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市科学技术第十二个五年发展规划(讨论稿)

盐城市科学技术第十二个五年发展规划

(讨论稿)

20xx年至20xx年,是我市发展创新型经济、调整经济结构的关键时期,是建设省创新型城市、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的攻坚时期,是大力提升区域和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立健全科技创新体系的加速期,是我市科技工作全面追赶苏中苏南地区的提升期。科学编制盐城市科学技术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计划,将为我市在“十二五”期间实施科教兴市战略、人才强市战略和知识产权战略提供战略指导。

第一章 基础与形势

第一节 “十一五”科技成就

“十一五”以来,全市通过技术攻关、项目引领、品牌打造,大力培植新兴产业和特色产业,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步伐,科技创新实现了新的重大跨越,基本完成“十一五”规划所制定的主要科技目标(附件

1)。两次获得“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称号。成功创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

高新技术产业实现新跨越。坚持引进和开发并举,积极培育新能源、节能环保、电动汽车、海洋生物等新兴产业,在3MW、5MW海上风电机组、2.5MW直驱永磁风电机组、轻量化乘用车、烟气脱硝 1

成套装备、生物医药创制等关键技术方面取得重大突破。积极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高纺织、汽车、机械、化工产业的技术水平,培植了东飞马佐里、江动集团、辉丰农化等一批传统产业中的科技型骨干企业。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年产值65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例为28%,比20xx年提高17 个百分点。共有72家企业通过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省级高新技术产品达560多只,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已经成为我市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

创新型载体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全市纺织机械、环保装备、建湖石油机械、海上风电先后被认定为国家级产业基地,盐城环保科技产业园、风电装备科技产业园被认定为全省首批科技产业园,大冈镇、富安镇、西团镇成为全省首批创新型乡镇。全市50%以上的大中型工业企业、2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建有企业研发中心,建省级以上创新型企业50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2家,省级企业院士工作站13家。华锐风电海上风电技术装备研发中心成为国家级研发中心,实现了我市国家级研发机构零的突破。

农业科技创新有了新进展。培育了茧丝绸、啤酒大麦、地道中药材、特种林果、海涂种养、畜禽养殖等14个农村科技特色产业。围绕农业新品种选育、农产品深加工、耐盐植物综合利用、农用机械装备,开展农业科技攻关和集成创新,每年转化科技成果200项以上。东台、射阳、大丰、盐都等相继成为国家级科技富民强县试点县,盐都林果花卉科技园、大丰盐土高效农业科技园通过省级认定,克氏原螯虾、啤酒大麦首批入选省级涉农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全市新培 2

植省级农业科技型企业23家,97个经济薄弱村科技特派员选派实现了全覆盖。

政产学研合作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先后与中科院、清华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国科技大学、江南大学、南京工业大学等高校院所签订全面合作协议。成功举办了两届盐城市科技成果交易会。2006—20xx年,共立项各类科技项目1385个(其中,科技部立项238个,省科技厅立项 742个),争取各类科技资金5.6亿元。省重大成果转化项目立项41项,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奥新公司联合美国、德国、西班牙的相关科研单位以及国内科研院所和重点企业,组建了全省首家国际性电动汽车产业技术联盟。

知识产权创造增加了企业创新活力。2006--20xx年共申请专利16782件、发明专利2488件,已授权4618件。推进知识产权百企创新工程,重点培育了40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150家知识产权管理达标企业,消灭零专利申请企业400家。开展企业知识产权工程师培训。积极开展专利维权工作,立案处理专利侵权纠纷案件35起。先后帮助江动公司、盐城捷康、江苏海源、中大集团等企业打赢国际专利官司,在国内产生重大影响。

第二节 科技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全球金融危机加速科技创新。当前,世界各国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同时,纷纷把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作为新一轮产业发展重点,加大科技研发力度,展开了新一轮抢占科技和产业发展制高点 3

的竞争。世界主要国家加快确立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国家发展战略,全球进入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的时代,科技革命和新兴产业发展正在孕育新的重大突破。

转变发展方式要求科技支撑。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尽快改变过多依赖物质消耗、要素投入和低成本比较优势的粗放式、外延型增长模式,使经济发展走上全面协调可持续之路,是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只有把自主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幅度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使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要素投入和物质资源消耗转向创新驱动、科学发展的轨道,才能使我国的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

两大战略实施需要科技创新。江苏沿海开发和长三角一体化这两个国家级战略把盐城推向新的发展起点。根据国家规划和省实施意见的总体要求,市委、市政府提出“三港联动、海河并举、滩涂造地、产业兴市”的基本思路,明确以产业发展为核心,加快推进新一轮沿海开发。而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一直是制约我市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实施两大战略,离不开科技创新。通过科技创新推动我市新兴产业和特色产业发展,提升产业层次,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区域经济竞争力,使其成为引领和支撑沿海开发的强大推动力,使我市得以迅速抢占创新型经济的制高点。

创新型城市建设任务重大。我省是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份,在全国率先建成创新型省份和大力发展创新型经济,将成为“十二五”期间全省科技工作的重中之重。最近,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江苏省 4

创新型城市创新型乡镇创新型园区考核指标体系》,对创新投入、企业创新、知识产出、创新业绩和创新环境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增强科技创新有效供给,形成科技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和增长模式,引领、推进、支撑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这既是我市增强产业竞争力、赢得发展主动权的需要,也是建设创新型城市和发展创新型经济的要求。

第二章 总体思路与发展目标

第一节 总体思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科技创新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为重点,突出创新和人才的支撑作用,深入实施科教兴市战略、人才强市战略和知识产权战略,大力发展创新型经济。着力建立健全区域创新体系,大力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水平,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引导产业走开放化、国际化、市场化的道路,着力突破关键技术,推进新兴产业向尖端发展、特色产业向高端发展、传统产业实现跨越发展;着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培植各类科技型企业,加快开发高新技术产品,不断优化产业结构、企业结构、产品结构;着力优化创新发展环境,把握科学发展主动权,为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提供强大科技支撑。

5

第二节 发展目标

科技投入明显增加。全社会研发投入(R&D)占GDP比重达2%,其中,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R&D)的70%以上;财政科技支出占一般预算支出的比例市本级4%以上、县(市、区)3%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市本级达到

1.8%以上、县(市、区)达1.5%以上;创业(风险)投资规模突破10亿元;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小额贷款公司11家以上,注册资本金11亿元以上。

科技进步对经济贡献明显提升。到“十二五”末,以科技创新引领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基本形成,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0%以上;保持“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称号。

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以年25%的速度梯增,到“十二五”末达到240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35%;新兴产业产值占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的比重达45%以上;对外技术依存度降到30%左右。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三分之二规模以上企业掌握自主知识产权、拥有一个以上新产品(指市级以上认定的高新技术产品、重点新产品、自主创新产品)、建成企业研发机构(含企业研究院所、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院士工作站等)和科技型企业(指市级以上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民营科技型企业等);新产品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20%以上;企业授权专利中新兴产业的专利量达35%以上。

6

基本建成区域创新体系。建成省创新型城市,争创国家创新型城市;巩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创建成果,建成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初步建成城南科教城;新建2—3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或特色产业基地;新建5个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和省级科技型园区;11个省级开发区创新创业载体建设总面积达500万平方米以上、公共研发机构达100家以上、产业龙头和骨干企业研发机构达200家以上;各类科技创业园孵化面积达300万平方米、在孵企业4000家以上;50个重点镇全部建成市级以上创新型乡镇。

知识产权创造大幅度增加。到“十二五”末,全市专利年申请量突破2万件;“十二五”累计申请专利6万件;每亿元GDP专利授权数、发明专利申请数分别达3件、2件;

科技人才队伍实力逐步增强。每万人口中研发人员达50人以上、专业技术人员1300人以上。

加强农业和民生领域科技创新。按照高效、优质、外向、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发展要求,以龙头企业和农民的需求为出发点,开展农业高新技术创新,全力打造全省现代农业第一市。到20xx年,建设农业公共技术服务中心5家、农业产业技术创新联盟12家、农业科技园区20家,培育省级农业科技型企业200家,培育农业科技特色产业8个,创建农产品加工技术示范区6个,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5%以上,农业科技综合实力、区域创新能力居全省领先。

第三章 “十二五”科技发展的重点任务

7

第一节 开展重大技术难题科技攻关

1.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针对我市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排出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瓶颈,组织好重大技术难题的科技攻关(附件2),力争打通整个产业技术链,为新兴产业、特色产业提供技术保障。

新能源产业:充分利用沿海资源优势,加快风电、光电、生物质能、节能电光源等新能源领域的技术创新,重点突破大功率海上风电机组核心技术、大功率海上风电增速器技术、风(光)电离网储能蓄电技术、海上风电机组运输技术、海上及潮间带风电机组桩基及安装技术、海上风电机组安装装备与工程应用技术、海上风电接入技术、太阳能硅片切割丝自动拉拔数控机床研发、油藻新品种选育与高效养殖及深加工关键技术、桔杆等生物处理制甲烷技术、耐盐能源植物新品种选育与栽培及深加工技术、桔杆高温快速裂变制油与固体燃料技术、发电用秸秆前期处理装备与技术、高流明LED关键技术等技术。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建设海上风电研发与实验平台。加大盐城国家海上风电及装备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建设的力度。建立风电装备配套企业孵化基地,争取入驻企业达到50家以上。

节能环保产业:以提升环保装备自主研发能力为目标,加大国家火炬计划盐城环保装备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力度,重点研发工业废水处理、烟气控制与处理、固废物资源化、清洁生产等技术工艺装备,形成烟气治理、工业脱硝为龙头的环保装备产业集群。重点突破非常规污染物控制技术、城市群大气污染控制关键技术、面向钢铁、水泥工 8

业的大型除尘设备研发与产业化、焦炉烟气除尘专用超大型转换技术与装备技术、大型水泥煅烧关键节能技术与装备、电厂脱硫脱硝关键技术、宽工作温度燃煤烟气SCR脱硝催化剂等关键技术。加快大丰港低碳、绿色建筑示范工程等项目的建设。

新能源汽车:重点开展混合动力汽车耦合及传动技术、新能源汽车专用发动机、电动及混合动力汽车动力模块、轻量化纯电动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技术、电动客车、金属燃料电池等技术研发。建立共性技术检验与测试服务平台。加快我市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基地建设,实现产业集聚发展。

海洋生物产业:充分发挥我市海洋资源优势,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和大企业,在海水养殖、盐土农业、海洋生物制药、海洋生物食品及保健品、海洋生物质能和海洋生物化工、海洋资源综合利用和生态环境领域方面,重点开展滩涂经济贝类繁育养殖及深加工关键技术、基于生物技术的水产品安全饲料和药品关键技术、海水养殖设施装备及信息化技术、沿海滩涂植物资源利用关键技术、沿海滩涂植物资源利用关键技术、滩涂高效盐土农业关键技术及集成与示范、沿海地区新农村建设适用技术集成与应用示范 、沿海滩涂水资源保护、沿海滩涂盐碱地快速培育和持续高效利用、沿海滩涂渔粮轮作生产技术、沿海滩涂耐盐油菜推广技术、微生态和底层气浮技术调控滩涂池富营 9

养化、沿海滩涂高效灌排与节水技术、沿海滩涂垦区污染控制与废弃物资源化技术体系等关键技术研发。

2.改造提升特色产业为主的传统产业。着力放大24个特色产业为主的传统产业技术改造的支撑效应、嫁接发展的联动效应以及技术创新的带动效应,促进产业规模化、高端化、特色化和产品终端化(附件3)。做大做强汽车及零部件、新型纺织、机械装备、石油化工、农产品深加工等特色支柱产业,落实有关企业科技创新的扶持措施,鼓励企业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增强特色产业的综合竞争力,切实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内涵式发展。

汽车及零部件产业:以建设江苏最大的轿车生产基地为目标,重点发展经济乘用车和商用车,战略发展电动汽车,加快发展中重型卡车,构建从整车到关键零部件一体化的产业链,为将盐城建设成为国内汽车产业链最完整的产业基地的发展目标提供科技支撑。积极发展汽车零部件产业,加快汽车零部件配套的本地化进程。引导企业积极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加强关键装备及部件的自主研发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为汽车产业发展提供技术研发支撑。大力支持汽车相关产业发展,重点加强复杂曲面塑性净成型技术下的轿车关键零部件、高效环保压缩式垃圾车集成创新、耐热钢高镍球铁汽车涡轮增压器涡壳等关键技术研究,力争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提高汽车零部件的国产化率。

10

纺织及纺织机械:加快高新技术改造纺织产业步伐,重点开展新型纤维、高档布料、新型高分子复合材料、碳纤维、芳纶纤维等产品的研制与开发,。以提高高性能纺织装备自主配套能力为重点,综合运用电子信息、先进制造与自动控制等高新技术提升纺织装备技术水平,重点开发数字化超高速精梳机联合机、新型热压覆膜联合机、络筒联合纺纱机设计与核心部件、浆纱机、后整理机组、高效连续短流程节能减排染整设备、节能高效涡流纺纱成套设备、在线能源资源回收再利用系统等关键技术与装备。进一步加强我市国家级纺织机械特色产业基地建设,促进纺织产品及纺织机械提档升级,增强产业竞争力,实现由纺织大市向纺织强市的转变。

先进制造装备:增强装备制造技术集成与产业化能力,重点开展与新能源、纺织机械、化工、现代农业等相关产业机械装备的关键基础件和通用部件的优化设计、精密成型及加工技术、数字化智能化控制技术、绿色流程制造等研究。开发智能港口信息公共服务系统、港口集装箱起重机与重特大型构件及数控加工中心、海洋工程平台全回转深海定位密封装置、船舶用污水处理成套设备、智能化岩芯钻探装备、TKZS35-00单筒双管井口装置、极地石油钻机、升降式液压钻机、连续油管钻机、油田伴生气回收用同步回转压缩机增压装置石油机械等新产品。加大冷温精锻、热处理设备、泵阀、燃气调压器、微 11

型空压机、抛丸机等特色产业的培育力度,重点提升行业创新能力,特别是核心自主知识产权的开发与保护,加快各类新技术、新装备、新成果的引进与转化,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快速提升行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全面提升制造业整体技术水平。

化工产业:在海洋化工、石油化工、盐化工、生物化工、新材料等领域,重点推进新型合成橡胶、新型高分子复合材料、新型分离膜材料、高性能氟塑料、高性能有机硅、环境友好材料等新产品的产业化。推进纳米材料在催化剂、传感器、涂料、纺织、摩擦材料、封装材料等产品中的延伸应用。积极开展稀土催化剂、稀土净化材料、高性能稀土永磁材料、新型稀土应用材料的开发。

农业新品种及农产品深加工:根据国内外市场需求和发展趋势,加强农业新品种选育和农产品精深加工的基础性研究,重点开展地方鸡种规模养殖及产品深加技术、淡水小龙虾规模化标准化育苗技术、啤酒大麦新品种选育及深加工关键技术、优质稻麦品种规模化繁育技术、沿海地道中药材规范化种植技术、啤酒大麦机械化栽培技术、特色林木花卉新品种选育、鲫鱼孢子虫病防治技术、名特优水产品苗种产业化开发与精深加工关键技术、畜禽抗菌新药抗菌肽等关键技术攻关,加快开发、引进、推广农业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装备。通过关键技术研发带动相关农业特色产业建立低成本、高效益的开发模式,形成优势产业示范带和特色农产品加工技术示范区,推动农业主导产业提档升级。

12

3.超前布局下一代新兴产业。加强高端装备制造、电子通信、新一代网络、先进机器人、研发设计与创意、低碳经济、大规模海水淡化及利用等前瞻性新兴产业技术的研发,为我市“十三五”发展下一代新兴产业超前布局。

第二节 促进政产学研战略合作

加快推进“六大工程”,进一步完善具有我市特色的政产学研合作模式,健全“以政府为指导、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依托、技术和资本为纽带”的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努力推进国内外科技资源向我市的企业、新兴产业和特色产业、各类研发机构集聚。

加快推进产学研联盟工程。鼓励各级政府、部门及单位、园区、企业等与国内外高校、研究机构、科技中介机构合作,共同组建长期稳定合作的校企联盟、技术转移联盟、产业技术联盟,形成共同投入、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产学研合作新机制,提高产学研合作成功率和稳定性。

加快推进与重点科教单位合作工程。针对我市各类产业的技术需求,有目的的寻求与国内外一流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合作。在保持市政府与中科院北京分院和南京分院、清华大学、南京大学、江苏省高校联盟、江苏省部省级研究院所联合会的政产学研合作关系的基础上,重点新建市政府与中国工程院、北京大学、北京联合高校、浙江大学、东南大学等高校院所的政产学研合作关系。积极创造条件,构建与香港、台湾、新加坡、以色列、欧盟等国家和地区的科技部门及高校院 13

所的政产学研合作关系。

加快推进政产学研合作示范工程。探索政产学研推进各类创新载体、研发平台、产学研合作基地的规范化管理工作,及时总结各地的有效做法和经验,建立一批政产学研示范载体、示范平台、示范基地、示范企业等示范工程,以点带面,全面加强政产学研管理工作,实现建设与管理良性互动,确保全市政产学研合作工作健康持续发展。

加快推进核心技术合作攻关工程。定期征集各产业、各企业的技术难题与技术需求,适时向各高校和研究院所发布需求信息,积极促成地方、企业与高校和研究院所的技术合作。组织科技招商小分队,带领园区和企业负责人,常年深入各高校和研究院所,在考察、学习与交流中寻找有效信息,寻求有效合作,共解发展难题。鼓励企业对重大研发项目进行国内外公开招标,实施委托研发。

加快推进创新国际化战略工程。着力开展与以色列、俄罗斯、台湾、香港、新加坡等国和地区的政府部门间的科技合作,在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建设一批国际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鼓励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与国外科研力量开展研发领域的战略合作,联合设立研发中心或产业基地,利用国际科技资源获取重要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打造新一轮我市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着力推进外资企业开展本土化创新,增强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动力与活力。着力构建国际技术转移公共服务平台,大力引进海外高端人才、最新技术与成果,探索促进外资研发机构技术溢出的路径,对外资研发机构与本土企业和研发机构的技术合作给与引导支持。 14

加快推进政产学研服务平台建设工程。继续举办两年一度的盐城市科技贸易洽谈会。组建盐城市科技信息服务中心和盐城市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各省级开发区建设具有一定规模的科技信息服务中心、标准检测服务中心、人力资源服务中心、科技投融资担保服务中心、研发协作服务中心、创业孵化服务中心和工业设计服务中心。出台科技孵化器规范化建设意见,鼓励各级科技孵化器做大做强,在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和配套能力建设的同时,大力招院引校和招才引智,大力招引入孵项目和入孵企业,确保到“十二五”末,全市孵化面积达300万平方米,入孵企业4000家以上。鼓励部分有条件的科技孵化器争创国家级科技孵化器。鼓励有条件的开发区或园区创办科技加速器。

第三节 项目引领全社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

以各类科技项目引导全社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是推动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战略举措。

积极组织各类科技计划项目,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支持我市骨干企业申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省科技成果转化等重大科技项目,以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并根据国家、省产业政策和科技政策的要求,精心组织我市高新技术企业、民营科技企业申报国家、省各类科技计划项目,每年不少于1000件。通过帮助企业把握政策要领、排查科技项目、提升技术亮点、完善材料要件等,提高企业申报科技项目的立项率,每年争取国家、省科技资金资助的立项项目不少于300件。强化企业科技项目的组织实施,激发企业加大科技经费投入的积极 15

性,提升企业研发能力和研发水平,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同时,带动以企业为主体的全社会研发投入的不断增加,力争到“十二五”末,我市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达2%以上 。

大力发展创业投资与风险投资,引领社会资本向高科技含量、高风险、高投入、高产出的科技创新项目投入。鼓励各开发区组建创业投资或风险投资引导基金,吸引更多市外基金来盐投资。

大力发展科技金融,鼓励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民间资本进入科技创新领域。积极探索科技金融结合试点经验,推动各类金融机构加大对重大科技平台、重大科技产业化项目等的贷款力度,大力推动地方商业银行率先在创新密集区设立科技支行,引导科技园区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小额贷款公司。建立完善科技贷款奖励和风险补偿机制,支持市县建立地方风险补偿专项资金,拓宽科技融资渠道。鼓励企业利用资本市场,通过上市、发行债券等多种形式募集资金,加大科技投入。

继续加大政府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努力形成以“政府引导、企业为主、全社会参与、多元化投入、市场化运作”的科技创新投入机制。 依法落实公共财政科技投入的各项规定,尽快形成各级政府公共财政科技投入体系。设立市本级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逐年扩大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的规模,到“十二五”末,力争使我市科技成果转化率从现在的10%左右上升到30%以上。

第四节 深化区域创新体系建设

16

以创新型城市建设为重点,加快创新型园区、创新型产业基地、创新型乡镇、创新型企业的建设,布局一批引领产业发展、增强企业创新活力、支撑新兴产业和特色产业、沿海开发的创业创新载体,进一步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加快提升企业和区域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十二五”期间,我市要在创建省创新型城市的基础上争创国家创新型城市。重点创建任务是:初步建成城南科教城;扩建大学科技园;在建成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的基础上争创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加强全市公共研发平台的建设,全市所有新兴产业和特色产业基地均建成产业公共研发机构;初步建成全市公共技术服务体系,一是建立健全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加强科学数据、科技文献、自然科技资源和网络科技环境平台建设,构建网络化科技资源共享体系。二是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大力培育知识产权、成果交易、大型仪器共享、投融资服务等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健全社会化、网络化科技中介服务体系。

推进创新型园区建设。在各县(市)广泛建立科技产业园或科技企业孵化器,强化各开发区科技创业园(孵化器)建设,力争到“十二五”末,每家开发区的各类科技创业园孵化面积和在孵企业数分别达100万平方米以上、1500家企业以上。支持有条件的园区建设各类科技产业园区(加速器)。 积极创建一批国家级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和大学科技园。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督促各县(市、 17

区)在明年六月底前完成首批省级开发区四大平台、七大中心的创新创业载体建设,力争到“十二五”末,“双创”载体总面积达500万平方米以上,公共研发机构达100家以上,产业龙头和骨干企业研发机构达200家以上,使其成为新兴产业和特色产业、沿海经济发展新的科技引擎。健全园区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加强科学数据、科技文献、自然科技资源和网络科技环境平台建设,构建网络化科技资源共享体系。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大力培育知识产权、成果交易、大型仪器共享、投融资服务等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健全社会化、网络化科技中介服务体系。

推进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加快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建设,重点建设环保装备和海上风电二个产值超百亿元的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并依托两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培育高技术产业集群,促进现有以加工、组装为主的制造业集群进一步发展成为先进制造业中心和产业发展中心。建成国家绿色新能源特色产业基地、国家汽车零部件及装备特色产业基地、新能源汽车试点城市创新型产业基地。各县(市、区)根据自己的特色产业,建成一个以上省级和国家级科技型特色产业基地。

推进创新型乡镇建设。大力培植全市50个重点产业镇,力争到“十二五”期末,全部建设成为省创新型乡镇。重点创建任务是:形成专业特色鲜明的主导产业,其主导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达20%以上或居全国前列;拥有一批创新能力强的骨干企业和国内同行业前十强的龙头企业;建成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为特色产业发展提供完善的专 18

业化服务;建立长期稳定合作的产学研联盟,围绕主导产业,不少于20家企业与省内外重点高校院所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并取得明显成效。

推进创新型企业建设。积极鼓励规模以上企业加大科技投入,组建企业研发机构,加快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研发与产业化,早日建成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企业。强化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建立一批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需求为研发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产业龙头企业研发机构,扶持培育一批掌握自主知识产权和具有自主品牌的行业骨干科技型企业研发机构。鼓励企业进一步完善已组建的技术研发机构,不断增强企业技术研发实力,重点抓好省、市级企业高新技术研发中心建设,深化研发中心和技术中心的内部改革,提升技术研发中心创新资源集聚的能力,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引导企业注重培育有自主品牌、自主知识产权和专利技术,以及差异化的优势品牌。

第五节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大力培植高新技术产品和高新技术企业,为做大做强高新技术产业夯实坚实基础,到“十二五”末, 70%的规模以上企业拥有高新技术产品、重点新产品或自主创新产品,成为高新技术企业、民营科技型企业或创新型企业。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充分引进与高新技术产业相关的科技成果,使其尽快产业化;加快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建设,特别是进 19

一步促进高新区、大学科技园区以及各类产业园区“二次创业”,充分发挥其在引领新兴产业发展、支撑地方经济增长中的集聚、辐射和带动作用,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化发展;瞄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需求,大规模布点建设一批科技平台,包括一大批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业研究院所、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实验室、技术创新服务平台以及产学研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要以研究开发、集成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为手段,加快我市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推动传统产业全面升级。

大力培植高新技术企业。把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作为加快全市工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抓手,加大对成长性、科技型企业的培育力度,对在技术、品牌、体制机制创新上,在能力建设、投入力度、人才队伍、创新战略上做出了成效和示范的企业群体,按高新技术企业的标准进行重点培育。通过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推动企业的技术进步与创新,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大力开发高新技术产品。引导企业抓新产品开发与产业化,促进企业依靠科技进步改变经济增长方式,提升企业产品市场竞争力。积极组织企业承担国家、省级新产品试制计划,以省级高新技术产品为引领,带动全市高新技术产品的开发的积极性,使高新技术产品生产不断增长,成为我市工业重要增长极。

第六节 大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

大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加大对知识产权创造、管理、保护 20

和服务的力度,激发创新活力,加快技术转移,保护创新主体,形成在创造中保护、在保护中创造的知识产权运行机制,促进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创造,显著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重点建立健全三大体系和三大机制:

推进知识产权工作管理体系建设。市、县知识产权管理机构要充实专职人员、执法队伍力量,落实工作经费。

推进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发展专业化、规模化、多功能的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成立市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吸引市外知名知识产权中介服务组织在盐设立分支机构。整合知识产权信息资源,构建集专利、商标、版权信息和服务于一体的信息服务平台,提升为我市新兴产业、特色产业和重点行业的知识产权服务能力。

推进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建设。研究制定经济、科技、教育等领域鼓励发明创造、保护自主知识产权的规范性文件。建立《盐城市知识产权发展与保护状况》年度发布制度。加大专利、商标、版权、公安、文化、质监等部门的联动和协作,切实做好重点领域的知识产权行政执法工作,逐步建立跨地区、跨行业的高效执法协作机制。开展海关登记备案工作,加强外经外贸中企业知识产权的保护。探索建立行政执法、行业自律、企业维权三位一体的保护自律和预警机制,突出新能源、环保装备、石油机械等新特产业的知识产权战略研究,探索建立行业协会和维权组织。

推进知识产权创新激励机制建设。设立专利奖,认真落实对职务发明人的“一奖两酬”。落实专利资助激励政策,优化专利结构,引导 21

企业争创品牌,加快版权事业发展。制定高校知识产权工作考核办法,使驻盐高校成为知识产权研究和创造的重要基地。积极推进企业知识产权工作,每年培育市级知识产权优势企业100家、达标企业200家以上,开展消除零专利企业活动。

推进知识产权转化机制建设。建立专利专项资金,重点用于专利成果的产业化。引导、鼓励社会风险投资机构、企业和民间资本以各种形式组建风险投资公司,从事风险投资业务,加快知识产权转化进程。

推进知识产权宣传培训机制建设。充分利用各类新闻媒体,积极开展“3?15世界消费者权益日”、“4?26世界知识产权日”等宣传活动。同时,加强企业家知识产权战略、企业知识产权工程师和企业知识产权工作者的业务培训,力争“十二五”期间全市所有规模以上企业都拥有1名以上的知识产权工作人员

第七节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

围绕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增加农民收入,加快推进农业科技自主创新与成果转化应用,合理配置科技资源,提高农业科技创新水平,推进农业跨越发展,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

加快建设农业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加强区域资源集成使用,依托装备精良、技术实力雄厚的载体,加速先进技术成果扩散,重点建设滩涂资源开发技术服务中心、种苗工厂化繁育技术服务中心、分子生物育种技术服务中心、农产品质量检测技术服务中心、农业科技 22

培训技术服务中心等五大公共技术服务中心。

加快构建农业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以农业科技型龙头企业为主体,依托国内外重点高校、科研院所,组建克氏原螯虾、蚕桑及茧丝绸深加工、耐盐植物、啤酒大麦、水稻育种、饲料加工、生物农药、农用装备、林果花卉、紫菜养殖、生猪养殖、地道中药材等12个农业专业技术创新联盟,强化产业共性关键技术攻关和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培育一批全国知名品牌,提升农业产业核心竞争力,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

加快培育农业科技型企业。按照产业布局和现有技术基础,以农业科技型企业培育为重点,引进、培育100家规模较大、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重点培育年产值超亿的省级农业科技型企业50家,引导龙头企业跟踪国内外农业科技发展动态,提高生产装备水平和产品技术含量,不断增强农业的核心竞争力。在品种选育、农副产品深加工、生物化工、生物质能开发、农林废弃物利用、农业工程装备等领域,新增20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00家市级高新技术企业,农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240亿元,占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例的10%以上。支持农业科技型企业与涉农高校、科研院所联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中心、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重点实验室,到20xx年,全市80%以上的农业企业设立研发机构。

加快培育现代农业科技园。遵循“高起点、高标准、规模适度”的原则,在现有160多个现代农业园区、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外向型农业园区的基础上,重点建设优质粮棉油种植、水产生态养殖、滩涂海珍品养殖、畜禽规模化生产、桑茧丝循环利用、耐盐植物、林果花卉、地道中药材、设施蔬菜、生态农业、休闲观光等开放性、综合性的现 23

代农业科技园区,引导各类科技资源向农业科技园区转移,使其成为农业集约化经营的典型、高新技术中试的基地、现代农业的样板工程。引导现代农业科技园区逐步建立农业科技孵化器,充分发挥其科技孵化、技术示范、农民培训和成果等功能,积极为入园企业提供成果中试、公共技术服务、投融资等平台,提升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农业科技产业化。到20xx年,各县(市、区)建成2-3个省级现代农业科技创业园区,3-5个以上市级现代农业科技园区。盐城现代农业示范园、悦达现代农业示范区积极争创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鼓励有条件的乡镇建设乡镇级农业科技示范园。

加快培育农业科技特色产业。注重从农业特色产业中培植科技典型,引导和支持各类创新要素向农业特色产业集聚,不断探索科技长入农业的新途径,加速形成“一县一业”、“一乡一品”的农业科技发展新格局。重点发展种苗、耐盐植物、啤酒大麦、滩涂海珍品、设施果蔬、生猪、茧丝绸、地道中药材等八大农业科技特色产业,到20xx年,全市农业特色产业规模达600亿元以上。

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科技示范与推广新模式。整合涉农部门资源,强化科技服务,不断完善农业科技合作社、农业科技型企业、科技示范村、科技特派员、示范基地、农技推广等六种为农服务模式,加快形成多形式、多元化、多渠道的服务渠道,不断壮大农村科技服务力量,提高农业科技服务水平。到20xx年,每个省级以上农业科技园区辐射带动农户不少于3000户;全市新建农业科技合作社30家,射阳、建湖、东台、大丰、滨海争创省级农业科技合作社各1家;全市每年新建科技示范村30个,实施科技富民项目60个;每年计划选派科技特派员100名,进村驻点实施专业帮扶,助农增收致富。 24

加快创建农产品加工技术示范区。按照资源配置合理、优势特色互补的原则,加强龙头企业之间的分工合作,选择若干有一定基础的农产品加工基地,采用气调保鲜、超微粉碎、超临界萃取、微波干燥、膜分离、生物发酵、低温压榨、速冻技术等先进技术,建设粮油、肉制品、生物制品、果蔬、水产品、林木等一批农产品加工技术示范区,培育精深加工核心企业300家,不断提高各类农产品的加工转化率。

加快实施农业信息化战略。构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业信息化平台,指导农业生产与市场流通,实现农业信息资源的高效开发利用,提高农业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引进开发数字化农业技术和专家系统,发展精准农业,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完善农业科技信息共享系统。开展主要农作物重大病虫害和重大畜禽疫情监测,建立预测、预报和预警系统。推广应用数字化设施农业生产与装备技术。加强渔业信息化技术开发与应用研究,逐步建立渔业信息共享体系、资源环境监测评估体系、水产品质量安全追逆体系和渔业生产智能系统,为全面提高渔业宏观管理决策水平和渔业信息化综合服务管理效率提供系统的技术支撑。建设林业资源基础数据库、推广应用森林资源的监测与评价技术系统、林业科技信息网络系统,建立林业工作站森林资源源头管理信息系统网络,提高对森林生物灾害的防控能力,实现对林业有害生物的可持续控制。

第八节 打造科技人才队伍高地

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从培养、引进、使用三个环节,重点加强研发、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创业三支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实施“双创”人才工程。加强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依托重 25

点学科基地、重点实验室和技术研发平台等,在应用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领域建设一批科学家工作站,聚集一批国内外科学家。重点支持海外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

加快高水平科技人才培养。实施科技企业家培育计划,促进项目、人才和基地建设的深度结合,造就我市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以提升科技人才国际竞争力为目标,依托重大科研项目、重点科技创新创业基地,加强国际科技合作,打造一批具有国际水平和视野的高层次人才。鼓励企业采取多种方式吸引高层次科研人员参与企业研发活动,引导大批高素质的科技人才向企业集聚。

完善人才服务机制。建立外籍科技人才服务保障机制,完善吸引国内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的绿色通道,加快科研评价体制改革,完善人才评价体系,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地位,促进各类人才的优化配置和合理流动。支持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等共建研发中心等人才集聚载体,促进人才在产业链上相互流动。

第四章 营造创新发展环境

狠抓科技政策落实。按照省政府关于鼓励和促进科技创新创业若干政策,制定我市支持自主创新的财政、税收、金融和政府采购政策,营造有利于科技进步与创新的良好环境。

优化科技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科技咨询机 26

构、专利代理和群众科技组织等科技服务机构的作用,为企业实施自主创新提供各类技术服务。积极推动技术市场发展,以促进成果转化应用和产业化为目的,发挥网上技术市场和各类科技信息网站的作用,为企业开展科技交流,进行技术、成果、专利等交易搭建服务平台。建立创业投资服务机构,加强科技与金融的结合,打通科技成果与资本结合的通道,使科技成果的发明者成为创业者。健全科技资源评价体系。转变科技成果现有的评价机制,实现由政府组织评价向由中介机构来承担转变。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发挥经济、科技政策的导向作用,引导和激励企业加快建立适应市场经济条件和自主创新要求的科技管理体制,增强自主创新的内在动力。加强部门之间协调与合作,提高组织实施重大科技项目和科技示范工程的能力。加强和改进科技项目管理,不断完善科技项目监督管理、评估评价、信用和经费使用制度。完善科技奖励制度。

附件1:

“十一五”科技发展主要目标完成情况

盐城市科学技术第十二个五年发展规划讨论稿

27

附件2:

“十二五”重点实施的重大科技项目

一、新能源领域:

1.5MW以上海上风电机组的研发及产业化(含大型直驱永磁风电机组);

2.海上风电机组桩基及安装作业船研发与产业化;

28

盐城市科学技术第十二个五年发展规划讨论稿

3.海上风电接入技术研发及应用系统开发及产业化;

4.太阳能硅片切割丝自动拉拔数控机床研发与产业化;

5.海上及潮间带风电机组运输与安装技术、装备与工程应用产业化;

6.海上风电开发与海水淡化综合示范工程;

7.大功率海上风电增速器

8.风(光)电离网储能蓄电技术

9.海上风电机组运输技术

10.油藻新品种选育与高效养殖及深加工

11.桔杆等生物处理制甲烷

12.耐盐能源植物新品种选育与栽培及深加工

13.桔杆高温快速裂变制油与固体燃料

14.发电用秸秆前期处理装备

15.高流明LED关键技术

二、节能环保领域:

1.非常规污染物控制技

2.城市群大气污染控制

3.面向钢铁、水泥工业的大型除尘设备研发与产业化

4.焦炉烟气除尘专用超大型转换技术与装备技术

5.大型水泥煅烧关键节能技术与装备

6.电厂脱硫脱硝关键技术

29

7.宽工作温度燃煤烟气SCR脱硝催化剂

三、新能源汽车领域:

1.混合动力汽车耦合及传动技术

2.新能源汽车专用发动机

3.电动及混合动力汽车动力模块

4.轻量化纯电动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技术

5.电动客车

6.金属燃料电池

四、海洋生物领域:

1.滩涂经济贝类繁育养殖及深加工

2.基于生物技术的水产品安全饲料和药品

3.海水养殖设施装备及信息化

4.沿海滩涂高效灌排与节水

5.沿海滩涂植物资源利用

6.滩涂高效盐土农业关键技术及集成与示范

7.沿海地区新农村建设适用技术集成与应用示范

8.沿海滩涂水资源保护

9.沿海滩涂盐碱地快速培育和持续高效利用

10.沿海滩涂渔粮轮作生产

30

11.沿海滩涂耐盐油菜推广

12.微生态和底层气浮技术调控滩涂池富营养化

13.沿海滩涂垦区污染控制与废弃物资源化技术体系

五、汽车及零部件产业:

1.复杂曲面塑性净成型技术下的轿车关键零部件

2.高效环保压缩式垃圾车集成创新

3.耐热钢高镍球铁汽车涡轮增压器涡壳

六、纺织及纺织机械:

1.新型纤维、高档布料、新型高分子复合材料、碳纤维、芳纶纤维等产品的研制与开发

2.数字化超高速精梳机联合机

3.新型热压覆膜联合机

4.络筒联合纺纱机设计与核心部件.

5.浆纱机

6.后整理机组

7.高效连续短流程节能减排染整设备

8.节能高效涡流纺纱成套设备

9.在线能源资源回收再利用系统

七、先进制造装备:

31

1.与新能源、纺织机械、化工、现代农业等相关产业机械装备的关键基础件和通用部件的优化设计

2.精密成型及加工技术

3.数字化智能化控制技术

4.绿色流程制造

5.智能港口信息公共服务系统

6.港口集装箱起重机与重特大型构件及数控加工中心

7.海洋工程平台全回转深海定位密封装置

8.船舶用污水处理成套设备

9.智能化岩芯钻探装备

10.TKZS35-00单筒双管井口装置

11.极地石油钻机

12.升降式液压钻机

13.连续油管钻机

14.油田伴生气回收用同步回转压缩机增压装置

15.冷温精锻、热处理设备、泵阀、燃气调压器、微型空压机、抛丸机

八.化工产业:

1.新型合成橡胶

32

2.新型高分子复合材料

3.新型分离膜材料

4.高性能氟塑料

5.高性能有机硅

6.环境友好材料

7.纳米材料在催化剂、传感器、涂料、纺织、摩擦材料、封装材料等产品中的延伸应用

8.稀土催化剂、稀土净化材料、高性能稀土永磁材料、新型稀土应用材料的开发。

九.农业新品种及农产品深加工:

1.地方鸡种规模养殖及产品深加

2.淡水小龙虾规模化标准化育苗

3.啤酒大麦新品种选育及深加工

4.优质稻麦品种规模化繁育

5.沿海地道中药材规范化种植

6.啤酒大麦机械化栽培

7.特色林木花卉新品种选育

8.鲫鱼孢子虫病防治

9.名特优水产品苗种产业化开发与精深加工

10.畜禽抗菌新药抗菌肽

33

附件3

“十二五”重大研发平台建设项目

1.江苏省海洋工程与装备研究院

2.江苏海上风电研究院

3.智能港口信息公共服务平台 34

4.沿海滩涂耐盐植物种质资源库

5.海洋资源利用科技公共服务平台

6.新型环保装备研发服务平台

7.江苏海上风电研发、培训及产业化联合重大创新载体项目

8.海上风电塔架制造、工艺的研发、培训及产业化联合重大创新载体项目

9.江苏奥新电动汽车技术研究院

10.轻量化纯电动汽车国际合作联盟

11.金属(氧化)燃料电池项目国际合作联盟

12.江苏省大丰市金属表面处理装备新技术服务中心

13.江苏省风力发电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14.江苏省海上风电高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

15.盐土农业研究院

16.西安石油大学建湖石油机械研究院

17.江苏纺织机械研究院

18.江苏滩涂综合开发研究院

19.节能电光源科技产业园

3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