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讲 六个角度归纳记叙文的中心意思

第十讲 六个角度归纳记叙文的中心意思

姓名:

一、技法详讲

记叙文的中心意思(或中心思想)是作者通过叙事、写人、状物所表达出来的某种观点、认识或情感。我们阅读一篇记叙文必须把握它的中心意思,这样才算真正读懂了这篇文章。所以,《大纲》要求能“抓住一段文字的中心”,“了解课文的思路和中心意思”。具体地说,应该具备以下能力: 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找出重点段落、关键语句,分析其表情达意的作用。

在准确划分文章段落层次的基础上,认识详写、略写中心意思的关系,分析归纳中心意思,掌握分析、归纳中心意思的一般方法。

怎样归纳记叙文的中心意思?

准确归纳中心意思的前提条件是通读全文(全段),熟悉内容,对文章中记述的材料作出分析,理清文章(或文段)记叙了哪些材料,材料与材料之间有什么关系,写这些材料的意义何在。在此基础上,再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分析文章标题

题目是文章的窗口,透过它,可以窥见文章的中心。有的文章题目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如《背影》《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透过它们,不难探寻其中心思想;有的题目巧妙地暗示中心,如《山中访友》,分析其喻意,便可归纳出中心;有的题目直接揭示了文章的中心,如《福楼拜家的星期天》;至于那些题目仅仅表明记叙的对象、范围或线索的,我们还可以从其他方面入手。

2.研究文章的开头结尾

“开篇点题”与“卒章显志”是写文章常用的手法:前者如《土地的誓言》《观舞记》的开头就点明或暗示了全文的中心,多半采用议论抒情为主的表达方法,抓住这些带有概括性的关键语句,有助于分析归纳中心。后者如《音乐巨人贝多芬》《最后一课》《斑羚飞渡》等,分析这类文章结尾部分具有深刻含意的句子,是归纳中心的一个有效的方法。

3.分析文章中议论抒情的语句

一般地说,记叙文中插入议论抒情是为了更鲜明地表现中心思想,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因此。抓住文中画龙点睛的议论抒情句,可以很顺利地找到全文的中心。例如《伟大的悲剧》中:①“斯科特接受了这项任务,他要忠实地去履行这‘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而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②“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如果我们找出文中全部的议论抒情句,也就理清了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作者的创作意图也就明白地显示出来了,特别是上引的两句已经很清楚地揭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4.分析文章层次与人物事件

有些文章的中心意思隐含在人物事件或文章各部分之中,要进行综合归纳,才能准确把握中心。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先要分析归纳文章两大部分的内容与中心,再联系起来思考,从两部分的鲜明对比中,掌握作者对自由学习生活的向往,对令人窒息的封建教育方式的无比厌恶这一中心。

5.分析文章中的详写点,研究作者处理详略的意图,探寻文章的中心

文章的详略安排总是服从于表达文章中心的需要的。一般地说,能表现中心的材料,作者是要用笔墨详加叙写的。所以,我们往往可以通过分析作者详写的部分发现并归纳文章的中心。但是,还有一种情况,详写仅仅是作者为表达中心而用的侧笔,而作者对真正要表现的中心却用墨甚少,这就要求我们研究作者详写此人、此事的意图,发现了这一意图也就找到了文章的中心。例如《社戏》详写去赵庄看戏和看完戏回家路上的场景,略写社戏的表演内容,可以发现,作者的标题虽然是“社戏”,但作者的重点存于表现童年时代欢乐无忧的美好生活,这样就能够抓住文章的中心了。

6、分析文章的背景材料

分析归纳记叙文的中心,有时还需了解、分析有关的时代背景,了解文中的事件、人物是在什么背景

下产生、活动的。例如《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必须联系国民党独裁反动统治时期这一历史背景,才能准确地理解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所具有的特殊价值和意义。

总之,归纳总结文章的中心思想,我们可以从以上的六个角度去着手分析,但这些方法和技巧还都只是浅层次的,只是停留在对文本的表面分析上。如果要具备快速把握文章中心的能力,还需要我们平时多阅读,多思考,不断开拓自己的阅读视野,积累自己的知识储备,只有这样,才能“书读一遍,其义自现”。

二、例题详解

走远了再关门

①QQ里,好友颇多。那日与一聊友闲谈。忽然收到一好友的信息:夜已深,我先下了。我正欲对她说声“晚安”,却发现她的头像已变成了灰色。我的双手停在键盘上,只得删除那句已经打出来,却还没有来得及发出去的问候。

②真的有这么急吗?连给我说声“再见”的时间都没有,抑或是我过于矫情?

③数日前,我去拜访一位前辈。该翁琴棋书画无所不能,最令我佩服的是老人的那份平易近人,那种超脱淡然。攀谈一番后,我起身告辞,老人把我送到门口,握手告别之后,我便向楼下走去。下到一楼时,我忽然想起自己的车钥匙落在他的客厅了,便又“咚咚”往上跑。当我又回到他的门前时,老人才刚准备关门回屋。看我又上来,就问何事。我说明原因,老人走进客厅又折回来,将钥匙递到我的手上。

④又是一阵告别。我下了几层台阶,一转身,发现老人正看着我。我既客气又好奇地说:“外面太热,赶紧回屋吧。”老人微笑着说:“我身体不好,不能送你下楼,那就等你走远再关门。” ⑤等你走远再关门!多么温暖的一句话。

⑥去年有一天,我急于外出办事。出门前,孩子拿着刚做完的作业让我检查签字。我大致瞟了一眼,其中有道题是这样的:下课了,同学们纷纷 教室。只见儿子歪歪扭扭地填了一个“跑进”。我立刻火冒三丈,大声呵斥道:“下课了,你跑进教室,你上的什么课啊?”为了让他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我特意把“下课”和“跑进”两个词说得很重。儿子刚要辩解,我一把将他的作业扔在茶几上,然后,摔门而去。事情过去了大半年,我早已把那件事忘得一干二净。有一天收拾屋子,无意间看到了儿子的日记:

⑦“20xx年x月x日,天气阴。今天我让妈妈检查作业,其中有一道题目我并没有做错,上体育课的时候,下课铃一响.我们的确是往教室跑啊。可是妈妈为什么不给几秒钟让我解释呢?我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哭了整整一下午。”

⑧儿子的话像一道闪电穿过我的五脏六腑,让我浑身顿时有一种触电的感觉。那一刻,我真的感到自己好狭隘。

⑨客人走远再关门,是一种善;留下几秒,听对方把话说完.是一种善;在骄阳的炙烤下耐心等待红灯而不抢行,是一种善;等对方先挂电话,是一种善;路面积水,司机把车速降下来,是一种善。有些善,很小很小,就发生在身边短短几秒钟的时间。然而,正是那么短短的几秒钟,却能在心中氤氲(yīn yūn烟云弥漫)起一份真情的感动。

1.本文写了三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二件事。(3分)

2.第⑤段中的“等你走远再关门”为什么会让“我”感到温暖?(3分)

3.第⑥段中的画线句运用了什么方法刻画人物?试分析其表达效果。(3分)。

4.第⑧段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试分析其作用。(3分)

5.文章主体部分和最后一段分别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最后一段与文章主旨有什么关系?(4分)

【参考答案】

1.我去拜访一位前辈,在告辞时,老人等我走远了才关门。

2.表现了老人对我的“尊重”、“关心”。

3.动作描写;“扔”“摔”两个动词表明“我”当时因为误解儿子而显得非常气愤。刻画出“我”急躁、粗暴的性格特点。

4.比喻;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我”知道事情真相后的震撼、愧疚。

5.记叙、议论;点明文章的中心。

【解题思路】

第l题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本文的主旨很明显在最后一段,前面的三个故事都是为了说明这个中心意思的。第一个故事关于QQ聊天,第二个故事关于拜访一个前辈老人,第三个故事发生在“我”和“儿子”之间。这三个故事都是本文的中心意思,即“客人走远再关门,是一种善;留下几秒,听对方把话说完,是一种善;?有些善,很小很小,就发生在身边短短几秒钟的时间。然而,正是那么短短的几秒钟,却能在心中氤氲起一份真情的感动。”我们在概括故事的时候,要把能够表明这一中心思想的情节提炼出来,而剔除其他不重要的细节。

第2题也与文章的中心思想有关,为什么会感到温暖,仔细阅读最后一段就能找到答案。

第3题考查学生对表达方法的掌握。这里用了动作描写的手法,主要表现“我”急躁、粗暴的性格。这一性格特点倒是和上文中在“将钥匙遗忘在老人家客厅”的情节相印证,一般急躁的人容易丢三落四。 第4题考查学生对修辞手法的掌握。将“儿子的话”比喻成“闪电”,用的是比喻的手法。

第5题考查学生对表达方式的掌握,同时考查学生对中心思想的理解和提炼能力。最后一段的议论,就是文章的中心所在。

三、专题精练

改变一生的闪念

①这是我的老师的故事,至今珍藏在我心里,让我明白在人世间,其实不应该放过每一个能够帮助别人的机会。

②多年前的一天,她正在家里睡午觉,突然电话铃响了,她接过来一听,里面传来一个陌生粗暴的声音:“你家的小孩偷书,现在被我们抓住了,快来啊!”从话筒里传来一个小女孩的哭闹声和旁人的呵斥声。

③她回头望着正在看电视的唯一的女儿,心中立刻明白过来,肯定是有一个女孩因为偷书被售货员抓住了,而又不肯让家里人知道,所以胡扯了一个电话号码,却碰巧打到这里。

④她本可以放下电话不理,甚至也可以斥责对方,因为这件事和她没任何关系。但通过电话,她隐约设想出,那是一个一念之差的小女孩,现在一定非常惊慌害怕,正面临着也许是人生中最尴尬的境地。犹豫了片刻之后,她问清了书店地址,匆匆忙忙地赶了过去。 ⑤正如她所料的那样,在书店里站着一个满脸泪痕的小女孩,而旁边的大人们,正恶狠狠地大声斥责着。她一下子冲了上去,将那个可怜的小女孩搂到怀里,转身对旁边的售货员说:“有什么事就跟我说吧,我是她妈妈,不要吓着孩子。”在售货员不情愿的嘀咕声中,她交清了罚款,领着这个小女孩走出了书店。看着那张被泪水和恐惧弄得一塌糊涂的脸,她笑了笑,将小女孩领到家里,好好清理了一下,什么都没有问。小女孩临走时,她特意叮嘱道,如果你要看书,就到阿姨这里来吧。惊魂未定的小女孩,深深地看了她一眼,便飞一般地跑掉了,从此再也没有出现。

⑥一晃十几年过去了,一天中午,门外响起了一阵敲门声。她打开房门后,看到了一位年轻漂亮的陌生女孩,满脸笑容,手里还拎着一大堆礼物。,“你找谁?”她疑惑地问。但女孩却激动地说出了一大堆话。好不容易,她才从那陌生女孩的叙述中,恍然明白,原来她就是当年那个偷书的小女孩,已经大学毕业,现在特意来看望自己。

⑦女孩眼睛里泛着泪光,轻声说道:“虽然我至今都不明白,您为什么愿意充当我妈妈,解脱了我,但我总觉得,这么多年,一直好想喊您一声妈妈。”老师的眼睛开始模糊起来,她

有些好奇地问道:“如果我不帮你,会发生怎样的结果呢?”女孩轻轻地摇着头说:“我说不清楚,也许就会去做傻事,甚至去死。”老师的心猛地一颤。

⑧望着女孩脸上幸福的笑容,她也笑了。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2分)

2.第⑤段中“她所料到的那样”在文中具体指的是什么?(2分)

3.文中第⑤段和第⑧段都写到了这位教师的笑,两次笑的原因分别是什么?(4分)

第一次: 。

第二次: 。

4.从文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这位教师的善良、高尚、责任心和善解人意,请你从文中找出两处相关的描写抄写在下面。(2分)

(1) 。

(2) 。

5.当女教师问女孩“你找谁?”时,女孩“激动地说出了一大堆话”,请你想象一下,女孩的“一大堆话”中最可能有的话是什么?(2分)

 

第二篇:第16讲 归纳--猜想--证明

第16讲  归纳——猜想——证明

(一)知识归纳:

由事物的部分特殊事例猜想出事物的一般结论,这种方法人们称为“不完全归纳法”,用不完全归纳法得出的结论需要经过证明,因此全部过程可以小结为下面程序:

①计算命题取特殊值时的结论;②对这些结果进行分析,探索数据的变化规律,并猜想命题的一般结论;③证明所猜想的结论.

(二)学习要点:

在中学数学内,“归纳—猜想—证明”的推理方法一般只局限于数列的内容,而且与正整数n有关,其它内容中很少有要求,解决问题时要注意以下几点,①计算特例时,不仅仅是简单的算数过程,有时要通过计算过程发现数据的变化规律;②猜想必须准确,绝对不能猜错,否则将徒劳无功;③如果猜想出来的结论与正整数n有关,一般用数学归纳法证明.

【例1已知数列满足关系式N+),

(Ⅰ)用a表法a2a3a4

(Ⅱ)猜想an的表达式(用a和n表示),并证明你的结论.

[解析](Ⅰ)

(Ⅱ)()  猜想下面用数学归纳法证明:

1°.当n=1时,当n=1结论正确;

2°.假设当n=k时结论正确,即

∴当n=k+1时 

=当n=k+1时结论也正确;

根据1°与2°命题对一切n∈N*都正确.

[评析]“归纳—猜想—证明”是解决数列的某些问题的一种重要方法,对于一些变换技巧比较高的问题,如果能通过这种方法解答成功,则解答过程比较其它方法更容易.

【例2已知数列满足:计算a2a3a4的值,由此归纳出an的公式,并证明你的结论.

[解析]很容易算出a2=5,a3=16,a4=44,但由此猜想出结论显然是非常困难的,下面作一些探索.

a2=2 a1+3×2°=2×1+3×2°,

a3=2(2×1+3×2°)+3×21=22×1+2×3×21

a4=2(22×1+2×3×21)+3×22=23×1+3×3×22

猜想an=2n-1+(n-1)×3×2n-2=2n-2(3n-1);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

1°.当n=1时,a1=2-1×=1,结论正确;

2°.假设n=k时,ak=2k-2(3k-1)正确,

∴当n=k+1时, =

结论正确;

由1°、2°知对n∈N*

[评析]如果计算出来的数据很难猜出结论时,应考虑整理计算过程,探索数据的变化规律,看看能否猜想成功.

3】已知等差数列中,a2=8,前10项的和S10=185,

(Ⅰ)求数列的通项公式an

(Ⅱ)若从数列中依次取出第2,4,8,…,2n,…项,按原来的顺序排成一个新数列,试求新数列的前n项和An

(Ⅲ)设 Bn=n(5+3 an),试比较An和Bn的大小,并说明理由.

[解析](Ⅰ)设公差为d,∴

(Ⅱ)设新数列为,∴ 

∴An=3×(2+22+23+…+2n)+2n=3×2n+1+2n-6;

(Ⅲ)∵

A4=3×32+2=98,A5=3×64+4=196,A6=3×128+6=390,A7=3×256+8=776,……

而B1=20,B2=58,B3=114,B4=188,B5=280,B6=390,B7=518,……

①当n=1,2,3,4,5时,Bn>An

②当n=6时,B6=A6

③当n≥7,且n∈N*时,猜想An>Bn,用数学归纳法证明:

1°.当n=7时,A7=766>518=B7,结论正确;

2°.假设当n=k(k≥7)时,Ak>Bk,即3×2k+1+2k-6>9k2+11k2k+1>3k2+3k+2,

∴n=k+1时,

=6×2 k+2-9k2-27k-24

=6×[2 k+1-(3k2+3k+2)]+6×(3k2+3k+2)-9k2-27k-24

=6×[2 k+1-(3k2+3k+2)]+9k2-9k-12

>9k2-9k-12=9k(k-1)-12≥9×7×(7-1)-12>0

∴Ak+1>Bk+1,即n=k+1时,结论也正确;

根据1°、2°知当n≥7且n∈N*时,有An>Bn.

[评析]从上面例子可以看出,归纳猜想不仅仅是要有对数据的观察能力,还需要有一定的经验,否则很难作出上述准确的猜想.

4】已知数列满足:问是否存在常数p、q,使得对一切n∈N*都有并说明理由.

[解析]设存在这样的常数p、q,

由此猜想,对n∈N*,有

下面用数学归纳法证明这个结论:

1°.当n=1时,,结论正确;

2°.假设当n=k时结论正确,即  ∴当n=k+1时,

∴当n=k+1时结论正确,故当n∈N*时,成立.

[评析]例4是一类探索题型,由条件直接推出结论是非常困难的,通过归纳—猜想—证明的方法,难度不大.

《训练题》

一、选择题

1.  已知数列的前n项和,而,通过计算猜想

                                                                                                                              (    )

       A.            B.            C.               D.

2.已知数列的通项公式 N*),记

   通过计算的值,由此猜想                                   (    )

       A.            B.                C.            D.

3.数列中,a1=1,Sn表示前n项和,且Sn,Sn+1,2S1成等差数列,通过计算S1,S2

   S3,猜想Sn=                                                                                                     (    )

       A.               B.               C.            D.1-

4.已知a1=1,然后猜想

                                                                                                                              (    )

       A.n                        B.n2                                              C.n3                       D.

5.设已知则猜想                            (    )

       A.           B.         C.         D.

6.从一楼到二楼的楼梯共有n级台阶,每步只能跨上1级或2级,走完这n级台阶共有

   种走法,则下面的猜想正确的是                                                                        (    )

       A.  B.

       C.       D.

二、填空题:

7.已知数列中,通过计算然后猜想

                          

8.在数列中,通过计算然后猜想        

9.设数列的前n项和为Sn,已知Sn=2n-an(n∈N+,通过计算数列的前四项,猜想

                 

10.已知函数记数列的前n项和为Sn,且时,

则通过计算的值,猜想的通项公式

                 

三、解答题

11.是否存在常数a,b,c,使等式

    N+都成立,并证明你的结论.

12.已知数列的各项为正数,其前n项和为Sn,又满足关系式:

,试求的通项公式.

13.已知数列的各项为正数,Sn为前n项和,且,归纳出an的公式,并证明你的结论.

14.已知数列是等差数列,N+),

     N+),问Pn与Qn哪一个大?证明你的结论.

15.已知数列N*

   (Ⅰ)归纳出an的公式,并证明你的结论;

   (Ⅱ)求证:

答案与解析

一、1.B  2.A  3.D  4.B  5.B  6.A

二、7.  8.n!  9.  10.n+1

11.令n=1得①,  令n=2得②,

    令n=3得③,  解①、②、③得a=3,b=11,c=10,记原式的左边为Sn,用数学归纳法证明猜想(证明略)

12.计算得猜测,用数学归纳法证明(证明略).

13.∵

,…,猜想N*).用数学归纳法证明(略).

14.∵

计算得①

当1≤n≤3时,Pn<Qn;②猜想n≥4时Pn>Qn,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即证:当n≥4时

时用比较法证)

15.(Ⅰ)∵,…,猜测,数学归纳法证明(略).

   (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