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情操论读书笔记

西南财经大学

Southwester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学生姓名: 范雅坤

专 业: 证券与期货专业 学 号: 40904646

- 1 -

目 录

一、《道德情操论》的核心内容以及全书论证体系 ........................................................ - 4 -

二、斯密的道德观 .............................................................................................................. - 5 -

(一)个人的道德品质的相关论证 .......................................................................... - 5 -

1、仁慈与正义 .................................................................................................... - 5 -

2、谨慎与自制 .................................................................................................... - 5 -

3、自傲与虚荣心 ................................................................................................ - 5 -

(二)社会的道德体系的论述 .................................................................................. - 6 -

1、道德体系的产生 ............................................................................................ - 6 -

2、个人道德品质对社会道德体系的影响 ........................................................ - 6 -

三、经济人的道德建设 ...................................................................................................... - 6 -

(一)经济人的道德建设的必要性 .......................................................................... - 6 -

(二)经济人道德建设与法制建设相结合 .............................................................. - 7 -

- 2 -

- 3 -

摘要:本文通过介绍《道德情操论》全书的逻辑体系,简析斯密的道德观以及道德体系的构建。最后引出当前对于经济人的一些思考。

关键词:《道德情操论》 经济人道德建设

一、《道德情操论》的核心内容以及全书论证体系

《道德情操论》是亚当斯密在写作另一篇经典著作《国富论》之前的一部对后世影响深远的著作。《道德情操论》主要讲述的基本观点是:道德的根源在于人的天性中所具有的同情的情感。同情的情感构成了道德情感的本质,同情也是其它一切道德情感的根据。在确立了同情理论的前提下,作者展开了对行为的适当与合宜性的讨论,展开了对正义和德行的讨论。并且,在诸多讨论中,还突出了个人的道德实践和自我控制,最后,形成了一整套全新的道德哲学体系。

作者的逻辑十分缜密,语言表述也不乏幽默,用简短精练的文字配合通俗易懂的事例清楚地表述了自己的观点。首先,斯密论述了对于他人行为是否合宜的判断标准和具体的表现。他认为“同情的产生源于自身站在他人的角度之上去体验他人的感受,快乐相对于悲伤更易于被旁人接受,并且我们往往不能真切地体会到他人的真实感受”;接着,斯密又论述了评判我们自身行为和情感的标准。他指出“我们在评判自身的行为合宜性的时候往往是站在旁人的角度,但是我们又很难完全的置身事外,因此就需要大家普遍形成的一个所谓的道德体系的约束”。在此后的篇章中,斯密分别对道德体系中的良心,仁慈,自制,义务感,正义,虚荣心,谨慎等品质分别进行的合宜性的判断标准分析,以及不同品质的作用和社会

- 4 -

影响的分析。在全书的最后斯密通过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斯多葛学派,伊壁鸠鲁等道德哲学体系的介绍以及对其不完善的地方的批判,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合理的道德哲学体系。

二、斯密的道德观

(一)个人的道德品质的相关论证

1、仁慈与正义

在斯密看来,仁慈可以看成是同情心。斯密在开篇就论证了同情的合宜,即人们是通过他人的情感同自己的感情是否一致来判断其行为的合宜。“仁慈总是自由的,他不能被强迫,仅仅由于缺乏仁慈并不至于收到惩罚;因为这并不会导致真正的罪恶,不会对他人造成伤害。”助人为乐,拾金不昧,乐善好施等等这些品格都可以看成是的被施与仁慈的对象摆脱困境变得更好,但是如果不这样做也不会对他们造成什么身体上或精神上严重的伤害。

正义的英文是“justice”,即正义。指的是能够秉着大众的道德标准严格的依据法律法规办事。例如在战争年代,那些为国家利益牺牲生命的烈士们,他们就把正义的品质发挥到了极致。然而,在现在和平年代,法庭上的法官能够不够私情,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办事也不失为一种正义。由此看来正义更多的是一种责任。

2、谨慎与自制

“我们宁可谨慎小心也不愿意野心勃勃,我们更多的担忧维护记得的利益,而不是进一步鼓动自己去获得更大的利益”,斯密认为谨慎是指人们对于自己幸福总是很小心的维持目前一个好的状态,天生的厌恶追求更大利益带来的风险。

自制力是一种非常美好但却难得的品质,因为现实生活中有太多的诱惑,我们常常不能把持自我。在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用理智进行清醒的判断。自制的情形则可以有许多种。比如在学生时代,常常因为玩游戏看电视耽误学习,这个时候能不能抵挡住娱乐的诱惑,专心学习就是对自制力的考验。又比如在生活中遇到不顺心的事情,能不能够及时的调节自己的情感,赶快恢复到以前的生活状态,对自身情感的把握也是对自制力的考验。

斯密还指出“仁慈之人缺乏自制,自制之人缺乏仁慈”。一个法官的妻子犯罪,他在执法他妻子的案子的时候可能会因为仁慈之心而假公济私;但是如果他依然秉公执法,旁人或者他的亲人可能会认为他不够仁慈。

3、自傲与虚荣心

自傲的人通常都认为旁人应该以一个他本没有到达的高度来评判他自己,即认为自己的不可一世的;而虚荣的人则以为旁人同样会以一个他捏造并尽力维持的高度来评判他自己。斯密认为,自傲的人很容易产生虚荣心,而有虚荣心的人通常都会自傲。

但是虚荣心可能会给整个社会带来一种不良的风气,常常会产生野心。“我追求财富追求的是虚荣而不是舒适或快乐”虚荣心会滋生对于财富的偏执热爱,使得人们野心勃勃,从

- 5 -

而在追求财富的过程中道德败坏,给整个社会带来极大的危害。

(二)社会的道德体系的论述

1、道德体系的产生

道德体系的形成是由于人们大量的对周围事件合宜和不合意的鉴别而形成的一种大众评价体系。每个人在评判自己行为合宜性的时候往往是假想自己站在他人的角度,认为他人对与自己的行为会给一个怎么样的评价。然而,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很难完全的置身事外,往往会受到自己主观意识的干扰。这个时候就需要一个完整的约定俗成的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大家对于某个特定的行为或品质都形成了一个一致的判断标准,于是道德体系就产生了。

斯密在“论习惯和风尚对道德情感的影响”中进一步说明了道德体系会自我净化,即淘汰那些不合理的习俗和品格,保留那些合宜的道德观念。

2、个人道德品质对社会道德体系的影响

好的道德品质,诸如仁慈和正义,谨慎和自制,会加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使得人与人之间更加友善和和睦,从而使得整个社会形成和谐的风气。然而,虚荣心和自利的不良风气对整个社会危害十分巨大。

斯密在文章中着重论述了虚荣心和自利引起的整个社会风气的败坏。“在没有嫉妒心的情况下,我们同情快乐的倾向比同情悲伤的倾向更为强烈”,基于哲学思想。人们往往更加羡慕富人和大人物,鄙视或者护士穷人和小人物,这种风气就引起了道德情操的败坏。“幸运的是,在中等和下等阶层中,取得美德的道路和取得财富的道路——至少对于这些阶层的人们来说期望得到这种财富是合情合理的,这两条道路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极其相近的;不幸的是,上流社会的状况并非如此”。可见,通往美德的道路和通往财富的道路她们二者的方向有时截然相反。于是,亲情被野心取代,爱情被亲情取代,整个社会都弥漫着一股铜臭味。

每个人都自私自利的追求财富的最大化,更为偏执的是,他们甚至希望整个社会出现什么不好的变故,从而给予他们出人头地的机会!

诸如以上的道德风气的败坏,需要人们普遍形成一个抵制这些不良风气的核心力量来对抗他们。因为个人道德品质和社会的道德体系是相互影响的,并且个人的道德品质在未形成一股风气的时候还是可以通过普遍的道德体系来约束的。

三、经济人的道德建设

(一)经济人的道德建设的必要性

经济学的第一节课就讲述了一个最基本的经济人假定:即每个经济人都是自利的。在现实生活中华尔街的百万大亨通常被人们认为是不择手段剥削人民的资本家,是贪婪的追求财富的恶棍。在市场失灵理论中,很著名的一条信息不对称理论就是道德风险。例如,现在许多商家为了吸引消费者,制作虚假广告,使得广大消费者常常因此上当受骗。还比如,造纸厂为了自己的方便把工厂建在河流旁,并且不愿意付出清理污水的成本,导致大批的河流受

- 6 -

到污染。这就是市场失灵的另一个理论外部效应。此外,抛开这些经济理论看现实生活,经纪人的道德建设也可谓是当务之急。目前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着实令人堪忧,毒奶粉,黑心鸭蛋,三聚氰胺牛奶??诸如此类触目惊心的案例,其背后是制造这些有毒产品的经济人的道德严重缺失!由此引发了公众的强烈愤慨,试想,连吃饭都要胆战心惊,即使有再多的钱又有什么用。

我国在经济发展的今天,全国GDP已经赶超日本位列全世界第三名,国际地位也逐步上升。在欧洲债务危机,美国主权危机,整个世界经济不景气的时代,我们的经济发展依然稳步前行,受到全世界的瞩目。然而,食品安全,环境污染背后的道德败坏却无法不引起我们的高度注意。这种只顾自身利益,不顾他人性命安全;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的不良的社会风气,不利于社会的稳定,更不利于经济的稳步发展。

(二)经济人道德建设与法制建设相结合

在一个现代市场社会中, 尽管道德仍是促进社会和谐的巨大精神力量, 但是道德所应用的疆域正在不可避免地缩小, 正式契约与法律等正式制度的功能的扩张是大势所趋。诚然法制建设很重要,就像斯密说的“一座监狱肯定比一座宫殿更加有用,建监狱的人通常比建宫殿的人更具有爱国和正义的精神”,法律的约束对于整个社会来说是十分必要的。但是不可否认,道德建设是法律建设的必要补充,所涉及的领域也要广的多。比如,现在人们对于扶老人的事件争论很大,纷纷建议设立一个不助人为乐罪,但是,稍一推敲就会发现这是十分不现实的。因为无法界定到底是哪些人应该去扶老人却没有扶,即使发现了没有扶的人也不可能第一时间将他捉拿归案,证据的搜集十分困难。就像食品安全和环境污染,根本还是不法商贩道德品质败坏,是虚荣心和利己之心在作祟。

正如斯密提到的习惯和风尚对道德体系的影响,我国是一个有着丰厚的传统道德资源的国家, 以儒家伦理为代表的传统伦理道德体系在维系整个民族的文化延续性和精神凝聚力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 这种作用迄今也不应忽视, 它对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的积极功能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士所认识。同时,人们的法制意识淡薄,仍然是我国法制建设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我国目前正处在一个由传统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制度变迁时期,,剧烈的制度变迁必然伴随着国民伦理道德体系的巨大变化,伴随着国民行为模式和价值观念的转变。因此,在经济人的道德建设上,我们要弘扬传统文化并对其进行整合,建立一套适应中国特色市场经济的道德体系;在经济人的法制建设上,要加强经济人的法律意识,加强法律的执行力和威慑力。从而,使得我们的市场经济在积累物质财富的同时,仍然保持一个很高的道德标准,整个社会才可以稳步前行。

参考文献:

1、亚当.斯密 道德情操论 陕西人民出版社

2、杨利君 《道德情操论》中的道德教育思想及其启示 安阳工学院学报

- 7 -

 

第二篇:读书笔记《道德情操论》

走向“德”与“富”统一之路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

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专业:工商(中法)091班 姓名:杨洋 学号:5000409033

摘要:当前社会市场经济主导全球的同时,人们内心深处的那片纯洁善良的灵魂栖息地也日渐变得唯利是图,背离美德和智慧的追求。新闻报道频繁出现,“让救命英雄流血又流泪”的悲剧故事,我们不禁在想,到底什么是对?什么是错?是见死不救,还是甘于进入被人冤枉的困境抉择?各种消息称,“企业没有社会责任感,乱用食品添加剂”,接二连二的食品安全问题引人深思。在“德”之路和“富”之路的选择中,我们是否必须要做出抉择?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别人的幸福上,我们是否就能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幸福和满足呢?阅读了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以后,在这位伟大的经济学家和社会伦理学家伟大的思想体系的影响下,我总结出了自己的一点看法。关于德之路与富之路的选择,我认为,人生的幸福是建立在物质基础之上对美德的要求高于对财富的追逐。我们应该尽量让“德”之路和“富”之路统一起来。

关键字:市场经济 “德”之路 “富”之路 亚当·斯密 《道德情操论》

在市场经济席卷全球的今天,经济迅猛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日益丰富多彩。但是人们内心普遍的幸福感并没有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而水涨船高。物欲横流的是我们对财富的贪欲和对权势利益的追求。我们往往容易犯这样一个错误,总是觉得现在把钱赚回来就是幸福,生活就是为了钱而活着并且仅此而已。我们发展社会市场经济要遵循经济发展的规则和各种法律法规,那么我们内心深处的幸福呢?这就要靠一种叫做内心的道德律的东西来约束我们的行为。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一书,通过阐述以“公民幸福生活”为目标的伦理思想,带领我们进入了一个以“情感,秩序,道德”为特征的道德哲学世界。斯密说,“人类的幸福主要来自被人爱的感觉”。幸福其实就是一种感觉,一种有人关心有人惦记的温暖。斯密总结出人性闪烁的光芒,“人性的至善至美就在于关心他人胜过关心自己,在于克制我们的私心,培养公正无私和慈善博爱的情操。”“德”之路是我们追求人性光芒的选择,用我们的心去感知别人的处境,去同情别人,关心社会。同时可以升华自己的人生境界,让自己的心灵感受上帝的博爱之光。斯密也说,“人们总是钦佩或近于崇拜富人”“我们都希望美名远扬,赢得尊敬,害怕落到名声扫地,为人不齿的下场”。“富”之路也是我们心中所愿的美好,我们总希望自己更加富有,更加地位显赫,更加赢得社会的肯定与尊重。我们惧怕贫穷,害怕沦落到没有人在乎与关注的境地。

在大多数情况下“德”之路和“富”之路是不一致的。伟大的革

命导师马克思曾说过,资本如果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润,它就会铤而走险,如果有百分之百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人间一切法律,如果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润,它就敢犯下任何罪行,甚至冒着被绞死的危险。尤其是在当下这个社会人们都是逐利的。做什么事都会问一句,那有什么好处呢?那值多少钱呢?有的人为了获得更多的财富,甚至会不顾一切。在追求财富的路上,有时候我们并不能遏制自己的私欲。斯密告诉我们,“仅仅因为别人的幸福妨碍了我们的幸福,我们就去破坏他的幸福,仅仅因为对别人有用的东西对我们同样有用或更加有用,我们就夺走这些东西,或以牺牲别人来满足人皆有之的我们的需求,以使自己的幸福超过他人幸福的任何行为,都不会得到公正旁观者的赞成。” 我们追求财富,是因为我们需要生活,饥思食、渴思水、冷思衣这些最基本的生存条件,我们是需要的。人人都有在自己国土生存下去的基本人权。这一点我们都可以做的到。但是,我们的要求远不如此。我们需要更多的财富,我们需要拥有自己的房子,车子,家庭和很多很多东西。这些物质的满足似乎都是靠金钱来获得的,于是我们就死命的去挣钱,去创业,勤勤恳恳努力工作。但是还不够,我们想要挣的更多,我们想一夜成名,一夜暴富......于是,很多人在追求财富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在道德的道路上却越走越偏。当足够多的财富摆在你的面前,你只要放弃心中的道德就可以轻松地获得,很多人就把持不住了。像三鹿奶粉事件,三聚氰胺的添加对人体是有害的,可是为了通过有关部门的检查,增加蛋白质的含量,提高企业的利润。这些个企业老总就背弃了对顾客负责,对人民生命财产负责的信条,

为了一己之私铤而走险。在“德”之路和“富”之路的选择中,毅然的走向财富,最终断送了自己企业的未来和自己发展的前途。贪欲过度也会产生痛苦,所以说,我们一方面应该在市场经济中遵循亚当·斯密“一直看不见的手”的经济规律,另一方面我们更应该遵循亚当·斯密关于社会伦理学中所说的不能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别人的幸福之上。也只有遵循了自己心中的道德律,内心才能够得到安宁。

有时候“德”之路和“富”之路是可以统一起来的。富人可以通过提高自己美德的要求赢得社会更广泛的赞誉;美德之人也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工作赢得更多的财富。就如斯密所说,“对于中下层平民百姓来说,追求美德和追求财富(如果不是不合本分的痴心妄想)的途径几乎是一致的”。我们绝大多数人可以通过诚实经营,安分守己的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这时候,随着自己的不断努力,工作越做越好,工资越来越高,自我满足的幸福程度也就越高。能力与工资相匹配,付出就会有收获,对于我们大多数来讲是都是合理的。但是如果面临“德”之路和“富”之路必然要选的话,你就选择自己的良心吧,这样可以让自己的过得更加幸福。

综述,在基本的生活条件得到满足之后面对“德”之路和“富”之路的选择,我们应该更多的注重自己的美德、更多的关心去如何协调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尽量做到“德”“富”双收,做一个既富裕又具有美德的良好公民。

参考资料:1.《道德情操论》 亚当·斯密著

2.《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