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苏洵《六国论》的重新解读

苏洵《六国论》的重新解读

广西柳州畜牧兽医学校 梁桂

苏洵《六国论》是中学语文教材的保留编目,几度修订都没有被换掉。读高中时,除了惦记考试外,语文老师讲解的其它深意并不在意。如今人到中年,再读《六国论》,终于有了自己的一些见解。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这一论点是站不住脚的。赂秦只是表面现象。当年越王勾践一边卧薪尝胆,一边用西施“赂吴”,最后不是一举吞掉吴国吗?赂秦仅仅是 “兵不利,战不善”的状况下,被迫选择的战争策略而已。现代考古证实,秦国当年的青铜剑铸造得比其他诸侯国的长,弩的标准化程度也很高。由此可见秦当年的军事科技比其他诸侯国先进,军事管理比其他诸侯国更科学。赂秦并不是什么错误的策略。赂秦可以赢得更多的准备时间。 “赂秦”应该是战争中常用的缓兵之计。“六国”破灭的根源应该是君主不能卧薪尝胆、精励图治,导致国运式微、技不如人。用现代时髦的话语来说,是“六国”的统治文化落后于秦的统治文化。所以,“六国”破灭是顺理成章的事。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由此可见,当时秦成了超级诸侯国,有点类似当今世界的美国。秦的威慑力是相当大的,足以“不战而屈人之兵”。“六国”纷纷赂秦是理所当然的,就如当今世界中的许多弱小国家纷纷“傍”美国那样。“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这是霸权主义的本质。所以,秦国强盛应该是“六国”破灭的外部条件。齐、燕不赂秦,最后“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这是逐鹿中原的竞争中优胜劣汰的结局。

…… …… 余下全文

篇二 :《六国论》读后感文萃

《六国论》读后感文萃

写作佳苑

04-13 1118

《六国论》读后感(1) 苏轼的《六国论》,针对六国久存而秦速亡的对比分析,突出强调了“士”的作用。苏轼认为,六国诸侯卿相皆争养士,是久存的原因。只要把那些“士”养起来,老百姓想造反也找不到带头人了,国家就可以安定了。

苏辙的《六国论》则是针对六国不免于灭亡的史实,指出他们相继灭亡的原因是不能团结一致,共同抗战,灭国是咎由自取。

古时的秦国最早也和其它战国列强一样,都是周武王灭商以后分封的诸侯,只不过当时远不如其它诸侯的封地大,并且又西临戎秋,立国条件非常恶劣,可以说危机感从分封之日起就一直伴随在秦国国君身边,以后秦国西灭戎秋,南并陇蜀,扩充国土,休养生息,变法图强,致使国力大增,秦穆公更是做到了春秋五霸之首,只不过秦穆公其时称霸仅仅是替天行道,代周朝讨伐不义,攘诸侯以安王室,不曾想到要去问一问周朝九鼎有多重。

当时天下大势,周朝已是积贫积弱,诸侯实力却是各有千秋不相上下,问鼎中原统一中国之大事任谁也不敢去想更不用说去做了,只是由于在后来的漫长岁月中,中原诸侯之间或安于现状不思发展,或因蝇头小利兵戈相见,或淫秽奢侈之风盛行,最终导致各国国力渐弱积重难返,而此时天下人心思定,连年征战百姓颠沛流离苦不堪言,都向往着能够远离战争,安居乐业。

…… …… 余下全文

篇三 :苏洵《六国论》教案

《六国论》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借史抒怀、借古讽今的用意,领会作者关心国家命运,反对屈辱求和、主张抗击强暴的思想。

2.结合单元知识短文,学习有关文言文中特殊句式的翻译知识。

3.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用对比方法逐层论证的方法。

[教学重点]

理解它的政论目的,即借古讽今,批评北宋政府对西夏、契丹的妥协政策。

[教学难点]

了解作者借史抒怀、借古讽今的为文意图,体察作者的爱国之情

[教学方法]

多媒体课件以声音画面渲染气氛,突出教学目标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导入新课

以两副对联“:萃父子兄弟于一门, 八家唐宋占三席;悟骈散诗词之特征,千变纵横识共源.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引入对苏洵的介绍。

二、作者介绍

苏洵(1009—1066)字明允,号老泉,唐宋八大家之一. 宋代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人称“老苏”,与儿子“大苏”(苏轼)、“小苏”(苏辙)并称“三苏”后人有诗称赞:“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嵋共比高。”

27岁才发愤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宋仁宗嘉右元年(1056)带领儿子苏轼、苏辙到京城,以所著文章22篇:《几策》2篇,《权书》10篇,《衡论》10篇,谒见翰林学士欧阳修。欧阳修很赏识这些文章,认为可以与贾谊、刘向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一时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文名因而大振。

…… …… 余下全文

篇四 :苏洵六国论

苏洵六国论教案 制作者:郭建设 共20页 第1页

六国论

苏洵

导语 “苏老泉,二十七,始发

愤,读书籍。”(《三字经》)你知道说的是谁吗?苏洵二十七岁时,应试不中,便焚毁了过去所写的文章,发愤读书,潜心钻研,终于形成自己文章的风格。他下笔顷刻数千言,深得欧阳修赏识,称赞他的文章“精辩雄伟”,以为“贾谊、刘向不能过”。他的文风雄健,与其两个儿子合称为“三苏”。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他的散文名篇,散文园地一枝奇葩——《六国论》。

知人论世 苏洵(1009~1066),北

宋著名散文家,字明允,因家有老人泉,故自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县)人。据传苏洵少年时不爱学习,深受其困,二十七岁时才发愤为学,应进士和茂才异等考试皆未中,于是愤而自焚平日所著文章,再度闭门潜心读书,第 1 页 共 20 页 1

苏洵六国论教案 制作者:郭建设 共20页 第2页

终于博通六艺及诸子百家著作。撰写文章下笔顷时数千言。嘉祐间,得当时名盛一时的翰林学士欧阳修推誉,以文章著名于世。曾任秘书省校书郎、霸州文安县主簿。后与姚辟同修礼书《太常因革礼》一百卷,书成后不久去世。他主张抵抗辽的攻掠,对大地主的土地兼

…… …… 余下全文

篇五 :苏洵六国论

苏洵六国论教案 制作者:郭建设 共6页 第1页

六国论

苏洵

导语 “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三字经》)你知道说的是谁吗?苏洵二十七岁时,应试不中,便焚毁了过去所写的文章,发愤读书,潜心钻研,终于形成自己文章的风格。他下笔顷刻数千言,深得欧阳修赏识,称赞他的文章“精辩雄伟”,以为“贾谊、刘向不能过”。他的文风雄健,与其两个儿子合称为“三苏”。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他的散文名篇,散文园地一枝奇葩——《六国论》。

知人论世 苏洵(1009~1066),北宋著名散文家,字明允,因家有老人泉,故自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县)人。据传苏洵少年时不爱学习,深受其困,二十七岁时才发愤为学,应进士和茂才异等考试皆未中,于是愤而自焚平日所著文章,再度闭门潜心读书,终于博通六艺及诸子百家著作。撰写文章下笔顷时数千言。嘉祐间,得当时名盛一时的翰林学士欧阳修推誉,以文章著名于世。曾任秘书省校书郎、霸州文安县主簿。后与姚辟同修礼书《太常因革礼》一百卷,书成后不久去世。他主张抵抗辽的攻掠,对大地主的土地兼并、政治特权有所不满。为文擅长策论,语言明畅,笔力雄健,奔腾驰骋,纵横捭阖,老辣犀利,很有战国纵横家笔意。与其子轼、辙合称“三苏”,俱被列入“唐宋八大家”,有《嘉祐集》行世。

…… …… 余下全文

篇六 :苏洵-六国论

六国论

朝代:宋代

作者:苏洵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 …… 余下全文

篇七 :苏洵《六国论》 参考答案【进阶训练】

課本練習 配合單元6講讀使用

單元6 民族民生

苏洵六国论参考答案进阶训练

蘇洵《六國論》 參考答案

【進階訓練】

試閱讀以下一節引文,然後回答所附問題。

1. 根據蘇洵與蘇轍的《六國論》,兩者認為六國滅亡的主因有何不同?

蘇洵認為六國滅亡的主因在於賂秦;蘇轍則認為諸侯目光短淺,為了疆場尺寸之利而背棄盟約,自相殘殺,令秦有機可乘。

2. 蘇轍在評論諸侯協助韓 魏之利時,運用了哪種論證方法?試說明之。

蘇轍運用對比論證的方法,以四國協助韓 魏對抗秦國,與它們為爭取一點利益而背盟作對比,突顯諸侯為利益而自相殘殺之不智。

3. 兩篇《六國論》在首段運用了甚麼起筆手法?運用這種方法有何好處?

兩文都是下筆立論,開篇即提出中心論點。這種手法可收開門見山,一針見血之效,予人深刻的印象。

4. 結合已有知識,你認為哪一篇《六國論》所出的論點較合理?為甚麼?

苏洵六国论参考答案进阶训练

《新高中中國語文新編》 1 ?2009香港教育圖書公司

課本練習 配合單元6講讀使用

…… …… 余下全文

篇八 :六国论苏洵

六国论

一、文学常识:

选自《嘉祐集·权书》。 苏洵

苏洵,字明允,北宋散文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并称为“三苏”。

二、主旨:

本文论证六国灭亡的原因在于贿赂秦国,但本意不在悲叹六国的灭亡,而在借此批评北宋统治者贿赂契丹、西夏以求苟安的政策。

一、通假字: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厌”通“餍”,满足。

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当”通“倘”,如果。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无”通“毋”,不要。

二、古今异义:

1. 其实:

今义: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而含转折)。

古义:其,代词,那。实,副词,实际上。

例: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六国论》 2. 祖父:

今义:父亲的父亲。

古义:泛指祖辈和父辈。

例: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六国论》

3. 然后:

今义:连词。

古义:这样以后。

例: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六国论》

4. 至于:

今义:表示另提一事。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