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生态足迹的发展

Wackernagel等人的开创性研究

Willian Rees的博士生Wackernagel等曾对世界上52个国家和地区19xx年的生态足迹进行了实

证计算研究表明,全球平均人均生态足迹为2.8hm2,而可利用生物生产面积仅为2hm2,全球人均生态赤字0.8hm2。在计算的52个国家和地区中35个国家和地区存在生态赤字,只有12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均生态足迹低于全球人均生态承载力。中国19xx年的人均生态足迹为1.2 hm2,而其人均生态承载力仅为0.8 hm2,人均生态赤字为0.4 hm2。因此,从全球范围而言,人类的生态足迹已超过了全球生态承载力的35%,人类现今的消费量已超出自然系统的再生产能力,即人类正在耗尽全球的自然资产存量。

世界自然基金会的《2004地球生态报告》

为了让各个国家在占用了多少自然资源上“有账可查”,20xx年,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的《2004地球生态报告》使用了“生态足迹”这一指标,并列出了一份“大脚黑名单”。这份由WWF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共同完成的报告于20xx年10月21日在瑞士格兰德正式发布。十几位来自WWF总部、挪威管理学院、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和全球足迹网络的专家参与了研究,报告的数据来自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能源机构、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以及联合国环境项目世界保护监测中心。

…… …… 余下全文

篇二 :生态足迹计算

陕西省榆林市20xx年生态足迹计算与分析

资源与环境系 08级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

张笑然20080802004 田滢伟20080802016 胡庆贺20080802042

摘 要:利用生态足迹计算模型和分析方法,对陕西省榆林市20xx年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了研究和分析。结果表明:榆林市人均生态足迹需求为1.272hm?,人均生态承载力为1.716hm?,人均生态盈余为0.444hm?,属于较小程度上可持续发展状态。

关键词:陕西省榆林市;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生态赤字;可持续发展

1.引言

1.1研究方法

生态足迹分析法是近年来度量地区可持续发展程度的较为通行的方法。它是由加拿大生态经济学家William于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通过测定现今人类为了维持自身生存而利用自然的量来评估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影响,通过测量人类对自然生态服务的需求与自然所能提供的生态服务之间的差距,在地区、国家和全球尺度上比较人类对自然的消费量与自然资源的承载量,判定地区、国家或全球的可持续发展状况。近几年,生态足迹方法由于具有较为科学、完善的理论基础和精简统一的指标体系得到国内外学者的大量应用。

…… …… 余下全文

篇三 :生态足迹--概念、模型、应用实例

1、生态足迹:

概念:任何已知人口(一个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的生态足迹是指生产这些人口所消费的所有资源和吸纳这些人口所产生的所有废弃物所需要的生物生产总面积(包括陆地和水域)。

意义:将一个地区或国家的资源、能源消费同自己所拥有的生态能力进行比较,能判断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是否处于生态承载力的范围内,是否具有安全性。

作用:通过跟踪国家或区域的能源和资源消费,将他们转化为提供这种物质流所必须的生物生产土地面积,并同国家和区域范围所能提供的这种生物生产土地面积进行比较,能判断一个国家或区域的生产消费活动是否处于当地生态系统承载力范围内。

基于两个事实:

(1)人类可以确定自身消费的绝大多数资源及其所产生的废弃物的数量

(2)这些资源和废弃物流能转换成相应的生物生产土地面积(假设所以类型的物质消费、能源消费和废水处理需要一定的土地面积和水域面积)。

2、计算公式:

EF=N·ef

总生态足迹=人口数·人均生态足迹

ef=?(a·ai)=?(Ci/pi)

人均生态足迹=?人均i种交易商品这算的生产土地面积=?人均消费量/商品平均生产能力 理论基础:个人的生态足迹是生产个人所消费的各种商品所需的生物生产土地面积的总和;总的生态足迹是人均生态足迹乘以人口数。

…… …… 余下全文

篇四 :浅析生态足迹评价

浅析生态足迹评价

摘要:生态足迹评价方法是评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可测度的直观且综合的指标,是迄今提出的评估可持续发展的众多指标中最受生态经济学界关注、推崇和广泛应用的一个指标。本文从生态足迹的概念、模型、指标体系和优缺点进行浅析,为区域生态评价提供参考。 关键词:生态足迹、模型、指标体系、评价

生态足迹(Ecological Footprint)的概念由加拿大生态经济学家William E. Rees于19xx年提出,之后他与Wackernagel M不断完善,于19xx年提出生态足迹计算模型,用于衡量可持续发展。由于这种方法简单明了,被认为是近20年来定量测量可持续发展领域最重要的进展。该方法本身也在不断地被批判和修正,本文在阅读所有该领域重要文献和报告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评价。 1 生态足迹的概述

1.1生态足迹概念

生态足迹定义为:任何已知人口(某个个人、一个城市或一个国家)的生态足迹为生产这些人口所消费的所有资源和吸纳这些人口所产生的所有废弃物所需要的生物生产面积。

生态足迹法是基于6点假设计算的[1]: (1)跟踪人类社会消费的大部分资源和产生的废弃物是可能的;(2)这些资源和废弃物流量的大部分可根据支持这些流量的必需的生物生产性面积进行测度;(3) 1

…… …… 余下全文

篇五 :中国生态环境治理的现状与问题

中国生态环境治理的现状与问题

中国环境问题在中国这30年的快速经济发展下已经愈加严重。中国环境问题日益恶化,在近些年尤其凸现出来。沙尘暴、污浊的空气、年年爆发的蓝藻、暴雪洪涝灾害等极端天气的频繁发生,都已经让公众和政府不得不正视中国环境日益恶化的问题。

中国环境问题 中国环境政策 绿色和平在中国

世界观察研究所发布的《世界状况报告》中指出:中国面临着一些世界上最严峻的环境挑战。

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20个城市里,中国占了16个,同时大约有300个中国城市面临严重的水资源短缺问题。

中国的385个物种被列为濒危物种。

中国温室气体(GHG)排放量在过去的十年中迅速增长。中国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之一。据估算,在20xx年燃烧化石燃料和制造水泥造成了62亿吨的二氧化碳排放。

中国的空气质量对大众健康构成极大威胁。据估计,中国每年死于呼吸道感染的人多达40万,这其中,空气污染是致病的直接原因。

“我们的奋斗目标是: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新的空气,有更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中国环境危机已经影响到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国际形象,更已经影响到了每位公民的生活乃至生存。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统计局联合发布的《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2004》显示:20xx年,中国因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为5118亿元,占当年GDP的3.05%。环境所造成的经济代价减缓了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

…… …… 余下全文

篇六 :生态足迹

我国划定35个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

根据《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xx年),我国划定了35个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更进一步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

这是记者从10月13日召开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和行动计划编制交流研讨会上获悉的。

根据我国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状况、自然资源以及主要保护对象分布特点等因素,将全国划分为8个自然区域,即东北山地平原区、蒙新高原荒漠区、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区、青藏高原高寒区、西南高山峡谷区、中南西部山地丘陵、华东华中丘陵平原区和华南低山丘陵区。

综合考虑生态系统类型的代表性、特有程度、特殊生态功能以及物种的丰富程度、珍稀濒危程度、受威胁因素、地区代表性、经济用途、科学研究价值、分布数据的可获得性等因素,划定了35个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包括大兴安岭区、三江平原区、祁连山区、秦岭区等32个内陆陆地及水域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以及黄渤海保护区域、东海及台湾海峡保护区域和南海保护区域等3个海洋与海岸保护优先区。

根据总体目标和战略任务,综合确定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10个优先区域及30个优先行动。10个优先区域包括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政策与法律体系、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评估、加强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加强外来入侵物种和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等。

…… …… 余下全文

篇七 :关于低碳减排的研究报告

关于“低碳减排”问题的研究报告

大房身小学 六年一班

一、 问题

《中国生态足迹报告》表明,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中国的人均生态足迹持续增长了约两倍。接踵而至的这几份报告,从不同角度呼应了今年世界环境日主题——“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一方面表明如果人们能够改变传统的高排放生活方式,那么对于低碳经济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也凸显,在全球变暖日益加剧的背景下,世界各国正努力减少碳足迹,以推进低碳经济发展。事实上,中国消耗的资源已经超过了其自身生态系统所能提供资源的两倍以上。可见,在中国推行低碳生活方式、推进低碳经济发展形势紧迫。

二、 调查情况

调查对象:大房身村村民

调查时间:20xx年8月6号

调查方法:1、访谈

2、通过网络寻找相关的资料

调查目标:1、了解不同人群对“低碳生活”的感知度

2、宣传“低碳生活”理念

3、为大连湾发展成为“低碳村镇”出一份绵薄之力

三、调查结果及分析

在8月6日的问卷调查中,大房身小学六年一班暑期实践小队成员四人(组长:吉祥,组员:王丽莉,张淑虹,常伟德)分别去往楼区、小市场、前屯、后屯四个地方,针对各个人群开展访谈调查。经过一天的努力,共访问六十余人。

…… …… 余下全文

篇八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动态评估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

动态评估

梁春玲

2012-12-11 18:25:09 来源:《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xx年第3期 摘 要:黄河三角洲除油气资源外尚未得到全面深入开发,定量衡量黄河三角洲的可持续发展状态,选择适合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方式,成为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采用生态足迹分析这一定量方法,从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角度探讨黄河三角洲的可持续发展定量测度。结果表明区域生态系统处于人类过度开发的压力之下,可持续发展的状况不容乐观。黄河三角洲的发展基本是通过消耗自然资本存量来弥补生态承载力的不足,区域自然—经济—社会系统结构亟需调整。

关键词:生态足迹,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

定量测度发展的可持续性状态,实施可持续发展管理,追求可持续发展目标已成为当前国际生态经济学与可持续发展的热点与前沿领域之一。直观综合的生态足迹分析方法模型(Ecological Footprint Analysis Approach,简称EFAA)得到广泛应用。黄河三角洲是我国沿海三大三角洲中尚未得到全面深入开发的唯一的一个,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重心的渐次北移,黄河三角洲将成为山东乃至全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区域[1,2]。当前我国油气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科学、合理地定量衡量黄河三角洲的可持续发展状态,选择适合其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方式,成为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本文采用生态足迹分析这一定量方法,从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角度探讨黄河三角洲的可持续发展定量测度。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