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知识点总结

《寡人之于国也》知识点总结

一孟子:

简介:

? 战国中期著名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名轲,字子舆

? 是子思(孔子孙,名伋)的再传弟子,继承孔子﹃仁﹄的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是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被称为“亚圣”,与孔子合称﹃ 孔孟﹄。

思想主张:1.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2.反对不义战争——孟子说:“春秋无义战。”又说:“得道者多助, 失道者寡助。”

3性善论——“君子劳心,小人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名言:

?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

? 是先秦诸子杰出的散文著作,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学说、哲学思想、社会活动和个性修养。

? 《孟子》与《论语》同是语录体散文,与《论语》相比,它篇幅较长,内容也更具体,描绘也更细致。孟子善辩,故《孟子》语言犀利酣畅,感情洋溢饱满,说理深刻透彻。

? ? 五经:《诗经》 《 尚书》《礼记》 《周易》 《春秋》

二 相关背景及整体感知

战国中期,征战不断,社会混乱,礼制崩坏,民众困顿。所谓“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韩非子·五蠹》)魏国曾是强国,但在梁惠王时,连遭强秦重创,内忧外患,以至于都城由安邑迁至大梁。加上横征暴敛,造成人口锐减,兵员匮乏。为达富国强兵、问鼎天下的目的,各国诸侯均以增殖人口为当务之急。梁惠王理所当然会为“寡人之民不加多”而忧心忡忡。

梁惠王,在位xx年,前xx年靠文侯打下的基础,与诸侯交战互有胜负;后xx年连连败绩。一次伐赵,被齐国田忌、孙膑用计大败于桂陵;二次伐韩,又被田忌、孙膑大败于马陵;三次与秦交战,被商鞅率秦军打败,尽失河西之地。由是,国力空虚,兵员耗尽。惠王到晚年似乎有所觉悟,想广招贤士以挽回败局,但为时已晚。

梁惠王xx年,孟子被“招贤”来到魏国,梁惠王迫不及待地向孟子讨教治国之策:“寡人不佞,兵三折于外,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以羞先君宗庙社稷,寡人甚丑之。叟不远千里,辱幸至弊邑之廷,将何以利吾国?”(《史记·魏世家》) (译文:我不才,多次对外用兵遭受重创,太子被虏,大将战死,国家由是人口物力空虚,以此使先君宗庙社稷蒙羞,我也很觉惭愧。您不远千里,屈尊亲临我国朝堂,您会拿什么来拯救我的国家呢?)

孟子认为梁惠王要想使民“加多”,称雄诸侯,必须施仁政,行王道,才能得民心,进而得天下。孟子始终围绕仁民、富民、养民、教民、利民、保民,来阐释“王道”,体现出民为国本的思想。

三 文章结构:

1.(1) 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梁惠王自谓“尽心于国”,问孟子“民不加多”的原因)

2.(2-4)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作答,指出梁惠王与邻国之君一样。)

3.(5—7)阐述“民加多”的具体措施(回答梁惠王的疑问)

四.具体分析:

措施

不违农时

数罟不入

斧斤以时

五亩 ……树之以桑

鸡豚 ……无失其时

百亩 ……勿夺其时

谨 …….申之以孝悌

效果 谷 不可胜食 鱼鳖 不可胜食 林木 不可胜用 衣帛(五十) 食肉(七十) 无饥(黎民) 不负戴(颁白者) 结果 养生丧死无憾 ——王道之始 不王者,未之有也 ---王道之成

五 写作特点

本文写作上体现出的孟子散文的特点:

谈问题先把主旨藏起来,从侧面、反面、外围人手,逐渐引向本题。如本意要讲实行仁政,却先以战设喻,从反面入手,使梁惠王不知不觉中跟着他走。这样,文章如曲径探幽,引人入胜;文势则波澜起伏,

表面看来,文章铺张扬厉,散漫无纪,实则逻辑清晰,段落分明,层次井然。如先提出问题,再分析原因,后述措施,王道之始,王道之实,实行仁政,均是层层深入、环环相扣。

3.词丰笔活,理足气盛。

善用贴切的比喻、有力的铺排,考究用词,讲求句式。奇句与偶句,单势句与排比句,交错使用,笔势灵活,理直气壮,谈锋犀利,咄咄逼人。文章极富雄辩的气势

六 启示:

1、王道精神包括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

(1)首先解决百姓的温饱问题

(2)加强文教德化,提高人民的精神修养

(3)统治者严以律己,不推卸责任

2、注意可持续发展问题

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时,不能滥砍滥伐,滥捕滥杀,更不能竭泽而渔。

今天可作一些合理地引申:

(1)人不能肆意役使自然,而是要尊重自然,通过与自然的交往性互动,使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实现“双赢”。

(2)仁义是最大的利益,有仁义,相关者都会有利益;无仁无义,所有人都不会有利益。

(3)发展经济,振兴教育,加强教化,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双丰收,并形成社会、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

(4)实现天下安宁太平,是人心所向的条件之一。

(5)民富才能国强,而民富的前提是休养生息,使民力得以滋繁,以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朱镕基总理谈保持农村稳定时说:“土地不能动,负担不能重,治安不能松,态度不能凶。”可谓说在点上,抓准了要害。

文言现象:

? 通假字

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无】通“勿”或“毋”,不要。

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颁】通“斑”,头发。

3:【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涂】通“途”,道路 。

4:鸡豚狗彘(zhì)之畜,【无】失其时。 【无】 通“勿”或“毋”,不要。

? 古今异义

1.【寡人】之于国也。(古义: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词。今义:指形单影只之人)

2.【河】内【凶】。

【河内】:黄河北岸的魏地,今河南济源一带

【凶】:(古义:谷物收成不好,荒年。今义:1.指人或动物暴躁,心肠狠 2.不行的,不吉祥的。)

3.邻国之民不【加】少。 (古义:副词,更。今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东西或数目合在一 起:增加)

4.弃甲曳兵而【走】。

【走】:(古义:逃跑。今义:行走)

5.【或】百步而后止。【或】:(古义:有的人。今义:表选择的连词,或许、也许)

6.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岁】:(古义:年成。今义:年)

7.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谷】:(古义:粮食的统称。今义:谷子)

8.斧【斤】以时入山林。【斤】:(古义:斧头。今义:重量单位。)

9.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古义:供养活着的人。今义:保养身体。)

10.非我也,【兵】也。【兵】:(古义:兵器。今义:军队中最基层人员))

? 一词多义

·1.数

①数罟不入洿池 《寡人之于国也》 cù 密、细密

②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寡人之于国也》 几、若干

③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六国论》 命运

④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陈涉世家》 shuò 屡次

⑤愿令得补黑衣之数 《触龙说赵太后》 数目、数量

⑥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赤壁之战》 shǔ计算

·2.直

①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爱莲说》 与“曲”相对,不弯曲

②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寡人之于国也》 仅、只

③系向牛头充炭直 《卖炭翁》 价值

④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 《〈指南录〉后序》 径直、直接

·3.发

①百发百中 成语 发射

②发闾左谪戌渔阳九百人 《陈涉世家》 征发、派遣

③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寡人之于国也》 指打开粮仓 救济百姓

④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醉翁亭记》 开放

⑤主人忘归客不发 《琵琶行》 出发

⑥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以猝发 《五人墓碑记》 发出

⑦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 《五人墓碑记》 发出、抒发

·4.兵 ·5.胜

①驴不胜怒,蹄之 《黔之驴》 承受

①非我也,兵也 《寡人之于国也》 兵器 ②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寡人之于国也》 尽 ②穷兵黩武 成语 战争 ③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邹忌讽齐王纳谏》 胜利 ③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触龙说赵太后》军队 ④日出江花红胜火, 《忆江南》 超过

④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淝水之战》 士兵 ⑤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岳阳楼记》宏伟的 ·6.时

①不违农时 名词,季节 ②无失其时 名词,时机,机会

·7.王

①王无罪岁 大王,名词,读wáng ②然而不王者 称王,统一天下,度wàng

·8.食

①谷不可胜食 《寡人之于国也》动词,吃

②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寡人之于国也》前一个“食”为动词,吃;后一个“食”为名词,食物 ·9.于

①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寡人之于国也》介词,比

②寡人之于国也 《寡人之于国也》介词,对

③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寡人之于国也》介词,在

4.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和,跟,与

5.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被动句中引出动作的发出者

·10.之

①寡人之于国也 《寡人之于国也》助词,舒缓语气

②填然鼓之 《寡人之于国也》助词,衬音

③王道之始也 《寡人之于国也》助词,的

④何厌之有 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⑤仰观宇宙之大 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6 之二虫又何知 代词,这

7吾欲之南海 动词,到??去

8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

11.以

①请以战喻《寡人之于国也》 用

②以时入山林《寡人之于国也》按照

③申之以孝悌之义《寡人之于国也》把

4.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因为

5.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表并列(以上均为介词)

6.日以尽矣 通“已”已经

7.皆以美于徐公 动词,认为

? 词类活用

名词作动词: 【填然鼓之】: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王无罪岁】:

【树之以桑】: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动词作名词:【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谨庠序之教】:

? 特殊句式

【判断句】

1.是亦走也

2.非我也,岁也(否定判断肯定判断)

3.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4.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倒装句】

1.状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 (2)鸡豚狗彘之畜。正常语序:

(1)申之以孝悌之义 固定句式

(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1)直不百步耳

(3)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2)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2、宾语前置: (3)是亦走也("是......也"相当于“这也是......

(1)未之有也(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啊”)

千年孟子心

站在历史的浪潮中,以一颗虔诚的心,静听纵横千年的历史无声的翻涌、吞吐,感知迸发历史的源头。在波涛汹涌的巨浪之巅,我望见了孟子儒雅别致的长袍与坚定不移的眼神。驾着信念的扁舟,我冲波而上,舟楫横扫,穿越千年。 我听见了它心底的声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好个不淫、不移、不屈,一种凌驾于万物之上的豪情、气节,充斥着我的灵魂微微颤动。千年之后的我们为了富贵清廉荡然无存,为了摆脱贫贱不惜出卖良心,为了威武情愿丧失原则。堂堂华夏子孙,尊严何在?贞洁何在?孟子用敏锐如利剑般的双眼洞察到千年后的人情世事,刻下了世人心中理应千秋万代相传的警言。

披波斩棘中,我闻到了来自远古的气息,是孟子身上一种沧桑、悲愤的味道,静听孟子,原来孟子也有不被世人理解所发出的愤世感慨。他心怀“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积极、超然的宝贵思想,历游齐、宋、滕、魏诸国,但却被冷落、耻笑甚至驱逐。他的仁爱之心在强势、残暴的乱世成了诗人鄙夷之物、牺牲之品。听着孟子这样的心声,我的心不禁痛楚起来。千年巨变,人事皆非,而战争的硝烟还常常弥漫大地,人心的冷漠更加令人寒彻心田。我们需要的是仁爱相传,人与人之间再多一份关爱,国与国之间在少一份争端。孟子用四处奔走、疲倦却有力的双腿走出了一条千年不移的仁爱之路,踏平了世人心中高矮不齐的丑恶。

历史的飓风呼啸着划过我的双颊,强硬而锋利,是孟子激烈的言辞。作为一个纵横家,一个雄辩家,他的一字一句有如芒刺插人心深处,决不是无关痛痒,而常常使人赞叹连连、大彻大悟。他的辞藻丰实有力,他的策略无一不是治国治民的良世决策。孟子博大深厚的功底,延续着统治的更替,治理的精魂。

历史于不知尽头的根源发起,却能纵贯古今。静听历史无声的翻涌、吞吐,感知孟子那千年不衰的心。历史的浪潮不曾退去,这里不是末端,也不是尽头……

 

第二篇:寡人之于国也 知识点总结

《寡人之于国也》

孟轲

译文

梁惠王说:“我治理梁国,真是费尽心力了。黄河以南的地方遭了饥荒,我便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黄河以东,把黄河以东的粮食运到黄河以南。黄河以东遭了饥荒,也这样办。我曾经考察过邻国的政体,没有像我这样尽心的。可是,邻国的百姓并不因此减少,我的百姓并不因此增多,这是什么原因呢?”

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战争,那就请让我用战争打个比喻吧。战鼓冬冬敲响,交战激烈了,(就有士兵)抛下盔甲,拖着兵器向后逃跑。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停住脚,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停住脚。那些跑了五十步的士兵,竟耻笑跑了一百步的士兵,这样可以吗?”惠王说:“不可以。只不过他们没有跑到一百步罢了,但这也是逃跑呀。”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那就不要希望百姓比邻国多了。如果(兵役徭役)不妨害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便会吃不完;如果细密的鱼网不到深的池沼里去捕鱼,鱼鳖就会吃不光;如果按季节拿着斧头入山砍伐树木,木材就会用不尽。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尽,那么百姓便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遗憾。百姓对生养死葬都没有遗憾,就是王道的开端了。(分给百姓)五亩大的宅园,种植桑树,那么,五十岁以上的人都可以穿丝绸了。鸡鸭狗和猪等家畜,百姓能够适时饲养,那么,七十岁以上的老人都可以吃肉了。每家人有百亩的耕地,(官府不去妨碍)他们的生产季节,那么,几口人的家庭可以不挨饿了。认真地办好学校,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道理教导百姓,那么,须发花白的老人也就不会自己背或顶着重物在路上行走了。七十岁以上的人有丝绸穿,有肉吃,普通百姓饿不着、冻不着,这样还不能以仁政统治天下,是从来不曾有过的事。现在的梁国呢,(富贵人家的)猪狗吃掉了百姓的粮食,却不约束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打开粮仓赈救。老百姓死了,竟然说:‘这不是我的罪过,而是由于年成不好。’这种说法和拿着刀子杀死了人,却说‘这不是我杀的而是兵器杀的’,又有什么不同呢?大王如果不归罪到年成,那么天下的老百姓就会投奔到梁国来了。”

通假字

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失其时 无—毋,不要。 ..

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颁—斑,花白。 .

3: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涂—途,道路。 .

古今异义

1.寡人之于国也。 ..

古义: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词。 今义:指形单影只之人

2.河内凶。 ..

河:古义:黄河。 今义:泛指河流

凶:古义: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今义:1.指人或动物暴躁,心肠狠2.不吉祥的。

3.邻国之民不加少。 .

加:古义:副词,更。 今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东西或数目合在一起:增加

4.弃甲曳兵而走。/ 是亦走也。 ..

走:古义:逃跑。 今义:行走

5.或百步而后止。 .

或:古义:有的人。 今义:表选择的连词,或许、也许

6.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 .

谷:古义:粮食的统称。 今义:谷子

7.斧斤以时入山林。 .

斤:古义:斧头。 今义:重量单位。

8.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

养生:古义:供养活着的人。 今义:保养身体。

9.非我也,兵也。 .

兵:古义:兵器。 今义:军队中最基层人员

10.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

岁:古义:年成。 今义:年

11.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

可以:古义:可以以之。 今义:1.一个连词2.行

一词多义

1.数 数罟不入洿池 ( 密、细密 )

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几、若干)

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命运)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屡次)

愿令得补黑衣之数 (数目、数量)

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 计算)

2.直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与“曲”相对,不弯曲)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 仅、只)

系向牛头充炭直 (价值)

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 (径直、直接)

3.发 百发百中 (成语发射)

发闾左谪戌渔阳九百人 (征发、派遣)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指打开粮仓救济百姓 )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开放)

主人忘归客不发 (出发)

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以猝发 (发出)

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 (发出、抒发)

4.兵 非我也,兵也 (兵器)

穷兵黩武 (成语战争)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军队)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士兵)

5.胜 驴不胜怒,蹄之 (承受)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尽)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胜利)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

6.时 不违农时 (

无失其时 (

7.王 王无罪岁 (

然而不王者 (

8.食 谷不可胜食 (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

9.于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

寡人之于国也 (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

10.之 寡人之于国也 (

填然鼓之 (

王道之始也 (

五亩之宅 (

申之以孝悌之义(代词,代百姓) (

11.以 请以战喻 (

以时入山林 (

申之以孝悌之义 (

超过) 宏伟的) 季节) 时机,机会) 大王) 称王) 吃) 吃)(食物) 介词,比) 介词,对) 介词,在) 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助词,衬音) 助词,的) 助词,的) 助词,的) 用) 按照) 把) (

词类活用

1词作动词:

填然鼓之:打鼓,击鼓进军 .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穿 .

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称王、统一天下,以仁德使天下百姓归顺 .

王无罪岁:一般罪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归罪、归咎 .

树之以桑:种树 .

2动词作名词:

请以战喻:战争 .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生,货着的人 死,为??办丧事 ..

谨庠序之教:认真从事 .

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使动用法:使??迁移 ..

特殊句式

【判断句】

1、是亦走也 这也是逃跑。

2、非我也,岁也 这不是我的过错,这是年成不好。(否定判断肯定判断)

3、非我也,兵也这不是我杀的,这是兵器杀的。 (同上)

4、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这就是让百姓对生养死葬没什么不满

5、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生养死葬 没什么不满,就是王道的开端。

【倒装句】

1、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

(1)申之以孝悌之义 反复进行孝敬父母、敬爱兄长的教育

(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须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头顶着或背负重物行走在路上

2、宾语前置句:

(1)未之有也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未之有也。

(2)鸡豚狗彘之畜。 畜鸡豚狗彘

3.介词结构后置句:

(1)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4、固定句式

(1)直不百步耳(“直??耳”相当于“只是??罢了”)

(2)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或??或??”相当于“有的人??有的人??”) (3)是亦走也("是......也"相当于“这也是......啊”)

【省略句】

1、何也省主语“此”。

2、弃甲曳兵而走省主语“将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