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浅析石涛画语录

浅析石涛画语录之一画章第一

远古没有法则,原始质朴的大道不散失;大道一散失,法则就形成了。法则在哪里显现?存在于一画之中。一画,是万物的本原,是万千现象的根由,显现公用于神奇,隐藏公用于世人,但是世人不知道,所以一画的法则是自身存在的。存在一画之法则,是因为从无法滋生到有法则,从有法则贯通所有法则。绘画的事,听从于心。山川人物的秀丽交错,鸟兽草木的秉性情态,池榭楼台的规矩法变,不能深入到它的道理,描绘全它的形态,终究不能得到一画的大法。行远路登高山,开始于很小的距离。因此一画收纳尽宇宙形成之前的混沌之象外,就是亿万万笔墨,没有不从这开始,而终了于此的,只是听从人掌握取用它罢了。人能以一画深入到具体和细节,意思明了,笔画透彻。腕不虚,则画不当,画不当则腕不灵活。动用使之回旋,温润使之圆转,部署安排使之开阔。出笔如同斩截,入笔如同暗揭,能圆能方,能曲能直,能上能下,左右均衡,凸凹突兀,断截横斜,如同水趋向深处,火炎向上燃烧,自然而不能容纳毫发的勉强。功用没有不神奇的,而且没有不贯通的;清理没有不深入的,形态没有不描绘全面的。随手一挥,山川人物,鸟兽草木,池榭楼台,取用形状势态,写出生意,忖度意趣,运用心志摹写景象,显露隐含,人没看到他画的形成,画不违背他心的运用,都是因为远古质朴的大道散失,而一画的法则形成了,一画的法则成立了,而万物建立了。因而我说:“道贯穿于万事万物”。

…… …… 余下全文

篇二 :读《石涛画语录》心得

读《石涛画语录》心得

宋烈

绘画创作是画家对客观事物感受的形象反映。但是,画家所反映出的物象,已不是客观事物本身,而是经过加工、取舍、提炼、概括,是艺术化、典型化、理想的形象。从这一点来讲,绘画作品是画家心中之物。对于中国山水画家的创作来说,他既不能没有自我主观意识和主观感受,同时又不能离开自然生活中的万事万物,必须以大自然中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为表现内容。

早在南北朝时期,姚最就已经提出了“心师造化”的观点,到了唐代张璪又进一步提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理论,开始指出绘画中的主客体关系问题,以及画家对自然感受进行加工提炼的能动性作用。但是,还没有确切地表达出画家在创作中的思想情感作用。然而石涛在借鉴前人绘画经验的基础上,并经过丰富地生活实践,则提出了“画者,从于心”与“画者,形天地万物”的理论。在石涛看来,绘画的最终目的,并不是对自然物象的纯粹摹写,也不是为了单纯地显示笔墨技巧,而是借助于客观物象,感我所感,发我所发,传达自己的人生感受和审美理想。

绘画创作作为画家思想情感的显现方式和对客观事物意象的表现,它是主体精神与客观事物、主观与客观的交融统一,是作者胸臆吐纳于笔端的过程,有着很强的主观能动创造作用。实质上,绘画创作是一个复杂的思想情感活动过程。正象黄宾虹所言:“山水画乃写自然之性,亦写吾人之心。山水与人以利益,人

…… …… 余下全文

篇三 :石涛 画论——《苦瓜和尚画语录》解秘

石涛 画论——《苦瓜和尚画语录》解秘

《画语录》又名《石涛画语录》、《苦瓜和尚画语录》,是(清)石涛(1642年-1718年)著的画论专著。

《苦瓜和尚画语录》十八章内容,意深词涩,玄之又玄。其中“一画”、“尊受”、“蒙养”、“资任”等概念尤为常人不解。历来山水画论解析者不少,然浅尝而止于深入。后世山水画论述者,推黄宾虹、俞剑华、吴冠中、王旭诸贤为善。

《画语录》共十八章:

一画章第一 ,了法章第二 ,变化章第三 ,尊受章第四 ,笔墨章第五,运腕章第六 ,絪緼章第七 ,山川章第八 ,皴法章第九, 境界章第十, 蹊径章第十一 ,林木章第十二, 海涛章第十三 ,四时章第十四,远尘章第十五 ,脱俗章第十六, 兼字章第十七, 资任章第十八。石涛还有另一部《画谱》,同样十八章,各章标题和《画语录》相同,但较简约,学者们认为《画语录》是《画谱》的定稿。 疑难句诠释:一画章第一

“太古无法,太朴不散。” 指的是宇宙初始形成之前的混沌状态,同时暗示了所谓“法”是从“无法”开始的。

1 / 26

“太朴一散而法立矣。” 这里说的是有法,文中的“散”字是关键,所谓“散”即是法,是为了打破太古无法的这个混沌状态,而产生的条件,佛理称之为“缘起”。

…… …… 余下全文

篇四 :读《苦瓜和尚画语录》感言三则

读《苦瓜和尚画语录》感言三则

童中焘

乙酉岁末,读《中国画论类编》,至《苦瓜和尚画语录》,并翻阅若干注释,感言三则。

一、《尊受章》的“受”与“识”

《画语录》的实质内容,不外张璪“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八字;“一画”、“了法”、“资任”,是这八字的哲学提升。石涛张扬画从心、自我立法,以“尊受”为基础、为核心,是必然的先题。因此,对“受”的认识,不能不成为理解石涛旨意的关钥;否则,所谓对《画语录》的解释,终归迷离惝恍,似即实离。

受与识,先受而后识也;识然后受,非受也。古今至明之士,借其识而发其受,知其受

而发其所识。

不过一事之能,其小受小识也,未能识一画之权而扩大之也。夫一画,含万物于中。画受墨,墨受笔,笔受腕,

腕受心,如天之造成,地之造化,此其所以受也。然贵乎人能尊。得其受而不尊,自弃也;得其画而不化,自缚也。

夫受,画者必尊而守之,强而用之,无间于外,无息于内。《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此乃所以遵

受之也。(《尊受章第四》)

“受”,有两种看似对立的解释。

一种认为,“受”谓“感受”、“感性认识”;“识”是“理性认识”;“先接物而后知物”,所以石涛说:“先受而后识也。”这是从认识论出发的基于“内”(画家)与“外”(生活),也就是对心与物的关系的解释。

…… …… 余下全文

篇五 :论石涛的“不似之似”

论石涛的“不似之似”

彭涛 092班 2091311221

(摘要):石涛在众多的概念中是通过一些成对的概念来辩证关系的。他主要有:形与神的关系;形与气的关系;形与势的关系;情与景的关系;“蒙养” 与“生活”的关系。 ,绘画艺术作品中的形象,已不再是现实生活里纯粹的某一原本客观物象,而是经过了艺术家的提炼、概括,蕴含了某类客观物象的本质特征,成为审美意象。不能一味的模仿自然对象,这样才有艺术存在的价值。但不能过分强调变形,变形的目的是为了传神与概况对象。变形就是抓住对象的特征加以艺术的概括、夸张、提炼而进行的表现。真正动人的艺术,往往不是那些纯写实和纯抽象的东西,而是二者不同程度的结合所产生的作品。形神兼备应是正确的追求。

关键词:石涛、不似之似、“蒙养”与“生活”、形似与神似

石涛的“不似之似”是一种艺术形象。他的艺术形象主要包含的概念有

①“生活”、“蒙养”、形、神、灵、意、情、景、势、气象、似、不似之似、气、理、法等等,

而艺术形象是美学和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概念,在艺术作品中,一切思想内容和审美内涵都要通过艺术形象来体现。石涛用“不似之似”来揭示绘画形象的形与神的辩证法,是极有理论和实践价值的。齐白石的“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论就是来源于石涛的“不似之似似之”论。是来源于石涛的“不似之似似之”论。

…… …… 余下全文

篇六 :浅论石涛绘画艺术的“我法”创作论

石涛(1642—1707)是近现代著名的绘画巨匠,他反对以四王作为正统画派的食古不化,提出了“我法”的绘画创作观。在艺术创作上他注重从理想察看中寻觅创作灵感,主张伸张情感意蕴与个性肉体,其探究具有开习尚之先的意义,正是石涛开启了文人画在其开展的后期从传统形态向近代形态转变的历史。

“十四写兰”很早便走上了绘画艺术之路,青年时期的石涛即提出了“我自用我法”的绘画创作思想。“法”是中国画里面的一个重要的概念,它简直无处不在,既有各种“描法”(十八描)、皴法、染法、点法又有运腕用笔的“心法”和“破法”。石涛青年时期就提出了“我自用我法”,然后又先后提出了“不立一法,不舍一法”、“无法而法,是为至法”等有关法的阐述。石涛的这些关于法的提法,自身就是一个对画“法”了解和深化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不时超越自我的过程。

“我自用我法”的绘画思想基因主要来自于佛门。石涛1662年佛门证道,但他在1657年即提出了“我自用我法”的绘画思想。石涛将学习佛法的心得应用于其绘画上,应该说1657年石涛在提出“我自用我法”的绘画思想时,从一定意义上证明了他对佛学的了解。1662年松江证道后,在宗师的指点下,石涛放眼“八极”,开端新的修持布道的禅僧生活,此时的石涛在佛门中是有一定位置的。作为临济宗的传人,他开端了布道说法的生活,石涛说法时遍举禅宗典籍为话头,不为公案文字所拘泥,也不为祖师评价所约束,不崇拜权威,直观宇宙人生,深得临济宗的“真传”,这时的石涛已了解了佛法的真理,他的“我法”就是要任持自我之性,此时的石涛很以天童道忞之孙、善果月之子的佛门身份而骄傲。“我法”即是他的绘画思想学又是他的佛学观念。

…… …… 余下全文

篇七 :古人关于用笔的经典论断

一、字如其人 立品为先

1.

2.

3.

4. 书画清高,首重人品,品节即优,不但人人重其笔墨,更钦仰其人。清.松年《颐园画论》 立品之人,笔墨外自有一种正大光明之概。清.王妤 且其浩浩落落之怀,一皆寓于笔墨之际,所谓品高,韵自胜焉。 张沅《石涛画语录》 古人论书云:一须人品高,二须师法古,是书之法,学者习之,故当熟其手,必先修诸德以熟之以身,德而熟之以身,书之于手,如是而为书焉。《书法三味》

5. 学书者有两观:曰观物,曰观我。观物以类情,观我以通德。清.刘熙载〈艺概〉

6. 凡人各殊气血,异筋骨。心有疏密,手有巧拙,书之好丑,在于心手。唐.张彦远〈法书要录〉

7. 夫书禀乎人性,疾者不可使之令徐:徐者不可使之令疾。东汉.蔡邕〈石室神授笔势〉

8. 正书法,所以正人心也,所以闲圣道也。明.项穆〈书法雅言〉

9. 故书也者,心学也;写字者,写志也。清.刘熙载〈艺概〉

10. 学术经论,皆由心起,其心不正,所动悉邪。柳公权曰:心正则笔正。明.项穆〈书法雅言〉

11. 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 书尚青而厚,清厚要必本于心行。不然,书虽幸免薄浊,亦但为他人写照而已。清.刘熙载〈艺概〉

…… …… 余下全文

篇八 :书法名言

书法名言

苏轼: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又云“作字之法,识浅、见狭、学不足三者均不能见妙。我则心、目、手具得之矣。”其狂傲之气,由此可见一斑!

七绝?王羲之

——中国古代书法名家杂咏之一

羲之书法最清真,曲水流觞翰墨匀。

放浪形骸身自在,兰亭一序妙称臣。

七绝?王珣

——中国古代书法名家杂咏之二

元琳墨妙散云晖,东晋风流万象归。

伯远留香宗古淡,优逰志在鹤孤飞。

注:王珣字元琳,书有《伯远帖》,与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贴》同为三希堂法贴。

七绝?陆机

——中国古代书法名家杂咏之三

文赋垂名万古传①,宏才大略帝王篇②。

古风犹带珠玑润,平复恐难笺诂诠③。

注:①陆机,字士衡。所作《文赋》被认为我是国古代著名的文学论文之一。②机有治国大略。③机所书《平复帖》真迹二千余年流传有绪,实为罕见,无愧旷世奇珍,墨林瑰宝也。贴中数字至今无法辨识。

七绝?颜真卿

——中国古代书法名家杂咏之四

鲁公祭稿位兰亭①,意不在书书境灵。

满纸云烟神鬼恸,忠肝义胆照丹青②。

注:①颜真卿字清臣,封鲁郡开国公,世称颜鲁公。所作《祭侄稿》与王羲之书《兰亭序》齐名,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间有以为过兰亭者。②兴元元年八月三日李希烈杀公于汝州,时年七十七岁。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