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杯活动总结

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挑战杯”组织工作总结汇报

汇报人:王昕

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在四川省第11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共有近400名同学和近40名老师参与,学院共收到报名项目120项。经过学院内部评审,向学校报送项目30项,最终有9个项目入围学校初赛的终审,在学校报送参加省级竞赛的16个项目中,有3个项目来自于生命学院。

一、基本情况

(一)项目申报情况

经过学院的初选,学院共向学校报送挑战杯项目30项,学校整体项目申报数量为334项,学院所占比例为10.78%。

在学校的初赛阶段,共有76个项目进入到终审阶段,生命学院共有9项进入学校终审,所占比例为11.84% 。

在参与四川省竞赛阶段,学校共报送16个项目,生命学院有3个项目进入,所占比例为18.75%

(二)学生、教师参与情况及获奖情况

(二)参与学生分布情况

二、学院的做法

图一:

图二:学院挑战杯项目组织流程图

(一)学院方面

1、学院教学科研发展以人才培养为核心,教学质量为保障、科研发展为动力、队伍建设为基础、面向行业的社会服务为导向,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

2、学院在开展科技活动时,长期坚持普及和提高、普及优先的原则,鼓励从事学生科技活动的广大同学勇于创新。

3、对于本次“挑战杯”竞赛活动学院领导在思想上高度重视,组织有力。

(1)前期认真组织,大力宣传。学生中间在利用海报、展板做宣传的同时,还利用QQ、同学及辅导员进行动员宣传,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对于老师,主要发挥教师的主动性。

(2)随时掌握学生项目进展情况及“挑战杯”活动进度安排,每个环节力求精益求精。特别是在立项项目送审前,学院领导多次要求学院有关专家对立项项目进行一对一的辅导,同时还组织学院学术委员会成员对项目进行模拟评审,为项目的改进和完善提供了很多指导性的意见。

(3)项目进展的保障工作细致深入。学院在为立项项目提供资金资助的同时,开放学院的实验室,为项目团队提供良好的实验条件,为他们对项目内容进行深入的研究提供必要的保障。

(二)教师方面

1、由教师牵头组建学生团队。

2、指导学生项目选题。在指导学生选题的过程中,注重把握选题的方向。选题主要是来自于指导教师目前的科研项目或是预研的科研项目,并且选题能够很好的贴近当前社会关注热点和学科的交叉点,切合国家科学技术的创新方向,让学生最终完成的项目能够既体现出创新性又体现出实用性。

3、经验丰富的指导教师和专家对立项项目能够做到悉心指导。

(三)学生方面

1、分团委、学生会的精心组织和积极推进项目进程。分团委、学生会紧跟学院的指导思想,积极开展宣传活动,并组织各年级学生参加到活动中来,并耐心的为同学们解惑答疑,消除同学们的顾虑。在活动开展过程中,分团委、学生会积极配合上级的工作,高效、高质的完成的工作,尽自己的最大努力为各团队服务。

2、前期准备充分,有良好的研究基础。学院早在20xx年就通过《》文件鼓励本科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中,很多学生也因此获得了参与项目科研的宝贵机会,获得了大量科研必须的基础知识,同时也积累了丰富的科研经验,为参加“挑战杯”项目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由于有前期的研究,部分项目所研究的内容中已拥有相关的研究成果并形成论文发表到相关学术期刊上,有些项目已经获得过专利。

3、推行项目负责人制,项目推进有力。项目负责人尽职尽责并且分工合理,项目团队成员能够根据自身占有资源的优势和自身的时间安排来开展工作,而且由于个人责任和目标更明确,项目团队中的各个成员会更努力地在指定的时间内创造性地完成其应该完成的任务。

4、项目团队间形成良好的沟通交流习惯,及时对参赛的经验进行分享和交流。

5、能够积极主动的邀请有过丰富“挑战杯”竞赛经验的研究生进行经验分享和项目指导。

学院的做法是将教师在教学科研等第一课堂方面的优势转化为学生在科技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素质能力培养与拓展的第二课堂方面优势的一次有力的尝试。

三、不足之处及今后的工作打算

(一)不足之处

1、学生参与面不广。

2、学生参与存在学科专业的不平衡。

3、学生的科技创新团队缺乏延续性。

4、学院学生科技活动没有形成品牌。

(二)今后的工作思路

1、尝试设立“挑战杯”项目培育基金,培育项目。

2、探索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效融合途径。

3、尝试建立和完善激励广大教师和学生创新实践的制度,鼓励学生崇尚科学,知难而进,勇攀高峰;激励专家教授积极指导学生创新创业,为提高学院整体创新水平提供制度保障。

 

第二篇:挑战杯活动总结

挑战杯课外学术作品大赛活动总结

经历了几个星期的挑战杯课外学术作品大赛活动,现在已基本告一段落,在此做一下总结。

一、基本情况

挑战杯是“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系列科技学术竞赛的简称,是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和全国学联共同主办的全国性的大学生课外学术实践竞赛。,“挑战杯”竞赛在中国共有两个并列项目,一个是“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另一个则是“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这两个项目的全国竞赛交叉轮流开展,每个项目每两年举办一届。

近年来,学校对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越来越重视,除要求大学生四年之内必修6个创新学分外,还拨发大量科研资金,激励每一位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以进一步提高我校学生综合素质。

在此,我院分科协一直一直走在全校前列,在历届“挑战杯”中取得优异成绩. 今年的挑战杯课外学术作品大赛仍由我院分科协创新实践部主要负责,其它部门积极配合。

二、成绩和做法

我院在每届大赛中成绩都名列前茅,这次也不例外。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我院较其他各院有明显优势。

在报名时,我院共收稿233份; 预赛时, 我院共收稿100余份.

这次挑战杯课外学术作品大赛程序分为初赛、复赛、决赛三个阶段。我创新实践部负责前期宣传和收稿工作。

活动流程:

10月x日—10月x日,全院范围内进行活动宣传及第一期讲座安排。 11月x日—11月x日,6日或7日安排第二期讲座,全面动员大家参与做作品,安排副部及干事迅速联系各班科技委员或班长。

11月x日-11月x日中午12:30-13:40及晚上7:00-10:30,创新实践部办公室统一收集参赛报名表,包括电子稿和打印稿。

13日或14日邀请学校具有相关经验的老师举办讲座,对科协成员、各班科技委员及其他热心参与者进行相关培训,(时间地点届时另行通知)。

14日—15日开始全面征集作品,催收作品。20日晚10:00截止。

11月18号-11月x日中午12:30-13:40及晚上7:00-10:30,在创新实践部办公室收集所有参赛的计划书包括电子稿和打印稿。

12月x日挑战杯复赛培训讲座。

1月x日-23日竞赛办公室组织“专家组”成员对所有作品进行初评工作,选出优秀参赛作品上交到院相关部门再次评审。

活动宣传方式:

(1)条幅: 题有“机电工程学院第十二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进行中”两条,一份置于西主干道,一份置于院宿舍楼东面。

(2)宣传板: 在西区中央大道与宿舍楼过道分别展出。

(3)海报: 在院宿舍楼区,人流密集区张贴,对活动进行简单介绍。

(4)报纸: 院科协设专版介绍本次活动,针对全院师生。

(5)院电子屏,院网站甚至校广播站对本次活动进行宣传报道。

(6)对参赛者及科协成员进行理论培训。

三、经验和教训

这次挑战杯课外学术作品大赛活动的组织中,各个部门积极配和,共同负责,保障了这次活动的顺利进行。主席及各部长更是及其关注,一再强调。而干事这表现更佳,特别是在收稿时工作量很大。干事们就轮流值班,保质保量的出色完成了收稿工作。

关于填表时对格式的要求,很多参赛者都不太重视。为此,我们将一两个好的模板张贴在楼下,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各参赛者均按要求填写。在收稿时我们也认真把关,格式不对返回重改。

不足的是很多大一新生参加这次比赛,往往找不到指导教师的指导。虽经我们大致指导,到毕竟影响作品质量。这是需要改进的地方。

四、今后打算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保持良好的合作精神,与各部门积极配和,更好的完成每次活动的组织工作。另外这次的经验为下一年的挑战杯创业设计大赛打好了良好的基础,我们坚信下一届的创业大赛会更加精彩,我院成绩将继续领航。 另外,针对作品的质量问题,我们尽量请学校有关专业指导教师指导答辩,进一步提高作品的质量。

机电工程学院创新实践部

20xx年x月x日

 

第三篇:挑战杯总结

江泽民同志亲自题写杯名的“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全国学联和承办单位所在省(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国内著名大学和新闻单位联合发起,在教育部支持下组织开展的一项具有导向性、示范性和权威性的全国竞赛活动,旨在全面展示我国高校育人成果,激发广大大学生“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锐意创新”精神,是全国大学生学术科技活动中层次最高、规模最大的盛会,被誉为中国大学生学术科技“奥林匹克”。经过几年的努力,我院学生取得了一定成绩,这些成绩的取得与我院长期以来坚持的科技创新培养人才的培养目标密不可分,现总结如下:

一、学院党政领导高度重视,出台政策促进科技创新

学院成立了由院长挂帅,主管科研副院长和主管学生工作副书记协助管理,全体辅导员和科技创新指导教师为成员的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服务中心作为一个常设机构,负责学生课外学术创新的政策落实、规划制定、方案论证和策划协调等工作,负责组织实施校内外各级各类学生课外科技竞赛,为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了组织保证。

学院为学生科技创新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学院设有2个创新实验室:仿真实验室和开放性实验室。这些实验室现在日渐成为学生的科技创新基地。

学院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来调动教师和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学院对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成绩的学生在学期综合成绩评定时予以加分,并在评优评先方面优先考虑。学院安排了一些业务精湛、经验丰富、具有强烈事业心和责任心的指导教师为学生在课外学术创新方面取得佳绩提供了支撑。

固定的实验场所,营造了良好的课外科技创新氛围;领导的关怀与重视,推动了课外科技活动的蓬勃开展;配套的政策和奖励措施,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指导教师的悉心指导,提升了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层次和水平。

二、学院搭台,搭好服务青年、科技兴团的舞台;学生唱戏,唱响发展自我、科技创新的时代主旋律。

工程学院坚持以“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工作理念着重培养学生们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并提高创新能力。在科技创新工作中,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了“金字塔”式培养模式,并分为四个阶段实施:初级阶段、普及阶段、提高阶段、升华阶段,对应四个阶段的分别是四个不同级别的创新活动方式:

1、初级阶段:创新意识启发阶段

对于刚刚步入大学校门,并未学得专业知识但富有创新激情的低年级学生,通过设置不同的课程设计培养大一、大二学生的科技创新动手能力,从而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增强科技创新氛围,为广大学生日后参加挑战杯课外学术作品大赛提供锻炼平台。比如在学生的日常学习中为学生提供了可供编程练习的实验板,在实践中学习,不断增长科技方面的知识,这样就不会为平时的只学不练而感到枯燥,使更多的学生感到学中有乐;通过开设博士论坛调动低年级学生从事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普及率,达到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全覆盖。

2、普及阶段:实战演练阶段

我院以电子协会为主的专业性社团活动为学生进一步的创新实战演练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通过电子协会的日常活动从实践技能上强有力地促进了在校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协作精神的培养。此外,组织学生组成课外科技创新小组,成员可以自主选择研究课题及指导老师,在指导老师的带动下开展科技创新活动。

3、 提高阶段:初步科技竞赛阶段

此阶段是引领学生的创新到达一个更高的层次。经过前两阶段活

动的开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在此过程中,一些具有较强创新能力潜质的拔尖学生就会凸显出来,针对这些不同个性的学生,我们学院组织学生参加“安师杯”电子设计大赛,并选择业务精湛,经验丰富的指导教师加强技术指导,通过竞赛的辐射作用带动更多的同学关注和参与到赛事中来,使他们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创新潜能,并获得创新成功。这种“以赛代练,以练促赛”的模式使他们在临场比赛和学习训练中都受益匪浅,理论水平及实践创新能力均得到较大的提高。

4、 升华阶段:总结提炼,高层次科技竞赛阶段

在校内的科技比赛结束后,我们选出优秀的学生作品,并组织专业老师加以认真评审指导,并提出修改方案后推荐到全省乃至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大赛等赛事中去。另外,在备赛过程中我们还认真细致地做好参赛选手的思想工作,并尽一切可能为他们提供各种物质保障,使他们确保最佳的精神状态参加大赛。

三、回顾过去,总结经验以利再战;展望未来,征程漫漫再创辉煌。

一分耕耘,洒下辛勤汗水;一分收获,喜尝丰收果实。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见金。

在回顾我们走过的学生科技创新之路的漫漫征程中,我们深刻的体会到:

1、学生缺乏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热情,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不够,对科技创新的认识程度不高。

2、学院有丰富的教学科研资源,但学生科技创新工作与此并没协调发展,学生同学院的这些资源相对脱节,学生对教学科研资源的利用率不高。

3、高校教师是学校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决定因素,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导因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专业基础知识、理论水平和科学研究能力等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形成与发展。学生在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中,离开了教师的指导是很难孤立地完成创造性工作的,只有恰如其分的师生互动,才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

4、加强对电子协会的指导,打造精品社团。通过选拔优秀的教师担任指导教师,适时对社团成员进行培训,使社团活动真正成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大舞台。

5、取得如此优异的成绩,决非是几个人之功,这是一个团队合作精神的高度体现。这里面有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学生干部的辛勤努力,广大同学积极参与、顽强拼搏。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回顾过去,我们决不能仅仅陶醉在取得的辉煌成绩中,而应该把它当作是一种鞭策,一种鼓励;展望未来,我们有百倍的信心去奋斗,去拼搏,去夺取明天更加灿烂的辉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