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叔叔于勒说课稿

《我的叔叔于勒》说课稿

教学设想

教材的单元说明指出:“欣赏这些作品,能从中得到人生的启示和艺术的享受”。本设计从认识人物、分析形象等基础入手,赏析构思。体验情感,理解作者,由浅而深,由表而里,从故事到社会生活。整个教学中,以多种形式的“读”贯串始终,既关注学生语文知识的积累、语文能力的养成,更注重其人文素养的熏陶和培养。这篇小说的教学,以人物为中心,在曲折的情节发展中把握人物形象,进而领会作品的丰富内涵。力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并能联系实际,对作品的主题多元化的评价,在评价认识中,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 确立教学目标的依据

新课程标准要求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新课标对阅读教学的要求是:学生具有独立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发展个性。初中小说的教学,应注重学生个性化的体验及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形成。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加深对小说有关人物描写的知识的了解。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分析人物性格的能力,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德育目标: 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分析课文多角度刻画人物形象,以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

教学难点:本篇小说人物个性的认识并不是唯一的,应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深入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

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对学习小说大都有较浓厚的兴趣,他们很关注小说情节的发展、人物的命运,看过小说之后印象较深的就是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的命运结局。这有利于调动广大同学阅读的积极性、主动性。而对于刻画人物的语言的解读和主题的把握相对薄弱,需要重点指导。 学法指导

学生学习本文,首先应该熟读课文,从整体上感知课文,逐步达到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掌握。主要是品味课文,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在分析人物性格时,要求学生圈划出直接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词语或句子,进行一定的分析;并且抓住一个“变”字,通过变化的对比,培养学生的比较思维的能力,鼓励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最后感悟课文,欣赏作品,感受作品中的形象,感受文学艺术的美。

教学方法:

1本节课重在引导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设计情境促进知识的迁移,因而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朗读法、讨论法,另外制作课件辅助教学。

2 采用自主讨论式的方法,增加学生的参与机会,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并获得一定的学习方法,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喜欢钱吗?但是,但当天平的两侧分别放着金钱和亲情时,孰轻孰重,你如何选择?今天我们跟随法国短篇小说巨匠莫泊桑,走进19世纪的法国社会,聆听“我的于勒叔叔的故事”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点评称呼

(此环节为准确把握主要人物形象、逐渐揭示中心作铺垫)

(1)、要求在每个自然段落前标上相应的序号,同时把课文中菲利普夫妇对于于勒的称呼的词语圈点出来。

(2)、学生们分组讨论发言:

小说前前后后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对于勒不同的称呼?

三、品读课文,评说人物

(人物说话时的不同情态,常常折射出人物不同的心理和性格特征。此环节意在引导学生通过点评不同的“说”,把握主要人物菲利普夫妇的形象及其典型意义)

方法:圈画词语,体会作用,班级交流,师生互相评点,理解人物描写的方法。通过列举语句、揣摩人物语言、动作、心理,分析、讨论,最后归纳菲利普夫妇的形象特征。 在上一个环节中,大多数同学能谈到菲利普夫妇 “金钱高于一切”的思想,对他们嗤之以鼻,对于勒深表同情。那么,对于这几个人物,我们能不能换个角度?比如,菲利普夫妇是不是也有他们的无奈?对于勒,除了同情,是不是还应该有一点别的什么?这几个问题对深入接读文本,多角度理解主题,都有很重要的作用。因此,我设计了第四个环节。

四、悟读课文,精彩辩论

有人说菲利普夫妇虚荣自私见利忘义冷酷无情,也有人说菲利普夫妇有不得已的苦衷,于勒不值得同情。假如他们请你做辩护律师,你想怎么辩护?

提示:要结合文中有关信息。

五、拓展迁移,联系生活

在上面的辩论中,我们对菲利普夫妇的认识更全面了,他们都生活在19世纪的法国,现实生活中有菲利普夫妇这样的人吗?你家有于勒这样生活困顿的亲戚吗?你的身边有需要帮助的人吗?你是怎么对待他们的?

这一问题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设计的目的是教会学生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不要被现实的金钱关系所异化,不要失去对人的真诚和爱心。这样,对学生的德育目的就达到了。

 

第二篇:解读小说主题的多维性,珍视学生独特阅读体验:《我的叔叔于勒》教学(网友来稿)

解读小说主题的多维性,珍视学生独特阅读体验:《我的叔叔于勒》教学(网友来稿) 刘志刚

教学小说《我的叔叔于勒》时,我首先根据通常的说法把小说的主题概括为表现资本主义社会中人和人间的金钱关系。课始,我通过“盼于勒、赞于勒、遇于勒、躲于勒”的精巧构思,指导学生讨论了菲利普夫妇的“变”;学生们深刻的认识到,菲利普夫妇之所以变化无常,全是因为“钱”字作怪;小说确确实实反映了当时社会人与人之间的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兄弟骨肉,即使近在咫尺,也六亲不认,不就是因为没有钱吗?这正如马克思、恩格斯的论述:“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别的联系。”

讲到这里,一个学生说道:“老师,我认为菲利普夫妇也是很可怜的。”我问:“为什么呢?说说看!”学生说:“站在菲利普夫妇的立场上看,于勒占用了菲利普夫妇应得的那份家产,菲利普夫妇一家不得不忍受生活的艰辛。这一切都是于勒一手造成的。因为贫困,菲利普夫妇的女儿出嫁都成了问题,这不能不让做父母的焦急。于勒发财的消息,成了他们摆脱窘迫生活的唯一救命稻草,是他们生活的精神支柱。后来他们遇见了穷困潦倒的于勒,该怎么办呢?认下于勒,等于生活更加穷困,等于扼杀女儿毫不容易得来的婚姻,等于搅乱暂时还算平安的家庭??因此,我说菲利普夫妇无可奈何,他只能对于勒避而远之,其实他们也是很可怜的。”学生说完后,我沉思了一会,说:“有道理”。接着问到:“哪个同学还能谈一谈呢?”一位学生站起来说:“在十九世纪法国这样的私有制社会里,菲利普夫妇对弟弟还是宽容的,不然不会让他们占有自己应得的那部分财产。正是因为没有钱,他们全家人不得不忍受贫穷的辛酸,正如文中说‘我母亲对我们的拮据生活感到非常痛苦’‘有人请吃饭是从来不敢答应的,以免回请’,这样,全家人实际上是挣扎在贫困线上。他们的生活已是自顾不暇,又怎么去管于勒这样一个浪荡公子呢?”这时,我对大家说:“同学们说的有道理,菲利普夫妇也够可怜的。但是像菲利普夫妇这样,对正在困难中的亲弟弟置之不理的做法是不对的。除了我们前面对小说主题的认识外,这篇小说还反映了小人物的辛酸。这就是小说主题的多维性。”

接着,我向学生们出示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有关要求:“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趁此,我又提出要求说:“我们知道,《孔已己》这篇小说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对读书人的毒害,控诉了科举制度的罪恶,提示了封建制度必然崩溃的原因和前景,因此我们曾把他的主题理解为批判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同学们能不能从其他角度谈谈你的理解呢?”经过一番讨论,学生们纷纷谈出了自己的理解,有的说:“小说批判了冷漠、麻木的国民性,它通过描写周围群众对孔乙己的态度,揭示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人们冷漠麻木、思想昏沉的精神状态,以及社会对于不幸者的冷酷;通过描写孔乙己的遭遇,表现了他思想保守、僵化,对悲惨的命运逆来顺受,毫无觉悟和反抗的悲剧性格。”

有的说:“小说揭示了社会变革中小人物的无奈,因为在社会变革中,像孔已己这样的小人

物根本无力把握自己的命运。他们遵从固有的心态,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找不到自己的出路,最终只能被生活吞噬。”看着学生们跃跃欲试的样子,我最后总结到:“

阅读是同学们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大家的阅读思考。同学们应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是的,“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必须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只要教师真正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民主教学,循循善诱,

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定能开启学生心智,培养出有思想、有见地的学生。

作者邮箱:

ljsyyx_lyj@tom.com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