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知识点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复习

一、文学常识

1.《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它以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共20篇,世人称“半部《论语》治天下”

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2.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政治上主张“仁政”,“以德服人”,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被联合国称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

二、生字注音

论(lún)语 不亦说(yu?)乎 愠(yùn) 三省(xǐng)传(chuán)不习乎 逾(yú)矩(jǔ) 罔(w?ng ) 殆(dài) 哉(zāi) 箪(dān) 陋巷(xiàng) 堪(kān) 肱(gōng) 笃(dǔ)志 陬邑(zōu yì)

三、重点字词解释及翻译

第一章

原文:子曰:“学 ∕ 而 时习之,不 亦 ∕说 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 亦 ∕乐 乎?人不知∕而不 愠,不亦∕君 子 乎 ? ”

1.字词解释:时:按时 说:通“悦”,愉快 朋:志同道合的人

愠:生气,发怒 君 子 :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2. 译文: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温习它,不也是很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

(到这里)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3. 课文探究:第1句:讲学习方法 第2句:讲学习的乐趣 第3句:讲个人修养

第二章

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1.字词解释:日:每天 三省:多次反省 。 省;自我检查、反省。 三:泛指多 忠:尽心竭力 信:真诚,诚实 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2.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

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

3.课文探究:本章强调治学的人重视道德修养

第三章

原文:子曰:“吾十有五∕ 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 惑,五十∕而知 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字词解释:有:通:“又”,用于零数和整数之间 立:独立做事情 惑:迷惑、疑惑

逾:越过、超过 矩:规范、规范

2.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的时候立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够独立做事,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为外物所迷惑;五十岁的时候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时能听得进不同意见;七十岁时能随心所欲,却不会逾越法度规矩。”

3.课文探究:本章是孔子自述他学习和提高修养的过程。

第四章

原文:子曰:“温故∕而知新,可∕ 以为师矣.”

1.字词解释: 故:旧的知识 知新:新的理解与体会 可以:可以凭借。 以:凭借 为:做,成为

2.译文: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从而得到新的体会与理解,可以凭借这成为老师。”

3.课文探究:本章谈学习方法。(强调“温故”,还要能“知新”,新旧知识相融合)

第五章

原文: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字词解释:而:表转折,却。 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殆:疑惑

2.译文: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茫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有疑惑。”

3.课文探究:本章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强调学思相结合。

第六章

原文:子曰:“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 乐。贤哉,回也!”

1.字词解释:贤:贤德、高尚 箪:盛饭用的圆形竹器 堪:能忍受 乐:乐趣

2.译文: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清苦,颜回却不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3.课文探究:本章赞扬了颜回乐于学习、安贫乐道的品质。(学习态度)

第七章

原文:子曰:“知之者∕不如 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1.字词解释:之:代词,指学问和事业 好:喜欢、爱好 乐:以……为乐趣

2.译文: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3.课文探究:本章阐述了学习态度:以学习为快乐

第八章

原文: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 ∕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1.字词解释:饭:吃饭 名词作动词 水:冷水 肱:胳膊 于:对于

2.译文: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3.课文探究:本章讲人的道德修养,提倡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精神品质

第九章

原文: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 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字词解释: 焉 :于此,在其中 择:选择 善者:好的方面,优点 从:跟从、学习

2.译文: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作我的老师的人。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看到他们的缺(如果发现自己也有),就要改正。”

3.课文探究:本章讲学习态度:向一切人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类似的毛病。

第十章

原文: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字词解释:川:河、河流 逝:流逝 斯:这 舍:舍弃

2.译文: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就像这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呀!

3.课文探究:本章讲时光易逝,应珍惜时间。

十一章

原文: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字词解释:三军:军队的通称 匹夫:普通人,男子汉。 夺;改变

2.译文: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但一个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3. 课文探究:本章讲一个人应当坚定信念、矢志不渝。每一个人都应该有志向。

十二章

原文:子夏曰:“博学 ∕而 笃志,切问∕ 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1.字词解释:博:广泛 笃:忠实、坚守 切 :恳切 仁:仁德

2.译文:子夏说:“广泛地学习并坚守自己的志向,遇不明事能恳切地向别人提问并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3.课文探究:本章讲坚定信念、广泛学习。理论联系实际。(多学、多思、多问)

四、字词积累

(一)通假字

1.不亦说乎 说:通悦,愉快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有:通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二)古今异义词语

1. 三省吾身(三,古义:泛指多 今义:表示确数)

2饮水(水,古义:冷水 今义:指所有的水)

3.可以为师矣(可以,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表示可能或能够)

(三)词类活用

1.学而时习之 时:名词作状语,按时 2.吾日三省吾身 日:名词作状语,每日

3.温故而知新 故、新:形容词作名词,旧的知识、新的理解与体会

4.传不习乎 传:动词作名词,传授的知识 5.饭疏食饮水 饭:名词作动词,吃饭

6.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四)一词多义

1. 可以为师矣 当、做、 2.志 志于学 立志

为人谋而不忠乎 替 博学笃志/不可夺志 志向

3. 表转折 不亦乐乎 快乐

温故而知新 表顺承 4 乐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以??为乐趣

博学而笃志 表并列 乐亦在其中矣 乐趣

三十而立 表修饰 回也不改其乐 乐趣

5.之:书中自己总结

(五)特殊句式

1.省略句:可以为师矣。“以”后面省略代词“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句首省略动词“择”

2.判断句: 贤哉,回也!

(六)成语归类

1.不亦乐乎 2.温故知新 3.择善而从 4.三人行,必有我师5.博学笃志 6.三十而立

五、按要求默写

1.阐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2.求学应该谦虚,向一切人学习的句子: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新旧知识相结合的句子是:

4.当别人不了解自己、误解自己时,孔子提出不要焦虑:

5.孔子赞叹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句子是: 回也不改其乐。

6.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是: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7.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

8.AAPP会议在重庆召开,山城百姓喜迎各国嘉宾,《论语》中有一句话可以表达这种喜悦;

9强调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性的一句话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10.11.珍惜时间的句子是: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2.与“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不舍昼夜。

13.六、孔子名言锦句

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4.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5.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6.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7.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8.子曰:“父母在,不远遊,遊必有方。”

9.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10.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11.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12.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13.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14.小不忍,则乱大谋。

15.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第二篇:《论语》十则·知识点

《〈论语〉十则》知识点归纳复习

1、通假字:

⑴不亦说(yu?)乎(“说”同“悦”,愉快。)

⑵诲女(rǔ)知之乎(“女”同“汝”,你。)

⑶是知 (zhì)也。(“知”同“智”,聪明。)

2、词类活用:

⑴学而时习之(时,时间名词用作状语,按一定的时间。)

⑵温故而知新(故,容词用作名词,学过的知识。)(新,形容词用作名词,新的体会,新的发现。)

⑶见贤思焉(贤,形容词用作名词,贤人,有道德、有才能的人。)

3、古今异义:

⑴可以为师矣(可以,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示允许或能够。)

⑵是知也(是,古义:这,这个,这样。今义:表示肯定判断的动词。)

⑶死而后已(已,古义:停止。今义:已经。)

⑷三人行(三,古义:表示多。义:三,表示确数。)

4、一词多义:

⑴“而”的用法有:A表并列、B表折、C表承接,请解释下列句子中“而”的意思:(6分)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表承接)

②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表转折 )

③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表并列)

④温故而知新(表承接)

⑤学而不思则罔(表转折)

⑥择其善者而从之(表承接)

⑦其不善者而改之(表承接)

⑵知:

①了解(人知而不愠)

②领悟(温故而知新)

③明白、知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④同“智”,聪明。(是知 (zhì)也。)

⑶为

①为人谋而不忠乎(替)

②知之为知之 (就是)

③仁以为己任 (作为)

⑷之

①学而时习之(它,指已学过的知识)

②然后知松柏之 后凋也.(主谓之间,无意义)

③见藐小之物 (的 )

⑸故

①温故而知新 (已学过的知识)

②故时物外之趣(所以,因此)

⑹以

①可以为师矣(凭借)

1

②仁以为己任(把 )

⑺其

①徐喷以烟(用)

②其恕乎(大概,也许)

③择其善者而从之 (他的)

5、成语:

⑴不亦乐乎:不也快乐吗?现用来表示达到了很厉害的程度。

⑵温故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可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也指重温历史经验,更好地认识现在。

⑶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指要老老实实,不要懂装懂。

⑷见贤思齐:看见贤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和他看齐。

⑸三人行,必有我师: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表示要善于向别人学习。 ⑹择善而从:选择好的向他学习,也指采纳并实行正确意见。

⑺任重道远:担子沉重,路途遥远。比喻责任重大,需要长期奋斗。

⑻死而后已:了以后才停止。形容为事业奋斗到底的决心。

⑼岁寒松柏:严冬之时,才知道松柏耐寒不凋谢。比喻在艰苦的逆境中才能看出人的高贵品格。

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要的,不要施加于别人。

6、字音:

论(lún)语 不亦说(yu?)乎 愠(yùn ) 省(xǐng)

传(chuán )不习乎 曾(zēng )子 罔(wǎng) 殆( dài ) 诲(huì) 女( rǔ )知之乎 是知(zhì)也 自省(xǐng )

弘(hóng)毅( yì ) 凋(diāo) 己(jǐ)所不欲,勿(wù)施于人 死而后已(yǐ ) 焉(yān) 哉( zāi ) 为 (w?i)矣

7、给下列加点字解释。

8、特殊句式:

⑴判断句: 知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⑵、省略句:

①可以(之)为师矣。

②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⑶、固定句式:

不亦说乎?(不亦乐乎:不也是高兴的事吗?)

9、课文内容分析

1学习方法: ①学而时习之。②温故而知新。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殆。

2学习态度: ①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③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思想品德修养:

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②吾日三省吾身。 ③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④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⑤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⑥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⑦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⑧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0、文学常识填空:

①《论》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孔子,春秋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2

②“四书”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③“五经”是《诗》《书》《礼》《易》《春秋》。

④请写出五句课外的孔子的言语。

a.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b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c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d. 默而识之,而不厌,诲人不倦。e.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11、按要求用课文中的原句默写填空。

⑴唐太宗李世民的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改之。

⑵孔子曾说过:“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资:这里有借鉴的意思)。”用课文中的话说就是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⑶与“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意思相近的句是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⑷《论语》中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⑸全国中学生夏令营大连场开营仪式上,主持人说:“孔子说过:‘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面对着远道而来的朋友,我们感到由衷的高兴,欢迎大家来到美丽的大连。”

⑹孔子认为怎样才能做到明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⑺孔子认为对待先进和落后的态度应该是:见贤思齐焉,不贤而内自省也。

⑻《<论语>十则》中孔子心目中君子的标准是:人不知而不愠,

⑼赞美松柏坚强品格的句子是:岁寒,然后知松柏后凋也。

⑽ 揭示儒家所倡导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的句子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2、简答题

⑴、宋开国丞相赵普曾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有什么目的?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精通《论语》就可以治理天下。这句话道出了《论语》在修身、治国方面的作用。(意思相近即可)

⑵、《论语》十则告我们什么?

学习必须要有正确的方法和态度 。

⑶、第一则讲了哪三个方面的内容?

学习方法;学习的乐趣;为人的态度即个人修养(学习的愉快,友谊的珍贵,个人的修养)。

⑷、“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你是怎样理解孔子所说的“学”与“习”之间的关系? 答:孔子将“学习”与“复习”即“学”与“习”两个密切结合起来,在“学(学习)”中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在“习(复习)”中巩固和加深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⑸、曾子经常反思的一些事是什么?(5分)

答:替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 ⑹、“温故”“知新”是不是两件并列的事?该如何理解?

答:并非并列的两件事,关键在于要“知新”,这就需要独立思考了。

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阐述了习和思考的哪种阿关系? 答:阐述了学习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

⑻“知之为知之,知为不知,是知也。”这一则的目的是什么?

答:这一则是为了告诫弟子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

⑼.从第六、七则中,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答:在生活中,作为个人,要善于学习,善于反省,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短处。

⑽、“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是借松柏之后凋比喻什么社会现象?

3

君子的风度和才能只在大难的时候才能体现出来。意思相近即可

⑾、孔子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句话示了松柏怎样的品质?你从中获得怎样的启示?

答:高洁傲岸、不畏严寒。获得的启示是:君子的风度和才能只有经历考验后才能体现出来。

⑿、“士不可以不弘毅”的原因是任重而道远。(用原文句子填写)

⒀、第八则中“重”和“远”别表现在哪些地方?

“重”表现在“仁以为己任”上;“远”表现在“死而后已”上。

⒁、下列句子中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D )

A、又要编杂志,又要跑发行,老李整天忙得亦乐乎。

B、王明的几次考试成绩都不理想,老师指出他基础不牢固,教导他学习应该常温知新。

C、骄傲自满是求知的大敌,学而不厌才是学习的正确态度。

D、武斌同学学习成绩一直遥遥领先,这归功于他经常向老师和同学请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勤奋好学。

4

《〈论语〉十则》知识点归纳复习

1、指出下列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⑴不亦说乎

⑵诲女知之乎

⑶是知也。

2、解释下列句子中横线的词:

3、古今异义:

⑴可以为师矣 ⑵是知也 ⑶死而后已 ⑷三人行

4、一词多义:

⑴“而”的用法有:A表并列、B表折、C表承接,请解释下列句子中“而”的意思:(6分)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②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③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④温故而知新

⑤学而不思则罔

⑥择其善者而从之

⑦其不善者而改之

⑵知: ①人知而不愠 ②温故而知新 ③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④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 (zhì)也。

⑶为 ①为人谋而不忠乎 ②知之为知之 ③仁以为己任

⑷之 ①学而时习之 ②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③见藐小之物

⑸故

①温故而知新

②故时物外之趣

⑹以

①可以为师矣

②仁以为己任

⑺其

5

①徐喷以烟

②其恕乎

③择其善者而从之

5、解释下列成语:

⑴不亦乐乎:

⑵温故知新:

⑶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⑷见贤思齐:

⑸三人行,必有我师:

⑹择善而从:

⑺任重道远:

⑻死而后已:

⑼岁寒松柏:

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6、字音:

论(lún)语 不亦说(yu?)乎 愠(yùn ) 省(xǐng) 传(chuán )不习乎 曾(zēng )子 罔(wǎng) 殆( dài ) 诲(huì) 女( rǔ )知之乎 是知(zhì)也 自省(xǐng ) 弘(hóng)毅( yì ) 凋(diāo) 己(jǐ)所不欲,勿(wù)施于人 死而后已(yǐ ) 焉(yān) 哉( zāi ) 为 (w?i)矣

7、给下列加点字解释。

8、特殊句式:

⑴判断句: 知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⑵、省略句:

①可以(之)为师矣。

②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⑶、固定句式:

不亦说乎?(不亦乐乎:不也是高兴的事吗?)

9、课文内容分析

⑴、学习方法:

⑵、学习态度:

⑶、思想品德修养:

10、文学常识填空:

①《论》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孔子,春秋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②“四书”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③“五经”是《诗》《书》《礼》《易》《春秋》。

④请写出五句课外的孔子的言语。

6

11、按要求用课文中的原句默写填空。

⑴唐太宗李世民的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孔子曾说过:“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资:这里有借鉴的意思)。”用课文中的话说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与“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意思相近的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论语》中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⑸全国中学生夏令营大连场开营仪式上,主持人说:“孔子说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面对着远道而来的朋友,我们感到由衷的高兴,欢迎大家来到美丽的大连。”

⑹孔子认为怎样才能做到明智?________________。

⑺孔子认为对待先进和落后的态度应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⑻《<论语>十则》中孔子心目中君子的标准是:____________。 ⑼赞美松柏坚强品格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⑽ 揭示儒家所倡导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的句子是:_________。

12、简答题

⑴、宋开国丞相赵普曾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有什么目的?

⑵、《论语》十则告我们什么?

⑶、第一则讲了哪三个方面的内容?

⑷、“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你是怎样理解孔子所说的“学”与“习”之间的关系?

⑸、曾子经常反思的一些事是什么?(5分)

⑹、“温故”“知新”是不是两件并列的事?该如何理解?

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阐述了习和思考的哪种阿关系?

⑻“知之为知之,知为不知,是知也。”这一则是为了告诫弟子

⑼.从第六、七则中,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7

⑽、“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是借松柏之后凋比喻什么社会现象?

⑾、孔子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句话示了松柏怎样的品质?你从中获得怎样的启示?

⑿、“士不可以不弘毅”的原因是___________(用原文句子填写) ⒀、第八则中“重”和“远”别表现在哪些地方?

⒁、下列句子中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又要编杂志,又要跑发行,老李整天忙得亦乐乎。

B、王明的几次考试成绩都不理想,老师指出他基础不牢固,教导他学习应该常温知新。

C、骄傲自满是求知的大敌,学而不厌才是学习的正确态度。

D、武斌同学学习成绩一直遥遥领先,这归功于他经常向老师和同学请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勤奋好学。

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