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与课程体系改革总结报告

电子商务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总结

20##6


 

一、    明确了培养目标,完善了组织机构... - 1 -

二、    深入调研、制定方案,全面落实、成效显著... - 1 -

(一)     “商学交融,三阶递进”人才培养模式得以构建... - 1 -

(二)     “基于工作过程、以项目课程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实施顺利... - 3 -

(三)     核心课程建设成效突出、意义广泛... - 6 -

(四)     以行动导向教学法为核心,引领教学模式改革... - 6 -

(五)     多元化评价体系完善、评价分析有效促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 8 -

三、    专业教学资源配置取得大进展... - 9 -

(一)     校本教材编写过程严谨,成果显著... - 9 -

(二)     完成了教学资源库建设... - 9 -

(三)     校内外实训基地有拓展,一体化教学条件稳步提高... - 10 -

四、    存在的不足与缺陷... - 11 -

五、    下一阶段的工作展望... - 12 -


经学校批准和发布《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来,本专业严格按照《方案》确定的目标和要求部署本部门的工作,积极承担并认真落实《方案》中由本专业具体负责的各项工作及任务,并将各项任务分解到年度工作计划中,有步骤、分阶段、有创造性的予以实施,两年来已经圆满完成了《方案》中的各项任务,各方面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根据学校关于做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总结工作的通知精神及具体要求,现将本专业任务完成的情况报告如下:

一、        明确了培养目标,完善了组织机构

依据《方案》的阐述,在教学实践、随机调研的过程中,进一步明确了本专业培养目标。

成立本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作领导小组,起草并审定本专业《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方案》。决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过程中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等工作中的重大事项,定期和不定期召开了进度审查汇报会议以监控《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方案》的具体实施。

二、        深入调研、制定方案,全面落实、成效显著

在学校“产教结合、工学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指导下,通过深入开展企业调研,依托校企合作,通过理实一体课程、生产性实训、顶岗实习三个阶段对学生进行培养,将商务活动融入教学的三个阶段,使学生的基础能力、专业能力、综合能力逐级提升,形成“商学交融,三阶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电子商务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一)            “商学交融,三阶递进”人才培养模式得以构建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专业学习、技能培养的规律,依据电子商务企业岗位要求和职业标准,按照“理实一体课程”——“生产性实训”——“顶岗实习”三个阶段,分层分类,递进实施,通过分阶推进,全方位培养“亦学亦商”的现代商务人才,形成“商学交融,三阶递进”人才培养模式。

1.       深入企业调研,明确专业定位

基于电子商务企业就业岗位能力需求为切入点,根据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行业专业及用人单位的调研、反馈、研讨、论证等途径,确定专业定位。

2.       培养目标定位为面向中小企业培养电子商务专业人才

通过深入本地电子商务行业、企业调研,邀请企业实践专家召开座谈会,结合南宁市要建设成为电子商务示范性城市和面向东盟的区域性信息交流中心,确定电子商务专业培养从事网络营销和网络客服服务的应用型技能人才。专业培养目标具体表述为:培养掌握计算机信息技术、市场营销、国际贸易、管理、法律和现代物流的基本理论及基础知识,具有利用网络开展商务活动的能力和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现代物流方法改善企业管理方法,提高企业管理水平能力的创新型复合型电子商务高级专门人才。使学生掌握电子商务专业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质,毕业后能在各电子商务及相关企业、行业从事网络营销、网络编辑、网店运营与维护、网络客服、电话营销等工作。

3.       形成“商学交融、三阶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

形成“理实一体课程”——“生产性实训”——“顶岗实习”三个阶段递进的学习,这种分段递进的培养模式对于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提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他使专业人才培养过程在课堂学习与岗位实习逐步递进中完成,最大程度提高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及后续发展能力。具体见图1。

图1-“商学交融、三阶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示意图

(二)            “基于工作过程、以项目课程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实施顺利

通过到走出去,请进来的模式,深入企业调研,邀请行业、企业一线时间专家、管理人员等校内外专家共同分析专业所面对岗位的代表性工作任务,并提炼典型工作任务,将课程设置与工作岗位任务相对接,课程内容与工作岗位能力对接,教学情境与工作情境相对接。

依据“国家电子商务师”职业资格标准,围绕岗位能力要求,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模式,构建“基于工作过程、以项目课程为核心”的课程体系。提取了个专业方向相近的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搭建了由公共基础课和拓展课组成的电子商务专业“公共平台”,满足各岗位专业关键能力和职业技术领域的专业能力形成的岗位模块化课程,具体如图2。

图2-电子商务专业的课程体系结构图


表1-课程设置表

(三)            核心课程建设成效突出、意义广泛

电子商务专业在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发展人才的建设思想指引下,所有专业教师均参与到专业建设过程当中,已完成的建设成果如下:

1.       核心课程起到良好的推广示范效应

本专业先后建设3门校级核心课程,建立完备的课程标准、教学讲义、实习大纲与指导书、多媒体课件、习题试题库、网络共享资源等,实现课程建设资源共享。

2.       办学特色在行业界受到肯定

专业部多批次组织学生到我专业相关合作企业进行实习,学生的综合素质及专业技能得到了我校相关合作企业单位的一致认可。

3.       社会效益影响大

通过走“校、企”的专业办学模式,电子商务专业紧密与地方经济实践结合,促进了专业的发展和解决行业实践问题的理论水平。为地方培养了大量的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学生的职业素养及专业技能受到用人单位的积极肯定。

4.       学生受益面广泛

逐步完善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推广“校、企”的专业办学模式。受益的学生覆盖了电子商务和市场营销两个专业方向,随着专业建设的深入,近两年来学生就业率、竞赛获奖等均有普遍提升。

(四)            以行动导向教学法为核心,引领教学模式改革

1.       项目教学流程规范

以工作任务为课程设置与内容选择的参照点,以项目为单位组织内容并以项目活动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课程模式,学生通过完成工作任务或具体项目的过程来学习相关知识,学与做融为一体,在项目教学活动中,在教师的启发下,每个学生都有独立思考、积极参与的机会,易于保持学习的积极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根据项目教学的教法思路和教学设计原则,项目教学法教学的具体步骤有如下六步: 1.情景设置;2.确定项目;3.操作示范;4.独立探索;5.协作学习;6.学习评价。

2.       案例教学广泛推广

各专业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需要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从选择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案例、分析教学案例等做好课前准备;教师设计好案例的呈现方法,强调呈现案例时的注意问题而呈现案例;师生共同讨论案例;指导学生写好案例报告;教师设计评价表册与测试题目等5个步骤进行分析论证,运用典型案例教学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深入角色分析案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使案例教学法在全专业得到广泛使用。

3.       场景教学开展扎实

有计划的组织电子商务专业学生赴企业的工作场景进行专业技能指导,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岗位实际运用能力。供专业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场景教学,使教学内容具体化,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4.       模拟教学真实直接

利用仿真软件能为工科类专业课程学生提供近似真实的实训学习环境,采用模拟教学,让学生先学习理论知识再到计算机上进行仿真学习实训,进行多次训练设计过关后,才进行实际操作。通过模拟教学,让学生充分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增强对专业技术的认识,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从而激发敬业精神。

5.       岗位教学激发兴趣

在专业课程教学中采用岗位教学,按照企业工位定岗定员,让学生提前了解岗位、适应岗位、选择岗位,从而为提高“一专多能”的学习兴趣,抓住就业机会。

在实施新的教学方法之后,本专业组涌现出一批采用项目教学法的经典教案和课件,每位老师在使用新的教学方法进行一段时期的教学后,都会自主的进行心得体会总结。

(五)            多元化评价体系完善、评价分析有效促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1.       评价体系的完善

依据学校的总体规划,在学校的统一领导下,结合本专业的特点,建立了对于学生的评价体系。主要涵盖了教学准备、教学实施、考试、实践教学四个大板块的评价内容。本专业针对四个模块分别细化,以专业评价、课程评价、教学环节评价、教师教学工作评价、学生学习质量评价等各个方面具体形成评价指标。最终形成了《教学质量监督与评价方案》、《学生评价体系方案》。

2.       激励手段内化,评价方式多元有效

项目教学法激励的手段完全是内在的,使学生在完成一项工作之后发自内心的喜悦,让学生体会到从不会到会的心理感受,项目的实施成功与否评判更看重项目实施的过程,而不是去看结果。

3.       交流传递有反馈

通过评价发现,信息传递实现了双向。教师是讲课和指导,学生是听课和活动,教师可根据学生活动的成功与否获得其接受教师信息的多少和深浅。教师还可以对那些掌握信息较少和较浅的同学采取措施,帮助他们补充信息,直至他们获得完成工作任务所需要的信息。双向传递的信息,不断得到反馈的信息,形成了真正有效率的信息传递。

三、        专业教学资源配置取得大进展

(一)            校本教材编写过程严谨,成果显著

根据专家组评审后的课程设置,开发出一体化课程6门,包括《网络营销》、《网店运营》、《网络编辑》、《商品拍摄处理》、《电话营销》、《客户服务》,其中专业核心课3门(商品图片处理、网店运营、网络营销);网络营销方向2门(网络编辑、电话营销);客户服务方向1门(网络客服)。完成了校本教材的编写,经专家、企业人员、主审对教材的初审、评审,修改完善后,开发校本教材3本《网络营销》、《网店运营》、《网络编辑》。

(二)            完成了教学资源库建设

为配合职业功能模块课程体系的实施,使学生能够利用信息化、数字化平台进行自主学习,开发了核心课程教学资源包,实现了优质课程资源共享。

2-资源库建设情况表

(三)            校内外实训基地有拓展,一体化教学条件稳步提高

通过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以企业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典型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设计课程体系,实现了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的融通合一,全面推进一体化教学。围绕学生职业能力的适用够用,将教学内容与生产生活实际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实验相结合,大力实施一体化教学,营造了一体化教学场所,完善了公司化学习场所,完善了学习型企业场所,创造条件实施了一体化教学。

1.       电子商务专业校内实训基地

3-校内实训基地列表

2.       电子商务专业校外实训基地

4-校外实训基地列表

四、        存在的不足与缺陷

经过《方案》的实施,本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得到了较大的提升,为下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

1.           专业教师任务繁重,难以兼顾教改工作。主要是每一项实践教学项目的准备工作较多,教学过程的组织与管理较为复杂。如何做好实践教学的准备、组织与管理,这将是本专业组有待研究和解决的课题。

2.           在建设实训基地时,由于先前对资金的预算不足,导致在建设后期出现资金紧张的问题,在以后的建设项目中,我们一定要尽量做到建设方案的细致化,在资金预算方面做到更加精确。

3.           教师教学水平还待继续加强。为了适应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师资队伍的建设应重点放在“双师型”教师的建设工作中。对原有教师要加强实践技能和新技术的培训,要重点引进具有专业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又有教学能力的教师。

4.           教师是讲课和指导,学生是听课和活动,教师可根据学生活动的成功与否获得其接受教师信息的多少和深浅。因为在交流传递过程中也必然存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干扰,许多教师和学生不愿意主动去交流,依然是处于信息不对等的地位,因此,需要加大宣传,转变意识,让师生能互相交流,形成良好的共同进步的学习氛围。让教师做表率,学生做督促的模式也能促进教学模式的极大进步。

5.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高端人才、拔尖人才、领军人才总体稀缺,引领发展能力需要拓展;专任教师的学历水平有待提高;教师职业化有待提升;教师实践能力还需进一步加强。学校在下一步需不断培养和引进中高层次人才,形成在本地有较大优势的教学团队。

6.           与企业的联合办学,有待社会、政府制订有效的法律法规来扶持,这样可以使学生学习的内容更加贴近生产实际,同时企业可以根据本身的需求来培训学生,直接在企业培训学生。

五、        下一阶段的工作展望

在接下来的工作中,要提前做好人才需求调研报告,在问卷设计、调研范围、样本空间选取、报告的统计学分析方面做到更加充分。在接下来的教学工作中,需要进一步强化认识,克服困难,规范管理,继续加大专业教学改革与建设的力度,确保课程体系的职业性、实践性特点,更进一步推动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就业问题。需要继续加强实训基地的管理,丰富和改进实践教学的手段和方式,完善和培植实训室和实训教学基地。进一步优化师资结构,通过各种手段,帮助教师实现自我价值的提升,调动教师参与课改的积极性、主动性。要加大资源库建设和能力拓展教育的范围,使得各课程配置更加平衡,加大各课程之间的能力交互。进一步细化管理制度,形成长效管理模式。加大资金配比和总量,实现资金的合理优化配置。

总之,我校电子商务专业通过示范校建设的推动,已在师资队伍、课程教材、人才培养、实习实践建设等多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进一步深化了“校企合作”,争取在下一步的建设中使电子商务专业在学生培养、教师队伍、教学质量、办学效益、社会影响等方面有全方位的提升。

 

第二篇: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总结报告

     

长春职业技术学院

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

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总结报告

长春职业技术学院

20##年11月

           

1.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项目在专业建设中占据全局和统领的地位,其研究内容应从专业教育教学思想,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运行与管理,教学保障,师资队伍,考核评价等方面进行设计与实施,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总结报告是专业建设总结报告的主体,因此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总结报告要抓住以上关键环节进行撰写。

2.采取写实的方法撰写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总结报告,将项目研究的组织与过程、模式与体系、成果与资金,问题与建议阐述清楚,附件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结题申请书》重点阐述内容的实质,并且二者内容可以重复。

3.此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项目总结报告框架结构仅供各项目团队参考,可以根据专业建设情况作适当调整,但建议不要做大的改动。

4.报告标题用三号宋体加黑,主题内容的一级标题用小三宋体加黑,二级标题用四号宋体加黑,正文用小四宋体,页面设置为A4纸,纵向排列,左右页边距为3.18,上下页边距为2.54,页眉为“xxxx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项目总结报告”,五号宋体居右,页脚为当前页码显示,居右。(其他附件按此格式执行。)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和课程体系

总结报告

项目名称:模具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所属单位:工程技术分院

项目负责人:于向和

主要撰写人:于向和、玄兆丰、赵洪波

主要完成人:于向和、玄兆丰、赵洪波

立项时间:20##年09月

结题时间:20##年12月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总结报告

第一部分   项目建设基本情况

  一、项目建设基础

长春职业技术学院工程技术分院模具专业,始建于20##年,其前身是机电技术专业(模具方向),该专业方向于1996年开始招生,07年招生110人,08年招生110人,现有在校生220人,20##年计划招生80人。专业办学经验丰富,师资结构合理,实践教学资源能够满足办学需求,具备办学条件。

1.六个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六个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即:“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相融合、专业教师与能工巧匠相融合、素质教育与技能培养相融合、教学内容与生产项目相融合、能力考核与技能鉴定相融合、实训环境与企业文化相融合”。

2.专业教学团队

开始建设之初有专业教师13人,外聘企业兼职教师3人, “双师素质”教师12人,初步形成一支结构合理的专业教学团队。

3.校内实训基地

开始建设之初有两个实训中心,即现代制造技术实训中心和机电一体化实训中心,共5200平方米。现代制造技术实训中心由车、钳、铣、焊、电加工、数控车、数控铣、加工中心、CAD/CAM仿真、机械拆装区组成;机电一体化实训中心由电子和电控2个区组成,拥有PLC、数控维修实验、电气智能、电工等实训室。校内实训基地能承担8个工种的职业技能鉴定、开展各种培训等。

4.校外实习基地

开始建设之初已与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一汽集团、长春数控机床有限公司、长春奥普光电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吉林省元隆达模具有限公司等22家企业建立了密切的校企合作关系,成为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

5.社会服务

20##年至20##年培训职业学校教师81人次,培训企业下岗转岗职工50人次,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人员105人次,社会职业技能鉴定220人次。

二、项目建设主要内容

1.建立校企融合的“校企联姻、三级共育”人才培养模式

按照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格要求,在广泛的市场调研和企业调研的基础上,根据吉林省汽车、客车、农机等行走机械产业链,对模具设计与制造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以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一汽集团零部件生产企业为代表的校外企业群实习基地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为依托,建立校企融合的“校企联姻、三级共育”人才培养模式。

2.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课程体系

为把学生培养成基础知识牢、实践技能强、岗位适应快、创新意识高、综合素质好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以能力为本位,根据模具设计和模具制造岗位工作过程,构建素质与项目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的构建,遵循“两个规律”,一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律,设计教学内容和课程时,要考虑学生素质的培养和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学习与储备,为学生继续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二是职业能力成长规律,设计教学内容和课程时,要考虑学生所面对的岗位及岗位群的工作,为逐级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奠定基础。在此思想指导下,与企业共同设计与开发素质与项目课程,形成数控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每门课程设置若干个项目,通过项目完成教学任务,项目完成,课程即结束。每门课程学习结束,学生即可考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3.建设优质核心课程

优质课程建设以岗位能力为重点,将专业基础能力培养中的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与专业能力培养中的模具设计课程建成优质核心课程,在此基础上将其建成省级精品课程,以此带动其它课程建设。

4.编写项目课程及素质教育课程特色教材

以项目课程为单位编写系列教材,教材内容涵盖项目工作过程及项目之间的内在联系,教材的编写与行业企业的相关人员共同完成,最终形成项目特色教材6本、素质培养特色教材1本、校本教材3本。

5.建设省级优秀专业教学团队

依托行业企业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的省级优秀专业教学团队,拟培养1名专业带头人,1名兼职带头人,4名骨干教师,6名双师教师。聘请10名企业兼职教师一同进行专业建设工作。目标建设成省级优秀教学团队。

6.实训基地建设

1)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为满足培养包项目课程教学需要,同时实现专业群及其他相关专业实训资源共享,进一步提升专业群的社会服务及辐射能力,拟投资952万元(含企业投入50万元),将现代制造技术实训中心建成国内领先的融教学、生产、科研、社会服务、技能鉴定和技术研发等功能为一体的国家级示范实训基地,机电一体化实训中心建成省级示范实训基地,形成开放、共享型实训基地。

2)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拟新增63个理念先进、设备先进、管理先进、技术先进、环境良好的企业补充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习岗位,满足学生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的需要,使学生在企业完成从学生到员工的角色转换,毕业后即能快速适应企业岗位的需要。保证学生顶岗实习的稳定性,实行校企共同培养、共同管理、共同考核机制,达到实习过程可控、实习管理规范。

7.社会服务

社会培训   有效发挥服务功能,积极开展社会培训,到20##年,实现年培训职教师资80人次,在岗、下岗再就业人员200人次,农村劳动力转移人员200人次,社会职业资格鉴定每年200人次。

对口支援   选派教师到眉山职业技术学院为该校同类专业师生进行培训,或者利用本校资源培训该校教师和学生。还可利用网络为该校相关专业提供教学资源。

技术服务   利用本校的设备及人力资源优势,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咨询与应用技术研发,发挥资源的更大效能。

第二部分    项目建设目标及完成情况

长春职业技术学院数控技术专业确定为国家示范校建设项目以来,专业教学团队深刻领会教高 [2006]14号、教高[2006]16号、教高[2007]2号等相关文件精神, 围绕吉林省汽车、轨道客车、农机等支柱、优势、特色产业,发挥“汽车城”、轨道客车生产基地、农机大市场等区域经济优势,紧紧抓住高职院校“开放性、实践性、职业性”的特征,构建并实施了“校企联姻、三级共育”人才培养模式,经过近三年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优异的成效。

一、 “校企联姻、三级共育”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确立

以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长春奥普光电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等实习基地(合作企业群)和校内数控生产性实训基地为依托,与11家企业密切合作,在校企共同组成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导下,在充分的行业企业调研基础上,遵循学生的职业成长规律和认知规律,深化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确立了“引校企联姻、三级共育”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实现了校企双方共同培养。

1.适应市场需求,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成立由校内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和校外企业技术专家组成的专业教学工作委员会,进行广泛市场调研,围绕企业需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开展“十、百、千”调研工程:访谈十名行业、企业名人,得到专业建设指导性意见,了解行业和专业技术的发展状况;调研百名企业技术人员,得到企业的真实工作状态描述,为确定就业岗位、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提供依据;千名学生问卷调查,得到毕业生及在校生对教学设计、课程实施等提出的意见。“十、百、千”调研工程,使我们紧密跟踪人才市场的需求变化,准确掌握用人单位的需求和学生职业发展规律,对所调研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得到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就业的职业领域和主要就业岗位群,最终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面向模具及产品设计、模具加工工艺员、冲压及塑料成型设备操作员、模具普通机械加工员、模具数控加工设备操作员、模具装配、调试员等岗位,能在模具设计与制造企业从事模具设计、制造、装配与调试,冲压及成型设备操作,模具加工设备的操作与调整,产品设计与制造,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意识、精湛的专业技能和可持续发展的学习与适应能力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2、校企合作、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在广泛的市场调研和企业调研确定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围绕培养目标明确能力目标,围绕能力目标构建课程体系,围绕课程体系开发课程,围绕课程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模式。形成“循环进行、持续改进”的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与开发流程。

本专业在“校企联姻、三级共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基础上;构建了“岗位能力渐进式”课程体系;开发了工作过程导向的学习领域课程;实施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形成“五位一体”的教学特色;使学生在职业素质、专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三个方面得到全面的提高。

课程结构图

二. “校企联姻、三级共育”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1)三引进,实现“三级共育”

引项目进实训基地,创设生产情境——与长春力众模具制造有限公司、一汽四环冲压件有限公司合作,把汽车零部件模具的部分设计、制造、装配与维修任务引进实训基地,由专业教师带领学生与企业的技术人员共同完成。将引入项目创设的生产情境融入实训教学,实现教学与生产无缝对接,并将产品标准作为学生成绩和技能水平考核的标准之一,培养学生的产品意识和职业规范,促进了师生实践技能的提升,并将消费型实训转化为效益型实训,实现教学和生产双赢。

引企业进学校,实现师生顶岗——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将吉林省亨达集团公司、长春佳诺工艺装备有限公司、长春市协众模具装备有限公司、长春市通富机电设备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引入学校;聘请多名企业技术人员、能工巧匠参与项目教学。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受到企业文化、环境、管理、行业标准等方面的熏陶,具有学校学生和企业员工“双重”身份,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员工意识、效率意识和职业素养。

引产品进教学,改进课程架构——在引进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标准的同时深化课程教学改革,逐步将合作企业的产品纳入教学设计,现已有9门课程通过选择15载体,纳入教学情境,实现项目教学、实境训练。

(2)三维度,实现“校企联姻”

依托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及校外实习基地进行教学实施,实现工作与学习的任务交替,学校与工厂的环境交替,学生与员工、教师与师傅角色交替,实现学生理论学习、实践训练与企业认知、岗位体验和顶岗锻炼的全线融通,将职业教育的实践性、职业性和开放性落到实处。

3.人才培养方案及体系建设

专业开展了“十百千”工程:即访谈十位企业名人(大型、中型、小型),咨询百位企业人力资源部主管、车间主任、技术骨干、能工巧匠;问卷千名高职本专业毕业生,以此获得信息作为专业改革、课程体系构建的依据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根据调研结果,进行归纳汇总、序化重组,确定了以培养学生现代制造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兼顾学生模具设计与模具修配能力的思路。在“校企联姻、三级共育”人才培养模式下,根据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面向的就业岗位(群)和人才培养目标,融入职业资格标准,分别针对学生未来的就业岗位(模具及产品设计员、模具加工工艺员、冲压及塑料成型设备操作员、模具普通机械加工员、模具数控加工设备操作员、模具装配、调试员等)进行广泛调研,对岗位典型工作任务所需的知识与能力进行分析与序化,开发了基于基础岗位能力培养、核心岗位能力培养和拓展岗位能力培养的专业核心课程,强化实践教学,构建了“岗位能力渐进式”课程体系。从而培养学生能在模具设计与制造企业从事模具设计、制造、装配与调试,冲压及成型设备操作,模具加工设备的操作与调整,产品设计与制造。

4.主干核心课程建设

在“岗位能力渐进式”课程体系下,根据职业岗位任职要求,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依托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设计了《模具钳工》、《冷冲模具设计》、《塑料模具设计》、《产品的造型设计》、《模具零件的特种加工》、《模具设计与制造综合实训》6门优质核心课程。

5.教材建设

随着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建设的不断深入,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共同开发、完善了3本项目化特色教材。

6.教学运行与管理

为了促进教学工作管理规范化,进一步稳定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管理中提出了教师教学工作的各项基本要求。要求教师精心完成教学准备工作,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明确本门课程在专业教学中的地位、作用及教学目的。要精通课程内容,明确本门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了解讲课对象。认真思考和提出自己对这门课程教学的设想和安排,制订出学期授课计划。要认真分析、组织好教学内容,明确教学重点和难点。

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严格遵守教学纪律,教师应了解学生的出勤情况,并注意保持良好的课堂纪律。教学要突出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基础理论的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以掌握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的重点。专业课的教学内容要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教师讲课时应做到概念准确,内容充实,重点突出,语言清晰流畅,循序渐进,层次条理清楚。要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板书要整洁、有条理,要结合教学内容,合理、正确地应用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

在实验与实习教学过程中,教师进行实验试作,在指导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学生能力的培养,并注意开发新的实验。指导实习的教师对实习内容要作好充分准备,列好详细实习安排计划,认真组织好实习工作。要求在指导实验时耐心细致,循循善诱,批改实验报告要认真,仔细,对实验报告要严格要求。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的难易程度应和安排的时间相宜,事先要做好一切准备工作,并充分准备参考资料,拟定设计课题,完成设计任务书,要启发学生思维,使其独立思考,独立完成工作,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顶岗实习的过程中实行“双导”制,学校指定专门专业教师到实习现场与企业共同对学生进行管理,并共同完成学生的学业考核。

7.教学条件建设

实验实训条件不断改善,现已建成集教学、社会培训、职业资格鉴定为一体的实验实训基地;同时在教育教学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目前本专业拥有较完善的用于实践教学的校内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其中:校内有多元投入资金3500万元建成的现代制造技术实训中心,拥有先进的生产型数控设备110多台,数控仿真及CAD/CAM实训室一个。建成了国内领先的集教学、生产、培训(技能鉴定)、科研(技术服务)“四位一体”的占地5000㎡生产性实训基地.与其他专业共享技术测量实训室、模具拆装实训室、等实验实训室和2个专业计算机房,并已与长春奥普光电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天合富奥商用车(长春)转向器有限公司、长春一汽四环金仑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长春长客—庞巴迪轨道车辆有限公司、长春冠迪转动轴有限公司、长春数控机床有限公司等85家企业签订了校外实践基地合同。

现代制造技术实训中心按“校企联姻、三级共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将现代制造技术实训中心建成国家级示范实训基地,机电一体化实训中心建成省级示范实训基地,20##年末,《多元投入、引企入校、建设高地、服务社会》——长春职业技术学院数控专业生产性实训基地运行情况,被评选为国家高职高专院校示范校建设两周年阶段成果展示;《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研究与实践》教学成果荣获第六届吉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并获得国家级2等奖。

8.师资队伍建设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师资队伍建设项目,培养专业带头人1 名,培养骨干教师4人,双师素质教师6人。专业共有12名教师,11人具有双师素质,专任教师均有3个月以上的企业实践经历。

 9.考核与评价

校内项目教学考核,以课程为单位,建立试题库,将考核标准与职业资格鉴定标准相融合。以项目为考核单元,按照学生完成产品的质量、工作态度、操作规范、相关理论知识掌握的程度综合评定学习成绩,学生必须完成的所有项目的学习,且项目合格率达到80%以上,参加职业技能鉴定,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采取学生互评,指导教师评价,项目考核,理论测试等评价方式。

校外实习的考核,由校企双方共同完成,成立校企共管机构,共同制定管理制度和考核办法,共同实施评价与考核。建立顶岗实习期间的“双导师”制,实现校企深度融合,建立网络辅导平台,由专业教师与企业师傅共同指导,做到制度上有保证,管理上有措施。

校外实习的成绩由实习表现和实习报告两部分组成。实习表现占总成绩的40%,实习报告占总成绩60%。实习表现包括出勤和工作表现,实行量化考核。其中,企业考核占30%,学校占10%;实习报告成绩的评定,企业占20%,学校占40%。学生在校外顶岗实习期间完成毕业设计任务。

三、研究的主要特色与创新之处

(1)首创 “三引进”

引项目进实训基地,创设生产情境;引企业进学校,实现师生顶岗;引产品进教学,改进课程架构

(2)“三维度”

任务交替——理实一体的课程实施实现工作任务与学习任务的交替

角色交替——真实产品的教学载体实现学生与员工、师傅与教师角色交替

环境交替——学校与工厂环境的交替。

(3)岗位渐进的实习实训课程体系

认识实习——课程设计(单项训练)——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综合训练)——顶岗实习

四、研究成果的示范与辐射

经过多年的建设和改革开放,特别是示范校建设以来,我院的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采用的“校企联姻、三级共育”人才培养模式,搭建了教学实施的工学结合平台。该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对我院的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乃至辐射学校的建设起到了率先示范的作用。为本地区的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在人才培养模式建立、课程体系构建、课程运行与管理、实训实验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诸多方面提供了示范作用。由此对本地区课程改革水平的提升,产生了较强的吸纳和辐射效应,从而推动职业教育改革的进程,实现本地区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

五、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今后的研究设想

在专业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尚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这将是在今后的改革中重点要解决的问题,具体有:

(1)部分教师在短期内不能很快适应新的教学模式,教研组工作还需进一步加强,共同探讨共同提高;

(2)毕业前顶岗实习学生比较分散,部分学生顶岗的岗位离学校的距离很远,有的甚至在外省,给管理和考核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在这方面还要花大力气进行研究和探索,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