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洋务运动史读后感

《洋务运动史》是一本政论性历史书籍。全书共分十九章,内容包括:洋务文化教育的开端;洋务路线的改善及战略性转变;采煤工业的兴办和发展;近代海军的筹建等。像所有事物有它们自己发生发展到衰亡的过程一样,洋务运动也有它的发生发展到结束的过程。这一过程,不是各个事件的堆积,而是遵循着一定的规律发展的。因而我们对洋务运动是有规律可循的。洋务运动既有规律可循,那么我们对它的评价,以及洋务运动时期的人物、事件、工厂企业等一切构成洋务运动这一整体的“零件”,都应放在规律中来加以评述。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前言

正文

第一章 中国社会的资本主义历史趋势

一、为什么从“资本主义历史趋势”谈起

二、社会经济由制约于封建主义到制约于资本主义经济规律的质的转变

三、反映经济发展规律的变革思潮

四、经济规律与变革思潮的汇流——学习西学

第二章 适逢经济和思潮变革之会的洋务运动的兴起

一、“两害取轻”的抉择

二、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成立

三、坚船利炮的购求

四、推动洋务运动全面展开的“练军” 第三章“借师助剿”及其对洋务运动兴起的作用 一、“借师助剿”的正义 二、“借师助剿”的历史溯源 三、上海势力促使清廷对“借师助剿”的默许 四、形势骤变和“借师助剿”公开化 第四章近代军用工业之一——从安庆内军械所到江南制造局 一、中国近代工业的开端——安庆内军械所 二、安庆内军械所到江南制造局的过渡一一上海、苏州洋炮局 三、“制器之器”的江南制造局创办 四、江南制造局的建制结构与产品 五、江南制造局的资本主义性与民族性 第五章 近代军用工业之二——马尾船政局 一、建造轮船工厂的历史必然 二、在与内外阻力斗争中创业 三、建造轮船工厂及“衍于无穷”的追求 四、马尾船政局的生产和发展状况

…… …… 余下全文

篇二 :洋务运动史读后感

《洋务运动史》读后感

《洋务运动史》这本书的精良内容是经夏东元教授三十余年的研究而成的,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充分表现了先生的研究成果。作者独辟发展论的观点。本书总共19章。

洋务运动为了拯救清王朝的垂危统治,引进和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首先是军事技术,以便将“心腹之害”的太平天国为代表的人民革命运动镇压下去,然后在逐渐富强起来的过程中抵御外侮战胜侵略者。是一场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是采取‘两害相权取其轻’的策略而起步的。总体来说,其对于加速我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可是其本身的局限性,又不能很好的达到自己的目标,虽然镇压了太平军,捻军等,取得暂时的安定,但对于外国的侵略竟毫无作用,反而有加大力度之势。直到甲午战争的失败,也意味着洋务运动的破产。

洋务运动大约在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过程中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兴起的,到19xx年的尾声,经历了40年之久。这几十年中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开启了近代中国的军用工业发展之躯,中国近代工业的开端—安庆内军械所.后来又建造了江南制造局,就其性质而言,是资本主义,民族性为主导面。接着马尾船政局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制造轮船的专业工厂。它的产生和建成是有其历史必然性的。是闽浙总督左宗棠建立的,面临着多重阻力首先是来自洋人的阻力,还有顽固派的阻力。金陵、天津及各省相继建立机器局。其大部分都是官督商办很不利于其发展,这也是其阶级性质决定的。其

…… …… 余下全文

篇三 :洋务运动的感悟

洋务运动的感悟

19世纪60-90年代的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近代化运动,它揭开了中华民族探求现代化历程的百年大幕。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的炮声撞响了洋务运动破产的丧钟,洋务运动没有让中国走向富强的道路,而是以失败告终,但它留给中国人民的教训是深刻的,他对中国人民的启迪是永恒的。

…… …… 余下全文

篇四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读后感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系统地叙述了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时期重大的历史事件,总结了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者和本国卖国贼的英勇斗争,着力地颂扬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的基本结构就是以太平天国、义和团、辛亥革命这三次中国近代史上革命高潮为中心来展开历史画卷的。作者不同意把“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这条线索作为这个时期的历史的进步潮流,而坚持以太平天国、义和团、辛亥革命为主体来论述中国近代史。作者认为,在太平天国、义和团和辛亥革命时期,全国各地都有大规模的农民反抗斗争,正是这些以农民为主体的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才把中国的民族民主革命推向了高潮,给予内外敌人以沉重的打击。作者认为,就连戊戌变法这场由社会上层演出的历史剧当中,“历史的真正主角其实既不是以康有为为首的维新派,也不是慈禧太后或光绪皇帝,而是成亿的被剥削、被压迫的,为求生存而斗争的贫苦劳动人民,其中主要是农民大众。”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始终环绕着爱国主义的思想来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 作者评论太平天国的宗教色彩时指出,拜上帝会的创立“并不是基督教俘虏了洪秀全,影响了中国的革命农民,而是洪秀全按照中国农民革命的需要利用了基督教的某些形式……使在封建重压下的中国农民革命取得了一个新颖的形式。”尽管宗教迷信是他们的一个很大的弱点,但这在当时对激发群众和组织群众是起了作用的。本书列举史实说明,太平天国的英雄们并未因为外国侵略者与自己共同信仰一个上帝,就放弃了爱国主义的立场或麻痹了斗志,

…… …… 余下全文

篇五 :《李鸿章传》读后感

《李鸿章传》读后感

我对李鸿章的了解,是从历史课上学习洋务运动开始的。在没有读这本书之前,我眼中的李鸿章是位卖国贼,因为他代表清政府签订了诸多不平等条约,还因为他参与了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然而读完此书后,我对李鸿章的认识大有改观,同时对晚清的历史也有了更多的了解。

梁启超在这本书中公正的对李鸿章的一生进行了描述和评价。此书内容上共分为十二章,绪论部分表明了梁启超对于李鸿章的敬佩、怜惜和同情。中间十章分别介绍了李鸿章的社会位置、中国的形式以及不同时期不同地位时的李鸿章,大致通过李鸿章的位置、兵家李鸿章、洋务时代李鸿章、中日战争时代之李鸿章、外交家李鸿章、投闲时代之李鸿章六个方面给我们以展现了一代名臣的兴衰史。并于结论中将李鸿章与古今中外人物进行了对比,更加深刻的分析了李鸿章。

作为政治家,李鸿章是晚清统治阶层里为数不多的杰出人物之一。他较早地意识到中国面临前所未有的变局,已经到了非变不可的地步。李鸿章一生最大的贡献无疑是洋务运动。在洋务运动中,他创办了各种工厂并选派学生出国游学,不仅认识到只有强大才不会被挨打,还为当时的中国培养出一批有用的人才。尽管洋务运动以失败告终,但他先进的想法的确给这个似乎昏昏欲死的大国带来一丝的希望。洋务运动在一定程度上还是推动了近代中国的科技、军事和教育。另外,我们还是看到了李鸿章懂得

…… …… 余下全文

篇六 :甲午战争史读后感

《甲午战争史》读后感

前不久中国开始打捞甲午战争时我国的战舰,船上还存留着当时水军的残骸,看着水下的情景我还想再感受一次甲午战争的历史。

中日两国之间的战争是不可避免的,中国当时在清政府的通知下虽然兴起了洋务运动,拥有了和当时的列强抗衡的能力,但是却不思进取,靠着国外媒体的吹胖而沾沾自喜,仍然沉浸在亚洲最强世界第六的荣耀当中,殊不知,卧榻之处已有饿狼,弹丸日本举全国之力,建造战舰,天皇带头捐款。战备力量迅速发展,已然超过中国,而中国政府此时在干什么呢? 在抽调军费修建颐和园,为慈禧过六十大寿,完全没意识到日本此时的狼子野心。而北洋水军的领导者李鸿章此时亦是完全个人乐观主义,认为日本不是外患,不足为虑。殊不知他的这一错误认知直接影响了中国之后的发展历史。

甲午战争的导火索终于被点燃了,朝鲜东学党起义,这次起义是朝鲜底端人民对封建帝制的反抗,在朝鲜政府的几番恳求下,中国派兵增援,与此同时,日本也派兵了,这一次起义被国际化,起义被压制,圆满结束,然而撤兵问题没有得到完善解决,中国坚持认为朝鲜是其附属国,而日本坚决不认同 ,不撤兵,中日战争在朝鲜爆发。

日军装备精良,清军节节溃退,在朝鲜战场上士气低落,反观日本,气焰高涨,侵略的心态支持着他们,日军打到了鸭绿江畔,再往前挺进,就是我们的本土了,尽管清军有效布防,但依然抵不住日军的炮火,不是我们的士兵不够勇敢,而是装备上一个是天一个是地,在声势上就不如对方,清军根本无心恋战。随后日军占领旅顺开始了疯狂的屠杀,而我们却只能眼睁睁的看着,没有任何办法,日军随后乘胜追击,占领了大半个辽东半岛。

…… …… 余下全文

篇七 :《李鸿章传》读后感

《李鸿章传》读书笔记

——时势下悲壮的英雄

摘要:李鸿章生活在“四海变秋气”的封建末世,长期沉浮在腐朽与神奇、黑暗与光明、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激烈搏斗的漩涡之中。 他在生前和死后,人们始终对之褒贬不一,毁誉参半。有的给他戴上“东方伸斯麦”、“地主阶级改革派”的桂冠,有的则斥之曰“李二先生是汉奸”、“乱世之奸雄”,《李鸿章传》向我们展示了一个较为真实的李鸿章,让我们客观地认识了这样一个饱受争议的历史人物。让我们学会了一种分析社会分析人物的方法,并警示我们要兴国强国,避免历史悲剧再度上演。

关键词:李鸿章;外交;军事;政治;评论;志向

作为一个后人其实是无权去太多评论前人的一些所作所为的。因为后人没有处在前人当时的处境,没有承受来自各方面的压力,所以在事后却说出一些轻松的话没事不合理的。就比如今天的我们去看昨天的自己,也并非都能令自己满意。读完此书后这种就感觉尤为强烈。

李鸿章,本名章桐,子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汉族人,世人多尊称李中堂,李傅相,亦称李合肥。省钱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后被慈禧太后称赞为“再造玄黄”之人。追赠其为“太傅”、“晋一等肃毅侯”、“谥文忠”。 未读此书之前,我视李鸿章为懦弱卖国之人,因其所签的诸多像《马关条约》、《辛丑条约》之类的卖国条约,使当时的清朝政府与人民百姓陷入水深火热的环境;因其不舍自家海军而导致战败,并且舰队也全军覆没。随而导致整个清政府的失败。然而在读完此书后,我对李鸿章的态度大有改观。去签订各项卖国条约的人确实是他,但并不表示他就是卖国的。太多的事情时有前奏的,当一切都已经注定的时候,谁去执行这个结果已经不是那么重要的了,因为这只剩下了一个形式问题。无论是谁去都是一样的结果。割地,赔款,无可避免。而他能顶住各方面压力代表清政府去签合约,却可看出他是一个能忍人所不能忍,顾全大局,为国家着想之人。李鸿章为晚清实在是鞠躬尽瘁。 作为一个优秀的外交家,虽然李鸿章代表清政府与其他国家签订了不少不平等的卖国条约,导致国力更加落后,百姓生活更加艰苦,但这也是在国力最弱的背景下作出的最无可奈何的选择。若还有别的机会,谁会愿意放弃自己的国家,放弃自己的人民,放弃自己的家人,去给敌人送去土地和财富?谁会去选择背负这样一个千古骂名,遗臭万年?若让一人去背负整个国家的责任岂不有失公正?在当时国际形势错综复杂,国家内部状况亦无法理顺的条件下,无论是谁都无法做得比他更好。

…… …… 余下全文

篇八 :读后感

读后感

蓦然回首,艰难的抗争已成往事,从辛亥浪潮到北伐风云,从一·中华民族在血与火中获得新生。如今的中国以昂扬向上的姿态登上了世界舞台,历史真正翻开了崭新的一页,中华民族正姹紫嫣红生机盎然。黎明已悄然而至,照亮了前进的道路,饱经风霜的长城无声地见证了一个民族的崛起,一个百年的传奇。 100年了,中国的容颜从未像现在这样绚丽灿烂。未来的道路更加变化莫测,崭新的蓝图在等待我们绘制。那些黑白影像里的震撼让我意识到,作为青年学子,正处在实现中国梦年富力强的时期。要实现梦想,让人生出彩,首先,必须要靠自己的辛勤劳动,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梦想的实现不能仅停留在口头上,通过大量的尝试与锤炼才能抵达梦想成功的彼岸。 其次,要有坚定的信念与明确的个人目标。要实现大梦,就必须实现小梦。中国梦是一种信念,坚信我们为之共同奋斗就能实现的信仰。就要将个人梦想与“中国梦”结合起来,以持之以恒做事态度,努力学习和工作,为实现梦想而奋斗。 走过“雄关漫道真如铁”的昨天,跨越“人间正道是沧桑”的今天,“中国梦”正引领当代中国向着“长风破浪会有时”的明天迈进。一百多年前,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写到:“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莘莘青年学子是国家最宝贵的资源,承担着建设祖国的重任。在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的征程上,只要我们坚定信心,一步一个脚印,实实在在做实事、做好事,我们的中国梦也终将会实现!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