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法权益法转换大总结

长期股权被投资

之成本法和权益法之间的转换

A为沈阳煤业(集团)国源物流有限责任公司

B为天津龙津国源物流有限责任公司

第一种情况,成本法增资之后仍为成本法

20xx年A出资1500万购入B10%股权,取得时候B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20xx0万,年底B 分配现金股利50万。

借:长期股权投资 15000000

贷:银行存款 15000000

借:应收股利 50000

贷:投资收益 50000

假设20xx年A公司又出资750万购入B5%的股权。 借:长期股权投资 750

贷:银行存款 750

第二种情况,成本法增资之后转为权益法

假设20xx年A又出资3000万购入B20%的股权,出资当日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23000万,20xx年B实现净利润100万,20xx年实现净利润100万,此时达到30%控制了。由成本法转为权益法核算。 借:长期股权投资 30000000

贷:银行存款 30000000

对于原来的10%部分,1500万小于20xx万,调整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和留存收益。

借:长期股权投资 5000000

贷:盈余公积 500000

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4500000

新取得的部分,3000万与23000*20%的差额1600万,调整营业外收入:

借: 长期股权投资 16000000

贷:营业外收入 16000000

对于两次投资之间公允价值的变动

23000万-20xx0万=3000万,相对于原来10%部分,300万,属于利润部分20xx年的(100万-50万)*10%,20xx年的100万*10%,调整投资收益和留存收益。其他权益变动(300万-5万-10万)调整资本公积

借:长期股权投资 3000000

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2850000

投资收益 100000

盈余公积 5000

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45000

此时,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为30000000+15000000+5000000+16000000+3000000=69000000,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23000*30%=6900,可见经过调整,公允价值与

账面价值相等。

第三种情况,权益法增资之后转为权益法

20xx年,A又出资啦,投入2500万,购入B的10%股权,此时B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24000万。当年实现净利润600万

2500大于24000的10%,不作调整,体现为商誉

借:长期股权投资 25000000

贷:银行存款 25000000

24000*30%-6900=300万,净利润600*30%=180万

借:长期股权投资 3000000

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120xx00

投资收益 1800000

此时长投账面价值69000000+25000000+3000000=97000000

被投资单位公允价值24000万*40%=96000000,差额1000000体现为商誉

第四种情况,权益法增资之后转为成本法

20xx年A又投资5000万取得B公司20%的股份,B净利润1000万,净资产公允价值25000万,此时占股B公司60%,形成A的子公司。 借:长期股权投资 50000000

贷:银行存款 50000000

借:长期股权投资 97000000

贷:长期股权投资 69000000

长期股权投资 25000000

长期股权投资3000000

此时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147000000,(A、B非同一控制的情况下)

25000万*60%=15000万

借:长期股权投资 300000

贷:资本公积——资本溢价 300000

A、B同一控制的情况下,150000000

第五种情况,子公司成本法增资之后转为成本法

与第一种情况相同

第六种情况,子公司成本法减资转为成本法

借:银行存款

贷:长期股权投资

投资收益(取得价款与账面价值的差额)

第七种情况,成本法减资之后转为权益法

20xx年A以6300万取得B的60%股份,B的可辨认净资产账面价值9800万,公允价值10000万,20xx年A以2300万出售B的20%股权,剩余40%的公允价值为4700万,20xx年B实现净利润1000万。 借:银行存款 23000000

贷:长期股权投资 21000000

投资收益 20xx000

借:长期股权投资 4000000

贷:盈余公积 400000

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3600000

剩余40%个别报表的价值=6300-2100+400=4600万

第八种情况,权益法减资之后转为权益法

与第六种情况相同,增加了权益法期间资本公积转入投资收益 第九种情况,权益法减资之后转为成本法

由于权益法因持股比例下降而形成成本法后,投资方所持有的份额就会很小了,那么这样其实质上于假定进行调整后的差额并不会很大,就不具有重要性原则了,而且调整工作的成本是很大的,并且有些以前年度的数据是不好找的,最终也可能调整出来的数据也不一定完全正确,也就是说,经过了很大的调整成本,最后调整出来一个数据还是错误的或是不准确的,并且具有不重大的数据,那就失去了调整的意义了。所以无需追溯调整,直接按照账面成本转到成本法核算就可以了。

第十种情况,成本法减资之后转为成本法

与第六种情况处理相同

 

第二篇:成本会计方法总结

1.产品成本计算的基本方法

为了适应各类型生产的特点和不同的管理要求,在产品成本计算工作中存在着三种不同的成本计算对象从而有三种不同的成本计算方法。

1.品种法:

以产品品种为成本计算对象的产品成本计算方法

成本计算期:每月月末

费用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间的分配:

如果没有在产品或在产品数量很少时,就不需要计算在产品成本,该月生产费用就是该产品的完工产品总成本;

如果月末在产品数量较多,所归集的生产费用,采用适当的方法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从而计算出完工产品和月末在产品成本。

适用范围:

大量,大批的单步骤的生产

2.分批法

.以产品批别为成本计算对象的产品成本计算方法

成本计算期:成本计算期不固定。与各批产品的生产周期一致,与会计报告期一致 费用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间的分配:一般不需要进行完工产品与在产品成本的分配。 单件生产,月末不需要进行完工产品与在产品成本的分配

小批生产,若批内产品都能同时完工,月末不需要进行完工产品与在产品成本的分配 适用范围:

单件,小批,管理上不要求分步骤计算成本的多步骤生产

3.分步法

以产品生产步骤为成本计算对象的产品成本计算方法

成本计算期:按月定期计算,同会计报告期相一致

费用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间的分配:月末一般都存在未完工在产品,需要适当的分配方法 适用范围:

分步法主要适用于大量、大批的多步骤生产。

各步骤之间结转成本:

为了计算各种产品的产成品成本,还需要按照产品品种,结转各步骤成本。

3.1逐步结转分步法(分为综合结转法和分项结转法):

按照产品生产步骤逐步计算并结转半成品成本最后算出产成品成本的一种分步法

适用范围:需要提供各个生产步骤的半成品成本资料的大批大量多步骤的生产

程序:逐步结转分步法实际上就是品种法的多次连续应用:在采用品种法计算上一步骤的半成品成本以后,按照下一步骤的耗用数量转入下一步骤成本;如此逐步结转,直至最后一个步骤算出产成品成本。

逐步结转分步法的种类(按照结转的半成品成本在下一步骤产品成本明细账中的反映方式)分为综合结转法和分项结转法

A逐步结转分步法——综合结转法

综合结转法的特点是将各步骤所耗用的上一步骤半成品成本,以“原材料”、“直接材料”或专设的“半成品”项目,综合记入各该步骤的产品成本明细账中。可以按照半成品的实际成本结转,也可以按照半成品的计划成本(或定额成本)结转。

按计划成本账表特点:

1.半成品明细账反映实际成本,计划成本,成本差异率和差异额。2.在产品成本明细账可以实际成本登记,或按计划成本和成本差异登记。

适用范围:

在管理上要求计算各步骤完工产品所耗半成品费用,但不要求进行成本还原的情况下采用。 按计划成本综合结转半成品成本优点:

可以简化和加速半成品核算和产品成本计算工作;便于各步骤进行成本的考核和分析;综合结转法成本还原

综合结转法的优缺点:

优点:可以在各生产步骤的产品成本明细账中反映各该步骤完工产品所耗半成品费用的水平和本步骤加工费用的水平,有利于各个生产步骤的成本管理。

缺点:为了提供按原始成本项目反映的反映产成品成本资料,必须进行成本还原,从而要增加核算工作量。

B.逐步结转分步法——分项结转法

分项结转法的特点是将各步骤所耗用的上一步骤半成品成本,按照成本项目分项转入各该步骤产品成本明细账的各个成本项目中。

分项结转法的优缺点

优点:采用分项结转法结转半成品成本,可以直接、正确地提供按原始成本项目反映的企业产品成本资料,便于从整个企业的角度考核和分析产品成本计划的执行情况,不需要进行成本还原。

缺点:成本结转工作比较复杂,看不出所耗上一步骤半成品费用是多少,本步骤加工费用是多少,不便于进行各步骤完工产品的成本分析。

逐步结转分步法的优缺点

优点:

能够提供各个生产步骤的半成品成本资料;能为在产品的实物管理和生产资金管理提供资料;能全面反映各步骤完工产品中所耗上一步骤半成品费用水平和本步骤加工费用水平,有利于各步骤的成本管理。采用分项结转法结转半成品成本时,可以直接提供按原始成本项目反映的产品成本资料,满足企业分析和考核产品构成和水平的需要,而不必进行成本还原。

缺点:

这一方法的核算工作比较复杂,核算工作的及时性也较差;如果采用综合结转法,需要进行成本还原;如果采用分项结转法,结转的核算工作量较大,两者都增大了核算工作量。

适用范围:

逐步结转分步法一般适宜在半成品品种不多、逐步结转半成品成本的工作量不是很大的情况下,或者半成品的种类较多,但管理上要求提供各个生产步骤半成品成本数据的情况下采用。

平行结转分步法

在计算产品成本时,可以不计算各步骤所产半成品成本,各步骤之间不结转半成品成本,只计算本步骤所发生的各项生产费用以及这些费用中应计入产成品成本的“份额”。然后,将各步骤应计入同一产成品成本的份额平行结转、汇总,算出该种产品的产成品成本。

平行结转法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

优点:

1.采用这一方法,各步骤可以同时计算产品成本,然后将应计入完工产品成本的份额平行结转汇总计入产成品成本,不必逐步结转半成品成本,从而可以简化和加速成本计算工作。

2.采用这一方法,一般是按成本项目平行结转汇总各步骤成本中应计入产成品成本的份额,因而能够直接提供按原始成本项目反映的产品成本资料,不必进行成本还原,省去了大量繁琐的计算工作。

缺点:

1.不能提供各步骤半成品成本资料及各步骤所耗上一步骤半成品费用资料。

2.由于各步骤间不结转半成品成本,因而不能为各步骤在产品的实物管理和资金管理提供资料。 适用范围:

平行结转分步法一般只适宜在半成品种类较多,逐步结转半成品成本的工作量较大,管理上又不要求提供各步骤半成品成本资料的情况下采用。

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分配的方法

(一)不计算在产品成本法

(二)在产品按年初数固定计算法

(三)在产品按原材料费用计价法

(四)约当产量比例法

约当产量比例法是将月末在产品数量按其完工程度折算为相当于完工产品的数量(即约当产量),然后按完工产品产量与月末在产品约当产量的比例分配计算完工产品费用与月末在产品费用。

约当产量比例法适用范围较广,特别适用于月末在产品数量较大,各月末在产品数量变化也较大,产品成本中原材料费用和工资及福利费等加工费用所占的比重相差不多的产品

(五)在产品按完工产品计算法

(六)在产品按定额成本计价法

(七)定额比例法

定额比例法是产品的生产费用按完工产品和月末在产品的定额消耗量或定额费用的比例,分配计算完工产品和月末在产品成本的一种方法。

这种方法适用于各项消耗定额或费用定额比较准确、稳定,但各月末在产品数量变化较大的产品。

辅助生产费用分配的核算

(一)直接分配法

所谓直接分配法,是指不考虑各辅助生产车间之间相互提供劳务的情况,而是将各种辅助生产费用直接分配给辅助生产车间以外的各受益单位的一种分配方法。

这种分配方法最为简便,但只宜在辅助生产内部相互提供劳务不多,不进行交互分配对辅助生产成本和企业产品成本影响不大的情况下采用。

(二)交互分配法

采用交互分配法。需要进行两次分配。首先,根据各辅助生产车间相互提供务的数量和交互分配前的单位成本(费用分配率),在各辅助生产车间之间进行一次交互分配;然后,将各辅助生产车间交互分配后

的实际费用(即交互分配前的费用加上交互分配转入的费用,减去交互分配转出的费用),再按提供劳务的数量和交互分配后的单位成本(费用分配率),在辅助生产车间以外的各受益单位进行分配。

采用交互分配法,由于辅助生产内部相互提供劳务全部进行了交互分配,因而提高了分配结果的正确性;但由于各种辅助生产费用都要计算两个费用分配率,进行两次分配,因而增加了核算工作量;由于交互分配的费用分配率(单位成本),是根据交互分配前的待分配费用计算的,所以据此计算的分配结果仍不十分精确。在各月辅助生产费用水平相差不大的情况下,为了简化计算工作,可以用上月的辅助生产费用分配率作为交互分配的分配率。

(三)代数分配法

采用代数分配法,应先根据解联立方程的原理,计算辅助生产劳务的单位成本,然后根据各受益单位(包括辅助生产内部和外部各单位)耗用的数量和单位成本分配辅助生产费用。

采用代数分配法分配费用,分配结果最正确。但在辅助生产车间较多的情况下,未知数较多,计算复杂,因而这种分配方法适宜在计算工作已经实现电算化的企业采用。

(四)计划成本分配法

采用这种分配方法,辅助生产为各受益单位(包括受益的其他辅助生产车间、部门在内)提供的劳务,都按劳务的计划单位成本进行分配;辅助生产车间实际发生的费用(包括辅助生产内部交互分配转入的费用在内)与按计划单位成本分配转出的费用之间的差异,可以再分配给辅助生产以外各受益单位负担,但为了简化计算工作,一般全部计入管理费用。

采用按计划成本分配法,各种辅助生产费用只分配一次,且劳务的计划单位成本已事先确定,因而简化和加速了计算分配工作;通过辅助生产成本节约或超支数额的计算,还能反映和考核辅助生产成本计划的执行情况;此外,按照计划单位成本分配,排除了辅助生产实际费用的高低对各受益单位成本费用的影响,便于考核和分析各受益单位的经济责任。但是采用这种分配方法,必须具备比较正确的计划成本资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