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梁启超《李鸿章传》 读书报告读后感

《李鸿章传》读书报告

书之开章,梁启超曰:“天下惟庸人无咎无誉。举天下之人恶之,斯可谓非常之奸雄矣乎。举天下人而誉之,斯可谓非常之豪杰矣乎。?故誉满天下,未必不为乡愿;诽谤天下,未必不为伟人。?” 针对时人对李鸿章的贬讽,梁启超用客观的事实,客观求实地定位李鸿章,评价李鸿章一生的历史功绩和历史地位。梁启超十分欣赏李鸿章的才识:“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对李鸿章所犯的错误和自身的不足,梁启超也尖锐地指出:“史家之论霍光,惜其不学无术。吾以为李鸿章所以不能为非常之英雄者,亦坐此四字而已。李鸿章不识国民之原理,不通世界之大势,不知政治之本道,当此十九世纪竞争进化之世,而惟弥缝补苴,偷一时之安,不务扩养国民实力、置其国于威德完盛之域,而仅摭拾泰西皮毛,汲流忘源,遂乃自足,更挟小智小术,欲与地球著名之大政治家相角,让其大者,而争其小者,非不尽瘁,庸有济乎?”

作者并没有将当时的许多责任归咎于李鸿章,而是从史学的角度来看待李鸿章。梁启超在文中客观地分析道:“凡人生于一社会之中,每为其社会数千年之思想习俗所困,而不能自拔。?然则其时其地所孕育之人物,止于如是,固不能为李鸿章一人咎也。”

…… …… 余下全文

篇二 :《李鸿章传》读书笔记

《李鸿章传》读书笔记

李鸿章是我们都熟知的近代著名历史人物,梁启超先生对他的评价应当最 公正。他的评述方式不同于中国传统的名人列传。

在正统教材中身背“软弱”“卖国贼”“刽子手”恶名的李鸿章,在西方却有“东方俾斯麦”的美誉——这种差异可能不仅仅是“屁股”的影响,更有东西方文化观念和政治需要的因素。而同样身为清末名士的梁启超,在其所著《李鸿章传》中,却也将李鸿章同古今中外要人霍光、诸葛亮、秦桧、曾国藩、张之洞、俾斯麦、伊藤博文等做了对比,并对李鸿章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综观李鸿章,得益于淮军失意于淮军。咸丰、同治间,受曾国藩之托,回乡建立有别于八旗而效仿湘军的淮军,作为李鸿章得意的淮军,在剿灭太平天国、捻军的军事行动中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也由此为李鸿章奠定了其飞黄腾达的官宦生涯。然而,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淮军在朝鲜的失败,在东北的望风披靡,以及所倾力打造的北洋水师(其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亦属淮系)在黄海大黄沟的战败,在威海的全军覆没,使得李鸿章的声誉扫地,四十年所经营的淮军、二十年所倾力打造的北洋舰队就此溃崩瓦解,李鸿章的政治生涯也就此开始走向末路。

李鸿章被梁先生认为是有苏秦张仪之辩才的外交家,但是作为不幸时代之中国大臣,中国缺乏强大的国家综合力量,其外交行事便不得不以妥协来求得中国安宁。其主张可以被理解,但大多数国人并不耻于此,往往诟病于李。李的外交思路固然可取,但是往往拘泥于此而不敢有所突破,以至于出现不败而败得惨事。但是李鸿章不能主导整个中国的行政大事,即使他对洋务运动倾注心血,力

…… …… 余下全文

篇三 :读书笔记《李鸿章传》

《李鸿章传》读书笔记

——与时俱进,拒绝落后

我了解李鸿章此人初始于中学历史课本,后在与晚晴相关的电视剧、电影中常常会看一个或邪气、或阴冷、或儒雅的干瘦老人形象。历史对李鸿章的评价褒贬不一,直到我读了梁启超的《李鸿章传》方才让我又重新审视这位叱咤晚清政坛四十年的风云人物,甚至对晚清那段国家屈辱史,有了另一番感悟。

《李鸿章传》是在李鸿章死后两个月,梁启超作为维新派的领袖流亡在日本创作的,当时梁启超正好29岁,大好青年,却已流亡日本三年。此时的他正孤独的在日本岛上,反思和总结维新变法失败之处。在我看来,他写李鸿章除了去点评一名政敌外,更主要的目的是借由李鸿章的一生,抒写自己对晚清历史的见解,对洋务运动和维新运动看法,对大清王朝陨落的一种悲愤,他其实是借李鸿章的故事,抒发自己的胸怀。但值得肯定的是,虽然梁启超与李鸿章的政见不同,但他却没有将李鸿章描述成为一个大奸大恶的权臣,给予了他许多正面的评价,称“李鸿章必为数千年中国历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李鸿章必为十九世纪世界历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故“读中国近世史者,势不得不口李鸿章;而读李鸿章传者,势不得不手中国近世史!”甚至给予高度评价:“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感叹其“生不逢时”,体现了流亡臣子对于国家腐朽

…… …… 余下全文

篇四 :《李鸿章传》读书报告及听课感想

《李鸿章传》读书报告

摘要:

李鸿章早年落拓,后来从组建淮军,镇压太平天国发迹,小有名声,创办洋务运动使他的声望到达顶点,但在甲午海战中他苦心经营的海陆军全军覆没,他成为人们指责的中心,几乎体无完肤。梁启超深刻地分析了李鸿章在甲午海战中的种种失误,指出即使没有这些,李鸿章的失败也是必然的,因为世界的竞争是国民智力和创造力的竞争。那时日本各国已经开化,民众在世界眼光和参政热情上已经大大领先,而满清政府仍然禁锢民智民力,失败也就难免了。这是历史的必然。

关键词:李鸿章 太平天国 洋务运动 甲午战争 满清政府

无论近代还是现代,李鸿章都是个极富争议的人物。从上中学时开始接触李鸿章,“大汉奸,卖国贼李鸿章”等犹如在耳。到现在上了大学,历史老师为李鸿章做了一个全新的评价,并为我们推荐了梁启超先生——这位维新派领袖人物撰写的《李鸿章传》,读过之后,顿觉耳目一新。梁启超对李鸿章及洋务运动等一系列与之相关的事件从一个全新的视角进行了解读。才让我认识到,李鸿章是那个时代所造就的英雄,他的思想为那个时代所禁锢,他的脑子里全是些儒家礼义,因此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他那个所谓的大清王朝着想,而不是为整个中华民族,他思想落后甚至可以说是愚钝,但他的思想在那个年代又是比较先进的,因此他学习西方人,他搞洋务,但他最终还是失败了,因为他不知道“今日世界之竞争,不在国家而在国民”,他不知道西方各国能够消除派系,消除旧习气,通过新政而富强的,那种改革的动力都是来自下面而不是上面。

…… …… 余下全文

篇五 :《李鸿章传》读书报告

南京理工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

题 目

班级(班号)

姓名(学号)

指导 老师 读书报告 会计一班 9141078701

20xx年4月12日

这次读的书是由梁启超先生篆书的《李鸿章传》。那么让我首先介绍介绍这个著名的作者——梁启超先生。

梁启超,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清朝光绪年间举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青年时期和康有为一起倡导变法维新,变法失败后出逃,在海外推动君主立宪。辛亥革命之后一度入袁世凯政府,担任司法总长;之后对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等严词抨击,并加入段祺瑞政府。他倡导新文化运动,支持五四运动。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梁启超被公认为是清朝最优秀的学者,中国历史上一位百科全书式人物,而且是一位能在退出政治舞台后仍在学术研究上取得巨大成就的少有人物。梁启超于学术研究涉猎广泛,在哲学、文学、史学、经学、法学、伦理学、宗教学等领域,均有建树,以史学研究成绩最显著。梁启超一生勤奋,著述宏富,在将近36年的政治活动又占去大量时间的情况下,每年平均写作达39万字之多,各种著述达1400多万字。梁启超在文学理论上引进了西方文化及文学新观念,首倡近代各种文体的革新。文学创作上亦有多方面成就:散文、诗歌、小说、戏曲及翻译文学方面均有作品行世,尤以散文影响最大。梁启超的文章风格,世称“新文体”。

…… …… 余下全文

篇六 :李鸿章与晚清四十年读书报告

李鸿章与晚清四十年读书报告

读书报告 《李鸿章与晚清四十年》

林伽

浙江大学求是学院丹青学园人文科学试验班13073130104764

放下雷颐先生的《李鸿章与晚清四十年》是在十一月初的一个深夜。此时此刻,紫金港被黑暗笼罩,一片寂静冷清,空气中不时涌动着丹桂遗留的芳香。以前常在一些杂志上看到雷颐先生的专栏,文风别具一格、幽默诙谐,内容独特、视野广泛。所以在选一本有关近代史的书籍时,我选了这本被评为“20xx年度十大好书”的《李鸿章与晚清四十年》;一来是对雷颐先生有信心,二来是想突破教科书的框架,重新认识李鸿章。事实证明,我的选择还是很正确的。

雷颐先生在《李鸿章与晚清四十年》一书中,收录了李鸿章从同治元年(1862年)到光绪二十七年十一月(19xx年)的奏折、信函等文书,以李鸿章一生中重要的奏折和信函为切入点,从“为官:大臣何以成为大臣”、“外交:一生秋风裱糊匠”和“洋务:被打出来的近代化”三个角度,考察李鸿章一生的成败荣辱,探寻李鸿章为人为官之道,生动形象地展现李鸿章从一介书生到第一重臣的四十年官宦生涯,刻画了一位“既要做官,又要做事;既要维新,但首先是自保”的晚清第一重臣、改革家和外交家的形象,同时影射了清末四十年间,一个腐朽的朝代面对列强入侵如何夹缝求生、变法图强而最终还是走向了灭亡的悲剧。雷颐先生在书中就有对李鸿章官场老谋深算和打报告艺术的精妙探析,对末路忠臣李鸿章,在腐朽透顶的王朝、在大变动时代梦想有所为、努力有所为、又终不能有所为的无奈与悲凉的同情与感慨;同时,雷颐先生对那个时代的政治与社会状况亦有视角独到、深刻的探析。

…… …… 余下全文

篇七 :读书笔记李鸿章

读《李鸿章传》有感

一本《李鸿章传》读罢,不仅感慨于作者梁启超的笔工和文字的叙述掌控能力,同时对李鸿章这位风行一时的权贵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看法。

想到当初刚刚接触这本书时,自认为梁启超定不能秉笔直书,对李鸿章的评价也会有失公允。可是一本书读来我意识到当初自己是多么的浅薄无知,低估了梁启超先生作为一名历史家是不会辜负自己的史德的。在内容上,我个人认为已做到了客观全面,尽全力的叙述了史实,引用的史料真实并具有说服力。

这本书共十二章,除“绪论”与“结论”外,起于“李鸿章之位置”,迄于“李鸿章之末路”。全书框架“全仿西人传记之体”,可谓传记文学领域“全盘西化”之作。本书被学界评为“开创了中国现代传记文学的先例”(戴光中语)和“在中国传记史上实为空前之举”(夏晓虹语)。此书记载李鸿章一生行事,并加以论断,使后之读者知其为人。四十年来,中国大事,几无一不与李鸿章有关系。故为李鸿章作传,不可不以作近代史之笔力行之。由此可见,作此书之难度。在该书创作中,梁启超先生不将个人恩怨和政治因素掺杂其中,秉笔直书。李鸿章与当日之中国,其关系既如此深厚,如欲论李鸿章之人物势不可不以如炬之目,观察夫数年来中国政权变迁之大势,民族消长之暗潮,与中外交涉之隐情,进而求得李鸿章一身在中国之位置。不仅仅是从叙述人物本身来评论人物自身,而且结合了当时的时势和权力和变迁。在书中,作者提出了自己英雄论。西哲有恒言曰:时势造英雄,英雄亦造时势。对于李鸿章,作者认为不能称其为英雄,即使是英雄,也是时势创造出来的英雄,寻常英雄罢了,也不是能造时势的英雄。但同时,作者又敬李鸿章之才,惜李鸿章之识,悲李鸿章之遇。在叙述李鸿章的功绩时,又揭露了李的过失和政治思想上的局限和落后的思想观念。却又不认为只是李鸿章一人之错,而是当时的局势和历代来中国的政治发展的局限造成的,当朝的士大夫都这么认为,有着相同的观念,甚至不如李者大有人在,更加的保守落后。

…… …… 余下全文

篇八 :李鸿章传读后感2篇

李鸿章传读后感2篇

李鸿章传>读后感(一)

中国近代历史的反光镜

薛光明

望着窗外高楼林立的城市,

回忆里却是满目苍痍的中国,

不读历史,我们很难想象那个曾经的中国。

带有遗憾的敬仰

读历史,从>故事开始。李鸿章老先生的故事如果被搬上大银幕,将注定会是一出悲剧。

时代的局面限制了人生的格局,纵有文士之大才,却难以一人之力抵抗国家分崩离析的命运。身为晚清第一重臣的李鸿章先生,背负着沉重的枷锁,试图带着镣铐跳舞,在既有现状的束缚下举步维艰地前行。谁说他不曾想要施展抱负,办洋务,搞外交,重整军队,建设军工,他也曾寻寻觅觅上下求索。

可正如他们所说,

'虽然他(李鸿章)具有超凡的能力、绝佳的机会,但是他不能从桎梏了他和他的同胞无数代的狭隘、顽固、变态的体制中解放出来。他对西方世界的所见所闻,都没有丝毫动摇他对中国传统政治智慧的信仰,也没有改变他在面对其他国家时,以天朝重臣自居的心态。'

我们'敬李之才,惜李之识,悲李之遇',我们评论李鸿章先生在这内忧外患大环境中,用洋器而不知改国制。但换作另一个人,我不知道他会不会做得更好。 书本中反射的亮光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