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术失范分析

高校学术失范分析

北京科技大学 赵世强

摘 要:本文主要分析了目前高校系统日益严重的学术失范,从教师和研究生两个方面进行讨论,并提出相关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学术失范 学术道德 高校 教师 研究生

近年来,随着学术界剽窃、抄袭事件在新闻媒体上频频曝光。学术失范,这个让学术界既震惊又颇感羞愧和愤怒的行为名词,日渐成为人们讨论的焦点。所谓学术失范,是指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出现的不遵守学术研究行为规则的现象。

众所周知,高等院校作为国家的教育基地,拥有得天独厚的人才资源优势,是创新型高素质人才成长的“摇篮”,是新知识、新思想、新技术的发源地。然而可悲的是,目前所揭露的学术失范也主要集中在高校系统。正是这一方净土,滋生了少数弄虚作假的学术人,他们违背了道德,做上了“科研成果快速制造者”或“专著机器”,成为学术失范中“最为活跃的力量”。下面着重分析这一现象:

一、高校教师的学术失范

古往今来,教师受到了人们的普遍尊重。人们把教师比作蜡烛,燃烧了自己,却把光芒留给别人;人们把教师比作蜜蜂,只知辛勤地耕耘和付出,不求回报,却把甜蜜留给了别人。教师在人们的心目中就像黑夜里的导航灯,为人们指引迷津。正因如此,人们对教师所应具有的学术修养和道德修养提出了严格的要求。

然而,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某些高校教师迷失了方向,急功近利,抄袭剽窃,弄虚作假;个别学者学风浮躁,不专心研究,评奖、评职称时虚报科研成果等。这些不正常的现象,严重损坏了高校教师乃至整个学术界的声誉,已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为了说明高校教师学术失范的严重程度,下面仅举2个例子: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第二届高校青年优秀教师王铭铭在19xx年6月出版于上海人民出版社的著作《想象的异邦》中,有10万字左右抄袭自美国著名人类学家哈维兰的《当代人类学》汉译本。事件曝光后,北京大学对王铭铭迅速做出处理,撤销其包括北大民俗学研究中心主任、北大社会学系学术委员会委员、北大人类学教研室主任在内的全部行政职务。

合肥工业大学人工智能研究所杨敬安教授,曾在安徽省乃至全国人工智能研究界都是赫赫有名的。然而,20xx年9月,中共合肥工业大学委员会在《关于给予杨静安开除党籍处分的决定》写道:“杨静安在截止19xx年底所发表的学术论文中,严重抄袭国

外学者的研究成果有6篇。杨在19xx年申报教授、19xx年申报博士生导师的材料中填报了以上部分抄袭论文,并虚构了国外研究成果一项,填报了实际上并未发表的国际会议论文两篇。”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荀子?劝学》)。高校教师既是创新人才的教育主体,也是知识创新、思想创新、技术创新的直接承担者。高校教师的学术素质(学术能力素质和学术道德素质)的高低,不仅影响到所培养人才质量的好坏,还制约着高校为社会提供新知识、新思想、新技术的多寡优劣。然而,当这些令人触目心惊的事实摆在面前时,我们不禁感慨:连这样有名的专家学者都在“以身作则”,他们又怎么能指导好自己所带的研究生呢?

二、高校研究生的学术失范

研究生是我国学术共同体的准成员及接班人,肩负着繁荣我国学术,促进我国科学发展的使命。学术研究贯穿于整个研究生培养阶段,因此,科学严谨、务实求真的学术道德是每个研究生所必须恪守的。但是近来,研究生中的学术失范也时有发生,诸如考试时作弊、实验中编造或修改数据、撰写论文时抄袭剽窃他人成果、申报奖学金时虚报自己的科研成果或拔高成果档次等等。

西南师范大学年仅34岁的历史学博士生陈国生,从19xx年开始发表论文,在其后6年间共发表了100多篇学术论文。后经抽查发现,其所著《心理心态与历史研究》一书中,大肆剽窃他人研究成果。该“著作”某一章的6700字中,竟有4700字摘自他人撰写的论文,连标点符号都未变,甚至连他人论文中因排版校对出现的错误也未曾改动。根据专家反映,陈国生的一些论文中,经常是一字不改地抄袭他人论文专著中的相关章节而不加注明,且引文篇幅远远超出了论文的引用规范。

至于伪造实验数据的现象更是屡见不鲜。曾有一项调查表明,25.7%的指导教师发现学生的论文中有抄袭现象,16.3%的导师发现学生曾有过伪造实验数据的行为。在调查中,其中有一题大意为:在学位论文的实验中,因时间紧迫,修改实验数据可以拿到学位,而按事实可能拿不到学位,问你是否会修改数据?调查的结果令人吃惊,竟有33%的研究生回答是修改数据!试想一想,今日的研究生,明日就可能成为专家、学者,如果让这样的一批人走上讲台或搞科研,是否会制造出更多的学术失范呢?

以上所罗列的某些高校教师和研究生的学术失范仅仅是“冰山之一角”。根据美国研究者W?布劳德和N?韦德的估计:每一个大作弊者被揭露出来,背后就有一百多个类似的大作弊者逍遥法外,还有一千多个小作弊者得逞。由此看出,科研过程中的学术失范是相当严重的,大有愈演愈烈之势。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对高校中日益严重的学术失范进行有效的整治,否则,就会导致我国的学术发展后继乏人,科教兴国战略也难以实现。那么,如何改变这一局面呢?

三、高校学术失范的对策

针对目前高校学术失范现象,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整治:

1、 加强个人道德修养

做学问、搞科研是一种具有创造性和严肃性的劳动,也是一种处于公众视野之外的活动。由于知识的高深性决定人们难以评判学术人是否诚恳地对待了公众利益,因此事实上,学者本人是自己学术道德的唯一评判者。无论是教师还是研究生,在学术研究中都需要有塌实的态度和严谨的学风,来不得半点虚假。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要遏止学术失范,必须加强个人道德修养,塑造健全的人格,实现科研工作者的自我约束。 另一方面,人的内心世界是复杂的。即使一个受过良好教育且能使自我行为尽可能适应社会规范要求的高级知识分子,在潜意识里,偶尔也会出现某种非理性的冲动。在这种情形下,能否克制并战胜这些非理性冲动,关键要看他是否具有反躬自省的意识和习惯,是否形成了抵制不良诱惑的自我防御心理机制。也就是说,此时,外部强制力所能发挥作用的范围是相当有限的,一旦外在强制不存在或难以控制局面时,人们就会在“名和利”的诱惑下,冲破各种规范的制约,做出越轨行为。这不仅关系到学者能否在积极健康的学术轨道上发展,也涉及到如何维护学术的尊严和纯洁。因而,只有加强自身修养,把外界的约束转化为内在的道德自律,人们才能在任何情况下控制自己的欲望和行为。

2、完善学术评价机制

现如今,各高校普遍采用了量化的评价指标体系。教师评职称、评科研奖励等要看发表文章和出版著作的数量,学生评奖学金也要看发表论文和科研成果数量。不可否认,这种量化评价体系便于管理,但其无法体现科研真实水平的缺点也是毋庸置疑的。不仅如此,它还要求研究人员在规定时间内发表一定数量的学术论文,对符合要求的进行奖励,未达到要求的给予相应处罚(对研究生而言,意味着要失去奖学金),这无疑成了科研人员头上的“紧箍咒”。可想而知,在这种“科学”的评价体系下,科研人员不再是单纯地进行科学探索,而是为了实现某一数字标准,科研人员的研究方式和目的不同程度地被改变了。同时,这也为抄袭、剽窃、低水平重复等学术失范埋下了隐患。

为了使学术评价机制更为有效,各高校应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以质量考核为中心,建立高校科研成果的评价标准和相关指标体系;同时规范学术奖惩制度,对在学术建设中有突出贡献者给予物质或精神上的奖励,而对于学术失范,不仅要批评教育,对严重者还要给予一定的处罚,真正发挥学术评价机制的作用。

3、完善论文出版制度

从论文出版角度来看,出版社对高校的学术失范也应负有一定的社会责任。这是因为,目前在论文著作出版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编辑责任不明确,论文一般都是“文责自负”,有时编辑形同虚设;二是审稿不严,缺乏对稿件的处理机制,容易造成“一稿多发”;三是监督机制不完善。这无疑为某些弄虚作假的论文打开了“方便之门”。针对

这3点,出版部门应采取如下措施:1)建立编辑责任制; 2)健全审稿制度;3)健全出版监督机制;4)建立作者责任制;5)尽快制定和完善论文著作的写作规范和违规处罚规范。

当然,要彻底根除高校的学术失范,还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在这里我强烈呼吁,高校师生一定要加强学术道德素质,用严格的自律和学术良心来维护学术的尊严和圣洁,与学术失范做坚决的斗争!

参 考 文 献:

[1] 孔文清 金武刚 费斌.《高校学术失范的伦理思考》.扬州大学学报.2002/12

[2] 张晓明.《加强研究生学术道德研究》.思想教育研究.1999/3

[3] 江新华.《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表现、根源与对策》.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4] 徐永康.《论高校亟应高扬学术道德》.德育教育

[5] 严柯 宋元林 徐德刚.《遏止论文著作发表出版中的腐败现象研究》.湘潭工学院学报.2002/12

[6] 税国洪 曾佐伶 李广智.《学术腐败与教师职业道德教育》.重庆大学学报.2002/8

[7] 刘丽娟.《对加强高校教师学术道德建设的思考》.中国高教研究.2002/12

 

第二篇:我国学术道德失范原因分析

我国教育研究中的学术道德失范原因分析

——中国文化·英文论文写作作业

姓名:姚 权 学号:S091830

摘要:

近年来,高等学校学风建设中出现了一些严重问题,学术失范现象,学术不端行为时有发生,尽管国家已经出台了一些相应的法律法规,可是这种现像仍然屡见不鲜,大有愈演愈烈之势。学术道德失范究竟是什么原因,是个人原因还是制度原因,还是其他什么原因?本文将从近年来发生的一系列道德失范事件出发,分析各方面的原因。

关键词:学术道德失范 主观原因 制度原因

正文

在第十二届中国科协年会上,学术道德被作为首个专项论坛推出,数以百计的两院院士和数千科技工作者进行了大讨论,分析了我国当前学术道德的形势,有院士甚至发出振聋发聩的警示“我们的学术道德到了最危险的时刻。”下面我略举出近年来发生在一些高校的学术道德失范行为,供我们省思:

1、20xx年,北京大学教授王铭铭抄袭国外著作;

2、20xx年,清华大学科学与技术系常智杰副教授涉嫌捏造论文;

3、20xx年,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杨杰,伪造国外履历和论文发表记录;

4、20xx年,清华大学医学院副院长刘辉伪造论文发表记录和国外学历;

5、20xx年,上海交通大学微电子学院院长陈进“汉芯一号”事件,学术造假;

6、20xx年,中国科学院新院士谢华安被举报涉嫌剽窃他人成果;

7、20xx年,复旦大学造假窝案;

8、20xx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兴土涉嫌剽窃;

9、20xx年,浙大“论文造假”事件;

10、20xx年,法大“抄袭门”事件。

由此可见问题的严重性与形势的严峻性,加强学术道德与学风建设刻不容缓,更应该让我们对以上的种种行为的原因进行深思和深刻地剖析。

笔者认为,造成我国教育研究中的学术道德失范的原因很多,有教育研究者的主观原因,有体制方面的原因,也有其他一些方面的原因。

一、教育研究者的主观因素

教育研究者常常是学术道德失范的始作俑者,从教育研究者的主观因素看,造成教育研究中的学术道德失范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缺乏基本的学术诚信与学术素质。在我国,高等院校缺乏学术诚信的培养教育和学术素质的培养,这就导致了一些研究者,包括教育研究者在进行学术研究的时候,缺乏学术诚信和基本的学术素质。

2.、为了附庸政治的需要迷失了自我。有些教育研究者常常将政治问题与学术问题相混淆,或者为了寻求政治上的庇护,又或者受“官本位”思想毒害过深,导致了一些教育研究者为了“升官”而研究,对自己的研究只求速度,不求效果,只求数量,不求质量。

3.、过于受社会价值观功利化的影响。受社会价值观的功利化趋势的影响,有些教育研究者存在一种浮躁的治学风气和急功近利的思想观念,注重自身的短期利益,而不是教育发展的长远利益。过于追求功利,导致了教育研究功能的异化,就有违了教育研究的学术道德,成了不道德的了。

二、体制方面的原因

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时,我国的体制建设特别是学术体制方面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学术体制不规范就使一些研究者有空子可钻,也是导致学术道德失范的重要原因。

1、相关法律不健全。在我国,虽然当前也有了关于遏制学术腐败的法律,但很少且有些还含混模糊,没有特指的是哪种情况,又应当怎样“约定”等等均语焉不详,而且在现在的复杂的社会教育条件下,现有的法律已不足以对付各色学术腐败了

2、完备的教育研究道德规范体系还没有建立。教育研究中的学术道德问题研究在我国不受重视,所形成的、可以供教育研究者参考的学术道德规范方面的文献稀少,很多理论方面的问题还处在探索阶段,远远不能满足教育研究的需要等等。

3、学术惩处机制不健全。在我国,学术惩处机制不详尽,较先进国家存在较大的差距,有的只是一些小范围内的“行规”。

4、教育研究成果评审制还不很完善。时下流行学术评审实质上是个数字游戏,这种研究成果评审制上的混乱和不完善,客观上刺激了教育研究者在研究中的道德失范行为。

5、政府对科研经费使用状况监管不力。我国没有得力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与管理机构,导致了一些研究单位和个人,不惜采取抄文章、编数据、假课题等各种手段争取科研经费。科研经费管理的监督疲软,为某些研究团体和个人提供了“投机钻营”的空间。

三、其他方面的原因

导致教育研究中的学术道德失范,除了有研究者的主观原因,体制等方面的客观原因外,还有一些社会环境、舆论导向及教育研究者的研究意识薄弱等其他方面的原因,如新闻出版单位将出版物利益化、国人监督意识淡薄和氛围不强、研究意识不够等等。

总之,造成我国教育研究中的学术道德失范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应该遵循一因多果和一果多因的思维方式,提出防治教育研究中学术道德失范的有力对策,对规范我国教育研究中的学术道德,保障有德性的、真正的教育研究的开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