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思考

加强高校辅导

一、定好位,选好人

加强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其核心问题是建设一支相对稳定的队伍。要使这支队伍保持相对的稳定,光靠使命感、责任感和奉献精神是不够的,要着眼于这支队伍的生存和发展,根据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和要求,根据对新时期辅导员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的要求,进行专业化的建设,催生职业化的队伍。

所谓专业化的建设有两个路径考虑:一个就是《教育部关于加强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中说的,要大力加强辅导员队伍的培养培训工作,建立分层次、多形式的培训体系。另外一个,就是在高校中设立“辅导员专业”。传统上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最贴近辅导员岗位,但实践证明,两者差距还是相当的大。因为辅导员给予学生的指导和帮助不仅是思想政治的教育,随着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还要为学生提供成材规划、就业指导、心理咨询等多方面的、全方位的服务,这需要相应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既然每年国家都要新设很多的专业(仅今年就新设了500多个专业),那么为什么不可以设立“辅导员专业”呢?按照《意见》中的1:200的比例配备,根据去年20xx万的在校大学生数目,全国高校需配备辅导员10万人,如此庞大的市场需求,可以为设置高校辅导员专业提供巨大的现实支持。 只有专业化的培养和建设,才能使辅导员向专家化方向发展,催生职业化的队伍,从根本上解决辅导员的职业定位问题。再就是要选留好辅导员,既要做到数量充足,又要“优中选优”,在自愿服从、合理安排的前提下,应从品学兼优的大学生或研究生和优秀青年教师中选拔。建立严格的选留制度,严格把关,保证新进辅导员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组织管理能力和学历层次。

二、加强技能培训

马卡连柯指出:“教育者的技巧,并不是一门什么需要天才的艺术,但它是一门需要学习才能掌握的专业”。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对辅导员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辅导员工作不再是“兔子的腿,婆婆的嘴”的工作,而要求辅导员不仅要有渊博的学识,而且更要有高尚的人格和一定的专业技能。这就需要学校从实际出发,以人为本,制定培养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他们参加各种形式的培训,“坚持业务知识与培训内容相结合,坚持在职培训与日常学习相结合,坚持普遍提高与重点培养相结合”,有目的地组织辅导员到重点院校学习和考察,从而借鉴其他高校先进的管理经验和工作方式,不断增加整个辅导员队伍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提高他们的战斗力。对新上岗的学生辅导员,除进行政治理论学习外,还要进行工作技能、网络知识和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等方面的培训,不断提高辅导员的政治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同时,在不影响正常工作的前提下,具备一定条件且有强烈愿望的,应该鼓励其兼授“德育教育”、“邓小平理论概论”、“就业指导”、“形势与政策”等课程,有的甚至还可兼专业课。这样不仅能提高辅导员的素质,也为今后分流拓宽出路奠定基础。

三、建立评价机制

学校要建立和完善合理的工作绩效评价体系。在工作中,既要提倡先进性,倡导发扬无私奉献精神,也要考虑广泛的群众性,采取适当的物质手段激励辅导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高校可按照“科学设岗、负责到人;量化考核、职责明确;责任追究、严格奖惩”的思路来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并根据辅导员的工作内容和任务,建立一套完善的辅导员工作目标的科学考核办法,并根据考核结果进行奖优罚劣。辅导员的考核内容包括:思想政治素质、品德修养、工作作风、理论政策水平、组织能力、指导活动、就业服务等。在努力做到考核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的同时可按季度、学期年度做好工作总结,对在考核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总结。对于在考核中表现优秀的辅导员在转岗分流中给予优先照顾,同时与职称、薪酬挂钩;对于连续考核不合格的辅导员,及时调离岗位,从而优化整个辅导员队伍。在辅

导员评价机制上建立奖惩性评价制及发展性评价机制相结合,从制度上保障学生辅导员在工作中充满积极性、主动性。

四、做好情感管理

情感管理是对制度管理的有益补充,它的力量是毋庸置疑的,对辅导员的情感管理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方面是营造轻松的工作氛围,通过优化人际关系,创设人文环境,使辅导员的体力和精神负担得到必要的释放。比如在工作之余关心辅导员的生活、住房等困难,开展娱乐活动、访谈活动、考察活动等。另一方面是建立相关的激励机制,提高辅导员的政治待遇和精神待遇,在组织发展、干部任用、评优评先、职称晋级等方面向辅导员倾斜。三是鼓励辅导员科研。在传统思维中,高校辅导员都是凭人格和经验开展工作,不需要多高的理论水平。这种思想不仅不再适应高校新的教育形式,而且在现实中还阻碍了辅导员队伍整体素质以及探索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的能力的提高。为鼓励他们开展科研活动,引导辅导员注重调查研究,分析研究和解决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每年上交一篇与学生工作有关的调查报告或论文,每年创造或总结一条学生工作新经验,以此引导他们提高教育科研能力。

五、解决出路问题

切实解决好出路问题,是安定辅导员工作情绪的基本保证,也是辅导员队伍平衡、稳定发展的内在要求。辅导员队伍具有鲜明的学生工作特点,工作性质决定了这支队伍应是一支动态而又相对稳定的队伍。辅导员工作到一定年限后,要把他们适当分流到合适的工作岗位上,同时要适当补充政治思想品质好、有一定经验或学历高的“新人”,“为有源头活水来”,做到新进一批、稳定一批、流动一批,始终维持这支队伍的动态平衡,以确保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因此,对辅导员的生存和发展要结合高校人事制度改革,采用“重视使用、促进流动、相对稳定”的办法:一是大胆给辅导员压担子,鼓励其在任职期间创造工作成绩,促进自身的发展;二是根据辅导员的工作表现和能力大胆提拔任用,安排到其他党政管理岗位;三是把善于钻研教学业务的优秀辅导员分流到教学岗位上;四是把注重调查研究,分析研究和解决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的突出者分到科(教)研部门。辅导员的流动一定要有计划地进行,以确保辅导员工作的连续性和队伍的稳定性。为了解决学生辅导员的后顾之忧,对学生辅导员在评优、进修、考察等方面单面指标,职称评审时亦充分考虑其工作实绩,成绩突出者可提前晋升中级职称(如:上海市已有部分高校开始实施),也可根据学生辅导员的个人特长,为他们的合理分流提供依据。 员队伍建设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