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读后感

《孙子兵法》概论(上)

孙仁强 生命科学学院 10111900111

《孙子兵法》,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军事理论著作,素有“百世谈兵之祖”等美誉。唐太宗曾言“观诸兵书,无出孙武”;明代学者茅元仪更评价说“前孙子者,孙子不遗;后孙子者,不能遗孙子”。《孙子》作者孙武,字长卿,春秋时期卓越的军事理论家,被后世称为“兵圣”。《孙子》全书约六千字,以三军将帅的角度,论述了一些军事相关问题,提出了许多著名的军事命题和具有普遍意义的用兵原则。全书共分十三篇,每篇有一个明确的主题,且篇与篇之间相互联系,前后呼应。接下来我们逐篇进行解读。

《孙子》第一篇为“计篇”,主讲从宏观上对决定战争胜负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各项基本条件进行比较分析,做到在战前对战争的走向和结局进行预估,强调战前的周密谋划对战争胜负的决定性作用。其一“国之大事”,孙武强调“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即提出“慎战论”。其二“经之五事”,指出战争胜败在于“道天地法将”五事,即君主得道,军队得天时、地利,军法严明,将帅有才能,并指出将帅的才能体现在“智信仁勇严”五点。最后孙武又以反问句式提出制胜“七计”: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强调欲知胜负必先知“五事七计”。其三“因利而制权”,强调择枝而栖和因利势导两点:前半部分孙武以自身出发,劝诫将帅要择明君而侍,“听吾计而留,不听吾计而去”;后半部分则认为将帅要做到根据情况采取灵活机动的措施,造成对己方有利的势态,从而左右战争。其四“诡道”,开篇点题“兵者,诡道也”,其后根据不同情况提出“诡道十二术”,如“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利而诱之,乱而取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最后以“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作为全文结语,只令人拍案叫绝,回味无穷。其五“少算不胜”,充分肯定了“庙算”①的重要性,不可打无准备之仗。计篇从全局出发,提出“慎战”、“五事七计”、“因利制权”、“诡道十二术”、“少算不胜”等卓越的军事思想,是全书的总领纲要。 第二篇“作战篇”,继“计篇”之后,在“慎战论”的思想指导下深刻分析

了战争与经济的关系,提出了著名的“速战论”、“以战养战”等军事理论。其一“用兵之费”,指出打仗是十分损耗国力的事情,务必准备充足方可开战。其二“用兵之害”,认为兴兵作战是冒着巨大风险的,故务必速战速决,不可久耗。其三“因粮于敌”,提出“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即打仗不可多次征兵筹粮,要顺便夺取敌军的粮草以为己用,增加胜算。其四“智将务食于敌”,提出行军打仗而千里运粮补给,是十分损耗国力的,故高明的将领总是力求从敌方夺取粮草。孙武认为“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箕秆一石,当吾二十石”,取敌一分可以相当于自己国家运粮的二十倍。其五“取敌之利者”,孙武写到“而更其旌旗,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是谓胜敌而益强”,即胜敌之后,要取其物资,招降俘虏,扩充自己,越战越强。其六“兵贵胜”,全文只一句“兵贵胜,不贵久”,充分显示出孙武对“兵贵神速”的重视,同时也是对全“作战篇”的总结。其七“知兵之将”,亦只一句“故知兵之将,生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之主也”,认为要做到“速胜”则需有“知兵之将”。既突出将帅的重要性,也强调将帅职责之重,必须“慎战”。作战篇可以看做是计篇的延续,同属“未战而庙算”范畴。

第三篇“谋攻篇”,论述了以谋略制胜的战略战术问题,提出了“全胜论”的战略法则,深入探讨了“全胜论”指导下的具体战争策略。其一“善之善者”,提出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崇高目标和完美境界,讲求非攻的战争原则,认为“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其思想历经千年而不衰。其二“上兵伐谋”,认为“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辨析了“非攻”之利和攻城之害,凸显“谋攻”之益。其三“谋攻之法”,细致描述了何谓“谋攻”:屈人之兵而非战,拔人之城而非攻,毁人之国而非久,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强调以全胜的战略征战于天下。其四“用兵之法”,具体讲述不同兵力对比下的作战策略,如“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并告诫说“小敌之坚,大敌之擒”,意为兵力较弱的军队不可硬拼,否则只能是兵败被擒的下场;其五“国之辅”,再次强调将帅的重要性,认为“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强,辅隙则国弱”;其六“乱军引胜”,论述了君主对军队可能存在三大危害—“不知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是谓惑军;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是谓疑军”,故将帅若不能果断下决定,而是凡事听从君主指令,则必自乱其军而将

胜利拱手让给对手,此乃“乱军引胜”之理。其七“知胜有五”,提出预测胜利的五个要点:知可以战与不可战者胜,识众寡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其八“知己知彼”,提出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战略思想,既是谋攻篇的全篇总结,同时也是实现“谋攻”的必要前提。“谋攻篇”从全局出发对战争胜负的要点进行论述,之后数篇则是在此篇的基础上,进行更为详细的论述。

第四篇“形篇”。形,此处意为军队的军事实力。本篇研究的是通过作战双方的军事实力对比来预测战争胜负,以及将帅如何巧妙利用军事实力强的优势,避开军事实力弱的劣势,最终取胜。其一“胜可知而不可为”,认为“善战者”可以做到不被战胜,但不能确保敌人一定会被我战胜。故胜利可以预测,但不能强求,需要等待时机,一击必胜。其二“自保而全胜”,强调军队需做到攻守兼备,才能自保而后求全胜。其三“修道而保法”,认为善用兵者,通过整顿军政、严明军法使军队强大,进而立于不败之地,轻松取胜。文中还提出“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这与“谋攻篇”中的“不战而屈人之兵”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样强调通过自身的强大达到不战而胜。其四“胜兵若以镒称铢”,提出决胜五大要素:度、量、数、称、胜。即国土面积、物质资源、士兵数量、军队实力、胜负优劣。并提出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故作战之前需要充分衡量双方实力。形篇针对军事实力这一点展开论述,精辟指出了军事实力的各项决定要素。

第五篇“势篇”是“形篇”的姊妹篇,论述的是作战将领的指挥能力。其一“治众如治寡”,孙武认为,治理大部队与治理小分队是一样的,靠的是合理的编制和组织;指挥大部队与小部队作战也是一样的,靠的是合理的通讯联络系统;要使军队立于不败之地,需要巧妙利用奇正②之变;要轻松击败敌军,需要灵活运用虚实之术。其二“奇正相生”,提出“以正合,以奇胜”,认为取胜必须奇正相生。其三“善战者势险、节短”,“势”指军队的气势,“节”则指进攻的时机,善战者可使军队“势如张弩,节如发机”。其四“以利动之”,意在施以小利,诱敌中计,并以伏兵歼灭。其五“求之于势”,认为善战者寻求对己方有利的形势,而不是苛求部下取胜。并提出可以通过恰当任用人才来造势。势篇对将领的能力做出了要求,对后世兵家的成长和学习很有益处。

以上五篇,皆是在全局上对战争的预测和推演。其后八篇,则分别对“虚实之术”,“迂直之计”,“奇正之变”, “天时地利”,“行军”,“九变”,“火攻”,“用间”等具体取胜方法进行详细论述。故可将前五篇作为一个整体,编为上卷,其后八篇则为下卷。到目前为止对上卷完成一个概述,下卷的概述之后奉上。 注释:

① 庙算:《新注》曰:“古时兴兵作战,要在庙堂举行会议,谋划作战大计,预测战争胜负,称为庙算。”

② 奇正:常规为正,鬼谋为奇。后人对于奇正说法莫衷一是,有人认为“先出为正,后出为奇”;有人认为“明战为正,暗攻为奇”;还有人认为“静为正,动为奇”,但各家对“以正合,以奇胜”的观点是一致认同的。

 

第二篇:孙子兵法读后感

继承遗志,开创未来——读《光辉的旗帜》有感

寒假里,我读了《光辉的旗帜》这本书。书里讲述了以雏鹰队(雏鹰队就在我们身边)为代表的优秀学生走遍中国带领我们了解中国共 产 党的历史。

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便是雏鹰队拜访抗日英雄这篇文章,文章讲述了抗日时期时的中华儿女在面临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无数的革命先烈都前仆后继英勇的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其中王二小这个人物的名字大家一定都耳熟能详吧,其实王二小这个人物是虚构的,他是太行山区英雄少年的代表。王二小的原型人物是一名叫王珠的少年儿童,一天,他在山上观察敌情时发现鬼子又来村子里扫荡,立即大喊:“鬼子来了!”,为了拖延时间,王珠带领敌人进入了一片埋有地雷的萝卜地,当即便炸死了两个鬼子,气急败坏的敌人残忍的杀害了王珠。看到这儿我被王珠英勇的精神所感动,当时人们都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儿童团和我差不多年龄的孩子,他们不但不能上学,还要天天站岗放哨,而今天,我们却能在明亮的教室里读书、写作业,下课了和同学们一起无忧无虑的玩耍。我们现在和平安定的生活是哪得来的呢?是革命先烈们抛头颅,洒热血用自己的生命换来的。今后我一定要刻苦学习,全面发展,让自己成为一个有用的人,为祖国的强大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今天,我们的祖国繁荣昌盛,我为生在中国而感到自豪。明天,祖国会更加美好,中国会因为我们倍加荣耀。

四三班 徐天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