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音乐教学论文

初中音乐教学论文

赵玉霞

一、如何建构先进的声乐艺术教学理念

一要打破传统的“三种唱法”的思想禁锢。在教学中要结合学生实际,努力探索科学的训练方法,因材施教,中西结合。教师的任务就在于帮助学生修饰自己的声音,培养学生的演唱能力和素质,使学生的演唱自如、流畅、美丽、动听,千万不能去造“声音”。

二要扎根在中国民族声乐艺术沃土。中国民族声乐艺术源远流长,声乐艺术理论日臻完善和系统化。早在20xx多年前,《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就有了声乐教学理论的记载:夫教歌者,先呼而出之,其声及清徵者,乃教之。一曰:教歌者先揆以法,疾呼中宫,徐呼中徵,疾不中宫,徐不中徵,不可谓教。这即是说,教唱歌应先看学生的基本条件,强调教以正确的歌唱方法和呼吸方法。另据《史记?师乙篇》所载:故歌者,上如抗,下如坠,曲如折,止如槁木,倨中矩,旬中佝,累累乎端如贯珠。这说明在当时歌唱就要求气息运用流畅,歌唱如线贯珠。中国的京剧唱腔,声区统一,字正腔圆,既能婉转如歌,又能抒发悲壮之情。尤其在唱高音的时候,强劲有力,穿透力强,且高音可唱到小字三组的c-e,甚至更高。此种唱法及其训练之道,能否借鉴于中国声乐演唱训练,的确值得我们思考和研究。

三要借鉴“西洋唱法”的先进经验。人类发音器官的结构和发声原理是相同的,绝对没有哪位歌唱家的发音器官比别人多一个或少一个部件。那么,不管是中国人还是西方人,在进行声音训练时就有共性,就有相互借鉴的地方。“西洋唱法”历史悠久,除语言和音乐风格与我们有区别外,在嗓音训练方法和声音美学方面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过去有人说,“西洋唱法”声音宏亮、宽广、浑厚,有较强的戏剧性,不宜表现中国民族声乐作品。其实,中国声乐艺术也同样要求声音的宏亮、浑厚、结实、宽广,我国北方一些民族性格粗犷、豪爽、奔放、热情、真挚,恰好就可用“西洋唱法”中一些特有的音质来表达我们的音乐。例如:滕格尔演唱的《蒙古人》等系列蒙古草原的歌曲,就不一定只能用粗沙、略带嘶哑的声音和通俗的风格来表现,完全还可以用明亮、宽厚、奔放的男高音来表现。到底如何借鉴“西洋唱法”中的先进经验,中西结合,达到发展我国声乐艺术的目的,我们的先辈和广大声乐工作者已经作出了长期的、艰苦不懈的探索,也总结出了许多丰富的经验,总的来说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在声乐教学中,根据学生声音特点,因材施教,广泛汲取西洋唱法中先进的训练方法。第二方面是如何将美好的、受过良好训练的嗓音运用于风格不同的中国作品的演唱中。

二、正确理解科学的发声机理建立切合实际的发声体系

人的嗓音,就是一件乐器,一件能用不同语言表现音乐的奇妙的乐器。人要做到能正确、科学的发声并利用好嗓音这件乐器表现音乐,了解嗓音生理结构和发声原理是前提。人的发声器大体由声带(含假声带)、胸腔、喉腔、咽腔、口腔、鼻腔、头腔构成。简单的

发声原理是:声带在气体的冲击下产生振动,然后声带振动发出声音,经过胸腔、咽腔、喉腔、口腔、鼻腔、头腔的共鸣,便发出响亮和动听的声音。音质、音色和演唱能力,都是由共鸣腔体调节出的不同结果。要做到自如调节共鸣腔体,必须经过严格、正规的训练。自然的歌唱与人的情绪、心理和其他肌肉、器官积极配合、协调有极大的关系,甚至是歌唱活动“生死存亡”的关系。如:喉器的位置在哪,气息怎样运动,路线如何,软腭在不同音高时的状态,舌根、舌头的运动,下巴如何运动,怎样张嘴,人的身体如何配合等都关系到声音的好坏。人的嗓音虽然在发声原理和生理结构上具有共性,但每个人的声音特点是不同的,除有男声、女声、童声,高音、中音、低音之分外,还有音色、发音习惯、语言习惯的不同,另外,还有生理和心理因素的不同,因此,每个人在学习声乐的时候,建立正确科学的符合自己声音特点的发声体系是关键。在练习时,每发一个音都必须符合歌唱发声原理;声音通畅,气息流动,音色优美,自然动听,有音量而不“伤嗓”(伤声带)是总原则。

有的同学急于求成,教师拔苗助长,在短时间内拔音量、拔高音、唱大歌,这样只会适得其反。结果,学生一开口全是毛病,有的毛病根深蒂固改都改不了。因此,初学声乐时,把中声区的基础打牢固,形成正确、积极、良好的歌唱状态是歌唱训练的原则性问题。

树立正确的发声体系,还有一个历史问题要克服,那就是唱法问题。过去人们把声乐分成“民族”和“美声”两大类,后来又有了“通俗”唱法。至使长时期以来,不管生还是教师,在声乐教学活动中,常常说某某学生适合唱美声,而某某学生适合唱民歌;嗓门大的、粗犷的、宏亮的便是好的“美声”料子,嗓门不大,但优美、细腻、抒情、嘹亮的则是民歌料子。在教学方法上也一味去追求某一方面的东西,去“造声音”。其结果是将音乐教学引入误区。正确的发声体系,要尊重实际,尊重民族,尊重发声的科学原理,切不可人为的、主观的去认识。更要强调的是,人的嗓音如人的指纹,是不一样的,且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特点。因此,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能想办法去修饰每个学生的声音,使之流畅、有支持、有弹性、婉转动听或有力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尊重科学,稳步前进,切忌模仿。过去我们要学生多听人家唱,那是要求学生多听人家是怎样运用自己的嗓音,怎样把握作品风格,适合自己的便可以借鉴,但不可模仿。艺术就怕模仿――模仿就完了。要建立正确的发声体系,老师是关键。初学者若不通过教师的指点,几乎不可能正确把握自己的声音,自己听与别人听是有区别的。因此,老师必须有相当灵敏的耳朵和聪明的智慧,对学生美好的声音能自如把握、准确分析,然后让学生通过锻炼得以和稳定。

三、运用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

声乐教学,难就难在因材施教。要做到对不同的学生,都有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有几条原则是必须遵守的。

(一)先“相才”再“施教”的原则

要做到因材施教,了解学生即“相才”是关键。在开始系统训练之前,老师对学生必须有全面的了解。而要了解一个学生,决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过程。要充分掌握学生的生理结构、特点、习惯、语言、歌唱条件、发声缺限等,然后制定出系统的训练方案。

(二)坚持把握基础训练和秩序渐进的原则

声乐基础训练,就像修高楼打基脚,基础不打牢、不打扎实,是修不起来的。学习声乐往往都有急于求成的毛病,都喜欢和别人比,老师也有拔苗助长的现象。主要原因是看到人家学习进步快,心里便着急,心里一急便急于求成,结果误人子弟。声乐教学一一定要循序渐进。在基础训练过程中,一是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声乐理念,培养学生正确的声乐审美观和正确的声音感觉(包括内心听觉和内心感觉)。二是先从学生唱得最好的一个母音开始训练,逐渐过渡到其他母音的演唱,形成正确的、良好的歌唱习惯,即能“张口就来”。三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感受力,在进行基础训练时,千万不可光“练声”不“唱歌”。老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演唱能力,安排丰富的曲目让学生唱,要认真分析作品,教学生充分表现好每一首乐曲,哪怕是很简单、很小的声乐作品,不断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和表现力。四是锻炼学生正确的运用歌唱气息。在气息练习中,有的人喜欢专门教学生先找气再发声,这样往往造成学生找到了气息,但气息疆硬、不灵活、唱歌呆板,我们不妨让学生在歌唱中找气。其实,歌唱气息是本能的,情绪有了,状态对了,激情来了,气息自然就有了,千万不可故意深呼吸。

 

第二篇:初中音乐教学论文

“尝试教学法”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

应用探讨

张仲良

甘肃省陇西县高塄初中 陇西 748100

摘要:作为中学阶段一门基础课程的音乐学科,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改革的步伐中担当着很重要的角色。通过对当前初中音乐教学现状的一些分析研究,探讨了“尝试教学法”在初中音乐教学的应用问题;以期待对初中音乐教学教学起到一定的帮助,起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关键词:尝试教学法;初中音乐;教学应用;素质教育

0 前言

九年义务教育初中音乐课程和教材,以其丰富的思想性、实用性、时代性及趣味性的特点正逐步引领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在初中音乐教育教学实践中担当着不可磨灭的作用。与此同时,作为教师群体,怎样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带领学生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把初中音乐教学任务及教学目标所应达到的标准实际化、可视化,从而保证初中音乐教学的良性可持续化发展是我们当前亟待研究和攻克的课题。本文试图通过对“尝试教学法”的一些分析研究,以期对初中音乐教育的教学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促使初中音乐教、学相长。

1 初中音乐教育现状

音乐课程在基础教育阶段是一门以培育学生美好情操为审美核心、以发展学生的兴趣为动力,以多元音乐文化为基本内容的基础课程,它具备了科学综合性强、涉及面广等特点。

在我国,由于东西部经济发达程度高低不同,城乡差距大;因此教学资源存在严重的分配不均现象,教师队伍自身建设良莠不齐、教学质量水平参差不一。 1.1 学校现状

就学校而言,很多教育落后地区,尤其是偏远贫穷地区存在教学资源严重不足现象。由于财力、物力以及教学资源的局限性,缺乏音乐教室、乐器等日常教学资源;传统

观念严重,把音乐教育当做“非主课”,被重视程度不高,有些学校为节约教学成本,甚至使用非音乐专业老师代课;信息化教学程度不够,以计算机为主的多媒体教学仪器、校园网网络架设等现代化教学设施缺失等。由此可见学校的硬件措施已经不能满足新课教育改革所要求的素质教育前提。 1.2 教师现状

就教师而言,部分教师自身素质并没有随着新课程教育改革的深入而提高,仍保持封闭式课堂教学状态,视野不够开阔。对新课程教育改革的领悟依旧停留在传统的注入式教学,即教师讲学生记这种教学模式。在日常教学实践中除了应用教科书外,不知道引用新的教学模式促进教学质量,不懂怎样带动教学气氛,挖掘学生的主观能动,引领学生增强表现音乐的自信心,培养其创作意识和想象力,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转变。 1.3 学生现状 就学生而言,由于受多年应试教育的影响,已经习惯了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模式;而且伴随着部分学校对音乐课程的不重视,部分音乐教师专业教学水平的不足,很大一部分学生对音乐课程的学习产生抵触心理。要么认为音乐这门学科可有可无,要么就思维产生固定化,缺乏创作意识和想象力、可塑造性差。

综观这些现象,我们发现当前初中音乐教育中资源配置不合理;教学形式单一化、固定化;学生缺乏积极主动性。虽然,资源

配置问题我们暂时无法在短期内有所改善,但是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体系,却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积极性,对教师教学模式的改进具有指导性作用。

2尝试教学理论

尝试教学法是由我国著名教育家、特级教师邱学华先生首创,它强调“尝试”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并从尝试中认知课内外知识,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尝试教学理论的实质是“先学后教,先练后讲”,以尝试为认知手段,运用直觉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形成学生的自学能力,从而开发人的创造能力。学生先在旧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尝试题进行尝试练习,在尝试的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自学课本,引导学生讨论,尔后在学生尝试练习的基础上教师再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引导学生尝试,这是一种良好的学习过程;学生尝试成功,就收获到学习成果。假若尝试失败,也同样从中收获到学习的快乐,并且以后在遇到类似的尝试时,就积累了一定的宝贵经验,从而引导学生走上正确的尝试,收获知识。

3尝试教学法的教学应用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师的教主要是为学生的学服务,教师作为课程教学的组织者,使学生有机会发挥自己的特长完成课堂内外安排的任务;同时作为课程教学的促进者,解决教学当中的具体问题,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作为主导者,教师要“授之以渔”,教给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一些方法和规律,引导学生自己参与,学会尝试,学会思考,学会发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学科体系下建立起来的“口传心授”课程教学方法,在注重素质教育的现代教学实施过程中已经不太适应教学。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审美、理解、自学以及分析与欣赏音乐的能力,完全可以用自己的思维去理解音乐、欣赏音乐。 3.1 尝试教学前期

创设积极的课堂氛围,构建良好的课堂环境是有效实施尝试教育的一个前提。在教学中努力为学生提供勇于尝试的表现机会,

注意培养学生好奇乐学的积极兴趣。尝试教学法认为在进行尝试教学的前期,教师需要提出一些关于教学内容并且能够引起学生强烈好奇心的问题,以此引发学生进行尝试表现自我的积极心态。这就对教师设置尝试性教学提供了一个可供学生展示自我的平台,如何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变为了教师的一个教学重点。 3.2 尝试教学中期 帮助学生建立起积极主动的成功体验,是尝试教学的一个核心观念。在引发学生强烈好奇心之后,就要积极引导学生去理解音乐、欣赏音乐、展示自身的才艺,获得成功的体验。在尝试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理解和欣赏音乐能力。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主要以“自学-交流-总结”这种教学模式进行。其目的主要是把“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把学习的主动权交到学生的手上,而不是教师纯粹的说教,在这个过程当中教师主要起到引导的作用,体现在如何引导学生去自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交流的能力。 3.3 尝试教学后期 经过尝试学习的前期教师引导和中期学生的主动自学以后,学生对课本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高低不同,教师就要对尝试回答提出的问题及时的解答,以免使学生形成错误的认知。这个过程中,教师除了对课程知识的讲解之外还要帮助尝试失败的学生分析为什么会失败,并且要多加鼓励尝试失败的学生,避免其产生失落感。

尝试教学是以尝试问题引路,使学生产生对未知的悬念,激发其兴趣和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学生在尝试解答过程中可以举一反三,促进知识迁移,有利于其创新精神的培养。因此,欲使学生主动、自觉地学好地理,实现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教师一定要努力激发和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兴趣作为一种教学手段,不仅能使学生积极能动地学习,更能够激励、唤醒、鼓舞学生的积极求知欲望。通过教师激发、引导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整个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形成

教与学的良性循环。

4 总结

中学音乐教学方法的改进是一个时期主流教育思想的客观体现,同时也是教学理论与实践不断进化的一个过程。随着音乐教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教学的更为开放,教学成果宣传力度的增加,媒体和出版业的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经验能够被大家认识;越来越多的音乐教学实践者能够有机会在音乐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促进实践,实践再反作用于理论,形成良性的可持续发展格局。

作者简介:张仲良,男,19xx年生,从事初中音乐教育。 联系电话:138xxxxxxxx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