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道德失范论文

当前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的原因

             ——基于人文社会学科角度下的现状分析

摘要:研究生招生规模在逐年扩大的同时也出现了一定的学术道德失范问题,通从人文社会学科这一角度出发,总结出学术道德失范主要表现在对他人研究成果进行剽窃、研究数据造假和借助挂靠基金课题提升发表机会三大问题,并且对人文社会学科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的原因从社会环境、制度和主观因素方面进行剖析,最后提出了一些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学术不端

      

一、引言

我国研究生的培养是国家人才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生的质量可以说关系到整个国家人才整体素质的提升。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国民经济对高等教育发展投入的不断增大,高校不断扩大研究生招生数量,从表1我们可以得到20##年至20##年研究生教育发展的状况,20##年研究生培养机构(包含普通高校和科研机构)为769家,20##年为755家,整个8年间研究生培养机构数量基本保持稳定。但同时从研究生招生人数我们可以看到2004研究生招生数为326286人,20##年为560168人,8年间增长了71.68%。研究生数量的大幅增长同时也带来了研究生学术研究成果激增的状况。但学术成果繁荣的背后也隐藏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学术道德失范在研究生中蔓延,研究生对待学术态度表现出一种浮躁的状态。

表1  20##—2011年研究生教育发展基本情况

 数据来源:作者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2012)整理所得

在本文,学术道德失范采用江新华教授于20##年提出的概念,指学术研究人员用不符合学术道德规范的手段去达到一定的价值目标,可能包括金钱、地位等。这里我们特指研究生在进行学术研究过程中出现的与学术道德规范不相符的行为。学术道德失范对整个高校学术学风都产生了非常重要的消极影响,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对于道德失范的原因进行探究对于净化整个高校学术研究风气提升研究生科研学术水平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众多学者都对研究生学风学术道德失范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杨玉圣(2002)认为学术道德失范研究生个人应该承担很大的原因,广大研究生缺乏引文意识,知识产权观念长期以来非常淡薄。贾德奎(2005)提出现有制度造成了研究生中出现了学术道德失范的现象,在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的情况下,研究生是在肩负着正常情况下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踏上学术之路的,从而导致研究生为了达到毕业要求铤而走险出现了学术道德不端的状况。傅立民和孙中华(2004)认为一方面受到了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另一方面对待学术失范者的惩罚力度不够,此外高校和研究生导师对学术道德教育不够,这些都是导致学术失范现象频频出现的重要原因。国外也有众多的学者对于学风学术道德失范问题进行了比较广泛的研究,对于学术不端现象不同国家都出台了相应的规范措施。

本文主要从分析当前我国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的现状出发,利用具体的数据进行合理的佐证,并且主要基于人文社会学科这一角度进行详细分析,突出这一学科中学术道德失范的具体问题,结合本学科的特点进行原因分析,最终提出一些行之有效的解决对策。

二、学术道德失范的现状分析

学术道德失范的表现形式多样,针对人文社会学科而言,也同样存在着一些比较常规的失范形式,这其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他人研究成果进行抄袭剽窃

人文社会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在2—3年的整个学习过程中,主要面临着平时课程论文、要求发表的小论文和毕业学位论文三种论文形式。在平时课程论文方面,论文的质量一般与课程老师的要求成正相关关系,同时,一些学生在平时上课过程中不认真听课,对于老师课堂讲授的重点没有很好的掌握,这就导致在结课课程论文写作过程中遇到了难题,于是出现了在课程论文中找来几篇相关课题的论文进行拼凑的现象,更有甚者直接将别人已发表的论文稍加修改直接当做自己的课程论文。一般重点高校对研究生毕业都会提出发表论文的要求,一些学生苦于写不出论文,完成不了毕业发表论文这一硬性指标,于是对他人成果进行抄袭剽窃,对他人的成果不加引用的进行拼凑,这样一方面使得学术失范之风越演越烈,另一方面也使得研究生学术研究的水平大打折扣。毕业学位论文作为研究生学习成果的重要代表,也是研究生毕业必须要完成的一项艰巨任务,部分研究生在写作过程中,由于知识积累的不够,对很多学者的成果进行剽窃,论文中大量摘抄别人观点而不加标注。

(二)写作过程中的研究数据造假

    实证研究已经成为了现在学术研究的重要趋势,很多研究成果都是建立在严密的实证的基础之上,而实证对于数据的要求尤其高。一篇有价值的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需要搜集数据的时间可能就占据了整个研究过程的很大部分,而从现实来看许多数据并不是简单就能获取的,由于统计口径的不一致以及相关统计部门对数据发布时间的滞后性,导致研究生在进行学术论文写作的过程中也出现了研究数据不足的情况。于是为了能够尽快的完成研究认任务,部分研究生在数据获取方面进行造假,也有部分研究生在对原始数据处理过程中发现所得结果与研究所需数据不一致,于是擅自将数据进行篡改成自己想要的数据,这些都违背了学术研究过程中所需要遵守的规范。

(三)挂靠基金课题提高发表机会

   在当前这种学术背景下,课题成为了高校对教师进行评价的重要指标,同时也成为各类学科的学术期刊收录学术论文的重要参考。既然在课题名义下能够提升论文发表的几率,于是出现了一股虚假挂靠基金的现象。主要表现在论文成果可能与一些课题基金并无太大关联,但是为了成为课题成果,对论文进行修改生搬硬凑将不相关的基金与论文联系在一起。此外,还出现了将课题挂靠作为一种商品进行售卖的现象,即将论文挂靠在某科研课题下的机会出售给有需要的人。这种通过虚假挂靠课题的现象不仅损害了大部分通过自身努力进行科研创作者公平进行竞争的机会,同时也在学术上形成了对课题过分追捧的这种不良风气。

三、学术道德失范的原因分析

学术道德失范已经成为当前的一种共识,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有很多,有整个社会环境的因素,有制度评价的因素,当然研究生及其导师方面也存在不可推卸的责任。下面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社会科学学科研究生学风学术道德失范的原因进行分析。

(一)社会因素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利己思想到处充斥着我们的生活。研究生的思想也受到了较大的冲击,与老一辈的研究学术人员相比,大家普遍思想变的浮躁,学术创作的目的性开始尤为明确。许多研究生进行学术研究都是在一种利益的驱动下进行的,并非出于内心对于学术的追求。在研究创作过程中部分研究生变动非常急功近利,对于学术创作的速度要求要远远大于其对质量的要求,而对人文社会科学的学术研究来说,需要对整个学科的发展进行非常宏观的把握,对于基础知识的沉积也要求较高。在这种背景下,研究生们为了短时间内能够拿出相应的成果,就会催生一定的学术不端现象,对他人的研究进行剽窃来充实自己研究等道德失范的行为。

(二)制度因素

1、研究生学术评价制度存在不足

在近年来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的背景下,对待整个研究生阶段学习成果的评价制度要求就越来越高,如何对研究生的学术能力进行考核成了许多教育部门官员和教育研究者的重要关注点。当前,大部分人文社会学科的研究生培养机构(包括普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都将学术论文作为衡量一个研究生学术水平的重要标志,这当人也存在一定的合理性,对于激励研究生们进行科研也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我们同时也发现这种较为单一的评价制度对于研究生的发展也产生了一些不利影响。从表2和图1中我们可以看到,从20##年开始研究生招生人数出现了较大的扩大,8年间由326286人增长到了560168人,增长了71.68%。而研究生老师数在20##年为20116人, 20##年增长到32046人,8年间增长仅为59.3%。从研究生师生比(学生数除以老师数)来看,20##年约为16.22,20##年为17.48,举例来讲,20##年平均每个老师带16个学生,20##年平均每个老师带17个学生,整体教师数量并没有出现大幅增加。教师数量的较小幅度的增加即使在教师评价学术水平较高的情况下对于大幅增长的研究生数量也是一个较大的挑战,对于提高整体研究生的学术能力是一个负作用。此外,从表2中还可以得到CSSCI拟收录来源期刊数近年来的状况,8年间并没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在高水平学术期刊供给保持稳定的情况下,研究生的数量却在大幅增长,再加上高校及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整体对高水平学术期刊的需求在激增,而学术期刊一年所能收录的论文数量是一定的,这样就产生了一个矛盾。在当前这种研究生评价制度之下,对于研究生的发表论文的压力无疑在增大,这就导致部分研究生在这种巨大压力之下在进行学术研究时出现学风学术道德失范的行为。

2  200420##CSSCI、研究生及其老师发展基本情况

数据来源:作者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2012)整理所得,研究生老师人数根据统计年鉴中普通高等院校师生比和研究生招生数推算得出,CSSCI拟收录来源期刊数据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估中心

1  200420##年研究生招生和研究生老师人数增长状况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2012),研究生老师人数根据统计年鉴师生比和研究生数推算得出

 2、对于学术道德失范行为的惩罚制度不严

与我国相比,西方国家对于科研学术不端行为的惩罚制度相对较为完善,不同国家相继出台了完善学术道德的规范制度。目前,高校对于研究生中出现的学术失范行为的惩罚力度还需增强,在每年高校中毕业的众多研究生中,其学位论文存在问题的学术大有人在,而我们所知道的大多数都没有得到很严重的处理,近年来只有少数较为严重的研究生在学位论文中由于出现学术不端行为而遭到取消学位资格。虽然在高校和杂志社对于学术论文进行审阅时都会利用软件进行查重操作,但是这种机械的系统操作一方面会带来成本的上升,另一方面在效果上也颇有争议,从而很难从根源上杜绝这种学风学术道德失范行为的发生。而且即使自进行论文查重过程中发现问题,由于没有相应完善的惩罚制度,对于这种问题的处理力度远远不能达到威慑那些学术不端科研人员的作用。

(三)主观原因

1、研究生自身自律精神缺乏

研究生作为学风学术道德失范行为的主体,其自身自律精神的充足与否直接关系到整体研究生学术道德水平的提升。当前,研究生对于许多关于学术道德规范的要求了解不多。具体表现在对于知识产权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形成一种良好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导致从个人利益出发,肆意对他人知识成果不加思考的进行剽窃。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在整个本科以及研究生学术生涯中,学校对于有关学术道德方面的教育还存在不足之处,许多研究生甚至对相关规范几乎没有多少了解,另一方面研究生自身对于这方面的规范存在抵触情绪,从内心深处对于这种不道德的行为已经麻木,并没有因为自己出现学术不端行为而感到羞愧。主体上的这种自律意识不足直接导致了研究生在进行学术研究中产生相关不断行为。

2、导师没有起到很好的学术道德示范作用

导师作为研究生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引导者之一,其学术道德水平直接影响到所带的学生,导师对于学术研究的规范程度也会对研究生产生重要的影响。在表2和图1我们已经了解到,研究生师生比近年来一直保持在较高的比例,我们也可以想象的到导师与学生的比例也应该处于一个较高的状态。许多导师所带学生数目过多,一方面直接会降低导师对每个学生进行指导的时间,另一方面对于学生的学术规范的关注度也会相应的降低。情况更严重的是,部分导师自身就存在一定的学术问题,这对于研究生产生了巨大的反面作用,使得研究生向自己导师进行效仿,轻者在学术研究的严谨性方面存在不足,重者则会出现严重的学术道德失范问题。

四、对解决学术道德失范的一些对策分析

   良好学术氛围的构建对于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都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因此对于当前这种学术道德失范的现象我们要采取一定的对策进行解决。首先,从研究生这一主体出发,要加强对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的教育力度,使其充分认识到养成一个良好的学术行为的重要性。其次从制度方面我们也要采取相应的措施,继续完善对研究生学术成果的考评制度,针对不同学科研究生根据学科特点采取不同的考核标准,进一步适应这种研究生数量大幅增长的趋势。最后,整个社会要逐步改变这种功利主义思想,学术研究人员应该更多的将关注点放在学术研究的本质意义上去。

参考文献:

[1]江新华.学术何以失范——大学学术道德失范的制度分析[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45.

[2]杨玉圣.学术腐败、学术规范与学术伦理——关于高校学术道德建设的如干问题[J].社会科学论坛,2002(6):28-34.

[3]贾德奎.研究生学术失范与道德现象探析[J].探索,2005(5:):116-117.

[4]傅立民,孙中华.当前部分在校研究生学术现象的原因探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4(8):44-45.

 

第二篇:我国学术道德失范原因分析

我国教育研究中的学术道德失范原因分析

——中国文化·英文论文写作作业

姓名:姚 权 学号:S091830

摘要:

近年来,高等学校学风建设中出现了一些严重问题,学术失范现象,学术不端行为时有发生,尽管国家已经出台了一些相应的法律法规,可是这种现像仍然屡见不鲜,大有愈演愈烈之势。学术道德失范究竟是什么原因,是个人原因还是制度原因,还是其他什么原因?本文将从近年来发生的一系列道德失范事件出发,分析各方面的原因。

关键词:学术道德失范 主观原因 制度原因

正文

在第十二届中国科协年会上,学术道德被作为首个专项论坛推出,数以百计的两院院士和数千科技工作者进行了大讨论,分析了我国当前学术道德的形势,有院士甚至发出振聋发聩的警示“我们的学术道德到了最危险的时刻。”下面我略举出近年来发生在一些高校的学术道德失范行为,供我们省思:

1、20xx年,北京大学教授王铭铭抄袭国外著作;

2、20xx年,清华大学科学与技术系常智杰副教授涉嫌捏造论文;

3、20xx年,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杨杰,伪造国外履历和论文发表记录;

4、20xx年,清华大学医学院副院长刘辉伪造论文发表记录和国外学历;

5、20xx年,上海交通大学微电子学院院长陈进“汉芯一号”事件,学术造假;

6、20xx年,中国科学院新院士谢华安被举报涉嫌剽窃他人成果;

7、20xx年,复旦大学造假窝案;

8、20xx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兴土涉嫌剽窃;

9、20xx年,浙大“论文造假”事件;

10、20xx年,法大“抄袭门”事件。

由此可见问题的严重性与形势的严峻性,加强学术道德与学风建设刻不容缓,更应该让我们对以上的种种行为的原因进行深思和深刻地剖析。

笔者认为,造成我国教育研究中的学术道德失范的原因很多,有教育研究者的主观原因,有体制方面的原因,也有其他一些方面的原因。

一、教育研究者的主观因素

教育研究者常常是学术道德失范的始作俑者,从教育研究者的主观因素看,造成教育研究中的学术道德失范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缺乏基本的学术诚信与学术素质。在我国,高等院校缺乏学术诚信的培养教育和学术素质的培养,这就导致了一些研究者,包括教育研究者在进行学术研究的时候,缺乏学术诚信和基本的学术素质。

2.、为了附庸政治的需要迷失了自我。有些教育研究者常常将政治问题与学术问题相混淆,或者为了寻求政治上的庇护,又或者受“官本位”思想毒害过深,导致了一些教育研究者为了“升官”而研究,对自己的研究只求速度,不求效果,只求数量,不求质量。

3.、过于受社会价值观功利化的影响。受社会价值观的功利化趋势的影响,有些教育研究者存在一种浮躁的治学风气和急功近利的思想观念,注重自身的短期利益,而不是教育发展的长远利益。过于追求功利,导致了教育研究功能的异化,就有违了教育研究的学术道德,成了不道德的了。

二、体制方面的原因

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时,我国的体制建设特别是学术体制方面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学术体制不规范就使一些研究者有空子可钻,也是导致学术道德失范的重要原因。

1、相关法律不健全。在我国,虽然当前也有了关于遏制学术腐败的法律,但很少且有些还含混模糊,没有特指的是哪种情况,又应当怎样“约定”等等均语焉不详,而且在现在的复杂的社会教育条件下,现有的法律已不足以对付各色学术腐败了

2、完备的教育研究道德规范体系还没有建立。教育研究中的学术道德问题研究在我国不受重视,所形成的、可以供教育研究者参考的学术道德规范方面的文献稀少,很多理论方面的问题还处在探索阶段,远远不能满足教育研究的需要等等。

3、学术惩处机制不健全。在我国,学术惩处机制不详尽,较先进国家存在较大的差距,有的只是一些小范围内的“行规”。

4、教育研究成果评审制还不很完善。时下流行学术评审实质上是个数字游戏,这种研究成果评审制上的混乱和不完善,客观上刺激了教育研究者在研究中的道德失范行为。

5、政府对科研经费使用状况监管不力。我国没有得力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与管理机构,导致了一些研究单位和个人,不惜采取抄文章、编数据、假课题等各种手段争取科研经费。科研经费管理的监督疲软,为某些研究团体和个人提供了“投机钻营”的空间。

三、其他方面的原因

导致教育研究中的学术道德失范,除了有研究者的主观原因,体制等方面的客观原因外,还有一些社会环境、舆论导向及教育研究者的研究意识薄弱等其他方面的原因,如新闻出版单位将出版物利益化、国人监督意识淡薄和氛围不强、研究意识不够等等。

总之,造成我国教育研究中的学术道德失范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应该遵循一因多果和一果多因的思维方式,提出防治教育研究中学术道德失范的有力对策,对规范我国教育研究中的学术道德,保障有德性的、真正的教育研究的开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