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青《我的叔叔于勒》说课稿

教材解读中的很多内容都是网上的。

教学设计的内容不足千字,难以支持《我的叔叔于勒》这样厚重的作品的教学。

像“品人物”“品写法”这样的教学环节,老师没有一两千字的资料准备,那么上课可能就会像隔靴搔痒一样。

教学内容越是精要之处,越要作好丰厚资料的准备,就才叫做“备课”。

余映潮 2013/8/25

《我的叔叔于勒》说课稿

康巴什新区第一中学 赵青

教材解读:

莫泊桑的短篇小说《我的叔叔于勒》是用菲利普的小儿子自述的口气写成的,所以用“我的叔叔于勒”作题目。围绕本文的小说体裁,主要从情节、人物、环境三要素进行解读,阐发主题。

《我的叔叔于勒》讲述的是当时法国的凡人小事。故事发生在滨海城市哈佛尔,大致内容是:菲利普一家因于勒的挥霍陷入困境。菲利普一家等待在海外发财的于勒归来解困。船上发现于勒破产成了穷光蛋。菲利普夫妇弃他而去。(盼于勒—赶于勒,赞于勒—遇于勒—躲于勒)

情节的安排采取大起大落、大开大合的手法铺排故事,看来平铺直叙,实则波澜起伏。在于勒出场前,小说大起大开,着力渲染于勒在菲利普一家心目中的地位:“全家惟一的希望”,他的信是“家里的福音书”??一家人望眼欲穿,盼于勒直盼到这样的境界:“简直好像马上就会看见他挥着手帕喊着:‘喂!菲利普!’”可是,时隔十年之久,穷困潦倒的于勒出现了,“全家惟一的希望”像美丽的肥皂泡那样霎时破灭。自此,情节大落大合,场景的气氛,人物的情感,顿时一落千丈,产生了“意料之外”的艺术效果。

然而,这里的大落大合,充满着起伏跌宕,给人以回味咀嚼的余地。当菲利普一家久盼于勒而渺无音讯时,作家笔锋一转,暂时抛开了情节发展的主线,而去写菲利普一家外出旅游,使情节的发展舒缓下来。接着,在渡船上又加了一段小插曲,绝妙地描绘和嘲讽了菲利普想模仿漂亮太太吃牡蛎的庸俗心理和菲利普太太既怕丢脸、又怕花钱的尴尬处境,使读者哑然失笑,心情更加轻松。这以后, 1

故事奇峰突起,菲利普发现那个卖牡蛎的小贩很“像于勒”,并惊恐地告诉妻子,从而把情节推向高潮,使气氛顿时紧张起来。此时,作家并没有立刻去揭开谜底,而是让心惊肉跳的菲利普去找船长探听,使情节的发展又暂时松缓了一下。直至船长证实那个小贩确是于勒,情节似乎最终跌落闭合了,不料,作家又妙笔生花,交代了菲利普一家改乘船只、躲避于勒的行踪,把人们引入了沉思和回味之中。这篇小说以于勒的遭遇为引线,把笔墨凝聚在“我”的一家旅游哲尔赛岛在海轮上巧遇于勒这一事件上,其取材与布局疏密有致,详略得体,清晰生动地勾勒出一幅19世纪后半叶法国小市民生活的剪影。

对于活跃在情节中的人物,小说的刻画更是特色鲜明。小说人物寥寥,却分别采取了多种不同的手法,有详有略,写出了层次,突出了重点,从而有效地节省了笔墨,有力地表现了主题。

围绕着于勒这个形象,作者着力刻画了菲利普夫妇。因为这篇小说就是要通过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骤变表现主题思想。

菲利普是个典型的小市民。他虚荣、势利、自私、贪婪,处处在模仿上层人物,时时想爬到上流社会。这就决定了他待人、接物、处世的基本态度:一切以金钱为转移。于是,面对亲弟弟于勒“挥霍家产──经商发财──衰败穷困”的三度起落浮沉,菲利普采取了“惧怕憎恨──奉为福星──深恶痛绝”的三种不同态度。小说绘声、绘色、绘形,细腻地描述了菲利普的言谈、神态和举止,从而生动地体现了人物的内心活动。开始,小说突出了菲利普“那句永不变更的话?:?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使他急切盼望于勒归来的心情跃然纸上。后来,当于勒真的出现在眼前时,小说又着重描绘了菲利普的神态:“脸色十分苍白,两只眼也跟寻常不一样?,?脸色早已煞白,两眼呆直?,?神色很狼狈?,从而刻画出菲利普急剧变化的复杂心理。

给人留下更深印象的,是菲利普太太克拉丽丝。小说除了表现她和丈夫一样的小市民阶层的共性外,还通过她的言行神态着意描绘她精细、刻薄、泼辣的个性。比如,当菲利普准备请大家吃牡蛎时,她说:?我怕伤胃,你只给孩子们买几个好了,可别太多,吃多了要生病的。??至于若瑟夫,他用不着吃这种东西,别把男孩子惯坏了。?她说得何等冠冕堂皇,但究其实质,却只有一个,那就是既顾全面子,又节省开支。看看这番话,我们似乎听到了她的语气声调,也不难想像出她的表情动作,更可以窥察到她的心理活动。当克拉丽丝十分意外地得知卖牡蛎的小贩竟是于勒时,她曾有过短暂的慌乱,但又很快镇静下来,沉着而冷酷地做了一步步安排:先打发丈夫“去跟船长打听一下”,以进一步证实小贩确是于勒;嘱咐丈夫“多加小心”,防止于勒“又回来吃咱们”;告诫丈夫“别叫他们看出来?,?最要留心的是别叫咱们女婿起疑心?;与丈夫商量好“回来的时候改 2

乘圣玛洛船”,避免再遇到于勒。看了小说的这些描述,一个形象鲜明、姿态生动的人物栩栩如生地站在读者面前。

菲利普夫妇虚伪、自私、贪婪、冷酷,有着一副可怜又可鄙的拜金相。他们虽然不是什么大奸大恶,但他们的灵魂,已被资本主义社会腐蚀透了。于勒变化着的身世,好像一扇窥测他们灵魂的窗子,从中可以一下子洞察到他们的内心奥秘、灵魂深处。作者让于勒三次变化着身世,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也变化三次,前后迥异,强烈对比,把菲利普夫妇的内心世界充分地展现出来。至此,读者的视线已窥到他们的灵魂最深处。他们的内心世界里,装着的惟一的东西就是“钱”。他们的一言一动,喜怒哀乐,恩怨爱憎,完全是围绕着“钱”转动的。作者把菲利普与于勒在海轮上见面的场面,精心安排,着意渲染,写得这样有声有色,是匠心独运的。这个场面,把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冷酷无情的关系,表现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

但是转念一想,对于曾造成菲利普一家生活艰难拮据的灾星于勒,无脸见他们的穷困潦倒的于勒,他们怎么办呢?认下于勒?等于生活更加穷困,等于扼杀女儿好不容易得来的婚姻??挣扎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们,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呢?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小人物生活的心酸。

另外,作品中其他人物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是从“我”的眼里看出的。对人物、事件的感受、评论,都是从“我”的角度说出来的。“我”是一个有同情心、有正义感的人。他对于勒深表同情,面对着穷苦潦倒的于勒,他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尽管他母亲骂他“疯了”,他还是给于勒“10个铜子的小费”。在“我”的身上,寄予了作者的感情和希望。作者处在19世纪后期的法国社会里,看到的是虚伪自私,贪婪狡诈,而这篇作品中的“我”,却富有正义感和怜悯心,这是作者的用心,是作者对青少年一代的期望。

本文将故事发生的环境主要设置在海轮上,海轮似乎是当时社会的缩影。有上层人物的代表,如高贵典雅的漂亮太太;有下层小人物的代表,乐于模仿上流社会的菲利普先生,生活穷困潦倒的于勒,就在这样一艘充满世间百态的轮船上,在这样的特定环境中,主要人物遭遇了,矛盾冲突激化了,情节出现高潮,人物性格突显,小说主题明确了。

此外,本文在写作上的一些技巧值得学习和借鉴,如对比手法,设置悬念,前后照应,适当穿插,剪裁得当等等。

3

说课内容:

一、说教材

《我的叔叔于勒》是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三篇课文,本单元选编的是一组写少年生活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主要写菲利普夫妇对亲弟弟的寡情薄义,但它是通过少年若瑟夫的视角来表现这一人间悲剧的,其中也包含了若瑟夫对人生、社会的某种认识。

学习这个单元,首先要注意小说的体裁特点,了解人物、情节、环境等要素,才能更好地阅读小说,分析小说,把握小说的主题。其次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和创造能力,阅读小说,既是一个接受的过程,也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作品本身是首要的,但是得出自己的见解也是很重要的。其三是注意揣摩小说的语言,从中得到启发,并不断积累,提高实际的语言运用能力。

结合本单元的单元提示和课文内容,我设定的教学目标如下:

1.通过阅读从多种角度,梳理课文的情节结构;体会小说技巧的运用,启发鼓励学生锻炼创造性思维。

2.理解从多方面刻画人物形象,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

3.引导学生理解小说的主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根据本课教学目标的设定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如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体悟课文从多角度刻画人物形象,以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是教学重点,难点是小说技巧的发现和主题的分析。

二、说教法

1. 多形式阅读,速读与精读结合,对文章进行理解品味。

2. 提问点拨法,主问题设计,逐步引导和深入,联想发现,拓展思路。

3. 课中练笔法,动笔积累,表达和写作能力训练。

三、说学情和学法

学情分析:

鉴于初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学习了小说的文体知识,他们对学习小说大 4

有较浓厚的兴趣,很关注小说情节的发展、人物的命运,看过小说之后印象较深的就是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的命运结局。但由于年龄的特点,对知识往往停留在肤浅的喜爱层面上,没有更深层次的了解和思考。所以想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挖掘出小说深刻的内涵,多角度理解小说的主题。学生通过对小说的阅读,在享受审美愉悦中,认识自己,提升自己,同时引发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思考。因此,结合本单元的要求,以及本文的特点,我确定了如上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学法指导:

1. 多形式阅读,整体感知和研读品味相结合。

2. 勾画批注法,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3. 自主探究法,勤于思考,深入挖掘。

其中,自主探究法很重要,主要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就教材的重点和疑难问题进行探究解疑。这种教学方法的最大特点是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养成当众说话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本文拟采用两课时进行教学)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学生齐读课前导语,进入课文,并引发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思考。

(二)速读理情节

学生默读课文,解决字词,梳理课文情节。

小说围绕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变化,展开曲折的情节。试根据下面的提示,从多种角度,梳理一下课文的情节结构。

原因─→结果(逻辑) 期待─→破灭(心理)

开端─→发展─→高潮(情节发展) 悬念─→结局(技巧)

学生先独立思考,并就其中一种角度,将情节梳理写在练习本上。(本题意在让学生了解小说情节发展的因素。)

(三)再读品人物

本文人物虽不多,但学生要明确本文的主人公是菲利普夫妇。

接着,学生跳读课文,发现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先立足于课文词语,如称呼的变化上,然后用词语概括态度的三次转变)?态度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对菲利普夫妇的做法有什么评价?

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发生变化的原因可能有多方面,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会和对小说人物的分析,得出结论。对菲利普夫妇的评价,要实事求是,从生活实际出发,是评价而不是批判。

5

(四)小结探主题

1.学生思考:这篇小说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象?你是如何理解课文的主题的? 提示学生注意少年“我”的叙述视角,“我”的行动语言。

以前对这篇小说主题的认识,比较注重人与人之间基于金钱之上的利害关系。学生可能有新的思考,要鼓励、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2.教师出示助读资料(多媒体展示):

(1)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论述节选

(2)作者莫泊桑的相关资料链接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字词复习,复述情节。

(二)研读品味

请学生表情诵读课文20-47段“遇于勒”的部分,思考小说在人物塑造上的独到之处,并圈点批注,从字里行间发现菲利普夫妇的性格特征。

(独到之处在于对人物内心世界的细腻刻画,主要通过人物的言行神态和鲜明对比体现人物心理,提示学生关注描写的方法。通过段落的前后照应和态度变化,概括菲利普夫妇的性格特征。)

(三)发现探究

本文在写法运用上有很多值得学习借鉴的地方,需要学生深入文本进行发现探究。

1. 情节构思巧妙。如悬念的设置、恰当穿插、前后照应、鲜明对比等。

2. 人物刻画细腻,从人物的言行神态上窥探内心世界。

3. 详略剪裁得当,在特定环境(海轮)中激化矛盾冲突。

(四)创新写作

想像一下,菲利普夫妇在船上发现一位百万富翁像于勒,他们会怎样?试写成二百字左右的短文。(此题意在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对课文进行创造性的探究。)

(五)布置作业

阅读莫泊桑的经典短篇小说《羊脂球》,品味其写作特色。

五、说教学创意

长文短教,思路明晰

读写结合,注重训练

6

7

 

第二篇:说课稿——《我的叔叔于勒》

(设题目的:从分析人物入手,让学生明确人物性格的塑造靠描写和对比。以课题的改变明确主人公。理解“我”对于勒的感情区别于“我”的父母对于勒的感情,以及各个人物在文章中的作用。)

归纳、明确:①主要人物有菲利普夫妇、于勒、我。菲利普是典型的小市民形象,他虚荣、势利、自私、贪婪、冷酷,有着一副可怜又可鄙的拜金相,而菲利普太太除了有和丈夫一样的小市民阶层的共性外,还精细、刻薄、泼辣。文中的“我”富有正义感和怜悯心。于勒则是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受害者和失败者。菲利普夫妇言行的变化有:于勒贫:坏蛋、流氓、无赖。于勒富: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好心、有办法的人。于勒贫:小子、家伙、老流氓、贼、讨饭的。恐怖——希望——恐怖、仇恨。②不可以。本文的标题能够体现出从“我”的视角看待社会,并且能够表明我和于勒的关系。其他几个标题不具备这个特点。关于主人公,允许有不同的见解。观点一、主人公是菲利普夫妇。因为本文重点要表现的是他们的虚荣、势利、贪婪、残酷;对他们的描写刻画用的笔墨较多。观点二、主人公是于勒。本文的情节主要是通过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变化来展开,虽然对他多用侧面描写,但正是由于有于勒,菲利普夫妇才有了表现自己本性的舞台。

(五) 课堂小结

这篇小说主要通过富有个性化的描写和鲜明的对比反映了菲利普夫妇的性格,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这点值得我们写作时学习。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通过分角色朗读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了解情节发展的因素,合作探究,多元评价作品主题,联系生活实际体验与反思。

(一) 分角色朗读

角色分配:“我”、菲利普、菲利普夫人、于勒、船长、旁白

要求:读出对人物的理解

(设题目的:重温课文,加深对人物的理解)

(二) 合作探究

大屏幕显示:

讨论:①我们一看到这篇小说,马上被它吸引,并急于读完,关键在于小说设置了悬念,能不能找出文中的悬念,作适当分析。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

如:开端部分,菲利普一家人为什么每星期日都要衣冠整齐地到海边栈桥上散步?于勒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曾是灾星的于勒,现在为什么却成了他们的福音?他们极其美妙的梦境是否得以实现等。

(设题目的:理解本文巧妙的情节,也引导学生由此入手逐层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②小说的结局往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菲利普夫妇躲开了日夜盼望的于勒,这是为什么?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怎样的社会现实?从中可见小说的主题是什么?

原因可以有很多,比如:①是那个女婿造成的。菲利普夫妇怕女婿知道了于勒的情况,于婚事不利。②是于勒的为人造成的。如果于勒是一个品行很好的人,则菲利普夫妇不会如此。③是于勒贫穷造成的。如果于勒此时很富有,菲利普夫妇一定和他相认。④是菲利普夫妇经济不富裕造成的。⑤是菲利普夫妇的虚荣心造成的。⑥是菲利普夫妇的金钱利己意识造成的。⑦是社会文化造成的。这篇小说展示了于勒从穷到富、再到穷的升沉过程,描述菲利普夫妇对于态度的几度变化,揭露批判资本主义社会金钱势力统治下小资产阶级的自私冷酷、极度虚的心理,也反映了在这种社会制度下小人物的辛酸与无奈;同时,也通过写若瑟夫对穷于勒的怜悯,表达了看重骨肉情意、同情贫弱者的思想感情。(设题目的:学生进一步理解主题,明确19世纪法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只有金钱关系,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

(三) 感悟

请学生畅谈学过本课的感受、启示。

①不要把理想的实现寄托在别人身上,应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奋斗、去争取。

②在金钱和亲情上,应珍惜亲情,淡泊名利。

③对弱者应该多付出爱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四) 口头想象作文

大屏幕显示:请同学们在充分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展开合理想象,依据下列情境提示续写小说的结局,任选一个:

(1)游船在翡翠般的大海上继续向哲尔赛岛前进。……

父亲急忙向我们跑来:“克拉丽丝!克拉丽丝!”他眼睛里放着光,脸涨得红红的,像熟透的苹果。“快去看啊,那个吃牡蛎的极有风度的先生怎么那么像于勒!在他身旁还有一位高贵的妇人呢!”显然是由于狂喜,父亲抑制不住激动大声地说道。“是吗?太好了!上帝保佑!可把他盼回来了!”母亲一时不知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她与丈夫的同样的心情。“快,快去……看看咱们的弟弟……”

(2)假如破了产,又穷困潦倒的于勒找到菲利普一家的门上,将是怎样的一种情景,请抓住人物性格特点,进行创造性描绘。

明确:

(设题目的: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锻炼表达能力)

(方法设计:为了让更多学生有练习的机会,可以采用小组形式先说,再推选三四名较好的同学在全班说。)

(五) 课堂小结

同学们,课文以于勒的遭遇为引线,精彩的情节发展犹如一把利剑,劈出了病态社会中人性的扭曲,经济的世界,金钱的关系,把于勒推入了人生悲剧,使菲利普夫妇淡漠了爱心和同情,变得庸俗、狭隘和自私。关照生活,思索人生,我们找到了健全、美好心灵的答案,让我们再说一次——让世界充满爱!

(六) 布置作业

写一篇反映当今社会人际关系的小作文,文体不限,立意自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