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0]教学设计方案及课例分析报告

教学设计方案及课例分析报告(实践报告)

《春》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湖南省泸溪县第二中学 姚松林

教学目标:

1、 引领学生感受祖国秀丽的自然风景,品味作者诗一般的抒情笔调,优美的语言,从中得到美的熏陶。

2、 学习作者对事物的细致观察和抓住“春”的特点,用鲜明、准确、生动的语言,具体地、绘声绘色地描绘了春天的各种景象,以表现季节特征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图画美、语言美。

2、学习作者是如何抓住景物的特征来写景。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自主分析文章遣词造句的准确性、生动性。

教学工具:多媒体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将自己心中的“春”写下来。

二、课前欣赏

1、播放《春天在哪里》,学生和唱。

2、上课仪式,同时出示课题《春》朱自清。

三、导入新课

导语:同学们,我们刚刚唱了一首儿歌《春天在哪里》,那春天在哪里呢?(学生回答)对。

春天还在朱自清的散文里,在同学们的眼睛里,这里有绿草/这里有红花/还有那嗡嗡闹的小蜜蜂。还有什么呢???期待我们去寻找哦!

上节课我们整体感知了课文,现在我们来回顾一下:(逐一出示文章结构图)。

提问:

1、作者是按着什么思路行文的呢?(明确:“盼春”“绘春”“赞春”)

2、在“绘春”章节,不仅勾勒了“春醒图”,还描绘了哪五副图画呢?(明确:“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寻找春天的美(同步出示四副图画)。听,春来了??

四、播放《春》(节选)朗读(伴有画面欣赏)

同学们,朱自清的“春”美不美?(学生回答“美”)的确,很美,不仅景物美,语言更美。随老师进去吧!

五、品析“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

(一)春草图

1、学生诵读

2、欣赏图画美

提问:

1)我们在图中看到了那些景物?

学生回答:小草、园子、田野、人

2)这些景物美在哪里?

学生回答:绿绿的、嫩嫩的、软绵绵/一大片一大片/坐、躺、打滚、踢球、赛跑、捉迷藏

3、分析语言美

教师引导:朱自清的散文不仅图画美,语言也很美,同学们能否找出一句你认为写得好的句子或字词呢?

例:“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

明确:“偷偷地”在这里是“悄悄的 ,不知不觉地”的意思,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春草调皮的情状。“钻”写出了春草冲破土层的挤劲,表现了春草旺盛的生命力

学生回答(只要分析得有道理,教师应给与肯定和鼓励)

4、教师补充:

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点面结合。

(二)春花图

1、老师诵读。

2、欣赏图画美

提问:

1)我们在图中看到了那些景物?

学生回答:桃花、杏花、梨花 蜜蜂、蝴蝶 野花

2)这些景物美在哪里?

学生回答:红、粉、白(花色艳)/闹、飞(花味甜)/遍地是(花多)

3、分析语言美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像上一段一样,寻找你认为写得好的字、词、句。 学生回答:

⑴“你不让我,我不让你”(用拟人,写出了春花竞相开放的情景。) ⑵“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用比喻、排比,写出了春花争艳、万紫千红的情景。)

(3)“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虚写,有春花联想带秋实。)

(4)“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闹”不仅有声响,还呈现出一派喧嚣沸腾的热闹景象。一个“闹”字,还侧面体现了花朵之多、花色之艳、花味之甜。)

(5)“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用比喻、拟人,写出野花多、闪闪发光、轻轻摆动的情景。)

??

教师适当的点拨、补充。(课件部分内容展示)

(三)春风图 春雨图

教师引导:剩下的两幅图请同学们自己游览、寻找美丽的景物感受图画美,寻找优美的字词句,体会语言美。

注意:观察景物必须“五官开放”通过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嗅

觉等感受景物的特征。“春风图”从哪些方面写出春风的特征?

1、学生自由诵读。寻找景物,并体会其中的美。

2、学生展示成果。(课件同步展示)

3、寻找优美的字、词、句。思考:美在哪里?(学生自由发挥)

4、教师小结:

“春风图”作者抓住特点,不仅采用了比喻、拟人、引用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还运用了触觉、嗅觉、视觉、听觉等感受景物,给人以身临其境般的感觉。

“春雨图”抓住“雨”和“雨中景”来写,突出了雨的“细密、轻盈”,渲染了“宁静和平”的气氛。

六、师生诵读“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

(带着对春天的热爱,赞美之情。再次感受“春”的美。)

七、归纳总结:

教师引导:从朱自清的《春》里,我们学到了那些写景的好方法? 学生归纳:(幻灯片展示)

1.细致观察,抓住景物特征(形、色、声、味等)。

2.按一定的顺序从不同的角度写景。

3.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比喻、拟人等)。

4.描写的语言要准确生动。

八、拓展延伸

1、通过以上品析,我们看到了的春天(请用四个字形容)

1)、学生回答:略

2)、教师出示“描写春天的成语”的幻灯片。

2、不仅成语能概括春天的美,我们所学的很多古诗句也描写了春天美丽之景。.(教师出示五副图画,要求学生分别配上诗句)

九、课外作业

选择自己作文中一处写得不满意的段落,运用所学写景的方法进行修改。

十、板书设计

朱自清

910教学设计方案及课例分析报告

《春》教学反思

湖南省泸溪县第二中学 姚松林

朱自清的《春》是一篇诗意盎然的写景抒情散文,是学子们写景的范本。字

词句准确、生动、形象,段落布局整齐有序。长期以来老师们总是按着传统的教

学方式滔滔不绝的讲解,机械的、繁琐的分析 ,学生则埋头苦干。活生生的将一

篇生动的美文分解得支离破碎,毫无美感,乏味透顶。而本教学设计改变了这一

现状,充分体现了新课标所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将课堂还

给学生,使学生的主动性得到了充分地展现。具体如下:

一、充分利用了多媒体课件的优势

首先,课前《春天在哪里》歌曲的播放活跃了课堂的气氛,调动了学生学习

课文的热情和激情,即使学生很自然的进入了新课。

《春》(节选)的视频朗读,使学生从视觉、听觉两方面享受到课文的美,

为之后分析课文的美打下了铺垫。

课件图文并茂,生动形象,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想象

力,从而引导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分析。

二、讲课思路清晰,重点突出

这堂课设计的内容为“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

分析中抓住了“寻找春天的美”这个切入口,从“图画美”“语言美”两方面引

导学生分析课文。其中“图画美”分两步,首先要求学生寻找图中美丽的景物,

再想象“美”在哪里?让学生头脑中形成一幅幅美丽清晰的画面。而“语言美”

引导学生从修辞、写作角度、用词等方面分析。化繁为简,使学生在轻松愉快,

享受美的过程中汲取知识,充分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这样水到渠成,学生自然能总结出一些写景的好方法。

“拓展思维”部分,要求学生说出描写春天的成语和诗句,既活跃了课堂气

氛,又使课堂知识得到延伸,还鼓励了学生对知识的积累。

整个教学设计思路清晰,重点突出。师生配合默契,其乐融融。

但也存在不足之处有待改进。所谓“学无止境”,今后在教学生涯中我会不断进取,努力钻研,争取在教育教学上再上一个台阶。

附件3:

湘西自治州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

910教学设计方案及课例分析报告

910教学设计方案及课例分析报告

910教学设计方案及课例分析报告

910教学设计方案及课例分析报告

910教学设计方案及课例分析报告

910教学设计方案及课例分析报告

910教学设计方案及课例分析报告

湘西自治州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

应用成果—案例分析报告

教学活动标题:散文《春》

所属学科或领域:中学语文

适于的学段/年级:七年级上册

设计者:姚松林 唐国兴 杨秀安、李春芳、龚开伦

教学实施者:姚松林

一、实践活动简介

泸溪二中所有初中语文组成员集体讨论形成教学设计,唐国兴老师协助制作课件,由姚松林老师执教,最后,再反馈给小组,通过评价,集体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与不足之处。

二、学习者分析

1、知识结构

初一的学生,通过小学的学习对写景的散文有了接触,对一些修辞方法有了初步的学习,为学习本文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2、学习能力

初一的到学生对于鉴赏理解美文的能力不是很强,教师要引导学生懂得写景的方法技巧,使阅读与写作有机结合起来。

3、心理特征

春天是学生熟悉而喜爱的季节,他们都有切身的体验和感受。这篇文章语言口语化,平易好懂,节奏明快,形象生动,极富表现力,容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初中学生逐步形成了独立的思维和判断能力,对待事物他们有自己的见解和观点,渴望得到尊重和认可。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读的主题作用,让他们畅所欲言,老师适当地引导。

三、教学/学习目标及其对应的课程标准

1、知识结构

初一的学生,通过小学的学习对写景的散文有了接触,对一些修辞方法有了初步的学习,为学习本文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2、学习能力

初一的到学生对于鉴赏理解美文的能力不是很强,教师要引导学生懂得写景的方法技巧,使阅读与写作有机结合起来。

3、心理特征

春天是学生熟悉而喜爱的季节,他们都有切身的体验和感受。这篇文章语言口语化,平易好懂,节奏明快,形象生动,极富表现力,容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初中学生逐步形成了独立的思维和判断能力,对待事物他们有自己的见解和观点,渴望得到尊重和认可。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读的主题作用,让他们畅所欲言,老师适当地引导。

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

(一)理论依据

1、《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加大语文阅读量和口语交际环节,重视培养语感。”还强调“要加强朗读,重视阅读感受和体验。”“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因此,在教学中我将指导学生用多种方式去“读”,在“读”中感悟文章的思想情感和人文内涵。

2、体现新课程的“大语文观”,让学生在生活中去发现语文,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充分的理解语文与生活的关系。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

3、《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因此,在教学中要重视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平等、融洽交流讨论的互动合作,引导学生在互动合作中自主构建探究问题、发现解决问题途径的阅读方式,并逐步学得合作技能。

(二)教学方式

自主、合作、探究法,听读、诵读、齐读融入整个教学过程。

五、应用信息技术的依据或思路

1、信息技术在本次教学或学习的哪些方面具有潜在的优势?

应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是一种高效率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它让学生在学习中始终保持兴奋、愉悦、渴求上进的心理状态,它对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探索精神和探究能力的培养有着事半功倍之效。信息技术的出现为教学手段的改进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产生了优化教学效果的作用。具体如下: (1)、现代信息技术,优化了语文教学过程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人的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 在本次教学中,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他们最大限度地参与探究新知的活动,保证了学生成功地学习。而运用多媒体手段图、文、声、像并茂的丰富的表现功能,创设合理的、有启发性的教学情景,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使其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这也是我们使用多媒体体进行辅助教学的目的所在。如: 课前《春天在哪里》的欣赏,勾起了学生的那颗童心,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的兴趣,渲染了课前气氛。教学中优美图片和课文视频朗读的展示是学生获得美得享受的同时激发了他们的朗读课文、分析课文的兴趣。

(2) 现代信息技术,丰富了语文教学的课堂

语文学科是一个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内容更是丰富多样。如在新授课后进行了“拓展延伸”:

1、通过以上品析,我们看到了

1)、学生回答:略

2)、教师出示“描写春天的成语”的幻灯片。

2、不仅成语能概括春天的美,我们所学的很多古诗句也描写了春天美丽之景。.(教师出示五副图画,要求学生分别配上诗句)

(3)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应有效地与语文教材特点结合

在现实学校语文教学中,由于语文教师大多都兼任班主任和大队辅导员工作,一天到晚就是被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辅导“后进”生等活动牵制,教学研究活动开展得较少;由

于缺乏必要的对课本的教学研究,教师在多媒体的制作上,往往是各自为阵,制作出来的产品常常仅是对教材的简单重复,不能很好地反映出新课程的教学要求。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了中学语文的课程理念。首先,旨在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特点的基础上,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突出强调了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和实践性;其次,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同时强调综合性学习对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重要性;再次,强调语文教育应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强调“语文课程应根植于现实”,“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语文课程应该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并能够根据社会的需求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一节课下来,学生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倾听理解能力以及团队精神都能得到很好的培养。

2、在教学中计划通过什么教学方式或教学策略使信息技术的这些潜在优势发挥作用并真正促进学生的学习?

为了达到以上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运用影视、动画、图片的展示,形象直观的将文中所描绘的春天的美景展示给学生,并配以优美的音乐,增加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情感,达到了最佳的教学效果。具体过程与方法如下:

难点突破 以景诉情

身临其境、共同感知

走进田野、拥抱春天

利用图片及影视的展示,让学生形象真实地感受作者笔下春天的美丽景色,教师从中点拨指导,让学生结合所看到的景色理解作者写景的方法,感觉作者的思想感情。

播放课文《春》的朗读,让学生的视觉与听觉达到统一,近而使情感得到进一步升华。

六、相关资源

1、信息化教学地点: 泸溪二中多媒体教室

2、本次教学对教师的基本技术要求:

⑴教师运用标准的普通话教学,语言要深情并茂,富有感染力。

⑵教师要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并指导学生朗读,读出语感,读出情感。 ⑶教师要掌握ppt课件制作以及相关操作技术。

3、本次教学对学生的基本技术要求:

学生能熟练使用电脑查找学习资料。

4、硬件: 教师用计算机1台

5、软件: (1)通用软件:windows操作系统。(2)教师自制课件。

6、访问网站:土豆网、优酷网、百度文库

7、教材、图书、影像材料:

(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

(2)《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教师用书》

(3)《朱自清散文集》

(4)“课件模板图片”

七、 教学或活动过程

1、教学准备阶段

学生课前准备:

(1)学生查阅朱自清及其作品的简介。

(2)搜集有关春天的成语和诗句。

(3)将自己心中的“春”写下来。

教师课前准备

(1) 理清教学思路,写好《教学设计》。

(2) 搜集有关春的图片及朗读材料。制作《春》的课件。

2、整个教学过程叙述

(1)、课前准备:将自己心中的“春”写下来。

(2)、课前欣赏:播放《春天在哪里》,学生和唱。调解课前气氛。

(3)、从歌曲中导入朱自清的《春》,过渡自然,并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4)、播放《春》(节选)朗读(伴有画面欣赏),感知课文内容的同时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

(5)、分别 品析“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的“朗读美”、“图画美”和“语言美”。课件同步展示。

(6)、师生诵读“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 。

并要求带着对春天的热爱,赞美之情。再次感受“春”的美。

(7)、师生共同归纳总结:

从朱自清的《春》里,我们学到了那些写景的好方法?

学生归纳:(幻灯片展示)

(8)、拓展延伸:要求学生“用成语概括春天得美”、“描写春天的诗句”。

(9)、布置课外作业:

选择自己作文中一处写得不满意的段落,运用所学写景的方法进行修改。

3、学生学习过程的追踪记录

下课之后,很多学生哼着《春天在哪里》踏出教室,大部分同学能背出每段中的重点语句。对课前自己写的“春”的语段,运用了一些写景的方法进行了修改,都取得了不同层次的进步。

八、案例分析

朱自清的《春》是一篇写景的典范之作。我原来在上这一课时,总是跳不出“教师分析,学生接受”的圈子。通过学习新课程,我决心跳出这圈子,从转变学习方式入手,重新找一条好的路子。经过实践,居然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早自习,我要求同学们读熟课文。一上课,我试着让同学们集体背诵,本意是提高他们的兴趣与信心,估计学生最多能背诵两三段。没有想到,学生们居然把课文全部背诵下来了。这样以来,我与同学们一起很快把课文的整体思路梳理了一遍,学生的脑海里有了五幅清晰的图画。然后分工协作:每个组负责一幅画面,品读、理解,之后在全班交流。同学们热情高涨,不一会就完成了。于是以小组为单位开始品读。

在品读“春草图”时,同学们能准确地分析“钻”“偷偷”等词的妙用,也能找到本段具有表现力的句子。

更让人欣慰的是:一位同学提出了他独到的见解,他认为:小草既然是“嫩嫩的、绿绿的”,人们就不应该在上面“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谜藏”。他说:“我们应该关爱生命,保护环境,课文中的那种践踏草地的做法似乎让我觉得不太妥当。”同学们听了,一致认为他考虑问题比较周全,也很欣赏他敢于对课文提出异议的勇气。看到如此活跃的课堂气氛,我很欣慰,于是联系写作时代背景,针对这一个问题给了学生恰当的解释,同时肯定了这位同学思维的严谨。 “春花图”里的几个优美句子一下子就把同学们的注意力吸引过去了。“红得像火,粉得像霞,白得像雪。”这句里的比喻与排比手法让学生很感兴趣。“闹”、“散”字的妙用也没有逃出同学们的眼光。在品读“春风图”时,一位同学提了这样一个问题:“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中,高兴起来,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这一句没有提到风,怎么放在了“春风图”里呢?经过思考,一位同学解答了他的问题:“风没有颜色,没有形状,我们不可能直接来描写风,只能通过其他的事物来写春风,这一句写的

是声音,是风把声音穿到我们耳朵里的呀!”这样的解答同样赢得了同学的赞赏。

在小组互相学习交流中,时间很快过去了,同学们意犹未尽。我想:下一节课一定会有更精彩的地方。

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发现、探究,研究问题。这节课我能充分尊重学生的主动性,积极鼓励学生主动思考、提问、作答,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这样极大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创造思维能力。

朱自清的《春》是一篇写景的典范之作。我原来在上这一课时,总是跳不出“教师分析,学生接受”的圈子。通过学习新课程,我决心跳出这圈子,从转变学习方式入手,重新找一条好的路子。经过实践,居然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早自习,我要求同学们读熟课文。一上课,我试着让同学们集体背诵,本意是提高他们的兴趣与信心,估计学生最多能背诵两三段。没有想到,学生们居然把课文全部背诵下来了。这样以来,我与同学们一起很快把课文的整体思路梳理了一遍,学生的脑海里有了五幅清晰的图画。然后分工协作:每个组负责一幅画面,品读、理解,之后在全班交流。同学们热情高涨,不一会就完成了。于是以小组为单位开始品读。

在品读“春草图”时,同学们能准确地分析“钻”“偷偷”等词的妙用,也能找到本段具有表现力的句子。

更让人欣慰的是:一位同学提出了他独到的见解,他认为:小草既然是“嫩嫩的、绿绿的”,人们就不应该在上面“坐着,躺着,打

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谜藏”。他说:“我们应该关爱生命,保护环境,课文中的那种践踏草地的做法似乎让我觉得不太妥当。”同学们听了,一致认为他考虑问题比较周全,也很欣赏他敢于对课文提出异议的勇气。看到如此活跃的课堂气氛,我很欣慰,于是联系写作时代背景,针对这一个问题给了学生恰当的解释,同时肯定了这位同学思维的严谨。 “春花图”里的几个优美句子一下子就把同学们的注意力吸引过去了。“红得像火,粉得像霞,白得像雪。”这句里的比喻与排比手法让学生很感兴趣。“闹”、“散”字的妙用也没有逃出同学们的眼光。在品读“春风图”时,一位同学提了这样一个问题:“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中,高兴起来,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这一句没有提到风,怎么放在了“春风图”里呢?经过思考,一位同学解答了他的问题:“风没有颜色,没有形状,我们不可能直接来描写风,只能通过其他的事物来写春风,这一句写的是声音,是风把声音穿到我们耳朵里的呀!”这样的解答同样赢得了同学的赞赏。

在小组互相学习交流中,时间很快过去了,同学们意犹未尽。我想:下一节课一定会有更精彩的地方。

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发现、探究,研究问题。这节课我能充分尊重学生的主动性,积极鼓励学生主动思考、提问、作答,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这样极大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创造思维能力。 九、评价

自评:

《春》是一篇诗意盎然的抒情散文。作者抓住了春天的主要特征,描绘了大地回春、草木争荣、生机勃发的景象,赋予了春以感情和生命。文章文质兼美,适合朗读,因此本文设计了听读、齐读、自读等方式,采用了以读带讲和启发探讨式的教学方法。

从教学目标看,据新课标的要求,设置了知识、能力、情感目标,循序渐进,易于实施。

从教学过程看,用歌曲及动画导入,极具感染力,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到了美丽的春天,创造了良好的情境。感知课文、揣摩语言,问题设计得由浅入深;特别是教学中没有机械地、繁琐地逐一分析课文中的五幅图,而是以“春花图”为例,教给学生方法,让学生用此方法分析“春雨图”,充分体现了“授人以渔”的教学理念。将揣摩语言、学习本文细致描写景物的方法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有利于学生举一反三学习和写作写景抒情的散文。拓展部分,由自然界的春天,想到祖国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取得的伟大成就,激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总之,本教学设计贯彻了新的教学理念,课件流程一目了然,可操作性强。 他评:

1、教师教态自然,基本功扎实。

2、师生沟通自然、亲切。

3、课堂气氛活跃,寓教于乐。

4、整堂课充分体现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

5、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来品读课文,以读解疑,以读会义,以读感悟。

6、教学思路清晰,重点突出。

总之,本堂课无论在从教材处理、教学设计,还是学生学习的效果来说,这节课都不失为一堂精彩的语文课。但是也许是因为学生在整堂课上表现的太活跃了,所以在时间把握上不是太好,但这并不影响整堂课的效果。

九、参考资料

(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

(2)《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教师用书》

(3)《朱自清散文集》

(4)“课件模板图片”

(5)网络查找图片、视频及参考网上优秀的课件。

【百度百科】朱自清介绍/view/1222.htm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