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读书报告

《诗经》读书报告

世俗浮躁,寻一份心灵的宁静,抛却时空的距离,与先哲一次次产生心灵的碰撞;浮生依旧,携一卷永恒的《诗经》,且行且歌,回归最初的美好,与人性的最真完美邂逅。有幸品味《诗经》,在泛黄的书卷中领略那段历史,读懂那些人、那些事,挖掘人性最深处的纯真,灵魂,在一次次地被涤荡中慢慢升华、涅槃。我想,再也没有哪一种东西,可以像《诗经》这样可以引起我们强烈的共鸣与感动,一旦进入,便是长长久久的沉醉。一段时间的研读《诗经》,才渐渐明白,枯燥的文字丝毫掩盖不了它永恒的魅力,晦涩的语义阻挡不了经典的力量。我们读《诗经》,绝不仅仅是去研读一段历史,了解一种风俗,而是要在那些文字的渗透中去听、去看、去感受那一份最原始的人性,回归于最初的美好。

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收入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故又称《诗三百》。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又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按用途和音乐分“风、雅、颂”三部分,其主要表现手法是赋、比、兴,与风、雅、颂合称“六义”。简单的手法,质朴的语言,将一个时代的更迭,完整地呈现在了后人的面前,时间创造般地加深了这份韵味。因为有了时间的距离,古诗里的字句,才幻化成水底的珊瑚,美丽而持久。古诗如酒,存放得久了,也便经历了一场美妙的发酵,留给后人慢慢品尝。

一、唯美的爱情观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

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幽幽河畔边,碧色的芦苇苍苍茫茫,一望无际,已然是临近深秋,白露渐渐凝结成霜,皎洁无瑕。纯真的爱情,牵动着无羁的思念,恋人的心,永远地牵挂着对方的一切,无论何时何地,从未改变,即使道路坎坷,也会坚守到底。思念是一条河,河水潺潺,将丝丝缕缕的思念带向远方,流水的尽头,是亲爱的恋人。“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好美的诗,好令人羡慕的意境,生命本就该如此。不求富贵荣华,功名显赫,但求一人真心,白首永不相离!唯美的爱情观,古代先民,用人性最真实的朴实与坚贞,憧憬着自己的美好爱情,他们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了,即便再难,也会一如既往地坚持。“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我的心不是石亦不是席,石可转而心不可转,席可卷而心不可卷,美丽女子执着于爱情,不离不弃,同为芸芸众生的我们,又是否能够做到呢?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掀开《诗经》的第一页,正是那条亘古不变的河,带我走进了诗经的天堂。这是一条没有名字的河,记载了古老的爱情与农事,两千年前的浪花溅湿我日渐格式化的都市皮鞋。谁曾经贴着水面行走,并且歌笑歌哭?淑女与君子,艄公与过客,母亲与儿女,乃至时光与记忆,隔着同样一条河遥遥相望,构成周而复始的白昼和黑夜。如今,它又借助单薄的纸张间断了祖先的吟唱与后辈的倾听。就像一条人间的银河,此岸是高楼广厦,齿轮与车辆,灯火通明的都市,而彼岸呢,彼岸有采薇的村姑、祈雨的礼仪,以及以渔猎为生的星罗棋布的部落……我们渴望着回到银河的那边,像先辈们一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渴望着一身轻衣,一双木屐,一副斗笠,漫步在先秦的

那条河,和着习习微风,夹杂着淅淅沥沥的小雨,一直走下去……

二、质朴的才是最真的

在这部边缘泛黄的典籍里呼吸的男女居民,是幸运的,因为他们生活在离造物主最近的地方,门前的原野、山峦、岩石,无一不是造物主最原始的作品。只有阡陌属于自己,于是那些手摇木铎的采诗官奔走于阡陌之上,聆听着大自然苍老的声音和人类年轻的声音,充满感恩的心情。村野气十足的《诗经》象征着一个时代,民族的时代,那也是人类咿呀学语、蹒跚学步的时代。在大自然的露天课堂里,稚气未脱的书声琅琅。连文盲都可能成为真诚的歌手——只要他们用心灵读懂造物主手中的无字天书。甚至可以说,这是一些目睹造物主的指纹而成长的无名诗人,在平凡的劳动、情爱、游猎中获得神秘的智慧。和这些诗兴大发的自然之子相比,我们是苍白的,一生所触及的仅仅是书本、墙壁、道德以及间接的经验。今天的世界已经是被修改了的原稿。在钢筋水泥的城市里,我们很难发现上帝的手迹——灵感的花朵,因为贫血而枯萎,而失去了天真。我们无法回到《诗经》的时代,男耕女织的时代,或者说我们无法恢复古人的那份单纯与天真。那简直堪称人类的童年,所以《诗经》里回荡着银铃般灿烂的童音,无法模仿。在充斥着欲望、高音喇叭的现实中,这属于天籁了。做天籁的听众,是幸福的。古人以纠缠的音乐的旋律结绳记事,那粗糙的双手搓出来的牧歌,鞭挞着我们世故的灵魂:该往何处去放牧自己失落的童心呢?我一向两手空空,一无所有,丧失了原始的浪漫与激情,《诗经》里的那条河,已经流淌两千多年了,沿岸有数不清的读者,饮水思源。但是,这条民间的河流,

让我们依然可以在滚滚凡尘中留得心灵的最后一方净土,最起码,遥望着河对岸的文明,我们会产生那样的一种冲动,一种来自内心最深处的野性的呼唤,告诉我们沿着那条《诗经》的河流,去寻找彼岸的文明,让灵魂涤荡千年。

三、让经典永恒

一部好书,要想成为绝唱,就必须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诗经》便是如此,流传千年,依旧不变最初的颜色,总是能够让人在心里产生久久的共鸣。纵观现实的世界,每个人都在背着枷锁前进,或倾心于追名逐利,或陶醉于尔虞我诈,却依旧不曾想过减负。还给心灵一份宁静吧!《诗经》总能在不经意间,还原人性最深处的最美。因为,经典的力量是永恒的,我很幸运,能够携一卷《诗经》,徜徉于浮世中,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第二篇:读《诗经》有感

读《诗经》有感

翻开《诗经》的第一页就是《关雎》一诗,其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更是已经烂熟于耳。这可就是电视剧里万年不变的求爱诗。由此,变可看出《诗经》的内涵了。

《诗经》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它包括“风”“雅”“颂”三篇章,表现手法为“赋”“比”“兴”,每一篇文章读起来都琅琅上口,通俗但不乏韵味。作为一个女孩子,在老师但是讲颂《蒹葭》时,便喜欢上了《诗经》中的诗。这次再看了《诗经》更让我喜欢,尤其是“风”中的一些篇章诗句尤为美丽,如《木瓜》中的“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又如《泊舟》中的“之死矢靡慝”;又如《蒹葭》中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在《诗经》中的爱情诗里可以看出古人对爱情的向往以及要突破门规的破格,单一切都不外乎一个“礼”字。这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也是我在《诗经》中最大的收获。

“礼”即“礼仪”,我将人的“礼仪”分为三:一者容颜,二者装束,三者姿态。

一者容颜。纵观今日之人的容颜,不禁让我感叹“岁月催人老”,看似一张张美丽的白脸背后,不知是多少粉底造就的;多少大眼美女不知是七彩美瞳造就的,发型发胶不断叠加,都快将整个脸都围住了,“美吗?真的美吗?”我反问道。

许多男生都会选择素颜美女,是因为他们知道华丽的背后说不定藏着他们无法用肉眼识别的脸孔。子曰:“女为悦己者容”。不错,但凡事都要有个度。就像大白天画一大浓妆,抹上亮丽的粉色眼影,黄色爆炸头是不是有些可怕呢?

曾经我在街上就亲眼看过这一类人,头发竖得高得足有人脸的一半,我当时看到了路人们都纷纷投以异样的目光。

所以,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不可过于夸张,涂一点BB霜,花一点小眼线,都是一种礼貌的表现。邻国日本就有专门开设化妆课,因为这就是他们认为的礼仪。

礼仪不在乎多华丽,而在乎你表现的有多大方。

二者装束。现在相比改革开放时期,多了许多新奇的衣装款式,有豪放派的“露脐装”“低腰裤”,有可爱派的“公主裙,蕾丝衣”。还有森女派的各种服饰。如果是你,你会选择哪一种呢?

最前者是欧洲人的风格,也是我们俗称的“欧美范儿”,后两者是我们东方人接受的更为多一些。中西礼仪文化因为观念和理念的不同,存在着众多差异。我想任何观念都可以接受,但一定不能离开两个字“大方”。

“大方得体”是我们常用来形容深闺中的“淑女”的。我们的穿衣风格应用此规划我们自己。

三者姿态。“姿态”一指外部站姿,二指内心姿态。很显然,内心姿态是尤为重要的。一个人的心地美,再加上外在美,那才可用“perfect”来形容。

若你只有美丽的外表,却没有善良的内心,那就是蛇蝎毒妇;若你只有内心善良,外表不修边幅,也不是良策,而应用内部装饰外部,外部展现内部。我们千万不要做“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人。因为这样的你,无论多美,也不外乎“绣花枕头一包草”“一言既出吓逃一家”。

做一个高贵淡雅的人,如《诗经》此书一样,从内在包装自己,用礼的三个标准来规范自己,才能如《诗经》一般隽永珍贵!愿得一个“礼”成就其内心、外在的升华,使得外美内更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