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反排木鼓舞调查研究报告

湖南工学院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社会调查报告

姓名 学号

专业﹑年级

调查报告题目: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反排木鼓舞调查研究

成绩________________

20xx年6月16日

勤学 务实 圆融 卓越

摘要: 随着改革开放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飞速发展,在民族旅游中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受到了极大的青睐,如何在开发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对其进行更好的保护以使其避免遗失本真成为本文关注的问题。反排木鼓舞作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虽从50年代走出大山至今已愈半百,但由于反排村地处贵州大山深处,其一直未能得到更好的开发和保护。本文通过对反排木鼓舞开发与保护的研究,提出了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要保护为主,开发为辅,保护与开发并举的观点。

研究背景:为了考察调研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经济、环境三者的互动性和相互影响关系,利用科学发展观的理论知识,号召大家保护不同的文化及其赖以存在的环境,协调文化、经济、环境三者间的互动影响关系。活动旨在追求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在服务当地发展的同时锻炼同学,努力培养大家成为社会主义事业优秀的接班人。

反排村情况:

1、地理位置:反排村位于台江县东南部,东经108°24′,北纬26°31′,地处雷公山山麓,平均海拔722米,东与剑河县相邻,南连南宫乡,西接台拱镇。村子四面环山,隐映在绿树翠竹之中。

2、交通现状:反排村居住在864县道台南公路26公里处,公路穿村而过,距乡政府12公里,距台江县城26公里,距州府凯里62公里。

3、住户及人口现状:全村367户1564人,苗族人口占100%, 1

勤学 务实 圆融 卓越 其中男性839人,占51.8 %,女性782 人,占48.2 %,男女性别比为107:100,60岁以上111人,占6.84 %,15岁以下403人,占24.9 %。

4、教育现状:反排村有村级完全小学一所,教师8名,在校生219人。全村初中在校生人数 98人,高中在校生人数14人,大专以上在校生人数 11人。全村人口中小学文化程度为362人,初中文化程度为284人,高中文化程度为85人,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为28人,文盲半文盲为5人。

5、经济现状:反排村是典型的山区农业村寨,农业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种植业以水稻为主,经济作物空白,养殖业以猪牛为主,但无规模,产业结构较为单一,且处于深山冷水区,农业产量低微,效益低下。随着近年乡村旅游业的不断热爆,旅游收入逐渐成为反排村的重要收入来源。反排村劳务输出劳动力占全村劳动力总数的56%以上,劳务收入已经成为大部分家庭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在反排村的经济收入结构中,农业收入占43.6 %,劳务输出收入占49.7 %,旅游业收入仅占6.7 %。

6、文化特色:

(1)民风民俗:祭祖活动(十三年一次,每次举行三年)、敬桥活动(农历二月二日)、吃姊妹饭(农历三月十五)、游方(男女青年社交活动及恋爱方式)、斗牛活动(大节小节都举行)、议榔(相当于“终审法院”或“最高法院”)、招龙(目的是驱邪消灾,求风调雨顺,保人畜平安兴旺)、走客(是人们加深亲情和友情的活动方式)等等。

2

勤学 务实 圆融 卓越

(2)歌舞:木鼓舞(即享誉国内外的东方迪斯科——反排木鼓舞)、芦笙舞、多声部情歌(有男女对唱、二人或多人合唱、男女声独唱等,都是无伴奏的,曾获2004CCTV西部民歌大奖赛金奖)、酒歌、叙事歌、祭祖歌等。

(3)节庆:敬桥节(每年农历二月二日举行,其意有三:一是求菩萨送子;二是求菩萨保佑小孩平安无恙;三是求风调雨顺,年年丰收,财源滚滚)、苗年节(农历十月的丑日,其意有二:一是庆丰收:二是尽情地享受欢乐)、吃新节(农历五月的第一个卯日,意为预祝丰收和人畜安康)、吃卯节(农历七月谷子开始成熟后,意为迎接丰收)。每个节日都要举行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有斗牛,有踩芦笙,有跳木鼓舞,有酒歌情歌对唱,有山坡聚会等。

调查方式:

调查中我们力求通过对反排木鼓舞古往今来的发展历程和目前的开发保护现状进行研究,从而发现其在发展中所体现出来的问题,参考田野调查中一些当地民众以及政府部门人员的建议,最终形成我们对于反排木鼓舞在今后发展中的一些看法。亦有抛砖引玉之意,希望更多的人来关注和研究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

一、木鼓舞的起源和传承

1、起源的传说和“版权争论”

在田野调查中我们曾就起源一说访问了当地的一位老捉鬼师和几位村民,在查阅资料中也发现了他们的说法和舞王万正文在接受采访时所说的基本一致,传说为:“相传在很久以前,有一对夫妻为躲 3

勤学 务实 圆融 卓越 战乱,带着3个儿子来到贵州剑河一带居住。一天,老大去犁田,听到啄木鸟啄木时发出“笃笃笃”的声音很好听,便想做一个能发同样声音的东西来玩,但又不知怎样做。又有一天,老大见小伙伴们用木棒打枫木皮,声音也很动听,这事启发了他,于是他就在石头上钻了个洞,用枫木皮盖住洞口,再用木棒去敲击,果然发出的声音和啄木鸟啄木时发出的声音很相似。鼓造好后,老大把全家人组织起来,跟着鼓点跳,果然效果很好,但舞步总是朝一个方向走的,当大家向前跳得还未尽兴时,就听不见鼓声了。怎么办呢?一天,老大在田里见一只黑壳虫围着一堆食物转呀转的,于是他想到舞蹈也应这样转。从此,人们跳木鼓舞时,都是围着木鼓旋转。”起源是真是假,我们虽无法考证,但从中,我们却能大致一窥当地族人的迁徙历史、当地自然状况、人生价值观等内容。

在后期调查中,我们也了解到与反排村相隔不远的南宫乡交下村存在关于木鼓舞“版权”的一些争论,因为现在的反排木鼓舞在全国甚至全世界都享有极高的声誉,似乎无形之中木鼓舞已冠上了反排的名号,似乎木鼓舞的起源地在反排,而据交下村人讲到,以前交下村和反排村都会跳木鼓舞,跳的技术也不相上下,只不过由于交通不便(以前交下到台江县城的路要经过反排村,最近一年刚开通南宫乡到县城的公路,现在从南宫乡到县城已不必再经过反排),反排到县城的路要比交下到县城的路近,所以同样的木鼓舞,反排村比交下村率先走出了大山,反排木鼓舞逐渐形成了品牌,而交下村至今仍然默默无闻,当然交下关于木鼓舞也有自己的一套理论。

4

勤学 务实 圆融 卓越

2、木鼓舞的传承

(1) 古老传承

和大多数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方式一样,反排木鼓舞的古老传承是为了祭祖,相传在上面的故事中发明木鼓舞之后,又过了不知多少年,一天老大上山打猎,因追逐一只猎物发现了现在的台江县反排村一带是个安家立业的好地方,于是便带着自己的妻儿到了反排这个地方。临行前老大对老二和老三说,今后木鼓舞就是我们相认的标志。如果想见面,l3年后我们在造鼓的地方会合,再击鼓跳舞。转眼13年过去了,三弟兄的后代想起了祖辈的契约,都带着木鼓,穿着盛装来到了造鼓的地方欢庆,以相互认亲并增进情谊。从此,每13年一次在“吃牯脏”(或称鼓葬节)时跳木鼓舞的习俗就这样传下来了。总之,古老的木鼓舞是作为增进友谊和祭祖的功效而传承下来的。

(2) 演化中的传承

木鼓舞在当代能走出大山受到大众的喜欢,与其本身的艺术魅力和当地族人的作为一种好的文化传承是分不开的,在历史发展中,当地人民对于木鼓舞的喜爱和期待已不能局限于13年一次了,于是在发展中逐渐演化成每逢过节就跳,诸如敬桥活动(农历二月二)和吃姊妹饭(当地在六月份)以及春节等,当地民众都一起尽情起舞,寓意也从祭祖逐渐发展到了庆祝丰收、祈求多子多福和庆祝欢乐。也由于此,木鼓舞才得以更广泛的传承,发展出多姿多彩的舞蹈形式。

(3) 现在的传承

由于受到经济利益和旅游业的冲击,加之政府的重视,现在的反 5

勤学 务实 圆融 卓越 排木鼓舞除民间艺人独自传授外其已进入了台江县小学的课程教学,学校专门聘请反排艺人进入学校对县里的小学生进行培训,木鼓舞的传承已走出了反排,走进了更多热爱木鼓舞的人的生活,大家可以通过现代媒介进行学习。

二、反排木鼓舞的开发保护现状及开发保护中遇到的问题

1、开发现状

(1) 质量效果

反排木鼓舞目前是我国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在19xx年进京向国家领导人献艺和19xx年参加全国第三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获得“东方迪斯科”的美誉并名声大噪后,反排木鼓舞已由起先的祭祖展演发展到了目前的舞台展演,其经过艺术加工后已然形成了一种文化商品,反排村也纳入了台江县旅游规划范围,成为了反排民族旅游村,村里人行道实现了硬化,目前村里各项旅游基础配套设施正在建设之中,村外也新开一条公路通往县城,村里有专门的舞蹈队,编排丰富的节目可随时为观众演出,而且更多的舞蹈节目正在被反排人所创造出来,其在舞蹈形式上将更加多样化。

(2)规模发展

据反排村杨支书讲目前在全国有50人左右的反排木鼓舞队分布在北京、上海等地表演,还有2人赴美交流。反排木鼓舞走出大山经过近55年的发展,其已成为了整个台江县的代表,成为了苗族文化的一个典型,现在的反排木鼓舞已不只局限于反排村,它是苗族、全国、全世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毫无疑问,通过舞台展演后的反排木 6

勤学 务实 圆融 卓越 鼓舞在规模上发展到了空前的地步。

2、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在外面的传闻和大众媒体的宣传报道里,赋予反排人一种想象,认为反排寨人人都会跳木鼓舞,而实际上我们在田野中发现,除年纪大一点的老年人和中年人外,很多年轻人和小孩并不会跳木鼓舞。外面想象的反排木鼓舞之所以为外人难学,主要在于其独特的身体动律是当地人从小就熏陶过的,对于外人来说确实存在着文化的差异继而身体动作上的不习惯。随着生活环境的变化以及现代化潮流的冲击,反排木鼓舞只为一些老艺人和中年人会跳。也许在过去跳木鼓舞真的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而现在,由于商业化的冲击与审美观的变化,很多年轻人并不愿意学木鼓舞,他们有的说:“学那个有什么用啊,能当饭吃吗?还不如从事其它打工行业”。在我们随机抽样调查过程中,有的小孩并不像外界所想象的“从小就会跳,人人都会跳”。每每谈到这些,当地的一些村民都现出困惑的眼神,因为他们不知道究竟是要守在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跳很出名但赚不了钱的木鼓舞呢还是去外面打工挣养家糊口的钱,这或许就是最重要的生活问题,当一个技术不能满足生活所需的时候他们就会选择放弃而选择另一个技术。况且,当今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时期若想让他们固步自封在大山里按照原始的节奏生活是不可能的了,解决掉他们的困惑,就是要除掉他们的后顾之忧。

贵州古老绵延的大山孕育了苗族反排人独特的木鼓舞,同样,在当今飞速发展的时代,其大山里艰苦的自然条件也制约了反排人改革 7

勤学 务实 圆融 卓越 开放寻求美好幸福生活的心。反排村位于雷公山山麓,平均海拔722米,群山环抱,两山夹峙的一山凹里,公路从台江县出发基本是呈螺旋状上升,最后螺旋状的降落在山凹里,山里人均耕地面积严重不足,农业主要是养殖业和种植业,经济作物没有,且处于深山冷水区,农业产量低微,效益低下。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基本没有太大的发展空间,第三产业又刚刚起步。

三、反排木鼓舞开发和保护的意义

反排木鼓舞开发的意义主要分为经济价值、人文价值和社会价值三方面的内容。(1)其经济价值主要体现在旅游产业的收入上,其在贵州、在全国广泛的影响力足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奔赴反排,除有与反排木鼓舞直接的经济收入外还有一些副产品也可以产生经济价值,诸如音像制品、民族舞蹈服饰、旅游服务业的收入等。(2)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反排木鼓舞作为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所具有的人文价值是不可估量的,其丰富了苗族文化生活,为我国多民族文化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3)社会价值是指个人及社会组织通过自身的自我实践活动发现,创造社会或其他人物质精神发展的规律及内在矛盾的贡献。反排木鼓舞的发展使之从祭祖展演变化为舞台展演,越来越多的人欣赏到了这来自山野之间别具特色的舞蹈并对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现代化潮流下,在变与不变之间,像反排木鼓舞这样的民间艺术形式总有其文化之根和族群精神之魂,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往往蕴涵着一个民族特别的世界观、思考模式和想象力,并体现着一个民族历史的记忆和文化的再生产,同时通过这些艺 8

勤学 务实 圆融 卓越 术的产品样式与文化交流活动,人们之间籍以达到尊重差异,相互理解,共享文化丰富多样,多元一体的和谐。

保护是为了更好的发展,只有保持反排木鼓舞的原始韵味不变,才能使其保持持久的生命力。反排木鼓舞的保护说白了就是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而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有助于建设当地少数民族乃至中华民族的繁荣稳定,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是根植与多民族文化交互发展的基础上的,少数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又反映各少数民族经济和政治的基本特征,又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和政治的发展起巨大的促进作用。“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要注重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使之与现代化接轨,与国际化接轨,将少数民族文化远播于全世界,让少数民族文化美名扬天下,不仅让世界了解少数民族文化,也让少数民族文化走向世界。面对我国政治稳定、经济迅速发展的极好机遇,我们要增强少数民族文化对外界的辐射力和吸引力,用少数民族文化的推广来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繁荣,这是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作用。搞好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利用,不仅有利于面对市场经济塑造民族精神,也有利于使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得到发扬光大,使民族文化资源优势转化成为经济优势。相信,只有搞好了反排木鼓舞的保护工作,其各种价值才会得以体现,这支少数民族奇葩才会永远绽放。

四、反排木鼓舞的一些未来发展思路

1、明确“保护为主,开发为辅,开发和保护并举”的科学的可持续发展观

作为当今时代的主题,科学发展观是每一项社会主义建设工作所 9

勤学 务实 圆融 卓越 必须坚持的发展观,但是究竟在少数民族文化特别是在像反排木鼓舞这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和保护中应该怎么样做是关系到其能否长久发展的问题,通过田野调查和查阅资料我们认为应该侧重于保护,我们不能再像经济发展中边开发边保护似的发展,要以“保护为主,开发为辅,保护和开发并举”为我们的行动指南。

保护为主就是要加大对反排木鼓舞的保护力度,首先保证在其原始韵味不变、质量不变的情况下再对其开发,我们的思想中要以保护为重,没有了反排木鼓舞,一切都是空谈。而保护是开放式的保护理念,反排木鼓舞的保护也要顺应时代的潮流,在保持其质不变的同时,还需注入具有时代感的新鲜血液,加大各方面的投入与研发,使其不断获得生机活力,这就是开发为辅的原则,开发和保护在时间上没有先后顺序,要同时进行,最终形成可持续的发展。

2、加大基础设施投入,配套旅游产业一条龙服务

当前制约反排木鼓舞发展最大的客观问题就是基础设施的建设,这需要政府想办法加大对反排村的投资力度,尽快修通反排到县城的快速柏油马路,同时要利用政策优惠来鼓励村民积极发展村里配套旅游设施如旅馆、饭店或者农家乐等的建设。另外在主打木鼓舞旅游的同时要加大其他的副业旅游如踩芦笙、民族服饰、反排村自然风光的旅游。

3、培养反排地区人民群众保护和开发自己民族文化的自觉意识。

反排木鼓舞的所有者是反排地区的人民群众,如果当地百姓不珍惜自己的民族文化,我们谈要保护和开发其民族文化则是一句空话。 10

勤学 务实 圆融 卓越 因此,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除了政府外还应该发动全社会都来关心反排木鼓舞的发展,必须培养当地人民群众保护自己民族文化的自觉意识,使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成为全社会的一致要求。当然,这就需要政府方面加大教育投入,重点突出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社会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鼓励保护和开发少数民族文化,民间组织也可以尽自己的努力对其进行软硬件的扶持,最终目标是从小培养他们对自己文化的归属感和自豪感,并通过开发旅游产生经济收入,解决传承人的困惑问题,使之不断发扬广大。

结语

反排木鼓舞作为贵州大山深处的一支奇葩,研究后才知其博大精深之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需要我们更多的人去关注,相信其研究会永无止境。

在改革开放和经济全球化的冲击下,一些民间习俗、节庆、表演艺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处于漂流状态和被改变过程当中。然而对于反排木鼓舞来说是很幸运的,20xx年,反排木鼓舞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今天,对于反排民俗旅游村的开发如火如荼,这对于当地人来说,是一个机会,也是一个挑战。现代化潮流下,在变与不变之间,在开发和保护之间,像反排木鼓舞这样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总有其文化之根和族群精神之魂,我们要做的就是保护其根本,开发其价值,最终全社会共享文化丰富多样,多元一体的和谐。

11

 

第二篇:关于非遗的调研报告

关于保护、传承和利用

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研报告

市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

(20xx年4月 )

20xx年4月16-17日,市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组织调研组,由市人大教科文卫委主任周琴带领,就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利用”的专题进行调研。调研组分别听取了市文广新局及赣榆县文广体局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保护传承情况的专题汇报;实地察看了市民俗博物馆、新海小学非遗传承基地、汪恕有醋厂,赣榆县宋庄甜闷瓜、黑陶生产基地等。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非遗”保护、传承工作概况

1、逐步落实政策、组织、设施、资金四大保障,为非遗保护奠定了基础。印发了《连云港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管理办法》,对非遗保护工作的组织领导、项目申报与评定、规定保护与传承、管理利用等方面作了详细规定;市文广新局成立了专家委员会,对非遗开展咨询论证工作;各县区成立了由县区政府分管领导牵头的普查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了县(区)和乡镇(街道)两级普查工作队伍;提请各级财政增加保护经费投入,近年来,共争取国家、市级和区县财政对非遗保护的投入累计达到500万元。 1

2、开始建立资源、名录、传承人、整体性四大保护体系,搭建了非遗保护的整体架构。圆满完成了全市非遗普查工作任务;构建起国家级、省级、市级、县(区)级四级非遗名录体系,全市列入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截止目前,全市有海州五大宫调、淮海戏、徐福传说等3个项目入选国家级“非遗”目录,26个项目入选省“非遗”目录,106个项目入选市级“非遗”目录,106个项目入选县级“非遗”目录,基本完善了对国家级和市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申报、认定、管理和扶助体系。

3、“非遗”的保护、传承工作逐步走上规范化、系统化、特色化轨道。创建了一批 “非遗”传承基地,初步建立了“非遗”保护传承体系;规划建设了全省唯一的市级范围的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将历史文化的生态传承保护和城市建设发展同步推进;通过出版丛书,广泛开展群众文艺活动,引导民俗活动,促进民间艺术繁荣,开展对外文化交流等形式,使我市“非遗”的保护、传承和利用正在逐步走上规范化、系统化的轨道。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市“非遗”保护、传承工作取得可喜成效,但其生存与发展环境仍面临诸多问题和困难,“非遗”的保护、传承和利用仍然任重道远。

2

1、认识不到位,总体发展不平衡。个别部门、县区对非遗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没有树立非遗保护的自觉意识,导致有关工作进展缓慢,工作不扎实,成效不明显,表现在有的县区在落实资金、建立保护工作等方面措施不力,致使一些非遗资源的普查、抢救、保护工作不能正常持续深入进行;有的申报项目不积极;有的重申报轻管理、重开发轻保护。

2、保障机制尚未建立健全。一是经费投入机制未建立,财政投入严重不足,经费来源单一。目前,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经费中市财政拨款仅10万元,与周边地区相比是最低的,仅靠这十分有限的资金来发掘、保护和传承全市的“非遗”项目,显然是十分困难的。二是传承激励机制不健全。不少身怀精湛技艺的老艺人,大多年届古稀,精力不济,十分担心技艺失传。且有的传承人生活经济来源无保障,缺少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险,后顾堪忧,明显影响其向后人传授技艺的积极性;三是人才培养机制不完善。由于缺乏传承基地和传承点,加上“非遗”项目多数难与经济效益直接挂钩,传授、学艺均难以为继。

3、法规不健全。目前,全国许多省市已出台了非遗保护条例,我市只出台了管理办法,工作缺乏法律法规支撑,尚未建立科学规范程序,对政府、团体、个人的责任义务缺 3

少法规约束,处于无法可依、无规可循、无责可究的状态。

三、意见和建议

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市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积累、流传下来的传统文化瑰宝,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凝固剂,是需要我们共同守护的精神家园。如何切实保护好、传承好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发挥其在文化传承创新、建设先进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人们的文化素质、提升文化软实力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因此,调研组提出如下建议:

(一)以政府为主导,扎实推进“非遗”的保护、传承和利用工作。

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珍贵价值,认识做好“非遗”保护、传承和利用工作的重要性,把此项工作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要内容,采取有力措施,切实保护、传承和利用好我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1、要加快制定、出台保护“非遗”的规章。建议市政府制定和颁布《连云港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定》,明确政府及政府有关部门的工作职责、投入机制等,以推进“非遗”保护工作的规范化。

2、建立我市各级“非遗”保护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市及各区、县虽然都已建立联席会议制度,但有的制度不健全, 4

很少开展活动。“非遗”的保护传承牵涉多个部门工作,需要通过完善我市各级联席会议制度,及时有效地研究解决相关的问题。

3、建立健全投入机制,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落到实处。一要认真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等文件精神,要加大政府投入力度,把保障经费列入各级财政预算;二要通过政策引导等措施,鼓励个人、企业和社会团体对“非遗”保护工作进行资助;三要积极争取国家、省“非遗”保护工作专项资金,用于“非遗”重大项目的研究、资料与实物征集、传承单位的补助等。

(二)建立、完善管理和运作机制。

1、要加强市、区(县)文化管理机构和队伍建设,加快传承基地和传承点的建设,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授、培训工作。

2、组织开展“非遗”理论研究,不断丰富、提升其文化内涵,构建理论体系。“非遗”的保护传承首先是人的保护传承,艺以人传,努力使“非遗”项目在民间有厚实的群众基础。建议尽快将我市入选各级目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编写成民间艺术乡土教材。在中小学、职业学校开设民间艺术课程,邀请传承人进校园表演、传授,在部分校园设立某一 5

项目的“非遗”传承点(培训班),使校园发挥在“非遗”的保护传承中对青少年教育的熏陶基础作用。

3、尊重、关怀传承人。“非遗”传承人大多年老体弱,有的缺少固定生活来源。建议应落实好国家有关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每月可获得补贴的政策。省级、市级“非遗”传承人也应考虑给予适当的补贴。对获得国家级重大奖项的“非遗”传承人,应给予表彰并大力宣传。

4、继续抓好“非遗”的普查和申报工作,积极挖掘,建立名录,并从中择优报送,建立市、区、镇多级“非遗”资料库。

(三)合理开发利用,发展特色文化产业。

1、“非遗”的传承要在保留原有特色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形式,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尤其那些适合在广场表演的“非遗”项目,既要保留原有阵容庞大的表演形式,又要创设适合在舞台表演的形式、队伍。这样,展示的机会就会更多,能够展示就意味着获得了保护,发展的空间也更大。

2、“非遗”的传承要与发展旅游业相结合。我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潮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市发展旅游业的宝贵资源。可以通过公司冠名资助某项“非遗”的形式,使之成为连云港游的一处景点、内容或旅游纪念品。保护“非遗”与发展旅游业相得益彰。

6

3、培养一批文化经纪人。要更新观念,开拓创新,通过培养一批文化经纪人,将传播传统文化与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促使具特色的潮汕文化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四)加大宣传力度,增强人民群众对“非遗”的保护意识。

1、报社、电视台等新闻媒体要大力宣传我市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保护“非遗”的重要意义,树立“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保护我们自己的精神家园”的观念。

2、营造宽松、和谐的人文环境。农村一些诸如海祭等活动是村民祈求平安、幸福的表现形式。要挖掘其积极因素,引导其向健康、文明方面发展,成为社会和谐的“粘合剂”。

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