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差异认知报告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

主题活动认知报告

题 目:浅谈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迹象 学生姓名:

学院专业:

学 号:

指导教师:罗思杰

20xx年7月16日

中西方差异认知报告

浅谈中西文化差异的迹象

【摘要】从广义的角度上看,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社会意识形态。从狭义的角度上看,文化特指意识形态所创造的精神财富,文化是凝结在物质之中又游离于物质之外,能够被传承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道德情操、学术思想、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各种制度等。

【关键词】文化差异;影响。

文化是一种生命现象。文化本不属人类所独有,我们应该以更开放和更宽容的态度解读文化。文化是生命衍生的具有人文意味或生命意味的现象,是与生俱来的。许多生命的言语或行为都有着先天的文化属性,我们也许为示人之高贵而从来只愿称其为本能。而不同的文化背景,自然地对当地人民产生不同影响。学生将就此论述这些格局特色的文化所带来的不同的交际现象。

交际

称呼

汉语中的亲属称谓有泛化使用的倾向,常用于非亲属之间:年轻人对长辈称“叔叔”“阿姨”;对平辈称“大哥”“大姐”。但在英语中,亲属称谓不广泛地用于社交。如果我们对母语是英语的长辈称“Uncle Smith”“Auntie Brown”,对方听了会觉得不太顺耳。英语文化中只有关系十分密切的情况下才使用此类亲属称谓且后面不带姓,只带名,如“Uncle Tom”。

又如学生知道teacher的含义是“老师”,也就相应地把“王老师”称为“Teacher Wang”。其实,英语中teacher只是一种职业;汉语有尊师的传统,“教师”已不仅仅是一种职业,而成为一种对人的尊称。由于这种文化上的差异,造成学生的简单理解:王老师=Teacher Wang.此外还把汉语中习惯上称呼的“唐秘书”“张护士”称为Secretary Tang, Nurse Zhang, 英语国家的人听起来感觉不可思议。英语中称呼人一般用Mr., Miss,Mrs.等。

感谢

一般来说,我们中国人在家族成员之间很少用“谢谢”。如果用了,听起来会很怪,或相互关系上有了距离。而在英语国家“Thank you.”几乎用于一切场合,所有人之间,即使父母与子女,兄弟姐妹之间也不例外。送上一瓶饮料,准备一桌美餐,对方都会说一声“Thank you.”公共场合,不管别人帮你什么忙,你都要道一声“Thank you.”这是最起码的礼节。

当别人问是否要吃点或喝点什么时(would you like something to eat / drink?),我们通常习惯于客气一番,回答:“不用了”“别麻烦了”等。按照英语国家的习惯,你若想要,就不必推辞,说声“Yes,please.”若不想要,只要说“No,thanks.”就行了。这也充分体现了中国人含蓄和英语国家人坦荡直率的不同风格。

赞美

在英语国家,赞美也常用来作为交谈的引子。赞美的内容主要有个人的外貌,外表,新买的东西,个人财物,个人在某方面的出色的工作等。通常称赞别人的外表时只称赞她努力打扮的结果,而不是她的天生丽质。因此赞美别人发型的很多,赞美别人漂亮头发的很少。对别人的赞美,最普通的回答是:Thank you.如,A: Your skirt looks nice. B: Thank you.

交谈与隐私 日常礼仪中西方业所不同。中国在日常打招呼时多用“吃了吗?”、“上哪儿去?”等等,这体现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亲切感。可是对西方人来说,“吃了吗?”的问候语是有请客的意思,当问完这句话吼,如果对方回答“还没有”,就应该请客吃饭。而“上哪儿去?”这种打招呼方式对西方国家友人会令他们感到突然、尴尬、甚至不愉快。因为西方人会把这种文化理解成为一种“盘问”,感到堆放在询问他们的私生活。在西方,这种问候他们只说一声“hello”或按时间说“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就够了。 不同于中国人,西方人见面谈论的内容一般有两类:“天气”、“近况”。因为西方国家多处于天气多变的地带,天气预报都不能保证准确,所以人们更

关心天气的好坏。而近况只是一种局限的表现交谈,不涉及隐私,可以说“最近好吗?”,而初次见面总是要说“nice to meet you!”之类的客套话。【4】

在西方,人们崇尚个性,个人利益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人们日常交谈不涉及个人私事。有些问题是他们忌谈的,如询问年龄、婚姻状况、收入多少、宗教信仰、竞选中投谁的票等,都是非常冒昧和失礼的。看到别人买来的东西从不问价钱。见到别人外出或回来,也不问“你从哪里来?”或“去哪儿啊?”

美国人还十分讲究“个人空间”。两人谈话时,不可太近。一般以50公分以外为宜。不得以与别人同坐一桌或紧挨别人坐时,最好打个招呼,问一声“我可以坐在这儿吗?”得到别人允许后再坐下。

在见面后的分别之际,中西方也有着不同之处。西方朋友告别时会说:“我会保持联系”。其实,这句话仅仅是一种告别词语,相当于“再见”,说话人并无他意,更没有作任何许诺,没有必要刻意等待他的联系。此外,西方人在别人家做客如果想告别,要提前几分钟将告别的意思暗示或委婉地向主人表达,并征得同意才可以离开。如果突然说“我还有事情,得回去了”,随即站起来和主人告别,这在西方国家是被认为是失礼的举止。

饮食

饮食礼仪

《中国文化要义》的作者梁漱溟在文中指出:“西方人宴客,自己坐在正中,【1】

客人反在他的两旁。尊贵的客人,近在左右手;其他客人便愈去愈远。宴后如果要合影,数十百人皆为自己做陪衬。中国则客来必请上坐,自己在下面相陪。宴席之间,贵客高举上座离主人最远;其近在左右手者,不过是末座宾客了。”中国文化重人伦。在人伦关系中第一人称的“我”不像西方那样突出,甚至中国的皇帝自贬为“寡人”。西方的工商业发展,是个体的自我意识较为突出,做人以自我为基础,强调自我独立,在待客中,自我意识彰显,而中国人却谦卑自处,常常“压抑”自我。

而在食物方面,中国人显示出人和的氛围。西方却常常菜是菜,肉是肉,分的极为清楚,混合在一起就是不和。西方人在进餐时将食物先放在自己面前的碟子中,进而进食。这种分餐制似乎带有个人主义色彩。饭后AA制付账,更

是重分不重和。中餐不像西餐这般分明,兰州的“暖锅”,成都的“火锅”,东北的“乱炖”等等,中餐有一种和的感觉,如名菜“佛跳墙”就是多种主料结合,相辅相成。而饮食方式又是“共餐制”,大家在一个盘子中夹菜,不分彼此。饭后结账,往往是争先恐后。正如费孝通所讲“朋友之间,最怕‘算账’。‘算账’等于绝交,因为如果互不相欠人情,也就无需往来了”。朋友之间若是AA制则会显得不近人情。

餐具 中西方餐引得工具不合同时也可表现在西方队餐饮的熟悉。有人曾把中国人称为植物性格,西方人称为动物性格,实在,这并没有很深的含义。这句话表现出中西方的内容是完整不合的,西方人饮食重视公道搭配,多种食品产业固然口胃千篇同等但节俭时光,便利。西方人认为菜肴是充饥的所以专吃大块肉,整块鸡等"硬菜",这类思维好像有一种精练与僵硬化,中国认得菜肴是"吃味",所以中国人的饮食用料是五花八门,被西方人视为弃物,无法措置的东西,再中国人手里确实制做甘旨佳选,可以画陈旧陈腐为奇妙,因而可知,中国人在饮食用料方面的随便博识,也是以中国人吃的蔬菜有600多种【2】,比西方多六倍,中餐与美餐最大的差别则是中吃素、西吃荤,中国人以食品为菜的缘故原由与释教徒的宣扬有千丝万缕的干系他们视动物为"生灵",而植物则"无灵"所以,主张素食主义从这里表现出非论是礼节文化仍是平易近俗平易近风都是深受人文思维及先人思维的影响。再者是餐具,中国人早在公元前就开端应用筷子了,但餐叉在英国呈现只是三四世纪前的事,英国的教士认为肉和其他事物是天主为造福人类而而犒赏的。应避免用手动食品,不然是对天主的无礼和凌辱餐叉因此而产生了。因为文明进步,餐具的变化也由复杂变地简化、便利,中国只剩下筷子、碗、汤勺、碟子,但是西方的餐具有许多,如:大盘子、小盘子、浅碟子、深碟子,吃色拉用的叉子,叉肉用的叉子喝汤用的汤勺,这一系列繁多的餐具也阐了然西方饮食文化不但起步晚并且历程非常迟缓,中国认得勤奋与聪明又一次突显,进食叉最早呈现在11世纪的意大利塔斯卡地区,此前许多西方国度仍是再用手进食而中国早已具有属于自己的餐具,汤勺。旧石器时代就已经在亚洲呈现了,由此看来中国人在餐具着方面是很有培养的,西方国度在这些处所有些落后。

节日

中国和英语国家的文化差异还显著地表现在节日方面。除中国和英语国家共同的节日(如,New Year’s Day)处,双方还各有自己独特的节日。中国有the Spring Festival,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Mid—Autumn Day.等,英语国家有”Valentine’s Day(情人节),Easter(复活节),April fool’s Day(愚人节),Thanks Giving Day(感恩节),Christmas Day(圣诞节)等。中西方节日的风俗习惯也很不相同。在节日里,对于别人送来的礼物,中国人往往要推辞一番,表现得无可奈何地接受,接受后一般也不当面打开。如果当面打开并喜形于色,可能招致“贪财”的嫌疑。而在英语文化中,人们对别人送的礼品,一般都要当面打开称赞一番,并且欣然道谢。

历史典故

英汉两种语文中有大量的由历史典故形成的。这些习语结构简单,意义深远,往往是不能单从字面意义去理解和翻译。如“东施效颦”“名落孙山”“叶公好龙”等等。英语中Achilles’heel(唯一致使弱点),meet one’s waterloo(一败涂地),Penelope’s web(永远完不成的工作),a pandora’s box.。(潘多拉之盒――灾难,麻烦,祸害的根源)等。

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导致了中西方有诸如此多的文化差异,而文化差异又是跨文化交际的障碍。现代化的进程加速了精神和物质产品的流通,将各个民族纳入到一个共同的“地球村”中,跨文化交际成为每个民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一个企业若想让自己的产品畅销国际市场,不仅需要高超的经济和技术手段,而且需要深入了解对象国的文化,使该产品在包装设计和实用性方面符合对象国民众的心理需求。如,在中国,“龙(dragon)” 是我们的精神图腾,是吉祥和权力的象征,中国人也以作为龙的传人而倍感自豪,然而在西方人眼中,对“龙”就没有这份特殊的情感,甚至将“龙”理解为一种张牙舞爪的可怕怪物。【3】

由此可见,在中西方文化的各个方面大大小小都有差别。我们在和西方人共同学习,生活,工作的时候一定要注重这种差别,尊重别国的文化与生活习惯,这样才能更好的交流与学习,从而达到世界团结和平,有一进步的效果。

【1】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上海学林出版社,19xx年

【2】 胡自山,《中国饮食文化》[M],时事出版社,20xx年

【3】 邓炎昌,刘润清,《语言文化即英汉语言文化对比》[M],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

1994

 

第二篇:中西方师生关系的差异研究报告

中西方师生关系的差异研究报告

中西方师生关系的差异研究报告

中西方师生关系的差异研究报告

高二(1)班 蔡东华 旷 玮 马 偲

指导教师 谢宇峰

一、问题的提出

曾经看过一个有记录意味的电视节目,一个金黄色头发的小女孩拥抱她的教师,和她道别。而在我们身边发生过一件事:曾经我们班的化学成绩不好,调查后发现原来是同学们觉得化学老师严肃,害怕他。后来,我们和老师关系改善后,成绩一下子上去了。 这些相去甚远的现象激起我们研究中国和西方国家师生关系差异的兴趣。

二、研究的目的

中国的教育事业正处在改革和完善的阶段,其中师生关系是直接的体现。 中国师生关系还有许多不足之处。在此,我们通过对比中国和西方师生关系, 分析它们的异同点,提出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一些建议,实现教育的和谐。

三、研究的方法和过程

方法: A.去图书馆和书店查阅 B.利用网络搜寻

C.组员之间展开讨论和分析

过程: 首先我们写出报告的提纲,即中西师生关系差异的现象,原因及关于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建议。然后组员责任分工,一人主要去图书馆和书店查阅,其他成员主要在网上搜索相关文字和图片,在搜索过程度我们将范围扩大到西方和东方,原因是这样更易找出共同点。在形成文件的过程中,将这些要点记下来,再将范围缩小,参考这些要点进行分析,最终成文。

四、研究成果

大家先看看以下两幅

图。

右图是中国小学生在上

课。

他们得端正地坐着,不

得讲小话,影响上课,只有

这样才会被认为是好孩子。

68

中西方师生关系的差异研究报告

中西方师生关系的差异研究报告

左图是新西兰小学生

在上课。从图中我们都可

以看到他们轻松的样子,

就像在玩一般,课室打扮

得像家一般温馨。

然而这两幅图只是

揭开了冰山一角。

从小我们都被教育着

上课要坐端正,有问题要

举手。 而老师在课堂上显

示出绝对的权威,凌驾在

学生之上.上课时,课堂

气氛肃静,学生对老师非

常尊重,深信老师的学识,

认为老师的话都是真理,

即使对老师的说法存疑,

也不敢当面提出来.因为这样大家都不好下台。有些老师滥用了“尊师”的特权,在课堂上信口雌黄也在所不顾,因为他们知道,学生是不敢批驳老师的。就算敢批驳老师,也会被认为是个恶劣的学生,而犯错的教师仍是个让人尊敬的老师。这也许算是一种中国式的课堂文化。

湖北省武汉市一调查报告显示,大部分中小学生不信任老师。在被调查的597名老师中有40%认为自己和学生关系融洽,能够进行交流沟通。但是, 被调查的2523名学生中,只有很少一部分认为老师是可以信任的,大多数学生表明“老师不好相处” 然而,在地球的另一边却是另一番景象。

在美国

美国的师生在学业上是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而在社会关系上往往是朋友关系。美国学生称呼导师直呼其名,有很多学生叫导师的昵称,比如把Robert称之为ROB,显得很亲切。学生与导师对话及听课时,腿翘在空椅子上,头歪着,毫无面对恩师毕恭毕敬、诚惶诚恐的样子。

在法国

学生尊重老师,同时也认为老师并非圣贤,所以即便老师出错也可以理解,老师有不懂的事情就和学生探讨,没有难为情的感受。学生提问时,老师多以平等的口气问学生:“你的意见是什么?”而不是“你来回答”。绝大多数教师不仅教学敬业,而且对学生的日常言行非常宽容,师生关系很平等,老师为学生服务的观念非常强。学生对老师教学方法的挑剔、批评,在法国属于很平常的现象,老师也不会为此而恼怒。

在英国

69

中西方师生关系的差异研究报告

在课堂上,老师的问题刚提出,就会有学生立刻抢着回答,虽然这样的回答几乎90%是错误的,但老师从不会对回答错误的同学出言讥讽。老师们认为很多问题的回答只有好和不好,没有孰对孰错。对于学生的想法行为,老师不应当随意加以否定或肯定。原因不是因为老师无法判断能者对错,而是不应在学生心中形成这样的观念:对错的绝对裁判权由教师掌握。

英国的老师从来不对学生说You are wrong。有时候即使老师不同意学生的意见,他们也会说OK。只是用其它方式暗示学生,你的想法还需要补充和完善。老师永远是鼓励学生的。

对于这些现象的差异我们认为有以下的原因

1st 教育观的不同

西方并不存在我们所理解的教育,或者我们所说的西方教育与中国的教育并不一样。西方的education不是中国的教育,中国的教育也不是西方的education。

在西方词典中,education的第一意义是训练、指导、引出,第二意义是知识和能力,第三意义才是教育——而且也决不像中国这样沉重。而我们的词典却把教育作为第一甚至唯一的意义。在西方它根本没有中国的教育这个词这么沉重这么高贵神圣,二者不说风马牛不相及,至少也是差别极大。教育强调的是被动、服从、规律、接受,而不像education那样强调的是主动、探索、创新、发展。

2nd 教师观和学生观的不同

在中国,把教师看成是“传道、授业、解惑”者,老师就是一个智者、长者、道者。教师应该是万能的,是高于学生的权威。有一个很形象的比喻说,如果老师要把半桶水倒给学生,就得先让自己拥有一桶水,最好让自己成为自来水。

美国人认为,教师只是一种职业,教师和社会上任何人,包括和学生都是一样的人,大家都是平等的,因而,美国教师更看中怎么帮助学生学习找水源,如果学生表现出比他优秀,老师不会觉得丢面子,而是感到自豪。

一位中国留美学生在一次数学课上,指出老师把题目讲错了, 老师不但不生气,还自豪地告诉其他老师说,他的班上来了一位数学很棒的中国学生。我想,在中国发生这样的事情时,学生即使敢指出老师的错误,老师恐怕也不会为此自豪吧。这就是我们的教师观的影响。

这种教师万能的教师观,导致老师们认为学生任何的本领都可以被老师教出来。一次一个美国小学老师来中国交流,不少中国的老师请教她:“在美国的学校里,你是怎样教孩子创造性的?”这位美国教师感到很困惑:创造性怎么能“教”呢?!创造力不是一种技能,技能是可以教出来的,而能力怎么教?能力是提供条件发展起来的。

在西方,师生关系是平等的,老师的教学态度是坦诚的。他们绝不会不懂装懂,不懂的问题就说不知道,或待下次回答。有的老师甚至走出课室去问其它老师,然后答复学生。他们不会因此感到丢脸,学生也不会因此对他们不尊。因为师生都在追求知识真理,真理面前是人人平等的。

平等和民主在他们看来是很重要的,西方人拥有的平等教育观使他们尊重学生,这

70

中西方师生关系的差异研究报告

些都是他们的观念的自然流露。 当下的中国一直处处在强调这两点,然而越是强调越发让人觉得中国做得不尽人意,十分刻意而呆板。

在中国学生是被教育者,老师则是教育者。中国人只要作为教育者,就有一种教师爷心理,在被教育者面前就永远是正确的高大的(长者为尊早知为尊)。他高人一等,有一种天然的盛气豪气优越感。中国的老师看学生并不顺眼并不喜欢。在一个班级里,教师只喜欢前几名,甚至第一名,只喜欢学得好的学得快的,他总认为其他学得慢跟不上,因而不为教师喜欢和尊重。孩子一入学绝大多数就被当作“笨”“不聪明”而受冷遇遭贬损了。

人一旦作为被教育者,他永远是失败的(是自己和师傅比,徒弟总不如师傅,总难以跟上师傅,学不好的责任好像都怪自己);中国人对此大概深有体会,没有几个学生真正有成就感!传统教育体制下的学生大都是学习的失败者厌恶者,教育磨去了学生的勇气、尊严、价值、自信、智慧、灵性。

3rd 教育目的和教育功能不同

因为教育是为了提高社会认同、阶级认同,所以我们的教育目的和功能就是为社会培养人才,如果社会需要螺丝钉,我们就培养螺丝钉。一句话,我们的教育是为了塑造社会所需要的螺丝钉。就人性来说,没有人愿意被塑造,这也许就是一些学生为什么常常不喜欢学校的原因吧。

美国人常说:“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完整的人,只是他们的个子不及成人而已。”崇尚个人发展的美国,其教育的目的和功能更多地是帮助学生个人的潜力得到更大的发展,教师不是一个塑造者,而是一个帮助者。他们认为教育不是为社会培养螺丝钉,而是为了每个人未来的幸福。

塑造就一定有模型,因而我们中国的教育强调统一、强调标准。学生上课统一坐姿,学生进校统一服装,学生答题统一答案,学生作文统一格式。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个人发挥的余地都很少。而美国,由于没有统一的标准,因而教什么,怎么教,学校和教师的发挥余地很大。

教育目的和功能的差异导致了不同的师生互动。比如,在中国学校,班级经常有一两个特别聪明又特别调皮的学生,由于常常不循规蹈矩地做事情,和老师发生冲突,动不动就被老师交到政教处或校长那去了。其实,这些学生都是特别有个性的,在被塑造的过程中,个性被压抑了,被压抑久了,就以比较激烈的方式表达出来。而在美国学校,没有这种情况。这些聪明又调皮的学生,老师接受他们个性的张扬,并为他们优势的发挥创造条件。比如,在普林斯顿高中,如果学生数学好,已经超出高中数学学习范围,学校就会安排他早晨先去普林斯顿大学上数学课,然后再回学校正常上课。

所以,孩子们到了美国学校,发现自己的特长和兴趣,倍受老师的肯定和关注,自信心大增,被接受、被肯定给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心理满足。我想这就是为什么中国学生到了美国学校就不愿意离开的原因吧。

4th 历史传统和观念不同

中国的教育理念发端于孔子,至今也没有超出他老人家那一套。孔子有教无类,是

71

中西方师生关系的差异研究报告

典型的“传道授业解惑”的师傅。《论语》几乎全是夫子自道一人独白,没有学生质疑,更没有学生反对他的观点,满堂灌填鸭式,即使有所谓循循善诱的启发式,也不过是启发学生说出他早已知道要告诉学生的内容。“引而不发,跃如也。”这就是教育的本质,这就是教者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启发式实际上还是不平等。

西方的传统可以追溯到苏格拉底。他自称自己的方法是“精神助产术”,(education中的引导之意即来自于此)是自知其无知而引导别人学习,看看苏格拉底的著作,那是学生和老师的对话、辩论而不是老师对学生的训诫教导。西方现在也是这样,上课前老师不一定有什么现成的结论。结论在他们的探讨中。老师启发学生?不,简直是在刁难学生。学生听从老师?不,是在质疑、反驳老师。唇枪舌战十分激烈。他们是师生,更是对手。 5th中国的人口问题

13亿人口是中国最大的负担。在中国校园里,一个班50多人司空见惯,更有90多人的。通常一个老师至少要教百来名学生,而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老师很难关注到每一个学生,为每一个学生操心.这样就导致只有好的聪明的学生才会吸引老师的注意.而在西方,师资力量充沛,况且一个班只有十来二十个学生,老师可以照顾得更全面.这个问题就类似于中国人均资源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中国新型的师生关系

在当今中国社会里, 由于知识经济的到来,对个性发展的要求已日益强烈。教育途径的不断拓宽,教育管理和教育手段已逐步现代化、科学化,以教师为主体的活动舞台正在逐渐被学生占领。因此,旧的师生关系势必遭受强烈的冲击甚至瓦解。 许多新观念的产生,冲击着旧思想。

新型师生关系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交互活动中是民主的、在相处的氛围上是和谐的。它的核心是师生心理相容,心灵的互相接纳,形成师生至爱的、真挚的情感关系。它的宗旨是本着学生自主性精神,使他们的人格得到充分发展。它应该体现在:一方面,学生在与教师相互尊重、合作、信任中全面发展自己,获得成就感与生命价值的体验,获得人际关系的积极实践,逐步完成自由个性和健康人格的确立;另一方面,教师通过教育教学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自主的尊严,感受到心灵成长的愉悦。

现在一些教师的观念已经发生了变化。“今天的学生奴性少了,个性张扬,对管理不再盲从。对他们的管理不能再是家长式的管理,而要民主,以沟通取代指令,以引导取代禁止。” 广州市小北路小学校长林海英这样说,“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一种理解的爱。” 关于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

实现教育的和谐是古今中外许许多多教育家所追求的人类教育活动的最高境界。无论是以孔子为代表的东方儒家思想,还是以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西

方哲学思想,以至于近现代的许多教育家们都对和谐教育做出了深刻的论述。

然而,从教育的实践意义上讲,建立以和谐为核心的新型师生关系又是实现

和谐教育的基础和前提。

72

中西方师生关系的差异研究报告

对于构建新型师生关系,我们认为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A. 民主与平等:从教师所承担的社会角色而言,教师要体现国家对学生教育的总体目标要求。但是,从教学过程的特殊性上看,教师又要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要以人格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正确处理好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注重发扬教学民主,努力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学生才会更有兴趣。另一方面,教师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特别是要允许和鼓励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不同意见。

B. 尊重与信任:尊重和信任是人的一种高级心理需要,尤其对于我们学生。我们认为教师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要把学生作为一个独立完整的社会人来看待,特别是要尊重学生的自尊心,任何情况下都不要令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因为这是学生发展的重要内驱力和精神支柱,是我们自我意识的表现。其次是要信任每一个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都有他自己的优点和长处,相信他们经过努力都会取得成功的。

C. 理解与合作:教师要善于理解学生,要在深入熟悉和掌握学生心理特点和个性差异的基础上理解他们,包括他们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思维方式、认知水平和行为习惯等。在此基础上,同他们建立一种合作关系,让他们时刻感觉到教师是在同他们一道学习,共同进步。

中国一个班这么多人,要让老师适应每一个学生是不可能的事。但并不是要让学生去适应老师,我们认为我们学生是可以理解老师的,我们何尝不想与老师成为朋友,我们都在互相适应着, 互相尊重着,只为更好的学习。

五、研究体会

一开始定课题的时候觉得挺难的,觉得自己想做的课题别人都做过了,于是想了很久才决定做“中外师生关系研究”这个课题。这个想法源于英语必修课本的一篇“Culture Corner”。定了课题之后迟迟没有开始研究,直到今年暑假,首先在查找资料上就犯难了,虽然百度搜索神通广大,但是很多时候总是搜不到想要的资料,而且关于师生关系的资料实在太少,尤其是外国的,大多都是教育理论以及教育发展之类的。有时候一天下来也没有什么收获。后来就去深圳书城找资料,书倒是很多,但真正关于师生关系的却没有多少,因为网上不能查阅这些书,又不能全都买回去,只好坐在地上一页页地翻,翻到了就抄下来。说实话,抄的时候很心虚,图书管理员总是在我身边踱来踱去,估计觉得我这种行为特小人:你都抄完了,我还卖什么呀?弄得我总觉得身体要被他的目光射穿了,幸好几天之后就抄完了。整理的时候就比较方便了,弄完所有资料的时候心里真的很高兴,不是因为总算弄完了,而是因为自己努力了,而努力的结果就在眼前,原来我也可以有成就,我还以为我一事无成。再看看这份研究,对自己的触动的确挺大的。一想到山里的孩子那种渴望上学的眼,和外国孩子们坐在教室里的情景,心里就隐隐作痛。我们的研究还不能够深入,而中国的教育不是和外国教育比对比对就可以上来的。我们都应该努力,为了让学生学得更好和让那些没书读的孩子都能上学,为了所有中国学生未来的幸福。 (旷玮)

六、参考文献:

73

中西方师生关系的差异研究报告

《当代外国教育改革著名文献》

外国教育专题研究文集》

《人本的教育——英国教育考察》

《外国教育史教程》

《中外教育经典案例评析》

《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育革命论》

《中西文化教育差异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

国家数字图书馆

指导教师评析:

中西方的文化存在很大的不同,在中西方的师生关系上有着较大的区别,这些均源于两种不同的教育观念。在此,该小组的成员通过对比中国和西方师生关系,分析它们的异同点,针对如何构建当前新型的师生关系,提出一些为实现教育和谐发展的建议。

74

中西方师生关系的差异研究报告

7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