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山东省粮食流通及加工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山东省粮食流通及加工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

为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大力支持和引导粮食流通及加工产业加快发展,近日,我们对全省粮食流通及加工产业发展情况作了深入调查研究,提出了相关措施建议。

一、我省粮食流通及加工产业发展现状

我省是全国粮食主产区和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粮食播种面积、产量居全国第二位,粮食消费量、加工量居全国首位,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持在800亿斤以上。近年来,我省粮食流通及加工产业发展迅速,粮食现代物流设施建设逐步加强,粮油加工转化能力不断提高。

(一)我省粮食仓储及物流发展现状

1、仓储设施建设步伐加快,部分地区实现了“规模存放、集中管理”。全省粮食仓储企业951户、库区1783个,其中国有企业525户、库区1222个。全省有效仓容1879万吨,其中平房仓1617万吨,占总有效仓容的86%;19xx年以后新建有效仓容1221万吨,占总有效仓容量的65%。近年来,我省在完成国家承储任务的基础上,按照省政府“地方储备粮规模存放、集中管理”的要求,在济南、青岛、枣庄等市新建了一批标准高、规模大、设施全的地方储备库,东营、威海等7市实现了地方储备粮集中管理。

2、仓储节能减排能力提高,规范化管理水平居全国前列。各级财政部门围绕储备粮规范化管理,加大对科学储粮、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力度,支持企业推广物理防虫技术,应用环流熏蒸、粮情测控、机械通风等三项储粮新技术,开发了承储业务管理信息系统等管理软件,建立“数字粮食”信息管理平台。目前,全省90%的地方储备粮仓房实现了科学储粮、绿色储粮、规范化管理。20xx年,我省19个粮食储备库被评为全国仓储规范化管理先进库,数量居全国第一。

3、“四散化”储运能力加强,粮食现代物流体系初具规模。围绕国家《粮食现代物流发展规划》,我省在加强7个国家级粮食物流内陆节点城市和1个沿海节点城市粮食物流项目建设的基础上,对全省粮食收发设施进行了更新改造。全省50%以上的仓储企业具备了散储、散运、散装、散卸能力,“四散化”储运成为我省粮食流通的重要方式。全省28户国有粮食仓储企业拥有铁路专用线,2户拥有粮食专用码头。

(二)我省粮食加工产业发展现状

我省共有1058家粮油加工企业,其中,国有企业54家,占5.1%;外商投资企业62家,占5.9%;民营企业942家,占89%,民营企业成为粮油加工业的主力。20xx年,1058家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758亿元,利税总额80亿元,粮油加工转化能力连续3年位居全国前列。

1、加工转化实力增强,产品市场影响力扩大。20xx年全省1058家粮油加工企业,米面油加工能力达到3880万吨,专用粉、营养强化粉产量不断增加,食用植物油中一、二级油所占比重达68.6%。我省粮油加工企业拥有中国名牌和驰名商标32个,山东名牌和著名商标91个。

2、研发创新能力增强,粮油精深加工发展加快。在玉米加工、大豆加工和副产物利用方面,加强粮食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大幅提高了粮油产品的附加值和粮油资源利用率。20xx年,我省粮食加工企业研究开发投入达8亿元,获得专利159件。

3、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增强,粮油产业集群效应显现。20xx年,全省新上粮油加工项目54个,总投资32.3亿元,投产后预计产品销售收入过百亿的企业达3家,过50亿的5家,过10亿的33家。20xx年,省粮食局重点指导和培育的十强粮油加工业龙头企业资产总值195.1亿元;实现销售收入361亿元,比上年增长34.7%;实现利税24.6亿元。各地实行退城进郊战略,在粮食主产区或重要粮食物流节点,以大型龙头企业为依托,建设了一批集加工、配送、质检、信息处理等为一体的现代粮食加工产业园区。全省十大粮油产业园区占地面积1.9万亩,投资规模75亿元,20xx年实现经营收入398亿元,利税20.5亿元。

4、供给保障能力增强,新型粮油供销网络初步建立。为保证食品安全,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放心粮油”工程建设。截至20xx年,全省城镇便民粮油供应店6029个,从业人员

1.9万人,实现营业收入36亿元。其中,全省“十佳”粮油快餐连锁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1.5亿元,利税6864万元,连锁店1493家;农村粮油服务网点1.4万个,从业人员近3万人,粮油食品经营量80亿斤,城乡粮油供给保障能力不断提高。

二、目前我省粮食流通及加工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我省粮食流通及加工产业取得较快发展,但与构建现代化粮食产业体系的要求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

(一)仓储设施建设比较薄弱。一是地方储备粮库集中存放有效仓容不足。目前有10个市的25万吨市级储备、38个县(市、区)的50万吨地方储备分散储存在200多个基层收纳库里,而且这些基层收纳库设施条件较差,给储备粮管理带来隐患。二是库点建设布局不够优化。随着农业结构调整和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加快,按行政区划布局的仓库建设已不适应当前调控、应急保障和粮食现代物流发展的需要,粮食主产区和中心城区仓容偏紧,政府调控所需的现代化骨干粮库较少。三是仓储设施更新改造能力需要提高。我省符合现代化粮库要求的高大平房仓仅占总仓容的16%,仓库建筑普遍老化,粮食购销企业在仓储设施自我更新改造和功能提升等方面投入不足。

(二)粮食现代物流发展存在瓶颈制约。一是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比较少。作为粮食生产大省、流通大省,省内流通量和跨省流通量每年均达到3000万吨以上,但符合粮食现代物流发展要求的大型粮食物流中心(园区)发展尚未起步,省内为数较少的小型物流项目,仅能满足地方区域性粮食收发需要。二是散粮接卸能力不够强。粮食仓储设施、装卸运输设备和检验设施不能满足散粮流通的需要,粮食流通费用偏高、效率偏低,制约了粮食储运全面实现“四散化”。我省现有的仓型主要为平房仓,不适应规模化散粮接收发送的需要,而适合粮食散装散卸的立筒仓、浅圆仓仅占10%。比如,作为我省吨粮大市的德州市,其适

合散粮装卸的立筒仓仅有1.28万吨,占总仓容的1.60%。三是信息化程度不够高。信息资源缺乏整合,覆盖全省的粮食现代物流信息网络系统尚未全面建立,物流信息传递不畅,粮食市场各自为战,粮食资源优势和整体实力未得到全面体现。

(三)粮油加工产业发展层次偏低。一是规模化生产能力相对较弱。我省粮油加工企业数量多,但布局分散,多为中小型作坊式企业,与国内先进企业相比,在加工能力、研发能力、市场竞争力、带动辐射力、综合经济效益等方面仍存在较大差距,没有真正成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行业龙头企业,不能适应国际、国内面粉加工业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的要求。二是精深加工科技研发应用能力相对较弱。为大幅度提高产品附加值,抢占市场资源,国内外许多跨国粮商正在进军小麦、稻谷、芝麻、大豆浓缩蛋白等粮油精深加工项目。而我省作为粮油生产大省,粮油加工业仍处于初级加工为主的状态,粮食产业链短,对粮油资源和粮油加工副产品未进行深度开发,增值潜力没有完全挖掘。尤其是企业为了追求短期效益,很少主动进行粮食精深加工的研发投入,致使一些科技成果停留在试验阶段,一些先进成熟的技术、装备不能及时推广普及,制约了粮油加工产业向高、精、尖层面拓展,给我省粮油加工产销网络的未来布局带来了深层次隐忧。三是食用油加工对外依存度较高。20xx年外资开始在我国粮食流通领域广泛布局,垄断了世界粮食交易市场的“ABCD”四大跨国粮商均在国内开展粮油加工业务,外资企业控制力不断增强,其中我省外资企业加工能力占全省油脂加工能力的40.8%,造成食用植物油价格波动大,行业利润大幅下滑。四是产品质量检测环节相对薄弱。粮油监测业务没有普及,粮油加工质量管理和技术规范方面缺少有效制约,原粮监测与粮油食品监测体系缺少应有的链接,使非法使用食品添加剂现象非常突出,粮油食品安全受到威胁。

三、加快我省粮食流通和加工产业发展的措施建议

确保粮食安全,促进粮食产业加快发展,必须突出我省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已有的产业优势,在确保宏观调控和粮食安全的基础上,采取有效措施,力争把我省建设成为粮油流通大省、加工大省和食品大省。

(一)统筹规划,高点定位,改善粮食仓储布局。按照“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现代科技为支撑”的原则,采取“财政扶持、地方配套、企业自筹”方式,突出“四散化”储运和科学储粮方向,统筹规划、整合资源、调整结构、完善功能,大力提升粮食仓储流通效能。一是支持储备粮集中管理建设。根据我省粮食仓储设施布局现状和发展需求,对中央、省、市、县四级规划进行有效衔接。重点对收购集中、储存量大和交通便利的区域进行修建改造,尽快实现集中储存管理。二是支持建立仓储设施更新改造机制。鼓励地方储备粮库提升仓储设施现代化水平,推广应用科学储粮新技术,扶持有重要科研意义和推广价值的科学储粮项目研究。三是支持合作建库。引导市县探索吸纳社会资金,走合作建库的路子,充分发挥仓库资产的效益,切实解决有效仓容不足的问题。

(二)实施“送粮仓下乡”工程,鼓励科学储粮。采取财政补助方式,按照全省农户15%的比例,支持粮食主产区和主销区部分农户配备新型储粮装具示范仓,送粮仓下乡,建立农户产后减损体系。据测算,使用新型储粮装具示范仓,可使储粮损失率降低5%,每口示范仓减少储粮损失50公斤。按照每仓价值420元计算,省级投入3亿元,可拉动10亿元其他资金的投入,每年可为农户减少储粮损失12.5万吨,增加经济效益2.2亿元。

(三)搭建平台,积极支持现代物流体系建设。按照统一规划,支持建设具备交易、仓储、加工、中转等多种功能的综合性物流中心以及覆盖省、市、县三级的粮油物流公共信息化平台,作为担负一定公共服务职能的基础设施,促进全面实现粮食散储、散运、散装、散卸能力,健全政府管理与市场规范化管理的协同工作机制。

(四)支持科技创新,提高粮油加工产业竞争力。发挥财政职能作用,加大粮油精深加工科技研发投入,大力推广应用新技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促进提高粮油产品的科技含量、附加值和竞争力。一是引导企业加大科技研发应用投入,支持企业在食品营养、粮油加工工艺及装备、成套工程技术等领域进行新产品的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二是支持粮油食品企业加快技术和设备更新改造步伐,走技术挖潜和内涵扩大再生产的路子,提高企业技术水平,限制低水平重复建设。三是鼓励公益性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进行粮油精深加工科技研发,鼓励企业与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建立技术合作关系,加快科技创新和粮油产业化发展步伐。

(五)加强引导,促进骨干企业和产业集群发展。鼓励各地选择一定区域内(一般以县为单位)具有相当规模、辐射面广、产业链条长、经济带动能力强的企业和产业园区作为支持载体,以市场为导向,就近整合各类企业资源,引导培育若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品牌,集粮食现代物流、加工与资本运营于一体的旗舰级粮食企业巨头,促进建立具有强大核心竞争力的粮油产业集群。尤其注重扶持国有粮油企业做大做强,提高国有资本的带动力和渗透力,增强国家对粮食的宏观调控能力。

(六)创建品牌,大力推进“放心粮油”工程建设。支持“放心粮油”品牌认证、“放心粮油进农村、进社区工程”、“居民厨房工程”、“放心早餐工程”等粮油品牌项目建设,加快构建我省“放心粮油”生产配送销售网络,逐步建立安全的粮油供应渠道。一方面,鼓励粮食企业利用城区网点资源优势,投资改造现有粮店、粮食仓库和其它经营设施,完善市区粮油食品网点布局;另一方面,引导骨干粮食加工、经营企业积极向农村延伸经营网络,开设粮油兑换点、便利店,完善农村商贸流通网络,确保农民方便消费、安全消费。

(七)加强监管,确保粮油食品安全。发挥第三方粮油质量监测机构在质量保证链中的作用,确保粮油食品安全。一方面,支持建立连接食品原料加工制造、储运和流通全过程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体系,鼓励粮油加工企业加强产品质量安全内检管理,建立从原料采购、加工到出厂面市各环节的监管制度,做到不合格产品不加工、不出售。另一方面,充分发挥职能部门以及食品安全检测机构的监督检测与评估检测的作用,形成粮油食品检测监管合力,实施从原粮流通到食品加工销售等多个环节的质量监测;支持粮油质检机构和有关中介机构在大型粮食交易市场设立服务窗口,促进建立粮油食品生产许可制度和市场准入制度;支持相关监测机构配备高科技快速监测仪器,实现粮食品质快速检测;支持建立覆盖全省的粮油质量监测和追溯信息平台,促进建立粮油产品质量安全召回制度。

山东省财政厅经济建设处

 

第二篇:关于粮食生产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近期,我们于组织人员就我县粮食生产相关情况进行了认真调研。就我县粮食生产现状、取得的成绩及成熟经验进行了认真总结,对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进行了分析研究,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粮食生产基本情况及现状

1、粮食生产基本情况:我县位于南阳盆地西沿,全县耕地面积83万亩,总人口75万,以小麦、玉米、红薯、水稻等作物为主的粮食作物,常年种植85万亩,其中小麦常年播种43.1万亩,平均单产360公斤,总产15.73万吨;玉米种植40万亩,单产370公斤,总产14.8万吨;红薯种植5万亩,单产 550公斤(折粮食)总产0.275万吨;水稻2万亩,单产480公斤,总产0.096万吨,全县粮食总产30多万吨。

2、粮食加工销售情况 全县以牧原、华泰、银桥、菊龙、光友等市级以上粮食加工转化企业四家 ,其中,牧原食品股份公司饲料分厂,从事生猪饲料生产,年加工转化玉米30余万吨;华泰粮油食品有限公司,年交易玉米8.1万吨;华泰粮油、菊龙粮油公司年分别加工销售小麦8万吨、6万吨、8.04万吨。光友薯业,年加工鲜薯7500吨。这些粮食加工企业除加工转化我县生产的粮食外,每年还要从外地粮食市场购进相当数量的粮食用以加工面条、面粉等产品。全年加工转化小麦玉米等粮食以这些粮食加工企业为依托,我县粮食产业格局已初步形成的产业化经营。一是农户(生产基地)+龙头企业+市场链条形,如华泰粮油、菊龙粮油等几家企业,已分别在我县建立2万亩以上优质小麦生基地,开展小麦优质优价订单收购,农户与企业互惠互利,实现市场利益的双赢。二是市场——龙头企业——带动农户型产业链条。

二、基本经验及主要作法

1、搞好优良品种引进试验推广

以良种补贴项目、良种繁育基地建设项目为依托,积极开展小麦、玉米、红薯等粮食作物新品种的引进、试验、筛选、推广,全县以衡观35、豫麦70—36、郑麦 366等小麦优质良种覆盖率达90%以上。玉米生产,重点引进推广了金海5、金海604、蠡玉16等 等优质新品种;红薯生产围绕全县发展目标,重点搞好“梅营一号”“梅营七号”等高淀粉红薯新品种示范推广。通过优质新品种推广引进,有效提高了粮食生产的产量和质量水平。

2、落实良种良法配套关键技术措施

组织开展好科技入户、科技下乡及科技特派员活动,认真组织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采用现场技术指导、进村入户培训、电视讲座、热线咨询等形式,以测土配方施肥、化肥深施、精量播种、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等优质高产技术为主,广泛开展粮食生产技术指导技术培训,加快科技用应,提高粮食生产科技水平。

3、抓好无公害生产基地建设

积极开展标准化无公害生产技术的推广应用,组织技术人员研究制定优质小麦、红薯标准化技术规程,广泛开展优质高产技术推广用应,在全县建立小麦、红薯等粮食作物无公害生产基十万有效提高了我县粮食作物的综合生产水平。提高我县优质小麦质量安全水平。

4、积极培育粮食加工转化型龙头企业

为拉长产业链条,增强辐射带动,培育壮大原有企业,依照“资金倾斜,政策扶持,积极引导,推动发展”的原则,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严格落实好各级各类优惠扶持政策,全力搞好企业发展服务。对“牧原养殖”等重点企业,更是集中财力重点培育,千方百计为牧原食品股份公司等企业,争取大型养殖场沼气及其它扶持资金近千万元;围绕光友薯业有限公司生产需求,搞好高淀粉红薯引进推广,发展优质原料生产基地5万

亩,尤其是牧原食品股份公司,辐射带动不断增强,农户从中收益明显提高。

三、存在问题

通过本次调研,我们认为制约我县粮食产业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 一是农村劳动力短缺,目前,全县有10多万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在家从事农业生产的大部分是中老年人,从事粮食生产的劳动力显得相对短缺;

二是粮食生产的比较效益相对较低,近年来农村工价由40元上涨到60元,涨幅达50%,加上种子、化肥、农药及农机作业成本均有不同程度的上涨,虽然粮食价格有所提高,但粮食的生产成本不断的增加,粮食生产比较效益有所降低;

三是种植经营水平偏低,少数农户仍存荒种荒收、粗放经营。

四是粮食生产基础设施相对较弱,应对自然灾害能力差。

五是从事粮食加工的产业化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不大、产品的技术和科技含量有待提高;

四、几点建议

针对我县发展粮食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特提出以下几点意见建议:

(一)确保基本农田面积的稳定。内乡县是典型山区农业县,人均耕地少,近几年,基本农田保护虽取得了可喜成绩,但是,仍需进一步规范农村耕地保护确保基本口粮田面积。

(二)有效提高粮食生产农机作业水平。实践证明,发展农业机械化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目前,我县的农业机械化程度虽然有一定的提高,但农业生产条件与农业发达地区相比,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三)进一步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今年持续干旱天气,使我县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薄弱现状暴露无疑,对我县粮食生产造成极大不利影响,

为此要进一步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县内自筹资金远远不够,需上级大力扶持。

(四)进一步强化农技推广人员队伍建设。在广大农村地区推广新广新技术、新品种,指导农民科学种田的主要是农技推广部门。然而这些农技人员的工资、补贴及工作经费,严重不足,人员队伍严重老化,自xx年以来,我县农业局系统没补充一名正规大专院校毕业,老人员不断老化,新人员得不到补充,,势必影响农技推广工作的正常进行。

(五)加大粮食产业扶持支持力度。随着中原经济区和优质粮食核心区建设战略深层推进,我县粮食产业化发展将面临极大机遇,具有更大的发展空间。特别是市场经济下城镇化、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粮食为民生之首的地位将更加明显,粮食及粮食附产品价值将日趋拔高,粮食生产的产业化发展,不但使满足群众生活需求,确保粮食安全的必由之路。而且是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建议中央财政进一步加大粮食流通及加工企业的政策性资金扶持力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