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年高考地理复习备考详细计划书

20xx年高考地理复习备考详细计划书

文科综合组 简彦武

一、紧抓高考命题思想

1.地理学科特点 综合性和区域性是地理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主要特点,归纳比较是学生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地理学科的教材知识构成主要有三大部分:自然、人文和区域地理,综合中学地理教学实际,强调区域地理(区域地理、高中必修3)在学科中的基础地位,用系统地理(高中地理必修1 2)的理论,去阐释其原因特点分析差异。

2.地理语言的运用,具有鲜明的专业特征 地理学的表达有别于其他大多数学科,除文字表述外,还需用各种图表等来形象表达。地理高考试卷中正是充分使用了地理表达的文字、图像双重语言,才使得试卷的难度、区分度得到了充分的展现,除了表示地理事物的分布、原理或规律、变化过程、事象之间的联系等。

3.新课标要求能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创造性思维和探究能力。 地理能力是指在一般学习能力基础上而为地理学科独有的地理学习与初步研究的能力,包括对各种类型的地图、地理图表的判读、绘制、分析;善于观察、发现和分析地理现象;善于获取或提取地理信息等;善于用地理的思维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去解决新情境中出现的新问题。 4、反映大量的、最新的地理学研究与发展的动态,因而具有明显的国家观、发展观、时代观。

二、自然地理复习策略

地理考试范围主要包括必修模块、选修模块、初中区域地理等三部分知识。其中自然地理是高考考查的主要知识模块,内容包括宇宙中的地球、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等四个部分。自然地理知识内容是高三地理复习中的重点和难点,考生们普遍感到这部分内容的复习较难,成为地理考试得高分的“瓶颈”。但相对于人文地理的复习来说,自然地理部分知识体系清晰、原理性和规律性强,只要方法对头、策略得当,复习的效果往往较好。

1.了解考纲考题,把握复习方向

考纲(考试说明)规定了高考的考核目标与要求、考试范围,是确定高考命题范围、难度的基本依据。考纲规定的地理学科的考核目标与要求主要有: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等四个方面。考生在平时的练习和考试后,要对照四方面要求,看看自己地理学科考核能力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的强化和提高。

考生一般要在考前训练和分析近三年的高考试题,以适应高考试题的题量和难度,了解考查的主干知识,把握复习备考的方向。纵观06~08年三年的我省考生参加的文综全国卷二的地理试题,与自然地理相关的考题分值约占50﹪左右,常考的考点有地球运动规律、地质构造及其实践意义、大气运动原理、水循环与洋流、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等主干知识。20xx年是我省

20xx年高考地理复习备考详细计划书

实施新课程后第二次高考,试题将平稳过度,对自然地理内容的考查比分仍为较大,考查的知识点也比较集中。因此,考生平时要重视对自然地理主干知识的复习。

2.梳理教材内容,构建知识体系

自然地理的复习重是对地理事物(或现象)的时空变化规律及其成因的分析、理解和掌握。对该部分内容的复习,考生若能自主构建知识体系,有助于对知识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实现知识内化。高三第一轮复习阶段要全面梳理高考考查要求的自然地理内容知识点,熟悉教材;第二轮复习阶段要侧重于从整体上去把握自然地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因果关系,构建自然地理内容的知识体系(如下图所示)。

3.通过专题复习,进行归类整合

自然地理知识中,有许多内容是常考的知识点。根据常考知识点的分布,在高三复习阶段对自然地理复习时,可重点选择进行专题复

习,从知识联系角度归类、整合同一主题下的知识内容,以使知识系统化。该部分内容的复习专题主要有:地球运动规律、地质构造及其实践意义、大气运动原理、水循环与洋流、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等。下面就如何进行“大气运动”专题复习,作简要的分析:

(1)构建本专题的知识体系,宏观把握复习的知识内容,建立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并能进行因果关系分析。

(2)整合学科教材内容,同类知识集中归类复习,进行综合分析,提高复习效果。与大气环境中的“大气运动”知识相关的内容较多,涉及必修和选修教材、高中和初中教材,这需要在教师帮助下进行适当的教材整合。

(3)“大气运动”影响下形成的气候,是区域自然环境特征差异的重要因子。对“气候”知识我省采用的中图版教材涉及的篇幅少,只有“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一框,而且是以学生活动的形式安排,这就要求考生和教师根据考情的需要进行一定的“气候”知识内容的补充。

4.重视典型案例,掌握分析方法

通过教材中提供的一般案例的分析,了解、掌握特殊案例分析的一般方法,是我省采用的中图版地理教材的一大特色,也是新课程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能力的要求。考生在自主学习、自主复习中,就需要培养这方面的能力。

如在复习地形(自然要素)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人类活动)

的影响时,教材(必修Ⅰ第四章第一节)中举例塔里木盆地中的绿洲大多分布在盆地边缘的山麓冲积扇,就应理解山区,特别是内陆山区由于受地形和水源条件的制约,聚落多分布在地形相对平坦、水源条件较好、土壤肥沃、农业发达的山麓冲积扇,交通线路多沿地形起伏小、城镇相对集中的山麓地带走向。

5.联系区域人文,学会综合分析

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具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综合性,地理环境由各种自然要素、人文要素有机结合而成的复杂系统;二是地域性,地理学要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差异、联系。高三复习阶段,自然地理内容的复习要与人文地理、区域地理的复习相结合。如人文地理中区位理论的分析,影响人口、城市、农业、工业、交通建设、商业等分布(或布局)的因素由自然和社会经济两方面,而自然因素就要从地形、气候、河流等方面分析。

从高考试题的命题思路看,对自然地理基本原理、基本规律的考查往往以某一区域为背景,在分析区域特征差异的基础上展开的,这就要求在区域地理复习时,要运用自然地理的原理或规律,学会综合复习。如以“日本”为例分析主要国家的地理特征:日本所处的纬度位置(主要在30°~45°N)和海陆位置(亚洲东部、太平洋西部),决定其气候为季风气候(南部亚热带季风气候、北部温带季风气候),并具有明显的海洋性特征(与亚洲大陆同纬度地区比较,冬季温暖,夏季凉爽,气温年较差小,降水丰富且季节分配均匀),作为岛国,日本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口,海运便利,影响到日本工业采取临海

型布局形式、发展出口加工工业,由于日本处在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碰撞地带,地壳活动频繁,因而多火山、地震;地形以山地和丘陵为主、河流短急,则水力、森林资源丰富,地形多山地和丘陵、少平原,复杂、地块小,影响到日本农业现代化侧重于发展小型农业机械,发展水利,精耕细作,发展生物技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等。

6 .以图导思导学,提高学科能力

地图(包括图表)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是学好地理必不可少的工具。地理图表的阅读、分析、归纳、概括是培养和发展地理形象思维的重要途径。以图示材料作为载体提供信息,突出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图文信息的能力,是地理学科试题的特色,也是多年文综·地理试题的命题形式。

考生在识记、理解地理事物的分布时要结合、运用相应的地图。如世界洋流分布模式要运用《世界洋流分布图》并结合《气压带、风带分布图》分析、理解,以图来导思导学。在利用图示分析、回答问题也要能够进行图文转化、图图转化。如07年全国文综卷Ⅰ的第6题,试题中提供的下图中的左图,考生可以转换成右图(图中的深阴影区域框为左图区域)进行分析作答。

三、区域地理复习策略

高考试题往往以区域地理作为命题的基础和背景,考查区域地理知识或以区域地理为载体,考查高中系统地理知识。高考试题钟情于区域地理,既反映了地理学科的特点,也体现出综合能力考核的需要。区域地理是地理学科重要的基础知识和事实材料,是地理学科内自然

地理和人文地理知识和原理运用的重要联系点,正如有些专家所说:“文综高考的瓶颈在地理,地理的高考瓶颈在区域”。这就提醒我们:在复习备考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对区域地理的掌握。在高考地理复习的有限时间里,能用来进行区域地理的时间不多,而区域地理部分又具体、内容又多、教材内容简单,大部分是学生自己看得懂、却记不清、理解不透、把握不准、参与复习的积极性不高、学生翻开书懂而离开教材就记不清的特点,在高考地理复习区域地理部分时采取什么策略才能提高复习的有效性应是每位任课教师首先应解决的问题。

(一)区域地理高考命题特点

研究近几年的高考文综卷,区域地理高考命题趋势主要有以下几点。

1.从区域差异入手,分析区域间自然和人文要素的不同

2.从区城特征入手,分析特定的区域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以区城自然或人文要素统计资料为信息,分析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

4.重视“新材料、新情景”的创设与运用

5.以区域空间作为载体来考查地理综合分析能力

为此,在今后的复习中,应该体现区域性,利用区域图进行深化复习,以提高空间概念和掌握区域特征:利用中国和世界区域图,熟悉重要的区域及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强化学生空间概念;利用区域图,进行区域特征或区域要素特征的描述和理解;利用区域图进行区域对比,以便更加细致地掌握区域差异和差异的原因;利用区域图并

结合生活实际,进行特点区域和热点所发生的区域的自然条件的分析。

(二)区域地理复习策略

1.构建心中地图,建立空间概念,提高空间思维能力

(1)掌握两幅图——中国地图和世界地图

复习中,注重培养学生将考纲规定的世界地理中的13个区域、8个国家和中国地理各分区的经纬度位置和范围、海陆轮廓、各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要素的分布位置落实到地图上。

其次,形成大脑中的两种地图:区域内各地理要素组成的综合图,世界、中国各地理要素的专项图。复习中引导学生识图、填图,使地图活化,做到心中有地图。这是落实地理基础知识,把握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空间分布规律,进行地理原理分析的重要基础。

(2)判定区域位置

①依据经纬线判定区域位置

在分析高考试题对区域地理考查中,我们不难发现以某一经纬线或沿一段经线、纬线为载体,同时结合海陆轮廓、位置、行政区轮廓、地形剖面图、等值线图等形式来考查学生对某一或几个区域或局部区域的综合判断、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经常出现的。

②依据山脉、河流、铁路线、植被带、矿产、城市等判别区位位置。高考对局部区域考查,往往以山脉、河流、行政区轮廓、铁路线等切入区域知识考查。

(3)区域位置判定实战演练

复习中,通过演练全国近几年各地高考试题、模拟题中关于区域位置、判定的试题,或教师自己有针对性的编制试题,让学生识图、填图、判图、析图,最终达到学生能够准确进行区域位置判定的目的。

2.整合初、高中地理知识,构建区域地理知识体系

学会描述和阐释区域特征

就是指某特定区域内各种自然(位置、地形、气候、水文、土壤、植被及自然资源等)和人文(经济——农业、工业等、人口、城市、交通等)要素综合作用所形成的本地区的综合地理特征。

把握区域特征指的是对区域内各组成要素的分布、组合状况、特征、成因等的描述和阐释。对某一种地理要素学会搭架子,如图所示:

3.重视区域之间的差异性

空间尺度跨度大的不同区域,也是高考试题命题的侧重点。近年的文综试题在区域地理考察中,频繁出现对比、类比不同区域的区域差异,分析对不同区域自然要素、社会经济要素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如:比较日本三湾一海工业与俄罗斯工业区的区位因素的异同、原因,我国季风气候与日本、韩国季风气候的差异、原因,美国东西海岸自然环境的差异及成因,我国各大区域的气候(气温降水),河流的水文特征及成因,国土开发及存在主要问题、产生问题原因、整治措施,南美洲40°S以南安第斯山脉东西两侧气候差异及成因,我国长江流域形成回归线上的沙漠中的绿洲及原因等等。通过区域比较从而区别不同区域把握住区域的典型特征。

4.加强区域之间联系性

高考试题,一般综合考查区域内的自然地理事物、现象的分布、特征、成因及发生、发展的规律和人文地理事物、现象的分布、特征、规律及区位因素、区域开发中产生的问题及原因,国土整治的措施。在复习中,教师应结合当前复习内容,有针对性选择、使用练习题,练习题要立意明确,设问要巧妙、科学、合理,答案要规范、准确,通过练习,达到巩固知识,培养学生知识迁移、应用能力。

5.总结规律,掌握答题技巧

在做区域地理试题时,首先,从题干、图表、材料中提取有用信息,准确判断考查区域的范围,位置。其次,结合已掌握知识,抓住关键字或关键词。仔细分析试题考查了哪些地理事物、地理现象、该区域的地理事物,现象具有怎样的分布特征,影响因素有哪些,这样由果及因,组织哪些知识点来解答,然后用准确的地理语言表达出来。

总之,区域地理的复习,做好位置判定,夯实基础,把握区域特征和区域差异,科学练习,培养应试技巧,学生就能在高考中自由的搏击。 四、地理复习的几个阶段及目标

1.第一阶段(20xx年3月—20xx年3月):第一轮复习

夯实基础提升能力阶段,完成区域地理和高中地理必修1—3的复习。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地理素养,比较全面系统的掌握中学阶段地理知识。

2.第二阶段(20xx年3月——20xx年5月):第二轮复习 专题复习,构建网络,突出重点,提升能力。

本轮复习可以主干知识为载体,以专题为基础,以区域为平台,通过加强知识之间的纵横联系,全面提高学科思维能力。

(1)自然地理原理的系统化,图示化

(2)人文地理思维的模式化

(3)热点区域联系的自然化

3 第三阶段(20xx年5月——20xx年6月):第三轮复习 回归基础、回归课本、查漏补缺、把握信息,提高信心。

五、 学情分析及提高学习成绩的主要措施。

1.本届学生学习基础、学习自主性与往届比存在有较大的差距。就目前看,尚有刘渏晨、李紫薇、龚文等少数同学学习状态良好,但多数学生对地理的学习还没入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学习基础差,成绩不理想2)学习方法不对头,学习不求甚解,懒于练习、尤其是认真做题的习惯没养成3)自信心不足,学习缺乏动力。4)自主学习习惯没养成,课堂参与意识不强,学习效率不高。

5)部分学生思维习惯、思维能力不够理想,悟性差。

2.培养学生学习自信心,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十分重要。要针对性的做学生的思想工作,采用谈话交心、课堂鼓励,当面批改作业的那个多种方式,做思想动员工作,坚定学生小步子,快进步,追求大目标的信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改进课堂教学,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为基本目标,从学生实际和高考的要求,探索一套卓有成效的高三地理教学模式。基本思想是精讲多练,合作探究,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尽可能多的把课堂交给学生,教师则应跟好的配合学生做好引导工作。鼓励学生间的合作学习,通过一对一的帮扶提高总体学吸脂量

4.扎扎实实做好知识点的落实工作。通过一日一题、周周练、月考、课内外作业,加强学生知识训练,做好作业批改,学习知识反馈,了解情况,及时做好 辅导,督促学生按时完成学习任务。在演习高考大纲、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整理辨析高中地理只是备忘录,帮助学生掌握I基本知识内容。

5.拔高优等生水平,建设地理学习第二梯队。对几个尖子生一定要全程关

注,加大学习任务,因材施教,抓稳定和提高,并且使他们在整个地理教学中发挥引领作用。所谓第二梯队,指班上约12名学生,他们在学习能力、学习成绩、发展潜力、其他学科综合发展方面可能有一定优势,通过加强培养,对提高总体学习成绩,完成学校下达的高考任务有重要作用。要通过课堂内外,尤其是当面辅导,布置学习任务、办培优班等多种方式解决学习困难等方式促进他们学习成绩的稳步提升。

6.注意与其他学科的相互交流和配合,把地理课的复习落实到具体的每个同学身上,促进他们各学科的协调发展。

7.以考促练 ,步步推进。实践证明,一定量的有效的考试对巩固地理知识,增强学生综合能力作用不可低估。对反馈教学信息,掌握学情也不可或缺。所以要通过课堂随堂考、周周练考、单元考、月考、综合考、模拟考等多种形式的考试和讲评与教学相互促进。

20xx年9月

 

第二篇:20xx年高考地理命题趋势及复习备考策略

20xx年高考地理命题趋势及复习备考策略

白银市第二中学 刘俊田

一、20xx年全国高考地理命题特点

20xx年新课标全国II卷地理总评

1.试卷题型和结构保持稳定,有利于中学地理教学。

自新课标全国卷投入使用以来,一直保持选择题11+必做综合题36、37+选作模块“旅游地理”“自然灾害”“环境保护”模块三选一模式。

2.各种地理图像(全卷计出现了直角坐标点式统计图、等温线图、区域图、等高线地形示意图、景观示意图、分布图)仍然是地理试题的主要信息载体,单纯以文字信息成题的只有选择题3—5题组和选修模块“自然灾害”,突出体现了地理学科的特点。

3.命题立意以能力立意为主。今年高考试题对“能力”和“素养”的要求明显高于往年,这也应该是未来高考的趋势。设问具有思考价值,主要考查了考纲要求的四种能力,单纯以知识立意为考查目的的题目较少,使试题具有较好的选拔功能。但是个别题目的质量值得商榷,42旅游地理的设问无思考价值,图像信息有多余嫌疑,命题人所写参考答案莫名其妙。此类题目会令考生和中学教师无所适从,在高考仍然是教学指挥棒的当下,会对中学教学产生误导作用。

4.试题难度降低。多数题目中等难度的题目。少数属于易和难度系数较低的难题,使试题具有较高的区分度。

5.试题对考生有一定的灵活性。36.(3)两种观点二选一进行论证,选修模块三选一作答,考生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做出最有利的选择,体现了人文关怀,避免了一棒子打死考生的现象。

6.纯“地球运动”类题目自20xx年在新课标试卷中淡出江湖以来,连续四年没有重出江湖。意味着困扰考生多年的这块硬骨头在以能力立意为主,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新课标理念下地位下降,有可能今后不再重返江湖。

7.以区域为载体,以“人地关系”为主线,强调地理环境的整体性。选择题3-5,以“地膜覆盖”为主题,考察了该地理现象的时空分布特点和影响结果,有一条主线隐藏在其中:为什么要“地膜覆盖”——哪些地区、什么时间进行“地膜覆盖”——“地膜覆盖”的影响结果(危害)——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与措施。如:36题第(3)问“沙丘群规模是否会扩大”、37题(1)(2)“速生桉”种植前后水、植被等环境要素的变化都是基于这方面的问题。

8.自然地理部分比重偏大,人文地理比重偏小。特别是气候成为重头戏,反复出现在选择题和综合题中。但自然地理不再拘泥于机械记忆,而是侧重于“理”,体现了能力立意。即能够运用原理、规律分析、探讨问题与现象,注重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关联性和整体性的分析。如:选择题6-8、9-11,36题(1)(2),37题(1)(2)(4)。相比较区位理论和区位分析、区位选择在今年试题中比重明显下降,只有37.(4)考查了农业区位,且分值只有4分。

9. 关注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涉及到这一领域的有36(3)、37(1)(2),选做题44,联系语文试卷第17题对“我国国家节水标志”的认读和理解,这些问题的设置体现出让考生关注资源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10关注生活中的地理问题。选择题3-5、36(3)、37(2)(3)、43、44等问题都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地理问题“生活化”是以后教学中的方向之一,在教学中选取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案例,加工提炼呈现给学生,锻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原理和规律探讨、论证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现象的“地理”素养。

1

二、20xx年全国高考地理答题情况分析

20xx年高考地理命题趋势及复习备考策略

20xx年高考地理命题趋势及复习备考策略

三、20xx年全国高考地理考纲解读及命题规律分析 1.高考,地理考什么?

从考试范围看(考纲),包括:

必修1:自然地理,必修2:人文地理 ,必修3:区域可持续发展和《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的有关内容:地球和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 以及选修3、5、6:旅游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环境保护(三选一)

启示:

(1)研读课标和考纲,复习课对学生的学习目标用两个维度呈现,即。 (2)重新构建学习能力层次目标。 高三复习不是对已学知识的简单重复,高一、高二是针对学业水平测试制定学习目标,高三是针对高考制定学习目标,需要整合内容,重新构建学习能力层次目标。

(3)充分运用行为条件,拓展学生的视野和思维。

(4)正确理解行为动词,提高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把“了解、理解、掌握”等心理动词替代为可测量的行为动词。

常用行为动词:简述、说出、描述、说明、分析、比较、评价等。

2

2.高考怎么考?

(1)从内容呈现方面看:

地理学的两大特征:①地域性:地理事物都有一定的空间分布和组合规律。 ② 综合性:地理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形成统一体,要用综合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地理问题。 衍生出两个重要的地理分析方法,即构成要素分析法和影响(区位)因素分析法。

(2)从能力要求上看:

通过真实与鲜活的材料,考查学生地理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即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预测20xx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地理试题命题特点及方向

1、题型与要求

①能力考查要求越来越高

②选择题“一材多问”:立意—情景—设问

③非选择题综合性强:主题—区域—地理过程

设问角度与方向:

a、 描述区域自然地理要素的时空分布规律或表现特征

b、分析地理事物运动机理或特征的形成原因

c、分析评价区域自然环境条件(有利、不利)

d、人类活动的区位选择及区位因素分析评价

e、分析人地关系和区域国土整治方面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改善或

防治的措施方法,确定区域经济发展方向等

④试题设置有“趣”、有“用”、 有“理”

(2)理解新课改,体现新理念

①注重考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考查学生独立获取地理信息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包括探究学习),独立发现、思考并解决问题。

试题及参考答案的设计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开放性试题的常见题型:

A、 过程开放型

这类开放性试题往往是给出一定的条件和结论,留给考生更多的思维空间,要求考生感悟条件和结论中间的推理过程,探寻信息间的因果关系,考查学生思维上的探究能力。①②③④暴雨堰塞湖

例1.(20xx年高考文综北京卷第3题)如图所示的山区自然灾害链中,①②③④依次是( )

A.滑坡、泥石流、地震、崩塌

B.泥石流、地震、崩塌、滑坡

C.地震、崩塌、滑坡、泥石流

D.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震

答案:C

B、方法开放型

这类开放性试题要求根据题目所给的条件,寻找切合实际的多种解决问题的途径,变单向思维为多向思维,考查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流畅性和广泛性。

例2.(20xx年高考新课标文综全国卷36题第(3)题)依据图文资料及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某岛国人口约500万(20xx年),经济发达,淡水资源严重不足。该国国土面积约640平方千米,其中主岛面积约540平方千米,地形单调,平均海拔不足15米,岛上河流最长 3

不足16千米。图中示意该国主岛及其附近地区,下图对应的气候资料。

(3)除建水坝外,请你为该国再提出一种解决淡水资源短缺的办法,并说明理由。

C、 结论开放型

这类开放性试题由于给定的条件不明确,其结论呈现多样性,只要理由与结论一致即可,考查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严密性。

例3、(20xx年高考新课标文综全国卷第36题第(3)小题)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在湿润和半湿润地区的湖畔、河边和海滨,偶见规模较小的沙丘群。其形成的主要条件为所在地区沙源丰富、多风、植被稀松。图5所示区域中,M 处发育了规模较小的沙丘群;H县城附近是著名的风口,冬季季风力尤为强劲;河流发源于黄土高原地区。

(3)某课外活动小组的

同学对M处的沙丘群规模是否

会扩大产生了争论,形成了两

种不同的观点。选择你支持的

一种观点,为其提供论据(8分)

参考答案:观点A:M处沙丘群规模会

扩大。论据:该区域西临黄土高原,

北临内蒙古高原,大风可将沙尘吹到

此处;河流持续搬运泥沙:人类活动

用水量增加,导致河床裸露期增长:

风出风口后,在M地速度降低,风沙

在此沉积。观点B:M处沙丘群规模不

会扩大。论据:位于半湿润区,降水较丰富,风沙发生季节短(主要发生在冬春季节):河流源地及流经地区植树造林保持水土(使河流搬运的泥沙量减少);沙源集中分布在河床与河边,面积较小,不足以形成面积较大的沙丘群;位于山区,附近有水库;沙丘群难以向周围扩展。

D、综合开放型

这类开放性试题要求考生自主选取视角(即开放条件),对某一视角进行演绎与想象(即开放过程),并推理论证,然后得出具有独特见解的个性结论(即开放结论)。这是一种条件、过程、结论全面开放的试题形式,也被称之为“综合性开放试题”,对于考查考生基础知识与想象力都有良好的效果。参考答案:(2)提示:所述优势条件应与所举城市或区域相符,具体包括地理位置特点、经济水平、工业基础、基础设施、信息交流、科技水平、交通运输等方面。

例4.(20xx年高考新课标文综全国卷37题第(2)小题)如图所示为20xx年中国大陆制造业企业500强总部的空间分布。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20xx年高考地理命题趋势及复习备考策略

4

(2)分析图示资料,以某城市或某区域为例,说明其吸引制造业企业总的优势条件 参考答案:(2)提示:所述优势条件应与所举城市或区域相符,具体包括地理位置特点、经济水平、工业基础、基础设施、信息交流、科技水平、交通运输等方面

五、科学复习,重视能力,教会方法, 讲求效率

1、高效高质量复习,适应新要求

终极性目标与阶段性目标的兼顾

一般性要求向测试性要求的提升

基础性训练与提高性训练的综合

系统性知识与专题性知识的结合

单项能力向综合能力的转化

2、科学安排复习活动

第一阶段 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基础扎实,准确熟练,联系综合 梳理知识系统 明确基本概念

总结原理规律 练习空间定位

分析知识联系 整理知识结构

掌握读图要领 熟悉学科术语

第二阶段 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 融会贯通,引申迁移 ,灵活运用 训练科学思维 构建知识网络

归纳重组专题 广泛联系迁移

点拨答题策略 总结命题模式

分析解题思路 教会表述方法

20xx年高考地理命题趋势及复习备考策略

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