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报告样板

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报告

调查日期:20xx年4月29至5月2号

调查对象: 广西北路壮剧

调查地址:广西西林县

调查民族:壮族

调查内容

广西北路壮剧

1、介绍:古老而独具魅力的壮剧艺术,是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中的一朵艺术奇葩。壮剧又叫“壮戏”,是由壮族民间文学、歌舞和说唱技艺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由于地域环境、方言土语、音乐唱腔、表演风格及伴奏乐器的差异,产生了广西的北路壮剧、南路壮剧、壮族师公戏以及云南的富宁壮剧、广南壮剧等分支。20xx年,壮剧入选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xx年,北路壮剧发源地广西田林县被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会授予“中国壮剧传承研究基地”。

北路壮剧诞生于乾隆三十年,起源于广西田林县旧州镇,流传于广西的西林县、隆林县、田林县、乐业县、凌云县、贵州省的兴义市、册亭县,云南省文山州、富宁县、罗平县等地,至今已有三十六声腔,上演剧目有300多个,多数为本民族创编剧目,内容涵盖社会的方方面面,一些剧目曾荣获市、区、全国奖,为广西田林县满载声誉。

中国戏曲舞台上的奇葩

从清代康熙年间的第一代“台师”杨六练开始,北路壮剧到今天已传了十代艺师。每一代艺师都有自己的名号,比如第一代杨六练是“台师”,第二代岑和、岑宗是“歌师”,第三代岑秀龙、岑会明是“原师”……如今的第十代艺师名叫闭克坚,他被后辈们尊称为“新师”。

北路壮剧在一代又一代艺师、艺人的传承、创新和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深刻的思想性特征,演出内容多伴随着民族的活动而产生和发展,上演剧目大多来自本民族的生活实践,反映

壮民族的生活意愿和审美习惯,讴歌真、善、美,鞭挞假、丑、恶,并经历了八音班,八音坐唱,板凳戏、门口戏、地方戏、搭台戏等阶段。

北路壮剧一般都在婚嫁、喜庆、节日、歌圩才登台演出,具有浓烈的民间习俗,壮剧行当也比较齐全,主要有生、旦、武、丑四大行当。在演出时,唱、念都用壮语,引用本民族谚语、比喻、俚语和格言,语言生动、词汇丰富,对仗工整、押韵上口,醒人耳目。有些演出剧目还是由古代神话故事改编而成。其表演的音乐风格古朴,素雅洗练,意味浓烈,感人心肺。既有源于本民族的土曲、土调、民间杂耍和民间舞蹈的继承,也有对民歌、八音、时令、小调的吸收,还有从兄弟剧种的音乐、曲牌、表演形式、技巧的引进,壮剧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戏剧语言特征和自身艺术的多源性。

北路壮剧主要唱腔为正调,是由田林县当地民间山歌基调发展而成,其调式稳固明朗,旋律恬静优美,吸收了当地古老山歌中的成份,而又优于当地山歌,具有浓郁的壮族田园风味,唱腔上素来男女通用。 “北路壮剧”经常上演的剧目有300多个,多数为农民自己创编,内容涵盖社会的方方面面。其中有歌颂美满姻缘的《农家宝铁》、《那妯姑娘》,有揭露封建社会的《文龙与肖尼》、《龙图公案》,有颂扬民族英雄的《农智高》、《刘二打番鬼》,有反封建婚姻制度的《四姐下凡》、《血泪姻缘》,有反映人文道德的《观音堂会母》、《一天卖两起》等。

目前,“北路壮剧”在田林县当地逢年过节和婚嫁等重要节庆日时都要演上几场,特别是每年农历三月的歌圩节,遍布全县各个村寨的业余演员们便自发搭起露天的舞台,演上几天几夜。“这个时候,十里八乡的群众都会赶来看,戏台前人山人海”。

舞台上的演员们全部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平时只有农闲的时候才能一起排练。由于田林戏团早就名声在外,附近县的村寨、远一些到贵州,云南等地的观众,都经常用马车、牛车来拉他们过去演出。至于演出费,“一般是给多少就拿多少,农民演员们完全是义务出演,拿到的演出费用一般是用来置办服装道具”。

2、道具介绍:

在北路壮剧的主要乐器中,马骨胡琴最具特色,是壮剧艺师一种独创的伴奏乐器,“琴筒”是用马的大腿筒骨制作的,它音色高亢嘹亮,声音清脆,余韵悠远,是其他剧种所没有的。

北路壮剧的服装,则是用土棉布为面料,用牛胶调配颜料绘制,图案多具民族风格,有狮、龙、凤、花、壮锦等,戏帽用黄牛皮雕花上色而成。

3、传承人:

广西北路壮剧第十代传人74岁高龄的闭克坚老人。闭克坚老人19xx年7月出生于广西田林县利周乡百达村一个壮戏世家。闭克坚祖父闭必熙集壮戏的编导、演员、乐器师为一身,远近闻名,能演49幕不重复的

壮剧。在这种环境中,闭克坚从八岁起开始跟父亲学乐器、学演戏,九岁上台伴奏,十岁开始上台演出,十二岁拜田林县八桂乡平路村第八代壮剧传人艺师黄福祥为师,正式开始了舞台生涯。

闭克坚对自己被选为北路壮剧传承人也有所想法。黄大师一语道明:“北路壮剧和许多传统戏剧一样,对传人的要求很高,不但要求具备过人的天分,更要讲艺德,还必须是各个行当都拿得起放得下的全才。一是人品质要好,二要有北路壮剧艺术的事业心,三要有对北路壮剧创新发展的领导能力,四是要不会喝酒的人才能担此重任”。

几十年过去了,闭克坚一刻也没有忘记传承人的责任,硬是把北路壮剧传得红红火火,他从生、旦、武、丑等各种角色,到正调、卜牙调、升堂调、山歌调、喊板、哭板等多种声腔和演唱,再到马骨胡等独特乐器的演奏和剧本的改编创作,样样都能独当一面。并且在继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对北路壮剧的唱腔、伴奏、身法等方面做出了改革,创造和加入了多种新的元素。北路壮剧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对此,已是桃李满天下的闭克坚老人依旧很惭愧:“北路壮剧的每一代艺师,都为完善和发展这门艺术做出了巨大贡献,我只是站在他们的肩膀上,做了我该做的事情……” 闭克坚认为:“一个剧种只所以能长数百年不衰落,真正的活力在于不断地创新。北路壮剧从乾隆年间起到光绪年间,发展到9个调,而到如今已有40多个调,这关键还在于不断的创新。”

毕业于田林中学的闭克坚自小也学过很多种乐器,过去所学的戏都是由师父口口相传,没有乐谱记载,不利于推广和教授。闭克坚早就意识到这一弊端。于是,闭克坚去书店买了一本《怎样学简谱》一书,经过半年的苦学,掌握了乐理知识和应用,为北路壮剧的创新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经过几十年的不懈的努力,创新了40多个北路壮剧板调,并全部刊录出版了《北路壮剧古今音乐集》。如今,广西、贵州、云南各地北路壮剧团都在享用闭克坚创新的成果。

创新是永恒的主题,过去北路壮剧中的武打戏所表演的武功较简单,缺少高难度的惊险动作,需要增加动作设计,增强舞台演出效果,闭克坚就采取走出去的办法,去外地看别的流派的演出,仔细观模、体会、学习、研究,对武功技能进行改革,现在北路壮剧中的武打戏舞台演出效果已不断增强。

闭克坚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 祈望上天把更多天资聪颖、热爱北路壮剧的年轻人送到他的面前,让他把所有的技艺传授给他们,让北路壮剧有更多、更好的传人。

4、调查过程:

(1)带着目的去调查,首先了解所到的目的地有哪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带着疑问去采访,走访。

(2)疑问一般都不是一开始就有的,是在田野调查过程中随着所见所闻而产生的,所以在走访过程中产生 的疑问通过采访,查阅当地相资料一一解决,并且记录下来。

(3)文字有时候不能形象具体地描述出没某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形态等,这就需要借助相机把它们 拍摄下来,并整理分类注释清楚。

(4)有时候由于当地群众对非物质i文化遗产的保护缺乏意识,对你的突然采访产生有所回避的行为,这时 就需要你的聪明才智,善于与群众沟通,拉家常,推到群众心里回避的那堵墙。

(5)采访,走访结束,对所调查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分类,并保存记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