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加强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

大力加强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

王璐

“三农”工作历来是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做好“三农”工作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夯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基础的要求,是亿万农民群众的殷切期盼。做好“三农”工作,离不开农村金融的支持。人民银行历来高度重视农村金融服务工作,在推进农村金融机构改革、促进农村金融产品创新、完善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加强金融支农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支付体系是经济金融体系的核心基础设施。加强农村支付体系建设、改善农村支付环境,实质上是将非现金支付资源向农村有效配置,使广大农民群众享受支付体系现代化发展成果的过程,是依靠支付科技创新推动农村金融服务创新、促进城乡金融资源均等化、扩大农村消费、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实现社会公平的一项基础工程。人民银行从加强银行账户管理、拓展支付清算网络、推广非现金支付工具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努力丰富农村支付结算手段,夯实农村金融服务基础,促进全国支付体系均衡发展。

一、农村支付环境建设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为发挥支付结算支持“三农”、服务“三农”的功能,人民银行积极采取措施加强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充分发挥各商业银行和相关经营机构的积极性,推动支付结算网络向中西部地区及广大农村地区延伸,满足偏远农村地区居民的基本金融服务需要。

一是加强规划指导,统筹部署全国农村支付环境建设工作。

人民银行先后印发了《关于做好农村地区支付结算工作的指导意见》、《关于改善农村地区支付服务环境的指导意见》,加强了对农村支付环境建设的规划

指导,明确了农村支付环境建设工作的目标、措施、工作重点和要求等重要事项,指导各地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和各经营机构开展工作。

二是采取措施解决农信社支付结算难问题。农信社是农村金融服务的主力军。

人民银行在农村支付结算工作中,始终把解决农信社结算难问题放在突出位置,采取多项措施积极拓宽结算渠道,提升农信社竞争能力。吸收符合条件的农信社加入大、小额支付系统,改善其异地支付手段,为农信社参与平等竞争创造良好的金融设施基础;批准设立农信社资金清算中心,专门办理农信社汇兑和银行汇票清算业务;推行代理制,鼓励商业银行代理农信社的支付结算业务;创造条件使农信社能够开办银行汇票和商业汇票业务,拓展其业务范围,增强其业务竞争力;组织开展银行卡支农惠农项目,通过要求相关机构向农信社开放银行卡发卡业务,进一步改善农信社支付结算外部环境,增强其结算功能。

三是充分发挥央行协调功能,推出银行卡支农惠农项目,促进农村支付环境建设工作开展。

银行卡是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的重要载体。人民银行高度重视发挥银行卡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作用,先后组织实施了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通过将银行卡受理网络延伸至广大偏远乡村,使农民足不出村就能及时、便捷地拿到补贴和取到现金,解决农民群众的基本金融服务需要,使农民群众享受了现代化支付方式成果,营造了以银行卡支农惠农项目为突破口,推动农村支付环境建设以及中央强农惠农政策落实的浓厚氛围。

截至20xx年底,203家发卡机构开通了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发卡方服务,

6.44万个农村信用社营业网点及2.52万个邮政储蓄银行营业网点,开通了农民

工银行卡特色服务受理方业务。20xx年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实现交易笔数1641万笔,金额200亿元,同比增长13.2%和24.5%。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全国推广工作从20xx年7月份启动以来,到20xx年底,部分省市推广工作已覆盖辖区乡镇的50%,作为主要收单机构的农业银行和邮政储蓄银行分别在全国布放

7.6万个和2万个助农取款服务点,20xx年共实现取款交易笔数和交易金额250万笔、7.7亿元。

四是支持和鼓励经营机构针对农村经济特点推出各具特色的产品和服务。 农业银行针对农村地区推出的惠农卡、针对中小商户推出的单位银行结算账户户通卡以及中国银联联合各商业银行推出的银联“福农卡”,都已成为具有很高社会价值和广阔市场前景的农村金融品牌产品,满足了农户的存取款、理财、支付结算、贷款等金融服务需求,发挥了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环境、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方便农村居民生产生活的积极作用。银联“福农卡”于20xx年初发行以来,已在28个省市发卡774.6万张,并在4.95万户涉农商户和6.15万台涉农终端上开通受理,打造了金融服务“三农”的新平台。

二、改善农村支付服务环境面临的形势

虽然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但总体上看,受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制约,农村支付环境建设工作还存在明显不足,不能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主要表现在:支付服务供求矛盾突出,存在不少金融服务空白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非现金支付受理环境不到位;非现金支付工具功能发挥不充分,针对农村特点的支付创新动力不足;宣传教育不够,农民群众有关非现金支付知识较为缺乏等。

另一方面,我们在改善农村支付环境方面也拥有许多积极有利的条件,并且在前期工作中积累了大量有益的经验。

首先,从政策环境看,近几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推进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小康社会建设的措施,将民生工程和“三农”发展列为优先扶持的重点,通过扩大消费开支和减少税收,刺激就业并推动农业、社会保障、教育以及中小企业发展。

其次,从农村市场的消费潜力看,目前全国13多亿人口中,农村人口6.7亿,20xx年全社会消费零售总额中,城市消费15.69万亿元,农村消费2.43万亿元,城市消费是农村消费的近7倍,人均消费是农村人均消费的6倍多。也就是说,人口与整个欧洲相当的中国广大农村地区,其消费力不到城市的17%,人均消费只有城市的六分之一。这一方面反映出30年来我国经济非均衡发展遗留的问题,另一方面也表明开发农村消费市场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农村消费、投资的大量增长必然要求配套的金融服务支持,从而架构与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相适应的物流、商流、资金流、信息流体系。这些将为农村支付服务市场的发展提供新的机遇期,促使农村支付服务市场步入提高、整合和创新的发展阶段。 第三,从农村地区的软、硬环境看,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农信社等涉农金融机构行内综合业务系统的建成运行和不断完善以及这些系统与人民银行跨行支付系统实现联接、中国银联网络在农村地区的不断延伸,为改善农村支付服务提供了良好的支付网络基础设施。固定电话、移动通信网络、电视网络在农村地区的全覆盖,为卡基支付、移动支付、电视支付创造了有利条件。银行卡应用的不断发展,农村劳动人口在城乡之间的流动量不断增大,使这些人受到城市支付文化的熏陶,尤其是年轻人对银行卡支付、移动支付等新兴支付方式越来越认同,这对培养农村地区居民非现金支付习惯将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

第四,从银行卡等支付服务发展态势看,目前国内一线城市的市场竞争几近饱和,过度营销可能造成资源浪费并带来经营风险。

在这种情况下,商业银行有必要,也有动力根据我国经济发展方向、经济结构特点和金融市场需求,调整银行卡特别是信用卡业务目前单一追逐城市高端客户的发展模式,大力发展数量众多、具有一定潜力的二三线中小型城市以及县域农村地区的银行卡业务,实现客户群体从高端向中低端的逐步覆盖。

三、加强规划,突出重点,开创农村支付结算服务新局面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统筹规划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推进。要认真总结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推广工作的成功经验,充分发挥政府规划协调、市场配置资源两方面的作用,调动各方积极性和创造性,开拓农村支付服务环境新局面。

(一)提高思想认识,增强责任意识。

各有关方面应从服务“三农”的战略高度,切实增强实施该项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急农民所急、想农民所想。涉农金融机构要抓住开展农村支付环境建设的良好机遇,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紧密结合,充分发挥作为农村金融主力军和联系农民的金融纽带的作用,加强产品创新,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

(二)坚持因地制宜,抓好特色服务。

农村支付环境建设的总体目标,是要支持和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的建立,大大缩小城乡居民在非现金支付工具使用方面的差距,实现现代

支付系统在绝大多数乡镇的覆盖,实现公共支付、涉农补贴、社保资金发放等的快捷便利操作。要充分考虑城乡差异,根据农村客户的金融需求,研发推广农民能用、好用、爱用又用得起的特色产品,特别要从尊重农村地区长期以来形成的现金支付习惯出发,选择操作简便且兼具现金及非现金支付功能的支付工具和终端,如银行卡、电话POS等,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促进其应用和普及。

目前,农村地区的银行卡渗透率不足10%,与城市尤其是发达地区相比,差距非常大。如何使银行卡用于广大农村地区,惠及广大农民群众,一直是人民银行高度关注的问题。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和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就是这方面的有益探索。下一步,人民银行要继续巩固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的成果,拓展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的深度,最大限度地便利农民工异地存取款;要加快推广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加强组织、协调和宣传,丰富服务内容,实现20xx年前在全国农村乡镇、行政村的基本覆盖;要支持相关经营机构有关涉农银行卡产品的创新,促进银行卡和农户小额贷款相结合,解决农户贷款难问题;要创新支付渠道,探索推广手机支付业务;要协调推动出台有关配套支持政策,调动农村机构参与支付服务市场建设的积极性。

(三)拓展支付网络,延伸覆盖范围。要统筹考虑、充分发挥人民银行跨行支付系统、农信银资金清算系统、银联跨行支付系统等在涉农金融机构间的桥梁作用,促进资源共享。要畅通农信社、村镇银行等区域性涉农金融机构加入相关跨行支付清算系统的渠道,发挥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点多面广的优势,缩短资金在途时间,提高资金汇划效率,为乡镇企业、个体工商户和民营企业提供优质的支付结算服务。

(四)加强风险防范,确保资金安全。农村支付结算产品的创新在功能设计上多以满足农民群众的金融服务需要为目标,对现有政策和技术模式多少可能有

一些突破或改变,但有一条红线是坚决不能逾越的,即安全管理问题。农民群众的资金来之不易,各经营机构必须规范操作,通过业务管理、技术防范等手段提高风险防范能力,为农民群众办理支付结算服务提供安全的交易环境,确保农民群众资金安全,维护农民群众权益,促进农村支付结算业务健康发展。

(五)强化宣传培训,普及支付知识。坚持面向农村、面向农民,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媒介,采用通俗易懂、简单明了的方式广泛深入地开展政策宣传,增强各方参与和支持农村支付环境建设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培养农村居民使用非现金支付工具的习惯。(作者为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

 

第二篇:浅析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

浅析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

为加快推进山东省农村地区支付服务环境建设,满足农村地区支付服务需求,促进农村地区资金流转,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推动全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全省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 山东省农村信用社按照《山东省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工作实施方案》切实推进农村支付环境建设,卓有成效地组织开展了农村支付结算工作,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取得了初步进展。作为山东省确定的首批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省级示范县市,笔者结合烟台栖霞市农村信用社在实施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对新时期农村支付环境建设简单阐述一下个人看法。

一、农村支付环境建设的现状

1、农民已经能够接触到便捷的支付结算服务。

“齐鲁乡情卡”和“齐鲁惠农一本通”是山东省农村信用社针对农民实际推出的支付结算服务。借助“齐鲁乡情卡”所具有的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方式,农民工在打工地将打工收入存入银行卡,返乡后在当地农村信用社营业网点的柜台即可办理提取现金或查询卡内余额业务,避免了携带现金的风险;借助“齐鲁惠农一本通”将各项涉农补贴直接发放到农户手中,避免了资金支付环节多的弊端,使广大农户切实享受到国家的惠农政策。

2、农民正在逐渐接受非现金支付工具使用。

为扩大非现金支付工具在农村地区的广泛使用,农村信用社近年来采取多种措施缓解支付结算难题,开发推广了网上银行、电话银行、短信通等电子化结算方式,使用户足不出户即可办理转账业务,大大减少了去银行办理业务的时间,提高了业务办理效率,减少了现金使用,降低了可能发生的风险。除此之外,通过上述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和“齐鲁惠农一本通”,相当部分的农民也逐渐了解、接受银行卡和其他转账结算方式的使用。

3、农村金融机构支付结算产品不断丰富。

作为遍布城乡服务“三农”的农村金融主力军,农村信用社除了传统汇兑业务外, 不断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扩大跨行(省)通存通兑、大小额支付系统、网内联行和全国农信银等重点业务的网点覆盖范围,开发推广了网上支付、电话银行、短信通等电子化结算方式,推出了“齐鲁乡情卡”、“齐鲁惠农一本通”等新产

品,努力做到贴近百姓、支农惠农,有效推进了农村支付基础设施建设和非现金支付工具使用。

4、支付服务环境知识在农村得到广泛宣传。

围绕农村支付结算工作的逐步开展,农村信用社采取了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全方位、多层次宣传,让支付服务环境知识进入农村,让农民朋友逐渐了解、接受适合自己的支付结算服务,例如组织开展“金融知识下乡”巡展宣传、柜台设置宣传材料专柜、利用有线电视、广播、报刊等发布社会公告、发放对联、福字、海报等宣传材料的多种方式,扩大非现金支付工具使用的社会认知程度,让农民了解和熟悉了部分支付体系知识,有效促进了农村传统结算观念的转变,提高非现金支付结算工具的使用率,减少现金使用,营造出了非现金结算的良好氛围。

二、农村支付环境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金融产品少,结算服务功能不健全。

农村信用社在当地经济地位举足轻重,市场广阔,具有网点分布多、服务范围广的特点,但农村信用社的金融产品相对较少。虽然近几年农村信用社扩大了跨行(省)通存通兑、大小额支付系统、网内联行和全国农信银等重点业务的网点覆盖范围,开发推广了网上支付、电话银行、短信通等电子化结算方式,推出了“齐鲁乡情卡”、“齐鲁惠农一本通”等新产品,但真正全面具备实现上述现代化支付结算功能的网点少, 相关业务需要通过上级社(行)代为办理,增加了资金汇划环节,延长了结算时间,降低了农村地区资金使用效率,难以满足农村地区日渐发展的支付结算需求。

(二)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不利于非现金支付结算工具推广使用。 现实中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比较滞后,支付结算系统和机具布放均不能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农村信用社网点的基础设施及网络设备改造满足不了农村支付环境建设的基本要求。非现金支付结算机具,如:自动取款机、自助查询机、POS机等的覆盖面还远达不到需求,这就限制了非现金支付工具的推广和应用。

(三)支付结算宣传力度不够广泛,影响了农民对新结算方式的认知。 农村信用社在对非现金支付方式特色服务的宣传和业务拓展中,宣传重点主要放在了城镇,导致广大农户接受到正规的非现金支付结算宣传知识非常低,绝

大部分农户对现代化的支付系统根本就不清楚,对汇票、信用卡、银行本票、网上支付等知识更是知之甚少。另外,在宣传、办理过程中过于强化对非现金支付结算方式优点的宣传,却忽略了在使用过程中风险防范,造成农户对使用现代化支付工具感到不安全,不敢用现代化支付结算工具开展资金交易和往来活动,还是选择传统现金交易方式,直接影响了现代化支付业务的拓展。

三、对加快农村支付环境建设的几点建议

1、加快农村支付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扩展覆盖范围。

农村信用社应强化基础设施和网络建设,消除部分网点因为内控和人员限制不能接入现代化支付系统的障碍, 根据支付需求合理安排乡镇网点人员配备,畅通农村地区的资金汇划。同时,要根据经营实际,有计划、有安排地向城镇网点增加布放ATM、POS机等自助设备,将非现金结算方式借助自助终端向农村深层延伸。

2、丰富宣传形式, 不断提高农村支付结算工作水平。

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是一项具有长期性和渐进性特点的工作。农村信用社在循序渐进的宣传农村支付结算的同时,应针对农村地区信息闭塞、农民对现代化支付结算工具认知程度低的实际 ,一方面从当前农村支付结算需求出发,结合非现金支付结算业务功能特点,深入到农村一线,采取灵活多样,贴近百姓的宣传方式,大力宣传支付结算知识,提高农户对现代化支付结算工具的认知水平,努力扩大现代化支付结算工具在农村的影响。另一方面,要切实加强对基层网点人员、农村信息联络员及与信用社有业务往来关系的企事业单位财务人员的培训,促使其在思想上对支付结算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从而进一步扩大非现金支付业务覆盖面和影响面,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3、加强制度建设和监督检查,防范支付风险。

在拓展农村支付结算工作的同时,应高度重视支付结算业务相关制度建设,加强监督检查,切实维护“三农”的合法支付权益,保护“三农”参与支付活动的积极性。农村信用社应制定科学严密的业务操作流程,依靠现代化的技术手段,逐步形成一套完备的风险管理流程。要特别关注基层信用社的支付结算业务开展情况,适时加大对网点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强化从业人员服务意识和风险意识,

防范支付风险。 同时,应主动协调、积极配合公安机关依法打击支付领域的各类违法活动,切实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利益,增强他们使用非现金支付工具的信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