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市三产服务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一稿)

关于我市三产服务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为深入了解我市三产服务业发展情况,查找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意见和建议,市政协组织政协委员和机关人员,围绕我市三产服务业发展情况开展了专题调研。调研采取实地走访、集中座谈、下发调研问卷相结合的形式,走访有关部门和镇(办)12个,市场和企业10多家。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把促进三产服务业发展放到“转方式、调结构、惠民生”的重要位置,不断加大政策和资金的扶持力度,先后下发了《关于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快推进特色商业街建设的意见》、《关于实施定向招商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从20xx年开始拿出GDP的万分之零点五设立服务业引导资金,加强对三产服务业的引导和扶持,取得了明显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从经济总量来看,服务业呈逐年上升趋势

衡量服务业发展程度的主要指标有两个,一个是动态指标即服务业增加值的增长速度,反映的是服务业发展的快慢;一个是静态指标即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反映的是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从发展速度来看,近五年来,我市服务业增加值呈逐年增长态势(见图一)。

—1—

20xx年我市服务业增加值为 亿元,到20xx年服务业增加值达到 亿元,是20xx年的 倍。从增长规模来看,服务业占GDP的比重逐年提高(见表一)。

20xx年我市服务业实现税收 亿元,增长 %,占全部税收的比重 %,同比提高 个百分点。全市服务业从业人员达 万人,占全市就业人数的 %,成为吸纳劳动力就业的重要渠道。

(二)从行业发展来看,服务业产业体系逐步完善

从服务业内部结构来看,优势服务业逐渐凸显,逐步形成了“1+4”产业体系,即以商贸流通业为主的传统服务业和以物流、金融、房产、旅游为主的新兴服务业产业体系。

传统服务业不断壮大。商贸服务业方面,商业网点的业态不断提升,购物中心、大中型超市、专卖店、专业店、便利店等新型流通业态逐步取代传统的商贸流通业态,目前,全市商贸企业中有规模企业86家,营业总额达20.3亿元,同比增长28%;各种连锁店、加盟店、直营店 家,销售收入 亿元。建设农家店1174家,其中日用品店 家,农资店 家,镇级覆盖面实现100%,村级覆盖面达75%。规划建设22条特色商业街,近期重点推出6条商业街,目前泉州路海鲜美食街、韩国风情街已打造完毕。市场建设方面,基本上形成了专业市场和综合市场并存,批发市场和零售市场为主的多层次、多门类市场体系。目前,全市共有各类市场120处,涉及专业 —2—

市场、要素市场和综合市场等多个门类,其中封闭和半封闭式市场60处,占市场总数的47%,全市年交易额过亿元的商品交易市场有15处,过5亿元的市场有4处。其中,丁家庄蔬菜果品批发市场被商务部确定为“双百市场”。

新兴服务业发展迅速。物流业方面,截止20xx年末,全市物流企业共170多家,其中注册资本过千万元的9家,从业人员超过1.5万人,有2家物流企业获国家4A级物流企业认证,1家获3A认证,4家企业列入青岛市重点物流企业。20xx年物流业增加值实现 亿元,增长 %,占服务业增加值的 %。通过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健全完善了市、镇、村三级物流网络,形成了以胶州湾国际物流园和香港路生活资料物流区为核心,以胶州湾配载中心等中转配货为补充的,生产资料物流与生活资料物流联动发展的格局。金融业方面,20xx年,全市金融业增加值 亿元,占 %。目前,全市共有各类金融机构39家,存款余额达213.5亿元,贷款余额达128.8亿元,存贷比60.3%,其中新增贷款达47.1亿元。房地产业方面,20xx年,房地产业完成投资21.5亿元,增长22.6%,商品房销售面积136.7万平方米,增长63.1%。旅游业方面,积极开发旅游业项目,成功举办中国秧歌文化节,形成了胶北桃花节、三里河赏花会、洋河采摘节、大沽河生态游等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不断推动旅游业发展。20xx年,全市旅游业共接待游客36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6.7亿元。

(三)从空间布局来看,服务业聚集区日趋形成

—3—

随着我市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服务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形成了中心对称、错位发展的六大服务业聚集区:市级商业区。以商贸业为主,形成了以财富中心至青岛国货片区、向阳市场至利群商厦片区为两极,以兰州路、广州路、郑州路、杭州路为框架,商贸、商务、休闲、娱乐功能完善的商业发展格局。胶州湾国际物流园。主要发展生产资料物流业,规划占地6平方公里,主要有中铁联集青岛集装箱中转站、船东协会分拨中心、中国物流、中储物流、润东物流已达成投资协议,立晨物流和惠州物流项目正在洽谈。少海新城。以旅游业为主,规划面积17平方公里,其中水面6.28平方公里,累计完成投资15亿元。少海南湖已初步向市民开放,成为我市亲水景观旅游的新景点。中国第二届秧歌节在板桥镇秧歌城成功举办。其他景观建设工作正在全力推进。生活资料物流区。主要发展商贸和生活资料物流,主要有利群购物广场、银座购物中心、华鲁御龙广场等商业中心。同时,依托丁家庄市场、春明物流、福兴祥物流等重点物流企业和周边丰富的农产品生产资源,打造半岛地区农产品运输港和家电等生活资料物流中心。规划面积1.3平方公里,已开发0.47平方公里。西部商贸区。以商贸为主,着力打造半岛地区最大的家装建材和生产资料交易市场,目前已完成投资15亿元,开发3.62平方公里,形成了八大市场体系。主要有南方家园、金胶州钢材市场、大桓九机电市场、木材市场、凯凯香港城、兴峰配货城、九九佳商业广场、西客站商贸城、原商贸城九大商品交易市场。南部教育文化区。 —4—

以教育文化为主,主要有中国海洋大学青岛学院、职教中心、胶州市实验初中等学校。规划面积1.1平方公里,已开发0.9平方公里,计划投资8.5亿元,累计完成投资6亿多元。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整体发展水平不高

一是总量不高。近年来,我市服务业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经济总量逐年增长,但与先进区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根据国际通行惯例,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时,服务业的比重应达到37.8%以上。20xx年我市人均GDP超过9000美元,城市化率达 %,而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仅为36.8%,低于青岛平均水平8.4个百分点,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7个百分点。服务业经济总量仅占江阴市1/3。在青岛五市中低于即墨的38%和莱西的40%(见图二)。

二是发展速度不快。服务业增速落后于第二产业。从近五年来服务业发展速度来看,增长速度明显低于第二产业增长速度。20xx年以来,我市服务业增加值年均递增 %,比工业低 %。(见图三)

三是贡献率不高。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是反映服务业发展水平的一个标志。20xx年,我市服务业企业 家,个体工商业户 家,实现税收 亿元,占全市税收的 %,服务业从业人员达到 万人,服务业就业人数占全社会就业 —5—

的 %,与经济发达城市相比,从城市经济发展的要求来看还有一定差距(当今发达国家的服务业已多数达到三个70%,即服务业占经济总量的70%,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就业人口的70%,经济增长的70%来源于服务业)。从我市三次产业对GDP贡献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来看,第二产业的贡献率处于 %左右,而第三产业即服务业的贡献率在 %左右,我市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远远落后于第二产业,还未与工业化和城市化形成良性互动。

(二)内部结构不合理

我市服务业内部发展不平衡,传统服务业居主导地位,新兴服务业发展水平偏低。20xx年交通运输、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等传统服务业,占整体比重的60%,加上社区服务等其他传统服务业,传统服务业比重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近70%。而金融、房地产、信息、中介等新兴服务业仍处于起步提升阶段,特色和优势尚未充分发挥,占服务业的份额较小(见表二)。

表二:20xx年我市服务业增加值构成 单位:万元

(三)区域发展不平衡

从我市服务业空间结构看,区域发展不平衡。一是城乡之间、镇办之间发展不平衡。市区商贸和市场发展速度很快,商店鳞次栉比,甚至重复建设,但农村商业网点发展却比较滞后, —6—

业态单一、形式单调、设施简陋,市场面貌多年来没有明显根本改善,农村消费潜力没能得到充分的引导和挖掘。城区五个办事处服务业发展规模不断扩大,服务业占全市服务业总量的 %。镇与镇之间发展亦不平衡,如 镇和 镇,交通区位相近,但服务业发展不平衡。(举例说明)。

二是新、老城区发展不平衡。由于历史和人口等原因,老

城区商业区相对成熟,商业业态比较齐全,市场密布,商家云集,年营业额 亿元。而新城区经过近十年的建设发展,

目前仅有利群购物广场一家综合性商场营业,营业额仅为 亿元,人气冷清,交易清淡,商业发展速度远远落后于新城区建设的速度。

三、几点建议

(一)制定科学规划,明确服务业发展方向。

一是完善服务业规划布局。结合制定“十二五”规划,科学

编制我市服务业发展规划,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突出特色,发挥优势,推进资源整合,搞好产业布局,推动集聚发展。在此基础上,各有关部门深化编制交通运输、商贸流通、金融保险、文化旅游、房地产等各种业态的专项发展规划,各镇办根据各自的地理条件、经济结构、资源优势和发展水平制定本地区的服务业发展规划,逐步形成科学严谨、健全详尽的服务业规划体系,确保我市服务业发展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推进。同时,要加大引导扶持力度,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对服务业给予政策和资金倾斜,推进服务业快速发展。二是完 —7—

善配套设施建设。完善市级商业区、西部商贸区、专业市场等服务业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和服务性配套设施建设,改善服务业发展环境,提高服务业发展水平,提升服务业发展层次。

(二)突出发展重点,推进服务业健康发展

服务业面大量广,门类较多,应在全面推进的同时,充分发挥区位、资源、产业优势,突出发展重点,带动服务业整体发展。一是抓重点行业。依托我市资源优势,着力推动商贸、物流、市场等重点行业发展。突出抓好商业网点规划,推进特色商业街建设,用新型业态改造传统业态,推进业态形式从百货店、超市为主,向便利店、专卖店、大型综合超市、仓储式超市、大型购物中心等业态发展,走连锁化、集团化发展之路。大力发展现代物流,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建立健全物流市场体系和现代化物流服务网络体系,实现规模化、专门化和规范化经营。积极推进市场建设,重点抓好各专业市场,提高市场辐射带动能力。二要抓重点区域。加大六大服务业聚集区推进力度,树立服务业集聚区品牌和特色,发展各具特色、各有优势、主业突出的服务业集聚区,培养一批有影响力的服务业企业,培育形成一批集聚区品牌。进一步完善服务业集聚区各项服务配套功能,大力提升集聚区要素资源吸附能力、产业支撑能力和对周边产业辐射带动能力。三要抓重点项目。按照“储备一批、规划一批、建设一批”的原则,筹划、论证、筛选、确定好各类服务业项目,建立服务业招商项目库,健全落实项目推进责任制和重点项目专人对接制度,明确责任目标,加强 —8—

督查考核。完善服务业招商引资奖励办法,组织开展多层次服务业招商活动,力争在引进亿元以上服务业大项目上实现新突破。

(三)大力发展新兴行业,优化服务业产业结构

优化服务业内部结构,在切实办好发展商贸流通、运输物流、旅游和房地产等服务业的同时,积极发展会展、文化创意、总部、金融保险、信息中介等新兴服务业,大力发展科学、教育、卫生等社会公益服务业。鼓励有实力的企业争创服务业品牌,积极引进知名品牌和知名企业,加快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服务业大型企业、龙头企业,增强服务业企业的规模和实力,为我市第服务业实现快速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四)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拓宽服务业发展空间

服务业的发展与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是相辅相成、相伴而生的。要积极推进我市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依托我市工业优势,重点发展生产服务业,提高研发、信息、物流、营销服务的水平,走出一条制造性与服务业互相促进、良性发展的富有竞争力的新型工业化道路。通过加快工业化进程,不断做大经济总量,在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提高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促进商业和社区等生活服务业的发展;通过城市经济的繁荣和社会分工的细化,带动金融、信息咨询和中介服务业的发展;通过城市基础设施及城市功能的不断完善,促进房地产和公共服务业发展。从而实现以工业化、城市化的加快发展,带动整个 —9—

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10—

 

第二篇:服务业的调研报告(最终定稿)

聚焦产业  创新模式  强化保障

奋力推动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结构提升

“十二五”时期,将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方式的攻坚时期。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对于我市继续把握和用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建设“创新扬州、精致扬州、幸福扬州”,具有特别的意义。前不久,省委、省政府专题召开全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工作会议,全面部署服务业提速计划,明确提出到20##年,全省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确保43%、力争45%,到“十二五”末提高到48%以上,产业结构实现“三二一”历史性跨越的发展目标。围绕这一总体目标,如何进一步理清思路,突出重点,推进全市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结构提升,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而急迫的任务。

一、全面回顾“十一五”,客观审视全市服务业发展的现状和特征

“十一五”以来,市委、市政府始终把发展服务业放在事关全局的重要位置,积极推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互动、协调发展,全市服务业呈现出总量快速增长、结构不断优化、贡献率稳步攀升的发展局面,为保持全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发挥了支撑作用。突出表现为“四个新、四个进一步”:

1、服务大局作出新贡献,总量规模进一步扩大。20##年全市服务业实现增加值669.5亿元,较20##年翻一番,年均增长15.1%,高于同期GDP增幅和全省服务业平均增速0.5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占比稳步上升,从20##年的35%提高到20##年的36.1%,预计今年将达到37%以上。服务业对财税增长贡献率进一步提高,20##年服务业实际利用外资3.3亿美元,是20##年的3倍;实现税收62.35亿元,增长21.1%,占全部税收收入的36.7%, 比20##年提高6.7个百分点;今年1-10月实现税收72.2亿元,占全部税收收入的40%,比去年同期提高3个百分点。20##年服务业吸纳就业人数首次超过百万,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36%,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2.9%,逐渐成为全市经济的主体力量。

2、产业发展呈现新格局,质态结构进一步优化。

一是传统商贸业加快提升。“十一五”以来,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9.2%,较“十五”期间提高了6.7个百分点。20##年,全市商贸服务业(批零住餐业)实现增加值161.5亿元,分别占服务业增加值和GDP的24.1%、8.7%。扬州金鹰国际、江苏宏信商贸分列长三角城市单体商场排名第19和26位,珍园、1912等一批特色商业街区渐成气候,长江石化交易市场、五亭龙玩具礼品城等一批百亿专业市场群正在崛起,以漆器、玉器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制作、营销于一体的扬州工艺坊,以及一个贯通汽车消费产业链、辐射周边的扬州国际汽车城初具规模。

二是旅游业板块光彩夺目。旅游业成为我市现代服务业的最大亮点和特色。旅游业绩不断攀升。20##年,全市接待旅游总人数2315.53万人次,比20##年翻一番;实现旅游总收入253.2亿元、旅游创汇4.01亿美元,分别是20##年的2.4倍和2.6倍;实现旅游增加值103.59亿元,增长28.6%,占GDP比重达5.58%,比20##年上升1.24个百分点。旅游品质不断提升。蜀冈—瘦西湖风景区荣膺国家5A级风景区,并创成全国唯一的国家文化旅游示范区,京华城中城创成国家4A级景区,东关街跻身“全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迎宾馆成为我市首家五星级饭店,国内百强旅行社之一的中青旅正式来扬落户。

三是生产服务业加速发展。20##年,以软件与信息服务、现代物流、金融为代表的生产服务业约占服务业比重的31%,成为推动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的生力军。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全市已拥有软件和信息服务企业159家,其中经认定的软件企业43家;20##年实现销售收入65亿元,增长18.2%;实现增加值44.7亿元,增长14.6%;投资1000万美元的群硕软件、投资13亿元的税友软件等一批重大项目成功落户,江苏信息产业基地已入驻58家企业,4000个呼叫坐席正式运营。现代物流业。20##年,全市实现货物周转量154.27亿吨公里、港口吞吐量6423万吨,五年来年均增速分别达到25.8%和8.5%;物流业实现增加值99.6亿元,增长9.7%,占GDP比重达5.4%,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14.9%。公铁水物流集聚区、商贸物流园、长江石化物流中心和港口物流园四大物流基地,以及上汽赛克物流、宝应湖粮食物流等一批专业物流园区,共计完成投资20.2亿元,实现营业收入61.2亿元,分别增长45.7%和28.5%。金融业。20##年金融业增加值60.4亿元,增长32.2%;预计到今年末,全市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将超2600亿元和1500亿元,分别是20##年末的2.73倍和2.92倍。资本化运作取得突破,目前已有仪征化纤、扬农化工等9家上市公司和50家上市后备企业,累计融资约80亿元。去年,城控集团和市经济开发区成功发行20亿和8亿的企业债券。今年8月,成功发行全省首支科技创新型企业集合信托债权基金。

四是新兴服务业蓬勃兴起。按照建设创新型城市的要求,依托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留学生创业园、科技研发中心等一批孵化基地,积极培育以研发设计、科技服务、文化创意为代表的新兴服务业。20##年,全市科技服务业实现增加值2.6亿元,增长20.6%。中科院山西煤化所、北京半导体所、北京理化所、合肥智能所、中科院科技服务中心、数控机床研究院等一批产学研平台先后建成。文化创意产业稳步推进,扬州智谷、邗江“文化创意产业基地”、维扬“动漫创意产业基地”等一批创意产业载体初具雏形。邗江文化创意产业园今年被省文化厅授予“江苏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称号,目前已有阿里软件、筑丰科技、天纳影音等企业落户,中国3D科技产业园、凤凰文化广场、汇银电子科技城等一批重大项目正在加速推进。维扬区的产业孵化基地,已入驻雨辰华域、远梦科讯等7家动漫设计、会展策划、软件开发企业,总注册资本达1300万元。今年“烟花三月”节期间,中央电视台新影戏曲影视拍摄基地正式落户扬州。

20##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一览表

3、集聚化发展取得新成效,载体建设进一步推进。集聚区成为我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载体、现代服务业企业和项目的“政策特区”和“孵化专区”。20##年,全市22家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实现营业收入190.2亿元,增长29.9%;累计完成投资36.2亿元,增长71.3%;实现税收2.95亿元,增长45.5%;新增注册企业809个,新增建设项目88个,新增就业人数37876人,新增科研成果94项。其中江苏信息服务产业基地、港口物流园、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长江石化物流中心、邗江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工艺美术集聚区、京华城中城等7家先后被认定为省级服务业集聚区。各集聚区坚持以项目建设促进产业集聚,同时着力完善要素配置和功能平台,目前已建成和在建的服务平台有:国家洗漱用品检测中心、国家玩具检测中心、长江石化交易中心电子结算平台、动漫衍生产品研发设计中心,以及各类电子商务平台、物流信息平台、检验检疫监测平台,大大提升了集聚区的发展质态和水平。

4、品牌化战略实现新突破,企业竞争力进一步提高。实施服务业品牌化战略,建立企业、政府和行业协会联动品牌建设工作机制,将驰名、著名商标认定列入政府年度重点工作目标,出台专门奖励扶持政策。目前,全市共有服务业注册商标8000余件,其中中国驰名商标1件,省著名商标8件,市知名商标21件。推行服务业标准化建设,先后完成淮扬名菜、美容美发、旅游餐饮等15个省、市级地方标准,确立了7个省、市级试点单位,其中《扬州沐浴业服务规范》成为全国首部沐浴行业服务标准。推进品牌规模化经营,鼓励和引导富春、大麒麟阁等“老字号”和汇银、陆琴、苏扬、天姿等知名企业创新经营模式,放大品牌效应。陆琴脚艺先后在江苏、北京、浙江等地开设加盟连锁店50多家。汇银家电销售及售后网络覆盖江苏、安徽两省27个城市和地区,20##年被评为十大“中国最佳商业模式”之一,今年上半年又成功在香港上市,成为中国家电行业三四级市场的领军企业。

正视问题和不足: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与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的新要求还不相适应,与后危机时代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变化还不相适应,与推动科学发展、建设“三个扬州”的新任务还不相适应。主要表现在:一是发展速度有待进一步加快。在服务业保持较快增长的同时,我市服务业发展比重低、投入小、后劲不足的问题仍然较为突出。服务业在GDP中的比重偏低。20##年全省服务业占比39.5%,而我市只有36.1%,列全省第9位,不仅低于全省平均水平3.4个百分点,而且还低于苏北的连云港和淮安。与20##年相比,五年来我市服务业占比仅提高1.1个百分点,而周边南通、泰州和镇江却分别提高2.7、4.1和2.2个百分点。服务业总量偏低。20##年,全省范围内服务业增加值苏州突破3000亿元,南京、无锡超过2000亿元,南通超过1000亿元,而我市669.5亿元仅略高于镇江(623.9亿元) 和泰州(584.2亿元),比南通(1028.8亿元)少了359亿元,特别是与20##年相比,绝对量与南通的差距进一步拉大。服务业投入严重不足。20##年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是33.8%,而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仅为22.1%,落后11.7个百分点;自20##年以来,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入中,服务业投资占比呈逐年下降之势,从20##年至20##年分别为42.6%、39.2%、36.4%、32.7%、31.4%,而且大部分投入集中在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开发项目上。二是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等传统服务业仍然占“大头”,而软件和信息服务、现代物流、金融等生产服务业整体规模不大、供给不足、占比偏低,与苏南等城市生产服务业平均50%以上的比重相距甚远,研发设计、文化创意、科技服务等新兴服务业起步晚、发展慢、比重更低,既影响了服务业整体水平的提高,也制约了经济的转型升级。与此同时,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发展不平衡性也日益凸显,全市除广陵、维扬两区服务业比重超过50%以外,其它5个县(市、区)服务业发展水平偏低,其中,仪征和高邮20##年的服务业比重仅达33.9%和31.1%。三是企业竞争力有待进一步提升。服务业企业创新意识、品牌意识、现代经营意识不够强,总体规模较小、叫得响的品牌不多、竞争力较弱。在20##、20##年公布的全省服务业百强企业中,连续两年我市无一家企业上榜。四是发展活力有待进一步增强。现代服务业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国际化程度较低,制造业企业大量服务资源还未真正向社会开放,行业垄断和进入门槛过高的现象仍然存在,服务业吸引外资的能力不足,服务外包、服务贸易起步迟缓,发展乏力。

造成这些问题有多方面的原因,但根本的还是对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思路不宽、投入不足、措施不力,服务业领域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人才的匮乏,以及现代服务业统计指标分类不科学、体系不健全、内涵不明晰等。按照目前的发展速度,“十一五”末要全面完成“三个40%”、“十二五”要达到服务业占比45%,可谓难非小难,任重道远。必须以更加坚定的决心,更加超常的举措,合力推进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提速发展。

二、高点规划“十二五”,科学确定今后一段时期我市服务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综观当前服务业发展的总体环境,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机遇,只要抓住这些机遇,乘势而上,奋力拼搏,我市服务业发展应会大有作为。一是国际服务产业转移的机遇。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服务转移逐渐成为新一轮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和布局的新趋势,据麦肯锡研究,预计20##年全球服务外包规模将达到6000亿美元。我国的服务业开放时间虽不长,但凭借稳定的宏观经济形势、优质廉价的人力资源和良好的市场优势吸引着世界范围内投资者的目光,服务业对外资的吸引力日益显现,20##年我国服务业实际利用外资378.66亿美元,占全国总量的42.06%。特别是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国外大企业更注重节约运营成本,纷纷将组织内的非核心业务外包,为服务外包产业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契机。二是国内经济转型升级的机遇。“十二五”是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国家实施改革开放的政策将进一步放宽,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加快构建以现代农业为基础、新兴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为支撑、服务经济为主的现代产业体系,既对服务业提出了多元化的服务需求,也为服务业创造了多领域的发展空间。三是建设服务业大省的机遇。根据国家制定的长三角地区区域发展规划,到20##年长三角地区要形成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对此,省委常委会已通过全省服务业提速计划,明确提出发展提速、比重提高、结构提升的总体要求,这为我们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出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紧迫的任务,更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倒逼机制。谁抓住了服务业发展的机遇,谁就占领了“十二五”发展的制高点。四是建设“三个扬州”的机遇。去年,市委五届八次全会提出了建设“创新扬州、精致扬州、幸福扬州”的目标。而建设“三个扬州”,很大程度上就是要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现代服务业是以知识要素投入为主的服务行业,技术创新与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如影相随,大力发展服务业是建设“创新扬州”题中应有之义;服务业越发达,城市的生活居住、商贸物流、产业承载、旅游休闲、文化传播、社会组织六大功能就越完善,就越能彰显“精致扬州”的魅力;大力发展服务业,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住房、购物、旅行、健身、休闲以及文化、娱乐、教育等多方位的需求,更是全面改善民生,建设“幸福扬州”的必需。

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我市服务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揽,围绕发展创新型经济、建设“创新扬州、精致扬州、幸福扬州”的总体目标,以转型升级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信息化、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国际化为导向,以“办公室”、“工作室”、“实验室”为载体,坚持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加快构筑与“三个扬州”相适应的“高增值、强辐射、广就业”的现代服务业体系,推动全市服务业发展提速、结构提升、比重提高,努力打造长三角北翼现代服务业中心。

根据全省服务业工作会议和服务业提速计划的部署要求,今后5年的发展目标是:

——速度明显加快。服务业年均增幅高于GDP两个百分点左右,服务业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高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年均增长30%以上。

——比重明显提高。在近年来服务业占比年均增速不足1个百分点的前提下,按照提速要求提出倍增计划,前两年服务业占比增速每年提高2个以上百分点,到20##年力争达到41%,到20##年确保达到45%。

——结构明显优化。运用信息技术和现代经营理念发展的现代服务业规模明显扩大,软件和信息服务、现代物流、文化创意、金融服务等生产服务业发展速度高于服务业平均增长速度,到20##年,生产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力争达到40%。

——竞争力明显提升。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带动力的规模企业,力争进入全省百强服务企业5家;争创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的服务品牌,新增注册商标500件,其中驰名商标1件、著名商标4件、知名商标8件;新增一批具有影响力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其中省级服务业集聚区3个。

经测算,各县(市、区)的目标任务初步安排为:

说明:增幅均为现价增幅。

三、精准把握、精心实施“下一步”,奋力推动全市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结构提升

(一)聚焦重点产业

服务业领域宽、范围广、发展快,当前要在统筹规划、全面推进的同时,按照因地制宜、错位竞争和特色发展的原则,突出抓好市场前景好、增长潜力大、带动作用强、契合扬州产业基础和城市特质的六大重点产业,全力打造一城一市四中心

——新兴软件信息服务业名城。依托我市作为国家信息化试点城市的优势,充分发挥宜居城市对人才的吸引力,积极构建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应用为主线、产学研为结合的产业发展体系,加快打造新兴软件信息服务业名城。通过3—5年的努力,实现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务收入500亿元、载体面积200万平方米、从业人员10万人。

重点发展嵌入式软件、行业应用软件、信息安全软件、物联网软件,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产品产业化,培育一批业务收入超千万、超亿元、超10亿元的企业梯队;积极推进“两化融合”服务、动漫研发服务、通信增值服务,加快三网融合及3G技术研发与应用,积极开拓电子商务、电子政务、数字电视、网络教育、网络游戏等新兴市场,提高增值服务能力;突出发展信息服务外包,建立和完善接发包服务平台,大力培育和开拓服务外包市场,鼓励政府、企事业单位将信息技术的开发、应用和部分流程性业务发包给专业的服务供应商,促进境内外包和离岸外包发展。

——旅游产业强市。深入实施《旅游业三年行动计划》,围绕建设旅游产业强市目标,以文化旅游为主体、休闲度假旅游为突破,以市场化、国际化、标准化为导向,促进旅游业做大规模、做优结构、做强特色,打造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旅游目的地。到20##年,旅游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20%,占GDP比重超过6%,旅游者人均消费达到1200元以上。

加大旅游资源整合力度,坚持“一主一轴四片”布局,突出 “一县一品”特色,打造“一心一线”精品,着力把蜀冈-瘦西湖风景区建设成国际一流的世界级公园,形成城区旅游、县域旅游齐头并进、协调互动的发展新格局。加快旅游产品转型升级,着力在参与型、体验型旅游项目上实现突破,着力打造具有地方特色和轰动效应的品牌旅游演艺项目,着力培育高端客源市场、拉动夜间消费,提升旅游产品竞争力。按照建设一流旅游目的地的标准,加快城市旅游化改造,完善城市旅游配套功能。加快旅游国际化步伐,拓展国内外旅游营销网络,积极培育大型旅游企业集团,延伸旅游产业链,提高旅游经济效益。

——区域性物流中心。依托我市广阔的经济腹地和较为完备的公、铁、水、空交通网络体系优势,加强与长三角各物流中心城市的“无缝衔接”,积极打造长江与运河交汇的区域性物流中心。到20##年,全市物流业增加值达到155亿元,到20##年超过300亿元,年均增长25%,物流业社会化、市场化程度明显提高,全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比重下降到12%左右。

围绕“物流业三年振兴计划”,瞄准未来产业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重点发展汽车物流、钢铁物流、石化物流、机械装备物流、城市配送物流、农产品冷链物流、粮食物流、邮政物流等八大行业。放大长江和运河唯一交汇点的地理优势,大力发展京杭大运河水上集装箱物流,推进扬州港与太仓港深入合作,实现江河海联运,提升扬州港对苏中、苏北腹地的辐射力。以港口物流园、石化物流园、公铁水物流园、商贸物流园等物流集聚区为抓手,加快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仓储、医药物流配送基地、仪征港二期码头、润洋国泰仓储中心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进度,发挥为大型产业基地、工业园区和大型制造企业的物流配套服务功能,推动物流基地与产业基地协同发展。以降低物流成本和提高物流效率为核心,积极推进物流标准化和信息化建设,推动EDI、WMS、GPS等成熟技术广泛应用,支持电子标签(RFID)等新兴技术在危险化学品、食品冷链、保税车辆和集装箱、托盘管理等方面率先推广,加快传统物流转型升级,引进培育一批第三方、第四方物流品牌企业,促进物流发展水平整体提升。

——区域性文化创意中心。把“创意城市”作为建设“创新扬州”的有形抓手,进一步放大文化能量,突出集聚效应,推广“三区联动”(大学城校区、创意园区、城区)、“三链联动”(学科链、技术链、产业链)发展模式,努力培育长三角北翼研发设计和文化创意中心。到2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5%,20##年达6%以上,一批定位准、起点高的产业园区形成规模,一批具有较强实力的企业集团快速成长,一批特色文化企业在本行业中居于领先地位,走出一条文化、创业、环境有机融合的特色发展道路。

重点推进扬州文化创意产业园、“扬州智谷”创意产业基地、扬州工艺美术集聚区等一批载体建设,完善产业发展和空间布局规划,扶持产业孵化基地建设,加快大型项目引进和培育。以五亭龙玩具礼品城为依托,放大央视动画衍生产品研发基地品牌优势,加快形成动漫产品研发、生产、营销产业链。加快瘦西湖风景区演艺中心、甘泉影视文化创意园、央视戏曲频道拍摄基地等项目建设,以电视剧《扬州盐商》拍摄为契机,做大扬州影视艺术产业链。以工艺坊为载体,打造集设计、加工、交易、鉴定、拍卖、展览于一体的工艺品产业链;以广陵古籍刻印社为试点,规划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意区,建设国家级创意设计园。利用老城区现有的特色老厂房、老街区、老民居,积极发展研发设计、建筑设计、咨询策划和时尚消费等创意行业。

——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充分利用城市特色、人文品牌和载体优势,分阶段、有重点地引导各类优质金融机构入驻,着力发展集呼叫、数据处理、人才培训、资金清算、银行卡业务于一体的金融后台服务和集产权、股权、债权、知识产权交易为一体的金融交易服务,建设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到20##年,引导20家企业上市,实现新增各种债券融资100亿元,建立规范化股权投资基金20只,基金规模达到30亿元,建成村镇银行5家,农村小额贷款公司40家以上。

加快金融创新,通过发行股票、债券、建立基金等手段强化资本运作,通过风险投资、股权投资、资金贴息等方式放大财富效应,通过发展信托投资、金融租赁、融资担保、投资银行等金融产品和专营机构提供多元化的金融支持,通过完善融资担保体系、信贷风险分散和补偿机制为中小企业及科技型企业创造良好的金融服务环境,积极开发针对“三农”、中小企业和科技创新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探索发展券商直投、离岸金融、信托租赁、汽车金融等新兴业务领域。

——区域性现代商贸中心。在加快传统商贸业转型提升的同时,大力发展现代商务业,积极培育楼宇经济、总部经济,打造长三角北翼重要的区域性现代商贸中心。

着力发展现货与电子交易、有形与无形相结合的现代商贸流通体系,积极发展连锁经营、特许经营、大型超市、仓储式超市和电子商务等新型业态,加快建设一批面向全国乃至国际的具有物流集散、批发交易、信息发布、价格发现、产品展示、电子商务等综合功能的新型市场集群,商贸业增加值保持14%的增速,到20##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1500亿元,连锁营业额占比达到35%。放大扬州商贸核心区的资源集聚效应和市场辐射效应,依托新城西区、广陵新城的生态环境优势,加快建设文昌商圈、新城商圈、东部商圈和南部商圈四个功能互补的商务(商贸)中心,大力发展法律咨询、会计审计、工程咨询、信用评估、认证认可、广告会展、租赁等现代商务业,打造城市新型商务(商贸)集聚区(CBD),积极培育楼宇(总部)经济,形成一批税收超5000万的楼宇。

此外,还要稳步发展房地产业,加强中低收入家庭住房供应和保障,大力发展低碳、节能、省地、环保住宅,形成与宜居城市相协调、与全面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相适应的房地产业格局;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加快产学研相结合的工程技术转化中心、科技创业中心及各类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形成以实验室为载体、开放协作、功能完备、高效运行的科技服务体系,努力提高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积极拓展家庭服务业,重点发展家政服务、社区服务、养老服务、健康服务、医疗服务,促进资源整合和规模扩张,加快建立与“幸福扬州”相适应、惠及城乡居民的服务体系。

(二)创新发展模式

1、以延伸产业链为突破口,加快形成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格局。更加注重服务业对农业、工业的促进带动作用,努力实现三次产业在更高层次上的协调发展。一是把服务业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抓手,加快发展为农服务业。支持农村连锁经营和物流配送,继续推进“家电下乡”和“汽车、摩托车下乡”工程;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推动教育培训业向农业延伸拓展,加快转移就业步伐。二是积极推动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工业各领域的应用、渗透和融合,带动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模式创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三是积极推进制造业企业主辅分离。顺应社会分工细化的大趋势,引导制造业企业将内部的研发设计、物流、营销等服务环节剥离出来,大力发展第三方专业化服务企业,释放潜在的服务需求。在今年推动100户企业分离的基础上,加快推动分离领域从重点环节向一般环节拓展,即由物流、采购、售后服务,拓展到科技研发、安装维修、检验检测、后勤保障等环节,做到能分离的尽可能分离;从工业企业向农业和服务业企业拓展;从实施分离向承接外包拓展,加快培育壮大一批现代物流、科技研发、贸易营销等专业化服务企业,提高服务外包承接能力。通过非核心业务分离工作,直接推动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和税收占比的提高。

2、以建设产业集群为重点,推动现代服务业集约发展。加强规划引导,加大推进力度,积极抢占现代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的核心环节,努力形成一批有较强竞争力、在同行业有较大影响力的现代服务业集群。一是加强产业园区配套。结合“十二五”服务业发展规划的编制,着重加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与工业开发区的规划衔接,进一步明确现代物流、科技研发、软件信息、创意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的发展目标、功能定位、建设规模和工作要求,加快形成分布集中、分工明确、互相支持的完整产业链,促进生产制造和生产服务共同发展。二是加快服务功能完善。加强集聚区公共平台建设,积极发展金融、会计、审计、会展等商务类平台,信息服务、商务咨询、产权交易、检验检测等技术类服务平台,以及人才招引、培训等公共服务平台,为入区企业提供完善的配套服务,降低商务成本,形成资源集中、服务共享、规模经济的服务业发展载体。三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针对服务业集聚区内中小企业融资难、配套缺的现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深化银企合作,加快金融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加大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投入,为入区企业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撑。力争到20##年,全市营业收入超50亿元的服务业集聚区达到5家,集聚区营业收入占相关行业总收入的比重达到50%以上,推动邗江科技服务业基地、仪征赛克汽车物流中心、宝应湖粮食物流中心创成省牌,形成10大省级服务业集聚区齐头并进的发展新格局。 

3、以扩大开放为引擎,提高服务业国际化水平。加快服务业对内对外开放步伐,提高服务业整体发展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努力做到辐射周边、服务全国、走向世界。一是积极推进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抢抓当前国际服务产业加快转移的契机,认真编排服务业招商项目,开展专业招商和专题招商;大力引导国际资本和先进技术投向金融服务、软件和信息服务、服务外包、现代物流和旅游业等重点领域,扩大服务业利用外资的领域和规模,优化服务业投资结构。二是培大育强,增强服务企业核心竞争力。推进实施标准化、品牌化、国际化战略,注重引进国际先进服务理念、管理技术和知名服务品牌,加快兼并、联合、重组、上市进程,提高本土大型服务业企业集聚智力、嫁接外资、开拓市场的能力,努力推动服务业企业壮大规模、提升实力、争先进位。三是鼓励支持服务业企业“走出去”。充分发挥服务业引导资金效用,加快建立服务业企业“走出去”的服务平台,大力支持瘦西湖旅游发展公司、名城公司、扬子江集团、工艺美术集团等规模企业整合上市、走出国门,开展对外直接投资,拓展国际市场份额,提升企业竞争力。

(三)强化政策保障

现代服务业对发展环境尤其是政策环境极其敏感。我们将根据省里的部署要求和形势的发展变化,抓紧进行回头看,对过去已出台的相关政策逐条对照梳理,并在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以“最坚决、最专业、最优惠”原则为标准,分产业制定推动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的专项政策。同时,认真做好政策宣传和咨询,加强政策衔接和配套,推动政策创新和整合,确保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各项政策不折不扣落实到位,发挥出政策的导向作用和激励效应。一是支持重点行业发展。依据省现代服务业产业指导目录,对服务业重点行业在项目审批、土地供应、资金支持等方面给予重点倾斜。鼓励引进银行和保险机构,金融机构总部或地区总部,世界500强企业总部或地区总部,全国100强企业总部或其研发中心、销售中心、采购中心、结算中心。对国际服务外包公共平台建设、重点物流企业和物流基地建设以及社会资本投资医院、养老服务设施给予支持。二是加大扶持企业力度。鼓励服务企业上市融资,对新办的服务外包、软件和信息服务、科技服务企业给予支持,对新获得驰名商标的服务企业给予奖励。全面执行现代服务业用水、用气、用电价格与工业并轨政策,降低服务企业运营成本。鼓励企业主辅分离,对分离后新设立的服务企业,在土地、税负、纳税人资格认定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三是创造良好发展环境。发挥财政奖补机制作用,实施营业税奖励、财政专项经费奖励,调动地方发展积极性。加强政策聚焦,支持服务业重点领域、重要载体和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放大服务业专项资金使用效应。放宽市场准入,坚持非禁即入,鼓励利用存量土地发展现代服务业,对引进服务业领军人才给予重点奖励等等。

(四)提高组织程度

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既取决于生产生活的需要,也取决于服务的效率和质量,因此提高对服务业的组织程度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提高组织程度,引导、促进服务业提速增效上台阶。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发展服务业涉及政府工作的方方面面,是大家的共同责任,要根据服务业产业特点,建立与之相适应的领导体制、运行机制和责任考核机制。首先,强化以市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服务业领导小组职能,建立健全研究服务业工作、会办协调解决问题、加强重大项目建设、蹲点挂钩等例会和会办制度。服务业办公室侧重牵头抓总,着重加强对服务业发展思路、战略举措、重点产业及相关政策等重大问题的研究和日常协调指导工作;创造条件充实加强办公力量,适时组建服务业发展局。其次,明确服务业发展地位,真正把实施推进工业第一方略与服务业提速发展统筹部署、一同考核,做到“一把手”亲自过问,分管领导各负其责,统分结合,合力推进。再次,落实牵头部门责任制,特别是六大重点行业牵头部门,要真正承担起规划、指导、建设和管理的重任,落实分管领导,成立专门处室,明确工作职责和进度,建立工作长效机制和创新激励机制。在此基础上,切实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条块结合、上下连通的服务业发展推进机制。

二是加强体制机制创新。坚持市场调节和政府引导相结合,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借鉴工业园区的开发建设经验,突破体制、机制、税制等制度性约束,加快建立统一规划、利益平衡的整体开发体制和完全市场化、企业化的运作机制。特别是在旅游产业发展上,充分调动旅游景点和关联行业自主发展、互利共赢的积极性,打破行政藩篱,加大资源整合,搞活旅游经济,做强旅游产业。

三是加强规划引领。把规划作为促进发展的第一资源,按照服务业提速发展的要求,高起点、高水平、高质量编制“十二五”服务业发展规划,理清发展思路,突出发展特色,优化发展布局,创新发展举措,以更具前瞻性、导向性、操作性的发展规划引领现代服务业更大发展。

四是加强政府服务。按照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切实增强服务意识,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加快建立公开、平等、规范的行业监管制度,整治各项不合理隐性收费,查处各种违法违规行为。把市场诚信作为政府对服务业管理的重点,加快完善信用体系,营造讲诚信的社会环境。

五是加强督查考核。进一步健全统计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分工合作的服务业统计工作机制,加强部门间工作信息和统计数据交流,强化服务业运行情况的监测与分析,建立完善服务业月度统计、季度发展报告、集聚区统计等专项制度,最大程度地利用好现有信息和数据。优化绩效考核办法,建立督查问责机制,将服务业增速、投资增速、GDP占比、从业人员比重等重要指标列入各级政府考核体系,把“四个明显”的阶段性目标作为考核的主要依据,确保各项工作部署真正落到实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