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完美总结

自然辩证法完美总结--------------邹云彭

主要内容:

总论——自然观、科学技术观、科学技术方法论

自然观:人们关于自然界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总的看法和基本观点。

科技观:人们对自然科学和技术的性质、特征、价值、发展规律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的总的看法和基本观点。

方法论:人们对科学和技术研究过程中所运用的认识和实践方法作出的哲学总结。

三者以科学技术为中介,运用各种方法去认识客观自然界。科学技术和各种方法属于主观的范畴,也是自然界客观辩证法的主观反映。

第一部分 自然观

1演变过程:

? 以自然科学为基础,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而发展;

? ? 经历了一个否定之否定过程:自发的辩证法→形而上学→以科学为基础的辩证法 试题一 (1) 自然观发展的几个阶段、各有何特点;

朴素辩证法自然观(古代)

? 证法的特点。

?

形而上学自然观(近代前期)

? 带有唯物主义和机械论、形而上学(孤立、静止、片面)的特点。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近代后期)

? 自然界本身联系与发展的辩证性质被揭示出来,自然界的主要过程得到了说明。

辩证、系统、生态自然观(现代)

? 它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新的表现形式

试题一(2) 16~18世纪上半叶的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形成的原因。

16~18世纪上半叶的自然观(形而上学自然观)形成的原因。

16~18世纪上半叶,自然科学处在分门别类收集材料的阶段,以分析方法为主,发展了实验科学,对自然界的局部和细节进行了初步考察,力学成为带头学科,使自然观带有唯物主义和机械论、形而上学(孤立、静止、片面)的特点。(如:伽利略的实验、热素说、燃素说、物种不变论等)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形成的原因。

18世纪下半叶~19世纪中叶,自然科学全面发展与成熟,进入理论综合阶段。大规模地揭示了自然界事物普遍联系与运动、变化、发展的辩证性质,成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科学基石。(关于天体演化、地质渐变、细胞学说生物与进化论、人工合成尿素、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 ) 恩格斯:“在自然科学中,由于它本身的发展,形而上学的观点已经成为不可能的了。”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建立具有必然性。

试题二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观点

自然界是物质的,物质具有无限多样的形态和结构;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离的,时间和空间是物质及其运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自然界物质的运动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高级

运动形式由低级运动形式转化而来,并包含着低级运动形式,但不应将高级运动形式归结、

还原为低级运动形式;物质运动遵循一定的规律性;自然界事物是普遍联系着的,事物内部

的矛盾运动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自然界事物的变化不仅有量的改变,还有质的改变;

自然界物质及其运动、变化和发展是永恒的

它包括 物质观 运动观 时空观 规律观

生态自然观(试题三)

试题三⑴马克思关于: 人和自然的对象性关系的内涵。

人和自然的“对象性关系”: 人依赖于自然界,又能动地改造自然界;体现出

受动性和能动性的辩证统一;人在自然界中起着主导作用。

试题三⑵科技决定论包括哪两种观点?其主要缺陷是什么?

? 悲观论者——看到了在现有社会条件下,从时间趋势外推计算,必然导致突破自然

容量的限制;但是他们不懂得,造成这种后果的是现有的社会生产方式、社会制度、

社会意识形态

? 乐观论者——以自然资源潜力无限和科学技术能力无限为立论根据;但是他们忘记

了,自然资源在理论上的潜在存在和现有的历史条件下对资源的开发,实际上是不

同的两码事。

以上两种观点各有片面性,又都值得借鉴

? 共同的主要缺陷是“科技决定论” ,片面强调科技因素和自然因素,缺少对社会因素

的考察。

试题三⑶评价“传统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

观念的变革:辩证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关于两种价值观的对立

一 定义

传统人类中心主义——自然界物质的价值表现在对于人类的价值,道德关心的出发点和落

脚点是人类的自身利益

传统人类中心主义”的具体含义:①主客体关系 把自然界仅仅视为是人类利用和改造的对

象,人是自然界的唯一主宰者,自然界处在绝对服从人的利益的客体地位。②伦理关系 认

为只有人与人之间才有道德可言,于人之外的自然则无道德可言。道德规范只是调节人与

人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自然存在物对人无所谓道德;所以,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污染谈不

上负有道德上的责任。③价值关系人是价值尺度的标准,一切应当以人的利益为出发点和

归宿

“传统人类中心”的含义:自然界被用来作为满足人类福利的存在,自然界对人类只有工

具价值。宇宙间的万事万物都应无条件地服从于人类,应听任人类自由意志的摆布;人的

主体地位通过对自然的主宰和对社会的主宰的双重预设而最终确立。 非人类中心主义(自然中心主义)———把伦理原则扩展到人之外的其它存在物上。把人

类看作自然界的普通成员,认为道德关怀的对象是所有存在物。 “动物解放/权利

论” “ 生物中心论” “生态中心论(自然中心论)” 。

二 争论的前提的焦点 从“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各自的概念框架中,我们可以发现二者的争论

其实是在一个前提下进行的,这个前提就是保护自然、保护环境,在这个前提下二者争论

的焦点集中在以下三个层面上: 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人与自然:主宰还是普通成员) 伦理关系(伦理原则是否适用于非人类)、 价值关系(以满足人的需求为价值标准)

三现代人类中心主义(后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的提出 在争论中,随着讨论的深入,从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后人类中心主义”价

值观,即包含着保护环境意识的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

在这场争论中,“传统人类中心主义”通过接受“非人类中心主义”的批判以及实践过程

中的经验教训,对原有观点进行调整,接受了非人类中心主义的某些合理主张,承认自然

系统内在平衡的必要性,扩展了自己的伦理范围,克服了狭隘的功利主义,形成了与可持

续发展观相适应的现代人类中心主义,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对非人类中心主义的兼容

试题三⑷可持续发展思想和理论的内涵;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途径

树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观:从只追求经济发展、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传统发展观) → 为

保护环境而限制发展(技术悲观论) → 人与自然协调发展(自然、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树立可持续发展观 ①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满足他们需求

能力的这样一种发展。②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发展原则、可持续原则(当代和后代)、

公平性原则(代内、代际公平)、共同性原则(全球合作)③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途径 第

一,合理地发展与应用科学技术 正确认识科学技术作用的两重性 利、弊交织(“双

刃剑” )。应兼顾人类实践活动的近期目标与长远目标、近期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

与全局利益。只有依靠科技进步(新技术革命),才能深入认识自然规律,提高预测性,

以及加强环境保护和治理。 例如:生态农业、生态工业 第二,推动社会进步 辩证地

认识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关系 :自然因素受社会因素制约。第三,实行全球合作 建立

“全球伙伴关系”;分清责任、义务和不同国家的发展重心。 人和自然

的关系---表现为生产力 人

和人的关系---表现为生产关系及其他人际关系。

人和自然的关系不协调与人和人的关系不协调密切相关。

应推动社会变革,改善人和人的关系;建立和谐社会。 恩格斯: “人离开狭义的动物越远,就越是有意识地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不能预见的

作用、不能控制的力量对这一历史的影响就越小,历史的结果和预定的目的就愈加符合” 人的“两次提升”的思想: “只有一

种能够有计划地生产和分配的自觉的社会生产组织,才能在社会关系方面把人从其余的动

物中提升出来,正象一般生产曾经在物种关系方面把人从其余的动物中提升出来一样”。

第二部分 科技观

试题四 马克思关于科学本质的论述

19世纪,马克思站在唯物主义的立场上,对科学进行了宏观的、动态的哲学分析,对科学

的本质有过一系列的论述:

其一,科学是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 从人和自然的关系出发指出:科学和工业是人对自然

的能动的认识和改造关系。 马克思、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一书中,把自然科学看作“人

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 ,把工业看作是“人对自然界的实践关系” 。 人类正是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获得了对自然界的认识,并且随着实践的发展,这种认识不

断地从初级的经验形态发展到高级的理论形态,出现了作为科学认识活动最终成果的科学;

与此同时,科学又成为进一步认识和改造自然的锐利武器。

其二,科学是一种社会的、精神生产领域的劳动。 科学应该被理解为是形成、产生和应用科学知识的实践活动。科学劳动的特点是它部分地以今人的协作为条件,部分地又以对前人劳动继承为条件,而科学属于一般劳动,属于“精神生产领域。” 马克思这一思想揭示出科学这种社会实践活动的本质特征。

其三,科学是生产力 马克思在考察了劳动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后认为:大工业把自然科学并入生产过程,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因而指出:“社会的劳动生产力,首先是科学的力量。”他最早提出了“生产力里面也包括科学在内”的观点。这一论断是马克思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大贡献。

其四,科学既是观念的财富又是实 际的财富 科学的社会作用表现在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两个方面。 一方面,人类的科学知识是整个人类知识体系最为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成为社会的精神财富;另一方面,科学作为生产力的要素被资本用作致富的手段,因而本身也成为那些发展科学的人的致富手段

试题五 科学作为社会意识形式的性质、医学的学科性质

科学的性质(科学作为知识体系)

1.科学是特殊的生产力

第一,科学在未与生产过程结合之前,是以知识形态存在的一般生产力;

第二,只有当它并入生产过程,才能转化为直接生产力。

2.科学是特殊的意识形式(科学作为社会意识形式的性质) 第一,科学不是上层建筑。 (不依赖于特定的经济基础的)

第二,科学本身没有阶级性。(世代继承性)

科学的特征

? 第一,客观真理性:科学具有经验和理智的诚实性;

? 第二,可检验性:科学能够预测、控制和改造自然

? 第三,科学知识具有系统性

1.客观真理性

是指科学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①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 ②用物质世界自身来解释物质世界 不承认任何超自然的、神秘的力量。 ③经受实践的反复检验,并随实践的发展不断深化

? 的科学可以包含不可观察的因素,如电子、场。

? 根本上讲它是指向我们周围的世界,试图理解这个经验的世界。

? 科学包含了对秩序的追求

? 科学的一个默认前提是世间万物并非随便发生,它们遵循一定之道,科学就是尽力

捕捉这一事实。(承认自然界的规律是客观存在的)

? 科学理解世界的方式是寻求完整的、隐蔽的自然的规律性,所以我们经常感到科学就是定律的集合。

这一特征,使得科学区别于哲学和宗教

在哲学中不存在对经验定律的诉求;

而宗教信仰往往允许超出、甚至刻意制造规律或违反定律的事件

客观真理性≠客观真理

科学就是不断地试错、不断地面对相反的证据、不断接受新事实的挑战

如何对待科学发展中的错误?

? ①允许科学知识面对相反的证据,符合认识规律。科学就是这样发展的。

? ②扬弃,即辩证的否定。

2.可检验性

? 一般是指用理论导出的数字与实验中测定的数据相比较,这就是所谓的实验检验,就是科学的可检验性。

? 可检验性是个双向的过程。研究者寻求积极的证据,以进行确证。同时,理论也必须接受可能的反驳,如果事实与理论相悖,那么该理论必须修正或抛弃。

? 对科学而言,任何正确的思想,都必定有检验它的方式。

? 如果一种“科学知识”不但无法在技术上接受实验的检验,而且在原则上也不可能

被检验,它就没有资格称“科学”

可检验性要求:科学知识具备解释和预言功能

? “为什么事实是这

样?”“它是如何受定律影响或遵循定律的?”并推出可以检验的论断。

? 解释的另一方面就是预言,表明什么事情将要发生,即今后可能得出的实验事实。

3.系统性:表现为科学知识结构的系统性

? 第一 ,将客观知识采用概念、判断、推论等思维形式准确表达出来,构成了有机的

严密的逻辑系统。

第二,科学知识既有经验知识又有理论知识。科学区别于经验,经验通常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

试题六.---20世纪20年代以来不同科学哲学学派

20世纪20年代以来关于科学划界问题的主要三种观点———逻辑经验主义、批判理性主义和科学历史主义

逻辑经验(实证)主义的观点

提 出 人:19xx年,以奥地利维也纳大学的石里克和卡尔纳普为首,形成了维也纳学

派。

标志文献:1929《科学世界观:维也纳学派》发表,宣告逻辑实证主义的建立,同时标

志着现代科学哲学的诞生。

主要观点:

? 科学家们从观察、实验等感性经验出发,通过归纳得出具有普遍有效性的命题

集合,这些集合构成科学知识。

? 科学中不存在先天综合陈述,只有符合逻辑和得到经验证实的命题,才是有意

义的、科学的命题,此即“意义的可证实标准”。

? 如果一个命题能用经验事实加以证实,那么这个命题就有意义,反之就没有意

义。

划界标准:可证实性——科学是可证实的,科学的客观性与合理性就在于它的可证实性。 局 限 性:“纯粹”事实?单称陈述→全称陈述?“观察渗透理论”美国哲学家汉森

(N.R.Hanson):观察陈述渗透着理论;理论始终指引着观察。

批判理性主义的观点

证伪主义

提 出 人:20世纪中叶,波普尔的《科学发现的逻辑》开始产生重大影响。

主要观点:

? 将科学看作是一个不断批判、不断证伪、不断变革的动态过程,将理性等同于

批判的态度,捍卫开放社会与思想自由。

? 科学的理论或命题具有普遍性,不可能被经验证实,而只能被经验证伪,因为

经验总是个别的。

? 科学家们从问题出发,提出各种假说,通过判决性实验对理论进行批判、证伪

和修正,从而不断获得科学知识。

? 科学知识的本质是假说;科学精神的实质是批判和创造的精神;通过猜想和反

驳,科学知识实现了增长和进步,保证了科学知识的合理性与客观性。

基本逻辑形式:“假说-演绎法”

H-待检验的假说(原命题),I-从H中推导出来的可直接检验的陈述(推论);

H是真的,那么I是真的

若(证据表明)I不真则H不是真的;

若(证据表明)I是真的,则表明H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支持;迄今还没有与H

相冲突的证据,因此还没有理由拒斥H。

波普尔科学发展的模式:P1-TT-EE-P2

P1=问题:科学从问题出发。

TT=猜想:提出各种尝试性理论。

EE=证伪:通过判决性实验对理论进行尝试性地批判和反驳。

P2=新的问题……

划界标准:可证伪性——具有用可观察的证据与之比较的性质,也就是可检验的性质。 局 限 性:证伪也是可错的”。比如,观察事实也是可错的,因为它负载着理论,渗透着动

机和经验,因此不能一劳永逸地证伪一个科学理论,就是说,证伪也是可错的。

批判理性主义与逻辑经验主义的划界标准本质上是相近的,它们都强调经验的判定(证实或证伪)把理论与经验事实的关系看作划界的标准。逻辑实证主义的可证实标准和波普的可证伪标准,提出了绝对的、逻辑的划界标准。

科学历史主义的观点

库恩的历史主义

提 出 人:19xx年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奠定了历史主义学派的基础。

主要观点:

? 主张从历史的角度研究科学的理论和命题。

? 科学发展的实质是科学革命所造成的 “范式”转换。

? (范式,指科学家集团在某一专业或学科中所具有的共同信念,是他们在一定

时期内开展科学活动所遵循的规范。包括“符号概括”、“模型”、“价值”、“范

例”等方面的内容,它为某一专业或学科提供标准的理论、问题和方法。科学

家集团在范式的指导和约束之下进行解答“难题”的活动。科学知识得以积累和

增长。)

? 认为科学的发展有两个重要阶段:一是常规科学阶段,二是科学革命阶段。常

规科学阶段(范式统治期间),基本的理论体系很少受到批判和质疑。当异常

积累到一定程度时才会产生危机,进而导致科学革命。科学革命时期的范式转

换包含大量科学之外的力量(哲学、神学、社会学等)。

划界标准:是否占据范式地位。

局 限 性:库恩坚持科学发展的实质是范式转换,模糊了划界标准,使之成为相对标准,

其问题在于导致相对主义和非理性主义。

试题七.关于科学与非科学、伪科学的划界标准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科学与非科学、伪科学是有本质区别的。可检验性是科学区别于伪科学的根本标准。

? 非科学是指不满足精确性和可检验性的命题、问题或理论,无法用自然科学方法进

行检验或评价的领域,如道德、哲学、宗教信仰、神话传说、艺术等。

? 科学与非科学没有好坏、对错之分,它们只是标明了两类不同性质的知识。

? 非科学是与科学相对应的、科学以外的知识集合 伪科学是伪装成科学形式的非科学。它实为非科学,却要伪装成科学,起着破坏科学的恶劣作用。是一种社会现象,其内容不具有客观真理性。不可检验性和伪装是伪科学的基本特征 小结:

? 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标准:

证实 /证伪 / 范式/多元

? 伪科学(是否宣称自己为科学)

试题八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内涵及二者的关系。(默顿关于科学共同体行为规范的论述)

一科学精神的内涵

1科学精神

指由科学性质所决定并贯穿于科学活动之中的基本的精神气质和思维方式,是体现在科学知识中的思想或理念。(指一种非物质的东西,可将其概括为:科学共同体行为规范所体现的一种理想的精神气质。)

2当代科学精神的内涵的意义上可以说成是“实事求是”。

3默顿关于科学共同体行为规范(即科学的精神气质)的论述------《科学的规范结构》

? 19xx年由美国科学社会学家默顿于发表,是最早关于科学精神的理论研究和探索。 ? 以4条规范从不同侧面规定了科学共同体的行为方式,塑造了科学家的整体形象,

构成了科学的独特精神气质。

? 4者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始终围绕着实现科学的体制性目标这一中心线索展开

的。

? 其中普遍性是基础,其余3者从不同的侧面服务于保障科学的客观性。

普遍性

? 指对正在进入科学行列的假设的接受或排斥,不取决于该学说的倡导者的社会属性

或个人属性,强调科学真理不依赖于科学家的社会属性或个人属性,即科学是客观的、非个人的。是一种科学信念。

? 评价科学知识的标准是唯一的,是它与观察和早已被证实的知识相一致,而与发现

者的社会属性或个人属性无关(种族、肤色、国籍、贫富)。

? 科学共同体超越了国家集团,科学是国际性的,而在其理想中它是普遍的(属于全

人类的),科学研究向一切人开放,任何人都同样具有从事科学研究的机会。

共有性

? 任何科研成果都是社会协作的产物,是人类的共同财富,并且应该分配给全体社会

成员,发现者和发明者不应该据为私有。

? 任何成果都是研究者与前人或同时代的人进行协作交流的产物,具有继承性及积累

性,应奉行公开原则。

? 公布自己在科研领域的新发现和新成果,是科学工作者的道德原则。

? 公开交流可以促进科学事业的进步,保密、隐藏已发现的成果,只会造成科学的停

滞不前以及研究资源的极大浪费。

去/无私利性

? 反对欺骗、诡辩、夸夸其谈、滥用专家权威等等,主张发扬为人类造福的利他主义。 ? 无私利性是科学作为一类专门职业的基本的制度性要求。

? 要求科学家从事科学活动首先是追求科学真理,致力于拓展人类的知识,而不是谋

取物质利益,这样才能保证科学的真正价值,使科学的纯洁性不被功利主义思想所污染。

有条理的怀疑性

? 坚持用经验和逻辑的标准,审查和裁决一切假说和理论,而绝不盲从。

? 强调了科学永恒的批判精神,即科学家对于前人的理论不能不加分析地盲目信奉和

接受,而应用理性的怀疑的精神(有根据的怀疑)和科学的批判态度来进行评价。 ? 如医务工作者不能盲目地信从书本的理论和上级医师指示应有自己分析和思考。 ? 但是,不等同于怀疑一切。

二 人文精神的内涵

1“人文”的三个含义:理解人性、培育人性、人道主义

2人文精神的概念(五层含义)

? 科学层面的含义,即对知识、科学、真理的重视与求索;

? 道德层面的含义,即对道德行为、道德修养、道德信念和道德人格的看重与追寻; ? 价值原则层面的含义,指对自由、平等、正义等重大价值的渴望与呼唤;

? 人本主义层面的含义,指对人的关注、尊重和对人的主体性的祈盼与高扬;

? 终极关怀层面的含义,即对人生、信仰、幸福、生存意义和社会终极价值取向等问

题的反思。

也有学者坚持认为,人文精神的内涵就是西方的人文主义。

三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关系

? 二者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 科学精神能保证人文精神的真正实现——通过发展科学为人类造福;人文精神能保

证科学精神的正确指向——避免单纯的技术主义;二者的有机结合才能达到追求真理、讲究价值的完美统一。

? 现代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互交融的关系。

我们提倡的人文精神应该是具有现代科学意识的人文精神;我们提倡的科学精神应该是充满高度人文关怀的科学精神

试题九 医学人文精神失落的表现。

? 高新科技至上:自然是机器→动物是机器→人是机器→病人是需要修理和更换零件

的机器→见病不见人、医患关系淡化、过度医疗等。

? 金钱至上:医学与市场紧密结合、医学根本目的泛化和异化、医患关系物化;以盈

利为首选目标,过度检查、过度治疗,收取高额医疗费;药品、医疗器械、保健用品商与医院及医生联合形成利益集团;增设为富人服务的项目(特约门诊、特殊病房、优先检查、特殊饮食);提高单项诊治的收费价格;以高价诊治技术和药物取代适宜技术和药物;以收受红包换取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 医学教育的缺陷:生物医学的教育模式:单一的专业知识教育;医学人文教育的缺

失:课程设置、内容、教学方式等;医学生人格的培养:和谐发展的人;

试题十 现代重新审定的医学目的以及如何体现了在医学人文关怀方面有所加强

第一 现代重新审定的医学目的的要点

? 现代医疗技术与人文精神的融和,是现代医学的理想目标。

? 促进和维

持健康是对医学的更高要求。需要预防医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成为一个整体。 ? 这是对传统医学目的的保留,是医学存在的基本价

值。其现实意义是对伴随疾患而来的心理上的疾苦给予足够的理解和注意。

? 是对传统

医学目的的发展。人类消灭疾病的能力是有限的,许多疾病也是人类的生存方式及人类进化的产物。有些病无法达到治愈,可以带病延年;加强照料以提高生活质量。 ? 不死。生存年限要与生存质量结合。当死亡不可避免时给予临终关怀,促使安详死亡。

第二 如何体现了在医学人文关怀方面有所加强

? 从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 从单纯重视治疗和护理发展为对健康人的预防保健,不仅是帮助病人恢复健

康,而且包括促使健康人更加健康。

? 从单纯的重视病人的疾病的治疗和护理,发展为全面重视病人的生物、心理、

社会方面对人的健康的影响。医学服务的对象——首先是人,生病的人;(有

错综复杂的情感和思想的人、多角色),而不仅仅是生物学上的概念。

? 从个人发展到家庭和集体场所,如学校、社区、工厂等,不只把人看成一个各

种器官组成的有机体而仅考察机体各系统之间的调整关系;注重对象的整体性

——病与病人,生物学的病人与社会、心理学的病人,病人与社会,病人与整

个生物圈,病人从入院到出院,都是一个连贯的整体,重视机体的生理、心理、活动状态与周围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的适应性。

? 重视生命的全过程,不仅仅是某一个阶段:无论是从新生儿、婴儿、儿童、青

少年、中年、至老年各个阶段的预防、保健、护理,包括临终关怀在诊疗和护

理的全过程中,除患病者需要恢复健康外,还包括如何垂危病人减少痛苦,以

及平静地离开人世。

? 医生对患者耐心治疗;病人的知情权、选择权、参与权、消费权等开始得到重

视; “周到的服务”和“优美的环境”;政府的社会医疗保障措施;媒体对医患

群体权益的关注;公众积极参与医学高新技术带来的问题讨论和价值评估、卫

生事业与制度的建设。

试题十一 影响科技发展的社会因素

1社会需求:社会需求愈强烈,对科技发展的牵引作用愈大。社会需求来自各个方面:经济、国家安全、国际竞争、人口健康、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开发、生态环境的保护等。 2经济支持:科研的各环节都需要资金支持,如购置实验仪器、文献资料、电子资源、引进和培养优秀科学人才等。

3政治氛围和文化环境:鼓励不同学术观点的自由讨论;学术争论绝不能以政治、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威去裁判;要形成尊重科学、尊重人才的良好社会风尚和舆论环境;要制定合理的科技政策和评价标准;要培育创新文化。

4 教育的普及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要通过教育和科普等渠道,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大力培养各类科技人才,为科技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试题十二 .科学共同体、无形学院、科学分层、奖励机制、马太效应、科学发现优先权

? 第一、科学共同体(scientific community):1942年由英国哲学家波兰尼提出。借助社会

学概念,把全社会从事科学研究的科学家作为一个社会群体,这个社会群体有它不同于其他社会群体的信念、价值和规范。抽象的“社区”,与个体没有直接的利益关系,也不具备对个体的直接约束力 具有不可替代性 科学共同体的功能:形成持续的科学研究能力,为科学家提供更多的学术交流机会,对科学成果进行同行评议

第二 无形学院(invisible college) 是科学活动中自发形成的、非正式的科学团体。

其特点是组织不确定,没有正式的章程、活动场所和分工,社会结构自由分散。

信息网,主要表现为学者间经常的会议电话、信函以及电子邮件等方面的联系

合作网,主要指学者间的研究合作、稿件交流、相互发表评论如书评,以及众多其他正式或非正式的合作

第三 科学共同体的社会分层

分层主要是依据其成员得到“社会承认”的多少进行的。

社会承认”主要表现在“学术职位承认” 和“学术声望承认”,其中后者更为重要。

那么,如何衡量学者在科学共同体中的“学术声望”呢?

分层的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

增加科学共同体的社会影响力;研究方向明确,协调和巩固科学共同体;学科成熟的标志之一;带动相关学科发展;消极意义对于权威科学家而言对于科学新人和新观点而言 第三 科学共同体运行的动力机制 ——科学奖励和马太效应

马太效应,是指好的愈好,坏的愈坏,多的愈多,少的愈少的一种现象

科学奖励的形式----荣誉奖励和物质奖励)

科学奖励的依据——对科学成果的评价:独创性和效益型

本质——科学共同体运行的重要动力之一,加速分层。

奖励的最经典、最主要形式——科学发现优先权的确立(荣誉奖励)

第四 如何理解科学发现优先权之争

? 不应仅仅理解为科学家个人的虚荣心和道德品质问题。

? 它是科学共同体行为规范的必然产物

1、增进知识是科学家的任务,增进知识只有通过或大或小的独创性发现来实现。

2、科学发现一旦公布,就不再是科学家的私有财产。科学家对他的发现的惟一要求仅在于同行的认可。

3、当科学体制卓有成效时,承认和尊敬就会给那些出色完成任务的人。

4、独创性有时还与民族自信心、自豪感联系在一起

试题十三 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及其评价

一、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

? 推动人类物质文明的发展

? 推动人类精神文明的进步

? 推动社会政治文明的发展

1、物质文明方面

? 改变了生产方式和产业结构(知识密集型),实现了现代经济增长方

式由粗放式向集约式的转变 。

? 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与消费习惯,改善了生活质量,提高了人们的

健康水平和生命质量,促进了现代社会的民主化、法制化。

? 同时,大大加剧了物质需求的高增长(高消耗)和高消费(高浪费)

? 如何评估科技的“物化”效用成为社会问题

2、精神文明方面

? 提高了人类的认识能力,强化了人的理性能力;

? 推动了教育的普及和现代化;

? 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

? 促进了道德的完善与进步

? 同时,助长了“工具理性”的思维与行为,有意无意地抑制了对于所作

所为的价值思考。

? 科技与伦理道德的问题发人深省

? 如有遗传缺陷的胎儿出生的问题、克隆问题、网络虚拟世界中的

个人隐私与合法权益等问题

3、政治文明方面

? 科技进步总是与民主政治的发展相伴而生:

? 科学和哲学的结合,导致了唯物主义、启蒙时代和法国的政治革

命;

? 科学和实践的结合,导致了英国的社会革命;

? 我国的新文化运动是以科学和民主为旗帜,推动着中国政治从传

统向现代的转型。

? 现代科技发展深刻影响着国际政治经济关系的格局和国家安全的格

局:

? 世界竞争新态势是以科技为基础、以经济为核心、以政治军事外

交为手段的综合国力的较量;国家安全概念也不仅仅是疆土的安全,

更重要的是经济安全、生物安全、粮食安全、能源安全、网络安全

等。

4、环境生态方面

? 科技大规模地改造自然,相当彻底地改变了自然的本义,人们生存与

发展所依赖的环境到处打上了人为的印记;

? 同时,自然界成人类行为的资源库和垃圾场,科技加速了对环境的“透

支”利用,其累积后果是非常严重的。

? 环境科技的滞后,深刻反映了人文维度的缺失

二 马克思主义科技价值观”

? 基本观点:

? 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

层建筑的矛盾,科技只有通过社会基本矛盾才能发挥它的社会作用。

克服了历史唯心主义倾向

? 科技作为一般生产力发挥作用时,必然受到生产关系的作用和制约;

? 科技作为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发挥作用时,必然受到经济基础和上

层建筑的作用和制约。

? 科技不可能决定社会的一切。

具体阐述:

? 科技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革命力量。马克思主义不仅肯定科技的巨大社会作

用,而且对其带来的社会后果,在总体上持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

? 科技作为知识性的存在,本身是中性的,但科技的应用像一把双刃剑,它的

社会后果往往具有利弊两重性。

? 辩证的看待科技的负面效应。

? 科技的负面效应可能是科技自身发展的局限性表现,也可能是由于人类实践的局限性造成的。

因此,仅仅依靠科技自身的发展来缩小、限制和消除消极后果是不够的;还需要进行社会改革,依靠社会进步,使人、自然和社会协调发展,使科学、技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才能最大限度减弱和避免科技在实际应用中的消极后果。

第三部分----科学技术方法论

试题十四 科学技术方法论的研究对象、体系结构

(一)科学研究方法的层次和分类

⒈层次

? 门科学的特殊研究方法三个层次

哲学方法是认识客观世界最高层次的方法,它的概括性最高,是普遍使用的原则,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研究提供指导思想

一般科学研究方法是自然科学各部门普遍适用的方法。它包括观察方法、实验方法、逻辑和非逻辑思维方法、数学方法和系统科学方法等等。

? 它是各门科学特殊研究方法的概括和总结,同时又受哲学方法的指导。

各门科学的特殊研究方法是指只在某门学科范围内适用的方法。

? 物理学中运用高能加速器研究基本粒子运动的实验方法;

? 天文学中运用射电望远镜观测天体的方法;

? 地质学中运用古生物化石测定地质的相对年代的方法;

⒉分类

? 根据科学认识过程中存在着感性认识阶段和理性认识阶段,而相应地将科学方法划

分为:科学认识的感性方法、科学认识的理性方法、科学认识的综合方法。

(二)科学技术方法论的体系结构

学方法论的体系结构,同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辩证过程相一致,遵循科学研究的逻辑程序,揭示各种方法的相关性,形成一个关于科学研究一般方法的有机整体。

科学技术方法论的体系结构 (与科学研究的程序一致)

1.准备阶段:科研选题方法

2.观察试验阶段:观察和实验方法

3.思维加工阶段:思维加工方法、科学假说方法

4.实践检验阶段:假说上升为理论

5.建立科学理论体系阶段:公理化方法、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

⒈科研选题方法

科学研究准备阶段的方法,主要阐述科学问题的来源和提出的途径,以及选题应遵循的基本原则、科研课题的论证和设计。

⒉观察和实验方法

(获取科学事实的方法)

科学研究的感性阶段的方法。主要阐述科学事实的地位和作用;搜集科学事实的方法;科学观察的原则;科学实验的特点、类型、作用等。

⒊思维加工的方法

科学研究中的理性阶段的方法,即整理加工科学事实的方法,主要阐述逻辑和非逻辑思维方法,以及系统方法、数学方法、创造性思维方法、假说方法等等。

试题十五 .科研选题的意义、正确进行科研选题应遵循的基

本原则

第一 科研选题的意义

? 包括确定研究方向——决定研究人员在较长时间内,科学研究的主攻方向;以及选

择研究的课题——是在这个大方向下,选定的突破口,明确具体的课题任务。

? 是科研的战略起点,规定着科研的主攻方向和目标。

? 课题的形成和选择,无论是作为外部的经济要求,抑或作为科学本身的要求,都是

研究工作中最复杂的一个阶段。

? 一般说来,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困难。所以评价和选择课题,便成了研究战略的

起点。有创见的科研课题的提出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 论文题目通常是课题完成以后,以整个科研成果或者其中的一部分作为论文的题

目。一个科研课题可以写成一篇论文,也可以写成几篇论文。论文题目的内涵与外

延均不能超过科研课题本身的内涵和外延。

(培根:跛足而不迷路,能胜过虽健步如飞但误入歧途的人。

爱因斯坦: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

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

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杨振宁和李政道博士在19xx年提出了“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并被誉为“中

国居里夫人”的吴健雄博士率先用实验证明,而前二者荣获了19xx年的诺

贝尔物理学奖。)

第二 正确进行科研选题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需要性原则:所选出来的课题必须符合社会的需要和科学技术自身发展的需要。能迅速的应用于实践,指导生产实践;或有科研上的领先和突破,站在本学科发展的世界前沿。

科学技术自身发展的需要:基础性研究理论内部的逻辑矛盾需要经过演绎推理才能揭露出来,结果在演绎推理证明两个互相矛盾的命题的等价性或是从该理论中推出它不能成立的结论。这种理论内部的矛盾在数学中称为“悖论”(如无穷小悖论、康托尔悖论、罗素悖论等)在物理学、天文学等学科中称作“佯谬”(自由落体佯谬、双生子佯谬等)。

由科学技术自身发展的需要而提出的课题,按其成果的价值可分为三类:

? 许多理论性研究成果将能应用于生产实践;

? 有些虽不能直接接应用于生产但能指导以后的科学研究;

? 有些虽一时看不出应用前景,但对认识自然现象和自然规律,对提高

和丰富人们的科学文化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

科学性原则:选择课题要有一定的理论根据和事实根据。要与已有的科学理论、科学规律及定律相一致,把课题置于当时的科学技术背景之下。要以客观事实和科学理论为依据,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凭空捏造和主观臆断是万万不可的。(牛顿晚年沉迷于求证上帝存在;“永动机”)

创新性原则:创造性是科研选题的灵魂,科研选题的创造性就是具有先进性,起点要高,要能站在本领域的前沿,要有独创性和新颖性。要求人们所选择的课题必须有创造性和新颖性。作为理论研究的课题,就必须在一定程度上提出新见解,作出新发现,得出新结论;作为应用研究的课题,就必须有所发明和创造

按照创造性原则,所选出来的课题一般有如下几种情况:

? 所选的课题是前人或他人未研究过的,以填补某一领域的空白。

? 前人或他人已提出来,但未取得研究成果或未取得同行、专家或学术界认可的。 ? 前人或他人虽作过研究,并提出了一些观点或技术上的革新,但根据自己所提

出的问题,所做的新的实验依据,对前人的研究有所发展或补充的,或者

有所否定或修正的。

? 国外已有人研究,但尚未结合我国实际,进行创造性研究, 以此来填补我国某领

域的空白。

? 把其它领域的理论成果或技术成果引入本研究领域,以进行移植或借鉴的。 ? 发明技术原理, 进行新的技术创造或革新。

可行性原则:即所选择的课题应与自己的主客观条件相适应。科学研究受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选题必须考虑种种主客观条件,包括科学原理上的可行性,技术设计上的可行性,经济、社会环境上的可行性等,使之经过努力可以完成。科学问题是客观的,但是研究科学的是有主观意识的人,而且是生存生活在特定环境(历史和地理)的人,所以一切科学工作和作出的成果都受做研究的人以及他所处的环境的影响。

主观条件:正确评价研究者的知识结构和水平(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外语水平,对相关学科的了解程度);研究能力(观测、实验、调查、设计能力等);思维能力(文字加工、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提炼观点、的能力等)及个人素质;科研管理能力,技术力量、各类人才的整体结构。

客观条件:研究手段(仪器、设备)、实验对象(即:医学上一般指动物供应、临床病人或尸体、器官等);实验材料(药品、化学试剂等辅助性实验材料)、临床资料、情报文献、经费支持、研究时间和地点、协作条件导师特长及相关学科的发展程度等。

主客观条件相结合,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经济效益原则:

? 选择课题时必须考虑仅有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的合理运用;

? 把研究成果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与学术价值作为一个重要因素来

考虑,

? 以尽可能少的投入来研究出更大的科研成果。

? 树立总体观念、全面考虑、综合考察,按经济规律办事,花钱少,成果大。

所选课题研究成功后可能带来的经济效益应对此做必要的预测

试题十六 .类比方法

第一 类比的定义 是一种逻辑推理方法,在科学研究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的跳跃性、创造性和或然性使其在医学研究中可以激发人们的想象力,帮助人们提出科学假说和建立合适的实验模型。

第二.类比法在医学科研中的作用

1类比可以激发人们的想象力,打破传统思想的束缚,明确新的方向。 类比推理的前提大多是为结论提供线索,但并未严格地规定或限制它的指向。它往往能把人的认识从一个领域引申进另一个新的领域,其应用具有极大的灵活性。中医与西医是两门差异明显的科学,在对疾病的病因、机制以及治疗方法上完全不一样。但在对肾移植后排异反应治疗的临床研究中却通过将之与中医的安胎法进行类比推理,发现了肾排异反应治疗的新方法。其逻辑格式表示为:

2类比方法是提出科学假说的重要途径。在科学假说的提出中类比方法占有特殊地位。假说是科学理论发展的形式,假说是在旧的理论不能解释新的事实的时候提出来的,而它往往又以有限数量的事实为基础,此时科学家就迫切需要一个新的理论出发点。而类比法在科学假说产生、发展和验证等阶段都能发挥突出作用。科学家们把新生事物同已知事物类比,从中得到启发和解决问题的线索,提出一个新的理论出发点,并由此演绎出一套理论作为假说,留待实践作验证。因此,可以说类比法是提供科学假说的重要工具。

3在临床上对疾病诊断、治疗假说的提出有一定的指导作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需要运用经验类比和科学类比的联合运用。经验类比是源于经验的类比,是建立在简单的经验知识基础上的类比。科学类比是建立在科学分析基础上的类比。其结论要比经验类比可靠得多。[6]例如:钱潮等发现用阿托品抢救中毒性痢疾,就与类比法有关。1956一19xx年南方用锑剂治疗血吸虫病时,锑中毒患者出现支气管痉挛时,用阿托品能以解除。而中毒性痢疾出现呼吸循环衰竭时,其支气管痉挛现象与锑中毒相似,于是类而比之,亦采用阿托品抢救,结果大大降低了病死率。在此基础上,有人还提出了应激性血管痉挛导致微循环障碍而出现休克时,亦可用阿托品类解痉药治疗。

4类比方法是医学研究中模拟实验的逻辑基础。模拟实验是在客观条件限制又不能直接进行试验的情况下所采取的间接试验方法。在医学研究中常常采用动物模型代替病人接受一些不便在人体进行的实验,就与类比法相关一一人与动物在生理病理上可有某些相同或相似之处,故可由模型实验的结果,来推论原塑的结果。例如,一种新药物在临床应用之前,总是先在动物身上进行试验,先从动物身上考察新药物的效应,以此来类推人体对新药物可能引起的反应。

总之,类比法对医学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在科学技术和实验手段发达的今天,正确而有效地应用类比法以获得新的思路与研究途径,仍然是科研成功的重要因素

试题十七.科学假说方法:特征:科学性(理论根据、事实根据、一定的逻辑证明)、猜测性(逻辑的、非逻辑的)、变动性(推翻、证实、修正)、作用(通向科学理论的必经之路,推动作用)

科学假说以其科学性、假定性、易变性和多样性的特点在人类科学的发展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是科学理论形成的重要途径,它有利于学术繁荣并启发着人们的创造性思维。它在化学研究的发展中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试题十八 机遇的特征和根源

【机遇特点及分类】机遇的最大特点就是意外性。

机遇的具体表现形式虽然千差万别,但都毫不例外地具有意外性。并根据意外程度的不同,可以把机遇分为完全意外的机遇和部分意外的机遇良种类型。

完全意外的机遇是指在观察、实践过程中发现了与预定目的完全不同的现象。如观察、试验的目的是为了发现某种现象A,但却意外的发现了另一种完全不同的现象B。

部分意外的机遇是指试验观测的结果虽然是意料之中的,但发现这种现象的方式或场合却是意外的

【机遇产生的根源有哪些?】

1,任何机遇的出现都有其客观和主观认识上的根源。

机遇产生的客观依据在于自然界本身就是偶然性和必然性的辨证统一。偶然性以必然性为根据,必然性通过偶然性为自己开辟道路。当偶然性出现时,如果能捕捉住它,并进一步揭示其背后的必然性,就一定能得到科学发现或获得技术发明的成功。

2机遇产生还有其认识论的根源。

实验和观察虽然是人们在一定的思想理论指导下金星的,因而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计划性,但思想、理论、目的和计划等等却是主观的东西。在人的认识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如此。因此,在观察和实验中,意外性的事件总是大量存在的,这是正常的现象。只要主观和客观的矛盾存在,就难免会有这样或那样的意外事件出现,这是符合认识规律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