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总结

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示范校验收建设总结

两年以来,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严格按照建设方案和任务书的要求展开项目建设,规范管理,有序推进,各项任务指标均已圆满完成。其中,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改革与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等项目的指标达到预定目标,完成率达100%。

  一、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    

     本专业以适应社会需求和学生就业需要为导向,构建了具有本专业特色的“2321”人才培养模式,新的培养模式满足了学生多样性、个性化的要求。根据企业调研、专家论证,改革了本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了《电工技术》及《电子技术》两门精品课程。根据学校制定的技能达标体系,采用项目化教学方式开发了《家用电器维修》及《制冷设备维修》两本校本教材。根据市场需要,将汽修汽驾课程作为专业公共课程,拓宽了学生就业渠道。加强学生心理辅导,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观和健康的心理,保证学生能顺利在企业中工作,满意率高。

(一)积极开展行业、企业调研

 为了更好地确立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与行业、企业人才需求和就业岗位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及课程标准,我们组织了十多位教师开展了行业、企业的市场调研,调研了佳能、赛特勒等十余家大中型企业。调查涉及电子电器制造、通信技术、家电服务等行业,调查的对象有一线员工、毕业学生、班组长、车间主任、部门经理、人力资源部长、企业老总等。我们通过发放调查表、深入企业考察、与负责人和员工交谈等形式,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中职学生毕业后从事的职业岗位、企业对中职学生的知识、专业技能、职业素养等方面的要求及中职生今后的升迁途径,为我们确立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课程设置、确定学科课程标准提供了重要依据。 

(二)确立本专业的培养目标 

我们通过对调查企业中职生职业岗位需求、学生知识结构、专业能力、职业素养要求、就业经历、工作升迁途径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经过分类、归纳、总结,形成了本专业市场调研报告,确立了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三)构建“2321”人才培养模式 

我们通过两年来的建设,确立了“2321”的人才培养模式:

建立以浙江赛特勒、中山佳能等五家企业专业实习基地,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即“2”。  

实施“基础+核心+拓展”的三段课程培养模式,即“3”。根据教育部相关文件精神,我们将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课程分为三大类型:一类为公共基础课(包括语文、数学、英语、德育、体育、计算机等);一类为专业核心课程;第三类为专业拓展课程。 

专业技能课采用基础平台加专业化方向的课程结构,基础平台开设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单片机技术应用等,专业方向可选择无线电装接工、维修电工、制冷设备维修工三个工种中的一个参加鉴定考试,即“2”。

实施项目化教学,即“1”。 为了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学校加强了教学手段的更新,建立了教室“班班通”。本专业以项目化修订各门学科课程标准。按工作过程导向,以项目编写《电工技术基础》等学科校本教材,还编制了各学科实训项目。初步实现了课程标准项目化、教学内容项目化、教学方式项目化。 

(四)改革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  

我们从去年开始,组织教师编写“理、实一体化”的基础平台课程《电工技术》、《电子技术》。这两门课程打破传统的陈述式、章节式性质的教材体系,克服重理论轻实践、重视知识的系统性轻应用性等缺点,按“做中学、做中教”的指导思想,先实践、后理论和先感性后理性的认知规律来组合教学内容。我们还配置了大量实物图片、教学课件、仿真软件等来加强直观性教学。 

为了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学校先后安排了杨海燕、王国宪两位同志到德国参加了职业教育方法和专业技能培训,组织专业教师学习了项目教学等现代教学方法,我们按工作过程导向,以项目编写《制冷设备维修》、《家用电器维修》等校本教材。该套教材以项目任务引领,学生每完成一个项目,都将制作或形成一件可以看得见的完整产品或作品。这样,教学环境更加贴近真实生产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职业岗位能力、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

(五)建立心理咨询室,加强学生心理辅导

经过企业调研,毕业生访谈,了解企业员工的心理健康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我专业经上级部门批准建立心理咨询室,王仙茹参加心理咨询师的培训及考试,在全校进行心理咨询及辅导,积累了大量的案例,使我校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大幅度提高,无恶性事件发生。

(六)将汽修汽驾课程作为公共课

根据新时期社会发展要求,掌握驾驶技能是当代就业人员必备的一项技术。我专业经市场调研,形成可行性报告,经上级部门批准同意开设汽修汽驾课程为公共课。通过两年的实施,使学生掌握汽车的原理、构造及保养维护知识,并掌握驾驶汽车的理论知识和模拟技能。通过调查学生,了解学生对开设汽修汽驾课程满意度高,兴趣浓厚。

二、师资队伍建设 

    通过教师学历进修、下企业锻炼、出国深造等方式,引进经验丰富、技能精湛的兼职教师,建设了一支结构合理、教学经验丰富、技能水平高的专业师资队伍。目前有专任教师33人,其中高级职称8人,具有硕士学历(含在读)2人,带头人13人,骨干教师13人,双师型教师25人。

(一)积极开展专业带头人培养 

      学校将王飞、袁营波等同志作为专业带头人培养。

王飞同志是灵宝市职业学校中心教研组成员、电工教研组长。去年以来先后参加国家改革发展校建设专题培训、专业课程骨干教师培训。多次组织召开电工教学研讨会、说课赛课活动,20##年作为专家组成员参加了河南省中职校教学质量的评估验收。 

袁营波同志多次参加国家级、省级骨干教师培训。20##年学校安排袁营波到宁波赛特勒电子企业进行专业实践,去四川长虹参加国家级培训,通过两个月的培训,教育理念、专业技能有了较大提升。20##年以来,袁营波老师每年指导的学生参加市中职生技能大赛均获一、二等奖。

(二)加强骨干教师培育 

本专业将罗雪莹、卢芬菲、强小有、王国宪、杨海燕等同志作为骨干教师培养。学校安排他们参加了国家级和省级骨干教师培训。学校重视教师学历提高,鼓励教师参加在职教育硕士考试,20##年,卢芬菲被陕西师范大学录取,在职攻读教育硕士。20##年以来罗雪莹、卢芬菲、杨海燕等同志一直担任电子装配、维修电工、单片机组装与调试等工种的技能竞赛的指导工作,指导学生参加全市中职生技能竞赛,均获一、二等奖。罗雪莹、卢芬菲、杨海燕等还参加了市教师技能比赛、说课、赛课活动,也分别获一、二等奖。学校还安排他们到企业实习,通过培训和参赛,不仅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教师专业能力也得到显著提高。

(三)重视兼职教师建设

本校专业教师缺乏企业实践经历和经验,引进兼职教师,多为行业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能够很好地弥补专业教师的不足。学校从20##年开始,逐步请了一些专家到校做指导。建立了一支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使外聘教师占教师总数的10%以上。同时,我校制定了《兼职教师管理办法》,规范了聘请兼职教师的工作程序,定期对兼职教师进行教学能力培训,建立起企业人员到职业学校兼职任教的常态机制,本专业目前有五位从企业聘请的专业人员在校指导教学。

(四)促进教师向双师型转化

 两年以来,本专业袁营波、强小有、罗雪莹先后参加了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组织强小有、张建华等专业教师到浙江赛特勒、中山佳能等公司实践,通过各级各类培训,教师们了解了企业文化、企业管理,学会了电子生产工艺、SMT生产等车间的生产技术,进一步熟悉了贴片机、回流焊机、波峰焊机等设备的操作,提高了专业实践技能,考取了相应的高级技能等级证书,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教学,两年来,参加省市级技能大赛,获省级奖5的,市级奖15个。 

三、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办学机制 

两年中,我专业改善专业实验实习条件,开展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增设校内实训室2个,校外实训基地5个。依托浙江赛特勒等企业建立长期合作的校外实习基地,使学生在基础实践、专业实践和综合生产实践三个层次上得到系统训练,成为适应生产一线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我校建有电子装配室等实验实训室8间,实习设备能满足电子技术应用及相关专业的技能实训需要。为保证实训教学有序开展,学校制定了实训课管理制度,电子专业教师根据教学计划,结合我校设备设施实际制定了各专业学科项目训练计划,实验、实训开出率达100%。 

我校与赛特勒等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我们安排10秋、11春、11秋等三个年级的学生分别进行企业见习和实习,通过实习,学生学会了生产工艺,也使学生感知了企业、认识了企业、领略了企业文化、企业管理、提高了兴趣。学校聘请企业的人事部经理及工程师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顾问和委员,他们多次参加专业的课程研讨会,对专业建设、课程内容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我校与佳能集团签订了“订单”培训协议。20##年,我们与佳能集团联合招收了订单培训班,佳能集团的领导先后到校调研,与师生座谈,研究企业化课程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教学形式,还给学生做讲座。目前, 11秋共计80名学生到佳能集团顶岗实习,他们已经能够适应岗位,融入企业。

 20##年,我们在河南省教育厅的组织下,引入了中德机电一体“订单班”,运用德国先进职教理念及模式,采用十二个模块化教学,按照德国标准要求进行教学,该教学模式现在被我校推广到各专业。

综上所述,通过两年的建设,电子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改革、师资队伍建设、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订单培养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效。专业教师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学生适应岗位能力进一步增强。

四、创新点、示范点及不足点

(一)创新点

1确立了“2321”的人才培养模式

我专业在推行“2+1”人才培养模式方面,根据学校“两轨并行,四步并举,一个推进”的思路进行创新,确立了“2321”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六合一”、“无缝结合”。

2、开设汽修汽驾课程作为公共课,拓宽学生就业

对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提高,需要复合型多技能型人才,我专业经过调研论证,开设汽修汽驾课程,使学生掌握了一门实用技术,提高了学生的就业能力,学生兴趣浓厚、效果好。

(二)示范点

1推行中德一体化教学模式

我专业引入中德一体化教学模式,采用德国先进教学理念,十二个标准模块,使专业教学体现国际化、现代化,领先专业发展。采取德国的学生加学徒“双元制”模式教学,有世界上最为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有一个有效运行的标准化教学模式考试培训平台,有一个符合我省省情的人才培养机制。

2、打造高学历高技能教师队伍

为体现新时期打造现代职教体系的需要,我专业要求专业教师在学历、技能等方面提高,在五年之内具有硕士学历的教师达到15%,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达到30%。目前我专业具有硕士学历(含在读)2人,具有高级职称8人。

(三)不足点

1、进一步创新校企合作机制

在示范校建设过程中,学校与众多企业和行业协会建立了合作关系。但是从整体上看,校企合作的紧密度和深度仍然不够,官、校、企、行四方的联动效应没有得到充分体现。由于缺少一些必要的法律支持和制度安排,一部分企业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对校企合作不热心、不积极,校企合作往往只是学校的一厢情愿,难以全面铺开、深度融合和长久维持。需要进一步创新校企合作机制,达到校企深度融合。

2、加强精品课程建设和数字库资源建设

对于精品课程建设,达不到省级、国家级精品课程的标准,尤其是资源库建设存在一些需要提高的地方,仍需继续努力完善提高。

 

第二篇: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为了适应我市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服务市委、市政府“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的战略目标,满足社会对机电类中等技术型人才的需求,按照《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湘发[2006]22号)和《常德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文件精神,为了加强“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建设,

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本人才培养方案。

一、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人才社会需求的调研报告

(一)我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形成的历史及现状

我校的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开办于19xx年,当时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较为严峻,而市场对电子专业毕业生又极为需求。学校多次派人到本地、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进行人才需求调研,分析市场特别是本地市场对电子技术人才的需求量,在充分考察、调研,反复论证后,学校于19xx年开办了电子技术应用专业。

专业开办之初,面临师资和设备两大难题,学校迎难而上,克服重重困难,坚持队伍建设与硬件建设两手抓。经过多年的努力,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已成为我校的主体和优势专业。

首先,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已经拥有了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较为优良的教师队伍。目前该专业有专业课教师18人,其中高级讲师7人,讲师7人,助讲和实验员4人;研究生1人,本科14人,专科3人;该专业教师多次在省、市技能比武中获奖。

其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已经形成了符合市场需求的内部专业结构,在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的基础上,逐步分化出了主机板维修与检测、SMT技术、手机检测与维修等专业方向,使该专业初步形成了技能具体、就业指向明确的专业方向群。

第三,该专业已经构造了具有自身特色的课程体系,主机板维修与检测、SMT技术、手机检测与维修等专业方向与企业联合办学,根据企业需要,确定课程内容及教学方案,毕业生深受企业欢迎。

第四,该专业已经拥有较为完备的实验实训设施、设备。通过自身的努力和上级的扶持,现已拥有16个实验、实训室,校内实训工位达到生均0.8台。 第五,该专业已经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近年来,富士康集团、深圳智邦企业管理顾问有限公司主动与我校签订了联合办学和订单式培养合同。该专业毕业生对口就业率稳步提升,优质就业率提高到50%以上,且大多从事技术工种。

(二)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分析与就业前景

世界高科技竞争和突破正在创造着新的生产方式和经济秩序,高新技术渗透到传统产业,引起传统产业的深刻变革,形成了许多集成融合机械类、电子类、电脑类、电力电子类等的新兴领域和新型产业,必然需要产品设备装配、维修、检测及管理的大量专业技术人员。常德虽地处内陆,但良好的投资环境和优越的自然资源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我市现阶段的经济建设战略是以建设工业强市作为经济强市的突破口,以新型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大量的电子技术和自动控制类专门操作人才。据调查,我市现有作为本地经济发展支柱的机电企业110家,企业员工总数3.56万人,

按每年5%正常减员计算,三年内需补充员工5340人。根据常德市“十一.五”发展规划,到20xx年我市机电企业将新增133家,需新招收员工5万人,因此对人才的需求量大增,尤其是电子技术专业的技术人才需求量更大。

为充分满足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我校领导带领有关科室人员和专业教师,调研了一些大型机电企业,还走访了一些很有发展前景的单位。这些单位大都是以高新技术为增长点、重点服务地方经济的主导产业。被调查的单位都涉及到电子技术的应用,大部分岗位需求综合素质高、具备较强动手能力的技能型人才。在分别与企业领导、人事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毕业生进行深入的交流和座谈后,充分意识到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特别是随着中部的迅速崛起,社会人才需求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机电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将成为各企业争夺的对象。企、事业单位急需一线技能型操作人才,为我们的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

调研表明,经济发达地区对电子技术专业的中职毕业生需求是巨大的,前提是毕业生具备实际工作能力。因此,为了服务地方经济和适应区域经济,满足社会急需,我校对电子技术专业进行了改革调整,建立了一个科学、完善、具有职教特色的教学体系。突出应用性、整合性、实践性的原则,使毕业生既有一定的专业理论基础,更具较强的操作技能。

二、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依据

(一)专业设置的指导思想

本专业培养适应21世纪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具有电子应用技术必需的理论知识同时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能够从事电子产品的装配、检测、故障分析和维修,具有良好的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掌握中专层次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具备较强的电子电工职业技能,过到中级技术等级标准,能胜任电子行业生产管理第一线工作,具有开拓和创业精神的中等实用型技术人才。

(二)专业设置的教学条件

教育有其自身的规律,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与调整,在强调市场需求导向的同时,必须考虑学校自身条件,并保证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

1、教材建设条件。我校电子应用技术专业教材采用省教育厅中职学校规划、推荐教材和自编校本教材相结合的教材体系,基本形成了一套较为适用的教材体系。

2、师资队伍建设条件。 师资是实现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的关键,建设一支专兼职结合、结构合理,具有较高教学水平和较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是学校教学改革的中心环节。本专业师资建设规划主要是通过培养和引进,注重在职研修,提高研发能力,建设一支“学历达标、职称合格、技能突出、结构合理”的专业师资队伍。

3、实验实训室建设条件。我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实验实训设施经过多年的积累和完善,已经达到了相应课程的实验实训教学要求。该专业现有16个实验实训室,价值约234万元的教学仪器设备1200台(套),建有4个校外实训基地,并计划投资1350万元建设一座实训楼、新建21个实验实训室、改扩建16个实验实训室,使硬件建设日趋完善。

(三)专业设置的办学特色

经过几年的艰苦探索,“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特色鲜明。

一是细化专业指向,贴近岗位实际。学校在进行广泛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将

“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细化为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主机板维修与检测、SMT技术、手机检测与维修四个专业方向,并拟新增自动控制技术专业方向。通过课程体系、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和调整,增强了学生的就业指向性和岗位针对性,实现了学校与企业、学生与岗位的良好对接。

二是开展校企合作,形成资源互补。企业为学校提供师资,学校派教师到企业进行实际锻炼;企业为学校提供实践平台和现场指导,学校与企业联合开展应用技术推广与研究。

三是培养培训并举,多种形式办学。机电行业已成为常德市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人才需求量大,劳动力培养任务重。学校及时调整专业培养方案,采用模块化教学,实行“订单式”培养,认真办好适应职教规律的电子专业学历教育。同时,积极为农村劳动力转移、下岗职工再就业和企业员工提供服务,大力开展电子技术短期职业培训。通过长短结合、形式多样的办学,不仅促进了本专业的发展,而且较好地服务了本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四是完善课程体系,开发校本教材。学校把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作为教学改革的支撑,加大专业课程改革的力度,两次修编了专业课程设置方案和教学计划,及时体现了电子行业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对职业技术、岗位能力、职业态度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根据岗位指向和培养目标,组织编校本教材,使专业教学贴近市场、贴近岗位、贴近学生。

三、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教学计划的制定原则

(一)制定教学计划的基本原则

1、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制订教学计划。必须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要正确处理好思想与业务、理论与实践、学习与健康的关系,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确保培养目标的实现。

2、突出针对性和应用性制订教学计划。应根据培养目标和教学模式设置课程;课程内容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目标,基础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教学要突出针对性和实用性;同时,应使学生具有一定的适应能力和可持续学习的基础。

3、加强实践能力培养制订教学计划。要做到理论与实践、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能力培养要贯穿教学全过程;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增加实训与生产实践,实训课程可单独设置,以使学生得到比较系统的专业技能训练。

4、贯彻产学结合思想制订教学计划。要面向市场和经济建设,从实际出发,主动适应地方建设需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产学结合是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基本途径,教学计划的制订和实施过程应主动争取企业参与,可与企业共同制订和实施教学计划;教学计划中的各个教学环节既要符合教学规律,又要根据企业的生产特点妥善安排。

5、体现整体优化制订教学计划。应从提高综合素质出发,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立足教学过程全局,对教学内容选择配置、有效组合和合理排序,实现教学计划的整体优化;可根据实际情况,在教学内容、课程设置和教学要求上有所侧重,充分发挥办学优势和特点。

(二)教学计划的构成与安排原则

1、教学计划的内容应当包括:

(1)专业的具体培养目标;

(2)人才培养规格要求和知识能力结构分析;

(3)课程设置及时间分配;

(4)教学进程表;

(5)必要的说明;

2、教学可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理论教学包括课堂讲授、课堂讨论、习题课等教学环节;实践教学包括实验课、实习、专业实践(实训)等教学环节。

3、实践性教学内容应达课程内容的50%以上。

四、电子技术应用教学计划(附后)

常德工业学校 二00七年三月一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