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实践教学原著导读读书心得

思政课实践教学原著导读读书心得

读一国两制有感

学院名称:

班 级:

姓 名:

学 号:

成 绩:

20xx年 8

月 20 日

近现代以来,我国在政策·方针上可以说有着一些开天辟地的创举,在历史上熠熠生辉,其中最璀璨的一颗莫过于伟大的一国两制方针,它不仅让邓小平这个名字闻名中外,更是让与祖国分离上百年的香港澳门重回祖国怀抱。

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时候,祖国建国已有几十年的样子,大陆发展态势基本稳定,人们都渴望着全国的统一。邓小平主席更是忧心忡忡,经过他的日思夜想,终于在19xx年创造性地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概念。具体就是大陆实行社会主义,港澳台实行资本主义。虽然起初是针对宝岛台湾的回归,但是慧眼终于发挥了作用,成功用于香港澳门的回归问题,这样一条构想没有就此作废,辛苦更没有白费。在邓小平主席和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谈判时,他的一字一语不得不值得我们深思,正是他的这种个人魅力以及正确的理念,让英国人只能归还香港,葡萄牙送还澳门。

今天当我看完一国两制的具体内容时,心情是万分喜悦的,因为中国出现了邓小平主席是咱们的福气,是全人类的造化。我想就五点内容谈谈我的一些浅薄的看法。第一点,中国政府为解决香港问题所采取的立场、方针、政策是坚定不移的。我国政府在一九九七年恢复香港主权后,香港现行社会经济制度不变,法律基本不变,生活方式不变,香港自由港的地位和国际贸易、金融中心的地位也不变,北京除了派发军队以外,不向香港特区政府派出干部也不变。这点鲜明扼要地指出了我们政府的坚定立场,为了让香港回归,我们找到了正确的方针,也更不会说放弃。我们相信凭我们的一切努力,统一终将是囊中之物。当某些外国的怀有侥幸心理的敌对分子看到这句话时,我想他们的心里都彻底没底了吧。是的,我相信,当香港的同胞看到时心里也是万分高兴吧。另外,这点里,我国政府承诺了一国两制的实施,同时又不干涉香港同胞的日常生活,社会运行方式以及政府的管理人员配置。这对于顺利回归的积极作用是毋庸置疑的,更是鼓舞人心的。第二点,我们的政策是实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具体说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十亿人口的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这条要点直奔主题,阐明了一国两制的核心。大陆实行社会主义这是大陆现状决定的,也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大陆人民必然是永远拥立的。而港澳台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完全不是邓主席的天马行空的奇思,更不是完全的胡扯,确实是符合港澳台的地方民情的。港澳台自从被列强霸占后,长期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模式,重要的是一直发展相对来说不错且稳定。试想,当时如果执意要让他们也搞社会主义,恐怕不仅社会动荡,经济消退,人员失业,而且港澳台估计永远都回不来了。这个后果我们大陆是承担不起的。第三点,“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是我们根据中国自己的情况提出来的,不是一时的感情冲动,也不是玩弄手法,完全是从实际出发的,是充分照顾到香港的历史和现实情况的。世界上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国史,发展也更是有着自己的一套方针体系。我们没有照搬其他国家的一些例子,而是开创一国两制的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思想,在实践中又证明是完全无误的,我们就是要走属于自己的路,开创祖国的新天地!第四点,要相信香港的中国人能治理好香港。香港过去的繁荣,主要是以中国人为主体的香港人干出来的。中国人的智力不必外国人差,中国人不是低能的,不要总以为只有外国人才干得好。以前流行中国人治理不好香港,外国人才能管理好香港的说法。这种说法是毫无根据的,更是危言耸听的。回首香港昔日繁荣,难道不是一批一批的大陆人敢为人先努力开拓出来的吗?咱们中国是十分优秀的民族,位列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举世闻名的四大发明,谁可以说我们是低能的?有无数怀揣商业梦的大陆人想去香港闯出一片天地,难道他们不是给昔日的香港的蓬勃发展注入一丝强心剂么?第五点,港人治港有个界线和标准,就是必须由以爱国者为主体的港人来治理香港。爱国者的标准是,尊重自己民族,诚心诚意拥护祖国恢复行使对香港的主权,不损害香港的繁荣和稳定。港人治港绝不是没有底线和法度的在境内胡作非为,没人来管。那样的话,香港迟早要变成世界又一大犯罪猖獗地。这是大陆人民绝不忍心看到的。总之,必须是要有着强烈爱国心的港人来一心一意为香港谋发展,创佳绩,让亚洲四小龙之一飞得更高。有人

可能把爱国片面的理解为不做危害国家的事,这只是爱国的一小部分。真正的爱国,是要尊重同胞,以国家为荣,拥护香港的回归,切实维护香港的稳定发展。

一国两制成功解决了近现代历史上我国最棘手的问题,也是最迫切的问题。一方面,创造性地把和平共处的原则用来处理一个国家的内部问题,有利于争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国际环境与国内环境。以一种和平有效的方式完成统一,最大化避免了武力带来的灾难,防止酿成国际争端,另一方面,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想和新的范例,广受世界的好评。从某种程度上说,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是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国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为作为国家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同时也允许和保护一定地区范围内存在的资本主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后者是马克思当年没有想到的新方面。

纵观世界几千年历史,一国两制是独一无二的,它为咱们伟大的祖国完成统一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更是为世界发展注入一份活力。我相信,它必将永垂青史。如今,港澳已投入祖国怀抱,唯独台湾依然在海的那边,七子之歌回荡在每个中国人的心灵深处,盼望台湾早日回归已是不争事实。我们相信,香港的成功回归不仅对大陆人民是一种深深的鼓舞,对台湾人民更是一种极大的欣慰。在这里,我想引用诗人雪莱的名言,香港回归了,台湾还会远吗?我们相信,既然伟大的政府提出了伟大的一国两制构想,那么今后必然会想出更好的方针来针对台湾问题。台湾的有识之士必然会拥护着台湾的回归,祖国的统一大业必将不日完成!

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们要好好学习文化知识,努力贯彻党的十八大的思想,用正确的方针武装自己的头脑,争取早日为台湾的回归做出自己的一份努力,为祖国的伟大复兴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第二篇:俩课实践原著导读读书心得

思政课实践报告

————读《德意志形态》有感 学院名称:外国语学院 班级:14德语班 姓名:丘嘉敏 学号:091400715 成绩:

20xx年8月30日

俩课实践原著导读读书心得

————读《德意志形态》有感

摘要:《德意志形态》作为唯物史观诞生的标志,是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表述的源头。 关键词:社会形态 分工 唯物主义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40年代合著的一部伟大巨著,是马克思主义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包含着重要的内容和思想,特别是在“费尔巴哈”章中,马克思和恩格斯为我们开创了新的世界观,即唯物史观。《德意志意识形态》已经创作了一百多年,人类社会也得到了空前的进步与发展,但是每个社会历史的发展阶段都遵循着《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揭示的社会发展规律。直到今天,《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思想依然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下面就我感兴趣的社会形态部分作出个人解读。

在《德意志形态》中,马克思在分析了生产,交往,分工三者之间的的关系后明确的指出:“一个名族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最明显的表现在该名族分工的发展程度。”任何新的生产力,只要不是迄今已知的单纯的生产力的量的扩大(例如,开垦土地),都会引起分工的进一步发展。分工发展的各个不同阶段,同时也就是所有制的各个不同形式。这就是说,分工的每一个阶段,还决定个人的与劳动材料,劳动产品,劳动工具有关的相互关系。以此为基础,马克思分别阐述了部落所有制,古代公社所有制,国家所有制,等级的或封建所有制,并从生产,分工,内部外部的交往方面分析了几种不同的所有制。

通过分析几种所有制,马克思得出的是“以一定的方式进行生产活动的一定的个人,发生一定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经验的观察任何时候都应该根据经验来揭示社会结构和政治结构同生产之间的联系,而不应该带有任何神秘和思辨的色彩。”社会结构和国家,总是从一定的个人的生活过程中产生的。但是,这里所说的个人,并不是自己或者别人想象当中的那个人,而是现实当中的那个人,也就是说,这些人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因而是在一定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条件下活动着的。这些个人所产生的观念,或者是他们同自然界的关系的观念,或者是关于他们自身状况的观念。显然,在这种情况下,这些观念都是他们的现实关系或活动,他们的生产,他们的交往,他们的政治组织和社会组织的有意识的表现。正是《德意志形态》的这些内容,形成了《<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里的经典表述,“人们在自己生产的社会生活中发生的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生产里发展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了社会的经济结构。物质生活的生产关系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而是人们的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作是经济的社会演进的几个时代。

从《德意志形态》的这段表述来看,虽然马克思是从生产工具入手,但是其关注点已经不是所有制的问题,是人的生产方式的问题,通过俩种不同的生产工具造成的分工条件下人的生存方式的质的不同,从而区别了前资本主义和资本主义。马克思指出,人都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社会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能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在这种形态下,才能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交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

正是《德意志形态》中的社会形态理论,在马克思的经济手稿中进一步发展,才形成了对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社会五形态说与三形态说的不同理解。这个我不是很理解,因此也没有什么感想。

马克思还在《德意志形态》中指出,“我们开始要谈的前提不是任意指出的,不是教条,而是一些只有在想象中才能撇开的现实前提。”这是一些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生活和他们

的物质条件,包括他们已有的和由他们自己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因此,对历史的研究应该从人们现有的物质生活条件及在这种物质生活条件下展开的生产活动开始,进而揭示出物质生活条件以及人类自身活动的变化过程。因而,“任何历史记载都应当从这些自然基础以及他们在历史进程中由于人们的活动而发生变更。”

也就是说,对历史的研究必须从具体的分析人们的物质生活出发,只要描绘出这个能动的主动过程,也就是阐明了人类的历史进程。所以马克思在批判蒲鲁东“现实的历史,适应时间次序的历史是观念,范畴和原理在其中出现的那种历史顺序”的错误观点时指出“要想知道为什么原理出现在11世纪或者18世纪,而不是在其他世纪,我们就必须要仔细研究一下,11世纪的人们是怎样的,18世纪的人们是怎样的,在每个世纪中,人们的生产力,需求以及生产方式以及 生产中使用的原料是怎样的,最后,有这些生产关系产生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这实际上就是具体的要求研究每个时代的人们的现实的社会生活。因为人们用以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的方式,首先取决于他们已有的和需要的再生产的生活资料本身的特性。 粗读《德 意志形态》印象最深的是与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区别。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区别于旧唯物主义,而与马克思倡导的唯物主义区别就在于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确立了人的主体性地位。费尔巴哈唯物主义中的人是感性直观的自然人,而不是像马克思那样将人看作历史地具体地生成的人。马克思尖锐地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体系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他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思想是第二性的,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人的思维、意识是客观物质的反映。晚年阅读了马克思的《资本论》,但费尔巴哈在社会历史观方面是唯心主义的。他在批判黑格尔唯心主义体系的同时,抛弃了黑格尔的辩证法,所以始终未能摆脱机械唯物主义的缺陷。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地吸取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把它发展成为科学的辩证唯物主义理论。

任何先进的社会意识都来自于社会现实,同时也会作用于社会,推进社会的发展,希望社会意识像源泉一样不断流出新鲜的汁液,推进社会进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