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学术道德失范原因分析

我国教育研究中的学术道德失范原因分析

——中国文化·英文论文写作作业

姓名:姚 权 学号:S091830

摘要:

近年来,高等学校学风建设中出现了一些严重问题,学术失范现象,学术不端行为时有发生,尽管国家已经出台了一些相应的法律法规,可是这种现像仍然屡见不鲜,大有愈演愈烈之势。学术道德失范究竟是什么原因,是个人原因还是制度原因,还是其他什么原因?本文将从近年来发生的一系列道德失范事件出发,分析各方面的原因。

关键词:学术道德失范 主观原因 制度原因

正文

在第十二届中国科协年会上,学术道德被作为首个专项论坛推出,数以百计的两院院士和数千科技工作者进行了大讨论,分析了我国当前学术道德的形势,有院士甚至发出振聋发聩的警示“我们的学术道德到了最危险的时刻。”下面我略举出近年来发生在一些高校的学术道德失范行为,供我们省思:

1、20xx年,北京大学教授王铭铭抄袭国外著作;

2、20xx年,清华大学科学与技术系常智杰副教授涉嫌捏造论文;

3、20xx年,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杨杰,伪造国外履历和论文发表记录;

4、20xx年,清华大学医学院副院长刘辉伪造论文发表记录和国外学历;

5、20xx年,上海交通大学微电子学院院长陈进“汉芯一号”事件,学术造假;

6、20xx年,中国科学院新院士谢华安被举报涉嫌剽窃他人成果;

7、20xx年,复旦大学造假窝案;

8、20xx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兴土涉嫌剽窃;

9、20xx年,浙大“论文造假”事件;

10、20xx年,法大“抄袭门”事件。

由此可见问题的严重性与形势的严峻性,加强学术道德与学风建设刻不容缓,更应该让我们对以上的种种行为的原因进行深思和深刻地剖析。

笔者认为,造成我国教育研究中的学术道德失范的原因很多,有教育研究者的主观原因,有体制方面的原因,也有其他一些方面的原因。

一、教育研究者的主观因素

教育研究者常常是学术道德失范的始作俑者,从教育研究者的主观因素看,造成教育研究中的学术道德失范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缺乏基本的学术诚信与学术素质。在我国,高等院校缺乏学术诚信的培养教育和学术素质的培养,这就导致了一些研究者,包括教育研究者在进行学术研究的时候,缺乏学术诚信和基本的学术素质。

2.、为了附庸政治的需要迷失了自我。有些教育研究者常常将政治问题与学术问题相混淆,或者为了寻求政治上的庇护,又或者受“官本位”思想毒害过深,导致了一些教育研究者为了“升官”而研究,对自己的研究只求速度,不求效果,只求数量,不求质量。

3.、过于受社会价值观功利化的影响。受社会价值观的功利化趋势的影响,有些教育研究者存在一种浮躁的治学风气和急功近利的思想观念,注重自身的短期利益,而不是教育发展的长远利益。过于追求功利,导致了教育研究功能的异化,就有违了教育研究的学术道德,成了不道德的了。

二、体制方面的原因

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时,我国的体制建设特别是学术体制方面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学术体制不规范就使一些研究者有空子可钻,也是导致学术道德失范的重要原因。

1、相关法律不健全。在我国,虽然当前也有了关于遏制学术腐败的法律,但很少且有些还含混模糊,没有特指的是哪种情况,又应当怎样“约定”等等均语焉不详,而且在现在的复杂的社会教育条件下,现有的法律已不足以对付各色学术腐败了

2、完备的教育研究道德规范体系还没有建立。教育研究中的学术道德问题研究在我国不受重视,所形成的、可以供教育研究者参考的学术道德规范方面的文献稀少,很多理论方面的问题还处在探索阶段,远远不能满足教育研究的需要等等。

3、学术惩处机制不健全。在我国,学术惩处机制不详尽,较先进国家存在较大的差距,有的只是一些小范围内的“行规”。

4、教育研究成果评审制还不很完善。时下流行学术评审实质上是个数字游戏,这种研究成果评审制上的混乱和不完善,客观上刺激了教育研究者在研究中的道德失范行为。

5、政府对科研经费使用状况监管不力。我国没有得力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与管理机构,导致了一些研究单位和个人,不惜采取抄文章、编数据、假课题等各种手段争取科研经费。科研经费管理的监督疲软,为某些研究团体和个人提供了“投机钻营”的空间。

三、其他方面的原因

导致教育研究中的学术道德失范,除了有研究者的主观原因,体制等方面的客观原因外,还有一些社会环境、舆论导向及教育研究者的研究意识薄弱等其他方面的原因,如新闻出版单位将出版物利益化、国人监督意识淡薄和氛围不强、研究意识不够等等。

总之,造成我国教育研究中的学术道德失范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应该遵循一因多果和一果多因的思维方式,提出防治教育研究中学术道德失范的有力对策,对规范我国教育研究中的学术道德,保障有德性的、真正的教育研究的开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第二篇:高校教师学术道德失范的原因

高校教师学术道德失范的原因

高校教师学术道德失范的原因

高校教师学术道德失范的原因

高校教师学术道德失范的原因

本文来源 3 e d u 教育网

[摘要]文章详细分析了高校教师学术道德失范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对高校教师学术道德失范的惩戒不力、科研量化评价模式存在弊端、科研经费的拨付和管理存在漏洞、社会转型期功利和浮躁风气的影响以及高校学术道德教育的缺失。

[关键词]高校教师 学术道德失范

[作者简介]丁海波(1972-),男,河南范县人,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经济法学。(河南新乡453002)

[课题项目]本文系20xx年河南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高校教师学术道德与学风建设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082400440700)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0)36-0078-02

目前,我国高校教师学术道德失范的现象较为普遍。教育部、科技部等相关行政管理部门对此非常重视并且建立了相应的规章制度,许多高校也对教师学术道德失范行为制定了相应的惩处规则,但是收效却并不明显。笔者认为,治理高校教师学术道德失范的前提是准确把握学术道德失范产生的原因,本文将对高校教师学术道德失范的原因进行深入的探讨。

一、对高校教师学术道德失范的惩戒不力

1.鲜有教师因学术道德失范而受到处罚。例如,天津外国语学院副教授沈履伟剽窃案被揭露后,沈某以损害名誉罪起诉揭露其剽窃行为的天津市语言学会,结果是天津市河西区法院判决沈某胜诉。在媒体曝光的大量抄袭、剽窃案中,除了华东理工大学教授胡黎明、暨南大学教授金建、北京大学副教授黄宗英被取消学位、职称和职务外,很少有当事人被降职、革职或主动辞职的消息,风平浪静之后,当事人依然稳坐包括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四川大学等名校在内的大学教授的位子。①

2.缺乏学术批评和监督机制。这就导致一些高校教师为了自身利益铤而走险,置学术道德于不顾。韩国首尔大学黄禹锡教授干细胞造假案和我国上海交通大学陈进教授“汉芯一号”造假案作相比,前者被迫辞职以谢国人,媒体将这一事件定位为“韩国国家丑闻”,韩国民众也对此进行了反思;而对后者,公众却难闻其详,更不用说引起学术界的反思。

3.立法不足。首先,在民事责任上,我国现有的法律无法产生威慑作用。虽然我国已经有《专利法》《商标法》和《着作权法》等法律,但这三大知识产权法很少涉及学术道德失范问题。除了《着作权法》对署名、发表和剽窃问题的规定,《专利法》对侵犯非职务专利申请权及其他权益的规定外,基本没有涉及其他诸如学术贿赂、权学交易和钱学交易等学术道德失范行为。再加上我国知识产权相关法律对高校教师学术道德失范行为的处罚力度偏轻,其法律责任仅为停止侵害、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和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这与高校教师学术道德失范行为所带来的巨大利益相比,是微不足道的。

其次,在行政责任上,对高校教师学术道德失范行为的惩戒力度不够。高校教师的学术道德失范行为被揭露后,仍然可以申报课题、领取经费,这样的惩戒力度根本无法控制学术道德失范行为。

最后,在刑事责任上,我国知识产权相关法律基本无法约束高校教师学术“不端”行为。以侵犯着作权犯罪为例,刑法规定这种犯罪行为必须是以营利为目的的,违法所得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才构成犯罪。也就是说,即使高校教师有严重的学术道德失范行为,只要没有大额的赢利,就不会构成犯罪。但学术道德失范带来的经济收益基本上都是间接的,很少有以营利为直接目的的。刑事制裁对高校教师学术道德失范行为的失效,无疑是对高校教师学术道德失范行为的纵容。我国刑事立法在惩治学术道德失范行为方面,应该向韩国学习。韩国法律规定对学历造假者要施以重刑,韩国东国大学申贞娥伪造学历案就非常具有代表性。据新华社20xx年3月27日报道,申贞娥20xx年被东国大学聘任为艺术助教后,被怀疑伪造美国堪萨斯大学学士及硕士学位以及耶鲁大学的博士学位。韩国东国大学核实其学历系伪

造后,将申贞娥解雇。此后,韩国检方因申贞娥伪造行为,将其逮捕。

二、现行的科研量化评价模式存在弊端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校在评聘专业技术职务、重点(关键)岗位聘任、科研基金与项目评审、成果鉴定与评奖、年度业绩考核等方面,构建和实施了量化的学术评价体系。高校的实力与发表论文的情况挂钩,高校教师职称评定由其发表论文的数量和刊物的规格决定。而过分强调发表论文的数量,导致很多高校教师避开挑战性强的课题,选择容易出成果的内容进行研究。

量化评价模式是一种片面的学术管理模式,会造成重数量轻质量的现象,这有悖于学术管理的规律,影响了学术研究的健康发展,助长了学术不端的风气。现在多数高校将科研成果与办学水平、领导政绩挂钩,有些学校在重点岗位聘任中,甚至明确要求教师发表文章和科研项目的数量。虽然量化评价模式对促进高校教学和科研工作,推动学科和教师队伍建设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然而,由于该评价模式主要强调教师的个人业绩和学术成果,而对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的重要性体现不足,这种以功利性和实用性为主的政策导向会驱使教师更多地关注结果,较少地审视自己在获得成果的过程中是否坚持诚信,是否严格遵守学术规范。

三、科研经费的拨付方式和管理存在漏洞

1.科研经费的拨付方式存在漏洞。现行的科研经费拨付方式是根据项目拨钱,由课题组负责专款专用。这种方式表面上程序周密,实际上弹性很大,不容易区分真伪。据山东省公布的20xx年对所辖10所高校265个课题经费使用情况的审计报告发现,直接用于课题研究的费用开支仅占40.5%,而管理费用、人员经费开支等占近六成。②由此可见,将科研经费转化成为个人消费的现象在高校中比较严重。

2.科研经费的管理存在漏洞。首先,部分高校未将科研经费纳入学校统一管理。科研经费到账后,学校按规定比例提取管理费用后,其余经费由科研负责人自由支配。尽管许多高校制定了详细的科研经费支出范围和标准,但由于科研经费种类繁多、资金来源多元,学校不易监

督和控制科研经费的使用。高校科研项目资金来源主要由纵向、横向和学校自筹专项三部分组成,纵向科研资金和学校自筹专项资金按规定已纳入教育事业管理范畴,而横向科研经费来源多样,大部分要以科技服务或科研成果作为投资回报,学校不易控制。例如,有的课题组在校外设立公司,科研经费不入学校财务账而直接转入公司账;有的将进入学校财务账户的科研资金以各种名义转移至校外;还有的利用学校资源接受校外科研项目试验等,造成科研资金直接或隐性流失。其次,科研项目结题不结账现象普遍。20xx年审计署的审计发现,有13所高等院校共一万七千多个科研项目结题,但却没有按规定结账,结存资金达3.69亿元。再如,某高校20xx年对本单位科研项目进行清查,清出结题项目305个,结存资金一千一百多万元,平均资金闲置率36.3%。嘬后,科研经费管理的监督机制不完善。目前,高校普遍存在着科研经费管理监督意识不强的现象,缺少对科研经费结题的审计和效益分析。

总之,现行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容易导致学术上的“权钱交易”,给高校教师学术道德失范行为创造了物质基础。在这种政策导向下,一些教师就把争取经费当成目标,而无法脚踏实地进行科学研究,长此下去,必将影响科研水平,导致学术上的不正之风。

四、社会转型期功利和浮躁风气的影响

在经济转型时期,功利和浮躁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社会心态。在这种风气的影响下,难免会有一些高校教师依靠所谓的“学术名人”头衔赚取物质利益。正如有的学者所说,“在市场经济侵入教育领域的情况下,有些人把学术变成了可以转化为名利的产物,不择手段地用学术换取金钱、住房、职称、官位、奖品、名声……他们抛弃了社会科学改造社会、净化人格的崇高使命,把社会科学研究的价值仅仅转化为商品的价格。有些人就因为只看到了这种价格,便在出卖学术的同时也出卖了自己。”

五、高校学术道德教育的缺失

1.高校教师在学生阶段没有受到良好的学术道德教育也是造成高校教师学术道德失范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国科协20xx年9月的一项调查显示,对于学术“不端”行为,分别有39%和

23%的博士认为是“值得同情”和“可以原谅”的。这充分说明高校学术道德教育的缺失,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仍是高校德育的盲区。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教务处处长沈召前调查发现,硕士生和博士生大多没有上过学术写作规范课程,有的教育学专业研究生也是在学习“教育研究方法”时才涉及一些基本的写作规范,因此他们很难区分合理引用和抄袭剽窃。

高校教师在接受本科教育时的课程,小论文和学士学位论文的写作,对他们继续深造和学术研究的影响很大。但如今,本科生的论文写作极其不规范。近年来,随着研究生的不断扩招,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问题逐渐凸显。高校教师在接受研究生教育时对学术研究的态度和对学术规范的遵守程度直接决定了其学术道德的高低。但许多高校的研究生却连基本的学术形式训练都没有接受过。

大学教育的特征之一是学术性,因此,学术道德教育应列入大学德育范畴。正如唐纳德·肯尼迪在《学术责任》一书中所说:“我觉得我们在培养年轻的学术接班人时偏重于他们各自的学术领域,却忽视了那些让他们成为成功的负责任的学术公民所必需的其他知识和技能。”很多高校开设的学科研究方法等人门课程缺少学术道德教育基本内容的系统介绍。这就导致高校教师在接受大学教育期间,不了解学术行为的有关概念,不清楚抄袭和合理引用的界线以及违反学术道德的社会后果,对于科学研究中的着、译、署名、引据等概念模糊不清。

2.高校德育内容空洞,缺乏道德底线教育。如果仅从高校政治教育课程设置来看,国家和高校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是非常重视的。但是,当前的思想道德教育出现了层次“倒置”的现象,追求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当代大学生,却忽略了最基本的公民教育。如果一个大学生尚未具备一个合格公民的素质,他又如何能够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呢?

3.忽视学术素养和学术诚信的内化。高校教师学术素养的形成须借助于求学期间的系统训练,使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内化为基本的学术信念,使学术诚信转化为具体的学术行为。大学生未来将在各行各业承担起建设社会的责任,特别是部分硕士和博士将从事学术研究工作。如果他们不能在求学阶段树立学术规范意识、形成学术诚信品质,就必定会对其今后的

学术研究和社会发展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

[1]黄安年,当前学术领域值得注意的官僚化倾向[J].政协天地,2003(4).

[2]方舟子,溃疡——直面中国学术腐败[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