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论文生态文明学校建设的实践论文

生态文明论文生态文明学校建设的实践论文:关于生态文明学校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摘要】生态文明学校建设已成为当前学校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向,本文尝试阐述生态文明学校建设的重要意义、基本内涵、主要内容和实施策略。

【关键词】生态文明;学校;建设;实践;思考

1.生态文明理论的提出和重大意义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加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建设,第一次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到和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同样的高度。20##年召开的“生态文明贵阳会议”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是世界发展潮流之大势所趋,不是选择之一,而是必由之路。

生态文明建设无论从全球范围看,还是从中国的现状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全球范围看,人类社会正在面临严峻的挑战。一是人口急剧膨胀与资源严重匮乏。人口数量的过快增长对自然资源构成巨大的压力,如淡水资源短缺、耕地日益减少,一些矿产资源濒临耗竭等。地球的环境人口是有限的。二是全球环境问题日趋严重,例如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遭到严重破坏,生物多样性锐减,土地退化严重,海洋污染严重,酸雨增多等。从中国的现状看,全球范围内存在的环境问题中国都存在,有的更为严重。中国的环境问题还有自身的特点:一是人口众多,人均资源严重不足。二是由于长期实行主要依赖投资和增加物质投入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能源和其他资源的消耗增长过快,生态环境恶化问题日益突出。所以,环境和资源问题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生态文明建设刻不容缓、意义重大。

从学校的文化建设来说,生态文明建设更是一个重要的方向。建设生态文明学校当然可以建设环境优美、资源节约的校园,但从更重要层面来看,我们完全可以把生态文明学校建设和构建和谐教育生态系统紧密地结合起来,从培养现代人的文明意识、文明习惯、文明行为着手,追求一种新的教育思想的和谐,不仅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而且实现人与人的和谐、人与制度的和谐、人与课程的和谐。所以说,生态文明学校建设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教育思想的发展,涉及到培养什么素质的人的问题,是教育本身的应有之义,意义同样是十分重要的。

2.生态文化与生态文明的基本涵义

生态文明是和生态文化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生态文化是人与自然生态关系重塑的新的价值取向,它以人与人的和谐相处为核心观念,从过去人们试图统治、征服和掠夺自然,转向尊重自然,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这种新的文化价值取向,与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背道而驰,是对生态危机之所以会发生的最深刻的剖析。

生态文明是人类在发展物质文明的过程中保持和改善生态环境的成果,它表现为人与自然和谐程度的进步和人们生态文明观念的增强。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的基础,生态文化的核心是生态文明观念的养成。生态文明是生态文化建设中积极和优秀的成果,是生态文化的核心和精髓。

生态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赋予教育十分重要的使命,一是培养具有现代文明观念、文明意识的人,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和文明行为;二是保护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自然和生态环境,为孙子后代负责、为民族的未来发展负责,保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三是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的良好意识和一种责任感、使命感。

3.生态文明学校建设的主要内容

3.1人与人的和谐——构建和谐校园

坚持公平正义,构建良好环境。公平公正是校园和谐的基石和核心,没有公平公正的良好环境,就不会有真正的和谐。要坚持公平正义的原则,营造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构建民主尊重、积极向上的育人环境。要建立公平公正的良性运行机制和科学合理的业绩评价机制,形成一种正气和干事业的氛围。要强化民主监督和民主管理,实际阳光操作,让大家心齐、气顺、干劲足。

贯彻人本思想,促进校园和谐。以人为本的思想是教育的核心思想,教育的终极任务就是人的发展,包括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的健康成长。必须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心中时刻装着教师和学生,民主、平等地对待教师和学生,关心、尊重教师和学生,促进校园和谐。

坚持班子团结,求得和谐发展。班子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首要因素,没有班子的团结,就不能形成凝聚力、亲和力,也就谈不上构建和谐校园,班子成员要树立全局意识、服务意识、责任意识和奉献意识,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建立良好的互信与合作关系。

3.2人与制度的和谐——建立科学民主、公平公正的运行机制

要以党的教育方针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科学民主的学校管理体系,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将学校的各项工作纳入法制的轨道,以制度管人,以制度管事,将“以情感人”和“以章律人”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构建法制、文明、规范、和谐的校园。

要在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参与制度建设的基础上,强化规章制度的执行力,做到在制度面前一视同仁、人人平等、公平公正,让师生在公平公正的环境中竞争与合作,通过公平竞争获得自身的利益,实现自我发展。

要以抓好完全工作保障和谐学校建设。安全是一切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存在安全隐患是谈不上和谐的,安全工作要两手抓,一是坚持以人为本,抓好安全教育,突出生命教育,加强心理辅导,促进身心健康。二是从细节入手,抓好安全管理,建立健全安全管理网络,做好安全防范。

3.3人与自然的和谐——打造环境优美的校园

要倡导绿色文化,践行绿色行为,绿色校园文化是以“绿色”为核心的校园文化体系,要通过一系列、全方位的措施,将“绿色”理念贯穿于学校的办学、管理、育人等各项工作中。坚持绿色办公,实行绿色消费,开展绿色行动。

要加强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要提高环境保护的意识,加强环境保护的工作。保护自然生态,加强绿化美化工作。要对学校的污水、废气、实验室废物排放和垃圾处理进行综合治理,加强校园卫生工作,打造环境优美、干净整洁的校园。

要建设资源节约型学校,增强节约意识。要建立全校性的资源节约管理目标,从加强教育、强化管理、完善设施等方面入手,开展节电、节水、节约办公用品、废物回收利用工作,这不仅是一种资源的节约问题,更是一种文明意识和节约意识的培养。

3.4人与课程的和谐——培养具有文明意识的现代人

开展生态文明的学科教育,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课程体系中,通过专题讲座、学科渗透、主题班(团)会等形式和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广泛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提高生态文明知识的知晓率和行为行成率。

开展校本研修和专题研究。在教师中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校本教研活动和课题研究,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科研成果。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研究性学习中,在学生中开展环境保护、动植物保护、水资源保护、大气质量保护等课题研究,动员全校师生广泛参与。

加强文明礼仪教育,提高学生内在素质。生态文明的本质含义是文明观念和文明意识的养成,文明礼仪的教育是一个有效的途径。文明礼仪教育如文明行为规范、团结合作精神、文明礼仪习惯、集体荣誉观念等,通过这些潜移默化的影响,提高文明意识。

3.5教育思想的和谐——打造学校文化特色

生态文明建设完全可以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全可以为许多学校提供一个打造学校办学特色的基本方向。生态文明建设所包含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如上所述,生态文明建设绝不仅仅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更重要的是人与人的关系,是构建和谐校园的主要抓手。

广泛动员、全员参与是进行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特征。只有全员参与才能形成共识,共同践行,成为一所学校中所有成员共同的精神追求和价值追求。所以生态文明学校建设不是少数人的事,不仅是领导班子的事,而且是全校师生共同参与的大事。

4.生态文明学校建设的实施策略

从生态文明学校建设的实践中,经过认真思考,我们认为,应该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组织实施:

4.1保障机制。一是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并有明确的职责分工,有专人负责生态文明学校创建工作。二是建立相关制度,包括生态环境保护、绿化养护、卫生保洁、节能减排等相关制度。三是经费保障,有相应的生态文明学校建设和环境保护方面的专项经费。

4.2教育活动。一是开展学科教育,把生态文明教育纳入课程管理和学校教育中,提高生态文明知识的普及率和行为行成率。二是开展教育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运用固定宣传阵地进行生态文明、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三是开展校本研修和专题研究,形成具有一定科研价值的课题研究成果。

4.3环境整治。一是加强校园生态环境整治,加强校园卫生工作,加强绿化美化工作,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环境优美、干净整洁、功能齐备的校园。二是开展资源节约工作,建立全校性的资源(水、电、气、纸、粮食等)节约管理目标,增强节约意识,提高节约效果。三是开展污染治理工作,实施雨污分流排放,有效控制油烟、废气的排放,及时处理生活垃圾和实验室废物,提高师生对生态文明学校创建的知晓率和环境状况满意率。

4.4长效机制。一是对生态文明学校建设形成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工作机制和长效管理机制。二是抓好安全工作、安全教育经常化、制度化,安全管理责任化、规范化,使校内治安状况良好,工作纪律严明。三是开展风尚教育活动,构建和谐人际关系,使干群、师师、师生、生生之间关系融洽,精神面貌良好,促进校园文明建设。

参考文献:

[1]郭辉雄,努力开发绿色教育资源,《中小学校长》2008.5(7)

[2]王志生,学校生态文明建设的策略,《中小学校长》2008.5(11)

 

第二篇:绿色制造技术论文-基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企业绿色技术创新

绿色制造技术论文基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企业绿色技术创新

绿色制造技术论文-

基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企业绿色技术创新

摘要:绿色技术创新兼顾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体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取向。企业绿色技术创新需要政策法律的激励、引导和保障。政府应通过建立完善促进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政策和法律法规,为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提供支持和保障。

关键词:绿色技术创新;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

传统的技术创新在推动经济迅速发展和繁荣的同时也造成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损害了人类持续生存和发展的能力。当人类不得不合理地解决困扰可持续发展的资源、环境等难题时,必须深刻地反恩人与自然的关系,由此便产生了生态文明这一重新认识人与自然关系的新理念。绿色技术创新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它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体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取向。

一、绿色技术创新的内涵及其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取向

1 绿色技术创新的内涵。众所周知,技术创新是技术发明成果在商业上的首次应用。因此,笔者认为,绿色技术创新是绿色技术发明成果在商业上的首次应用,它既是一项使绿色技术成果商品化的经济活动,又是一项使绿色技术成果公益化的社会活动。其目的既有改善生态环境的生态效益,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的社会效益,又有获得潜在利润的经济效益,即绿色技术创新要实现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有机统一,从而确保企业及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简言之,绿色技术创新是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能够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种技术创新。

绿色技术创新以生态保护为中心,在企业生产系统中引人生态学观念,追求的是经济、生态、社会的综合效益,即经济效益最好、生态效益最佳、社会效益最优的三大效益的有机统一。绿色技术创新主张以生态可持续性为基础,追求自然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 绿色技术创新视城下的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取向。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生态文明是一种继工业文明之后的“以生态产业或产业生态化为主要特征的文明形态”,其核心问题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国内有学者认为,生态文明包括“生态意识文明”、“生态行为文明”、“生态产业文明”与“生态制度文明”四个方面。其中,生态产业文明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物质基础,是指生态产业的建设,包括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及环保产业。发展生态产业,改革生产方式,对现行的生产方式进行生态化改造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现阶段发展生态产业的重点是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生态工业的发展道路。生态文明将取代工业文明,成为未来社会文明的主要形态。生态文明建设就是人们在生态文明理念指引下开发与利用自然的实践过程。它作为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和摆脱生态危机的总体对策,指人们追求和创造生态文明成果、实现生态系统良性运行的一切活动。

绿色技术创新是在生态文明观指引下的技术创新。一般说来。任何技术创新都离不开与之相适应的价值观的引导。传统技术创新植根于西方工业文明的基本价值观念,从而导致了生态危机的产生。绿色技术创新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理念渗透到技术创新中。兼顾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绿色技术创新所追求的目标是多元化的,它把技术对环境、生态的影响和作用充分衡量,把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纳入技术创新目标体系,从单纯追求市场价值转向追求包括经济增长、自然生态平衡、社会生态和谐有序以及人的全面发展在内的综合效益,最终

绿色制造技术论文基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企业绿色技术创新

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绿色技术创新能够促进企业和社会的和谐有序与可持续发展,能够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所以,绿色技术创新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要求,体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取向。在绿色技术创新的实践中。应时时处处以生态文明观为指导,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尊重自然,改变传统的容易破坏和污染环境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研究开发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绿色技术。

二、完善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制度保障

制度环境对技术创新具有深刻的影响。不同的制度环境形成不同的激励和约束机制,进而影响人们的技术创新活动。绿色技术创新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要求,但由于其具有投资大、见效期长、风险高的特点,在市场竞争中不占优势。因此,绿色技术创新不能由纯粹的市场机制去激励,需要政府的大力推动和制度保障。绿色技术创新需要生态制度文明护航。生态制度文明作为生态文明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成为保障绿色技术创新顺利进行的基础。生态制度文明是生态环境保护制度规范建设的成果,它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关系,反映了生态环境保护的水平,是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健康发展的根本保障。生态制度文明具有引导和约束的功能,通过制度安排引导企业技术创新的发展方向,约束企业技术创新的行为。绿色技术创新离不开生态制度的激励、引导和约束。因此,政府应建立完善的政策法律制度对绿色技术创新活动进行引导、规划、监督、服务和必要的行政干预。具体来说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政府要加大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政策支持。首先,政府要加大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财政政策支持。财政政策体系主要是财政支出政策和财政收入政策。财政支出政策主要包括财政拨款、政府采购、财政贴息等。目前,我国财政拨款预算制度还不规范,支出结构尚不合理。因此,必须对预算制度进行重大改革,建立科学的预算制度,保证资金确实应用到绿色技术创新上,使财政拨款用得其所。政府采购已经成为政府促进绿色技术创新的主要财政手段。政府在采购时可以为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支付额外的费用,或者对企业实施采购补贴。我国要在政府采购中建立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支持机制,进一步加强政府采购规范化管理工作。财政贴息是政府财政为鼓励非政策性银行和金融机构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给予的贷款支持,对其贷款利息给予财政补贴。财政贴息既是国家财政支持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帮助他们承担市场风险的一种形式,又符合商业银行和金融机构的盈利要求,是一种鼓励企业绿色技术创新银行贷款的间接资助方式。我国应进一步完善财政贴息政策。财政收入政策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是通过政策引导间接实现的。税收政策是财政收入政策的最主要形式,并且被各国普遍应用。政府应从税收方面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给予政策优惠。激励性税收优惠更适合政府推动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它能合理降低绿色技术创新的成本,增强企业进行绿色技术创新的主动性。我国政府应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国情设计出有效的税收激励政策来鼓励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其次,政府要通过排污收费、排污权交易、排污许可证制度等经济手段推动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排污收费、排污权交易等通过市场而起作用,其对企业绿色技术

创新的刺激效果取决于实际收费额及相应法规措施等各种因素。目前我国的排污收费标准很低,以致有的企业宁愿交排污费也不愿采取措施治理污染。由于收费低,大大削弱了对企业的制约作用。应调整有关政策,对污染严重的产业、企业和工艺系统实行生产工艺排污许可证制度,以促进严重污染工艺的改造及老化设备的淘汰;逐步提高排污收费标准,使那些生产污染环境和危害人体健康的厂家无利可图,迫使其开展绿色技术创新。

2,建立完善支持~-,3k绿色技术创新的法律法规。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离不开相应的法律制度的保护和约束。目前,我国的法律法规不够健全,对绿色技术创新的保护力度不够,对污染环境企业的惩罚程度不足,不能全面引导企业走建设生态文明的道路。因此,政府必

绿色制造技术论文基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企业绿色技术创新

须建立健全支持绿色技术创新的法律法规制度,形成有效的约束机制,促进企业大力发展绿色技术,推行绿色技术创新。

绿色技术创新的法律支撑应该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它整合了环境法、科技法、民法、经济法、行政法等不同部门的法律内容。结合我国国情,政府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明确绿色技术创新立法的原则和内容。在立法上应该围绕绿色技术创新的目标,体现市场经济发展的一些新特点,并强化现有各项促进绿色技术创新的有关法律法规制度。在制定和修订环境法律时,要进一步强化污染者的法律责任,增强环境法的可操作性和实施力度,对污染者的法律责任和处罚条款做出详细而明确的规定,增加对环境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确立污染损害赔偿责任,提高违法行为的成本。第二,对现行的法律法规制度中不适应绿色技术创新的内容进行全面或部分修改,废止不利于绿色技术创新长远发展的部分法律法规制度,为推进绿色技术创新预留法律创设空间,使环境法律法规健全完善。第三,建立科学的执法监督制度,依法监督管理涉及绿色技术创新的司法活动。要切实做到严格依法执法;要提高环境监察执法队伍的素质,提高环境监察执法人员的执法水平,加强环境执法队伍标准化和规范化管理;加强环境监察执法机关的硬件建设,对重点污染企业安装主要污染物在线监控装置,实现在线远程定量化监控。要依法强化监督管理,坚决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

三、企业绿色技术创新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措施

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物质基础和关键环节是发展生态产业,建设生态产业文明。而要发展生态产业,就是要在生产方式上,转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以绿色技术创新为手段实现企业的生态化转向,使生态产业在产业结构中居于主导地位,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企业作为经济活动和技术创新主体,必须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将以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为核心的生态理念迅速渗透到企业技术创新的过程中。通过树立企业的绿色理念,加大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投入,加强绿色工艺和绿色产品的创新开发,实施绿色管理和绿色营销等方式,最终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企业绿色技术创新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以科学发展观引领企业树立生态文明观。企业领导者树立生态文明观,具有较高的环保意识。才能自觉地带领企业员工开展绿色技术创新。所以,企业领导者要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视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为己任,自觉以有关法律法规约束企业的行为,大力开展绿色技术创新,促进生态文明建设。要加强对企业员工的环境教育,提高全体员工的环境意识,使全体员工树立生态文明观念,掌握绿色技术和绿色知识,自觉地按照环保标准进行工作,才能有效地推进企业绿色技术创新。

第二,建立完善企业创新体制,使企业成为绿色技术创新的主体。我国正处于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时期,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待于进一步建立。企业应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与建立企业创新体系同步进行,实行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并举,并把提高企业绿色技术创新能力作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完善企业创新体制,使企业成为绿色技术创新的主体。

第三,企业必须加大绿色技术创新的投入。由于绿色技术创新具有高风险性,企业应积极建立自身的绿色技术创新的资金筹措系统,通过大力推行资本经营、开拓证券投融资渠道、建立企业绿色技术创新风险基金等手段,保证对绿色技术创新各阶段有足够的资金投入。企业要加大对绿色技术研发所需人、财、物的投入力度,明确绿色技术创新方向,重点组织开发有普遍推广意义的绿色技术等。

第四,企业要建立环境成本核算体系,激发绿色技术创新的动力。企业应尽早建立环境成本核算体系,在企业会计账户体系中增设环境成本账户,对环境成本进行核算并将其计入

绿色制造技术论文基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企业绿色技术创新

生产成本。环境成本计入生产成本,会使成品成本提高,影响其产品的竞争力。企业在追逐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双赢的目标下,就会产生绿色技术创新的动力,改造现行的工艺技术,采取环境措施降低环保成本,从而降低产品总成本。

第五,企业要积极采用绿色技术,生产绿色产品。在企业产品设计时,应遵循以下原则:资源最优利用、能量消耗最少、“零污染”、“零损害”、技术先进、生态效益最佳。企业开发绿色产品时,要选择并合理使用绿色资源,选用对环境和人类无毒无害、容易分解和再循环使用的材料;企业要积极采用绿色技术、设备,尽量节省能源和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在整个企业生产绿色产品过程中都应该是清洁生产,在生产过程中节约资源,不污染环境。采用少废、无废的工艺和高效的设备及先进的绿色技术,减少生产中废物的排放。废弃物循环利用要求通过绿色技术提高对废弃物回收并进行商业再利用。

第六,要加强产学研合作,推进绿色技术创新及其产业化进程。在我国,由于企业大都技术力量薄弱,研究开发能力低,绿色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其绿色技术创新大多依赖于高校和科研院所所开发的技术。所以,产学研合作是推进绿色技术创新的有效途径,能够加快绿色技术创新进程。应大力加强产学研合作,把企业在资金、人力等方面的优势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在科研方面的优势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各自在资源配置方面的长处,通过产学研的最佳结合,实现优势互补,最大限度地调动各自的积极性及创造性,快速绿色技术创新及其成果产业化的实现。

第七,注重引进国外先进的绿色技术,提高企业绿色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绿色技术,是我国提高绿色技术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应当有选择性地引进并借鉴国外先进的绿色技术,并在吸收和消化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进行整合再创新与后续开发。绿色技术的引进要以增强自主研究开发和创新能力为核心,最终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第八。加快对传统企业的技术生态化改造,通过绿色技术创新把传统技术改造成绿色技术。我国很多企业技术水平和生产工艺比较落后,废料产出环节多,大量消耗资源和能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严重,在治污和防污问题上还主要依靠“末端治理”。因此,要超越传统工业化的思路,加快对原有工业的技术生态化改造,把传统技术改造成绿色技术,发展生态工业,建设生态企业,坚持走绿色技术创新建设生态文明的道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