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性学习报告

“初中语文分层探究性学习模式”课题研究报告

“初中语文分层探究性学习模式”课题研究报告

一、前言:

为大面积提高初中语文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培养学生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初中语文分层探究性学习模式”作为市级重点研究课题,从20xx年9月开始实验,为使该课题的研究能深入地进行下去,通过验收并进行大面积推广。现就两年实验情况报告如下:

二、实验内容和目的:

(一)本课题研究的思路及主要内容:

1.教师角色与职能的转变:

(1) 教师应具备的理论基础:

一是确立以学习者中心的教学主体观,我们必须承认每个学生都具有发展的潜能,因此作为工具性学科的“分层探究性学习”,就要使他们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而绝不能因为学正文

生的个别差异而厚此薄彼。在承认学生个体差异的客观性基础上,致力于建立一种全员参与、共同发展、分层递进的现代教育科研理念,注重教学科研的大众性,普遍性。

二是确立以学习论为核心的现代教学观,推动学生这个教育主体去“学会学习”,教学主要是引导和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三是确立以能力为中心的现代学习质量观。

(2) 进行课堂探究性学习的方法辅导和实践,以期求得学生的了解、理解、参与及评价;就“分层探究性学习”模式的课外阅读,制定学生课外探究性学习的内容、范围、方法、步骤、要求、目的等;尝试建立灵活、客观,立足于平常的“分层探究性学习”评价方法,以期不断激励学生对“分层探究性学习”的参与,并强化他们对语文学习能力的追求。

2.学生的学法及实施过程:

学生一般在课前的自主课文预习中,先通过以下几种常见的质疑方法(类比生疑法,联想生疑法,异同对比生疑法,借果推因生疑法)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在课堂上由教师在作业批阅中将这些问题分类,综合为有挑战性,与教学目标有关的问题。然后在课堂上提出来,引导、刺激学生主动去思考,去求知,在同桌探讨,四人小组讨论或全班交流,辩论赛等形式中,理解知识,应用知识,从而培养学习、分析、理解语文的能力。

针对课外阅读学生需要做好三件事:如何使用图书馆,阅览室,为自己的探究性学习服务;如何制作文摘卡及网页,建立探究性学习的资料库;如何将自己的探究成果加以整理、总结。

(二)实验目的:

1.减轻学生语文学习负担,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使他们的语文素养特别是实际应用能力有较大的提高。

2.通过分层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进步,在教学中体现人本精神。

3.培养学生搜集、利用、加工现代信息,应用多种媒体手段进行探究性学习,以及自主式小组合作进行课题研究的能力。

4.培养学生在初中语文学习中的创造性思维、创新意识及动手实践

能力,在学生中培养和树立一种终身学习观,形成一种能适应21世纪学习化社会的学习方式和相应的学习能力。

三、实验的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教育思想和素质教育理论为指导,遵循“三个面向”的教育教学思想,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

四、实验的方法和条件:

1.方法:

(1)、行动研究法:这是研究中采用的主要方法,运用于整个研究过程中,即实验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进行课题研究。发现的研究问题是在实际工作之中,在研究过程中,对于计划中的研究目标和内容并非确定之后一成不变,允许随时间的推移和研究的上进行充实和调查,边实践边研究,边反思边调整,最后再实践。运用行动研究法的目的在于解决实际问题和改进实际工作。

(2)调查法:在研究初期采用该方法了解学生的语文水平和能力,对学生进行较为科学的分层,为开展研究做好准备工作;在研究过程中采用该方法实时了解学生的变化情况并积累相应资料;在研究末期采用该方法对整个研究的效果作评价,并及时反馈、矫正。

(3)案例法与比较法相结合:在研究过程中将在不同层次的学生中随机抽取案例,将其在研究过程前后的变化结果进行比较,及时了解研究对象的相关信息,以利于及时调整研究方案。

重点采取比较实验法。担任实验班的教师采用“初中语文分层探究性学习模式”组织教学;对照班的教师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组织教学。

2.完成课题的保障条件:

(1)学校在“九五”、“十五”期间承担过多项省、市、区级课题研究,均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并培养了一批勤奋敬业、有教育科研实践能力的优秀教师;对科研工作十分重视,不仅从经费上提供保证,而且在管理制度和考评制度上进行了完善,有利的促进了教师开展科研的积极性,促进了科研成果的转化。

(2)课题主持人及实验教师在教学和科研方面,都有较丰富的经验,热情执着,肯于钻研,能够随时沟通交流,并且有充足的时间保证。主

持人有很强的凝聚力,能够进行理论指导及实践协调。课题组依靠学校的科研实力,能够定期聘请有关专家前来指导、听课、评课,进行专题报告,及时解决研究中的疑问,纠正不足,并且能够根据学校科研室的要求定期检测成果,进行分析比较,做到有的放矢,使研究规范、严密、科学。

(3)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和实施,为课题研究确定了具体的目标,使课题研究具备了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同时,在此课题研究之前,课题组成员就已取得了相关的一些成果,这一研究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用理论指导实践。

五、实验的措施与步骤:

l.合理划线分组,定出层次。

实验前,充分了解学生,可通过观察、交往、调查、考试和民主的自我鉴定的方式,采取以学生自愿为主,教师辅之以审核和微调,进行合理分层。分层前,教师要重视对学生的心理疏导,使学生真正认识分层的目的,了解分层的必要性,防止由分层而产生负面影响.分层后,又逐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定期作些调整,合理地进行升降,保持动态平衡,让他们始终处于最佳的层次之中.一般可将一个班级的学生按差、中、优分成A、B、C三个层次,人数比例大致以2:4:2为宜。

学生层次划分后,再按A、B、C--个层次人数的比例,兼顾性格互补,性别搭配的方式合理组成合作学习小组.比如我校实验班有学生56人,A层次和C层次的学生各14人,全班分成7个小组,每组A、c层次的学生各二人,其余4人为B层次的,C层次的学生为组长,负责辅导A层次的学生和帮助B层次的学生解难释疑.这样既便于互帮互学,又能使学生的能力在愉快的合作学习中得到提高。

2.针对学生层次,设制不同的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学习水平的差异和初中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备课时针对三类不同层次的学生,制订不同的教学目标。各层次目标是在保证全体学生合格的基础上,让各类学生既能“吃到”、 “吃了”,也能“吃饱”,获得最大可能的发展.同时留有余地,充分考虑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制订向高层次过渡的递进目标。这样课堂教学目标明确到层,细化到人,有利于增强各类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促成各类学生都能达标。

3.实行因材施教,以单元教学为框架,灵活选择教法。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以单元教学为框架,具体采用分层推进教学法,在课堂教学的每一阶段,都尽可能使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最大的收获.教学时,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状况,采取分层指导、设疑解难、引导提问、讨论小结的方法,使优生学得充实,潜能生经过努力也能消化得了。对A层次的学生应多关注一分,厚爱一层。每一阶段的要求,难度小一点、问题可简单点,采取一些“低起点、小台阶、快步走”的教育原则,使他们在教师的指导下和B、C层学生的牵带下,克服困难,拾级而上。而对C层次的学生,教师可放开走,设计的问题可灵活一些,难度大一点,让他们跳起来摘“桃子”.同时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通过讨论解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

4.设计等级化作业,采用形式多样的批改方式。

为了调“众生”口味,使各层次学生都有题可做。在作业的设计中,根据教材的弹性、大纲的最基本要求、各层学生的实际水平,进行“量体裁衣”,设计等级化作业.对A层次的学生,练习作业难度可降低,并给予必要的提示,铺设坡度,切实减轻潜能生的学业负担,增强他们求知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并及时批改,及时反馈,及时纠错补漏。对于C层次的学生则可根据教材的内容,设计要求较高,难度效大的选做题,让他们完成,培养他们综.合地运用知识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B层次介于两者之间,并鼓励他们选做C层作业。作业批改,形式多样,如面批、小组内互改、小组集体批改等等,评分可采取等级制、百分制、更要用评语把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结合起来。对学生作业的答案只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据,就要予以肯定,对见解独特、作业态度认真、正确率高的作业等,可加鼓励性评语,对出现了错误的作业,暂不评分,待学生订正后再重新评分,为他们创造成功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采用分层测试,实施分层评价。

传统的教学评价手段是用一把尺子量所有学生。然后通过考分把学生划分成不同等级,这种评价方法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分层评价采用个体差异评价方式,根据学生的层次制订不同的评价标准。在总分为100分的试卷中,60分为基础题,40分为层次题。基础题为各层次学生必做题,层次题指选做题,难易程度不一.各层次学生可做相应的题目,难

易度不同,但各小题分值相同。这样使低层次的学生也能享受得“高分”的喜悦,同时也不会把优生考“骄”。对A、B层学生若选做高一层的题目,采用降低优秀等次的办法.如A层学生做A层题目,85分以上为优秀,做B层题目,80分以上为优秀,做C层题目75分以上为优秀;B层的学生做B层题目85分以上为优秀,做C层题目,80分以上为优秀,做A层题目,90分以上为优秀.依此类推.这样有利于调动各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向高一层次发展.在加大考试改革力度的同时,我们还着眼于学生整体素质的综合考查,精心设计表格(《语文平时学习成绩记录卡》、 《“双基”考核各类成绩评析表》、 《语文学期成绩评价表》)其中对作文、口头表达训练,根据中考评分标准,进行量化评分,纳入综合评价.这样一来,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评价环境,给每个学生都创造获得成功的机会,发挥教育评价的正确导向功能.

6.关心爱护潜能生,进行有针对性个别辅导。

个别辅导,是中学语文分层推进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它对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使各层次学生在原有层次上得到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中差学生,教师在课堂要利用学生练习时间,进行有针对性地疏导:在课外给予必要的辅导,适当地“开小灶”,尽量缩小差距,最终达到A层逐步解体,B、C层学生扩大,大面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这个目标.

六、实验取得的成效:

经过2005-2007两年的研究探索,实验取得了初步成效。 l.构建了“初中语文分层探究性学习”课堂教学模式。

(1)在相对的综合性和绝对的针对性的原则的指导下,我们对学生合理分层.综合性原则就是面向班集体,根据学生已有的语文水平和能力、智商和情商,甚至于家庭情况和社会环境等诸多因素来综合分析,以权衡划分出A、B,C(差、中、优)三层。但是,综合性原则有它相对的一面。拿语文水平和能力来说,它包括语文基础知识和语文基本技能两大方面.而语文基础知识呈现多点化特征,语文基础本技能又包括听说读写四大技能。再细分,据大纲可知,听说读写又包括48个能力训练点。教学实践告诉我们,综合状况最好的C层学生不一定时时最好,处处最优;反之,综合状况最差的A层学生也不是点点滴滴最差,方方面面最劣。

有些学生虽然擅长理性分析,却拙于感性朗读;而有些学生虽然强于口头表达,侃侃而谈,却弱于静坐默想,缀文成篇。至于在读音、写字等方面的“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差异更显得丰富复杂。(当然,也不排除有的学生在各个方面都表现出色)这说明给学生划线分层还应该考虑到划线分层之绝对的针对性。

针对性原则是面向学生个体的,就是说对学生个体而言,又可以将其自身的各种能力划分层次.教师心目中不仅仅要有“集体”意义上的层的概念,不仅要有棋盘上的“楚河汉界”,而且要有“个体”意义上的层的意识,要意识到“车马炮”的能力各有千秋.在分层推进的具体操作上,特别是在课堂上进行分层提问时,我们既考虑到综合性原则下的A、B、C三大层次的特点,又注意到三个层次中的每个学生在各个知识点和能力训练点上长短优劣状况.这样就能做到整体分层推进,又能做到让个体扬其长,补其短.比如学生甲,根据综合性原则,被划分为A层。但是他在“说话”方面却表现很好,能说普通话,语音清晰,意思明白,态度自然,胆大气壮。这样,我们在教学中不能一味地把他当作A层学生看待.我们根据针对性原则,适当地考虑在某个教学环节上把他划为C层或B层.而学生乙,综合状况为C层,却在口头回答时,羞答答,怯生生,胆小气短,吞吞吐吐,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有针对性地将其划入A层。

(2)教学目标分层,注重与学生分层的对接。分层推进教学目标的课文(或课时)教学目标应是依据大纲教学要求的总目标、年级教学要求的阶段目标和单元整体教学的单元目标来设计,此外,教学目标还应该分层设计。分层设计时,我们既结合教材内容,又很好地与学生分层对接.一般来说,课文前和教参上都有关于该课的重点和难点的提示与阐释.但这只是编者的看法,作为一般的参考意见把它拿来作为该课的总的指导思想是可以的,不过,不能照猫画虎,生搬硬套。因为编者毕竟与学生互不见面,这种重难点的提示与阐释总带有一定的猜测成分,我们在对学生进行具体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确定了重点和难点,进而确定分层次的教学目标。上述的对学生分层理应成为教学目标分层的又一个重要依据,我们力争做到教学目标的分层与学生分层的对接。

(3)理清分层推进课堂教学中的“线”。分层推进课堂教学中的“线”,

就是“四阶六步”的教学程序。

“四阶”指的是课堂教学的“引读”、“启读”、“研读”、“运用”四个阶段。“六步”指的是①指导预习②同步教学③组织讨论④分层训练⑤课堂小结⑥课后练习等六个步骤。“指导预习”属于“引读”阶段,引导学生根据自的学习目标预习并落实检查. “同步教学”属于“启读”阶段,启发学生完成大纲和教材对全体学生的“基本要求”,实施“保底教学”,“组织讨论” “分层训练”“课堂小结”则属于“研读”阶段,教师要根据分层目标实施分层推进教学。我们已经把性格、能力具有互补性的学生、成绩好中差C、B、A不同层次的学生划分为一个合作学习小组。各组内在分层目标下,对教师设计的由浅入深、有梯度的问题先进行个别学习,并把个别学习不能解决的问题,拿到合作学习小组内共同讨论,合作解决。如果仍解决不了,教师则给予指导解决。这一阶段各组中的三层学生是处于分层同举状态之中,各层学生解决问题的速度和质量是不同的;但是同时也是处于以“优”带动“中”,进而带动“差”的状况。各层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点上均有所前进,能取得分层共振共进的效果,“保底”与“培优”均能得以落实.最后的一个步骤“课后练习”属于“运用”阶段,为巩固教学成果而设计出难易程度不同的习题或问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各取所需,各自达“标”,品尝达标的成功快乐,获得必要的信心,激发求知的内在驱动力。

(4)设计层进性的问题,运作合作学习小组。

①问题设计遵循层进性的原则。课堂提出一组问题的深浅难易程度要以占大多数的中等生可接受为基本原则,浅易问题面对A层学生,深难问题面向C层学生,确保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同一时间里均有事可做.②建立合作学习小组,把班级分割成若干“块”。建立合作小组,进行合作学习,是分层课堂教学的一张王牌。打好这张牌,就能很好地实施“分层推进教学法”。我们将实验的班集体切割成7个学习小组,让每组C A、

B、C层次的学生按照2:4:2比例搭配.一个一个的小组在课堂上便呈现出 “块”状特色,在每块合作学习小组中,面对教师提出的一组问题,A层学生在思考解决中,步子慢,花费时间长,而c层学生则在迅速解决浅易问题之后,便开始攻克深且难问题。B层学生介乎其间。等到C层学生解决了最后的问题,AB层学生也已经分别解决了浅易和深浅难易适中

的问题,都品尝到了成功的甘甜.他们又开始满怀信心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正在各自的下一个问题上逗留.这个时候,C层学生也不是无事可做,他们将利用时问或对刚才的某个问题再次进行深度上的开掘探究或者从广度上的联系、类比、发散.他们的活动可以说是既“拔出了萝卜”又“带出了”;或利用时间在小组交流讨论中对AB层学生当起了“小老师”,在“教”之中,让自己对问题的理解更明晰,掌握更牢固,运用更自如。如此,A层学生经过个别努力,更经过Bc层学生帮助带动或教师的点拔,对深且难的问题也会有所领悟,基本上能够跟上趟儿,能够做到“一个萝卜一个坑”式的把握.由于多数问题是面向B层学生的,所以他们理解、掌握、运用的速度和质量是可以得到保证的?这样每块小组中的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会在过去的基点上向前迈开大步!同时,合作学生小组能造成民主、活跃、轻松的学习气氛,这一点特别有利于A层差生。他们消除了学习上的畏难心理,感到学习不紧张,因为他们在攻克较深较难问题时,常常能在集体力量的帮助和启发下获得认知,取得成功。

2.尊重了学生的个性,突出了创新教育。

(1)赏识涂鸦,欢迎怪论——教师以爱来呵护各层学生创新的幼芽。创新教育是以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个性为基础的。没有个性的发展而只是强迫学生就范于某种唯一性,那是无所谓创新的。初中语文分层探究性学习模式把学生分为ABC(差、中、优)三层,各层学生在学习中均呈现出鲜明的特性,他们的个性化思考与教师的、教参的标准化解释会不完全相同。而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较好地处理了学生的“非标准化”。A层学生是最容易在回答问题中“涂鸦”,对他们不够准确到位的回答,我们从不恨铁不成钢的大泼冷水,而是细心诱导他们虽然不够清晰流畅却已经活动开来的思维。相对来说,C层学生对事物和问题常常语破天惊,大发“怪论”,如《背影》中的父爱只是一种溺爱,不足称道,等等。我们在常规备课中未曾料到的,冷不丁地碰上.但是我们并不给予一声棒喝,斥之为“怪论”,或者不予理会。相反,我们表示欢迎,因为那常是打破定势的创造思维活动。我们也不一味地简单说好,而由此引领一次讨论,在讨论中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明确他们的认识,或者允许他们保留不同意见。B层学生介于AC层之间,他们解决问题常常四平八稳,

没有很大的偏颇,不过缺少一点新意.教师之爱,自然也有他们的一份。

除了自己热爱学生以外,教师还应该鼓励各层学生个性之间融洽合作。合作小组是一个集体,要创造出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的民主、平等的环境.在这样一个没有冷言冷语、冷眼冷遇的环境里,ABC三层学生都能轻松愉快地表现自我,张扬个性,突破自我,发展个性,培养各自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2)找准穴位,勤于点击—_教师要以智来激活各层学生的创新思维.分层探究性学习模式中,不但要尊重学生个性,以爱来呵护创新的幼芽,还要发展学生个性,以智来点燃创新的火花。ABC层学生的思维品质有差别,我们分析了各层学生特性来有针对性地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①对思维活动比较滞后的A层学生,侧重于联系生活,或联系旧知,诱发其联想和想象,活跃其形象思维,来让他们努力寻找事物之间的新关系,发现新知.这样,就能在展拓想象力的基础上,培养思维的创造性。

②B层学生,比较沉稳拘谨,他们甘于静观客观存在的事物,乐于识记现成的某种结果。他们的思考和发言常常力图指向“唯一的正确”,无意于“旁逸斜出”,不愿“越雷池半步”,因此,我们侧重训练其发散思维。一种训练方法是选择有多种结论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另一种训练方法是置换法,即再找一个好的字、词、句、段来代替一向被奉为经典的原文,学生所置换的语句也许不及作者高明,却能让学生尤其是B层学生不再拘守现成的,让他们有了一个信念我也能创造!

③C层学生喜欢求新冒尖,不过常不免局限于思维定势,依然顺着旧路走,新意难出。我们注重诱发和培养C层学生去打破思维定势,开启求异思维、创新思维。

我们在实验过程中,着力从以下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首先,要在定论前怀疑起来.我们并不千方百计地把学生引人现成的答案中,让学生在定论前毕恭毕敬,不敢质疑,而是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积极地培养他们求异思维能力,养成爱思考不盲从的好习惯。

其次,要于熟悉处陌生起来.因为熟悉,就不再思考;因为不再思

考,就没有新的发现.我们善于把熟悉的事物变得陌生起来,在看似无疑处设疑,让学生在翻新的事物面前很有兴趣地重新思考,从而不仅获得新知,而且培养了创新的精神和能力.教鲁迅的《藤野先生》其中一句tt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象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其中的“但”是人人皆知的一个词,然而,我们一旦让这个词陌生起来,让学生思索它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学生的思维一下子就活了起来,C层学生更是在品读之后,认识到这里的“但”并不表示转折关系,而是含蓄地表现了鲁迅对清国留学生的嘲讽之情。

3.改革单一的评价模式,科学的设计评价标准。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设计出“基础题+层次题”的分层测试卷,还摸索出“抑客观题,倡主观题”路子.客观题(选择题、填空题)一般只能考查学生的思维结果,而不能考查学生的思维过程。这对于A B层学生,尤其是对A层学生来说颇为不利,他们原本在思考的速度和质量上就有欠缺,万一思考了,却没有与“标准答案”一样的结果,便一点收获、一点成绩也没有了,无法获得必要的激励。比如某道客观题标准答案为A。而他们在思考过程的某个环节上发生了一点点偏差,最终选择了B。于是他们会自感白白地思考了一回,一失足顿成千古恨!而对于C层及部分B层学生来说,客观题简直象镣铐一样束缚了他们的手脚,让他们无法自由地展现自己的独创性的见解,甚至因为见解的独特而在“选A选B”上无所适从,直至失分。 客观题唯一答案的做法,不符合语文教学的特点和规律,它会导致语文教学的机械化,学生思维的僵化,一切失去灵气和活气。所以,在设计等级化作业(测试卷)时,应该除却客观题之弊,而以主观题为主。以主观题为主,其目的垂于鼓励A层学生尽力地思考,一份耕耘,一份收获!鼓励其他层学生独辟蹊径思考,有话尽管说!其结果是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的。 做一些主观题时,A层学生的思考即便没有正确的结果,得不到满分,但我们可以根据其思维活动所能达到的高度,给予相应的评分,只要他们在原先的基础上有一定的发展都得到我们的肯定。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每一份收获都会给A层学生带来极大的快乐和动力。C层及部分B层学生主观题激活他们的思维,让他们有话尽管说,大展身手,充分表现

自我.教师在评判时一定要注重鼓励学生创造性思维活动.当他们有崭新的思路、有独创的见解,只要是言之有理有据,即便是与“标准答案”不一致,我们也要视其思维的质量给他们以一定的分数,甚至是不仅给予满分,而且还应另外给他们附加分.这些附加分是对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褒扬,反过来又会更加激励学生勇于创新善于创新,形成了良性循环。

4.大面积提高了教学质量。

由于初中语文分层探究性学习模式是针对有差异的学生进行有区别的教学,把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需求贯穿于整个教学的始终,从而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形成了生动活泼的学习局面,不仅全面提高了学生素质,而且大面积提高了教学质量。两年来各学期期中期末考试,实验班学生语文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班,而且各层学生的成绩都有一定程度上升。

5.促进了教师的教育科研意识。

科学的教育离不开教育的科研。走科研兴教之路应该是教育适应新世纪挑战的最佳选择。几年来,由于教学质量大面积提高,参与教改的教师得到了回报,大大提高了教师的教育科研意识和积极性.过去我们认为,教育科研只能是少数高等院校和部分专业科研机构的专利,普教战线的教师只能排斥在外。教改实验使我们意识到中、小学教师有必要也有能力参加到教育科研中来,教师是教育的实际工作者,最了解教育对象,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处于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中介”地位。只有广大教师积极参与教育科研,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之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形成的教育理论才具有教强的生命力。

教师参加教育科研不仅是事业的需要,也是其自身发展的需要。两年来,我们在研究的同时,不断总结经验,结合教改实践,积极撰写教研论文,先后有多篇教育科研论文在省市论文评比中获奖。教改还使教师的自身素质得到了提高。

6.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由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传统应试教育中的老毛病——过重的课业负担得以切实减轻,有利于减负的落实。

7.大大减轻了学生的心理上的包袱,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初中语文分层探究性学习模式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注重因材施教,让每个层次的学生均能在原有的基线上得到发展,获得成功的喜悦,这对各层次的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尤其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是极为有利的。

8.增强了学生的亲师性,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改中,我们关心爱护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对A层学生尤其呵护,所以增进了师生的情谊让学生们亲师信道,反过来更有利于学生端正语文学习态度,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七、 “初中语文分层探究性学习模式”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1.本教学模式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 “因材施教”的原则.我们分析了多种教学模式,他们只是侧重于教材教法的研究,忽视了对学生的研究.而本教学模式,既注重与教材、教法的联系,又注重对学生智商、情商、家庭 和社会关系的综合考虑,将教学目标的分层和学生的分层很好的对接在一起。

2.本教学模式在理论上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独为一体,自成强劲优势。本教学模式具有开放性品质,吸收其他各教学流派的理论长处,如点拨教学法、分组教学法、情感教学法、分层教学法,目标教学法等。

3.本教学模式在理论上,体现了素质教育精神,不仅注重传授知识,而且注重激发情感,培养能力。

4.本教学模式在实践中,增强了教师的参与科研的意识,促进了初中语文教改活动的开展,提高了语文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改善师生之间的关系。

八、“初中语文分层探究性学习模式”使用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本教学模式在对学生进行分层时,要注意不能伤害A层学生的自尊心,学生分层要兼顾综合性和针对性的原则。

2.在分组时,要注重层次搭配,性格互补,性别兼顾.人数不宜过多,多了不便于正常开展活动,过少了不宜开发集体的智慧。

3.分层目标的设定,与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分层要很好的对接。

4.想方设法鼓励低层次的学生在学习中向高层次目标迈进。

5.在研究和实践中,不能固步自封,应该开放性的吸收其他各种理论的精华。

河北省张家口市桥东区教育信息中心维护

dihg@msn.com

最佳效果建使用1024*768分辨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