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学实习报告

动物学野外实习报告

实习目的及意义

1. 通过动物野外实习加深对生物学理论知识的联想和理解学习用正确的方法观察和研究动物。。

2. 熟练掌握动物各门各纲的分类;

3. 增强对自然界生物结构、生命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和思维的自觉性。强化生物学基础课教学;增加我们对宏观生物学的感性认识,培养实际工作能力,训练野外调查和研究方法,巩固和提高课堂所学的知识,进一步培养独立工作能力;

4. 使我们贴近自然,感受自然,并增强保护自然的自觉意识。 实习要求

1. 掌握常用仪器和器具的使用方法;

2. 熟悉动物标本的采集与制作的方法,步骤和要求;

3. 掌握动物科以上分类的原理,方法和特征,检索表的制作与应用;

4. 熟悉动物野外研究的基本方法。

实习内容

5月28日,校园内,就我们日常所见动物(主要是昆虫)的标本采集、制作。 昆虫纲

1. 菜粉蝶(菜青虫)

采集地点:实验楼西

属鳞翅目,粉蝶科。成虫体灰黑色,翅白色,鳞粉细密。前翅基部灰黑色,顶角黑色;后翅前缘有一个不规则的黑斑,后翅底面淡粉黄色。卵瓶状,竖立,初产时乳白至淡黄色,后变橙黄色,表面有较规则的纵横脊纹。完全变态。主要为害十字花科蔬菜,尤以芥蓝、甘蓝、花椰菜等受害比较严重

2. 草蛉(长翅蟋、草黄蛉)

采集地点:湖心岛

属直翅目蟋蟀科的小针蟋蟀,体色黄褐,因而又被称作草黄蛉。此虫体长为5~6毫米,属小型鸣虫,其触须也较短,仅6~7毫米。微微上翘的2条尾须明显分开,如八字形。体表带花斑,体色为深暗褐色,泛陶土色,其体形较同类鸣虫粗壮,宽短,前胸略长方形,其头部大小适中,上面有数条直纹,2条腿比较强壮有力,较能蹦跳。不完全变态。

3. 瓢虫

采集地点:中心湖

属鞘翅目。体坚硬,有色泽。口器咀嚼式。完全变态。体长5—7mm,半球形,鞘翅红色或橙红色,共有7个黑点,左右翅各3个,翅间骑缝上共一个。成虫和幼虫都捕食蚜虫,每头可食蚜虫100余只。

4. 豆娘

采集地点:湖心岛

属蜻蜓目。头部转动灵活。复眼大。触角细小。口器咀嚼式,有坚强的齿。翅两对,不能折叠,膜质透明,翅脉网状,多横脉。各翅均有一翅痣。尾须小,只一节。白天活动,飞行敏捷而有力,可持续飞行颇长时间,并能在飞行中捕捉其他昆虫为食。若虫水生,其下唇特化成一捕食器官。不完全变态。

5. 蜜蜂

1

采集地点:中心湖

属膜翅目。前胸背板不达 翅基片,体被分枝或羽状毛,后足常特化为采集花粉的构造的蜂类。成虫体被绒毛,足或腹部具由长毛组成的采集花粉器官。口器嚼吸式 ,是昆虫中独有的特征 。完全变态 。

6. 蚂蚁

采集地点:实验楼南

属膜翅目。颜色有黑、褐、黄、红等,体壁具弹性,光滑或有毛。一般体小(0.5mm-3cm)一对复眼大,无翅个体缺单眼。口器咀嚼式,上颚发达。两对翅均膜质;翅脉少,尤其横脉。触角膝状,4~13节,柄节很长,末端2~3节膨大。腹部第1节或1、2节呈结状。有翅或无翅。前足的距大,梳状,为净角器。为多态型的社会昆虫。完全变态。

7. 蚊子

采集地点:实验室东

属双翅目。小型。复眼通常颇大;单眼蚊类大多无。口器刺吸式。前翅膜质,用来飞翔。后翅特化为平衡棒。尾须无或有。成虫身细足长,触角多节,长于头部和胸部的总长。幼虫称孑孓,有足,头部明显。完全变态。

8. 叩头虫

属鞘翅目。体坚硬,有色泽。口器咀嚼式。完全变态。其中有一些是农、林、牧草、蔬菜、果树的重要害虫,有很大的经济意义。叩头虫叩头是为了躲避危险和越过障碍的本能,而在种内则是声音求偶信号。完全变态。

5月30日,济南动物园(原金牛公园),动物(多为鸟类和哺乳动物)的野外观察,掌握鸟纲及哺乳纲的分类。

济南动物园是我国大型动物园之一,建园40多年来,得到了社会各界朋友的大力支持,现已是一个规模庞大,集动物饲养、观赏、科研、游乐、餐饮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动物园。19xx年被国家建设部命名为“全国十佳动物园”。 展出的动物260余种3000余只(头)。 鸟纲

鸡形目:体型与大小一般类似普通家鸡。嘴形平直或稍曲,全被角质,嘴基无蜡膜;两翅短圆,不善远飞,但尾羽常较发达;腿脚健壮,善奔走。雄鸟跗跖一般有距。包括2亚目7科276种。鸡亚目有冢雉科 、凤冠雉科、松鸡科、雉科、珠鸡科和吐绶鸡科。麝雉亚目有麝雉科。我国有2科58种。

9. 蓝孔雀:

鸡形目 雉科。身长213-85厘米,生活于热带落叶林中,在林中的开阔地或耕地上觅食种子,浆果及植物茎叶,也食昆虫及鼠类等小动物.繁殖期间,一只雄鸟可与多只雌鸟生活数天,逐一交配后,每只雌鸟独自营巢产卵,雄鸟继续单独活动.雌雄都可以十分敏捷地飞到高枝上栖宿。

分布:产于印度和斯里兰卡。

10. 白孔雀

白孔雀:脊椎动物,鸟纲,雉科。其全身洁白无暇,羽毛无杂色,眼睛呈淡红色.开屏时,白孔雀就像一位美丽端庄的少女,穿着一件雪白高贵的婚纱,左右摆动,偏偏起舞.非常美丽. 分布:祖籍是印度和斯里兰卡

11. 白鹇(银鸡)

属于雉科,大型鸡类。雄鸟全长100~119厘米,雌鸟58~67厘米。

雄鸟头顶及下体为蓝黑色,带金属光泽。脸部裸露皮肤呈红色。颈、背、翅均为白色带“V”形黑纹。中央尾羽为白色,两侧带黑纹。跗跖部为红色。雄鸟上体和两翅白色,密布黑纹。 2

尾长,中央尾羽近纯白色,眼裸出部分赤红,脚亦红色,鲜艳显眼。

雌鸟全身棕褐色,枕部具黑色羽冠,羽冠近黑色。

分布:广布于我国南部各省。

12. 蓝鹇(蓝腹鹇)

鸡形目、雉科、鹇属。全长约80厘米。雄鸟羽冠和背部白色;上体余部及下体羽毛黑色而闪蓝色金属光泽;肩羽红褐色;脸部裸皮、肉冠及肉垂红色。尾羽除中央一对为白色外,皆为黑色而带蓝色。嘴淡角色,脚鲜红色。雌鸟体羽以红褐色为主,杂以黑纹及黄斑。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13. 红腹锦鸡(金鸡)

鸡形目、雉科。中型陆禽。全长约70(雌)~100(雄)cm。雌、雄异色。雄鸟长约1米, 雌鸟长约60厘米。体重约650克。雄鸡上体除上背为浓绿色外,主要是金黄色,下体通红, 头上具金黄色丝状羽冠。后颈生有橙褐色并镶有黑色细边的扇状羽毛。尾羽长,超过体躯2 倍为羽色黑而密杂以橘黄色点斑。雌鸟上体及尾大都棕褐,而满杂以黑斑;腹纯淡无光。 分布:我国的特产种类,分布于我国南部低山和中山地区的森林、竹林、灌丛。

14. 乌鸡(乌骨鸡)

鸡形目、雉科。头小,颈项短,喙、眼、脚是乌黑的,皮肤、肌肉、骨头和大部分内脏也都是乌黑的。源自于中国的江西省巫山天河。乌鸡的营养远远高于普通鸡,被人们称作“名贵食疗珍禽”。

分布:全球广泛饲养。

15. 珍珠鸡(珠鸡、珍珠鸟、几内亚鸟)

鸡形目、雉科。适应性好、抗病能力强,肉质细嫩,口味鲜美,营养丰富,是优质的野味肉禽。具有特殊的营养滋补功能对神经衰弱、心脏病、冠心病、高血压、妇科病,均有显著疗效作用。被誉为"肉禽之王"的野味品。

分布广泛

隼形目:包括了汉语中常说的鹰、隼、鵟、雕、鹫、鸢等。它们都是肉食性,体态雄健,在各国的文化中具有神话色彩,受到人们的爱戴。体形大小不一嘴爪强大弯曲,蜡膜裸出,两眼侧置,除鹗外外趾不能反转,尾脂腺被羽。为肉食猛禽,中国有2科即鹰科和隼科23属59种。

16. 秃鹫(座山雕、狗头鹫)

隼形目 鹰科。大型猛禽。全长约110厘米。体羽主要呈黑褐色。头被以污褐色绒羽;颈裸出,呈铅蓝色;皱领淡褐近白色。飞羽黑褐色,尾羽暗褐色。嘴黑褐色。脚灰色,爪黑色。主要以鸟兽的尸体和其他腐烂动物为食。筑巢于高大乔木上,。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分布:为新疆、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四川的留鸟;偶见于华北、西南及华南一带。 鸽形目:体型中等,嘴爪平直或稍弯曲,嘴基部柔软,被以蜡膜,嘴端膨大而具角质(沙鸡除外);颈和脚均较短,胫全被羽。广布于除两极外的世界各地。有2科:①沙鸡科,世界有2属16种,中国有2属3种。②鸠鸽科,世界有40属280种,中国有8属31种。

17. 斑鸠

鸽形目 鸠鸽科。体中型,体长27~35厘米;两翅无金属羽色,第2和第3枚飞羽最长;脚短而强壮,跗跖较中趾为长。上体羽以褐色为主,头颈灰褐,染以葡萄酒色;额部和头顶灰色或蓝灰色 ,后颈基两侧各有一块具蓝灰色羽缘的黑羽,肩羽的羽缘为红褐色;上背褐色,下背至腰部为蓝灰色;尾的端部蓝灰色,中央尾羽褐色;颏和喉粉红色;下体为红褐色 。雌雄羽色相似。飞行似鸽,常滑翔。鸣声单调低沉。

分布:本属约15种分布于非洲、欧洲和亚洲。中国有5种,几乎遍及各省区。

3

18. 鸽子(家鸽、鹁鸽)

体长295~360毫米;头、颈、胸和上背为石板灰色;上背和前胸有金属绿和紫色闪光,背的其余部分为淡灰色;翅膀上各有一黑色横斑;尾羽石板灰色,其末端为宽的黑色横斑。雌雄相似。鸽类均体形丰满;喙小,性温顺。对于鸽子究竟依靠什么方法识别归巢方向,还没有一个定论。磁场说、太阳说、气味说等都各自有其根据。

分布广泛

雀形目: 体型一般较小,外部形态极为多样。鸣肌发达,大都善于鸣叫,该目种类很多,占现存鸟类的绝大多数。体型不一;喙、翼变化甚大,腿较细短;嘴全部被角质,嘴基无蜡膜;三趾向前,一趾向后,足趾均在一平面上。大多巧于在树木上或灌丛间营巢。雏鸟为晚成性。本目为鸟类中最高等的类群。在中国,雀形目共有28科,约650种。分为4个亚目:①阔嘴鸟亚目,②霸鹟亚目,③琴鸟亚目,④鸣禽亚目。

19. 八哥(鸲鹆、鹦鹆、寒皋、华华)

雀形目 椋鸟科体长约25厘米。全身羽毛黑色而有光泽,嘴和脚黄色额前羽毛耸立如冠状;两翅有白色斑,飞行时尤为明显,从下面看宛如“八字”,故有八哥之称;尾羽具有白色端。善于模仿。

分布:广泛分布于华南和西南地区。台湾、海南岛等地。

20. 鹩哥(秦吉了、九宫鸟、海南鹩哥、海南八哥、印度革瑞克)

雀形目、椋鸟科体大(29厘米)的闪辉黑色八哥。具明显的白色翼斑,特征为头侧具橘黄色肉垂及肉裾。 虹膜-深褐;嘴-橘黄;脚-黄色。 叫声:响亮、清晰、而尖厉的啼声,各种清晰哨音及模仿其他鸟的叫声。栖于高树,多成对活动,有时结群头形大而圆、体形大者为雄性;头形小而尖,体形也小,这样的鸟多为雌性。

分布:印度至中国、东南亚、巴拉望岛及大巽他群岛。

佛法僧目:成员体型大小不一,生活方式多种多样,多数种类以昆虫和小动物为食,有些种类食鱼,还有些种类食果实。佛法僧目有9科,很多科分布局限于热带,亚热带地区,其它科则分布比较广泛,我国有5科。

21. 冠斑犀鸟(斑犀鸟)

佛法僧目 犀鸟科。全长75厘米左右。上体黑色,除后颈和腰外,均有金属绿色光泽。枕羽延长成冠状;喉两侧有淡黄色斑。两翅和尾的金属光泽更为耀眼,翅缘和飞羽先端白色。尾羽具宽阔的白色先端。上胸黑色,下体余部纯白。嘴象牙黄色,上具盔突。脚铅黑色。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分布:产于云南西部、南部、广西西南部。

22. 双角犀鸟

佛法僧目 犀鸟科。全长约120厘米。体羽主要为黑白两色。喙和盔突巨大呈蜡黄色,顶部双隆起形似双角;周围羽毛向两侧扩展至眼后,与颏、喉连成一圈黑色;头的余部及颈白而沾黄。上体及胸皆黑色。翅黑色,飞羽基部和先端白色。尾白色具宽阔的黑色带纹。腹至尾下覆羽白色。栖息于常绿阔叶林中,常5、6只至数十只结群活动。繁殖习性似冠斑犀鸟。 分布:云南南部

鹦形目:鹦形目有鹦鹉科(Psittacidae)与凤头鹦鹉科(Cacatuidae)两科,种类非常繁多,有82属358种,是鸟类最大的科之一。鹦鹉是典型的攀禽,对趾型足,两趾向前两趾向后,适合抓握,鹦鹉的嘴强劲有力,可以食用硬壳果。鹦鹉主要是热带,亚热带森林中羽色鲜艳的食果鸟类,在世界各地的热带地区都有分布。在南半球有些种类扩展到温带地区,也有一些种类分布到遥远的海岛上。鹦鹉在拉丁美洲和大洋洲的种类最多,在非洲和亚洲种类要少得多。

23. 虎皮鹦鹉(娇凤、彩凤、阿苏儿)

4

鹦形目 鹦鹉科。体长16~18厘米。前额、脸部黄色。颊部有紫蓝色斑点。上体密布黄色和

黑色相间的细条纹。腰部、下体绿色。喉部有黑色的小斑点。尾羽绿蓝色。虹膜白色。嘴灰

色。脚灰蓝色。雄鸟鼻包为淡蓝色,雌鸟为肉色。

分布:广阔分布在澳洲的内陆地区

24. 金刚鹦鹉

鹦形目 鹦鹉科。产于美洲热带地区,是大型鹦鹉中色彩最漂亮、体型最大的一个属,整个

金刚家族可分为六个族系,大都属大型攀禽。被称做是大力士,主要是因为它的那个啄劲。

百毒不侵。金刚鹦鹉很胆小,见了人就飞。

25. 琉璃金刚鹦鹉

鹦形目,鹦鹉科琉璃金刚鹦鹉是最常见的金刚鹦鹉,体长约86cm。在海拔500公尺(1,650

呎)以上就很少见到它们的踪影,通常成对或一小群活动,也会与绿翅金刚鹦鹉或绯红金刚

鹦鹉等其它种类鹦鹉一起出现觅食或在岩壁上啃食土块,食物包括各种水果、种子、坚果、

昆虫等。

分布:巴拿马东部、巴西东南方及波利维亚和巴拉圭、哥伦比亚、委内瑞拉、阿根廷北方等

南美热带低地。

鹤形目:除少数种类外,概为涉禽。眼先被羽或裸出;翅大都短圆,第1枚初级飞羽较第 2枚

短;尾短,有12枚尾羽。颈和脚均较长,胫的下部裸出;脚趾一般细长,后趾不发达或完全

退化,存在时位置亦较高;趾间无蹼,有时具瓣蹼。不具真正的嗉囊,盲肠较发达。鸣管由气

管与支气管的一部分构成;鹤的气管 发达,能在胸骨和胸肌间构成复杂的卷曲,有利于发声

共鸣。现存8亚目12科约189种。

26. 苍鹭

鹤形目 鹭科。约1米的大型涉禽。体重1300~1900克。多单独活动。长时间静静地站立在

浅水中,待小鱼游近,快速伸颈啄捕。飞行时颈缩成“S”形,长腿向后伸直,缓慢扇动双

翅。傍晚飞行时常发出低沉粗哑的“哇、哇”的叫声。集群在树上做窝。在中国大部分地区

是夏侯鸟,在东南和西南地区的南部越冬。

分布:云南各地。中国除青藏高原外其它各地。

27. 夜鹭(水洼子、灰洼子星鸦、灰洼子、苍鳽、星鳽、夜鹰(浙江)、夜鹤、夜游鹤)

鹤形目 鹭科。头顶、后颈、枕、羽冠及背部黑色,枕部具2~3根狭白色冠羽;下体白色;

翅及尾羽灰色。额、头顶、枕、羽冠、肩背黑蓝色且具金属光泽;额基和眉纹白色;后枕部

着生2~3根辫状白色冠羽;腰、两翅和尾羽灰色;颏、喉白色;颊、颈侧、胸和两胁淡灰

色,腹白色。虹膜血红色;眼先裸露部黄绿色;嘴黑色,跗跖和趾黄色。

分布:常见于华东、华中及华南的低地,近年来在华北亦常见。国外见于美洲、非洲、欧洲

至日本、印度、东南亚、大巽他群岛。

28. 白鹭

鹤形目 鹭科。体大羽长,体长约90cm,是白鹭属中体型较大者,夏羽的成鸟全身乳白色;

嘴巴黑色;头有短小羽冠;肩及肩间着生成丛的长蓑羽,一直向后伸展, 通常超过尾羽尖端10多厘米,有时不超过;蓑羽羽干基部强 硬,至羽端渐小,羽支纤细分

散;冬羽的成鸟背无蓑羽,头无羽冠,虹膜淡黄色。白鹭属又分五个种:大白鹭、中白鹭、

小白鹭、黄嘴白鹭和岩鹭。我国拥有鹭科鸟禽20种,其中以白鹭属的最为珍贵。

分布:广泛分布于我国各省

29. 灰鹤(玄鹤、千岁鹤)

鹤形目 鹤科。灰鹤体羽灰色,后背颜色微棕,两颊至颈侧灰白,喉前及后颈灰黑色,嘴、

脚灰色,飞羽和覆羽都为黑色。头顶后部无毛,色红。体长1.1-1.15米,现存12万只。在

我国被列为二级保护动物。有两个亚种。

5

分布:我国可见到灰鹤的东部亚种,在新疆天山、内蒙呼伦贝尔、黑龙江、吉林等地繁殖。迁徙经新疆西部、东北及华北,在长江中下游、四川西部和华南各地越冬。

30. 丹顶鹤(仙鹤,被喻为长寿象征)

鹤形目 鹤科。栖息于开阔平原、沼泽、湖泊、海滩及近水滩涂。成对或结小群,迁徙时集大群,日行性,性机警,活动或休息时均有只鸟作哨兵。候鸟。迁徙时排成"一"字形或"V"字形。以鱼、虾、水生昆虫、软体动物、蝌蚪及水生植物的叶、茎、块根、球茎、果实等为食。中国Ⅰ级保护动物,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Ⅰ。

31. 白枕鹤(红面鹤,土鹤)

鹤形目 鹤科。:大型涉禽,是一种体型略小于丹顶鹤的优美的鹤。体羽蓝灰色,腹部较深,背部较浅,脸颊两侧红色,繁殖期尤为鲜艳;头和颈的后部及上背是白色的。长约140厘米。体羽多为蓝灰色。额及脸部皮肤裸露为赤红色;耳区有一簇黑色羽;头顶、颏、喉及后颈为白色,喉部白色羽毛部分,其宽度向下变窄,呈“V”字形。外侧飞羽灰色,内侧飞羽白色;前颈、下体、尾羽灰黑色。嘴黄绿色。脚暗红色。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分布:我国北方和西伯利亚东南风南部

32. 戴冕鹤(西非冠鹤)

鹤形目 鹤科。西非冠鹤体长70-90厘米,体重2000-4000克。雌雄鹤羽色基本相同。通体为黑色。喙粗直,呈灰黑色,鼻孔位于中部,额部向外凸出,具乌黑色的绒羽,枕部具无数条土黄色绒丝向四周放射,形成一个美丽的绒球,称之为冠羽,面颊上白下红,与乌黑色的额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色彩。颈长,羽毛为灰白色,喉部具有玫瑰红色的肉垂。除次级飞羽为灰白色外,其余羽毛为黑色。跗与趾呈蓝黑色。

分布:主要产于西非塞内加尔到中非的尼日利亚。大约在20世纪初引入我国。

33. 黑颈鹤(青庄、冲虫(藏语))

鹤形目 鹤科,全身灰白色,颈、腿比较长,头顶皮肤血红色,并布有稀疏发状羽。除眼后和眼下方具一小白色或灰白色斑外,头的其余部分和颈的上部约2/3为黑色,故称黑颈鹤。初级飞羽和最内侧延长的次级飞羽呈黑色,后者被覆于尾羽上面。外侧次级飞羽内翈和尾羽黑色,尾上覆羽灰色。虹膜黄色。嘴角橄榄绿到角灰色,端部黄。附跖和趾黑色,雌雄相似。幼鸟棕黄色,颈、背、翅部略深,腹部颜色较淡,其嘴、腿为肉红色。黑鹤颈体重在5.3至

5.7公斤之间,体长1.14到1.18米。通常被认为是中国特有鸟类。中国I级重点保护种类。 分布:云南东北部和西北部。中国青藏高原及邻近地区。

鸥形目:嘴细而侧扁;翅尖长;尾短圆或长而呈叉状;脚短,前趾间具蹼,雄性不具交接器。世界有4科24属115种,中国有4科15属37种。多系海洋鸟类,有些见于内陆江河湖沼。4科是:①鸥科,有9属86种。分布几遍全球,是沿海一带常见的种类。②贼鸥科,有1属5种。主要分布于南极、智利、几内亚和两极间许多岛屿上。③剪嘴鸥科,有1属3种。分布于印度、缅甸、越南以至中国广东。④海雀科,有13属21种。主要分布于北大西洋和太平洋;中国东海岛屿亦有繁殖。

34. 海鸥

羽毛多为白色,嘴扁平,前趾有蹼,翼长而尖。生活在湖海上,捕食鱼、螺等。翅长,极善于飞行,飞行姿态优雅,脚上有蹼,雌雄同色,以灰、褐为主,腹部多为白色,有些种类不易区分。 分布遍及全球。

雁形目:中、大型游禽。羽毛致密;嘴多扁平,先端具嘴甲;前趾间具蹼,后趾形小而不踏地;雌雄外形不同,雄性具交接器。分布全世界,大多具有季节性迁徙的习性。在地面上或树洞中营巢;雏鸟为早成性。本目有2科:叫鸭科和鸭科。鸭科是一类重要资源,全世界约有150种。中国有绿头鸭、天鹅、豆雁等。

6

35. 黑天鹅

雁形目 鸭科 。分布广泛。大型游禽。体长80~120cm,体重6000~8000g。全身羽毛卷曲,主要呈黑灰色或黑褐色,腹部为灰白色,飞羽为白色。嘴为红色或橘红色,靠近端部有一条白色横斑。虹膜为红色或白色,跗跖和蹼为黑色。

分布: 分布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包括澳大利亚、新西兰、塔斯马尼亚及其附近的岛屿。) 澳大利亚珀斯又有黑天鹅的故乡之称,

36. 狮头鹅

雁形目 鸭科。 全身羽毛及翼羽均为棕褐色,边缘色较浅、呈镶边羽。由头顶至颈部的背面形成如鬃状的深褐色羽毛带。羽毛腹面白色或灰白色。狮头鹅体躯呈方形,头大颈粗,前躯略高。头部前额肉瘤发达,向前突出,覆盖于喙上。两颊有左右对称的肉瘤1~2对,肉瘤黑色。喙短、质坚、黑色,与口腔交接处有角质锯齿。脸部皮肤松软,眼皮凸出、多呈黑色,外观眼球似下陷,虹彩褐色。颌下咽袋发达,一直延伸至颈部。胫粗蹼宽,胫、蹼都为橘红色,有黑斑。皮肤米黄色或乳白色。体内侧有似袋状的皮肤皱褶。

分布:我国原产地粤东饶平县溪楼村,现推广至全国;全球分布广泛。

37. 白天鹅

雁形目鸭科。具有长颈,体坚实,脚大,在水中滑行时神态庄重,飞翔时长颈前伸,徐缓地扇动双翅。属留鸟,没有迁徙的习性。喜欢集群营巢,有固定的配偶,实行一夫一妻制,一旦配对后永不分离。

分布:世界各地。

38. 绿头鸭(大野鸭、青边、大麻鸭、大红腿鸭 )

雁形目鸭科。雄鸭的头和颈呈绿色而带金属光泽,尾部中央有4枚尾羽向上卷曲如钩。体重910-1250克,体长500-608毫米。雄鸭上体大都暗灰褐色,下体灰白;白色的颈环分隔着黑绿色的头和栗色的胸部;翼镜紫色;尾羽白色,正中4枚黑色,其末端上曲如钧。雌鸭背面黑褐色并杂以浅棕红色的宽边;腹面暖棕红色,且散布褐色斑点;尾羽不卷曲。

分布:分布几遍全国。国外除亚洲有分布外,还见于欧洲、北非、北美(中美洲)。

39. 鸳鸯(乌仁哈钦、官鸭、匹鸟、邓木鸟)

雁形目 鸭科。鸳指雄鸟,鸯指雌鸟。雁形目鸭科,小型游禽。全长约40厘米。雄鸟羽色艳丽,并带有金属光泽。额和头顶中央羽色翠绿;枕羽金属铜赤色,与后颈的金属暗绿和暗紫色长羽形成冠羽;头顶两侧有纯白眉纹;飞羽褐色至黑褐色,翅上有一对栗黄色、直立的扇形翼帆。尾羽暗褐,上胸和胸侧紫褐色;下胸两侧绒黑。镶以两条纯白色横带;嘴暗红色。脚黄红色。雌鸟体羽以灰褐色为主,眼周和眼后有白色纹;无冠羽、翼帆。腹羽纯白。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鸳鸯还是吉林市的市鸟。

分布:鸳鸯多在东北北部、内蒙古繁殖;东南各省及福建、广东越冬;少数在台湾、云南、贵州等地是留鸟。

40. 斑头雁(白头雁)

雁形目 鸭科。体重2070~3000克,体长670~857毫米。顶白而头后有两道黑色条纹为本种特征。喉部白色延伸至颈侧。头部黑色图案在幼鸟时为浅灰色。飞行中上体均为浅色,仅翼部狭窄的后缘色暗。下体多为白色。 虹膜-褐色;嘴-鹅黄,嘴尖黑;脚-橙黄。 分布:繁殖于中国极北部及青海、西藏的沼泽及高原泥淖,冬季迁移至中国中部、西藏南部及云贵高原。国外见于印度和盂加拉等国。

41. 斑嘴鸭(谷鸭、黄嘴尖鸭、火燎鸭 )

雁形目 鸭科。体形大小似绿头鸭,体重890~1340克,体长560-632毫米。雌雄两性羽色近似。体羽多为暗褐色;头侧有明显淡白黄色眉斑;嘴峰黑色,尖端黄色而不同于其他野鸭;颊、须、喉与前颈均白色;翼镜呈金属蓝绿色并闪灰紫色。虹膜黑褐。

7

分布:东自东北,西达甘肃,南抵广东、云南及西藏;常在华中和华南地区终年留居。国外见于印度、斯里兰卡、苏丹、澳大利亚及新西兰等国。

42. 鸿雁(大雁、洪雁、冠雁、原鹅)

雁形目 鸭科。体长800~930毫米。背、肩三级飞羽及尾羽均暗褐色,羽缘淡棕色;下背和腰黑褐;前颈下部和胸均呈淡肉红色;头顶及枕部为棕褐色;头侧浅桂红色;须及喉棕红颈白色,后颈正中呈咖啡褐色。虹膜赤褐色或褐色。雄雁的上嘴基部有一瘤状突。

分布:我国东北、内蒙古、新疆、青海、河北、河南、山东及长江下游、台湾有分布。国外见于西伯利亚等地区。

鹳形目:中型涉禽。颈和脚均长,脚适于步行;嘴形侧扁而直;眼先裸出;胫的下部裸出;后趾发达,与前趾同在一平面上。本目共有6科,中国有3科:①鹭科(Ardeidae),如白鹭;②鹳科(Ciconiidae),如白鹳;③鹮科(Threskior-nithidae),如朱鹮。

43. 白鹳(老鹳)

鹳形目鹳科。体形修长,体长约1200毫米,翅长 600毫米以上;嘴长而直,可达210毫米;颈与腿亦长,雄体跗□长达245毫米。身体几乎为纯白色。肩羽、翼上大覆羽、初级覆羽及飞羽均呈光灰黑色,大部分飞羽外羽呈银灰色。眼乳白色;外轮黑色;嘴黑色,下嘴腹面红色;眼周及颊部裸区红色。雌雄羽色相同。眼周、颊部裸区及腿脚均为红色。我国I级保护动物,严禁捕猎。

分布于东北、河北、长江下游以至福建、广东及台湾。国外见于欧洲、非洲、中亚、南亚(印度)和东亚(日本)等。

44. 黑鹳(乌鹳、黑巨鸡)

鹳形目鹳科。大型涉禽。全长约110厘米。嘴长而粗壮。上体、翅、尾、胸部羽毛黑色,泛有紫绿色光泽。眼周裸皮红色。胸以下的下体白色。嘴和脚红色国家l级重点保护动物,《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将其置于附录I,禁止在国际间进行贸易。。

分布:分布于新疆、青海、甘肃、内蒙古、辽宁、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在长江以南越冬;台湾。在东北、河北、新疆及甘肃北部繁殖;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越冬。

45. 火烈鸟(大红鹳、红鹤)

鹳形目红鹳科红鹳属。 一种大型涉禽。脖子长,常呈S型弯曲。通体长有洁白泛红的羽毛。红色并不是火烈鸟本来的羽色,而是来自其摄取的浮游生物。嘴短而厚,上嘴中部突向下曲,下嘴较大成槽状 ;颈长而曲 ;脚极长而裸出,向前的3趾间有蹼 ,后趾短小不着地;翅大小适中;尾短;体羽白而带玫瑰色 ,飞羽黑,覆羽深红,诸色相衬,非常艳丽。 分布:地中海沿岸,东达印度西北部,南抵非洲,亦见于西印度群岛

鹤鸵目:是世界上第二大的鸟类,仅次于鸵鸟,翼非常退化,比鸵鸟和美洲鸵鸟的翅膀更加退化。鹤鸵目和美洲鸵鸟一样,也有三个脚趾。鹤鸵目分布于澳大利亚和新几内亚等地,有两科四种。

46. 鹤鸵(食火鸡)

鹤鸵目鹤鸵科。体高1.7米,重约70千克。头顶有高而侧扁的、呈半扇状的角质盔;头颈裸露部分主要为蓝色;颈侧和颈背为紫、红和橙色,前颈有2个鲜红色大肉垂。足具3趾,均向前。体被亮黑色发状羽;翅小,飞羽羽轴特化为6枚硬棘。雌雄羽毛相似,但雌鸟体型较大,前颈的2个肉垂亦较大。

分布:分布于大洋洲东部、新几内亚和附近岛屿。

鸵形目:在动物分类学上是鸟纲古颚总目下中的一个目,包括很多巨大不能飞的鸟,如鸵鸟。这一目只包括一科一属,即鸵鸟属,原来鹤鸵、鸸鹋等动物亦属于这一目,但现在已经独立为鹤鸵目,使鸵鸟目只余下各种鸵鸟。现在于Charles C. Sibley利用DNA分析所作之新分 8

类法,鸵鸟目变成鸵鸟下目,和美洲鸵鸟下目(美洲鸵鸟目)合组鸵鸟亚目,鸵鸟亚目再和鹤鸵亚目合组鸵形目。

47. 鸵鸟:(非洲鸵鸟)是现代鸟类中最大者,雄鸟高约2.75米。体重可达135千克,体高近3米。两翼退化,不能飞翔,后肢粗壮有力,足仅2趾(第3、4趾),适于奔走。胸骨不具龙骨突,无尾综骨和尾脂腺。雄鸟具交配器。它们生活在沙漠草原地带。群居,日行性。嗅听觉灵敏,善奔跑。以植物的颈、叶、种子、果实及昆虫、蠕虫、小型鸟类和爬行动物等为食。

分布: 分布于非洲和阿拉伯半岛的部分地区。产于非洲。

哺乳纲:

食肉目:俗称猛兽或食肉兽。牙齿尖锐而有力,具食肉齿(裂齿),即上颌最后1枚前臼齿和下颌最前1枚臼齿。上裂齿两个大齿尖和下裂齿外侧的2大齿尖在咬合时好似铡刀,可将韧带、软骨切断。大齿异常粗大,长而尖,颇锋利,起穿刺作用。

48. 狼

食肉目犬科。犬科中体型最大者,,体长1500-2050毫米,肩高50~70厘米,体重26-79千克。四肢矫健,适于奔跑;吻部略尖;耳廓直竖;尾毛长而蓬松。上体一般为浅黄、暗黄、灰棕和浅灰色,腹部和四肢内侧白色,但四肢内面以及腹部毛色较淡。前足5趾,后足4趾。领域范围达160-350平方公里。性情凶残。2-3月交尾,妊娠60-63天,每胎平均7仔。 分布:世界性广泛分布,但当前狼的分布区已大大缩小,特别是在北美和西欧。狼在国内分布于除台湾、海南岛及其它一些岛屿外的各个省区,但目前主要分布在东北、内蒙以及西藏人口密度较小的地区。

49. 黑豹

食肉目猫科。 栖息于森林、山区、草地和荒漠。性情孤独,夜间活动,能爬树、游泳。奔跑速度每小时60公里,能跳6米远、3米高。视觉、听觉、嗅觉极为灵敏,捕食各种中小型动物。孕期约100天,每胎产1-3仔。3岁性成熟,寿命20多年。黑豹是金钱豹的黑色变种,眼睛成蓝色。

分布:亚洲南部、阿拉伯半岛和非洲。

50. 金钱豹(银豹子、豹子、文豹 )

食肉目 猫科。体型与虎相似,但较小,为大中型食肉兽类。体重50千克左右,体长在1米以上,尾长超过体长之半。头圆、耳短、四肢强健有力,爪锐利伸缩性强。豹全身颜色鲜亮,毛色棕黄,遍布黑色斑点和环纹,形成古钱状斑纹,故称之为“金钱豹”。其背部颜色较深,腹部为乳白色。的体能极强,视觉和嗅觉灵敏异常,性情机警,既会游泳,又善于爬树,成为食性广泛、胆大凶猛的食肉类。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分布:我国分布于广州、云南等地。

51. 东北虎(西伯利亚虎、满洲虎、阿穆尔虎)

食肉目 猫科。东北虎是现存最大的猫科动物,平均体长为1.8―2.8米,尾长0.9米,体重227―272千克,最大的记录为780千克4米长,是在饿罗斯发现的,东北虎主要分布于中国的东北地区,国外见于西伯利亚。体色夏毛棕黄色,冬毛淡黄色。背部和体侧具有多条横列黑色窄条纹,通常2条靠近呈柳叶状。头大而圆,前额上的数条黑色横纹,中间常被串通,极似“王”字,故有“兽中王”之美称。耳短圆,背面黑色,中央带有1块白斑。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已将东北虎列为全球十大濒危动物之首。

分布:分布:中国的东北地区,国外见于西伯利亚。

52. 孟加拉虎

食肉目 猫科。体色呈黄或土黄色,身上有一系列狭窄的黑色条纹,腹部呈白色,头部条纹则较密,耳背为黑色,有白斑.雄性孟加拉虎从头至尾平均身长2.9米大约220公斤;雌性略小,测 9

得大约2.5米长体重接近140公斤肉食性,以各种大,小型哺乳动物为食,孟加拉虎的猎物主要是野鹿和野牛。

分布:孟加拉虎的栖息地范围很广,包括很高、很冷的喜玛拉雅山针叶林、沼泽芦苇从、印度半岛的枯山上、印度北部苍翠繁茂的雨林和干燥的树林,也有一些穿过了尼泊尔、孟加拉、不丹等。

53. 狮

食肉目 猫科。狮是唯一一种雌雄两态的猫科动物。狮的体型巨大,公狮身长可达180cm,母狮也有160cm。狮的毛发短,体色有浅灰、黄色或茶色,不同的是雄狮还长有很长的鬃毛,鬃毛有淡棕色、深棕色、黑色等等,长长的鬃毛一直延伸到肩部和胸部。那些鬃毛越长,颜色越深的家伙或许在母狮眼里是英武挺拔的帅哥,常常更能吸引?女士们'的注意。狮的头部巨大,脸型颇宽,鼻骨较长,鼻头是黑色的。狮的耳朵比较短,耳朵很圆母狮的耳朵好像是个短短的半圆,而美洲狮的耳朵则比较长,耳尖也比较尖。另外,狮属于猫科动物中的豹亚科,而美洲狮则为猫亚科,两者相差颇远。)。狮的前肢比后肢更加强壮,它们的爪子也很宽。狮的尾巴相对较长,末端还有一簇深色长毛。

分布:欧洲东南部、中东、印度和非洲大陆。

54. 东北棕熊

食肉目 熊科。世界上第二大的熊科动物。它们的头大,尾巴短,四肢短而粗,脚掌大,趾端有带钩的爪,能爬树。体形健硕,肩背隆起,粗密的被毛有着不同的颜色。 棕熊体型较大,公熊体重大约135-390kg;母熊则有95-205kg左右。棕熊肩背上隆起的肌肉使它们的前臂十分有力,前爪的爪尖最长能到15cm。

分布:我国东北及西伯利亚地区。

55. 大熊猫

食肉目 熊科。 大熊猫又称“猫熊”、“熊猫”、“花熊”,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国特有的珍贵动物,栖息在亚高山海拔2000—3500米间的竹林中。汉中主要分布在佛坪和洋县秦岭高山,间或在留坝和宁强西部发现。大熊猫被称为动物“活化石”。佛坪自然保护区有白色和棕色大熊猫。白色大熊猫除眼圈、耳朵和四肢下部外,其他部位毛色洁白;棕色大熊猫不同的是黑色部位的毛变为棕色毛。为中国一级保护动物。

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

分布:中国的四川、陕西、甘肃。

奇蹄目:包括小部分大型草食性有蹄动物。仅第三趾特别发达,其余各趾或不发达,或完全退化,趾端具蹄。头部有角或无角,生角者系表皮的衍生物,终生不脱换,与鹿类和牛、羊类的角都不同。门齿上下颌均存在,适于切草,犬齿存在或退化,臼齿齿冠高,咀嚼面宽阔,其上有复杂的棱脊,适于研磨草料。胃为单室胃。这类不反刍的食草动物,都有很大的盲肠和扩大的结肠,微生物在此像在反刍动物瘤胃内那样对纤维质食物进行发酵分解。肝无胆囊。分为3科:貘科、犀科和马科,其中貘科分布限于中美、南美和马来半岛。

56. 斑马

奇蹄目 马科。:南非洲产山斑马,除腹部外,全身密布较宽的黑条纹,雄体喉部有垂肉。非洲东部、中部和南部产普通斑马,由腿至蹄具条纹或腿部无条纹。非洲南部奥兰治和开普敦平原地区产拟斑马,身长约2.7米,鸣声似雁叫,仅头部、肩部和颈背有条纹,腿和尾白色,具深色背脊线。东非还产一种格式斑马,体格最大,耳长(约20厘米)而宽,全身条纹窄而密,因而又名细纹斑马。

分布:非洲。

57. 马

10

奇蹄目马科马属。草食性家畜。头面平直而偏长,耳短。四肢长,骨骼坚实,肌腱和韧带发育良好,附有掌枕遗迹的附蝉 (俗称夜眼) ,蹄质坚硬,能在坚硬地面上迅速奔驰。毛色复杂,以骝、栗、青和黑色居多;被毛春、秋季各脱换一次。食道狭窄,单胃,大肠特别是盲肠异常发达,有助于消化吸收粗饲料。无胆囊,胆管发达。牙齿咀嚼力强。

分布:世界各地广泛饲养。

58. 西藏野驴(野驴、骞驴)

奇蹄目 马科。大型有蹄类。外形与蒙古野驴相似,颈的背侧、肩部、背部为黄棕色,在冬季则变成浅棕色或棕褐色;颈的腹侧、胸、体侧、腹均为白色,与背侧毛色有明显的分界线。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分布:西藏、甘肃、青海、新疆和四川。

偶蹄目:因四肢末端的蹄均呈双数而得名。头上大多有角;胸腰部椎骨较奇蹄目为少股骨无第 3转子;四肢中第3、第4趾同等发育支持体重,胃大都为复室性,盲肠短小。除大洋洲本类动物以趾端的蹄着地而行,通常由粗大的第3、4趾均衡地承担体重,第2、5趾小而呈悬蹄,或缺如。以吃草、树叶为主,仅少数种类为杂食性。分布于世界各大洲。现存10科75属184种。

59. 骆驼

偶蹄目骆驼科骆驼属。是两种大型反刍哺乳动物的统称,分单峰驼和双峰驼。本科特征是头小、颈长,腿部细长,每足2趾(第3、4趾),具厚肉垫,趾尖有甲状蹄,胃3室,反刍。骆驼的耳朵里有毛,能阻挡风沙进入;骆驼有双重眼睑和浓密的长睫毛,可防止风沙进入眼睛;骆驼的鼻翼还能自由关闭。

分布:野生物种已经濒于灭绝。用于家畜的单峰驼主要见于苏丹,索马里,印度及附近国家,南非,纳米比亚和博茨瓦纳。现在估计约有1000只野生双峰驼生活在戈壁滩,以及少量生活在伊朗,阿富汗,哈萨克斯坦。

60. 河马

偶蹄目、河马科。河马的特点是吻宽嘴大,四肢短粗、躯体象个粗圆桶。胃3室不反刍。鼻孔在吻端上面,与上方的眼睛和耳朵呈一条直线。这样它全体潜伏水中只须将头顶露出水面就能嗅、视、听兼呼吸了。

体长3.75-4.6米,尾长约56厘米,肩高约1.5米,体重3-4.6吨,下犬齿长约60厘米,可重达3公斤。

分布:主要居住在非洲热带的河流间。

61. 岩羊(石羊)

偶蹄目 牛科。因喜攀登岩峰而得名。又名石羊。岩羊中等体型,体长1.15~1.65米,尾长10~20厘米,肩高75~90厘米,体重25~80千克,雄性比雌性大;头较小,眼大,耳小,颏下无须;雌雄均具角,雄性成体角粗但并不长,两角的基部接近,双角呈“V”形,向后外侧弯曲,外表具不明显的横棱,长达80厘米;体背面为棕灰或石板灰色带有蓝色,与岩石的颜色极相近,腹面及四肢内侧为白色,四肢的前面为黑色。

分布:中国青藏高原、 四川西部、云南北部、内蒙古西部、甘肃、宁夏北部、新疆南部、陕西等地,以及毗邻的尼泊尔、锡金、克什米尔地区。

62. 驼羊

偶蹄目 牛科。是南美四种骆驼形动物中最有名的一种,早在1000多年前被驯化,是西半球人驯化成驮兽的唯一一种动物。驼羊的肩高有1.2米,体重70-140公斤,它的身上长着优质而浓密的长毛。驼羊喜欢栖息在海拔高的草原和高原上,最高海拔可达5000米。驼羊喜欢小群生活在一起,一般5-10只。驼羊从不到树林和多岩的地方去,主要以草为食。驼羊 11

性情机警,视觉,听觉,嗅觉均很敏锐,奔跑速度也很快,每小时可达55公里,这些为它们在开阔地带生活,逃避敌害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分布:南美的西部和南部。

63. 白长角羚

偶蹄目 牛科。白角羚无论雌雄都生有弯刀似的长角,由于遭到大量的捕杀,数量已经不多,目前已经得到保护,被列为世界珍稀物种之一。生活于干旱的平原和沙漠地带。好合群,一般10多只一群;有时也合成大群,白天活动。感觉灵敏,善于奔跑,它那宽大的蹄子非常适于在沙漠中行走。它们主要以食草为生,因为它们生活的环境非常缺水所以“造就”了它们耐饥渴的本领。

分布:产于从非洲的摩洛哥和塞内加尔到埃及和苏丹一带。

64. 喜马拉雅塔尔羊(长毛羊、塔尔羊)

塔尔羊体长约1.1米,尾长约9厘米,肩高61-106厘米,体重可达100公斤。

它们栖息在有树木的山坡上。清晨和傍晚觅食,即吃草也吃树叶,几乎什么植物都吃。白天找有遮蔽的地方休息。它们结成群一起活动,有时可达30-40只。它们很警觉,对手难以接近,尤其是从坡下向上走更难接近它们,因为群中总有担任警卫的羊,密切注意着周围有无危险征兆.老年雄性在夏季另组成小群,居住在最崎岖险峻之处,到冬季回到大群中,一起过冬。

分布:模式种塔尔羊产在喜马拉雅山区、克什米尔、尼泊尔;阿拉伯塔尔羊产在阿拉伯半岛南部;尼尔吉里塔尔羊产在印度尼尔吉里山和印度南部。

65. 黑尾牛羚

偶蹄目 牛科. :体粗大,体长1.5~2.0米,尾长35~55厘米,肩高1~1.3米,成体体重230~275千克 ;头长,颈短,吻长,肩比臀高,腿细,眼相对较小;毛被短,光滑。白尾角马的毛色为黄褐至黑色,在吻部、喉部及前肢之间有黑色长簇毛,由鼻背至颈、肩部有鬃毛;直立的尾为白色,分布于非洲南部,现已近于绝灭;斑纹角马的毛银灰色,颈部、肩部至身体中部有褐色带斑;面部、鬃色、须 、尾均为黑色。两性均具角,角外面光滑,分向两侧再向上弯曲成钩状,形状似公牛角,外貌十分凶猛,实际上并不伤人。

分布:非洲德东部和南部

66. 马鹿( 赤鹿、八叉鹿、白臀鹿)

偶蹄目 鹿科 . 大型鹿类,体长180厘米左右,肩高l10~130厘米,成年雄性体重约200千克,雌性约150千克。雄性有角,一般分为6叉,最多8个叉,茸角的第二叉紧靠于眉叉。夏毛短,通体呈赤褐色;冬毛灰棕色。马鹿川西亚种,背纹黑色,臀部有大面积的黄白色斑,几盖整个臀部,与马鹿其他亚种不同,故亦称“白臀鹿”。 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分 布:东北、西北和四川、西藏等地

67. 麋鹿

偶蹄目 鹿科。俗称四不像,因其尾似驴非驴,蹄似牛非牛,颈似驼非驼,角似鹿非鹿。雄性麋鹿长有角,长达80厘米。雄性身高为1-3米体重为200公斤左右,尾巴较长。而雌性体重仅有100公斤。为中国1级保护动物。生活在沼泽、滩涂地带。群居、日行性。喜水、善游泳、跋涉。以野草、水生植物等为食。

分布:野生种已灭绝

68. 长颈鹿

偶蹄目 长颈鹿科。是偶蹄目中最独特的一类,牙齿为原始的低冠类型,不能以草为主食,只能以树叶为主食,舌头较长,可以用于取食,头上有短角,角上被有毛的皮肤覆盖。最高的雄长颈鹿身高可达6米,因此是陆地上最高的动物。

分布:通常组成小集团群居于撒哈拉沙漠以南的热带乾草原或树木稀少的半沙漠地带。 12

69. 羚羊(九尾羊)

哺乳纲 牛科。种类繁多,体型优美、轻捷,四肢细长,蹄小而尖,机警。有的种雌、雄均有角,有的仅雄的有角。尾长短不一。身高60~90厘米,常5~10头成群,有的一群可达数百只。一般生活在旷野或沙漠,有的栖息于山区地带。产于中国的有原羚、膨喉羚、藏羚和斑羚等。中国新疆所产赛加羚羊的角可供做药材。羚羊角常用做平肝熄风药。 分布:西藏,新疆等地。

70. 羚牛

偶蹄目 牛科。因它体形粗壮如牛,长2.1米,约重300公斤,活象一头小水牛,而头小尾短,又象羚羊,它叫声似羊,但性情粗暴又如牛,故名羚牛。它生有一对似牛的角,角从头部长出后突然翻转向外侧伸出,然后折向后方,角尖向内,呈扭曲状,故又称扭角羚。是一种高山动物,栖息于海拔3000—4000米的高山悬崖地带。喜欢群居,常十多只一起活动,多至二、三十只,甚至多达百只以上的大群。国家一类保护动物。

分布: 中国的西南和西北地区。国外见于缅甸、印度、尼泊尔和不丹。

71. 美洲野牛

偶蹄目 牛科。北美洲体型最大的哺乳类动物,和世界上最大野牛之一。尽管体型庞大,仍可维持60公里的奔跑速度。主要群体由雌牛和幼牛组成;雄性会另外组成单身汉群,只有交配时才会聚集在一起。平时以嫩茎晘草为食,无领域性。美洲森林野牛一般被认为是其亚种,但分类地位仍有争议。最近根据最新DNA研究显示,它和欧洲野牛亲源关系比所知还要接近。

分布:北美洲大平原地带。

灵长目:哺乳纲的一目,动物界最高等的类群。大脑发达;眼眶朝向前方,眶间距窄;手和脚的趾(指)分开,大拇指灵活,多数能与其他趾(指)对握。包括原猴亚目和猿猴亚目。该目包括11科约51属180种 ,主要分布于亚洲、非洲和美洲温暖地带。大多栖息林区。灵长类中体型最大的是大猩猩,体重可达275千克 ,最小的是倭狨,体重只有70克。

72. 金丝猴

脊椎动物,哺乳纲,灵长目,疣猴科。体长约70厘米,尾长约与体长相等或长些。鼻孔大,上仰。唇厚,无颊囊。背部的毛长发亮,颜色为青色。头顶、颈、肩、上臂、背和尾灰黑色,头侧、颈侧、躯干腹面和四肢内侧褐黄色。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分布于贵州省境内武陵山脉之梵净山。现在的具体分布地点主要在江口县的月亮坝、柏枝坪;松桃县的泡木坝、田家坝、白云寺、牛凤包;印江县的亚盘岭、淘金河上游和护国寺。

73. 猕猴(黄猴、恒河猴、广西猴)

灵长目 猴科。是我国常见的一种猴类,体长43~55厘米,尾长15~24厘米。头部呈棕色,背上部棕灰或棕黄色,下部橙黄或橙红色,腹面淡灰黄色。鼻孔向下,具颊囊。臀部的胼胝明显。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分 布 西南、华南、华中、华东、华北及西北的部分地区

74. 黑叶猴(乌猿)

灵长目 猴科。黑叶猴体形纤瘦,四肢细长。头小尾巴长,体长50~60厘米,尾长79~86厘米。头顶有黑色直立的毛冠;两颊至耳基部有白毛;成体全身乌黑色,体毛长而厚密,有光泽。手、足具乌黑扁平指(趾)甲;尾尖端白色。刚出生的小黑叶猴,全身乳黄色,头部则为金黄色,尾为黑色,30天左右全身变黑,但头部还是金黄色。

分布:仅产于广西,贵州,分布区域狭窄。

75. 黑猩猩

灵长目 猩猩科。是猩猩科中最小的种类,体长70~92.5厘米,站立时高1~1.7米,体重 13

雄性56~80千克,雌性45~68千克;身体被毛较短,黑色,通常臀部有1白斑,面部灰褐色,手和脚灰色并覆以稀疏黑毛;幼猩猩的鼻、耳、手和脚均为肉色;耳朵特大,向两旁突出,眼窝深凹,眉脊很高、头顶毛发向后;手长24厘米;犬齿发达,齿式与人类同;无尾。 分布:在非洲中部,向西分布到几内亚。

76. 白颊长臂猿(长臂猿、料猴、“南里”(傣))

灵长目 长臂猿科躯体更加纤细而四肢显得更长的一种长臂猿。雄性黑色,唯两颊各具一大型白斑,顶部的簇状冠毛显得更尖长而明显。雌性暗褐色冠斑呈多角形。躯体大部污黄色,胸腹的黑褐色稀少。

分布:为中、老、越三国交界地区的特有种,分布区非常狭窄,种的分布总面积可能不及800 平米。在我国云南仅见于西双版纳的勐腊和绿春黄连山。国外见于越南北部红河流域马江以西和老挝北部湄公河以东。

鳍脚目:身体一般是纺锤形(或流线型),体表密生短毛,头圆,颈短。四肢具有5趾,趾端一般有爪,趾间被肥厚的蹼膜连成鳍状,适于游泳,故称“鳍脚目”。耳廓小或无。鼻和耳孔有活动瓣膜,潜水时可关闭鼻孔和外耳道,尾小,夹在后肢间。口大,周围有触毛。牙齿为一出齿,齿分化不显著。现存的有三科:海狮科(Otariidae)、海豹科(Phocidae)及海象科(Odobenidae),中国仅有前2科

77. 海豹

鳍足目 海豹科。斑海豹体粗圆呈纺锤形,体重20~30千克。全身被短毛,背部蓝灰色,腹部乳黄色,带有蓝黑色斑点。头近圆形,眼大而圆。无外耳廓。吻短而宽,上唇触须长而粗硬,呈念珠状。四肢均具5趾,趾间有蹼,形成鳍状,具锋利爪;后鳍肢大,向后延伸,尾短小而扁平。雌性有一对乳房。毛色随年龄和季节发生变化,幼兽色深,成兽色浅。初生仔有一层具保护作用的白色绒毛。

分布:分布于全世界,在寒冷的两极海域都有,南极海豹生活在南极冰源,由于数量较少。南极海豹已被列为国际保护动物。

5月30日,泉城公园,观察植物园中的动物(多为昆虫),并对植物进行了识别鉴定。

5月31日,无棣海边。滨海动物的采集及鉴别。

无棣海边古贝壳堤与河北省的贝壳滩相连,组成了国内独有、世界罕见的贝壳滩脊海岸,与美国圣路易斯安那州古贝壳堤和南美苏里南贝壳堤并称世界三大古贝壳堤,距今已有20xx年的历史。无棣古贝壳沙堤——也是世界上罕见的天然生物博物馆。无棣贝壳堤岛与湿地系统自然保护区四季气候湿润,鸥鸟低飞,药香袭人。保护区内有文蛤、四角蛤、扁玉螺等贝类和鱼、虾、蟹、海豹等海洋生物50余种;有落叶盐生灌丛、盐生草甸、浅水沼泽湿地植被等各种植物群落,包含各类植物共350种。是研究黄河变迁、海岸线变化、贝壳堤岛的形成等环境演变以及湿地类型的重要基地。

78. 方蟹

节肢动物中的甲壳纲,头胸甲近圆方形,前侧缘有两齿。螯角长节腹内缘突出呈锋锐之隆形,背甲紫黑色;步足及螯足则为漂亮的紫色。胸甲方形,身体扁平,背甲光滑,表面具横行斜线。

79. 文蛤(车螺,花蛤,黄蛤,海蛤,贵妃 蚌)

贝壳呈卵圆形。壳质坚厚,膨胀。壳顶稍突出,稍向前方弯曲。小月面宽,椭圆形或略呈梭形,盾面梭形。韧带长,突出。贝壳前端边缘椭圆,后端边缘略呈截形。贝壳表面灰黄色或深褐色,有的具带状花纹或褐色斑点,花纹长,不规则。壳面有细密的放射肋,顶端极细弱,至腹面逐渐加粗,与同心生长纹交错形成布纹状。壳内面灰黄色,略带紫色。铰合部细长,每壳有主齿3枚,左壳前2校与右壳后2枚顶端分叉。

14

80. 泥螺(吐铁、麦螺、梅螺)

为太平洋西岸海水及咸淡水特产的种类。在我国沿海均有分布。 体呈长方形,头盘大而肥厚,外套膜不发达。侧足发达,遮盖贝壳两侧之一部分。贝壳呈卵圆形,幼体的贝壳薄而脆,成体较坚硬、白色,表面似雕刻有螺旋状环纹,内面光滑,有黄褐色外皮。无螺塔和脐、无厣。

81. 扁玉螺

贝壳呈半球形,坚厚,背腹扁而宽。壳顶低小,螺旋部较短,体螺层宽度突然加大。壳面光滑无肋,生长纹明显。壳面呈淡黄褐色,壳顶为紫褐色,基部为白色。在每一螺层的缝合线下方有一条彩虹样的褐色色带。壳口卵圆形,外唇薄,呈弧形;内唇滑层较厚,中部形成与脐相连接的深褐色胼胝,其上有一明显的沟痕。脐孔大而深。厣角质,黄褐色。

82. 魁蚶( 焦边毛坩、大毛蛤、赤贝、血贝)

大型蚶,壳高达 8厘米,长 9厘米,宽 8厘米。壳质坚实且厚,斜卵圆形,极膨胀。左右两壳近相等。背缘直,两侧呈钝角,前端及腹面边缘圆,后端延伸。壳面有放射肋42~48条,以43条者居多。放射肋较扁平,无明显结节或突起。同心生长轮脉在腹缘略呈鳞片状。壳面白色,被棕色绒毛状壳皮,有的肋沟呈黑褐色。壳内面灰白色,其壳缘有毛、边缘具齿。铰合部直,铰合齿约70枚

1. 贻贝(海红)

壳呈楔形,前端尖细,后端宽广而圆。一般壳长6~8厘米,壳长小于壳高的2倍。壳薄。壳顶近壳的最前端。两壳相等,左右对称,壳面紫黑色,具有光泽,生长纹细密而明显,自顶部起呈环形生长。壳内面灰白色,边缘部为蓝色,有珍珠光泽。铰合部较长,韧带深褐色,约与铰合部等长。铰合齿。不发达。后闭壳肌退化或消失。足很小,细软。

实习总结

通过这次动物学野外实习,以及对实习报告的整理,归纳。我对动物学的理论知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昆虫标本的采集、制作,增强了动手能力,更懂得了“学,无处不在的道理”。 通过对动物标本的采集和处理以及对自然界进行观察和记录,我们的独立工作、观察和总结能力得到了加强。同学们在团结协作的过程中增进了友谊。在之后的实习过程中,我们观察认识各种动物,当课本中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并在实践中得到巩固。,提高了自身素质。充分认识到生态环境与各类动物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在以后的学习中要多和老师同学交流、讨论。以获得更多的知识。,美好的未来打好地基。

年 月 日

1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