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收支的变化趋势及原因分析

中国国际收支的变化趋势及原因分析

摘要:近年来,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国际收支的经常账户(包括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等账户)和资本与金融账户持续多年“双顺差”,这种现象是极不正常的。中国的“双顺差”是由各种制度缺陷、价格扭曲、宏观经济不平衡造成的,导致我国外汇储备快速增长,给中国带来巨大的福利损失。本文通过对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现象的探讨,分析其存在的原因。

一、

5000

4000

3000

2000

1000

-100086

中国国际收支的变化趋势及原因分析

8890929496

98000204060810

上图是19xx年至20xx年国际收支中经常账户余额、贸易账户余额、资本账户余额的走势图,其中X是经常账户余额、Y是贸易账户余额、Z是资本账户余额。由上图及相关数据,我们可以知道:19xx年以来,共有五年经常项目出现逆差,其中四年都集中在80年代,其中19xx年是逆差的最大值,绝对值达到114.17亿美元。可以看出,90年代我国经常项目状况明显好于80年代,除19xx年外,始终表现为顺差。进入20xx年以后,经常项目各项差额都有所增长,顺差额急剧上升。虽然收益项目和经常转移项目差额也在不断增长,但我国经常项目差额的变动趋势主要还是与货物和服务项差额的变动趋势保持基本一致1985--19xx年我国经常项目顺差与逆差交替出现,同时我国贸易项目逆差年份也同经常项目逆差年份保持一致除19xx年外。1990—19xx年间,经常项目的顺差是由贸易顺差、非贸易往来顺差和无偿转让各项的顺差共同构成。19xx年非贸易往来、对外贸易均为逆差,只有无偿转让存有少量顺差。

1994—20011年间中国的国际收支状况有如下特点。

(一)外汇储备增长迅速

20 世纪90 年代初以来,中国外汇储备规模开始出现较快增长,尤其是2000 年以来外汇储备增长表现出加速趋势,外汇储备增量逐年递增,1996 年、1997 年、2003 年、2004 年 我国外汇储备分别较上一年增长17.61%、22.81%、45.62%、81.8%。到2006 年年底我国外汇储备已经超过10 000 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其中全年新增外汇储备2 473 亿美元,也创下年度外汇储备增幅的历史新高。2008 年底,我国外汇储备规模达到19 460.3 亿美元,再次创下储备新高。

(二)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多年保持顺差,且顺差规模还在不断扩大中除去1998 年资本项 1

目出现的逆差,1994—2008 年间国际收支中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均为顺差。在此期间,经常项目顺差一直保持了比较平稳的增长趋势,而资本项目变化幅度较大。

(三)货物贸易顺差是经常项目顺差的主要来源

中国的服务贸易常年保持逆差,而货物贸易常年顺差,并且顺差规模还在逐年扩大。中国对外贸易当中,货物贸易对经常项目的顺差起到了主要作用,是经常项目顺差的主要来源。

(四)外商直接投资是资本项目顺差的主要来源,且仍在不断增长从1994 年开始,我国连续十多年成为吸收外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这期间累计吸收外商直接投资达9 104.82 亿美元。由以上的分析,中国国际收支从1994—2008 年间保持了一个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双顺差的格局。实际上,到20xx年第三季度,这个局面还在持续当中。进一步分析,1994— 1997 年这段时间资本与金融账户盈余较大,而经常账户盈余较小。1998—2000 年间,由于东亚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的资本与金融账户盈余较小,甚至在1998 年出现了资本净流出, 而经常账户盈余相对较大。2001 年以后,经常账户与资本账户盈余双双大幅增长。

19xx年汇率制度改革后,我国的国际收支一直维持双顺差的状态,除了19xx年受到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有些项目出现逆差外,国际收支顺差在20xx年以后上升趋势更加明显。2000---20xx年间,经常项目余额每年平均以40.74%的速度增长,19xx年我国对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一些项目进行了调整,现在我国的经常项目包括了4个项目,其中2个顺差项目和2个逆差项目,2个顺差项目包括货物项目、经常转移项目,而2个逆差项目是服务项目、收益项目。自从19xx年各项分类的口径统一后,顺差和逆差各项始终没有变化,而且各项目的差额也相对比较平稳,这就充分说明了经常项目的各项具有很明显的结构性,和我国的资源禀赋、经济环境和经济结构等都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从1997---20xx年的数据中可以看出,货物与服务贸易差额是衡量我国国际收支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其中货物项目是经常项目的决定因素,在经常项目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他项目差额各年变化都不是很大,变动比较平稳。

我国的资本和金融项目包括两个主要项目,即资本项目、金融项目。资本项目包括资本转移,如债务减免、移民转移等。金融项目包括我国对外资产和负债所有权变动的所有交易,按投资方式分为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和其他投资。资本和金融项目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中是一个与经常项目并重的大项目,是一国调节国际收支的重要项目。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扩大加深,资本项目金额越来越大,其对我国国际收支状况及国内经济发展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从1985—20xx年资本项目差额的折线图中可以看出,期间除19xx年和19xx年我国资本项目是逆差以外其它年份都保持了一定量的顺差。1982—19xx年,我国刚开始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吸引外资处于起步阶段,这一时期以贷款方式的资本流入占的比

重较大。整个资本项目差额中所占比重最大的是以政府和银行间借贷款形式为主的其他投资,其次是直接投资,其一直都处于顺差状态,呈现出逐年上升趋势,所占的比重最小的是证券投资。至19xx年以后,随着我国利用外资力度加大,直接投资在资本收支中的比重大大增加。19xx年初人民币开始大幅度贬值,当年长期资本顺差比上年增加了28.7%,短期资本逆差也比上年减少了24.3%。19xx年长期资本顺差进一步增长近5%,短期资本由上年31.12亿元的逆差转为4.25亿美元的顺差,为资本项目收支顺差的持续增长发挥巨大的作用。

1991--20xx年,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和其他投资的波动幅度呈现出明显增大的趋势,它们之间的相互比例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9xx年我国资本项目出现63.21亿美元的逆差,但20xx年以后资本项目顺差开始有较大增长。从1997--20xx年的数据中可以发现,影响资本和金融项目的主要因素是金融项目,自19xx年到20xx年,直接投资余额全部都表现为大额顺差,余额在370_-470亿美元之间平稳波动。其他投资和证券投资余额的均值都表现为平稳逆差,分别为-159.83亿美元和-43.54亿美元,在1997--20xx年期间,只有少数年份是 2

顺差,其他投资只有在20xx年是顺差,而证券投资只有在1997、2003、20xx年是顺差,这两者的波动幅度都比较大可以说起伏不定。1982--20xx年之间资本项目的顺差主要来源于直接投资收支,这期间由于直接投资每年连续保持大量顺差,并且顺差规模持续不断的扩大,所以就保持了资本项目在大多数年份出现了顺差。证券投资收支所占比重一直比较小,对整体的影响是微乎其微,但值得关注的是其他投资收支,在许多年份中其绝对值甚至超过直接投资收支,成为资本项目收支中的主要逆差因素。短期资本项目中绝大多数都集中在其他投资项目内,按照长、短期分类来看,其他投资收支逆差主要是由贸易信贷等短期资本项目的巨额逆差造成,其中包括了资本外逃等因素的影响。

20xx年以来,我国的进出口总额一年一个台阶,其中货物项目差额始终为顺差,而且均值达到了1483亿美元。货物项目差额一般比经常项目差额小,但是在20xx年以前,情况则相反,而20xx年之后,经常项目差额逐渐超过货物项目差额并且差距在逐渐扩大,这说明服务项目在经常项目中的比重有所下降。由此可知,货物项目的差额始终是经常项目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经常项目的差额状况一般与货物项目相一致。

20xx年我国国际收支外债流入有所减缓,金融机构境外金融资产大幅上升,导致资本和金融账户顺差下降。直接投资继续保持平稳发展,证券投资逆差回落,我国资本和金融账户中其他投资的逆差规模有所上升。新借外债趋缓和金融机构拆放和存放境外同业的金融资产大量增加是导致资本和金融账户顺差下降的主要原因。尽管该年世界经济出现的新变化对我国外贸出口带来新的压力,但资本和金融账户将大体保持平衡。

20xx年我国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出现大幅增长,表明我国资本市场与国际经济的联系进一步密切。具体来看,外国来华直接投资迅速上升、金融机构自身资产运作变化和我国境外 企业资金调回导致我国上半年资本和金融项目呈现大幅顺差。我国国际收支状况良好。 20xx年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略有减少。其中,直接投资顺差扩大,证券投资仍呈现逆差,其他投资由顺差转为逆差。国际收支状况良好,是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对外经济表现良好、本外币正向利差和国内外对人民币的信心增强等一系列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20xx年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规模增长63%,外商来华直接投资流入稳定,证券投资项下由逆差转为顺差,其它投资逆差规模有所上升。

20xx年我国国际收支顺差以及外汇储备大幅增长重要是由于资本和金融项目出现大量顺差,资本与金融项目实现顺差1106.60亿美元,较上年同期527.26亿美元的顺差规模增长110%。随着我国履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逐步到位,以及拥有相对低廉的劳动力资源和广阔的市场潜力,外国来华直接投资规模保持稳步增长。证券投资项下顺差大幅上升。其它投资由逆差转顺差。

20xx年资本与金融项目顺差630亿美元,下降43%。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下降主要是由于证券投资和其它投资由顺差转为逆差。由于对外投资增长较快,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占国际收支总体顺差的比例下降至28%。我国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对外贸易快速增长,外商直接投资保持较大规模,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稳步推进,汇率灵活性扩大。

20xx年国际收支持续较大顺差是中国改革开放、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合作的积极成果,反映了中国工业化和市场化进程不断加深的阶段性特征;一定程度上是中国国民储蓄持续大于投资、国内供求失衡的结果;与中国吸引大量外商直接投资和全球经济金融不平衡迅猛发展有密切关系。

20xx年中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呈现“双顺差”,国际储备较快增长。 20xx年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迅速增加,资本项目增幅不快,但金融项目顺差增幅较大,外国在华直接投资增加。应入世要求,近几年我没资本金融市场不断改革,国有商业银行重组上市日渐完成,证券市场结构性问题最终得到解决,保险投资领域大幅放开,利率市场化、外汇体制改革亦取得了长足进步体系不断完善,也朝着更加开放的方向前进。在此种情况下, 3

金融顺差的增加也是必然的。经济的高速增长,稳定的社会环境,以及国家吸引外资的政策都会使外国在华直接投资增加。

20xx年在国际金融危机、世界经济衰退的大背景下,不少新兴市场出现资本外流、储备下降、汇率贬值。中国对外经济仍然保持平稳运行,跨境资金实现净流入,国际收支状况逐步改善。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190亿美元,同比下降74%。其中,直接投资净流入943亿美元,证券投资净流入427亿美元,其它投资净流出121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74%。

20xx年中国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达1091亿美元。而20xx年已公布的这一数字为190亿美元。国家外汇管理局国际收支司司长管涛说,资本净流入的大幅增长是多种因素促成的,并不是不可解释的。首先,20xx年受国际金融市场形势影响,国内商业银行重新调配境外资产和负债规模,减少境外资产规模,净调入外汇600多亿美元。而20xx年则是净调出外汇300亿美元,央行境外资产的回流也是造成资本净流入大幅增长的一个因素。

20xx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向各成员国分配特别提款权,建议按照国际收支手册第六版原则,将分配的特别提款权记录为各成员国储备资产和对外负债,也是造成资本流入增加的原因。20xx年全年国际收支交易总规模较20xx年增长22%。国际收支继续保持经常项目与资本项目“双顺差”,其中,经常项目顺差2017亿美元,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2211亿美元。国际收支状况进一步改善,经常项目顺差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2.8%,较20xx年下降1.2个百分点;国际收支总顺差4228亿美元,下降19%。

二、我国国际收支出现双顺差的原因

上面分析了我国国际收支存在的持续双顺差状况,下面将从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两方面来系统地分析近年来我国国际收支出现双顺差的深层次方面的原因。中国的双顺差是政策的结果。鼓励出口,限制进口的外贸政策导致了经常项目顺差;鼓励资本流入,特别是FDI流入,限制资本流出的外资政策导致了资本项目顺差。

内部原因:

(一)、经常账户出现顺差的原因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根据国民经济核算恒等式:Y=C+I+G+X-M=C+Sp+T,将这个式子进行简单变换可以得到:X-M=Sp+(T- G)- I→X-M=Sp+Sg- I,即X-M=S- I。式中,Sp和Sg分别表示个人储蓄、政府储蓄,Y、C、I、G、X、M、T则分别表示收入、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出口、进口和税收。公式X-M=S- I 就是经济学中著名的双缺口模型。根据这个模型,当储蓄大于投资时,外贸呈现顺差格局;当储蓄小于投资时,外贸呈现逆差格局。中国近些年经常项目持续性顺差的局面由此可以归结为长期的储蓄大于投资的情况没有改变。

中国国际收支的变化趋势及原因分析

4

具体来说,引起中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巨额顺差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内需不足的情况长期得不到解决

内需不足是中国当期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1990—2008 年,中国GDP 的平均增速为10.32%,而消费的平均增速仅为8.26%。消费增长长期落后于GDP,而且相差达到二点几个百分点。不仅如此,消费占GDP 比重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从1990 年的50.63%一直下降到2008 年的36.05%。相比国际公认的消费占GDP60%~70%的比重标准,中国只达到一半的程度,可见,消费在中国经济发展当中的贡献度较低。

2.收入增长缓慢,社会保障不健全及传统观念影响

近年来,中国GDP 保持了多年高速增长,但是收入的增长速度却没有GDP 如此高速,相对来说比较缓慢,使得居民边际消费倾向较低。同时,由于社会保障不健全,居民基本生活保障无法适应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所带来的生活成本的提高,还有中国传统观念注重储蓄,这些都导致居民储蓄率逐年处于高位,消费较少。

3.我国对外贸易产业竞争力不断增强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我国工业制成品的贸易竞争力日益增强。此外,由于劳动力廉价的优势,我国在服装、纺织品等劳动力密集的产业一直以来拥有比较优势,并且这种比较优势有不断扩大的倾向。另外,我国在一些高新技术产品和低技术产品的出口上也逐渐具备有比较优势。正是由于我国对外贸易产业竞争力不断增强,促进了出口的增长,导致了经常账户的顺差。我国对外贸易竞争力增强,扩大了经常账户净余额19xx年我国工业制成品的贸易竞争指数首次由负变正,继而持续增长。我国在劳动密集型产品(如玩具,服装,鞋等)和低技术产品(如收音机,家电设备等)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加人世界贸易组织使得与世界贸易成员国的贸易趋向自由贸易,欧美国家逐渐取消了对我国进口的配额限制;同时,我国的一些技术密集型产品也正从比较劣势向比较优势转变。我国贸易竞争优势的提高,促进了出口的增长,导致经常项目顺差。中国产品的特点在于其是使用廉价劳动力生产出来的,其价格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发达国家因此将其低端制造业转移至中国利用廉价劳动力进行生产,再从中国出口回本国及其他国家,加大了中国的出口。同时,这些产品可以直接在中国国内市场销售,不需要通过进口,这样也减少了中国的进口。

4.出口退税政策鼓励企业大量出口

出口退税其宗旨是奖出限入,目的还是鼓励出口。我国从 1985 年就开始实行这一政策,在近二十年来,出口退税有力地促进了外贸出口,自19xx年以后,由于内需不足,更强调通过扩大出口来刺激经济增长。中国经常项目顺差,意味着输出资本,帮助美国等出口目的地国家进口更多的商品,维持现行的国际贸易和资本流动格局,这一政策促使了中国国际收支经常账户顺差的形成。

5

5.经济结构不合理

尽管我国出口设备及其它制成品出口所占比重逐渐提高,但是由于发达国家限制某些高新、高端技术产品向我国的出口,出口商品技术含量附加值低,价格上不去,导致贸易条件(出口商品价格指数与进口商品价格指数之比)持续恶化。近年来,我国大部分主要进口商品的国际市场价格大幅度上升,而出口商品附加值低,美国等出口目的地经济增长乏力,我国出口品价格增长较慢,贸易条件仍呈恶化趋势。我国一直存在的“重出口,轻进口”的思想观念的影响由于受传统贸易理论的影响,长期以来我国形成了重出口、轻进口的贸易格局。早期重商主义者认为一切进口都会减少本国货币,而货币的减少对本国的经济发展是有害的,对外应该少买或根本不买;同时他们主张鼓励出口,而且认为出口越多越好。晚期重商主义者主张“奖出限入”,保持有利的贸易顺差,扩大农产品和工业品的出口,减少外国产品的进口。贸易乘数理论也认为出口具有带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作用,进口则是抵消这种作用的因素,是贸易乘数中的一个减项因子,因此提倡一国尽可能地去追求贸易顺差。除上述贸易理论的影响外,我国重出口、轻进口贸易格局的形成还受以下两种现实因素的影响:一是上世纪80年代,由于外汇短缺,我国没有能力进口一些急需的技术产品和战略资源。当时采取这种“轻进重出”的政策导向确实是必须的,并且在推动我国经济增长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二是我国长期的计划经济基础,决定了国内市场和管理政策的相对封闭,观念上一直认为进口会侵占国内市场,冲击国内产业等等,而出口能够带动国内投资和就业的增加,创造更多的外汇收入。改革开放以来,为解决资金、外汇短缺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我国采取了一系列鼓励出口的优惠政策,发展沿海外向型经济,尤其是19xx年人民币汇率的并轨改革更是有力地促进了出口。

19xx年以后,应对亚洲金融危机以后出口乏力、内需不振的形势,国家调整了出口退税率,同时采取一系 列措施鼓励扩大出口和利用外资;

6.内需不足是扩大经常项目顺差的主要原因

由于国内收入分配差距比较大,社会保障体系还没真正的建立起来,所以即使实际存款储蓄利率为负,居民也不愿意把储蓄拿出来消费。一国储蓄多,而有效投资和消费相对较少,国家也有更多的产品可供出口,必然会进一步扩大国际收支顺差。根据“双缺口”模型, 储蓄缺口(储蓄- 投资)=外汇缺口(出口- 进口)。也就是说, 当国内储蓄大于投资时, 国内出现供过于求的经济失衡, 其在外部均衡上必然表现出净出口的增加或资本的净流出, 从而出现国际收支顺差的对外失衡。这里, 存在着一个“挤出效应”问题, 即当储蓄大于投资时, 消费需求不足, 由投资产生的过剩产能只好从国内市场转向国际市场寻求价值实现, 同时, 由于国内需求不足, 进口商品也出现了被国内商品所取代的现象, 因此, 6

在消费疲弱所导致的内需不振以及投资膨胀所导致的产能快速扩张的双重作用下, 部分国内商品将被从国内市场“ 挤出”到国外市场, 而部分进口商品也将被从国内市场“ 挤回”到国外市场。在长期内部失衡的情况下,“挤出效应”必将导致贸易收支的顺差。

(二)资本与金融账户出现顺差是国际收支总顺差的主要原因

1、外商在华投资快速增长

一方面,我国对外开放以及经济结构和投资环境的不断改善, 中国由于拥有丰富而又低廉的人力资源、日益完善的基础设施和法律环境,增强了外国投资者的信心,促进外商来华投资的快速增长,优惠政策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大量流入。另一方面,外资的大量涌入不仅拉动我国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而且外资企业在我国出口中不断增长的比重,表面外资提高了我国出口量增速,从而促进经常项目顺差;同时,FDI未能有效转成进口,是资本项目顺差增长的另一原因。1993 年 FDI 合同额仅为 114.36 亿美元,实际使用的 FDI 也只有 275.15 亿美元,而到了20xx年1~10月份,在国内外经济环境较为有利的背景下,流入我国的FDI规模继续保持增长的势头。但是许多合资企业引进FDI后并没有购买相应的技术和设备,而是把外汇换成人民币而未用所得外汇进口外国投资品,所以,大量外商来华直接投资在一定程度促成了我国资本与金融账户的顺差。FDI的增长进一步带来了大量“热钱”的涌入。 双顺差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国际收支持续“双顺差”导致中央银行被动投放的基础货币大量增加, 使国内流动性过剩, 并引起了投资过度增长、资产价格膨胀、价格稳定面临潜在压力等一系列突出的经济金融问题。国内投资环境不断改善,国际投资呈上升趋势近年来,我国宏观经济发展稳定,经济增长保持着强劲的势头,GDP每年以高于7%的速度增长,同时,国家不断改善投资环境,包括改善基础设施,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吸引了大批的国际投资者进入国内进行直接投资。直接投资如果是以实物资源的形式进入我国,自然形成了国内资源,使得我国的生产能力提高,国际经济竞争力上升;如果直接投资以货币形式在国内购买物质资源等进行生产,等同是外国资本在利用我国的资源进行牟利,造成的结果是我国资源的加速消耗,更加增加了我国的出口能力,从而对国际收支顺差带来正面的影响。但是,如果直接投资于国内的货币资本从事生产的资源需要从国外进口,则对我国的国际收支具有平衡的效果。证券类投资于上面的分析类似。由于国际资本脱离了实体经济在国际金融市场上流动,对一国国际收支平衡的冲击也就可以脱离实际资源的流动,使得资本与金融账户不能够起到为经常账户融资的效果。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相继出台了多项关于吸引外资投资中国的优惠政策。从投资环境上来说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了长期稳定的发 7

展时期,同时在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为抵消亚洲金融危机对中国吸引外资的不利影响,中国政府进一步出台了许多引资政策,并承诺人民币不贬值,减少了投资风险,使得大量外资继续流入中国。

2、资本流出渠道狭窄

长期以来,为了利用有限的资金发展经济,我国对资本流出实行较严格的管制。这种状况并不因目前国内储蓄已出现相对过剩而改变。除国家外汇储备经营外,我国资本流出渠道主要是商业银行对外拆借和购买国外债券,其他渠道的资本流出很少。并且保险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一般企业的证券投资尚未放开,居民境外证券投资的需求难以得到满足。这也是我国资本项目保持较大顺差的原因之

一。国内企业“走出去”战略尚处于幼稚阶段近年,我国逐渐从单纯地吸引外资,转变为“引进来”与“走出去”并举,鼓励和支持有比较优势的企业到国外投资。中国资本项目下的自由兑换到2010 年为止还未全部开放,只有部分项目被批准能够进行自由兑换,中国的资本管制仍比较严,除国家外汇储备经营外,中国资本流出渠道主要是商业银行对外拆借和购买国外债券,其他渠道的资本流出很少,保险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一般企业的证券投资尚未放开,居民境外证券投资的需求难得到满足。虽然近年来国家积极提倡企业“走出去”战略,但是与“引进来”战略相比,中国企业的“走出去”战略还非常滞后。由此造成中国资本与金融项目流出较少的局面,使得资本与金融项目的顺差不断扩大。

3、较强的人民币升值预期

心理预期对我国的资本流动始终具有很强的影响力。近年来, 受国际、国内诸多因素的影响, 企业和个人出现了人民币升值预期。在人民币升值预期下,出口企业会尽可能早收汇、多结汇; 进口企业会推迟和减少购汇、付汇; 老百姓也不愿再持有外汇。这些行为直接导致我国资本流入增加和资本项目顺差扩大。近年来,国际上要求人民币大幅升值的呼声仍旧此起彼伏,由于巨额的国际贸易顺差和两万多亿的外汇储备,人民币存在很大的升值压力,人民币的升值预期长期存在。特别的是,美元在次贷危机爆发后继续步上贬值大道,人民币的升值预期更加强烈。在这样的升值预期下,海外投机资本为了从人民币升值过程中获取收益,通过各种途径流入中国,扩大了国际收支双顺差。这样,人民币的升值预期又进一步加强,越来越多的投机性资本就随之涌入我国,从这个角度来讲,国际收支顺差与投机性资本是相互推进的,形成了一个自我加强的循环过程。

8

4、全球经济失衡、流动性过剩不容忽视

在升值预期的驱动下, 近年来部分外资通过非法途径流入我国, 不少资金流向房地产市场和证券市场。由于人民银行在 2005 年开始采取一系列控制资本流入的措施,导致一部分资金转向贸易渠道,通过“掩藏在经常账户中的资本流动”,用高报出口价、低报进口价,或者资金进入先行、出口货物延迟交付等方法,隐蔽地实现资本流入。大量的外资流入,导致资金过剩,货币供给过大,使经济很容易发生过热,加大资本与金融账户顺差。

外部原因:

我国的巨额顺差必然是伙伴国家的巨额逆差。伙伴国家的经济状况以及所采取的宏观经济政策也影响我国政策操作的空间。20xx年,美国贸易逆差为6175.8 亿美元;2005 年为7257.6 亿美元;2006 年为8 567 亿美元(参见下表)。我国从2000 年开始成为美国最大贸易逆差来源地,美国20xx年、2005 年美国对华贸易逆差分别占其货物贸易逆差总额的24.3%和25.8 % 。

1. 美国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必要性和可承受性导致的国际收支不平衡的长期性。 从国民经济体系来看巨额贸易逆差通常意味着巨额经常项目赤字。一国巨大的经常项目赤字的可持续性必然伴随巨额的资金流入。实际上从国际投资看,美国国际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的流入远远超过其投资的流出,净资本流入完全可以弥补国际贸易逆差,这也是美国可以长期承受巨额贸易逆差的原因。另外美元处于国际储备货币的特殊和重要地位,美国还可以享有“无泪赤字”,获取“铸币税”,直接促成美国资本与金融项目的顺差,维持巨额贸易逆差之下的经济增长。

2. 中美国际储蓄率不同导致的国际收支不平衡的长期性。

有关学者认为,贸易逆差不是由币值而是由储蓄和投资决定的,货币波动长期来看不会影响贸易差额。认为经常项目赤字实际上表现为一种国际借贷, 国际借贷的发生是由于本国国民储蓄率较低,不足以为本国的投资提供足够的资金, 因而需要从其他国家借入储蓄,所以经常项目等于储蓄—投资的缺口。美国巨额贸易逆差,根源在于美国储蓄率太低、投资率太高。

实际上美国自克林顿政府以来经济迅速发展,需求高涨,资产增值带来政府收入和国民收入的增加,进而刺激投资和消费,在消费扩大的同时,美国个人储蓄率即储蓄占实际可支配收入的比例却不断下降,结果是储蓄/投资平衡的恶化。19 9 5 年美国的个人储蓄率大约在4 %至5 %之间,而从2005 年开始降至负数(而我国具有高储蓄和高投资特点,2005 年的居民储蓄率为46% )。储蓄率呈 9

负数表明消费者不仅将全部可支配收入用于开支,而且还动用了储蓄或进行贷款消费。如2004 年美国国民储蓄为1639 0亿美元,而国内投资为23070亿美元,国民储蓄不足以为国内的投资提供足够的资金,缺口668 0 亿美元需要通过国际借款来弥补。因此,当年经常赤字约为668 0 亿美元。IMF的数据表明,如果美国的国民储蓄率上升1% ,则美国的经常项目逆差将减少相当于它的G DP总额的0.5% 。所以美国提高储蓄率是改善国际收支不均衡的有效办法之一。

另外美国推行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导致美国联邦政府财政从2002 财政年度由盈余变成赤字并且持续多年,2004 年财政赤字为4255 亿美元,占美国G DP的3.6% ,2006 年度降到2477 亿美元。上升美国的巨额财政赤字也成为导致中美贸易逆差的重要根源,成为制约我国改善国际收支巨额顺差的外在因素。

3.伙伴国国际收支长期不平衡

制约我国货币和汇率政策的操作空间。美联储在过去的两年中连续17 次提息之后,美联储正在接近实现其经济“软着陆”的目标。如果经济实现软着陆,美联储就没有理由降息;而且美国通胀压力得到控制的话,美联储也不用提息。因此目前商业银行间隔夜拆借利率保持在5.25% ,通货膨胀率为4.1% 左右,失业率在4% 左右。而我国一年期利率为6.57% ,通货膨胀率为2% 。去年伦敦市场的1年期美元债券收益率为5.7% ,而我国央行1 年期人民币债券收益率为2.6% ,两者之间的差异为3.1% ,而同期的人民币对美元比例恰好升值3.28 % ,与上述收益差持平,即投资者接受低收益率人民币资产的原因在于他们认为人民币的升值幅度将弥补两种货币收益率的差。

1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