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化建设

信息化是推动社区卫生服务

深入开展的助推器

长沙市岳麓区卫生局 李颖

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化建设已经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国家新医改方案和国务院的配套方案都将信息化建设列入近期工作的重中之重。信息化是全民医保、社区卫生服务全覆盖的重要基础性工作。

截止到20xx年底统计全国机构总数和从事社区卫生服务的队伍数量持续增加,覆盖全国 752个城市,97.8%的市辖区,明确了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范围和工作目标,出台了一系列技术规范,社区卫生服务在全国范围内蓬勃开展。 但是,随着医改的深入进行,社区卫生服务是医改四大核心内容的交汇点,如何科学管理社区卫生服务具体工作成为当前重要而紧迫的工作。信息化将是头等重要管理措施,是绩效考核的重要手段,是社区卫生服务科学运行的助推器。

一、当前存在的问题

在信息化管理中最突出的问题是死档问题,各项服务记录不能即时录入居民健康档案。通常是一段时间后集中录入,导致健康档案仍成为死档,仅能反应历史时间点的情况, 1

不能反应出社区卫生服务是全人群、全过程、全方位的立体式连续服务。

在建档过程中,对档案的作用认识不够,出现建档不规范现象。服务理念与服务模式上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转变,仍然以临床医疗为主。

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缺乏科学管理手段,服务质量存在缺陷,数量不足,质量不高,效果不佳。

没有科学有效地利用健康档案,很多信息无法体现作用,还不能科学反映居民健康水平,更无法看到工作效果,尤其是公共卫生服务效果。

信息共享虽已经被提到重要议事日程,但是还没有具体实施,有的也只是小范围或本区域、本系统部分信息共享。

二、信息化的现实意义

在新医改方案中提出,健康体检管理以及其他全行业服务信息实施共享对信息化管理提出更高要求。

今年3月新医改方案配套文件、国务院发布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大实施方案(2009-20xx年)》第十三条中提出:“从20xx年开始,逐步在全国统一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并实施规范管理。定期为65岁以上老年人做健康检查、为3岁以下婴幼儿做生长发育检查、为孕产妇做产前检查和产后访视,为高血压、糖尿病、精神疾病、艾滋病、结核病等人群提供防治指导服务”。

2

按照以上要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自今年开始要对服务范围内的65岁以上老年人定期开展健康体检,以及开展儿童保健、孕产妇保健和慢性病人管理。按照卫生部社区卫生服务技术规范要求建立健康服务信息档案,实施规范管理。

20xx年长沙市统一将妇幼保健服务项目下沉到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必须按照卫生部技术规范要求开展婴幼儿系统管理和孕产妇系统管理。

在省内即将进行的综合医改试点中,部分政策有助于社区卫生服务快速深入发展,如将社区家庭病床服务纳入医保补助范围,门诊补助政策可有效引导参保患者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也是促进社区首诊制度建立的一项重要措施。这些政策的实施就要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各项服务信息必须与医保联网并实施结算。

没有信息化管理手段,很多的工作将无法开展,绩效考核难以实现。信息化成为社区卫生服务科学管理的的必要措施。

三、信息管理的作用及步骤:

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管理的作用和工作步骤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

第一:健康状况的信息采集,即发现健康危险因素的过程。——信息管理的基础。

个人健康档案包括:个人基本信息、健康体检信息、目 3

前健康状况及家族病史信息、个人膳食及工作、休息、体力活动信息等。个人健康的发展是随着年龄增长而不断发生变化的,必须实现连续观察,这种变化的趋势就是进行有效健康评价的依据。

第二:健康状况评价和预测,即认识健康危险因素的过程。——信息评价与分析。

专门的健康信息系统在分析相关个人健康信息的基础上,提供一系列健康及疾病危险性的评价报告。帮助获得健康危险因素和患某些疾病的危险性,掌握其健康趋势和健康改善目标,确定自己的健康计划,达到预防和干预疾病发生发展的目的。

第三:健康促进、行为干预及咨询指导,即解决健康危险因素的过程。——信息化管理的目的。

居民知道自己的健康发展趋势,同时获得自己健康的危险因素以及需要进行健康改善的目标,在计算机管理平台的服务下,医务人员和社区居民有目标、有计划、有措施、有跟踪、有指导服务地进行个人健康的改善和促进。

四、信息化管理的具体做法:

1、以公共卫生服务为重点建立信息化基础资料

20xx年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为九类;20xx年湖南省公布了十四个公共卫生服务项目;20xx年长沙市提出了十五项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当前重点建立好以下几方面信息: 4

建立居民健康档案; 健康教育;预防接种; 传染病防治; 儿童保健; 孕产妇保健;老年人保健; 慢性病管理;重性精神疾病管理。

2、规范建立居民健康档案

医改方案提出的目标:到20xx年,农村地区居民健康档案建立率达到30%。城市地区达到50%。

定义:居民健康档案是医疗卫生机构为居民提供医疗卫生服务过程中的规范记录,是以居民个人健康为核心、贯穿整个生命过程、涵盖各种健康相关因素的系统化记录文件。

居民健康档案=个人基本信息+健康体检记录+重点人群健康管理+其他卫生服务记录

(1)、健康体检纳入健康档案管理。

通过健康体检,不断完善服务,充实健康档案。要将当前开展的儿童保健、孕产妇保健和老年人健康体检以及慢病管理的资料及时纳入健康档案管理。将这部分重点人群的档案死档变为活档。

(2)、日常门诊医疗服务实时记录,纳入健康档案。 对前来就医的常驻居民,及时检查建档状况,对已建档的,即时将此次就诊情况录入到健康档案中。还没有建立健康档案的,立即建立——按需建档,之后将就诊情况录入到档案当中,充实完善健康档案。

(3)、在机构享受计划免疫的儿童和其他注射疫苗的人 5

群,即时建立健康档案。打预防针的儿童可以与体检结合起来建档或充实档案。

(4)、注重建档工作技巧和方法

自愿与引导建档相结合的原则;

通过多种形式建档,卫生服务每个环节都是建档的机会;

以重点人群为切入点,逐步覆盖全体居民;

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主体建档。

3、建立起长期的信息服务、指导、观察、评估制度。 与门诊医疗和预防保健服务密切结合,各类信息即时记录,并将健康指导内容和执行情况纳入健康档案。特别是慢病管理,拓展服务形式,提高服务质量,将对慢病患者服务内容全面记录下来,针对用药、康复和生活指导、遵医嘱情况和效果评估等,建立相应信息使用制度,作为评价居民健康整体素质的重要内容---定期开展社区卫生诊断和工作效果评价。

4、建立行之有效的绩效考核管理机制。

绩效考核不仅仅在卫生局对各个机构,机构要建立对科室、对个人的考核机制。最科学有效的手段就是使用计算机。

5、逐步建立信息共享制度。

信息化是信息共享的必然要求,随着医改的不断深入,医保政策进一步下沉,信息共享是为期不远的工作目标。 6

6、处理好几个关系。

(1)、现有工作与以往工作的关系

过去建立了大量的档案,大部分是死档,甚至还有假档。对死档可以留作建档的信息源,在日常服务过程中对基础资料加以充实和完善;甄别出的假档及时剔除。

(2)、纸制档案和电子档案的关系

在当前信息化初期,应保留两种形式的健康档案。人工方式建立档案,录入计算机变成电子档案,之后定期将更新的电子档案内容打印保存到居民个人(家庭)健康档案中。当信息化达到一定程度后,所有信息直接计算机录入成为电子档案,且电子档案有安全保管措施时,纸质档案是否还要再做打算。但是如果居民索要纸制资料必须随时可以提供。

(3)、基础档案和延伸服务信息的关系

按照目前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现状,无法做到大部分居民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享受服务,故会有部分居民档案只有基本信息,只有少部分在机构享受服务的延伸信息,也就是说,可能还会出现一些死档问题,不必害怕,按照上面所提逐步完善是允许的。

信息化是实现社区卫生科学管理的重要媒介。

信息化不是简单地代替人的手工劳动,而是通过信息技术和业务流程重组的双向动力作用,建立一个集约化、科学化的社区卫生工作模式。我区在望月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通 7

过信息化手段实施的公共卫生服务积分量效考核试点工作,取得了公共卫生服务与基本医疗协同发展的初步成效,建立了机构内部的绩效考核机制,初步实现了以信息化措施科学管理社区卫生服务的初衷,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我们坚信以信息技术支撑的社区卫生服务的模式最终能使社区居民的健康水平全面提高。

8

 

第二篇:内蒙古自治区卫生信息化建设经验总结

内蒙古自治区卫生信息化建设经验总结 作者:

来源:《中国信息界·e医疗》20xx年第02期

内蒙古自治区作为欠发达的少数民族地区,医疗卫生资源总量低、分布不均,是其面临的最大问题。推进信息化进程和提高信息化的管理水平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为了更好地发展信息化,如何作出科学决策、怎么推动医改、怎么给群众提供更好的服务是每个管理者都需要思考的问题。

在信息化建设的工作当中,很多管理者认为信息平台是给使用者建设的,应用系统是给基层用的,然而问题并非如此,亲自使用信息系统可以帮助管理者更好地完善自己的工作,所以管理者应积极参与卫生信息化的推进工作。

信息化建设需要注意的三个方面

1.围绕强化顶层设计,为科学管理和决策服务

随着医改的逐步深入,其对信息化的依赖性也在不断增加,信息化已经成为医改的重要支撑。卫生决策的平台、有效管理的手段、互通信息的渠道、评价成效的工具需要管理者从战略高度研究深化、统筹推进,重点突出信息化在科学管理和决策中的地位。

从建设路径角度出发,内蒙古自治区卫生厅(以下简称“卫生厅”)提出了“123456”的发展思路,即:建设1个综合管理平台;打通急诊急救、信息传输2个通道;建立全科医师、住院医师、公共卫生3类规范化培训基地;推进新农合盟市级统筹、牧区流动卫生工作站、家庭健康小药箱、县乡村一体化管理4项农牧区重点工作;实施医疗机构全成本核算、疾病谱数据库、医院能力数据库、卫生人才数据库和卫生信息平台数据库5个信息化基础工程;强化公共卫生服务、基层医药卫生服务、区域医疗救治、卫生人才科技创新、蒙中医药、医药卫生信息化6大体系建设。

从建设愿景上,卫生厅提出要实现“病有所防、病有所医、病有所管”的三大目标。除了在“病有所防”、“病有所医”中需要借助信息化以外,在“病有所管”方面也重点安排了信息化的具体工作,目的就是要发挥信息化在科学管理、规范管理以及高效管理当中的作用。

如何统一思想认识,做好顶层设计,是信息化建设当中面临的最为困难的问题之一。为解决这一问题,卫生厅分析得出现阶段应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各处室和部门对信息化认识的不足以及业务系统存在的信息孤岛。随后,卫生厅开展了学习型机关的建设工作,同时思考在医改新形势下如何更加科学有效地完成重点任务,如何提高卫生行政管理效率。

同时,每一个处室都根据自身业务的具体情况提出了对信息化的需求,并根据需求提出具体的建议和意见。通过以上多方面的努力,卫生厅上下最终统一了思想,制定了顶层设计方案。

在学习、调研和讨论的基础上,卫生厅基于 “3521”框架,结合自治区的实际,提出了“3533”框架,这当中增加了蒙药信息、流动卫生信息和居民健康卡三项内容。与此同时,卫生厅将信息化平台作为卫生管理和决策的指挥部,根据需求不断地充实和完善相关的内容和指标;卫生厅借助阿里巴巴等云产业接地落户内蒙古的机遇,按照自治区政府的要求,将顶层设计大胆提升到医药云的建设高度,将原来计划建设的十二个盟市区的区域型平台,调整为中东西部建设三个医药云平台,用最少的资金达到覆盖全区的目的。

仅建设云平台还是远远不够的,信息高速公路只是一个框架,它还需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建设实质性内容的充填和支持。为此,卫生厅从顶层设计出发,投入250万元的经费来进行高标准、高水平的信息化集中建设。目前,绝大多数医院已经上线运行,建成了较为完善的、达到国家要求的高端信息化系统,为信息平台填充了丰富的内容,这对推进全区卫生信息化顺利开展,特别是促进医改任务的落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通过不断的探索,卫生厅体会到充分结合地区实际、加强顶层设计是做好一个地区卫生信息化的重要保障。

2.围绕重点任务落实,为推进深化医改服务

当前医改已经进入到“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深水区,很多管理者已经感觉到前所未有的压力。仅仅依靠传统的医疗卫生管理手段和陈旧的运行机制已经难以应对日益复杂繁重的医改形势和任务,难以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在这种局面下,信息化手段已经成为解决以上问题的最佳手段。

目前,在医疗卫生领域,诸如服务能力不足和完全手段滞后、医疗费用增长过快、健康档案使用率不高、基层考核机制不完善和积极性下降的问题依然存在,究其根源,底数不精是问题产生的根源。

为了推进医改的重点工作,从20xx年起,卫生厅全面启动了卫生信息化的五大工程,即医院的全成本核算、疾病谱数据库、医院能力数据库、卫生人才数据库、卫生信息数据库这五大数据库的建设。目的是把基础数据汇集起来,为管理决策和深化医改提供连续科学的支持。目前五大工程正在有序地进行,这五大信息数据库的建设,一方面将为自治区卫生信息平台增加丰富的内容,另一方面,它将对推动医改任务的落实发挥有效的促进作用。

比如,公立医院改革,由于底数不精,致使政府在补偿和价格调整上难以运作,医院能力建设情况模糊而且临床路径管理和单病种付费的改革也难以得到实施。所以,新的运行机制的建立必须依靠信息化才能够扎实地推进临床路径管理、支付方式改革,从而推进综合改革的有效实施,降低成本,提高质量。

基层卫生改革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由于信息化的滞后,造成了公共卫生经费监管不利,出现资金挪用或者管理不规范等问题。由于信息化绩效考核手段缺乏,导致绩效管理机制不完善,基层出现了养懒汉的状况和新的大锅饭的形成等。因此,卫生厅从完善信息化入手来支撑县、乡、村一体化建设,以河陵县为试点,打造了县级卫生信息化样板,并在全区推广。目前全区已经实现七个试点工作,并初见成效。

现有的人才培养制度存在着很多漏洞。以学历教育为例,鉴于基层医生无法停止工作进行脱产学习,卫生厅提出并实施了统专结合的人才教育培养模式,即,统一培训目标、统一教学计划、统一教学大纲和教材、统一经费安排、统一激励建设和准入、统一考核评价标准、统一设置远程教育和管理平台;以及分层、分级、分类开展教育培训。

借助信息化手段,卫生厅以基层临床路径为基础,以推广普及实际技术为重点建立了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分级管理培训制度,目前,该项目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实现了诊疗行为的规范管理和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的有机结合。

为有效促进各级医疗机构,信息系统的应用和互联互通,在建设三级管理平台中,卫生厅同步推行了居民健康卡工程。目前,四个试点地方已发卡40多万张,居民健康卡工程旨在把各级应用系统联系起来,让数据在信息化高速公路上跑起来;通过居民的应用倒逼管理者和医务人员运用信息化技术。为避免基层健康档案不真实,公共卫生服务不到位的问题,卫生厅正在研究并逐步实施居民健康卡和医务人员工作卡的双重身份识别管理,运用信息化的手段促进基层绩效考核机制的完善。

3.围绕满足实际需求,铸牢基础,做强基层

卫生信息化应用需考虑前瞻性,同时更要围绕实际需求,突出基层和基础。在推进信息化的过程中,卫生厅结合地区的实际,针对管理、业务和服务三方面的要求,积极探索有民族、地区特色的卫生信息化实施路径。内蒙古地广人稀,交通不便,平均每个卫生机构服务面积是270平方公里,是全国要求的5.5倍。拿地方免疫来说,在城市一个针次成本仅3元,而在内蒙古的牧区是10元。

针对这一实际问题,卫生厅实施了牧区家庭小药箱工程,目前已经在五个盟市推开。为了建设信息化管理系统,卫生厅以小药箱为基层三级网络终端,以数字化的流动卫生工作站为载体,开发了相应的管理体系,给小药箱配备了平板电脑,并通过平板电脑开展健康宣教,用药提醒,并与新农合管理系统相衔接,实施定时结报。

从试点地区的实际效果来看,小药箱工程已将基本医疗、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考核和基本药物管理等有机地融为一体,既规范了服务行为又促进了居民健康自我管理的意识提高,依靠数字化的流动工作站这一物理通道连通了由于网络覆盖不足的信息通道。该项服务可为牧民节省费用人均976元/年。规范化的健康档案建档率、重点人群和重点疾病的管理率、健康知识的普及率均有大幅度提高,大部分指标达到或接近百分之百。

作为管理者应该注意的三点

一是信息化的建设不是目的,应用才是目的。卫生管理者要摆正位置,既要做推进者,更要做应用者。

二是要建立健全推进信息化的机制。内蒙古的做法是六个一,即统一顶层设计,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建设一朵医药卫生云,实施一把手负责制,推行医院等级评审一票否决制。 三是卫生信息化作为一场技术革命,必将促进卫生管理模式的转变。卫生管理者尤其是一把手要亲自参与设计,参与推进,参与使用,这样才能更有效地驾驭医改的大局,才能够整合大资源,搭建大平台,利用大数据,打造数字大卫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