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叔叔于勒说课稿

《我的叔叔于勒》 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同学们,大家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文《我的叔叔于勒》,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设计,学法指导,教学过程四个方面来进行我的说课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课文都是以少年生活为题材的。《我的叔叔于勒》是十九世纪著名的世界短篇小说家莫泊桑的优秀作品。小说通过菲利普夫妇对其亲兄弟于勒的前后态度变化,尖锐地指出了人与人之间的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本文虽然篇幅短小,但在艺术成就颇多,主题于平淡自然之中决然力岀,情节平铺直叙却波澜起伏;语言平实朴素之中又显锋芒。文章耐人寻味,能够引发学生对社会、人生的思考。

本单元教学为默读的综合训练,在培养感知能力的基础上侧重于培养理解能力。本文是一篇典范的短篇小说,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有很多。根据新课标第四学段中的第八点“欣赏文学作品”的要求,结合本文的内容和特点,我设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研读人物形象,掌握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以及了解文章的主题。

2、培养口述故事的能力,以及对文本的再创造能力。

3、树立正确的金钱观价值观

本单元“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小说主题,分析人物形象,体会艺术特点,品味小说语言”根据这一要求,我设定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重点:研读作品人物,分析作者刻画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法 难点:探讨菲利普夫妇对于勒前后态度发生变化的原因以及所反映的深刻的社会问题

教学设计

明确的教学目标犹如指引航向的灯塔,而科学的方法则是顺利抵达彼岸的助力

新课改要求教师转变角色,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为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本课教学中我首先采用

情景设置法,通过教师的情境引导创设出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

通过问题引导指导归纳带领学生深入文本

设定讲故事的环节培养学生口述故事的能力。

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体验,感悟,思考

学法指导

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教会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要让他们知道怎样学如何学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需教” 在本课教学中指导学生通过“听、说、读、写”四个环节让学生感受文章所体现的深刻内涵,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既

默默地看——激情地读——仔细的析——勇敢的写。

教学过程,本课的教学过程我将分为两个课时来完成 导入新课 整体感知 研读形象 探讨主题

一、导入新课

视频播放:这是奥斯卡经典电影雨人的精彩片段,从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叫查尔斯的年轻人因为父亲把三百万留给了所谓的受益人愤怒不已的画面,看过电影的同学都知道,查尔斯最后放弃了遗产的争夺,甚至是放弃一切都要和这个受益人在一起。因为这个受益人不是别人,正是他的亲哥哥,小时候疼他爱他,后来因为烫伤了年幼的他而自责到发疯被父亲送进了疯人院的哥哥。这是一段感人至深的兄弟情义,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我的叔叔于勒又会给我们带来一个怎样的故事呢?

采用这样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对文本的兴趣,使他们尽快地进入到文本的学习当中

二、作者介绍以及相关情况

莫泊桑:(1850--1893)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和契诃夫、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大师。代表作有《羊脂球》《漂亮朋友》等。

左拉曾这样评价(莫泊桑作品)每一篇都是一出小小的喜剧,一出小但完整的戏剧,读他的作品,读他笔下的人物,可以是哭或是笑,但永远是发人深思的。

二、整体感知,说说故事

对课文整体感知最直接的方法莫过于反复地诵读品味。首先让学生阅读课文,用小说的三要素梳理文中内容要点,整体感知全文的大致情节是“盼于勒---赞于勒遇于勒---躲于勒”

接着将学生分组,分别按照我、菲利普、于勒三个不同的人称复述故事,只要求复述清楚即可。这个环节

主要是带领大家弄清本文的故事情节,为接下来的具体分析做准备。

三、研读形象,重点品读

1、让学生细读“船上巧遇于勒”的这一部分内容,给大家几分钟的准备时间,小组进行分角色表演,要求学生能够基本把握每个人物的说话语气,动作态度等。通过这一环节的设定学生就对文中的人物有了初步的认识,接下来逐个进行赏析

2.、做一份关于于勒的调查问卷,包括他的主要经历和社会关系,让学生对于勒有所了解。

于勒是法国哈佛尔人,青年时期没钱,行为不端、糟蹋钱。中年时期有钱,正直、有良心,老年时期没钱,但却也自食其力、社会关系则是菲利普一家人。

3浏览全文,找出菲利普一家人对于勒的不同评价。学生会发现有时

贫:坏蛋、流氓、无赖、分文不值

富:正直、有良心、好心、有办法的人、救星

贫:小子、家伙、老流氓、贼、讨饭的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诱导学生找出原因。对比刚才的调查表联系课文,原来这是于勒处于不同状况时他们分别对他的评价。教师继续引导学生,同是一个人,这菲利普夫妇为何前后反差这么大呢?这菲利普一家是怎么样的人?在这一环节我将让学生进行合作探究:作者运用了哪些方法来刻画菲利普夫妇?在于勒出现前后他们的言行心理是否有变化,反映出他们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文中细腻的心理描写十分出色,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等等揭示了人物丰富的心理活动,这是作者刻画人物的高超手法之一。

菲利普有句永不变更的话:“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名为期盼于勒,实为期盼于勒带钱回来。当于勒真的出现在眼前时,菲利普 “脸色早已煞白,两眼发直”。两种语言两种神态的对比就表现出菲利普嫌贫爱富、虚伪自私、只认金钱不认亲弟弟的性格。

菲利普太太有有过之而无不及。语言更加露骨。当她听说那个卖牡蛎的穷水手好像是于勒的时候她怕起来,让她丈夫去打听情况的时候叫他小心点,不要让于勒回来拖累他们,自己则暴怒起来大骂

文章无处不在表现着由于于勒的再现给他们一家人带来的苦恼,但除此之外,文中有一句这样的话是非常值得学生体会的“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这是本文的讲述者若瑟夫的话。若瑟夫在文中又到什么作用?这几句话应怎样理解?

这三个称呼用在一起强调了于勒叔叔与“我”家骨肉关系,写出了若瑟夫的善良、纯真,既表现出若瑟夫对于勒叔叔深切的同情,对父母六亲不认的困惑,又反衬出菲利普夫妇的自私、冷酷,

现在学生不难看出文章以“钱”为中心,人物的言行举止都是围绕“钱”而展开,不是围绕于勒展开,。追问:菲利普夫妇的言行是简单的个人行为吗?接下来让我们

四、探讨小说主题

(1)菲利普夫妇对待自己亲兄弟为什么前后有如此大的变化?教师可以从文中对比手法,细节描写角度引导学生入手分析。明确:当时社会金钱至上,亲情关系以金钱为砝码来衡量;家里贫穷怕被于勒拖累;虚荣心强怕女婿知道

(2)从这一变化中又看到了什么?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情感体验和对文章的理解发表自己的看法

资本主义社会中金钱主宰着人的心灵,异化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可以透视到,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像菲利普这样的小人物生存的辛酸

五、展开想象 扩展思维

在理解全文把握人物性格特征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想象创作,续写文章。可以这样提示同学:如果于勒认出了菲利普一家人会怎么样?如果他的女婿知道了这样的情况会怎么样?组织学生大胆地想象。

教师进行课堂总结:有一首老歌是这样唱的:星星还是那个星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爹还是那个爹,娘还是那个娘。在当今这个人心浮动的社会,似乎只有日月星辰才是永恒不变的,然而我们血浓于水的亲情竟然也在这些金钱名利的诱惑下,显得那么不堪一击,实在是让人心寒。金钱在我们的生命中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呢?希望同学们能够正确看待金钱,树立正确的金钱观价值观。

我的板书设计是 以变为主线,以人物,情节,为框架,简单明了,使学生一目了然、

以上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谢谢大家

 

第二篇:解读小说主题的多维性,珍视学生独特阅读体验:《我的叔叔于勒》教学(网友来稿)

解读小说主题的多维性,珍视学生独特阅读体验:《我的叔叔于勒》教学(网友来稿) 刘志刚

教学小说《我的叔叔于勒》时,我首先根据通常的说法把小说的主题概括为表现资本主义社会中人和人间的金钱关系。课始,我通过“盼于勒、赞于勒、遇于勒、躲于勒”的精巧构思,指导学生讨论了菲利普夫妇的“变”;学生们深刻的认识到,菲利普夫妇之所以变化无常,全是因为“钱”字作怪;小说确确实实反映了当时社会人与人之间的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兄弟骨肉,即使近在咫尺,也六亲不认,不就是因为没有钱吗?这正如马克思、恩格斯的论述:“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别的联系。”

讲到这里,一个学生说道:“老师,我认为菲利普夫妇也是很可怜的。”我问:“为什么呢?说说看!”学生说:“站在菲利普夫妇的立场上看,于勒占用了菲利普夫妇应得的那份家产,菲利普夫妇一家不得不忍受生活的艰辛。这一切都是于勒一手造成的。因为贫困,菲利普夫妇的女儿出嫁都成了问题,这不能不让做父母的焦急。于勒发财的消息,成了他们摆脱窘迫生活的唯一救命稻草,是他们生活的精神支柱。后来他们遇见了穷困潦倒的于勒,该怎么办呢?认下于勒,等于生活更加穷困,等于扼杀女儿毫不容易得来的婚姻,等于搅乱暂时还算平安的家庭??因此,我说菲利普夫妇无可奈何,他只能对于勒避而远之,其实他们也是很可怜的。”学生说完后,我沉思了一会,说:“有道理”。接着问到:“哪个同学还能谈一谈呢?”一位学生站起来说:“在十九世纪法国这样的私有制社会里,菲利普夫妇对弟弟还是宽容的,不然不会让他们占有自己应得的那部分财产。正是因为没有钱,他们全家人不得不忍受贫穷的辛酸,正如文中说‘我母亲对我们的拮据生活感到非常痛苦’‘有人请吃饭是从来不敢答应的,以免回请’,这样,全家人实际上是挣扎在贫困线上。他们的生活已是自顾不暇,又怎么去管于勒这样一个浪荡公子呢?”这时,我对大家说:“同学们说的有道理,菲利普夫妇也够可怜的。但是像菲利普夫妇这样,对正在困难中的亲弟弟置之不理的做法是不对的。除了我们前面对小说主题的认识外,这篇小说还反映了小人物的辛酸。这就是小说主题的多维性。”

接着,我向学生们出示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有关要求:“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趁此,我又提出要求说:“我们知道,《孔已己》这篇小说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对读书人的毒害,控诉了科举制度的罪恶,提示了封建制度必然崩溃的原因和前景,因此我们曾把他的主题理解为批判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同学们能不能从其他角度谈谈你的理解呢?”经过一番讨论,学生们纷纷谈出了自己的理解,有的说:“小说批判了冷漠、麻木的国民性,它通过描写周围群众对孔乙己的态度,揭示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人们冷漠麻木、思想昏沉的精神状态,以及社会对于不幸者的冷酷;通过描写孔乙己的遭遇,表现了他思想保守、僵化,对悲惨的命运逆来顺受,毫无觉悟和反抗的悲剧性格。”

有的说:“小说揭示了社会变革中小人物的无奈,因为在社会变革中,像孔已己这样的小人

物根本无力把握自己的命运。他们遵从固有的心态,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找不到自己的出路,最终只能被生活吞噬。”看着学生们跃跃欲试的样子,我最后总结到:“

阅读是同学们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大家的阅读思考。同学们应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是的,“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必须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只要教师真正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民主教学,循循善诱,

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定能开启学生心智,培养出有思想、有见地的学生。

作者邮箱:

ljsyyx_lyj@tom.com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