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规范与对称之美——杨振宁传》读书心得1

《规范与对称之美——杨振宁传》读书心得

读小柴昌俊的传记给我印象更深的是作者那种持续不断的刻苦努力,而在杨振宁的传记中除了杨振宁的奋斗历程之外,还记述了杨振宁对于科学研究的一种看法,一种品位。这种对于科学的独到理解是我读这本书最大的收获。

杨振宁的这种对于科学上的独到的理解跟他小时候的学习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杨振宁在小的时候特别喜欢看书,而且性趣爱好广泛什么都看,在10岁左右的时候数学上即有过人的才分。19xx年夏天杨振宁在崇德中学念完初一,父亲虽然看到他在数学方面显现出早慧的迹象,但是却没有特别在这方面去揠苗助长,反而是去找了自己在芝加哥大学念书时就认识的清华大学著名历史学教授雷海宗,要他介绍一个人来给杨振宁补一下古文,于是雷海宗就找了他的学生丁则良来教杨振宁念《孟子》,还讲了许多上古历史的知识,杨振宁连续念了两个暑假,结果可以把《孟子》从头到尾地背诵出来。

父亲给他安排的这种古文教育不仅对杨振宁的人格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我觉得这对于杨振宁后来科学品位的形成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19xx年杨振宁要写学士毕业论文,去找吴大猷寻求指导,吴大猷给了他一本物理期刊《现代物理评论》,叫他研究其中一篇讨论分子光谱学和群论关系的文章。杨振宁回家把文章给父亲看,杨武之是不念物理的,确很了解群论,于是就给了杨武之自己在芝加哥的老师迪克森所写的一本小书《近代代数理论》。杨振宁非常欣赏这本小书,他说因为它很精简,没有废话,在20页之间就把群论中的“表示理论”非常美妙地完全讲清楚了。杨振宁说他学到了群论的美妙和群论在物理中应用的深入,这对于他后来的工作有决定性的影响。

…… …… 余下全文

篇二 :读杨振宁短文有感

读杨振宁短文有感

近日看到一则杨振宁谈中国道德教育的短文,全文如下:“中国人耻于谈钱,却是世界上最爱钱的民族;羞于谈性,却制造了第一人口大国;最讲究细想品德,却是世界上最缺德的民族。在北美生活二十年,从未见过学生从小学到大学上过一堂品德课,整个社会也没人提所谓的德育。可在社会上大多数人遵守社会最基本的道德,社会秩序井然,这究竟是为什么?”

有人批评杨先生的这段话是以偏概全,但我更愿意相信这是杨先生在问自己也是在问我们每一位思想品德工作者——是啊,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是我们提倡道德教育错了吗?显然不是!是我们对道德教育重视的程度还不够?也不是!是我们道德教育的内容错了吗?显然也不是?那到底问题出在哪里了呢?经过今天的学习我对“杨振宁之问”终于有了一个较清晰的答案:传统的德育教育方法是德育教育事半功倍的罪魁祸首。

回归生活——道德教育的必由之路。

生活是人类道德生成的基础,离开了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青少年学生的道德发展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重视现实生活在学校道德教育中的意义,脱离沸腾的现实生活进行所谓道德教育,这是我国中小学道德教育道路选择的本源性错误,也是导致中小学道德

教育实效差的根本原因。儿童的道德学习和道德成长归根结底是源于生活、在生活之中发生和完成的。传统的知性德育让儿童仅成为道德知识的容器,背离了生活这一道德生长的根基。道德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努力就是要让学生在热爱生活、了解生活、亲身感受生活的过程中来培养德性,学会过一种道德的生活,而不是在现实生活之外的另一个或抽象或说教的世界里去培养一个人的道德。以生活为基础的德育是一种新的德育模式,是对以往和现行的以分裂、知性、技术化管理为特征的德育范式的转换与超越,它以灵巧的方式让德育摆脱了课堂的时空局限,让学生依托“生活”这一最广袤的资源和时空自由穿梭在课堂生活、学校生活、家庭生活以及社会生活之间,实现自主的道德学习

…… …… 余下全文

篇三 :杨振宁莫言《开讲啦》观后感 读书心得

《开讲啦》杨振宁、莫言:科学与文学的对话观后感 20xx年x月x日晚,撒贝宁主持的央视《开讲啦》请到两位重量级嘉宾——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和莫言,令人不禁眼前一亮。本人有幸观看了这场讲课,以下是我的感受。

一、故事内容

本次《开讲啦》的主持人是绘画大家范曾,小撒则很“知趣”地躲到观众席中,不时机敏诙谐地说笑调侃一下,使现场气氛更加轻松活跃。严肃的充满正能量的演讲内容和生动活泼的节目形式。而这次一位自然科学家与一位作家的“科学与文学的对话。“科学与文学的对话”,是这期《开讲啦》的最大看点。

范主持一开始就向杨振宁提出一个问题,他认为英国天文学家霍金是个了不起的人物,霍金的《宇宙》《时间简史》他只读懂了十分之二,为什么霍金没得诺贝尔奖?

而杨振宁实话实说:我拒绝回答你这个问题。但他马上反问范、莫二人:“我常想一个问题,假如今天把爱迪生请来,在21世纪生活一个星期,他会对什么东西最感新奇?”

莫言马上抢答道:“手机!”

?真情妙悟著文章?。其实这也是科学研究必经的过程。先有?真情?,即对这件事情的浓厚兴趣,才会有努力钻研的动力;研究中有了进展就是?妙悟?,然后才有最终结果?著文章?。这三部曲,道尽了科研的必经之路。”。杨振宁认为,科学研究的是宇宙和自然界中已有的现象,在探索过程中需要猜想,所以科学是一门“猜想”的学问。他问莫言:你喜欢幻想文学,有没有幻想科学?

…… …… 余下全文

篇四 :观杨振宁谈美与物理学有感

土木四班1005010121 梅成

19世纪物理学的三项最高成就是热力学、电磁学与统计力学。其中统计力学奠基于麦克斯韦、波耳兹曼与吉布斯的工作。波耳兹曼曾经说过:“一位音乐家在听到几个音节后,即能辨认出莫扎特、贝多芬或舒伯特的音乐。同样,一位数学家或物理学家也能在读了数页文字后辨认出柯西、高斯、雅可比、亥姆霍兹或克尔斯豪夫的工作。”对于他的这一段话也许有人会发生疑问:科学是研究事实的,事实就是事实,哪里会有什么风格?关于这一点我曾经有过如下的讨论:让我们拿物理来讲吧,物理学的原理有它的结构,这个结构有它的美和妙的地方。而各个物理学工作者,对于这个结构的不同的美和妙的地方,有不同的感受。因为大家有不同的感受,所以每位工作者就会发展他自己独特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也就是说他会形成他自己的风格。

92. 作者:倪丹丹

日期: 2011-12-22

《杨振宁谈美与物理学》观后感

杨振宁老师在视频中提到了物理学之美,其中着重在介绍物理学结构之美时,提到了每个学习物理的学者对于物理学认识不同,从而研究方向不同,导致研究方法也有所差异,故而形成了与众不同的风格。其中举了狄拉克的例子。狄拉克在20世纪时用一个简单的方程式轻松解释了为什么电子会自旋的难题,发现了电子带有负电这一当时让人们不敢相信的结论,但他出于对物理学的热爱,对追求真相的执着,他不畏强权,靠自己的独特思维,终于向世人论证了这一研究结果,从而使物理学迈向了新的纪元。还有同一世纪量子力学的诞生也让今天的科学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 …… 余下全文

篇五 :读后感

语文作业:

一、《木兰诗》归纳总结

二、试卷:1、写试卷复习2、家长签字

三、摘抄本:1、邓稼先、杨振宁、闻一多,这三个人物,自选一个,介绍他的故事(300字)2、仿写:《土地的誓言》“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怪诞的狂风”3、看自读课本《大海的召唤》P66——97,写600字的读后感(自选其中的一篇或全部看的内容都写,都行)

读后感(大海的召唤)

20xx级1班 李明轩

《大海的召唤》是一本自读课本,算是课外阅读,读了这一本“课外书”前面60页以后,我就有感受。

《大海的召唤》是由很多小故事组成一个个分集,再由许许多多的分集所合刊成德一本书籍,里面故事内容十分丰富,令人神往。他与教科书相配套的,这一点,你只有观察,便会发现,只是他将这六个单元专题给细化成了十几个小专题而已没所以对于学习,也有不少的帮助。

先60页的故事主要是与教材1,2单元的内容相称,有叙述童年的,少年时期的,赞颂祖国的与我的最后一课,我对于其中的童年最感兴趣。

其中《胆小鬼》这一篇文章,写的是我小时候拿了妈妈的五元钱,最后经过了几天,将他还给了妈妈,那时的五元钱可以值很多的东西,所以作者一直很在意。

我读完了这一篇文章,自己也很有感受,谁的人生没有荒唐事?最主要的还是给我们事后的感悟与启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重要的在于知错就改,作者最后也是用一种相对绝妙的方式,将那五元钱还给了妈妈。我认为,这一种品质是很值得欣赏的。

…… …… 余下全文

篇六 :同泽-读后感

《复兴中华,从我做起》读后感

辽宁省海城市同泽中学一年16班——周楠 今天老师给我们一本名叫《复兴中华,从我做起》的书,让我们看看。 回到家后,我翻开了书,开始试读起来。从书里一个个的小故事里,我渐渐了解到,在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悠久的历史中,不仅创造了许许多多的灿烂文化,而且还发明了数之不尽的科学技术,还有很多名人事迹,我是不太爱都此类的书的,但是这本书开始,我的思想转变了

大家想过怎么样复兴中华吗?我觉得应该这样

感怀赤子心,誓报祖国情

曾记得有这样一个故事:一枚一分钱硬币不知何故躺在马路中央,人流穿梭,它被踩踏致的满身污垢。直到一名小男孩看到后将他捡起。周围的人告诉他:孩子,那只是一分钱,什么也买不了,他多脏啊,把他扔了吧。但是,那个男孩却用手帕将他擦净,大声的告诉大家:这上面印有国徽,做为一个中国人应该热爱自己的祖国。多么稚嫩的脸庞,多么朴实的语言,赋予了爱国最真切的内涵。

那么,什么是爱国呢?

爱国是一种信仰,是一种力量,是一个源泉。打开历史的长卷,因为爱国,岳飞背刻“精忠报国”;因为爱国吉鸿昌“恨不抗日死”;也因为爱国,周总理每天只有两小时睡眠。再翻开新中国的创业史,我们又看见了新中国的英雄。有钱三强、邓稼先、杨振宁等学识渊博的科学家。有焦裕禄、任长霞、杨利伟等兢兢业业的军人干部。更有王进喜、

…… …… 余下全文

篇七 :马克思作业读后感20xx.10.16

一直在前进的路上行动着

---之读《共 产 党宣言》有感

无可厚非,在我的思想里每一位值得敬重的伟人写的作品里的每一个词每一句话都是值得细细斟酌,慢慢思考!另外,在我看来,属于某个人的自己真正的思想的思想都是值得深究的,如果你想了解这个人的话,然后你就会了解到了这个人的与众不同和伟大之处!马克思恩格斯也不例外,他们为历代人心目中不可超越的神话之处在于他们的思想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他们的思想是适合于大多数人的,最重要的是他们的思想成文了!于是怀着对马克思恩格斯深深的敬重与怀念,我如饥似渴地在完了他们两共同完结的《共 产 党宣言》 。

首先,想指出的是,关于书中的宣言的核心根本思想。恩格斯说过“虽然我和马克思共同工作40年,期间我一定程度上独立的参加了这个理论的创立,特别是这个理论的阐发,但我有义务说明绝大部分基本指导思想特别是在经济和历史领域内,尤其是对这些思想的最后的明确的表述,都是属于马克思的。我所提供的,马克思没有我也能做到,我却做不到。马克思比我们大多数人都站得高些,看得远些,观察的多些和快些。马克思的天才我们至多是能手,没有马克思我们的理论远不会是这个样子。”我想,这个就是对名与利的追逐吧。成名逐利,我相信是现在可以说是全部有野心的人的终极目标。成名的前提,是你的实力你的才能,你能做到别人做不到的,继而又持续把它能很好的完成,可以说在失势或者伯乐的帮助下你成名了,尤其是当某项成果是两个或多个人的结果的时候,接着利的纷争就也跟着来了。就想那个杨振宁和陈选,两人的共同合作在获得诺贝尔奖以后就再也没有什么大的成果了,原因就在于在她们成名后的利益的纷争,奖书上名字的排名怎么写也都成了一个可以说影响他们之间友谊的一个因素。(当然到底孰是孰非我们不是当事人也不好作评判)所以由此看来,古人的一句话,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就显得更有道理了。由此看来,恩格斯的那种对名利平淡的心境让我更加的佩服,更钦佩于他们之间的那份纯洁的友谊!可歌可颂啊!所以,希望我们后人,把心思放在国家的利益上,放在人民大众的利益上,写到这里,猛然觉得自己写的很大很空,是啊,现在的‘只扫个人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的思想比比皆是,个人主义,个人之上的思想也都在慢慢吞噬着我们这代人的心灵。至少,我觉着,我是个自私的person,也希望我从中学学恩格斯的胸怀与境界!他的那种谦逊,与善于发现别人的闪光点并可以稍加学习认知的情怀! 接着,请允许我说说宣言里核心的根本思想。他的思想总结出来就是:第一:在没一个时代中占有优势的经济的生产方式与交换方式,以及必然由此而来的社会结构形成基础,该时代的政治的和思想的历史就建筑在这个基础上,并且只有从这个基础上才能得到说明。

…… …… 余下全文

篇八 :读后感资料

读后感资料

1有一次上课时,苏格拉底布置了一道作业,让他的弟子们做一件事,每天把手甩一百下,过一个星期后,他问有多少人现在还坚持做了的,百份之九十的人都坚持做了。一个月后,他又问了,现在只有一半的人了。一年后,他再问了,现在只有一个人坚持下来了,那个人就是柏拉图1.一个人只要强烈地坚持不懈地追求,他就能达到目的。——司汤达 2.下苦功,三个字,一个叫下,一个叫苦,一个叫功,一定要振作精神,下苦功。——毛泽东 3.只要持之以恒,知识丰富了,终能发现其奥秘。——杨振宁 4.涓滴之水终可以磨损大石,不是由于它力量强大,而是由于昼夜不舍的滴坠。——贝多芬 5.进锐退速。——孟珂《孟子》 6.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孔丘《论语·学而》 7.欲速而不达。——孔丘《论语》

8.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蔡锷 9.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金樱《格言联壁》

10.贵有恒,何必三更起五更眠。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毛泽东

1、坚持一下,成功就在你的脚下。持之以恒地挑战挫折,直到最后的成功。让压力成为你冲向终点的动力。一个绝境就是一次挑战、一次机遇。只要坚持一下,总有一天你会成功。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