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景观改造调研报告

城市景观调研报告

1.基地现状

1.1交通位置

我组所选基地位于复康路和春明路交口处,是复康路立交桥下一处绿地景观。与盈江路距离很近。(如图1所示)

1.2交通状况

基地周边的主次要干道分别有复康路、春明路和盈江             图1基地所在位置

路,周围环绕复康路立交桥,车流量较大;其东北侧有大面积居住区,故有小股人流量,且主要为周边居民。

1.3周围环境                                                

基地周边以居民区为主,其一层为各种零售商店。且该立交桥属快速路高架桥,一般不会出现交通堵塞的情况,基地毗邻道路属于支路类型,过往车辆并不很多,因此,基地整体环境比较安静。(如图2所示)

2.定位及设计目标                                   图2基地周围环境

基地为复康路立交桥所环绕,所通过的车流及人流大                   

部分不做停留,因此,主要以观赏性景观为主。基地周围有不少居民区,附近却没有可供休息或嬉戏的公园等生态空间;并且在所选基地中可以看到因经过长期通行踩踏出的小路,由此,可推断周围居民长期在此通行。且基地周围的道路在非高峰时间段的车流量较小,大大增加了基地的可达性。故将改造后的基地定位为以观赏性景观为主,并且可供周围居民小憩的小游园。                             图3 视线示意图

3.初步方案

3.1景观视线  

基地本身为中间地势凸起,周围逐渐下降的带有坡地性质的地形,基地位于桥下车行和人行通道入口位置,从入口处开始,通道向下延伸,所以人的视线有一个逐渐上升的趋势。该地形的地势恰好符合该规律,因此也要加以利用,在景观设计上从周围到中间会有一个建筑或植被的         图4 路径现状

高度提升,在最高处会设置观赏性较强的景观。(如图3所示)                                                     

3.2规划方案      

3.2.1主要路径

根据调研时发现的被认为踩踏出的小路可推断人行的大致路线,规划后的方案将以此为主要路径,遵循通而不畅的原则,将道路延伸,并将在沿路周围设置趣味性景          图5路径现状

观和休息场所。(如图4、图5所示)

3.2.2景观氛围

改造后的基地依旧有大面积的绿化,营造一个较好的生态环境。(如图6所示)                                           

基地外围会设置较密集的植被,并且会增加植被种类。起到阻挡视线、降低噪音的作用,为其内部的小径和         图6绿地效果图

休息场所营造一个较安静、私密的空间。尽量体现“曲径通幽处”的意境。(如图6所示)

围绕基地内部构筑物会有一处景观并向地势凸起的地方延伸,在中心凸起地方会有标志性也是最具观赏性的景观设置;休息长亭将设置在背靠凸起地的方位。(休息区景观大致如图6所示)

从高架桥上通行的车辆可以看到大面积的植被,并且可以看到中央地标志性景观。可以达到基地的观赏职能。(如图7所示)                                              图6 路径和休息长亭

在基地东南角部分毗邻三叉路口,也是景观设置的重点之一,不同于中央景观,此处的景观会适应近距离观赏而注重细节刻画。

                                                                                                          图7高架桥上可视景观

 

第二篇:苏州城市边缘区景观调研报告——以苏州市吴中区胥口镇外塘村和羊披村为例

苏州城市边缘区景观调研报告——以苏州市吴中区胥口镇外塘村和羊披村为例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开始出现中心蔓延、景观形态断裂、文化个性消亡、功能分区混杂等问题,这些问题在城市边缘区尤为突出。苏州作为城乡一体化试点城市,相关政策的实行,推进了城市发展,城市边缘区发展更为活跃。本文从苏州市吴中区胥口镇的外塘村和羊披村的乡村景观调研入手,纵观城市边缘区发展和变迁,对城市边缘区乡村景观特征、格局、功能等进行分析,解决景观生态环境问题,讨论城市边缘区乡村景观的规划方法和保护措施。 关键词:城市边缘区,景观生态规划,生态格局,空间环境

1 城市边缘区

1.1 概念

“边缘”是相对于“中心”的概念:“边缘——沿边的部分;靠近界线的,同两方面或多方面关系的区域”。城市边缘区是指大城市建成区外围在土地利用、社会和人口统计学特征方面处于城市和乡村之间的一种过渡地带。

1.2 基本特征

1.2.1 城乡过渡性

城市边缘区位于城市中心建成区与广大乡村地区之间,是城市向周边区域发展的产物,也是用地逐步城市化的某个阶段,具有一定的过渡性。

1.2.2 区域的动态性

城市边缘区的扩展是时间和空间一体化的过程,其土地利用结构可变性强,空间优化潜能高,因此,城市边缘区具有一定的动态性。

1.2.3 区域的非均衡性

城市发展在各个方面并不均衡,且受到自然条件和认为因素的影响,边缘区的扩展具有明显的方向性和波动性,从而不同要素和功能的分布也有所不同,出现非均衡性的现象。

1.2.4 区域的互补性

城市边缘区的发展依附于城市,与城市共同分担压力和功能需求,形成社会

经济互相带动、功能互补的关系。边缘区能够缓解城市住宅、交通和就业等方面的压力,还能够进行频繁的物质能量交换,成为城乡之间活跃地带。城市的边缘区是多元素的碰撞区域和复杂城市乡村关系的纽带。

1.3 功能

1.3.1 以工业为主的工业区及经济技术开发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行了城市工业布局和用地结构的调整,城市生产性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由城市中心区外迁到城市边缘区,工业区及经济技术开发区形成了城市边缘区主要组成部分。

1.3.2 城市农副产品生产基地

随着城市消费水平提高,城市居民对蔬菜、鲜活副食品需求量大,城市边缘区交通便捷,具有市场和土地质量优势,成为农副产品生产供应基地。

1.3.3 城市对外交通枢纽物资流通基地

城市对外交通线路、郊区道路、停车场、长途汽车站、火车站和航空港等对外交通设施成为城市边缘的主要组成部分,作为一定地域内的交通枢纽和无知集散地,具有重要的转运功能。

1.3.4 住宅新区

与城市中心区域相比,城市边缘区土地价格低廉,有较好的环境,新兴的大规模居住区逐步取代原有农村居民点和流动人口聚集区,城市边缘区大规模住宅新区缓解了城市中心住宅压力。

1.3.5 科研文教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研文教事业蓬勃发展,90年代末期,高校重组和学校发展需要,到城市边缘区建设新校区,建起大规模大学城和科学园区。城市边缘区还集聚了以科研为主的专业化产业园区。

1.3.6 商贸聚集区

城市边缘区土地资源价格低廉、巨大市场需求,大型商业设施聚集,商贸聚集的经济活动为城市边缘区经济发展增添活力。

1.3.7 绿色生态景观区

在城市扩张过程中,农田、林地、公园、绿化、隔离带、风景区等绿地及其构成的景观成为了城市边缘区的绿色生态景观区。成为了城市环境的屏障,有缓

冲自然灾害、调节城市生态的功能。

1.3.8 旅游休闲度假区

随着经济水平提高,城市进程快速中的环境恶化,风景优美、环境良好的度假区和景点开始受到广泛关注。城市边缘区有较多的风景名胜、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良好的旅游、休闲娱乐区域。

2 城市边缘区景观的历史变迁及其生态功能

2.1历史演进(发展过程)

城市边缘区的发展和演进,是一个动态的空间扩展过程。苏州城市边缘区随着城市中心区的不断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并与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有着一定的对应关系。

2.1.1 农业型阶段

60年代前,苏州城市边缘区是纯农业地带,农业用地占90%以上,工业比重低。城市边缘区和城市中心联系少,除为城市中心少量提供农副产品外,以自给性生产为主。边缘区的空间结构以传统的农村聚居为主。苏州除了行政手段的管理外,城乡之间缺乏经济和空间发展的相互作用和协作,城市中心和农村有明显的分界。

2.1.2 半工业型阶段

60年代到80年代,我国大力发展工业,城市的工业分布开始向外围扩散,工业用地在城市边缘区比重增大,第二产业比重上升,农业用地和工业用地比重约为3:2。城乡界线逐渐淡化。

2.1.3 工业型阶段

20世纪80年代,乡镇企业大力发展,苏州成为“苏南模式”典型代表。乡镇企业带动了苏州城市边缘区的经济发展,城市边缘区开始以城镇自身膨胀的方式发展,城镇空间逐渐向外扩张。城乡关系发生变化,大量城市边缘区的农业、工业用地开始进入城市发展用地范围。苏州城市边缘区,经济上由农业转向工业和第三产业,社会关系上人口结构、生活方式、就业等转变,城市空间上随着农业用地用于城市建设,城乡空间关系变得复杂和密切,界线变模糊。

2.1.4 服务及居住型阶段

90年代后,苏州处于长三角,在沿沪地带兴起加工区和技术开发区,高科技相关产业进入苏州城市边缘区。经济发展带动交通完善。城市边缘区交通网络不断优化,312、205国道等沿城扩展,加快城镇经济发展。且苏州政府开始重视城市边缘区发展,鼓励建设,扶持房地产和服务业发展。都市化农业在这一阶段出现并发展。苏州城市边缘区进入较为成熟的发展阶段。

2.2 结构特征

2.2.1 景观类型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不同于人工为主的城市景观,城市边缘区景观融合了自然、般自然和人工景观三种类型,既有商业、居民、工业和道路等人工景观,又有森林、河流、农田、菜地等自然和农田风光,具有丰富的景观类型。在景观中,主要表现为斑块数量、大小和形状的复杂程度和景观组分的丰富度,决定了物种和生境类型的多样性。如苏州吴中区的太湖滨水地区,属于城市边缘区的典型区域,拥有农田景观、水域景观、道路景观、人工林地景观、公园景观、聚落景观等多个景观斑块,景观类型分布复杂多样。

2.2.2 景观功能的多样化

城市边缘区的景观功能,由于特殊的地域位置,具有城市和乡村景观的双重功能,既有城市景观的文化支持功能,又有乡村景观的生产和生态功能。如太湖滨水区,既有农田、林地等生产生态景观,又有新建居住区和公园湿地等文化景观。

2.2.3 景观单元之间的边缘效应

城市边缘区内部,不同的系统之间有着相互的联系和作用。例如产业结构、人口结构和土地利用结构等:城乡工业、建筑景观和农田、自然景观之间的冲突,城乡居民混居、农业和非农业人口的转化等。城市边缘区是城市和乡村景观之间物质能量交换流动的频繁地区,有明显的边缘效应。

2.2.4 景观空间结构动态变化,稳定性低

城市边缘区的乡村景观是过度地带,受到城市快速发展的影响,农田减少,建设用地膨胀,土地利用和景观斑块之间转化频繁快速,容易引起景观格局的变化,景观稳定性降低,是丰富变化和复杂的地区。因此在斑块和要素聚集碰撞的城市边缘区域,具有丰富的景观空间结构和格局的动态变化和不稳定性。

2.2.5 景观生态问题加剧,乡土特色破坏严重

由于快速的城乡一体化进程,占用大量农田,没有合理利用和保护乡村生态资源,各地传统特色逐渐消失,取而代之是资源和环境问题的突出,景观形态的断裂丧失,文化个性的消亡,功能分区的混杂等。乡村景观的整体风貌和传统的文化特色受到损害。

2.3 生态功能

2.3.1 维持城市与城市边缘区内部生态环境平衡

城市边缘区为城市以及区域提供了生态保障。由于分布着大面积的自然资源、林地和水体网络,它们构成了重要的绿道空间系统。为城市净化废气废物、调节周边气候、缓解生态压力,提供有力的生态保护屏障。在边缘区内部,又能够维护生态平衡、调节小气候,为当地居民提供良好的环境。

2.3.2 抑制城市的无序扩去中心化

城市的快速发展,导致城市边缘成为城市扩张的主要对象。城市边缘区的景观空间,将城市整体环境的塑造和生态结构紧密连接。合理布局城市边缘区生态空间,对于抑制城市的无序扩去中心化有着重要作用。

2.3.3 为城市提供农副产品的生产功能

城市边缘区拥有大量的农田林地、水产养殖地,是城市发展过程中需要物资和能源的供应、集散地区。城市边缘区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土地资源,同时也提供了丰富的农副产品。

2.3.4 提供特色观光旅游等休闲娱乐功能

相对于城市景观空间,城市边缘区的景观空间具有自然属性,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色。加之靠近城市的方便地理区位,能够吸引大量市民在节假日前往,具有休闲娱乐功能。

除了自然景观,城市边缘区的民俗、农业景观,也是独特的休闲项目。尤其城市边缘区处于农业向第三产业转化的时期,交通地理优势等使其更易或得城市的支持,且拥有广泛的市场。为城市居民提供科普、教育、娱乐、农业示范的场所,通过景观结合生产,边缘区的物质能源提供了特色的景观建设。

2.3.5 文化衔接的斑块重组功能

在城市边缘区,较多遗留着文化地景、文明遗产、古建筑聚落等景观遗产。

随着城市发展、边缘区的开发,这些景观资源会受到影响。城市边缘区的景观空间,能够将文化资源进行保护和传承,融入不同的文化景观中,为城市和乡村的不同文化,进行衔接和重组。

2.3.6 城市与自然物质能量流通的廊道功能

城市和自然是相互影响的,要通过生态流实现,如物质能量的交换,城市产生污染、乡村净化空气,动植物之间的交换和传播等。城市边缘区景观空间能够为生态流提供良好的廊道作用,连接城市和自然的相互发展。

3 现状生态环境调查

3.1 调研目的

通过对苏州外塘村、羊披村乡村景观的调研,从边缘区的历史演进、结构特征、现状生态环境、地域需求调查等几方面入手,分析场地现状、存在问题并对其提出建议和解决办法。通过研究生态体系、空间网络、区域绿色通道的生态景观构建,探索城市边缘区景观空间模式。

3.2 调研方法

实地调研前进行文献收集和资料整理,实地现场调研:主要采用现场拍照和现场访谈。

3.3 环境现状

城市边缘区由于是城市和乡村的多元素的碰撞区,受到城市中心辐射作用和城市化张力影响,又受到远郊乡村向城市集聚作用的推动,兼具城市环境和乡村环境景观的特点。景观环境广义上包括自然环境景观、人工环境景观和人文环境景观。

苏州市吴中区胥口镇外塘村和羊披村,处于丰富的水域环境、农田景观、村落景观和湿地环境的交叉区域。

3.3.1 自然环境

(1)气候

外塘村和羊披村位于苏州吴中区,地处中亚热带边缘,属季风气候过度类型。因受海洋和太湖水体的调节作用,常年四季分明,气候宜人,雨量充沛,日照充足,无霜期长,故宜农宜林,宜渔宜牧。

(2) 土壤地质

外塘村和羊披村所处吴中区平原地面组成大部分属河流冲积、湖积相物质,浅层内以灰色变形较小、强度较高的粘性土为主,质地紧实,一般承载力为20T/M2左右。

(3) 地形地貌

外塘村和羊披村位于苏州市南部,北依苏州古城区,东连昆山,南接吴江,西衔太湖。吴中区东部以平原为主,由水网平原、低洼圩田平原等构成,地面平均海拨约5M,地势平坦,坡度平缓。

(4) 动植物

外塘村和羊披村所处胥口镇西连太湖,紧邻太湖天然湿地。动植物物种丰富。水生动植物系统完善,动植物种类繁多,具有良好的动植物自然环境。

(5) 水文

外塘村和羊披村所在胥口镇位于吴中区,是典型的东部水网地区,地处长江下游,为太湖水网平原的一部分。吴中区境内水网稠密,江河湖泊众多。

3.3.2 人工环境

外塘村和羊披村近5年,由于城市边缘区开发和城市化发展规划,而大面积拆除搬迁,改造为高档住宅小区和部分尚未规划的空闲用地。人工景观和人工构筑物较多,部分拆迁垃圾没有处理,大部分用地处于未利用未保护的自生状态。

在外塘村和羊披村附近,开始兴建太湖公园的附属设施和服务设施等,如太湖游客中心。道路建设较为完善,与城市的公交网络正在进一步规划和增加。

人工环境较为丰富,人工景观开始逐步与自然景观交替分布甚取代,自然景观基础上的半自然半人景观增多,与城市边缘区的其他景观交错发展。

3.3.3 人文环境

外塘村和羊披村所在胥口镇总面积40多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8900多亩,林地面积8000多亩,常住人口3.4万、外来人口4万多,辖6个行政村、1个社区居委会。

胥口镇环境优美、物华天宝、民风淳朴、社会风气良好,是古吴文化发祥地。据考证,孙子兵法十三篇在胥口完稿。香山古建、藤艺制品、吴门书画远近闻名。19xx年和20xx年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书画之乡”和“文化(美术)产业示

范基地”,素有“锦绣江南、鱼米之乡”、“吴中胜地、人间天堂”之美誉。

3.4 景观生态格局特征

3.4.1 整体空间

外塘村和羊披村位于胥口镇,紧邻太湖湿地公园、胥江工业园区和香山工业园区、新型住宅群聚、多座山峰坏绕、胥江从此流向苏州城,处于公园湿地等干扰斑块、新型住区的引入斑块、山体水体等遗留斑块的综合地区。

两个村落已经进行了拆迁,外塘村在5年前就建立了新的高档住宅小区,羊披村则还保留了原有拆迁样貌,拆迁废弃物堆砌,部分旧房存在,没有进行很好的规划,人工干扰明显,自然林地草地交错生长,并没有很好的景观连续性。

3.4.2 局部效果

外塘村的新建住宅,由于是高档小区,围墙建立较高,围墙下有水渠,直接裸露在外边,环境较差。内部建设绿化较多,人工景观干扰较大。相对比羊披村,规划的景观局部效果有明显改善,但人工效果较为明显。

羊披村拆迁后的地块尚未规划利用,几处房屋没有拆迁,原有村民自主营业,为市民提供烧烤器具和桌椅。已拆除的部分拆迁垃圾并没有处理,但由于没有太多人工干扰,自然林地、草地和水体保存较为完整,但由于没有管理和垃圾的存放,生态功能并不是很好,部分水质较差,没有较为完整的景观基质,可达性较差。

3.5 现存问题分析

3.5.1 土地资源利用率不高,空间结构不合理

外塘村由于有高档别墅区的建立,土地利用较高。羊披村拆迁土地没有得到规划利用,利用率较低,除了几处高档小区的房地产开发,土地资源大部分处于半开发状态,缺乏景观空间结构的规划构建。

3.5.2 没有统一和完整的规划,缺少细致的城市设计工作

整个周围村落的重建和整治工作明显没有得到统一规划,开发商根据自己的利益进行开发利用,但又有些长期闲置,没有政府的完整统一规划,除了基本的道路绿化和水体整治,缺乏细致的城市景观规划设计工作。

3.5.3 生态环境未能得到有效保护,存在环境污染问题

羊披村的拆迁垃圾原地堆放,村中原有水渠已成为死水,水质差基本没有动

物栖息,草地、林地也是原有规划,并没有进行有效的保护和利用,外塘村也只是进行了高档住宅区内部的规划和治理,周围环境并没有有效保护。

村落原有生态坏境丰富,由于近期的开发和重建,产生了环境污染问题。且由于缺少管理,许多市民来到这里的绿地进行烧烤等户外活动,虽然有警示牌,但仍有村民进行烧烤器具租赁,破坏自然和没有管理的行为非常常见。

3.5.4 居住人口构成复杂,社会分异严重

两个村是紧邻村庄,但明显居住人口构成复杂。外塘村的高档住宅区以城市外迁人口为主,为居住的良好环境。而羊披村残留的房屋内,有原居村民的自主小商业活动,利用了当地生态环境,进行不合理的商业娱乐活动。导致居住人口构成复杂,社会分异严重。

3.6现状特征分析

由于没有得到有效的政府统一规划管理,土地利用率低,且存在环境问题,人口结构复杂,导致两村景观空间混杂、景观类型多样、景观功能复杂、景观结构相对不稳定。和城市景观相比,过度地带的边缘区景观稳定性低。

4 地域需求调查

4.1 地区的意向

富民优先、关注民生,新农村建设有序推进。农业结构继续调整,服务型导向初步形成。但胥口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由于胥口镇发现春秋古城遗址,需进行改革审批才能公示。

4.2 地区居民的呼声

由于当地居民大部分搬迁,我们询问了当地出租烧烤工具的村民和高档小区的保安。他们表示村庄拆迁已有很长时间,但政府没有做出更多建设规划,大部分用地闲置,环境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和保护,且周边基础设施缺乏管理,村民表示市场管理等也有待加强。

5 归纳总结提出建议

针对城市边缘区这种渐渐演化为城市空间扩展过程中最为敏感、变化迅速的区域,要从根本上改善城乡区域的生态环境,推动城市乡村的一体化合理发展,

协调城市和乡村的景观发展。

在城市边缘区景观规划的过程中,应注意:

(1)景观规划的整体性和多样性,既要把城市和乡村景观要素区别对待,又要充分结合和统一。

(2)构建完善的交通体系,把村落的规划纳入到整体规划中。

(3)完善周边基础设施建设,不以开发商的利益导向为主,而是综合开发利用边缘区乡村空间的整体资源。

(4)构建完整的绿色廊道,用景观手段恢复生态环境、完善居住环境。

参考文献:

[1] 顾朝林,陈田. 中国大城市边缘区研究[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

[2] 徐坚,周鸿. 城市边缘区生态规划建设[M].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3] 肖笃宁,高峻,石铁矛. 景观生态学在城市规划和管理中的应用[J]. 地球 科学进展,2001

[4] 罗彦,周春山. 中国城乡边缘区研究的回顾和展望[J]. 城市发展研究,2005

[5] 王云才. 乡村景观规划设计与乡村可持续发展[D]. 中国科学院博士学位论 文,2001

[6] 王思元. 城市边缘区绿色空间的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研究[M]. 北京林业大学 博士学位论文,2012

[7] 肖笃宁,李秀珍,常禹. 景观生态学[J].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