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读后感

《孙子兵法》读书心得

《孙子兵法》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一部兵书,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兵书,被誉为“兵学圣典”和“古代第一兵书”。它在我国古代军事学术和战争实践中,都起过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它是中国兵学的奠基之作,为后世兵法所取法,故被称为兵经。它不仅是中国兵学之祖,孕育了中国兵学,而且对世界兵学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已成为现在世界兵学的重要来源,被列入世界兵学之宝库。

《孙子兵法》大约于公元前515年在处于战乱频生的春秋时代面世,孙武这位吴国的军事思想家,凭籍《孙子兵法》这十三篇惊世军事经典巨著,除了在中国历史上奠下了千秋百世的基础外,甚至于2500多年来的古今中外,充斥着无可替代的影响力。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空军元帅斯莱瑟亦发表下列言论:孙子的思想的惊人之处,就是把一些词句稍加变换,他的言论就像是昨天刚写出来一样。中国出现了一位军事家,就是孙子。他为其国家赢得战争胜利的能力,亦为他带来了权力和声望。

《孙子兵法》至今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不仅可以用于治军,用于现在战争,而且可以用于治国,用于经济管理,用于商业竞争,用于体育竞赛,等等。因而,它越来越受各有关方面的重视,被应用于各种行业。之所以如此,在于它产生于我国古代的一次社会重大变革的年代,集中反映了当时新出现的社会关系。即:富国强兵,文武并设,以全胜争于天下。统观全书,无处不洋溢着争胜的精神。所谓争胜,不仅是要在战场上克敌制胜,更正要的是在政治力量的对比,军事实力的对比等等;所谓争胜,也不是单车上军事的胜利,而是要根据当时的国际形势,做出全面的战略部署,争取不战而胜。

这部兵书流传已久,传抄的版本也特别多,历代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有短长。但总的就这十三篇次序是:一、计篇,二、作战篇,三、谋攻篇,四、行篇,五、势篇,六、虚实篇,七、军争篇,

八、九变篇,九、行军篇,十、地形篇,十一、九地篇,十二、火攻篇,十三、用间篇。一共就这十三篇,但其中的意思就不止那么多,也不是一时半会能够学会和应运的,只是自己理解的一点写下心得记录下来。

第一篇《计篇》讲的是庙算,即出兵前在庙堂上比较敌我的各种条件,估算战事胜负的可能性,并制订作战计划。《始计篇》也简称《计篇》,是《孙子兵法》的第一篇,“计”本义是计算、估计,在这里指战前的战略谋划。作为《孙子兵法》的首篇,在一定程度可以视为孙子卓越军事思想的高度浓缩和精辟概括,它从宏观上对决定战争胜负的政治、军事等各项基本条件进行比较、分析和研究,并对战争的发展进程和最终结局进行预测,尤其强调用兵前的周密谋划对战争胜负的决定作用。“计”不仅是计谋,还有计算,比较综合国力,是自己实力的比价,也是对自己的衡量,只有明白了自己和对手才能够取胜,现在生活中也是这样,不能光看自己的某一方面,还有看总体还请对的不足和有力的地方,可以提前知道和预测结果,这样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我们经常见到的电视剧中很多就是讲的计谋,所以这一篇还是运用的比较广泛的,具有很大的实际意思,也是我们所要学习的。其中,“慎战”是孙子指导战争实践的基本主张,“五事七计”是他用以预测战争胜负的基本要素,“兵者,诡道也”则指出了用兵的要领,运用智谋。“慎战”、“五事七计”、“诡道十二术”等都是我国古代最早的战略概念,属“庙算”的具体内容。即使现在战争也是要

计算国力的,当国力差别很大时就会出现不对称战争的,就像美国打伊拉克那样,战争是那么容易的被结束了,这就是国力的差距。

第二篇《作战篇》讲述的并非是实地的战争,而是筹措战争,做好战争准备,提供战争保障。,战争的消耗和战争费的开支是十分庞大的,战争旷日持久势必危及国家的存亡。所以,他主张速胜。此外,为弥补己方的消耗和削弱敌国,他又主张“因粮于敌”,“胜敌而益强”。作,始也,有创办和筹划等义,所以战争要速战速决,以最小的代价取得胜利,取得最大的战果,同时能够为我所用那是更好。本篇着重分析了战争与经济的关系,战争依赖于经济,但会对经济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在生活中我们也是要先做好准备的只有做好准备了才能赢一切,对于战争讲的是速度不能拖得时间太长,这样对谁就不利的,最好的作战就是即战胜了对方也获得了很大方的收获,收获对方的东西,要取得全胜。本篇中最大的特点就是提出了“兵贵速,不贵久”的论点,这点也是我们生活中最大的需要,不要把什么事情拖得太久,要早点解决,好好地解决点,一切要遵循这样的论点。

第三篇《谋攻篇》讲的就是以谋略取胜,不站而屈人之兵,告诉我们最大的胜利就是让别人屈服而不是战胜它,做到做小的代价和大的收获。主张以尽可能小的代价,去取得最大的成功,即力求不战而胜,不靠硬攻而夺取敌城,不需久战而毁灭敌国。所以,为实现这一目标,他就特别强调以谋略取胜,指出:用兵的上策首先是以政治谋略取胜,其次以外交手段取胜,再次是使用武力取胜,下策才是攻城。而要做到这一点,就不仅需要知己,还要做到知彼。

第四篇《形篇》讲攻守,攻守都要立足于实力,但此篇又着眼于攻守之势,而攻守之势和实力又不一致。根据实力对比而为攻守形势,实与形为表里,无实当然不能成其形,但同样的实却可以有不同的形,

而强调的则是形。所谓形主要指的是军事部署、指挥调度、战术变化等等,而目的则是最有效的发挥军事实力,做到能守能攻,立于不败之地。孙认为,只有先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然后等待和寻求战胜敌人的时机,才能夺行战争的胜利。当取胜条件不足时,应采取守势,当取胜条件具备时,则应采取攻势。因此,会用兵的人善于使自己处于不可战胜、必胜无疑的地位,擅长于创造战胜敌人的机会。只有这样的人才能掌握胜败的决定权,他所战胜的是已经注定要失败的敌人。而上述足以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的物质之“形”,便是由国土的大小所产生的物产、军资、土卒的多少,以及军事实力对比的强弱。

第五篇《势篇》“势”有状态、权位、势力、气焰等意思。本文的意思主要讲的是在战场上通过齐整变化造成敌人的凶猛快捷的态势,重点是:以奇用兵,突击敌人,即所谓“出奇制胜”也。主要阐述如何造成有利的态势,来压倒对方。孙认为,只要选择有才能的将领,充分发挥他们的才干,以自己的军事实力为基础,造成一种势不可挡的有力态势,士卒就会勇猛无比地战胜敌人。战场的胜败,在于削弱和消灭敌人,保存并壮大自己。要保存并壮大自己,就必须削弱以致消灭敌人;不削弱敌人就不能保存自己和壮大自己。二则互相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转化,相反相成。所谓奇正,就是从这里提出来的。而要造成有利的态势,就必须正确组织和部署兵力,善于指挥调动军队,擅长出奇制胜,即以正兵当敌,以奇兵取胜。“奇”、“正”是相辅相生的关系,它们的变化是无穷的。所以,要出奇制胜,就应善于因时、因地、因事制宜,根据情况的变化,改换奇正的战法。至于战场上,则更是正反为奇,奇反为正;正中有奇,奇中有正;皆奇皆正无奇无正。要掌握主动,随机应变才能把各种事情都处理好,做

到内外兼修。此外,要造成有利的态势,还必善于故意向敌示弱,诱敌以利,以达到欺骗和调动敌军的目的,造成战胜敌军的有利时机。

第六篇《虚实篇》主要论述指挥作战如何争取主动权,主动灵活地打击敌人。要取得主动,就要善于诱敌以利,调动敌军而不被敌军所调动,就要善于了解敌情和隐瞒我军的意图、行动和用兵规律。如能做到这些,就能掌握主动,集中我军兵力,分散敌军兵力;利用敌军的弱点和错误,以众击寡,避实击虚,因敌而制胜。是避实击虚,以实击虚,而本篇就讲的更加的广义了如诱敌深入,以逸待劳,引敌远去,分散敌人等,更重的是虚实结合,真真假假,让对手看不到,也看不清自己的意图,这样可以扰敌人,打乱敌人的部署,做到麻痹敌人,一切就是为了自己的目的而努力,任何的虚实只是相对的,可变的,能动,至于什么时候用,那要看瞬息万变的情况,一切只有遇到的情况的不同才不同的,往往是实中有虚,虚中有实。孙子曰“夫兵形象水,水之行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故五行无常胜,四时无常位,日有短长,月有死生。”就是这样的道理,一切要发现敌人更本性的问题才能解决关键的,不要被外边迷乱,一切要看到本质,认清事物。掌握精神才能灵活运营,能够什么时候用实,什么时候用虚,把握好这个点。

第七篇《军争篇》讲的是如何“以迂为直”、“以患为利”,夺取会战的先机之利的。两军相争时,最困难的莫过于要懂得将迂曲视为径直,以不利为有利,比敌人后出动而先到达必争之地,先取得制胜的有利条件。要先取得制胜的条件,必须避免轻率冒进,把握各国的动向,了解道路、地形,重视向导,善于欺骗敌人,根据情况分散或集中使用兵力,擅长指挥军队,根据军队的土气、军心和军力,因敌

而变,去夺取胜利,如何通过机动掌握主动,先于敌人造成有利态势和取得制胜的条件。两军相争时,最困难的莫过于要懂得将迂曲视为径直,以不利为有利,比敌人后出动而先到达必争之地,先取得制胜的有利条件。要先取得制胜的条件,必须避免轻率冒进,把握各国的动向,了解道路、地形,重视向导,善于欺骗敌人,根据情况分散或集中使用兵力,擅长指挥军队,根据军队的土气、军心和军力,因敌而变,去夺取胜利。。

第八篇《九变篇》主要论述如何发挥指挥上的灵活性。灵活性的基础在于对利弊进行全面的衡量。只有认识这一点,才能设法威胁、挫折和困扰敌国,以利诱敌,才能常备不懈,使敌无机可乘。只有全面看待利弊,在有利的情况下看到不利的因素,在不利的情况下看到有利的因素,方能根据具体情况,趋利避害,采取相应的对策和行动。如何发挥指挥上的灵活性。灵活性的基础在于对利弊进行全面的衡量。只有认识这一点,才能设法威胁、挫折和困扰敌国,以利诱敌,才能常备不懈,使敌无机可乘。只有全面看待利弊,在有利的情况下看到不利的因素,在不利的情况下看到有利的因素,方能根据具体情况,趋利避害,采取相应的对策和行动。

第九篇《行军篇》主要讲述了如何配置、组织军队,观察判断敌情和团结将士。本篇就是如何很好地上下统一敌忾,有共同目标,在现代中得到了很好地运用,不仅包括行军打仗,还有平常的教育工作,都是应该在里面的。行军作战必须占据便于作战和生活的有利地形,善于根据地形配置兵力,必须对敌情进行周密细致的观察,善于深谋远虑,从现象到本质,对各种症候做出正确的判断。将帅只有在取得士卒的信任后,才能用教育和惩罚相结合的方法训练好士兵,率领全军去争取胜利。

第十篇《地形篇》 “孙子曰:地形有通者、有挂者、有支者、有隘者、有险者、有远者。我可以往,彼可以来,曰通”。主要论述在不同的地形条件下如何指挥军队的行动。地形是用兵的辅助条件。将帅应重视地形,善于利用有利地形,避免不利地形。在此基础上,将帅如能做到知己知彼,正确判断敌情,以夺取胜利为行动的唯一准则,并能使全军上下团结一心,服从指挥,那就能无往而不胜。

第十一篇《九地篇》 “孙子曰:用兵之法,有散地,有情地,有争地,有交地,有衢地,有重地,有圮地,有围地,有死地”。论述了在九种不同的作战地区指挥作战的原则。在不同的作战地区,将帅应根据地形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行动。主要是讲如何利用用兵的原则在于善于发现敌人的可乘之隙,乘其不备,迅速行动,集中兵力,抢先攻占其战略要地,以压倒敌军的抵抗。 以不同的情况来说明战争中地形的重要性,地利,对于任何一方就是显得特别重要,特别关键,好的位置胜过人说和装备,所以要学会地形,也就是学会运用自己最有力条件,学会利用周围的一切事物,真的感觉这点特别的重要,也是以前不是那么的在意的地方,身边的各种因素显得特别重要,在以后就要重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外在条件。

第十二篇《火攻篇》 “孙子曰:凡火攻有五:一曰火人,二曰火积,三曰火辎,四曰火库,五曰火队。行火必有因,因必素具。发火有时,起火有日”。主要指出火攻的目标、种类,发火的物质和气象条件,以及实施方法火攻只是辅助军事进攻的一种手段。所以,火攻者应利用纵火所引起的敌军的骚乱,适时发起攻击,发展并扩大战果。 可以想起的就是赤壁之战,感觉这是对这篇文章很好运用,在以后的战例中也出现了很多类似的案例,真的是很大程度的得到了运用,在以后的战争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第十三篇《用间篇》主要论述使用间谍的重要性及其方法。是否了解敌情对战争的胜负具有重要影响。要先知敌情,只能求诸间谍。只有大圣大智大仁大义之人才能使用各种间谍,获得广泛的情报。现在社会中这点越来越受重视,现在每个国家都有很多从事情报工作的人,真的可谓无孔不入,只要你能想得就都有可能被人监视着,让人感觉这个社会真的不是特别安全。前一段棱镜门事件就是证明着社会的每一方面都有人在监视我们,那些人就是为了在战争中百打百胜,让任何人都在自己的知道的范围内,真的感觉是和这篇特别的相似。美国就是很好的运用这点,在这方面看到了真的厉害,也让我们见识到了真的用间这篇。

虽然看完了《孙子兵法》了,但只是了解一知半解,离精通感觉特别远,它的精髓不仅是在军事上,还在生活中,看是写打仗行军,其实可以运用的方面特别多,例如在商业管理中,谈判中等很多的地方所应用,也为全世界人民所学习,到现在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真的很对我们有很大的用处。能够真的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深厚与精髓,我们今天所做的一切,我们的老祖宗原来在数千年前就已认知和分析得如此确切与深透,使我们不得不深深感叹前人的伟大和华夏文明的精深,相信一部孙子兵法,只要认真领会其神髓并不断实践,必将对我们的素质的提高助益良多。如果能够认真学习一定能够为我们所用,也一定能顾有助于我们取得胜利,相信在以后的时间里能够让我们从中吸取很大的用处。

 

第二篇:孙子兵法作战篇读后感

《孙子兵法·作战篇》读后感

从《孙子兵法·作战篇》中的“作战”两字中可以看出这篇文章是以军事历史角度来写的。本文主要讨论物力、财力、人力与战争的关系,认为作战时要速战速决,不要打持久战,因为持久战对一个国家的国力、民力的消耗太大,即使一个强大、富饶的国家也有可能被持久战拖垮,导致国弊民穷。

作战篇的开头,写道,“孙子曰: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从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在孙子那个年代,一场大规模战争开始之前,要动员轻重战车千百辆和全副武装的十万大军,还要不远千里去远送粮草。这样,里里外外的开支,包括接待诸侯客使所需花销,维修保养各种战具所需胶漆等器材,以及供应补给车甲装备的费用,每天耗资都会有千金之巨。然后,十万大军才能出动。由此可见,战争对物力、人力和财力消耗巨大。古代如此,现代亦然。例如,在朝鲜战争中,美国耗时3年,共消耗作战物资7500余万吨、弹药330万吨、开支200亿美元。在越南战争中,美国耗时8年,共支出1100亿美元。在历时7年的伊拉克战争中,美国耗费军费7630亿美元,超过朝鲜、越南战争的费用。从这三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战争对国力的消耗和损害,古今莫不如此。

“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孙子认为,用兵打仗,若靠旷日持久去取得胜利,那就会使军队疲惫,锐气挫伤。强攻城邑,又必致兵力大量损耗。军队长期在外作战,就会使国家财力匮乏。是以要尽量避免持久战,因为持久战对军队士气、国家财力、物力和人力的消耗和损害太大了。正所谓“商场如战场”,持久的价格战也会给企业带来很大的伤害。例如,在20xx年以前,奥克斯集团就开始建立零配件企业,90%以上的零配件都是自己加工,自制零件减少了外包所带来的风险和运输过程中的损耗,而且自制零配件成本外购成本较少了很多。奥克斯集团努力开发新技术以保证产品质量,又从国外引进新设备,生产效率得到大幅度提高。这种低成本优势为奥克斯集团发动价格战提供了较好的前提条件,正是凭借成本优势奥克斯才实现了空调生产行业第三的目标。但这种低成本优势随着企业价格战在20xx年进入“白热化”阶

段,开始逐渐丧失,因为价格战的实施为奥克斯带来了许多负面效应,主要表现在:企业利润下降、客户心理价位扭曲、企业品牌形象和产品美誉度受损、缺乏利润支撑导致技术创新资金不足、不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造成奥克斯早期价格战负面效应的原因在于过度依赖价格战,不重视企业品牌和产品美誉度,从而导致企业利润下降,缺乏后续资金进行产品和技术创新,不利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从20xx年到20xx年,奥克斯并没有新的突破,反而出现了下滑,20xx年国家信息中心公布《冷冻空调零售市场白皮书》表明,奥克斯空调将退出二线品牌。由此可以看出,奥克斯持久的价格战使得企业元气大伤,损害了企业长期的发展。 “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孙子认为,军队疲惫、锐气挫伤,军力损折、财货耗尽,列国诸侯就会乘此危机而发起进攻,到那时,即使有足智多谋的人,也无法挽回危局了。所以,在军事斗争中,若能速胜,即使拙于智计,吾亦取之;但若使战争旷日持久,则纵巧于指挥,吾宁舍之。战争久拖不决而对国家有利的情况,是从来就不曾有过的。所以,不完全了解用兵之害处的人,也就不能完全了解用兵之利处。孙子告诉我们,持久战不仅严重消耗国力、战力,而且还会给周边的敌对国家或势力造成可乘之机,从而深陷两面作战的困境。

春秋末期,吴王阖闾在柏举之战中战胜强楚,一度占领郢都,取得了重大胜利 。其后吴王夫差又在夫椒之战中大胜越军,迫使越王勾践向吴国俯首称臣。巨大的胜利,大大激发了吴王夫差的争霸野心,此后他把主要精力用于北上争霸事业。公元前487年,他率军征伐鲁国,取得大胜,迫使鲁国诚服。接着,他又发动了两次对齐战争,均取得重大胜利。在后一次的艾陵之中,俘获齐军战车八百骑。得意忘形的吴王夫差踌躇满志,觉得诸侯联盟的宝座非己莫属,乃于公元前482年率师北上,主持黄池会盟。正当他与晋定公为盟主争得不可开交之时,越王勾践率大军乘虚而入,直捣吴都,斩杀吴军留守士卒一万余人,杀死吴国太子,吴国形势岌岌可危。夫差仓皇率师南归,与越国军队媾和。此役,吴军遭受重创,已离亡国不远。由于连年发动战争,北上称霸,吴国的社会成产力遭到严重破坏,经济消耗很大,又由于连年闹灾荒,吴王只好“息民散兵”,致使吴国

的战斗力大大下降,防备也十分松弛。公元前478年3月,越军再次大举伐吴,在笠泽大败吴军,进至吴国都城姑苏。在围困姑苏三年后,公元前475年11月,越军对姑苏发起总攻,夫差被迫自杀,吴国灭亡。夫差的失败,正是由于用兵不当,从而使自己深陷两面作战的困境。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 ”在孙子看来,粮食方面,应该尽可能抢夺敌方的粮食,这叫“因粮于敌”。“因粮于敌”一方面减少了本方的消耗,另一方面增加了敌方的消耗,这一消一长,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剪刀差,从而变成“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秆一石,当吾二十石。” “故车战得车十乘已上,赏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是谓胜敌而益强。”孙子认为,在人员和物资方面,应当尽可能地使俘获的敌方人员和物资为我所用,用以充实和壮大自己的力量,做到化敌为我,这样才能使自己的力量更加强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