡容反应系统

2、表征反应前后分子数变化程度的方法的有:膨胀率发、膨胀因子法

3、膨胀率¢的定义是指反应组分全部转化后系统体积变化的分率

第五章

1、全混流:釜式反应器中,一边连续加料、另一边连续出料

2、返混:停留时间不同物料的混合

3、造成返混的原因:设备中存在不同尺度的环流、不均匀的速度分布

4、限制返混的主要措施:分割(横向、纵向)

5、连续釜反应器特点:反应物料浓度降低至出料水平,降低了反应速度

6、返混是连续化反应时伴生的现象,原因是空间的反向运动和不均匀速度分布

第六章

1、混合现象:宏观、微观混合

2示踪物的输入方法有阶跃注入法、脉冲注入法、周期注入法

3、连续反应过程的考察方法:以反应器、反应物料为对象的的考察方法

4、非理想流动模型分为:数学模型方法、扩散模型(适合于返混程度较小的非理想流动模型)、多级全混流模型

 

第三篇:20xx年水泥厂烧成车间工艺总结

20xx年工艺总结

一、产质量完成情况

1、熟料 吨,合格率为: %,超计划 %;台时: 吨/小时。

2、3天强度平均 MPa,合格率为 %,超计划 %。

3、生料:KH: % SM % IM %台时:

4、煤耗:共用原煤: 吨,实物煤耗为: g/t,超计划g/t。

5、球耗:共用钢球 吨,单耗为: kg/t 。

6、耐火材料:共用耐火材料 吨,单耗为: kg/t,

7、柴油:共用柴油 吨,单耗为 kg/t,

二、生产情况:

1、工艺运行情况:工艺累计停机 h,其中:红窑停机261.79h;预热器堵料:17.77h,处理窑门罩:16.09h,处理雪人:1.83h,更换喷煤管:14.67h,检查预热器0.75h,头火灭:5.08h。

2、质量:合格率为: %, f-cao的不合格主要原因是: 影响熟料质量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煤质的质量与变化是造成f-cao合格率低的一个重要原因。从上半年的煤粉上看,灰份频繁波动,易造成煤料不对口,使窑内热工制度改变,出现生烧料,从而影响熟料质量。而挥发份的波动带来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窑内火点的位置,使系统的整个热工制度受到严重的破坏。导致f-cao的合格率低。

2)1---5月份尾秤频繁跳停,严重影响系统热工制度。破坏系统的稳定,降低熟料质量。

3)生料质量由于原材料的波动,致使出磨质量波动大,造成煤、料不对口,f-cao偏高。

4)一季度原、燃材料中的硫偏高,造成系统结皮严重影响系统通风。给熟料的产、质量带来一定的影响。

5)上半年原煤数量少,得不到有效的均化,致使经常性的导致煤料不对口,造成高KH生料入窑,严重制约着熟料的质量。

6)下半年铁矿石进厂家数多、品位杂,硅含量高,不易分解,生料质量波动大,致使熟料煅烧困难。

7)矿山石灰石高硅料也影响熟料质量。

8)使用白山铁矿石时,熟料质量急剧下降,铁矿石的含硅量偏高,

且不易分解,制约熟料质量。

9)粉煤灰在上夏季,由于数量少,得不到有效的均化,影响生料质量,制约熟料合格率。

三、检修

存在的问题

1、秋季由于天气寒冷,在浇注料施工后,没有足够的养护时间,致使内部水分不能得到有效的蒸发,在点火升温,投料后,导致窑门罩大量的浇注料发生爆头现象,为以后的生产埋下了很大的隐患。

2、烟室的施工没有按照原计划进行,在原计划上,烟室的浇注料整体更换,但因施工单位进度慢,而被迫进行了修补。

3、对细节部位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如:在砌筑到小窑门位置附近时才确定小窑门已经烧坏,为窑砖的砌筑及以后生产中窑砖的稳定性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4、检修的试车工作没有在点火升温前做完,影响耐火砖的使用寿命。

四、人员培训

为了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在5月x日----6月x日对中控操作员进行针对性的培训,在此次的培训中每位操作员都进行了比较系统的讲解,大胆的发表自己的见解,很大程度促进其学习的积极性,不断提高操作水平。对培训结果进行了考核,使每个人的业务水平都有所提高,并对新来的学生进行了有计划的培训学习。

五:、不足之处

1、在20xx年出现3次红窑事件,虽然存在外部原因,但也存在内部原因。如:5.26红窑,喷煤管的定位是主要因素;在秋检后出现的红窑,工艺上也存在不足,如:篦冷机改造后,操作员适应能力差,找不到合适的平衡点,操作思路转变慢等,点火升温时篦冷机的频繁试车也很大程度上影响窑砖的使用寿命。

2、20xx年出现2次预热器堵料,说明在工艺操作及岗位责任心上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对出现的异常情况判断不够准确,反应不及时。

3、窑门罩浇注料脱落,主要原因是在春季检修对浇注料的使用寿命没有做到很好的预测,并且处理时不彻底。

4、头火灭,是历年来工艺上的首次,由于一段油压过高,操作员在没有分析清楚原因时就大幅度提篦速,致使一段料层过薄,大量冷风入窑,使烧成带温度急剧下降,头煤燃烧不充分,使生料大量涌入烧

成带,进一步使头火熄灭,而没有及时发现,窑内及篦冷机进入大量生料,造成再次点火升温时间过长。

五、对不足之处下一步应采取的措施

1、加强对检修质量的监督与验收,对耐火材料的检验。

2、提高自己本身的业务水平,平时多积累经验,加强对数据的分析。

3、对窑操作员的业务水平要加强培训,提高操作员的判断分析能力,及对问题的反映速度。

4、加强工艺系统的专业巡检。

5、提高操作员对现场的熟悉程度。

六、20xx年工艺预计存在的问题

1、由于分线,新操作员的操作水平有待提高。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欠缺。

2、窑内镁铬砖的状态不够理想,必须加强对系统的操作,要求操作稳定,原、燃材料加强均化,减少各种波动,提高设备运转率,及时调节喷煤管,使系统稳定生产。

3、窑操作员的车间调度作用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在20xx年要提高此方面的能力。

4、操作员的责任心有待提高。

5、预热器旋风筒顶棚及锥体浇注料预计需部分更换。

6、分解炉内耐火材料预计需部分更换。

六、20xx年工作重点

1.稳定窑的热工制度,随时掌握筒体的温度、熟料的颜色、结粒、黄心等情况,及时和中控联系,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出窑熟料质量与台时产量,经常组织有关操作员的会议,进行讨论,统一思路。

2.根据煤粉的实际情况,调整好喷煤管的位置及内外风的比例,使系统热工制度稳定,提高f-cao的合格率与三天强度。

3.及时掌握生料的配比,勤观察三个率值的变化,随时和质检部联系。为窑系统的煅烧创造有利的条件。

4.勤到现场观察物料的结粒、颜色、飞沙等情况,定期作五级分解率。为窑煅烧提供依据。

5. 努力提高磨机台时产量,降低电耗。进一步摸索好研磨体级配和球耗,定期补充研磨体。并定期做循环负荷率,为原料磨的操作与调整提供依据。

6. 定期对系统进行检查,尤其是预热器与篦冷机的漏风情况,及

时发现,予以封堵,减少热损失、防止篦冷机长雪人。

7. 随时掌握出窑熟料中有害成分含量,发现异常及时和质检部门联系,防止烟室、分解炉缩口结皮,影响熟料产、质量。

8. 对中控操作员进行工艺培训,提高操作水平。

9.强化对中控工段的管理,加强劳动纪律及操作纪律。

10、组织好春秋两季的检修工作,在检修中要做好协调组织工作,保证施工进度按计划进行,并以质量为主,保证安全、做好质量的验监督与验收工作,为检修后减少工艺停机时间做好准备。

11、提高操作员下现场的次数,让操作员对所有设备进行详细的了解,这样能够增强操作员的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