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导论》读书报告

读书报告

一. 书名:《哲学导论》

二. 作者介绍:

孙正聿,19xx年11月生,吉林省吉林市人,哲学博士。现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科研基地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吉林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校学位委员会委员、校学术委员会委员,吉林省高等教育特聘教授。吉林大学第二批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一级教授)。

三. 书籍内容介绍:

《哲学导论》是一部论述哲学本身、引导人们进入哲学思考的专著性教材,系统探讨了哲学与宗教、哲学与艺术、哲学与常识、哲学与科学的关系,阐述了哲学的思维方式、生活基础、派别冲突、历史演进及哲学的修养与创造,使人们在追问“哲学究竟是什么”的过程中形成哲学的批判精神、创新意识和辩正智慧。

四.有疑问的地方:

1.哲学与宗教的“历时态”与“同时态”的关系。

2.哲学的常识化和常识的哲学化。

3.终极存在,终极解释和终极价值。

4.现代哲学的本体论问题。

5.超越哲学的知识论立场。

6.哲学前提的自我批判。

五.心得感悟:

哲学是美好的。一个人的哲学修养,标志着他的文化品位;一个民族的哲学理论思维如何,关系到她的前途命运。马克思称有价值的哲学犹如“闪电”,犹如“头脑”,是“时代精神的精华”。黑格尔曾把哲学喻比为“庙里的神”。他说,如果没有哲学,“就像一座庙,其他各方面都装饰得富丽堂皇,却没有至圣的神一样。”所以,崇尚美好的人们,无论是自觉还是不自觉的,总要有发自内心世界的哲学精神向往和哲学理性的追求。通过阅读《哲学导论》这本书,我对哲学这个熟悉而陌生的概念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从中我也吸取许多生活的智慧和时代精神的精华,这些智慧和精华也将引导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念,处理好与社会的关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高中时,我对哲学的理解还停留在非常表面的阶段,经过对这本书的学习,我知道了哲学是一门“爱智”的学问,它不是既定的知识,不是现成的理论,不是实例的解说,不是枯燥的条文,而是对生活信念的追求,对经验常识前提的探索,对历史进步尺度的反思。这种智慧致力于激发人们的想象力,批判力和创造力 ,弘扬人们的主体意识,反思态度和探索精神。这些能力和精神又恰恰使我们所缺少的,因此,学习哲学,向哲学索取智慧,是每个人都应付诸行动的事。

哲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常新的学问。如果我们不想把它滞留在哲学家的书本里和课堂上,而是以一种时代精神的精华,直面世界,直面社会,直面人生,直面我们的精神家园,它就会对人们的德性修养及其系统构筑发挥极为重要的作用。

首先,哲学为人的德性修养提供系统的世界观指导。人类的思想史表明,任何时代都有自己的哲学。但从根本上说,任何时代的哲学都是一种世界观理论体系。音乐大师贝多芬曾这样说过:“哲学是带电本质的结晶;哲学的目标是寻求一个具有基本原理的基础,头脑是需要借助于哲学才能达到崇高境界的。”这是很有道理的。因为,哲学世界观以人的实践—认识为枢,以人与世界的关系为经纬,解决的是人们对于现实世界的理论把握问题。这种“现实世界”显然既不是玄妙的天国,也不是骇人的地狱,而是活生生地存活在我们的生活世界里。 其次,哲学为人的德性修养提供慎思高远的人生信念。从某种意义上看,世界观、历史观和价值观都要以一定人生观的形式显现出来。因为,任何思想、理论和观念都是“为我”的,即导源于人的实践或认识的需求,都被注入了或寄托了人生的理想、信念和追求,因而也就具有了人生观的意义。中国共 产 党的创始人之一李大钊同志就曾指出:“哲学者,笼统地说,就是论理想的东西。”这实际道出了哲学特别是中国哲学的真谛。

在我看来,哲学对我们每个人最重要的作用就是为我们提供价值判断的标准,引领我们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本书中第一章第六节讲了哲学与价值观的关系,并把价值观定义为如何看待和怎样评价人与世界关系的理论和方法。价值观的深层含义,在于它是对人的思想和行为的根据,尺度和标准的哲学反思。人的生命活动是创造意义的生命活动,然而,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清楚地知道什么事有意义的活动,什么是没有意义的活动。区分有无意义的根据是什么?评价有

无意义的标准是什么?在理想与现实,个体与社会,进步与代价等诸多种类的矛盾中,如何确立评价的标准和选择的依据?这些都是在学习哲学的过程中可以接触并探索出解决方法的问题。可见,哲学对人生价值观的选择影响重大。

哲学的另外一个重要作用是对人格的培养。冯友兰曾说:“照中国的传统,研究哲学不是一种职业。每个人都要学习哲学,正像西方人都要进教堂。学习哲学的目的,是使人作为人能够成为人,而不是成为某种人。”基于这种理解,冯友兰提出,哲学的主题是内胜外王之道,所以学哲学不单是要获得这种知识,而且要养成这种人格。哲学从来就不只是为人类认识摆设的观念模式,而是内在于他的行动的箴言体系。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人格,这也意味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哲学体系,这种体系引导不同的生活方式,在某些极端的情况下,这种哲学体系可以说是本人的传记,是本人最真实的展现。

在这本书中,作者还为我们阐释了哲学和宗教的区别与联系,区别与联系的具体内容姑且不谈,令我最受触动的是作者对宗教独到的见解。学习完此章节后,我对宗教有了重新的认识与思考。我懂得了虽然宗教世界是虚幻的,但宗教信徒对宗教世界的虔诚信仰却是一种真实的心理状态。人们通过对宗教世界的信仰所表现出来的对宗教世界的依赖,虽然不会产生人对自然界的依赖所具有的现实内容,却是人依赖和掌握自然界的一种迂回的方式,因而也迂回地反映了人对真善美相统一的理想境界的追求,比如中国佛教思想大力弘扬善,体现了对人世间美好事物的追求,对理想境界的向往。因此,我们应该用哲

学一分为二的眼光看待宗教,弘扬宗教中有利于宣扬真善美的部分,让宗教为哲学更好的服务。

哲学另一重要作用在于对美的追问。“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哲学则为发现美,追求美创造无数这样的眼睛。在中国哲学史上,从先秦诸子到近现代的哲学大师,总是致力于对“天人合一”,“情景合一”的真善美的统一的追求。柏拉图曾提出“美”是对“美的理念”的分有,康德提出“美”是“善”的象征,黑格尔提出“美”是具体化的“理念”??美的本质,美的存在,美的发现与创造,构成了以“美”为聚焦点的哲学问题,也构成了哲学家对艺术所创造的审美世界的追问。在追求美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探索并体验生命的形式,因为艺术美的根基就在于艺术本身的“生命形式”。艺术,只有显示生命的欢乐与悲哀,生命的渴望与追求,生命的活力与创造,才有艺术之美;欣赏艺术作品,只有体验到生命的广大与深邃,生命的空灵与充实,才能进入艺术的世界,才能以艺术滋润生命,涵盖生命,激发生命的创造,创造美的生活;哲学,只有把艺术当做“生命的形式”,揭示艺术创造所蕴含的人性的奥秘,进而阐发艺术所体现的人与世界之间的丰富关系,才能真正地把艺术作为哲学反思的对象。

 

第二篇:读书报告新1

一、《文心雕龙》

1、书名及作者版本

《文心雕龙》(刘勰著 王运熙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20xx年8月 ;人民文学出版社

2、主要内容及特色

《文心雕龙》是中国魏晋时期一部伟大的理论批评著作,在中国文学批评、文章文 章学、修辞学的发展历史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刘勰写作此书原意是谈作文之原则方法。《序志》指出:“文心是言为文之用心。”全书共50篇,《原道》至《变骚》是“文之枢纽”,提出指导写作总原则;《明诗》至《书记》分别论述不同题材的作品,叙述源流、解释名称性质、评述代表作家作品、指陈体制特色和规格要求;《神思》至《总术》为第三部分,泛论写作方法。这里面着重论述了重论述了通篇的体制风格和用字造句和修辞方法。此外还有构思、结构安排等问题。《时序》至《程器》在全书属于杂论性质。

刘勰写作此书不是就写作谈写作,而是系统广泛地评述历代作家作品,分析其成败得失,总结经验。同时书中谈写作涉及到不少重要的文学理论问题,往往还展开论述,在总结过去文论的基础上还提出自己的看法。

总之,《文心雕龙》原来的 宗旨是指导写作,是一部文章作法,但由于它广泛评论了作家作品,系统研讨了不少文学理论问题,总结其经验以指导写作,因此具有很强的理论性,成为我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中的空前巨著。

3、重点内容与心得

本学期,重点阅读了《序志》、《原道》、《征圣》、《宗经》、《神思》、《体性》、《风骨》、《定势》、《情采》、《比兴》、《隐秀》、《物色》、《知音》篇,每篇都找了中心句。

A、《序志》(略)

B、《原道》篇

《原道》作为全书开篇,是在探讨文的本原。读完之后,对此篇做了以下笔记:

1)总结出了全书别的篇目中有关此篇儒家思想的语句。因为《文心雕龙》全篇都贯穿着儒家思想,相关语句在各个篇目中都随处可见。(详见笔记)

2)有关“道”在文中的作用。全书论述到有关道的语句。(详见笔记)

3)总结“道”在《文心雕龙》中的别的篇目中不同使用。

有原则规律、应用在“文”上,还有道家之道(详见笔记)

C、《征圣》、《宗经》篇

这两篇论述了两点问题:文学与现实和文学本身的规律问题,揭示了文学在社会中的作用。相关语句详见笔记。

1)别的作家对“情”与“采”,“志”与“文”之间关系的论述(详见笔记)。

2)《征圣》的一大贡献在于真正从理论的高度明确指出了内容与形式的完善统一是文学创作的根本原则。

3)宗旨是总结艺术规律,概括文学创作的基本法则和方法。

4)*/其他篇目也论及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关系。(详见笔记)

D、《神思》篇

中心句:“思理为妙,神与物游。神居胸臆,而志气统其关键;物沿耳目,而辞令管其枢机。枢机方通,则物无隐貌;关键將塞,则神有遁心。”

1)对上述句子的解释。 《神思》谈到了人们从事创作活动时的三个要素,即作家的思想感情、外界事物与文辞:(详见笔记)

2)根基——积学酌理与研阅穷照。(“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绎辞”) 此句在别的篇目体现也有一些。(详见笔记)

3)妙法——虚静说(“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藻雪精神。”)

别的有关“虚静说”论述。(详见笔记)

4) 特征——形象性(“神用象通,情便所孕。物以貌求,心以理应。”)形象是艺术灵感的触发剂,需触景生情。

别的相关论述。(详见笔记)

5)催化剂——激情(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别的相关论述。(详见笔记)

客观条件——生活、修养、学习等。主观条件——虚静、天分、功力意志等。

E、《体性》、《风骨》篇

1)分析了风格:“因内符外”、与学习有关(陶染所凝)、独特性。

2)论风格重视志气。(“才力居中,肇自血气。气力实志,志以定言,吐纳英华,莫非情性。”

3)作家的观点:

作品风格与作家的关系;风格与文体的关系(《定势》篇);风格与时代的关系(《时序篇》);风骨论

F、《定势》篇

1)“势”的解释:“势者,乘利而为制也。”

2)运用的比喻手法(详见笔记)

相关篇目(详见笔记)

3)不同体裁文章风格特点概括,表现多样化的统一(“是以括囊杂体,??随便而立功者也。”)149页

G、《情采》篇

中心句:“为情者要约而写真。”

此篇论述文章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1)其他篇目相关语句(详见笔记)

2)观点

文章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相互统一,不可分割的。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必须以内容为基础,只起辅助作用,正确地揭示了文学创作的根本道理。

内容虽重要,但形势也有着积极意义,而不是可有可无的。

相关论述详见笔记。

作者认为理想的文章应该是《征圣》、《宗经》里说的那样。(详见笔记)

认为文章的形声由内容决定,必须依附于文章的内容,并为表现文章的内容而服务,过分的不惟表现文章内容的华美形式不但无益而且有害。

H、《比兴》篇

中心句:“触物圆览,拟容取心。”

此篇是探讨艺术形象的专论。

1)相关篇目论述语句。(详见笔记)

2)刘勰的譬喻说与歌德的意蕴说比较(详见笔记)

I、《隐秀》篇(此篇有残缺)

中心句:“隐也者,篇中之重旨者也;秀也者,篇中之独拔者也。”

此篇是谈含蓄与突出两种艺术表现方法的专文。

1)别的文献论述。(详见笔记)

2)隐秀的关系。(详见笔记)

J、《物色》篇

中心句:“情以物迁,辞以情发。”

1)关于“物色”的考证(详见笔记)

2)别的相关论述(详见笔记)

3)文学三要素:“情”、“物”、“辞”。

4)观点:说诗人丽泽,词人丽淫,主要应该由内容决定,不该由形容物状的词的多少来决定。颜色的字不宜多用,在需要的时候采用。

K、《知音》篇

中心句:“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批文以入情。”

此篇为鉴赏论。

方法:(详见笔记)

别的篇目感悟没有以上这几篇感悟多,再此就不再详述,都在笔记本上。

4、重点内容摘录

A、将全部50篇有关作家作品的论述作了归类。

B、相关论述原话已做了摘录。(笔记本和电子版)

5、相关参考文献

《刘勰论写作之道》 《文心雕龙研究论文选》 《文心雕龙注释》 《文心雕龙讲疏》

二、《艺概》

1、书名及作者版本

《艺概笺注》(清 刘熙载著 王钟笺注)贵州人民出版社 1986

2、主要内容及特色

《艺概》是刘熙载最重要的学术著作,也是我国文艺理论批评史上继《文心雕龙》之后的又一部重要著作。全书包括《文概》、《诗概》、《赋概》、《词曲概》、《书概》、《经义概》六部分,采取札记形式分条评论。

在各部分论述中,把重要作家作品都作了相关说明。总结了创作经验,对一些作家做了高度的评价,还提出了很多重要的美学思想,突出地运用了辩证法,对作家作品进行了横向纵向的比较。此书中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创造出了自己的观点。是一部伟大的文学批评作品,在文学批评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3、重点内容与心得

1)对不同作家的评价在进一步的整理中。

2)提出的美学思想总结

意境论(“一”与“不一”、“统一”、“有我”与“无我”);

方法论(“实事求是”与“寓实于诞”)

统一风格论(“人品”与“诗品”的统一、“阳刚美”与“阴柔美”的统一、“无所不包”与“无所不扫”的统一)

3)运用到的辩证法(详见笔记)

全与不全、详与略、多与少、缺与备的辩证关系。

在文艺特点方面,注意到文艺是主客观的辩证统一。

关于真,作者读者必须都要有领会作品的真切感受。

思想内容与形式的辩证关系。

4)创新意识(详见笔记)

“抒己见”与“去陈言”

5)技巧问题

“含蓄”、“点染”、“衬托”、“疏密”、“词眼”、“本色”等。

6)谈“气”,重视“养气”(详见笔记)

三、叶燮《原诗》沈德潜《说诗瘁语》(未读完)

1、 书名及作者版本

叶燮 沈德潜注 孙之梅 周芳批注 凤凰出版社20xx年

2、主要内容及特色

《原诗》分内外两篇,每篇两卷,共四卷。《内篇上》探讨诗歌的源流正变盛衰问题,《内偏下》阐明了诗歌创作中主客体的各种条件。《外篇》是对诗歌创作的具体论述,设计师个的形象思维,意象风格等具体问题,以及诗歌批评的标准问题。

叶燮的诗歌发展论以诗歌的源流正变为核心,认为诗歌的正变盛衰与时代无关。叶燮认为,要成功地完成一首诗的创作,首先必须具备胸襟、材料、匠心、文辞这四个基本因素。创作主体要具备才、胆、识、力四个条件,还要表现出创作客体的三个方面即理、事、情。才胆识力说和理事情说是叶燮创作论的核心,此外,还论及诗歌的诗法问题。他还建立起自己的诗歌批评标准,首先要做到古今结合,其次认为诗歌批评要做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但是有些批评话语却不符合历史事实。

《原诗》是一部优秀的诗学著作,具有严密的系统性和高度的理论性。在中国古代文论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2012——2013研一

四、《诗品》

1、作者及版本

钟嵘著 陈延杰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xx年10月

2、主要内容及特色

《诗品》是一部优秀的古典文学批评名著。作者对汉到齐梁时代的一百多位诗人作了 扼要的论述, 提出课了对于诗歌上一些问题的看法,例如反对诗歌中堆砌许多典故,以 及当时诗坛上盛行的四声八病说法,同时也反对在诗歌中高谈哲理等都能切中时弊。此外, 他把许多诗人分别列为上中下三品,是本书一大特色。

3、重点内容与心得

对重点作家作品评述在进一步整理中。

——2012——2013研一

《诗品》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继《文心雕龙》之后一部品评诗歌的詩论专著。主要针对五言诗。按照溯源流的方法,把诗人分为上、中、下三品。从两汉至梁代诗人共一百二十二人,其中上品十一人,中品三十九人,下品七十二人。对每一位作家的创作风格都做了精确的概括。

首先,在《诗品序》里他谈到了自己对詩的一般看法,强调赋和比兴的相继为用,(可以和刘勰看法一起比较),用典问题上坚决反对(和刘勰比较)等。

其次,对一些诗人的诗歌主张也予以评价。如反对沈约的“四声八病”说。结合刘勰《文心 声律》等。

再次,他善于概括诗人独特的艺术风格,并对一些诗人表现出自己的喜好倾向。如喜欢曹植。钟嵘论风骨和词采如对“三张二陆两潘一左”的评价等。他还重视詩味,如说“玄

言詩”是“淡乎寡味“;应鐻詩“华糜可味”等诗人评价都准确贴切。

五、《庄子》

1、作者及版本

杨柳桥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xx年8月第一版

2、主要内容及特色

《庄子》共33篇,分为“内篇”七篇、“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它的写作 手法在《寓言》篇中提到了“三言”“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和以天倪。”全书的所有语言故事都是通过作者大胆丰富的想象为我们诠释了他的道家思想,即“无为而治”并通过与孔子的辩论以及杜撰孔子儒家思想虚伪的故事来体现庄子的道家思想。通过阅读《庄子》我们可以理解道家那种顺其自然、无为而治的处事态度,但是里面一些消极的世界也要辩证地看待。总之,《庄子》作为我国先秦文学史上说理散文的重要代表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重点内容与心得

《庄子》的篇目共33篇,有些篇目比较长,在阅读时对其进行了分篇处理,一个故事一个故事的读。读的过程中边读边总结每篇故事的主题思想,大部分都在阐释他的无为和顺其自然之道。下面就对其中几篇自己认为重要的篇目进行分析。

A、《逍遥游》

通过介绍许由不愿接受尧所让天子之位的故事说明他不想追求过多功名,出现了“越俎代庖”的成语,还通过大胆丰富的想象,大瓡大雩所谓无用之用,物各有所能,各有所用。顺其自然物其所用就是无用之用。

B《齐物论》

齐物之论与齐同物论。不同的人对不同的客观事物会产生不同的评论作者认为客观食物不分彼此,万物是齐同的。事物是有相对性的同一的哲学观点。万物是绝对同一和相对差异的统一。人在认识他们对立统一的关系中要任其自然。

C、《秋水》

告诉我们为人应听天由命,一切不应强求,不应证明夺位才能反向自然,获得自由。

D、《寓言》

说明了本书的写作特点以及运用这些手法的原因。本书有许多故事都是在寄托他人说的话,也有一些先哲的言论,但是只有无言之言的卮言才最符合自然。本文通过五个寓言故事说明学道要抛弃“勤知服知之心”;要“忘禄忘亲”;要看破生死,一切任其自然而不问其所以然。;要态度谦虚不可傲慢。

E、《天下》

庄周学派的理论是当时学术的高峰认为学术发展的过程就是道术分裂为方术的过程。作者根据各家与道术的关系,首先肯定了他们反映了道术的某些方面然后再批评其不足的地方最后再说明道家为道术最充分最生动的体现。

《庄子》的思想可以归为以下几类,对其代表篇目也做了一些归纳总结:

A、 哲学思想

1) 以道为实体的本体论

《大宗师》、《知北游》、《齐物论》、《天地》、《天道》、《秋水》、《庚桑楚》、《则阳》

和《天下》等。其中《大宗师》篇论述最为详尽

2)“万物齐一”的相对主义认识论

《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应帝王》、《知北游》、《秋水》、《天道》、《泽

阳》等,其中,《其物》和《秋水》集中阐述了他的相对主义认识论观点。

3)诡辩论的辩证法

《知北游》、《齐物论》、《秋水》等篇提出一系列对立统一的概念如阴阳、动静、祸福、生死、善恶、得失等。

B、 政治思想

1) 揭露盗者为诸侯和痛斥残暴的政治观点

《则阳》揭露卫灵公饮酒作乐,齐桓公小白“杀兄入嫂”等行为,对尧舜以来的统治者残暴行为作了一一痛斥。如《庚桑楚》、《说剑》等。

2) 反对争霸的战争和有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盗跖》、《人间世》、《列御寇》等

3) 无为而治和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

反对“军人者以己出经式法度”的法治观,也反对“藏仁以要人”的礼制观。《马蹄》、《胠箧》、《应帝王》等篇。

C、 伦理思想

主张自然人性说,“天人合一”,自然事物的属性,人和物没有区别。

《知北游》、《至乐》、《骈拇》、《逍遥游》、《养生主》等。

D、 文艺思想

1) 先秦散文体制的开拓者

以寓言的形式反映庄子的文学思想,《逍遥游》鲲鹏变化的寓言描绘无穷无尽的大千世界,《齐物论》中通过“南郭子綦隐几而坐”、“瞿雀问乎长梧”等寓言说明相对主义认识论,《养生主》中通过“庖丁解牛”的寓言说明了他的处世哲学。尤其是《外物》、《渔夫》、《让王》、《列御寇》和《盗跖》等诸篇中以“儒以诗礼发冢”、“渔夫解真”、子贡访原宪、儒者缓的故事,盗跖教训孔子的故事反映了如儒家追求私立、炫耀自己的、自以为是的盗丘式人物。

散文充满了诗情画意,浓厚的浪漫主义精神。赞颂自然,以自然无为为最高精神境界。《齐物论》、《人间世》、《列御寇》、《天道》等。艺术来源于生活体验,也出自艺术创造的灵感。

极大地丰富了古代语言文字和汉语词汇。形成诸多成语。《逍遥游》“不近人情”、“大有径庭”、“越俎代庖”、“扶摇直上”等;《齐物论》中“槁木死灰”、“朝三暮四”等;《达生》中“昭然若揭”、“呆若木鸡”;《养生主》中“踌躇满志”、“目无全牛”、“庖丁解牛”;《大宗师》中“善始善终”,《知北游》中“每下愈况”;《山木》中的“少私寡欲”、“似是而非”;《庚桑楚》中“迫于眉睫”;《盗跖》中“文过饰非”等。《秋水》中一个段落就用到了“文虻负山”、“商距驰河”、“陷阱之蛙”、“用管窥天”、“用锥指地”、“学步邯郸”六个成语典故。

E、 思维方式

逻辑推理、大胆想象夸张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

《逍遥游》、《大宗师》、《至乐》、《知北游》、《天道》等。

六、《论语》

1、作者及版本

《论语注》 楼宇烈整理 中华书局 (北京) 19xx年1日第一版

参考书目:

《丧家狗》 李零 山西人民出版社 20xx年10月1日第一版

《论语今读》 李泽厚

2、 主要内容及特色

《论语》作为体现儒家思想的经典之作,是孔子及其弟子们的言语记录,内容涉及儒

家思想及弟子们和孔子之间生活的方方面面。从中我们可以总结出其中的文艺观、中庸思想、弟子群像和孔子的形象等各个方面,是儒家的经典之作。

3、 重点内容及心得:

从《论语》中摘录了一些原文,对其进行了分类如下:

文艺观、刘勰《文心雕龙》的来源引用处、弟子和孔子之间的故事(孔子眼中的弟子、弟子眼中的孔子)、仁政观、中庸观、诗乐礼关系、教学法、对人物的评价等做了摘录和评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