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塞腰鼓

“少教多学”课题研究

课题:

姓名:张秀峰 工作单位:伊宁第二十三中电话:180xxxxxxxx 时间:2015/5/10 安塞腰鼓

课题:安塞腰鼓

设课依据

1.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 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

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3. 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

——初中语文新课标

学情诊断

《安塞腰鼓》是一篇歌颂激荡生命和磅礴力量的文章,通过描写西北汉子擂安塞腰鼓的场面,歌颂生命奔腾的力量,使人感受到那种要挣脱、冲破、撞开这一切因袭负重的力量。它是一首陕北人生命活力的火烈之歌,是一首黄土高原的生命礼赞。

我们的学生,经过近一年的初中学习,已经培养了较好的学习品质,养成了较好的学习习惯,在课堂上表现出了敢于发表不同意见,敢于去质疑的良好习惯,同时掌握了一定量的修辞方法,喜欢大声的朗读,善于通过读来表达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学习本课,根据课标“阅读 阅读评价要综合考察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以及本单元主题”感受文化魅力”设计了本堂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本文铿锵有力富有节奏的语言特点。

2、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领悟作者所歌颂的生命的力量,感受课文所表现出来的美。 过程与方法:通过不同层次的朗读指导,能从多个角度,分析本文的主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所歌颂的生命力量,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民间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析掌握排比、反复在本文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借助文字描绘再现形象,感受安塞腰鼓的雄浑气势,从中领悟高原儿女的黄土精神。

教学方法:朗读法、质疑法、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播放《黄河颂》音频文件,学生在聆听中感受黄河汹涌的气势。

师: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多少文化在你这儿发源。是你,孕育了悠扬的秦腔;是你,奏响了气吞山河的安塞腰鼓,擂擂擂,擂的日月转,擂擂擂,擂的风云变。 今天,就让我们文化之旅的脚步随着刘成章的生花妙笔踏上黄土高原,踏上这片曾孕育出横扫六合的秦朝、大一统的汉朝、号称“唐帝国”的唐朝的神奇土地,去安塞古镇,去聆听那从2000

多年前的战场传来的鼓声,去欣赏有“天下第一鼓”之称的安塞腰鼓。

板书课题:安塞腰鼓

二、朗读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练习节奏和语音的轻重。将你不理解的地方标注出来。

学生质疑,问题主要有:“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常常用来形容惨烈的战争场面,作者为何用它来描写安塞腰鼓,隆隆隆隆是拟声词,严峻的思索是表达观众心理感受的词语,作者为何用表达声音的词语去表达观众的感受等等。

1、 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首先要明白作者写了一个怎样的安塞腰鼓。在文章中,找到这些总评性的句子,并分析,它们在语意上,形成了怎样的关系。

明确:好一个安塞腰鼓! 好一个安塞腰鼓!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 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像力的安塞腰鼓!

2、 安塞腰鼓好吗?好在哪些地方?引导学生依据“好一个安塞腰鼓”一句间隔反复出现4

次的特点,梳理出文章描绘的四个方面。)

明确:场面宏伟,响声雄壮美,后生有力,舞姿奇丽。

三、品读语句、鉴赏文字

追问:还可以从哪些部分感受到安塞腰鼓的好?

观众的反应:你听,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遗落了一切冗杂的观众的心上。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

让人感受到生命的存在和强烈: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放出那么磅礴的能量!

每一个人都沉醉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每一个舞姿都使人颤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像力”

再次追问:除了正面描写安塞腰鼓,侧面以观众反应来凸显安塞腰鼓,你还能从哪感受到安塞腰鼓一锤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的特点。

明确:表演前(1-4):安静的腰鼓。 表演后(28——30)寂静的腰鼓。

(1)、安静、寂静

安静一般形容有生物而保持安静的状态,寂静一般用来形容环境的安静,这是以声衬静的写法。以声衬静的手法在我国古代的文学作品中早有运用,正所谓“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2)、从用词方面说:

(1)“紧贴在他们身体一侧的腰鼓,呆呆地,似乎从来不曾响过”一句中“呆呆地”用得好,好在它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安静时安塞腰鼓的状态。

(2)“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写得好,好在“以声写静”,更加突出了鼓声止后的寂

静。

四、合作交流,探讨主旨,三次追问,拓展提升。

读了本文,你只看见安塞腰鼓的好吗?

A:歌颂黄土高原。“黄土高原啊,你生养了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也只有你,才能承受如此精心动魄的搏击。”

为什么说“只有你(黄土高原)才能承受如此惊心动魄的搏击”,而“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打不得这样的腰鼓”?

明确:厚土蕴藏着原始的生命,积蓄着骚动的力量,而江南流水更多地表现柔媚的风格。

B、歌颂生命中奔腾的力量;歌颂黄土地上的阳刚之美;歌颂承载生命的黄土地;歌颂黄土地上生活的人??

五、 点拨提升、延伸阅读

1、读《鼓人》,感受黄土高原人民改天换地的气魄。

2、文中如何将安塞腰鼓写的那样好?

叠词的运用使语言亲切富有韵味;

从句式上说:语意层层递进,语势步步增强。语句铿锵,气势强劲,突出了安塞腰鼓的豪放美。

从修辞上说:比喻使对象更加形象具体,从而铺排出一系列异彩纷呈的画面。反复使语言节奏明快,形象深刻清晰。排比突出了安塞腰鼓恢宏磅礴的气势。

板书设计

安塞腰鼓

六、课堂总结

《安塞腰鼓》写出了安塞腰鼓壮阔、豪放、火烈的特点。表达出作者赞美了安塞腰鼓强健的舞姿、沉重的响声、震撼人心的力量的强烈的思想感情,赞美陕北高原人们粗矿、豪迈、开放的性格特征。既是高原生命的热烈颂歌,也是民族魂魄的诗性礼赞。它以诗一般的凝练而又富有动感多余眼,谱写了一曲慷慨昂奋、气壮山河的时代之歌。

六、作业

1.对印象深刻的某个场面进行描写,用上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150字左右。

 

第二篇:《安塞腰鼓》教学反思

《安塞腰鼓》教后反思

《安塞腰鼓》是刘成章先生的散文名篇,这篇课文文质兼美,语言激情澎湃,铿锵有力,思想内涵丰厚,特别是其中一些写意的语句,含义深刻,发人深思。但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要透彻理解文本的全部内涵,还有相当大的难度。根据学生实际,我确立本课主要解决三个问题,即:1、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2、品味课文语言的气势、节奏与激情。3、掌握“三读”式散文阅读赏析方法。

这节课,抓住课文的关键句“好一个安塞腰鼓!”设定话题。师生围绕一个“好”字,生发出三个子话题展开对话交流:“好鼓”,侧重于对安塞腰鼓艺术形象的感知;“好文”,侧重于对课文优美语言的品味;“好创意”,侧重于创设特定情境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对话交流的目的在于达成新课标倡导的三维教学目标。学生能充分感受到安塞腰鼓表演中的那股“劲”,体验到它所宣泄的生命的力量,潜移默化之间养成积极面对生活的情感态度和生命在于奋力搏击的价值观念。识别排比句,为其划分类型,品读排比句及意味深长的语句,体味其中的气势、节奏和激情,学生在朗读感知的同时,语文知识得以落实,阅读技能得以培养。由初读感知,到品读美句,再到解读难句,逐步深入的“三读”,既是教学内容呈现的过程,也教给了学生品读赏析美文的基本步骤及方法。

当然,由于教学经验不够丰富,课堂上也出现了教者目标预期与学生实际发展水平相差较大的情况,师生之间个性化阅读体验的交流落实得不够理想有以下需要改进的地方:

1.朗读指导应抓住重点,围绕关键句子进行,不能随心所欲,漫无目的;

2.对于文章主旨的理解,教师目的要明确、专一,在达成这一目的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广泛交流,激活思维,张扬个性。

3.为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教师应引导学生从时间、空间角度进行剖析,让学生真正走近安塞腰鼓,走近黄土文化。

4.语文味体现不浓,应从细读文本上下功夫,如词语的使用、标点符号(!)的用法等等,从细处入手,引导学生知微见著。

5.板块式教学环节的设计使文章条理清楚,但环节相对较多,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更深入细致地走进文本。

这些不足启示我:(1)学生的原有知识、情感体验是其构建、探究、生成新知的基础。要上好一节课,首先要亲近学生,了解学生,研究学生。(2)课堂教学实践是开展教研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平时工作要进一步强化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更多投身教学实践,更加关注学生的学,更多研究学生认知规律和学习活动组织策略,努力促进学生的自我建构与自主发展。学生在课堂上获得了成功,才是教学最大的成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