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传》读书报告及听课感想

《李鸿章传》读书报告

摘要:

李鸿章早年落拓,后来从组建淮军,镇压太平天国发迹,小有名声,创办洋务运动使他的声望到达顶点,但在甲午海战中他苦心经营的海陆军全军覆没,他成为人们指责的中心,几乎体无完肤。梁启超深刻地分析了李鸿章在甲午海战中的种种失误,指出即使没有这些,李鸿章的失败也是必然的,因为世界的竞争是国民智力和创造力的竞争。那时日本各国已经开化,民众在世界眼光和参政热情上已经大大领先,而满清政府仍然禁锢民智民力,失败也就难免了。这是历史的必然。

关键词:李鸿章 太平天国 洋务运动 甲午战争 满清政府

无论近代还是现代,李鸿章都是个极富争议的人物。从上中学时开始接触李鸿章,“大汉奸,卖国贼李鸿章”等犹如在耳。到现在上了大学,历史老师为李鸿章做了一个全新的评价,并为我们推荐了梁启超先生——这位维新派领袖人物撰写的《李鸿章传》,读过之后,顿觉耳目一新。梁启超对李鸿章及洋务运动等一系列与之相关的事件从一个全新的视角进行了解读。才让我认识到,李鸿章是那个时代所造就的英雄,他的思想为那个时代所禁锢,他的脑子里全是些儒家礼义,因此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他那个所谓的大清王朝着想,而不是为整个中华民族,他思想落后甚至可以说是愚钝,但他的思想在那个年代又是比较先进的,因此他学习西方人,他搞洋务,但他最终还是失败了,因为他不知道“今日世界之竞争,不在国家而在国民”,他不知道西方各国能够消除派系,消除旧习气,通过新政而富强的,那种改革的动力都是来自下面而不是上面。

一 绪论

一部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中国人民的革命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抵抗侵略的抗争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打倒帝国主义以实现民族解放、打倒封建主义以实现人民富强的斗争史。读中国近代史,往往能让有良知的中国人民感到无比屈辱,特别是19xx年以后的晚清历史,帝国主义相继侵入,你争我斗,他们相继要求中国割地,赔款,订立不平等条约,瓜分中国,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晚清的重大事件,几乎无一不与李鸿章有关系,因此,要读懂李鸿章,就必须要对中国近代史有所了解,就必须以读中国近代史的态度来读李鸿章。

1

天下只有平庸之人不会挨骂,也不会得到赞誉。因此李鸿章注定不是一个平庸之人,而是一个非凡之人。那他到底是非常的奸雄还是非常的豪杰?但是他处的位置与层次,就不是普通庸人的眼光所能达到的,也不是普通庸人的嘴所能随口胡说的。作者批评李鸿章“不学无术”,未能利用其地位及影响力,推动历史潮流,叹息李鸿章“为时势所造之英雄,非造时势之英雄也”。他“敬李鸿章之才,惜李鸿章之识,悲李鸿章之遇”。

二 当时中国形势

凡是一个国家的当今社会现象,一定与这个国家此前的历史有联系,所以此前历史是当今社会现象出现的原因,而当今社会现象是历史发展的结果。因此要了解李鸿章,就要用准确的眼光,观察中国当时的社会形势。李鸿章所处的国家,是一个数千年的皇权专制国家,又恰好赶上这种政体的专制制度达到极点的时代;是满洲人统治的汉族国家,而且又赶上满汉杂居多年,汉人的权利开始逐渐恢复的时代。而当农民受不住压迫,洪秀全等发动金田起义,展开反清反压迫的正义战争时,清政府的八旗兵已经衰弱,朝廷不得不依靠汉人来镇压起义,但又不能真心信任汉人。

三 军事家李鸿章

纵观古往今来的大事,只有乱世才会出现英雄,太平盛世没有英雄。而中国数千年来的历史,是一部流血的历史;所谓的人才,都是杀人的人才。李鸿章正是靠着组建淮军,镇压继而平定太平天国,才受到晚清朝廷的重视,逐步成长为晚清著名权臣的。他卓越的军事才能在这种平定内乱,残杀同胞的战争中得以体现。

四 李鸿章的洋务时代

作者批评李鸿章“只懂得洋务,却不懂得国家事务,以为洋人办的事务就是洋务”,批评他“实在是一个不懂得国家事务的人,他不知道国家是什么东西,不知道国家和政府之间有什么关系,不知道政府和人民所拥有权力的范围,不知道大臣应当尽的责任。他对于西方国家富强的真正原因,完全没有认识,认为我们中国的风俗、传统、政治制度,没有一样不比外国优秀,比不上的只有枪、炮、船、铁路、机器,只要把这些都学来,洋务的事情就可以结束了”。后来甲午战争中北洋海军的全军覆没,中国的战败也恰恰证明了这一点。

五 外交家李鸿章

李鸿章在国外享有声誉是因为外交,李鸿章在中国被重责也是因为外交。他担任直隶总督,遇到天津教案,正被法国要挟,狼狈不堪的时候,却爆发了普法战争,各 2

帝国都忙于西欧的战争之中,这桩教案便消沉了,这不得不说是李鸿章的幸运。西方人评论说:李鸿章是有大手段的外交家。也有人评论说:李鸿章是个惯用狡狯小伎俩的外交家(外交手段的狡狯,并不代表外交家的品德恶劣,对于国家利益,外交家只能唯利是图)。实际上,李鸿章式的中国外交,无非承袭两千年前的纵横家故智,既昧于世界大势,又无长远坚定之立场,惟偏重于技巧末事,一味借力使力,徒以纵横捭阖为能事。因此,李鸿章是一个失败的外交家。李鸿章的外交手段,在中国是一流的,但是在世界上,就排在很后面了。但这也是在中国腐朽没落的大背景下产生的结果,因为弱国无外交。

六 总评

在书中,作者把李鸿章同古今中外要人霍光、诸葛亮、秦桧、曾国藩、张之洞、俾斯麦、伊藤博文等作了对比,并得出了结论:不学无术,不敢破格,这是他的短处;不避劳苦,不畏谤言,这是他的长处。李鸿章是一个通过旧制度走上官场的人,他的思想已经被旧体制所禁锢,虽然在洋务运动等方面表现出一些新思潮,但他那也是为了维护晚清王朝风雨飘摇的统治所做的努力,他不敢也从没有想过要改革国家体制,他不了解世界大势,因此他的最终失败是必然的。但是他绝对称得上是一个旧社会的忠臣,因此他死后,满族清政府给他谥号文忠。

听课感想

——我看辛亥革命

中华民族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特别是1840年以后,在中国的近现代史中,中华民族不断的遭受着帝国主义的侵略。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日益扩大。为了支付巨额赔款,腐朽的清政府加紧了对人民的剥削。中国人民为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所压迫,在这种严重压迫下,各阶层人民的斗争风起云涌,遍及全国。在这种局势下,资产阶级开始成为主要角色。他们也开始探索中国的革命道路。

一 革命之前

从根本上说,近代中国的革命是被外国侵略者和本国封建统治者逼迫出来的。在无法进行改良的情况下,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开始走革命道路。他们开始为革命进行各种宣传,号召人民奋起革命,推翻清政府这个“洋人的朝廷”。在与资产阶 3

级改良派进行论战的过程中,暴露出革命派思想理论方面的弱点。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他们所说的“国民”,主要是指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而不是广大的劳动群众。这些理论和认识的局限不可避免地影响了辛亥革命的进程和结局。这实际上为辛亥革命的失败埋下了伏笔。因为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革命一旦脱离群众就很难成功,就注定了失败。

二 革命之时

在一系列的准备之后,革命派们终于发动了武昌起义,点燃了革命的烈火,迫使清帝退位,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是在这时,他们又暴露出了其软弱性。当反动势力反扑时,他们不敢发动群众保卫已经夺得的政权。使得一些旧官僚和立宪派改头换面地维持着旧政权,造成革命的根基不牢固,革命内外都潜伏着深刻的危机。这又是他们不敢发动群众,不敢依靠群众的后果。

而后成立的南京临时政府也表现出了它的局限性。例如企图以承认不平等条约来换取列强承认中华民国,这进一步说明了他们根基不牢固。更重要的是,他们没有提出任何可以满足农民土地要求的政策和措施,反而以保护私有财产为借口维护封建土地制度以及官僚、地主所占有的土地和财产。这深刻说明资产阶级革命派维护的只是少数资产阶级的利益,这是他们脱离群众的根本原因,也正是这个原因,导致了他们的最终失败。

三 革命之后

武昌起义后,袁世凯以武力压迫革命派,在帝国主义和国内反动势力以及附从革命的旧官僚、立宪派的共同支持下,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实,并进行帝制复辟活动,对革命进行全面的反攻倒算。19xx年,孙中山在日本组织中华革命党,但由于提不出能够动员群众的革命纲领,严重脱离群众,因而参加的人数很少,社会影响不大。在段祺瑞掌握北洋政府并推行反动统治后,孙中山举起了“护法”的旗帜,但“护法”的口号在群众中缺少号召力。

辛亥革命之所以会失败,从主观方面来说,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资产阶级革命派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由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同封建势力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因而不敢依靠反封建的主力军农民群众。在清政府被推翻后,他们便把群众抛弃了。正因为中国民主革命的主力军农民没有被动员起来,这个革命的根基就显得相当单薄。辛亥革命的失败再次说明,中国革命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须依靠群众。中国共 产 党所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也正是利用了这一点,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4

 

第二篇:李鸿章传

李鸿章传

李鸿章传

李鸿章传

李鸿章传

李鸿章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