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木斯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关于印发佳木斯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

佳政发〔2011〕19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直属各单位,驻佳中省直单位:

《佳木斯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业经市十四届人大七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佳木斯市人民政府

二〇一一年九月二十八日

佳木斯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20xx年2月

目 录

序 言

第一篇 发展基础和环境

第一章 “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回顾

第二章 “十二五”发展面临的环境

第二篇 发展思路

第三章 指导思想和原则

第四章 总体目标

第五章 战略任务

第三篇 全面推进现代化大农业建设,打造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第六章 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第七章 着力提升现代化大农业的支撑能力

第四篇 大力推进工业转型升级,构筑东部煤电化产业新高地

第八章 重点突破优势装备制造业

第九章 做强做优绿色食品和林木加工业

第十章 加快发展能源和重化工业

第十一章 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第五篇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建设黑龙江东部城市群服务中心

第十二章 培育壮大生产性服务业

第十三章 全面提升消费性服务业

第六篇 大力推进沿江开放带建设,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第十四章 建设“双百双宜”现代滨江城市

第十五章 加强县域经济互动发展

第十六章 打造沿江产业带

第十七章 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

第十八章 加快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第七篇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支撑能力

第十九章 加快建设综合运输体系

第二十章 健全完善基础保障体系

第八篇 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建设低碳生态示范区

第二十一章 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和低碳城市建设

第二十二章 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第九篇 加快构建对俄合作新平台,开创对外开放新格局

第二十三章 全面提升对俄经贸合作水平

第二十四章 加大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力度

第十篇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建设和谐佳木斯

第二十五章 大力发展教育科技事业

第二十六章 积极促进劳动就业

第二十七章 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第二十八章 健全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

第二十九章 完善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第三十章 大力发展文化体育事业

第三十一章 加强社会管理

第十一篇 深化体制改革,健全规划实施机制

第三十二章 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第三十三章 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第三十四章 健全规划实施机制

附 件:1、佳木斯市“十二五”产业空间布局图

2、佳木斯市“十二五”主体功能区划图

3、佳木斯市“十二五”产业园区分布图

4、佳木斯市“十二五”通道规划发展示意图

5、佳木斯市主要客运枢纽及物流园区规划示意图

6、佳木斯市“十二五”重大项目表

序 言

“十二五”是我市深入实施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战略机遇期。编制实施《佳木斯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对于妥善应对发展环境的新变化,有效化解发展面临的新挑战,破解发展遇到的新问题,顺应全市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促进我市在新的起点上实现富民强市的新跨越具有重要意义。《纲要》根据国家和省关于“十二五”规划的精神和要求编制,是指导“十二五”时期(20xx年~20xx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是未来五年的发展蓝图和总体安排,是编制相关规划的重要依据。

第一篇 发展基础和环境

第一章 “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回顾

“十一五”时期,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十项重点工程”,全面推进“两区两带一城”建设,成功克服了重大自然灾害造成的不利影响,妥善应对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经济总量翻番,民生持续改善,社会和谐稳定,主要指标增幅超过全省平均水平,提前一年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

——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20xx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512.5亿元,“十一五”年均增长15.3%,比“十五”时期提高3.8个百分点。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0280元,年均增长16.0%。五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76亿元,年均增长40.5%,增幅创历史最高水平。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0.85亿元,年均增长30.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8.5亿元,年均增长17.9%。主要经济指标均实现五年翻一番以上,其中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翻两番以上。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比20xx年下降20%,全市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

——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三次产业比例从20xx年的31.8:20.8:47.4调整到20xx年的28.6:26.1:45.3,二产比重有所提高。现代农业建设取得初步成效,工业结构调整步伐不断加快,优势产业和重点骨干企业支撑作用明显增强,物流、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取得较大突破。

——城市发展形成新格局。城市规模快速扩张,现代化城市框架逐步拉开,五大组团初步形成,服务能力显著提升。20xx年全市城镇户籍人口124.5万人,城镇化率达到49.4%,市区建成区面积64.1平方公里。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功能布局日趋合理。城市规划管理体制进一步优化, 生态市建设取得新进展,城市品味显著提升,荣获“中国最佳生态环境魅力城市”。

——社会发展实现新跨越。教育体系日趋完善,教育质量不断提高。科技事业稳步发展,共实施省级以上科技创新项目104项。公共文化服务健康发展,群众性文化活动积极开展。公共卫生保障水平稳步提高,城乡卫生服务网络进一步健全。体育事业加快发展,成功承办了第12届省运会等多项大型赛事。新增就业39.0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43%以内。社会保障范围继续扩大,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和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形成。

——对外开放步入新阶段。20xx年,全市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30.5亿美元,年均增长33.6%。利用外资取得积极进展,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市场多元化战略实施取得积极成效。黑瞎子岛保护与开放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对俄经济技术合作向纵深推进。

——体制改革取得新突破。国有企业改制成果显著,佳纸集团等229户国有企业改制顺利完成。国有农场税费改革成功启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基本完成。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稳步开展。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进展顺利,投资体制和审批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试点全面推进,公共事业市场化改革取得新突破。

——人民生活达到新水平。20xx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12186元,年均增长12.3%。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111元以上,年均增长16.4%,实现五年翻番。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城镇和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分别下降至37.1%和33.8%。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分别比“十五”末期增加4平方米和3平方米。

——依法行政呈现新变化。依法决策、依法行政工作全面推进,行政执法体系逐步健全,执法监督制度不断完善,

执法意识和能力不断增强,行政理念和方式发生深刻变化,法治政府建设不断深入。

总体上看,“十一五”是我市历史上发展速度最快、质量效益最好、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实惠最多的时期,为“十二五”实现跨越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经济总量偏小,综合经济实力较弱,又好又快的发展机制还没有形成;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比重过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较弱,核心竞争力不强;高技术、高附加值和深加工项目偏少,缺乏重大产业项目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缓慢,整体实力处于全省中下水平;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不足,与人民群众的要求仍存在较大差距。

专栏1 “十一五”规划主要目标实现情况

指 标 20xx年 “十一五”目 标 年均计划增长(%) 20xx年 年均增长(%)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236.2 440-480 12 512.5 15.1 人均生产总值(元) 9811 18400 12 20280 16.0

一、二、三次产业比例 31.8:20.8:47.4 28.6:26.1:45.3 ——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亿元)45.72 138.5 25 250.6 40.5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91.6 161.4 12 208.5 17.9 外贸进出口总额(亿美元) 7.2 20 25 30.5 33.6 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亿元) 5.4 8.7 10 20.85 30.8 城镇化率(%) 49.4 —— 五年累计增加城镇就业(万人) 【21】 【39.05】 —— 城镇登记失业率(%) 5 4.43 —— 人口自然增长率(‰) 3.42 5 5 —— 人均受教育年限(年 10 ——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6826 10000 8.2 12186 12.3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 3327 4800 7.6 7111 16.4 森林覆盖率(%) 18.1 —— 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减少(%) 5 —— 注:带【】的为五年累计数。

第二章 “十二五”发展面临的环境

未来五年,我市将迎来跨越发展的战略机遇期,进入转变发展方式、深化改革开放、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阶段,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临诸多风险和挑战。

第一节 发展机遇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全面发展。中俄双边关系已经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我市对俄合作的环境更加宽松。同江中俄跨江铁路大桥的建设、黑瞎子岛的开放开发,进一步提升了我市在全国对俄合作中桥头堡的地位,有利于我市更好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实现跨越式发展。

——国家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深入实施。中央更加注重区域协调发展,出台了《进一步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振兴老工业基地战略向纵深推进,有利于我市进一步增强发展活力,释放发展潜力。

——国内产业转移“北上西进”步伐加快。国内产业梯度转移正加速推进,资源型、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快向东北地区转移,有利于我市在更大范围、更大程度上更好地承接产业转移,进一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积极开展。国家大力加强现代农业示范区创建工作,有利于我市充分发挥耕地和淡水资源丰富、农机装备水平较高、生态环境好的优势,加快发展现代化大农业。

——黑龙江省“八大经济区”建设快速推进。省委、省政府大力实施“八大经济区”发展战略,有利于我市加快融入两大平原综合开发试验区、东北亚经济贸易开发区、东部煤电化基地建设区、高新科技产业集中开发区、北国风光特色旅游开发区五大经济区的建设,在全省新一轮大发展中创造新优势。

第二节 主要挑战

——国家提高产业准入门槛增加工业发展压力。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加快转型,国家对高污染、高能耗、资源型等“两高一资”产业发展的限制越来越多,进入门槛越来越高,给我市工业尤其是资源型工业的发展带来巨大挑战。 ——周边地区快速发展加剧区域经济竞争。七台河、双鸭山、鹤岗等市快速发展,我市与周边地区围绕资源、市场、技术、人才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对我市建设区域经济中心构成较大压力。

——资源与环境的压力增大。除市区及各县城关镇、重点中心镇列入省级重点开发区外,我市大部分区域被列为限制开发区,可利用建设用地资源减少,环境保护要求越来越高,实现经济跨越发展面临一定的资源和环境约束。 第二篇 发展思路

“十二五”时期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明确战略任务,找准发展重点,破解约束瓶颈。

第三章 指导思想和原则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开拓创新,真抓实干,以全面实施“两区两带一城”战略为中心,坚持工业化和城镇化双轮驱动,加快推进以转变发展方式为核心的经济转型、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转型、以强化公共服务为导向的政府转型三个转型,大力实施“工业强市、生态立市、开放兴市、创业富市”四个行动计划,强化大项目带动、大企业引领、大产业集聚、大园区承载、大市场配套五大支撑,着力实现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城镇建设、社会民生、对外开放、体制创新六大突破,深入实施“十项重点工程”,推动我市经济社会跨越发展,逐步把佳木斯建设成为经济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环境更加优美、人民更加幸福的现代生态宜居城市,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今后五年发展的基本原则是:

坚持以人为本,加快科学发展。始终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加快经济发展,做大经济规模,加速结构转型升级,提高发展质量。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着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社会和谐进步。

坚持扩大开放,促进合作发展。把扩大开放和参与国际国内产业分工与合作放在更加重要位置,加强与俄罗斯远东地区、东北亚地区和东南沿海及周边地区合作,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坚持深化改革,推动创新发展。深化改革,努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着力推进行政管理、土地、财税、金融等综合配套改革,完善政府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服务能力,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坚持重点突破,带动全面发展。全面推进“两区两带一城”建设,加快发展佳木斯高新区和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突出建设好沿江开放带和三江特色旅游产业带,做大作强中心城区,带动沿江口岸和内陆县市共同发展。重点突破装备制造业、能源电力、化工、新材料、食品加工、旅游、商贸物流、特色优势农业八大行业,推动全市产业全面快速发展。

坚持生态优先,推进绿色发展。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充分考虑资源环境承载力,科学确定区域功能定位和产业空间布局,明确重要生态功能区域保护范围。加强污染治理和生态建设,大力推进节能减排,积极推广低碳技术,着力发展绿色产业和循环经济,建设低碳生态城市。

第四章 总体目标

今后五年,我市将处于结构转型、跨越发展、加速崛起的战略机遇期,在区域竞相发展的格局中,潜力巨大,充满希望,大有可为。经过五年努力,把我市建设成为秀气、灵气、洋气、漂亮、幸福指数较高的快乐型城市、“双百双宜”(城市市区达到100万人口规模框架、建成区面积达到 100平方公里左右,宜居、宜业)现代滨江城市和具有较高首位度的区域中心城市,省东部地区交通信息枢纽,面向东北亚的区域性国际化商贸物流中心和跨境旅游集散中心,全国领先的以“四机一缆”为特色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全国知名优质粮食及绿色食品加工基地、东北地区新兴的新能源、新材料研发和生产基地,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对俄合作示范区、东北地区工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和低碳生态示范区,成为黑龙江省重要的增长极。

到 2015 年,全市经济总量实现翻番,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建立,生态环境更加良好,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在带动黑龙江东部地区增长、促进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中发挥更大作用。

——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在着力扩大规模、转变方式、调整结构、低碳发展的基础上,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以上,到20xx年达到1000亿元以上,力争突破120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8000元,均比“十一五”末翻一番。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30%以上,到20xx年确保突破900亿元,力争达到1000亿元,五年累计达到2700亿左右。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确保突破800亿元,力争达到1000亿元。财政总收入达到100亿元,其中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50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5%以上。外贸进出口总额确保突破75亿美元,力争达到100亿美元。

——经济结构更加优化。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25:30:45,其中工业跨越式发展取得重大突破,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年均提高一个百分点以上,达到25%以上,装备制造、食品、新能源等优势支柱产业和林木加工、新型化工、建材等潜力产业做强作精取得重大进展,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矿产等新培育产业做深作大取得明显成效,农业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现代服务业体系日趋完善。

——开放合作不断深入。黑瞎子岛开发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全方位对俄开放格局基本形成,一批特色化、集约化发展的对俄开放合作园区初步建成,经济外向度大幅提高,外贸外资规模明显扩大,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20%以上,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长20%。

——人居环境更加良好。循环经济发展成效显著,资源利用效率持续提高,生态环境保持良好,节能减排效果明显,单位GDP能耗累计降低16%,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10%以上,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累计下降5%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17%左右,城市绿化覆盖率保持在40%左右。

——科技创新能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全社会研究与开发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值达到2%以上,地方财政科技经费投入占地方财政总支出的比重超过2%,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0%以上。

——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基本形成港口、铁路、公路、航空相互衔接、快速畅通的综合交通网络。重点流域治理取得突破进展,水资源保障能力明显提高。到20xx年,公路网总里程达到10000公里,累计新增765公里;内河航道达到二级航道标准,内河货运周转量达到1000万吨公里;铁路营业里程累计新增215公里,发电装机总容量力争达到700万千瓦。

——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形成布局合理、联系紧密、发展协调的城镇体系,城镇化水平提高到60%,城市市区达到100万人口规模框架,建成区面积达到 100平方公里左右,“双百双宜”城市基本建成。中心城市和县域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与经济保持同步增长,年均增长率均达到13%左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确保突破22500元,力争达到24000元的全省平均水平,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500元以上。贫困人口进一步减少,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显著提高。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大为增强,城乡就业更加充分,社会保障体系基本覆盖城乡,社会安定和谐进步。全市总人口控制在265万人左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0‰以内。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1年以上,学前一年入园率达到92%以上,初中毕业升学率达到90%。城镇新增就业人员40万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

4.5%以内,城镇从业人员养老、医疗和失业保险综合覆盖率达到100%,城镇职工生育保险覆盖率达到9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口实现全覆盖,农村养老保险覆盖率达到80%以上。妇女和儿童生存和发展环境进一步改善。

——法治政府建设目标基本完成。全面实现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基本理顺,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行政执法体系基本建立。行政权力与责任挂钩,与经济利益脱钩的制度基本建成。法制化、科学化、民主化的行政决策机制基本形成。

专栏2 “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指 标 20xx年 20xx年 年均增长(%) 指标属性

(经济社会发展指标)

生产总值(亿元) 512.5 1000-1200 13 预期性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亿元) 146.4 250 8 预期性

第二产业增加值(亿元) 133.9 300 18 预期性

工业增加值(亿元) 113.1 250 20 预期性

第三产业增加值(亿元) 232.1 450 13 预期性

人均生产总值(元) 20280 38000 13.5 预期性

财政总收入(亿元) 50.2 100 20 预期性

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亿元) 20.85 50 20 预期性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亿元) 250.6 900-1000 30 预期性

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亿元) 208.5 450 15 预期性

外贸进出口总额(亿美元) 30.5 75-100 20 预期性

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

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2 预期性

(人民生活指标)

城镇化率(%) 60 【10.6】 预期性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12186 22500 13 预期性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 7111 12500 13 预期性

城镇登记失业率(%) 4.43 4.5 预期性

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覆盖比率(%) 100 约束性

城镇职工医疗保险覆盖比率(%) 100 约束性

城镇职工失业保险覆盖比率(%) 100 约束性

农村居民养老保险覆盖率(%) 80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 100 约束性

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11 约束性

全市总人口(万人) 252.7 265 约束性

(资源环境指标)

耕地保有量(万公顷) 约束性

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万公顷) 约束性

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 【16】 约束性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 【5】 约束性

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减少(%) 【15】 约束性

森林覆盖率(%) 17 【1.2】 预期性

城市绿化率(%) 40 预期性

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 【0.5】 约束性

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 【30】 约束性

注:主要经济指标均为现价;带【】的为五年累计数;主要污染物指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

第五章 战略任务

按照上述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十二五”时期的战略任务是:围绕“两区两带一城”战略和“十项重点工程”,立足黑龙江,依托东北三省,辐射东北亚,着力建设东北地区工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对俄开放合作示范区和面向东北亚的区域性国际化物流中心,构筑黑龙江省东部煤电化产业新高地,提升区域中心城市首位度,建成“三气一亮”(秀气、灵气、洋气,漂亮)幸福指数较高的快乐型城市和“双百双宜”现代滨江城市。

——东北地区工业转型升级示范区。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加快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着力推进传统工业转型升级,建设全国领先的以“四机一缆”为特色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全国知名的绿色食品生产基地、东北地区新兴的新能源和化工基地、全省重要的新型材料制造基地,形成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以优势装备制造业、新型能源重化工业和绿色农林产品加工业为支柱的新型工业发展新格局,构建黑龙江省东部煤电化基地产业新高地。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抓住国家实施《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规划(2009-20xx年)》和全省全力推进松嫩平原、三江平原现代农业综合开发试验区建设的机遇,按照现代化、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的要求,深入推进以农田水利化、农业机械化、农业产业化、农业科技推广、农产品流通、农村金融等为重点的现代农业工程建设,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加快发展现代大农业,在全国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打造世界先进、国内一流的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

——我国对俄开放合作示范区。大力加强对俄通道建设,构筑高效便捷、安全畅通的现代综合交通网络。加快推进对俄经贸合作区建设,积极争取设立保税区,构建对俄合作的大基地、大通道、大平台,形成以黑瞎子岛开发为重点、沿江经济开放带为核心的全方位、宽领域、深层次开发开放新格局,逐步把我市打造成为黑龙江省东部地区对俄加工中心、商贸中心、物流中心,成为全省乃至全国对俄开放的桥头堡和枢纽站,我国对俄合作的示范区。

——“三气一亮”快乐型城市、“双百双宜”现代滨江城市和高首位度区域中心城市。充分发挥我市位于伊春、鹤岗、双鸭山、七台河等东部城市群中心的区位优势,依托沿江临水、交通便利、生态良好的条件,大力推进滨江生态城镇建设,塑造滨江城市形象,完善区域性服务功能,建设秀气、灵气、洋气、漂亮、幸福指数较高的快乐型城市和“双百双宜”现代滨江城市。积极拓展佳木斯市区发展空间,优化城市功能布局,突出辐射带动作用,增强我市对周边地区的吸引力和服务能力,巩固和强化我市在黑龙江省东部地区的中心城市地位。

专栏3 “两区两带一城战略”和“十项重点工程”

“两区两带一城”战略是中共佳木斯市委十一届六次全委(扩大)会议立足佳木斯优势,为更好把握历史机遇加快科学跨越发展而提出的战略构想,是“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核心。其中,“两区”即加快打造现代农业综合开发试验核心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两带”即加快打造沿江开放带和三江特色旅游带,“一城”即加快建设省东部煤电化基地区域中心城市。

“十项重点工程”是中共佳木斯市委十一届三次全委(扩大)会议提出的推动我市科学跨越发展的重要抓手,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符合我市的实际,是“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包括:大项目牵动工程、工业跨越发展工程、现代农业综合示范核心区建设工程、大口岸通道建设突破工程、城市改造建设工程、高端服务中心及项目建设工程、民生工程、改革攻坚工程、环境优化工程、社会稳定工程。

第三篇 全面推进现代化大农业建设,打造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突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着力发展现代化大农业,全力实施三江平原现代农业综合开发试验核心区发展战略,加快农业装备现代化,提高科技支撑能力,转变发展方式,发展低碳农业、绿色农业,优化产业结构,建成国家粮食安全保障核心区和全国最好、世界先进的“机械化主导、多技术集成、科学化管理”现代农业展示区。

第六章 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第一节 着力优化农业结构

强化粮食生产优势,提高种植业效益。按照区域化、专业化、规模化的要求,加强优质粮基地建设,扩大水稻、玉米种植,重点发展绿色蔬菜、甜菜、烟草等特色经济作物,引进和推广蓝莓等经济价值较高品种,建设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和农产品标准化示范基地。大力推进“百亿斤千万亩水稻”发展工程,到20xx年,市属粮食生产能力达到140亿斤以上,农林牧渔业产值实现256亿元。

以“一猪两牛”三大产业为重点,加快推进畜牧业发展。按照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组织化、信息化的思路,积极推进优质、安全、生态、高效畜牧业快速发展,把我市建设成为全省东部地区畜禽良种供应、畜产品产销、饲草饲料生产、畜牧科技研发和畜产品检测检验的中心。到20xx年,市属畜牧业产值占农业产值比重达到52%。

扩大特色水产养殖,做强渔业经济。按照“政府引导、技术扶持、市场运作”原则,加快引入民间资本开发适宜养殖水面,重点发展鲟鳇鱼、大马哈鱼特色养殖,加强水产种苗繁育及养殖基地建设,大力发展扩繁基地和市场销售“两头在外”的特色渔业,积极推广名特优新品种,拓展养殖方式。加强养殖水域环境管理,提高水产标准化养殖水平。

鼓励发展林下经济,提升林业经济效益。全面开展三北四期等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发展壮大营林、林产工业、林下经济、森林湿地旅游产业,扩大北药种植,重点推进速生丰产林建设和黑瞎子岛湿地旅游发展。

加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推动绿色种植,发展健康养殖,加强有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建立质量安全风险预警机制,重点推广低毒、高效、环保农药产品,加强农资产品质量检测。到20xx年,全市“三品”认证实现全覆盖。

增强区域特色,优化农业区域布局。推动形成“一带三区”(水稻生产带和玉米、大豆、特色经济作物三大生产区)的种植业生产格局,发展壮大生猪、奶牛、肉牛、肉羊、蛋肉鸡、水产和特色养殖的主产县区,积极打造绿色山特食品和森林湿地游发展区,加快建设城郊型都市农业种养基地。到20xx年,“一村一品”的村比例达到65%以上,主产品产值占总产值比重达80%以上。

第二节 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重点扶持大型龙头企业,推进企业向集团化发展,培育粮食、畜禽等优势主导产业集群。支持企业加快新产品开发,延伸产业链条。鼓励龙头企业建立利益返还机制,加强政府对企业和农户履约的监督管理。加快土地集中连片流转,支持建立现代家庭农场,加强产业化基地建设,到20xx年,全市绿色产品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400亿元,市属产业基地规模经营面积达到1000万亩。大力发展利益连接紧密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建设项目向各类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倾斜,加大对合作经济组织的信贷支持,加强合作组织信息网络建设,提升合作经济组织的质量和管理水平。鼓励企业与合作组织采取品牌结盟等方式共同打造区域农产品知名品牌。

专栏4 “十二五”重大特色种植业和养殖业项目

重点建设15000亩山葡萄种植基地、440万亩优质甜菜种植基地、绿色蔬菜种植基地、特色北药种植示范园区、年放养林蛙10亿只养殖基地、畜产品生产基地、特色鱼类养殖等项目。

第七章 着力提升现代化大农业支撑能力

第一节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按照“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要求,着力加强现代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实施农田水利工程,加强田间机耕道建设。重点新建、续建桦南向阳山灌区、汤原引汤灌区等九大灌区,加快灌区续建配套,推广先进节水增效技术,到20xx年全市灌溉能力达到1450万亩以上,其中市属灌溉面积1000万亩。扎实推进沃土工程,加快建设配肥站等基础设施,普及智能化安全施肥信息技术、精准施肥技术、秸秆粉碎还田技术,推广应用生物有机肥和农家肥,到20xx年全市测土配方施肥耕地面积达到100%。全面推进土地整理复垦开发,科学利用自然保留地,重点开发利用富锦、抚远和同江宜农用地,到20xx年新增改善、改良耕地4万亩。

第二节 加快农业装备现代化

推进农业机械化战略工程,大力发展水田机械、多功能棚室园艺机械、深松机等先进适用农业机械,重点推广大马力机械,扩大集中连片机械作业区。全面实施旱作农业耕作制度,分类建立农机技术示范区。完善农机安全检测手段,加强农机安全监理。到20xx年水稻、玉米和大豆生产全程机械化程度分别达到96.5%、85%和100%,农业综合机械化程度达到95%。

第三节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

着力推进院县、场县科技合作工程,推动主要农作物栽培技术集成创新,重点支持作物新品种研发、高产高效低耗种植技术的推广、现代农机装备使用,筛选优化集成大垄保护性耕作栽培模式。加强农业技术培训,进一步推进“五大工程”和“三大活动”,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和农民吸纳科技能力。加强科技推广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创新科技推广体制和机制。加强示范园区建设,带动农业技术的集成示范和科技成果转化。到20xx年,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5%。

第四节 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加强乡镇或区域性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建设,大力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农民经纪人等提供多种形式的生产经营服务,新增农业补贴适当向农民专业合作社倾斜,积极支持农机大户及社会资本发展民营农机服务公司,完善农机作业合作社运营和管理机制。重点推进融资、气象灾害防御等体系建设,健全农业信息化网络体系,搭建企业、基地与市场之间快捷有效的信息网络平台。继续推进农产品综合市场建设,建成基础设施较为完备、功能配套、管理先进规范、综合服务能力强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加强农资市场监管,规范经营秩序。

专栏5 三江平原现代农业综合开发试验核心区发展目标及十大战略工程

到20xx年,规划区粮食产能达到260亿斤以上,其中市属生产能力达到140亿斤以上,农垦生产能力达到120亿斤以上。为实现上述发展目标,实施十大战略工程。

水利化工程:中小河流防洪标准达到20年一遇以上,大江大河防洪标准达到50-100年一遇,规划区灌溉面积达到1450万亩以上。

农机化工程:各县(市)区基本实现机械化,农机总动力达到260万千瓦。

产业化工程:规模以上龙头企业资产总额达到150亿元,实现销售收入400亿元。

畜牧产业化工程:市行政区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54万吨、7.1万吨和28.7万吨,牧业产值82亿元,标准化规模养殖场达2700个。垦区畜牧产值达到7.12亿元。

沃土工程:市行政区50%耕地用上配方肥,耕地土壤肥力逐步恢复;垦区生物有机肥施用面积达到50%,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实现盈亏平衡。

科技创新与推广工程:市行政区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55%;垦区等单位农业科技贡献率达67%以上。市行政区推广大豆、玉米、水稻保护性耕作栽培技术模式分别达到400万亩、350万亩、350万亩;垦区等单位全面普及大豆、玉米、水稻保护性耕作栽培技术模式。

农产品市场流通工程:市行政区建成111万吨储粮仓容,垦区等单位增加仓容34万吨;市行政区建设5个农产品批发大市场,垦区等单位建成铁路战略装车点及集装箱受理站。

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17%,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0%,各农场、管理区城镇绿化覆盖率全部达到30%以上。

县域工业经济园区提振工程:县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现100亿元以上。

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工程:10个中心镇人口达到3—5万人,小城镇内的泥草房改造完成98%,小城镇基础设施功能较为完善、结构趋向合理。70%的行政村达到新农村建设初步标准。

第四篇 大力推进工业转型升级,构筑东部煤电化产业新高地

深度利用大资源,着力开拓大市场,集中发展大产业,集聚打造大园区,加快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显著提升技术创新、产品开发和精深加工能力,构建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以优势装备制造业、新型能源重化工业和绿色农林产品加工业为支柱的产业格局,实现工业经济“整体奠定基础、局部实现跨越”的战略目标,基本建成东北地区具有鲜明特色和辐射影响力的综合性产业基地。到20xx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达到800亿元以上,力争突破1000亿元。其中,装备制造业销售收入达到200亿元,食品及林木加工业销售收入达到300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销售收入达到200亿元。

第八章 重点突破优势装备制造业

第一节 壮大提升农机制造业

重点发展先进适用、市场急需的新型农机装备,巩固扩大联合收获机械,加快发展动力机械,配套发展新型优质农机具,增强核心部件和基础配件的配套能力,实现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的转型升级,打造集研发、加工制造、销售、服务为一体的农机具产业群,建成全国知名的现代农机城。到20xx年,联合收获机械生产能力达到4万台,大中马力拖拉机综合生产能力达到5万台以上,农机销售收入达到100亿元。

——拓宽产品门类。优先做大作强收获机械,重点开发生产新型数字化、多功能型联合收割机系列产品。积极发展农用动力机械,开发生产大中型拖拉机和与之配套的农机系列产品。加快发展现代农机具,形成产业群体优势。 ——提高配套能力。利用加工组装规模化优势和终端产品牵引,针对产业链核心环节,瞄准国内龙头厂家,加快引进发动机、前后桥、液压件等核心部件制造。提升铸件、基础部件、加工辅具的制造能力和水平,优化完善本地配套体系,形成产业链优势和规模化集群。

——增强发展支撑。积极研发、采用新技术,不断推出新产品,提高产品性能和市场竞争力。按照以工带贸、以贸促工、工贸联动、拓展网络的要求,加强品牌建设和售后服务。加快在俄罗斯建立农机配件、组装中心,依托大型农机交易展会和农机大市场,扩大产业辐射带动能力和盈利水平。

第二节 增强电机、煤机、电缆行业竞争优势

定位高端,彰显特色,开发新品,做大规模,建成在国内同行业具有领先地位和影响力的加工制造基地。到2015

年,电机、煤机、电缆行业销售收入达到100亿元以上。

——电机行业。以大功率、智能化、集成化为方向,重点发展以防爆电机、高新特种电机、发电机和风机为核心的系列产品,拓展核电机,规模化发展电机配套产品和相关服务业,实现电机行业产品一体化、多重组合化和多功能化。到20xx年,特种电机生产能力达到1500万千瓦,行业销售收入达到40亿元以上。

——煤机行业。围绕重型掘进机开发系列产品,重点生产全断面、大功率隧道掘进机及圆型巷道掘进机。多元化生产高产高效综采工作面配套设备、缓倾斜薄煤层综采配套设备、急倾斜薄煤层刨运一体机成套设备。引进生产国内需求量大、附加值高、进口替代性强的隧道用盾构机,抢占东北地区市场,培育新的增长点和竞争优势。到20xx年,力争煤机行业销售收入达到30亿元以上。

——电缆行业。优化产品结构,扩大高水平、高性能的高压交联电缆、矿用电缆、轨道交通电缆生产能力。依托高效膨胀无卤阻燃剂核心技术,重点生产低烟、无卤、防火、阻燃电缆等高档电线电缆产品。研制开发特种电缆、核级电缆、船用电缆、新型机车用电缆等国内急需产品。到20xx年,电缆行业销售收入达到10亿元以上。

第三节 大力培育拓展新产业

——提升发展新型铸造业,围绕下游需求,扩大产业规模,提高配套能力。力争到20xx年形成50万吨机床铸件、机械装备基础铸件产能,销售收入达到40亿元。

——培育发展数控机床制造,依托铸造产业基础,按照高品质、高稳定性的技术发展方向和高性能价格比的目标,以数控机床光机和专用机床为重点,引进发展具有特色优势的整机产品和专用产品。

——积极引进发展工程机械,重点发展建筑机械产品、土方机械产品、桩木机械产品、压实机械产品,积极开拓国内和俄罗斯及东北亚地区市场。

——扶持壮大风电装备制造,吸引国内外大型风电整机企业建立生产装配基地,以2兆瓦级以上大型成套机组为重点,加快进行低风速、直驱式、海上用风力发电机的产业化,兼顾发展分布式、小型风电机组及部件,提高发电机、风力偏航电机、叶片、塔筒等部件的制造能力。

第九章 做强做优绿色食品和林木加工业

第一节 转型发展绿色食品工业

重点发展粮油、畜产品和特色食品加工业,加快新品和精品开发,延伸产业链,实现由原料初加工型向食品制造型转型,建成全国知名的绿色食品加工基地和食品安全城。到20xx年,食品工业销售收入达到200亿元以上。

——粮油加工。优化发展稻米加工,提高产业集中度,整合打造区域品牌。扩大精米加工,发展米糠油等深加工产品和营养型系列衍生品,重点实施益海粮油100万吨水稻深加工、锦稻公司60万吨水稻精深加工等项目。推进玉米加工,重点发展专用淀粉、变性淀粉、淀粉糖、有机酸、化工醇以及高纯度水溶性膳食纤维等精深加工产品。发挥国产非转基因大豆优势,以规模化、深加工和高效化为方向,生产高档食用油,开发系列精深加工高端营养品及保健品,重点实施吉庆豆业、九阳豆业等100万吨大豆深加工等项目。

——肉类加工。扩大猪、鸡等畜禽加工产品规模,大力发展精深加工,重点发展分割冷鲜肉、熟食制品、方便即食熟肉制品等深加工产品,提高中式、欧式特色肉灌制品比重,重点实施江苏雨润和金锣集团等400万头生猪屠宰及加工项目,加强屠宰剩余物的综合利用,开发骨粉、骨胶、胶囊、添加剂、生化药品等。

——特色食品加工。发展优质山野菜、菌类等山特产品加工业。扩大优质啤酒、白酒生产能力。引进发展软饮料及功能性饮料。提高甜菜加工精制糖生产能力,争取实施100万吨制糖项目,综合利用糠蜜向下游延伸生产活性干酵母、酵母抽提物及以酵母为载体的保健食品。

专栏6 食品加工产业链及重点规划发展产品

大豆深加工产业链。在加工食用油的基础上,开发生产低温豆粕、大豆蛋白、生物包衣蛋白、膳食纤维、纤维素等优势产品,深度开发蛋白肽、磷脂、大豆低聚糖、多肽类化妆品、保健食品、功能性食品和防腐剂等产品。形成主要产业链包括:“大豆—低温豆粕—大豆蛋白—蛋白肽”;“大豆—油脚—磷脂、维生素E”;“大豆—豆渣、豆皮—膳食纤维、纤维素”、“大豆—生化饲料”等。

玉米深加工产业链。包括:“玉米—淀粉—葡萄糖—异麦芽低聚糖”;“玉米—淀粉—葡萄糖—氨基酸—肽产品”;“玉米—淀粉—葡萄糖—L-乳酸—聚乳酸(PLA)—聚乳酸共混共聚物”;“玉米—淀粉—葡萄糖—山梨醇—乙二酸(石油替代品)/丙二醇—可降解塑料”;“玉米芯—木糖—木糖醇—无糖保健食品”;“玉米芯—糠醛—糠醇—呋喃树脂”等。

第二节 振兴改造林木加工业

壮大规模,优化结构,集聚发展,扩大出口,重点发展木浆造纸和木材加工业,建设东北地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造纸工业和木材加工基地。到20xx年,木材综合加工能力达到500万立方米,林木深加工产业销售收入达到100亿元以上。

——生态纸业。加快扩大生产能力,实现纸浆和纸制品规模化生产。优化原料结构,建设国内原料林基地与引进俄罗斯原料并进,加快提高纸浆生产能力,形成规模优势。重点发展工业包装用纸、印刷用纸和文化用纸三大系列,

积极拓展高档文化用纸、中高档包装用纸及箱纸板以及中高档生活用纸。加大治污力度,采用清洁生产工艺技术,搞好造纸废弃物、废水的回收利用,发展循环经济。到20xx年,纸浆生产能力达到100万吨。

——木材加工。板材加工重点发展高档仿真珍贵木、仿真珍贵木装饰人造板、单板层积材、高级贴面板等精深加工产品,生产新型环保、高附加值、高质量的装饰板、单板、层积材等产品,重视环保、节材和节能。家具制造定位中高档市场,重点发展板式家具,特别是实木拼板为基材的出口创汇型家具。建设面向俄远东地区重要的绿色现代装饰材料和家具生产基地及国际交易中心。

第十章 加快发展能源和重化工业

第一节 积极发展能源工业

优化传统能源结构,规模发展煤炭采掘,有序发展高效燃煤火电,谋划发展油气能源,力争形成火电为主、煤炭及油气为补充的发展格局。

——煤炭生产。加快原煤规模化开发生产。采用洁净煤技术,提高煤炭洗选加工能力。鼓励煤电一体化开发模式,实现煤炭企业与冶金、化工、建材、交通运输企业联营,促进相关产业优化布局和协调发展。积极采用绿色开采技术,实现可持续发展。

——火电建设。加快火电升级发展,通过热电联产、“上大压小”方式,采用IGCC新技术,加快推进以超临界机组为重点的火电项目建设。加强煤矸石、粉煤灰综合利用。到20xx年,全市火电装机容量达到150万千瓦以上。 ——油气开发。利用引进俄罗斯天然气项目,优化民用燃料结构。把握俄罗斯输送大庆原油管道建设的机遇,完善和发展油气储运物流设施,按照大型化、精细化、集约化的要求,利用过境原油资源,引进骨干企业和先进技术,积极争取建设重油裂解项目,以500万吨以上炼油能力建设为突破口,发展地方炼油工业。

第二节 集中发展煤化工

合理利用周边煤炭资源,重点发展差异化、深加工、环保型的煤化工下游产品,延伸开发生产石化加工产品,形成以煤化工为主体、石油化工和精细化工为特色的产业格局,建成省东部地区新兴化工产业基地。到20xx年,以煤化工为主的综合化工销售收入达到60亿元以上。

——煤化工。依托大型煤焦化产业链,拓展延伸煤焦化及副产品加工,适度发展化肥、甲醇,深度发展碳一化学系列产品,重点发展现代煤化工。积极建设大型煤制乙二醇项目,打造省东部新兴煤化工城。推进煤制烯烃产业化进程,向下延伸发展聚丙烯产品加工。

——石油化工。根据引进俄罗斯原油种类和加工工艺特点,重点进行油品深度加工和精制加工,生产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石化深加工产品,包括重交沥青、基础润滑油产品、各类合成树脂、专用化学品等。

——精细化工。重点开发生产高效、低毒、低残留化学农药、新型生物农药。

专栏7 煤化工产业链重点产品

煤焦化及副产品加工产业链。依托煤焦化项目,利用煤焦油和焦炉煤气资源打造核心产业链:(1)煤焦油深加工产业链。重点发展萘系列、沥青系列、蒽系列、针状焦系列等产品。(2)焦化苯深加工产业链。主要利用粗苯加工发展苯、甲苯及二甲苯。中远期可积极引资向下游生产苯酚丙酮(丙烯为其原料)、双酚A,并向聚碳酸酯、环氧树脂延伸。(3)利用焦炉煤气生产甲醇,向下延伸发展甲醛等加工产品。(4)鼓励利用焦化行业资源,实现煤化工和石油化工相结合,发展多种高附加值产品。

延伸发展甲醇碳一化学系列产品。利用焦炉煤气生产甲醇、煤制甲醇。根据市场需求发展甲醇下游产品,包括甲醇向下延伸加工甲醛、聚甲醛以及醋酸、酸酐、醋酸纤维系列产品,重点发展新型深加工产品,包括:1.4丁二醇(BDO),聚甲醛(POM),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脂(PBT),N.N二甲基甲酰胺(DMF),环保型脲醛胶,甲醇蛋白等。

煤制乙二醇产业化及配套发展。煤制乙二醇正成为现代煤化工产业发展热点。乙二醇不适宜运输,可就近发展乙二醇下游深加工,生产便于运输的聚酯产品。发展路径,一是采取“一体化煤制乙二醇和聚酯”产品路线,即依托煤化工建设乙二醇项目,同时以甲醇制芳烃技术生产对二甲苯(PX)及延伸生产对苯二甲酸(PTA),用PTA与乙二醇合成固态聚酯。二是区域内寻找配套原材料PTA。目标是辽宁抚顺百万吨大乙烯项目,辽宁辽阳石化芳烃项目,大庆120万吨乙烯改、扩建工程等。三是拓宽应用领域,生产用乙二醇制不饱和聚酯树脂、润滑剂、增塑剂以及涂料、油墨等行业下游产品。

甲醇产业链。以煤制甲醇为原料,重点发展乙烯、丙烯、及聚乙烯、聚丙烯、丙烯酸及酯、丁辛醇等下游衍生产品。

第三节 优化发展建材工业

加速淘汰落后产能,做大水泥产业,做强作优玻璃产业,发展新型墙体材料,建设东北地区重要的建材工业基地。到20xx年,新型干法水泥生产能力达到500万吨以上,优质浮法玻璃生产能力达到600万重箱以上。

——水泥工业。实施“大水泥”战略,鼓励大型集团整合区域水泥产能,提高产业集中度。依托资源建设熟料基地,贴近市场设立粉磨站。全面淘汰落后产能,引导有条件的立窑水泥企业转型发展。推进节能减排,实现水泥粉尘

和烟尘的达标排放。发展循环经济,拓宽水泥原料来源,利用窑炉余热发电,实现节能、利废、环保和可持续发展。 ——玻璃工业。重点发展高档用途及深加工玻璃产品。有序扩大优质浮法玻璃规模,提高钢化玻璃、中空玻璃、夹层玻璃、彩釉玻璃等深加工产品比重。面向节能玻璃、太阳能玻璃、平板显示器(LCD、PDO、OLED)玻璃等领域,开发生产新能源、新型显示用玻璃等产品,培育形成新的增长点。

——新型建筑材料。重点推进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经济效益好、具有循环经济理念的新型建材和绿色建材产品的规模化生产。按照建筑节能要求,生产轻质、高强、高性能新型墙体材料,发展新型建筑装饰装修、防水、保温隔热的各种新型系列装饰装修材料,向功能化、高档化和无害化方向发展。

第四节 加快培育矿产资源加工业

把握中俄矿产资源投资合作的战略新机遇,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积极谋划开发利用俄远东地区钛、铁矿石、铝、磷、镁等战略性资源,采取引进国内大企业集团与整合省内现有钢铁企业相结合方式,采用“煤(焦)电钢”、“煤电铝”一体化发展模式,加快钢铁、电解铝等重点项目建设,培育钢铁、有色金属加工业,推进桦南煤炭、汤原油气等域内矿产资源勘探和综合开发,把我市建设成为全省冶金工业和矿业经济发展的新基地。

——钢铁工业。通过省内钢铁企业扩能、内地钢铁企业异地改建等形式,吸引大型钢铁企业投资建厂,争取年产500-1000万吨钢项目开工建设,打造集矿石开采、冶炼、轧钢于一体的联合钢铁企业,形成“普特结合、煤焦钢一体化”的发展格局。重点进口俄罗斯铁精粉进行加工,向下延伸生产直接还原铁、球墨铸管、特钢产品等深加工产品。 ——铝加工业。支持省内外战略投资者与煤炭、电力企业进行跨行业重组,推进“煤电铝”产业一体化发展,利用俄罗斯资源,建设年产100万吨电解铝项目,向下游发展型材加工、铸造产品等产业链。

——其它矿产资源加工。采用海外投资、合作开发、参股境外矿产公司等方式,利用俄罗斯的锡、镍、钼、镁等金属资源,发展相关冶金加工业。

第十一章 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第一节 突出新能源地位

坚持近期开发与长期储备相结合,优先发展风电,鼓励发展水电、生物质能发电,积极推进核电前期规划建设,建成国内知名的以新能源为主体、各类能源综合发展的清洁能源基地。

——风力发电。以“融入大电网,建设大基地”为方向,大力打造“风能之都”,争取更多风能上网发电。推进风电资源深度延续开发,适时将沿江风场作为新的风能开发重点,积极引进建设新的风电项目。提高风电输出能力,超前筹划建设大型输变电站和相关线路。到20xx年,全市风电装机容量力争达到500万千瓦。

——水电开发。以悦来航电枢纽、汤原汤旺河流域资源综合开发为重点,充分利用水能资源,结合大型水利工程发展水电,促进水能利用、产业发展、生态环境、电源电网建设的协调发展。

——生物质发电。重点发展以农作物秸秆、稻壳、林业加工废弃物、城市和工业有机废弃物等为燃料的生物质能,探索“直燃做大、气化做小”的不同生物质发电技术的产业发展路径,逐步实现规模化发展。到20xx年,全市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力争达到15万千瓦。

——核电。积极推进中广核公司400万KW核电项目前期规划,建设4台100万KW级核电机组,培育能源工业长期发展的战略支撑点。

第二节 加快发展生物产业

依托优势企业和重点园区,以自主创新为动力,以生物农业、生物医药两大领域为重点,以特色化、规模化、产业化、集团化为方向,形成以生物育种、绿色农用生物制品、现代中药、生物制药和高端化学原料药并举的生物产业发展格局,培育省内新兴生物产业基地。到20xx年,医药水针生产能力达到8—9亿支,固体制剂生产能力由目前 31亿片(粒)达到70—80亿片(粒),粉针达到2亿支生产规模,生物医药产业销售收入达到30亿元以上,构建以天然药物为主、生物制药和生物化学合药共同发展的新型医药产业格局,打造省内新兴现代医药产业集聚地。

1、生物农业。充分利用佳木斯农林资源丰富优势,加强现有农业生物技术研究平台建设,研究和利用转基因或分子标记辅助改良技术、胚胎生物工程、优良基因聚合育种技术、工厂化组培育苗技术以及新型安全生物防治技术等现代农业高新技术,提升佳木斯生物农业的创新发展能力,加快发展以生物育种、绿色农用生物产品生产为重点的生物农业。

——生物育种及产业化。重点支持水稻、大豆、玉米、甜菜、马铃薯等作物具有突破性的超级新品种和专用新品种的选育,克隆和引进具有提高产量品质、抗逆性及特异性状等应用价值的启动子和基因序列,培育转基因作物新品系和功能性作物新品种,加快育种基地的建设。利用基因技术、胚胎技术等现代生物技术,充分发挥现有遗传资源特别是本地优良基因优势,大力繁育推广品质好、繁殖率高、符合市场需求、具有一定特色的猪、牛、羊等畜禽优良品种,推动产业化规模养殖。推进特色鱼、冷水鱼鱼苗培育、驯化及产业化。继续搞好对鲟鱼、鳇鱼等特色鱼类的驯养、繁殖及苗种培育工作,采用良种亲鱼选育等技术进行规模化苗种生产和养殖,扶持重点苗种繁育场开展优良品种的改良、引进、繁育和培育项目。

——绿色农用生物产品开发及推广应用。支持病虫防治、生长调节剂、蛋白质和氨基酸制剂、动物疫苗等农业生物前沿技术的研究,加快开发、生产新型高效生物农药、生物肥料和生物饲料添加剂,加强推广和普及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的力度,提高生物饲料添加剂的利用效率,培育农业生物制品新兴产业。以生物多样化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以现有农药加工生产企业为龙头,积极引进战略合作伙伴,通过合资合作,重点研究开发高效生防真菌、细菌的规模化生产技术,生物学稳定的剂型工艺技术,筛选具有重要杀虫、抗病活性的新型生防菌株,挖掘具有杀虫、抗病的活性物质,开发、生产选择性强、生物活性高、长效稳定的微生物农药、植物源农药、转基因生物农药和天敌生物农药等产品,积极创立黑龙江省生物农药品牌。

2、现代中药。围绕重点品种,加强本地药材优良品种选育、规范化种植,建立天然植物药种植基地和中间提取物生产的原料基地,实现现代中药原料的优质化、规模化、基地化生产。充分发掘传统药方,大力开发疗效显著的新型复方中成药;以重大疾病治疗药物为突破口,深入挖掘以北药为特色的区域传统药品,重点扶持发展特色鲜明和优势突出的中药新药,开发生产中药针剂,建设专利特色中药产业群。积极推广生物酶仿生提取、膜分离、超临界萃取等新技术、新工艺在中成药研发和生产中的应用,不断提高中药提取、提纯水平。利用中医药资源,延伸开发超微饮片、功能食品、保健品等下游产品。

3、生物医药。依托丰富的大豆、玉米等生物资源,应用现代生物技术,谋划发展生物制药,引进建设生物肽、胶原蛋白等项目。加快培育生物技术药物,积极引进发展市场需求量大、成长前景好的医药产品,重点引进国内外现代生物技术药物先进技术和产品,拓展基因治疗药物、基因工程药物及新剂型、生物诊断试剂等产品领域。

4、高端化学原料药。依托科研院所,通过采用新技术,开发新剂型,实施产品“二次开发”和档次提升,推出新产品,促进普药扩大规模。针对国外到期专利药品,重点发展抗感染类、胃肠道类、抗病毒类等高端化学原料药。推进发酵工程技术、酶工程技术、超临界萃取技术等先进技术的应用,发展缓控释制剂、靶向给药制剂、外用制剂等新型制剂。

5、医药研发外包和中试基地建设。依托本市科技人才和医学临床资源,发挥重点医学专科优势,承接国际研发外包业务,培育发展医药服务业(CRO)。建设生物医药产品中试基地,为各类企业提供小试、中试放大、工艺优化、小批量生产、模具设计等服务。

第三节 积极培育新材料产业

以下游应用需求为导向,以基础材料深加工、高性能、多功能为方向,着力发展新型化工材料、金属新材料,重点关注高技术、前沿性、下一代新材料,促进新材料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培育具有特色和竞争优势的新材料产业基地。20xx年,新材料及建材产业销售收入达到100亿元以上。

——化工新材料。以高效阻燃电缆材料为重点,加快实现三嗪系—高效膨胀型阻燃剂、光伏电缆专用材料等专用化工新材料的规模化生产,成为新材料产业的核心支柱产业。重点关注高性能通用合成树脂新品种、高性能塑料合金、工程塑料、生物化工材料、高性能的功能高分子材料、高性能装饰材料等。

——金属新材料。依托3万吨海绵钛项目,加速海绵钛就地转化,完善和延长从海绵钛制造到钛材加工和钛材应用的产业链,建设国家级钛合金产业基地。

——石墨材料。重点开发用于航空航天、军工、电子信息等高科技领域的高碳高纯石墨、石墨微粉、天然石墨电极等深加工产品,形成产业规模和竞争优势。

——有机硅材料。发展硅基础原材料加工,引进建设甲基有机硅单体和苯基有机硅单体,重点生产有机硅单体及硅油、硅橡胶、硅树脂、三氯氢硅、白炭黑等下游精深加工系列制品。

——纤维复合材料。利用煤制烯烃项目,采取丙烯→丙烯腈→原丝→聚丙烯腈碳纤维生产路线,发展碳纤维。依托玻璃生产基础,发展广泛用于航空航天、工业民用建筑等诸多领域的玻璃纤维复合材料。延伸发展玻璃纤维风电叶片。

——生物质材料。以生产石油替代品乙二酸、聚乳酸、可降解塑料为方向,开发生产聚乳酸(PLA)绿色、环保型高分子材料,面向服装、建筑、农业、造纸和医疗卫生等领域,生产包装材料、薄膜和非织造物等。

专栏8 工业领域重大项目

装备制造项目。年产3万台系列谷物联合收割机,年产5万台大中型轮式拖拉机,年产5000台能力系列全混日粮搅拌机复式少耕整地机,年产3000台玉米联合收获机、2000台半喂入水稻收割机、4000台高效喷杆式喷雾机、6000台高速气力式精密播种机,年新增180万千瓦高效节能电机量产及环保技术改造,年产20台大型工程隧道掘进机,中唯实业有限公司20万吨铸造中心,佳木斯隆兴船舶修造基地建设等项目。

新型能源项目。中广核佳木斯4×100万千瓦核电,百万千瓦风电,年产100兆瓦多晶硅太阳能电池等项目。 化工及农药项目。 年产高浓度磷酸二铵200万吨,年产5万吨离子膜法烧碱,年产10万吨有机硅单体生产装置等项目。

林木资源加工项目。 年产50万吨浆纸,年产45万立方米高中密度纤维板项目等。

材料及矿业项目。年产100万吨电解铝,年产太阳能级多晶硅5000吨,年产10万吨己内酰胺、500—1000万吨钢铁、3万吨海绵钛、2万吨高效膨胀型阻燃剂,日熔400吨超白玻璃,日产5000吨新型干法水泥熟料,汤原油气田资源勘探开发等项目。

生物医药项目。抗感染药生产项目,年产5万吨含氟吡啶系列化合物产品项目,年产100吨氯雷他定原料药和50亿片氯雷他定缓释片项目等。

食品工业项目。哈尔滨啤酒(佳木斯)佳凤有限公司平衡25万千升啤酒,益海粮油100万吨水稻深加工,锦稻公司60万吨水稻精深加工,年产100万吨糖,年产4.5万吨米糠分离蛋白、蛋白粉,年处理2万吨畜禽骨,年产5万吨速溶豆粉(豆奶粉)加工,年产30万吨玉米系列淀粉糖,年产20万吨玉米变性淀粉,年产6万吨大豆分离蛋白、6万吨大豆组织蛋白,年产10亿支大豆蛋白肽口服液,年产18亿粒林蛙油软胶囊等项目。

第五篇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建设黑龙江省东部城市群服务中心

以高端化、品牌化、市场化为方向,以服务业集聚区为平台,大力拓展服务业发展空间,加速发展物流、金融、商务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着力提升商贸流通、房地产、文化旅游等消费性服务业,强化集聚、辐射、孵化与创新功能,建成引领黑龙江省东部城市群的高端服务中心、消费中心和面向东北亚的国际化物流中心。

第十二章 培育壮大生产性服务业

第一节 突出发展现代物流业,打造区域高端物流中心

强化区域物流和口岸物流的中心载体功能。依托口岸通道建设,加快建设边境贸易物流园区和综合保税物流园区,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和信息平台建设,着力推进江海联运、陆海联运等多式联运和“内陆商品跨境运输”,促进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转变。依托中俄互市贸易区、木材货运批发市场等专业化市场和商务中心,建设农产品、轻工产品等专业化物流配送中心,完善城乡物流配送网点,引进具有现代物流服务品牌和核心竞争力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吸引和培育现代物流领域的优秀人才,逐步建设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引导中小型物流企业加强组织、管理创新,促进企业内部物流社会化,逐步建立连接国内生产基地和国外商品市场的跨国物流网络。

专栏9 建设七大物流园区

佳木斯三江物流城。占地50-100万平方米,建设物流仓储库、商品展示区、配送中心、居住休闲区、信息平台等。 佳木斯浦东物流园区。占地8万平方米,建设货物配送区、货物分检区、货物储存区、信息平台、综合办公区等。 佳木斯市新纪元物流园区。占地15万平方米,建设物流仓储库、货物整理分检车间、综合业务楼、相关附属设施等。

佳木斯市东港综合保税物流园区。建设海关监管库、综合业务用房、场地硬化、铁路专用线等。

佳木斯陆港物流园区。建设铁路专用线、集装箱货场、集装箱拆装库、通用库房、通用货场等,配备作业机械。 同江市保税仓储物流园区。 占地面积30万平方米,园区内建设海关监管库、办公业务用房、车库、露天货场、庭院绿化、配备铁路专用线及站台,安装监控设施及电子卡口,建设水、电、消防、供暖等附属设施。

富锦市农产品物流园区。 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建设综合性的接待交易大厅,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粮食仓储及物流、木材加工、机械制造及对俄贸易。

第二节 创新发展金融服务业,打造区域高端金融中心

着力推进现代金融体系和制度建设,加快形成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完整金融服务链,满足产业、企业和投资者金融服务需求。建立多种类型的金融机构,大力发展银行、保险、证券、期货等金融业务,积极引进金融机构,扶持农村信用社发展壮大,加快组建地方银行,全力推进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工作,稳步发展多种形式中小金融企业;推动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推行融资、租赁、理财、创业投资、信托投资、融资担保等综合类金融服务,引导、激活民间资金,促进金融产业发展。大力培育和发展多类型、多层次金融市场,积极推进企业上市、股权私募基金、企业债券、票据融资等资本市场体系建设,努力扩大直接融资规模。加快金融服务集聚区和征信体系建设,打造一流的金融硬件设施、优良的金融生态环境、完善的金融政策环境,建设区域最佳金融发展环境。加快推进本币结算和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打造区域性金融结算中心。把我市建成省东部金融体系最完善、金融机构聚集度最高、开放度最深、金融生态环境最优、金融运行高效安全的城市,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力支撑。

第三节 壮大商务服务业,打造区域高端商务中心

大力发展代理、代办、经纪、拍卖等中介服务,壮大法律、会计、审计、征信、专利、咨询等商务服务业,构建种类齐全、运作规范的专业服务体系。积极发展总部经济,重点瞄准世界500强、国内500强、国内民企500强企业,吸引符合产业发展导向的跨国公司和国内大企业集团、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的省内外大型企业来我市设立区域性总部和研发、营销、采购、培训等职能型总部。依托电机、煤机等龙头企业,加快培育、壮大一批主业突出、品牌著名、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本土企业总部。鼓励发展知识密集型商务服务企业,加快培养现代服务业所需的各类人才,特别是熟悉世贸规则、通晓国际惯例、擅长国际交往的专业人才,着力加快商务区建设,打造高品质的商务核心区域。提高

会展设施水平,推进会展业向专业化、国际化、市场化方向发展,努力把三江国际旅游节、中俄区域合作论坛等办成具有区域影响的精品会展,着力把“农机会展”升格为国家级专业性会展,培育具有特色的国家级专业会展品牌,把佳木斯市建设成黑龙江省东部商务会展之都。

专栏10 重点商务服务项目

金融大厦项目。总投资6亿元,项目占地面积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为双子星建筑物。设置金融业、证券业、保险业、担保业、咨询业、会计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项目建成后,大厦将成为佳木斯市标志性建筑,对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发展起到巨大促进作用。

佳木斯会展中心项目。总投资4.6亿元,规划占地面积28.5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5.68万平方米,其中:会展中心约2.6万平方米;酒店、写字楼及餐饮娱乐设施面积2.28万平方米;会议室面积8000平方米。室外展览面积3万平方米。

佳木斯“温馨鸟”商务会馆项目:总投资3亿元 ,用地规模10866平方米,建筑面积37727平方米,拟建19层欧式风格高层建筑。主要内容包括:顶级服装品牌店、中西餐饮、健身会馆、游泳馆、SPA会馆、私人KTV、酒店式公寓等。

佳木斯香格里拉酒店综合项目。总投资45亿元,总建筑面积60余万平方米,建设国际品牌五星级酒店、高端滨江居住区等。

黑龙江永安集团商务酒店项目。总投资2.2亿元,项目占地1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45000平方米,建成一座现代休闲式商务酒店及配套酒店式管理住宅项目。

第四节 注重承接服务外包 ,打造省东部地区服务外包基地

大力拓展面向俄罗斯、日本、韩国等离岸发包市场,积极承接境内服务外包业务。加快服务外包载体建设。积极引进服务外包龙头企业,培育一批具有高增值服务能力的本地服务外包骨干企业。着力发展信息服务外包业务,加大电子信息服务外包产业项目招商引资。重点支持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促进服务外包产业的聚集和发展。

第十三章 全面提升消费性服务业

第一节 加快发展旅游业,打造区域高端旅游中心

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改善消费环境,建设旅游精品线路,打造以大湿地、大界江、大农业、大森林、大冰雪、小民族—“五大一小”为特色的生态旅游、民俗旅游、跨境旅游、界江旅游。加强城市景区景观建设,巩固提升松花江沿线景观带、四丰山水库、柳树岛等景区景点休闲旅游功能;加快黑瞎子岛省级旅游名镇和富锦锦山、同江街津口、桦川星火朝鲜民族乡、汤原大亮子河林场、郊区敖其、东风区建国、桦南明义7个市级旅游名镇建设,推进抚远华夏东极景区、汤原大亮子河国家森林公园、富锦湿地公园旅游区、同江赫哲旅游区、黑瞎子岛等精品景区建设,巩固提升口岸城市、赫哲之乡、北国鱼都、湿地森林的休闲旅游功能;积极开拓高端旅游市场和产品,大力发展航空旅游、豪华客轮游,加强以“三花五罗”和黑龙江鲟鳇鱼、大马哈鱼等鱼类食品为特色的旅游食品的开发,加强赫哲族特有的鱼皮画、鱼骨饰品和民间艺人制作的板画、根雕、草编工艺品、印染编制品、剪纸等旅游纪念品开发,打造集观光旅游、休闲避暑、疗养度假、科普修学、特种旅游为一体的中国最佳旅游城市和黑龙江省东部旅游集散中心。到20xx年,国内游客总数达到70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到45亿元,构建佳木斯三江特色旅游带。

专栏11 重点旅游基础设施项目

俄罗斯风情园基础建设项目。总投资1.1亿元 ,划占地面积60万平方米。景观建筑2万平方米,服务面积1.5万平方米。可同时接纳3000人游览,容纳500人住宿、千余人用餐。园区建设接待区、观光区、综合服务区、俄罗斯建筑博物馆区、俄罗斯演艺广场、文化休闲区、俄罗斯园林区七个功能区和三条观光浏览线。

佳木斯旅游集散中心项目。本项目为集食、住、行、游、购、娱六大旅游要素为一体的大型旅游集散场所。 大亮子河国家森林公园建设项目。总投资5亿元,新建映松湖、会议中心、娱乐滑雪场、狩猎场、植物园、野战射击场、别墅度假村等项目。

大亮子河森林旅游特色风情小镇建设项目。总投资1.2亿元 ,形成不同档次的星级宾馆、绿色环保酒店、经济型酒店和家庭旅馆等。

第二节 优化提升商贸流通业,打造区域高端商贸服务中心

大力推进优势传统商贸产业高级化发展,全面加快区域消费中心建设。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培育抚远、同江等特色专业市场,建设并完善钢材、建材、农资、水产品、农副产品等区域专业大市场,打造面向全国的绿色食品大市场,开发扩展面向三北及东北亚的农机大市场,显著提升服务周边、辐射俄远东地区的能力。推进购物、景观、休闲、餐饮合一的核心商业区建设,积极引进品牌区域代理,发展专业店、精品店,打造特色食品街、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示范街等专业特色化商业街区,积极发展电子商务等新型商贸业态,以电子商务为龙头,推进现代服务业企业数字化、信息化管理。推进服务业提档升级,加快引进和建设一批高档次星级酒店和宾馆等服务设施,支持品牌餐饮企业做强作大,培育三江地区餐饮名店,提升休闲娱乐行业设施和服务水平。引导支持大型流通企业到农村建设农家店。

加强城乡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完善信息监测系统,逐步建立新型农村商品流通网络体系。加快构建价格调控监管长效机制,保持物价基本稳定。

专栏12 建设区域专业大市场

服务全国为主的大型专业市场——佳木斯粮食大市场。重点建设内容:交易、仓储、运输和服务平台,结算、质检和信息中心,粮食物流园区。建设目标:建成集现货交易、期货交易、物流和结算于一体、功能齐全的现代化粮油批发大市场,进入商务部国家“双百”市场行列。

服务三北及东北亚的大型专业市场——农机市场。规划面积15-20万平方米,建成东北最大的农业机械专业市场和对俄贸易平台,年营业额超10亿元,进入商务部全国“双百”市场行列,由单一的农机向农业机械、牧业机械、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农业动力、灌溉设备、大棚骨架、牧场围栏等扩展。

服务三江经济区和俄罗斯的大型专业市场。建设并完善钢材、建材、家具、装饰、农资、水产品、化工、木材、轻工产品、农副产品、煤炭、再生资源和旧物、工程机械等专业市场,在继续保持并加强我省东部地区市场龙头的基础上,大力开发俄罗斯远东市场。

十大对俄贸易市场。建设并完善佳木斯农机大市场、红旗装饰材料市场、同江同鑫对俄轻工批发大市场、新远东果蔬批发大市场、华鸿国际家居装饰材料市场、抚远大大世贸中心、青云国际商品展示中心、鑫源轻工农贸市场、正阳大市场和富锦东平对俄建材大市场。

第三节 稳健发展房地产业,打造区域高端商住中心

有序推进商品房、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建设,大力实施住房保障工程,构建完善的住房保障体系,推动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开发、建设一批引领地产业的高品位特色住宅及其配套项目。做好土地收储、供应工作,加强对市区房屋交易市场的管理,促进二手房交易市场发展。积极引进国内外房地产开发知名品牌企业和有实力的开发商,鼓励集约开发土地,以节地、节能、环保和生态、智能为重点,打造现代化精品工程,提高物业管理水平。

大力发展楼宇经济,增加高档商务楼宇供给,引导房地产业由住宅开发转向商务楼宇等商业地产开发,规划和建设一批中高档、产业特色明显的综合性楼宇,改造、整合、盘活一批存量楼宇资源,按照国际化标准提升服务水平,完善服务功能,鼓励高档写字楼集中化、园区化,推进服务业向楼宇集中、新兴产业向楼宇聚集,促进城区经济向楼宇空间发展。

第四节 巩固提高医疗服务业,打造区域高端医疗卫生服务中心

坚持依托资源、发挥资源、再造优势资源,依托品牌、打造品牌、再做优势品牌,发挥佳木斯大学作为省东部地区的医学教育和科研中心的示范和牵动作用,依托佳大一附院、市中心医院、中医院等服务品牌的吸引和辐射作用,大力发展以综合性医院、特色专科医院为重点的高端医疗体系,推进省级重点专科和重点实验室建设,进一步完善省内先进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佳木斯紧急救援中心建设,加快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和药品供应四大体系,普及城乡社区卫生服务,实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标准化,促进整体医疗服务水平大幅度提升,打造高端医疗卫生服务中心。

专栏13 打造10大特色专科品牌

实施名医工程,培养百名省内名医、十名国内有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提升名医团队规模和水平,建设完善传染病医院、妇幼保健院、肛肠医院、急救中心、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口腔医院、小儿脑性瘫痪预防治疗育养中心、肿瘤结核医院、精神病人福利院、中医院十大专科医院,树立特色专科品牌。

第五节 积极培育文化产业,打造区域高端文化服务中心

突出赫哲、抗联、知青、生态、边疆文化等地域文化特色,凝练文化主题,打造一批特色文化品牌。加强区域文化中心基础建设,重点实施中俄文化艺术城、文化新城、博物馆等一批重大工程。加快文化产品开发,将高新科技融入传统手工艺、三江民俗文化之中,延伸产业链条,开发生产地方特色浓郁、市场竞争力强的文化产品,培育一批文化龙头企业。优化文化产业布局,加快建设图书集散、艺术培训、影视制作等一批文化基地,打造敖其湾赫哲族文化产业园、三江民俗工艺创业园等一批文化产业园区。积极培养一批文化人才,做大文化娱乐旅游业、民间民俗工艺品加工业、文艺创作和演艺业、文化会展业、新闻印刷出版业,培育创意设计、工艺美术、文化影视品制作、动漫等新兴产业。

第六节 培育壮大体育产业,打造区域高端体育服务中心

有效整合铁路系统、佳木斯大学及市属各类体育场馆资源,进一步强化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一批区域有影响力的培训基地和场馆设施,积极承办有影响力的冰球、速滑、滑雪、篮球等大型体育赛事,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体育产品开发,大力发展体育竞赛、表演、健身、娱乐、培训等体育主体产业,配套发展体育器材、用品等相关产业,形成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的体育产业体系。

第七节 协调发展社区服务业,完善社区服务体系

完善社区服务设施,健全服务网络,拓展服务领域。加快发展养老托幼、家庭医疗、清洁卫生等家政服务,

积极推进公益性服务市场化,培育社区服务增长点。大力发展社区商业服务,加快实施“双进”工程。积极发展养老服务业,加快形成新型养老服务体系。鼓励社会资本兴办各类社区服务业,推进社区服务信息化,开展智能社区试点,培育社区服务品牌,加快形成以社会投入为主体,实体化、产业化运营为支柱,专业化、规范化管理为手段的社区服务体系。

第六篇 大力推进沿江开放带建设,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按照“中心带动、沿江开放、整体发展”的总体思路,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优化区域开发格局,加快发展城区经济,突出建设好沿江开放带(见图1),着力推进县域特色经济发展,积极加强与周边城市的分工与合作,提高区域整体发展水平。

第十四章 建设“双百双宜”现代滨江城市

第一节 拓展优化城市发展空间

坚持沿江发展,促进两岸繁荣,改造提升老区,开发建设新城,推进东拓西优,加快北展南融,优化行政区划,拉开城市框架,加快构筑“一轴五区”组团式发展格局。佳东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重点建设好高新区,突出发展医药、能源、化工、造纸、装备制造、矿产加工业以及新型材料产业,成为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新兴产业基地和物流基地。佳西继续推进政府行政机构西迁,加快对俄进出口园区建设,加快形成新兴的行政、文化、金融和物流中心及对俄出口加工基地。佳南重点强化科教、农业服务功能,突出高新技术研发和产业基地、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努力打造我国北方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和对俄科技合作平台。江北重点建设成为以生态产业、旅游业、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和现代物流业为主的生态产业园区和新兴城区。中心区有序推进“退二进三”,加快旧城改造更新,在二次开发中树品牌,全面提高商贸、居住、基础教育、餐饮、交通等基础建设和服务水平,着力打造高品质城区,提升综合服务能力。加快城郊六个特色功能小镇建设,把建国乡建成商贸小镇、长发乡建成现代农业小镇、四丰乡和敖其镇建成旅游名镇、望江镇和莲江口镇建成新兴生态工业小镇。把莲江口镇纳入未来城市新区规划,建成我市“沿江发展、两岸繁荣”战略中江北新区发展的战略支撑。

第二节 提升城市中心功能

以打造区域高端中心为目标,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支撑,以“两区、四城、六镇”建设为重点,全面提升区域中心城市功能。加快“两区”建设,把四丰山风景区建设成为城市重要的旅游休闲功能区,把柳树岛景区规划建设成为我市及周边城市洽谈商务、度假旅游首选的自然生态园林风景区。加快城中村改造,着力推进“四城”建设,依托佳木斯大学等建设文化新城,提升文化、体育、科技创新等功能;建设商务新城,提升金融服务、商贸、娱乐等功能;建设滨江新城,大量配置公共设施,建成具有滨江特色的城市标志区,提升公共服务等功能;建设生态低碳新城,提升休闲旅游等功能,建成全市生态宜居的标志区。深化“七城同创”,推进“三优共建”,加快文明城市创建,把佳木斯市建设成秀气、灵气、洋气、漂亮,幸福指数较高的快乐型城市。

专栏14 “七城同创”和“三优共建”

“七城同创”即创建国家卫生城、国家园林城、国家环保模范城、平安城、 创新型城市、创业型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通过创建“国家卫生城”、“国家园林城”、“国家环保模范城”,努力打造秀气漂亮的城市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通过创建“平安城”,努力创建和谐安定的平安环境;通过创建“创新型城市”,努力打造良性稳定的发展环境;通过创建“创业型城市”以创业带动就业,努力创造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通过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围绕军地、军民共建,促进军地双方共同发展,努力创建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

“三优共建” 即开展“优美环境、优良秩序、优质服务”文明城市创建工作。

第三节 强力塑造滨江城市形象

充分发挥临江优势,做好做足水的文章,把我市建成秀气、灵气、洋气、大气的滨水滨江城市。打造“北方水城”,构建江河互通、活水绕城的城内水系,重点推进松江堰引水工程和“引水进城”工程。依托沿江景观景点建设,启动沿江景观带三期工程,加快滨江大道和松花江三十公里景观带建设,构筑秀美的水系景观体系。推进英格吐河、音达木河、王三五河、杏林河等“四河”水系景观带建设,建设柳树岛、四丰山、猴石山和卧佛山等“一岛三山”城市风景区,形成富有水乡气息的滨水旅游休闲和生活景区,营造富有生态气息的“山水相映、城岛相依”的山水园林城市景观。加快临街建筑景观、夜景灯饰化整饰建设进度,构筑独具魅力的江城夜景景观。

第四节 大力发展城区经济

加快发展城区特色装备制造、食品、矿产资源加工、新能源及新材料、高端服务业和都市高效农业等产业,加强对俄合作基地建设,促进产业高端化、集聚化和规模化,显著提升区域中心城市辐射、服务和带动能级,大幅提高中心城市规模、人口素质、核心实力,建成区域首位度优势明显的省东部区域中心城市和“双百双宜”现代滨江城市。

第十五章 加强县域经济互动发展

第一节 壮大市区周边三县经济实力

汤原、桦南、桦川三县围绕构建都市型经济区,充分发挥技术、人才、交通、配套等综合优势,着力培育都市型经济功能,强化分工协作,完善功能设施布局,加快工业、商贸物流业和城郊农业发展,建成产业特色明显、生态环境美好、与城区互动性强的经济强县。汤原县重点发展能源、矿产资源开发、农产品加工和旅游四大产业,建成全省新能源基地县和全市优质绿色食品基地县、林浆一体化基地县和旅游大县。桦南县努力培育风电、水泥、煤炭、铁镁矿、农副产品加工和旅游产业,建成农副产品加工大县、风电产业大县、矿产资源开发强县。桦川加强与市区的产业对接,加快发展优质稻米生产、新能源、机械配套加工和特色旅游,建成全省水稻生产大县和全市工业强县。

第二节 加快沿江三县(市)开放发展

抚远县、同江市、富锦市立足自身优势,围绕开放型经济区建设,强化港口、国际运输通道功能,扩大开放,大力发展边境贸易,做强作大特色产业和出口加工业。抚远县以黑瞎子岛开放开发为龙头,以边贸经济为重点,大力发展水产养殖及加工、木材加工、边贸和旅游等四大产业,建成国际知名的口岸城市和现代化商旅名城。同江市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进出口产品加工、口岸经贸,建成三江平原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黑龙江省东部地区重要的进出口产品加工基地和全省对俄合作的前沿窗口。富锦市加快发展绿色食品加工、能源、木材加工、机械、医药化工、旅游等产业,全力打造三江平原现代农业综合开发试验核心区、东部煤电化基地产业配套延伸区、东北亚经贸开发新兴区和北国风光特色旅游节点,力争迈入全省县域经济第一梯队,逐步建成现代化城市。

第三节 加快推进场县合作共建

着力加强“市局共建、场县合作”,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和城镇化建设。按“分属不变、区域一体、互利互惠、共同发展”的原则,围绕国家粮食生产基地建设、农产品加工、资源开发、对俄贸易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合作共建。协同推进“黑龙江省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合力打造三江平原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加快形成优势农产品产业带。依托农垦技术和人力资源,在富锦、同江、抚远建设高标准农业科技园区。促进垦区龙头企业与地方企业合作发展,改进和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统筹规划建设,加快改善场镇面貌,完善合作共建联席会议制度和工作机制。

第十六章 打造沿江产业带

第一节 全力建设高新区

把握省“八大经济区”战略实施契机,高起点、高标准建设高新区,加快形成“一区五园”发展格局(见图2),构建省东部高新技术产业集中开发区核心区,成为全市提高工业总量、壮大经济规模、实现经济跨越发展的重要支撑和战略功能区。佳东新兴产业园要加快拉开发展框架,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功能布局,重点发展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矿产深加工等产业,增强产业集聚、科技孵化、公共服务等功能,建成全市工业核心区和新兴增长区。佳西工业园着眼于建成城市重要的功能组团,高标准规划建设,重点强化商贸、文化及对俄轻工品加工出口功能。现代农业科技园着眼建成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先导区,依托农垦学院、农业技术学院等科研力量,加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完善科技试验、示范、教育、研发和成果转化功能。佳大科技园着眼于建设全市科技创新引领区,发挥佳大教育科研优势,加强研发、人才培养、创业孵化功能建设,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服务外包和创意产业。江北生态产业园着眼于建成全市生态型、多功能的新城区,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发展生态型产业。

第二节 做大做强沿江产业园区

黑瞎子岛中俄合作示范区围绕建成对俄罗斯和东北亚开放合作新平台的战略目标,落实相关支持政策,围绕生态保护、口岸通道、旅游休闲、商贸流通等功能定位,重点建设好口岸服务区、旅游休闲区和中国城,打造龙江风貌带和抚远水道湿地观光带,积极争取设立保税区。

抚远中俄沿边开放示范区加快完善道路、排水、供热、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重点发展高新技术、绿色食品、现代物流等产业。设计年生产电子产品50万台套,年加工木材100万立方米,绿色产品20万吨,物流120万吨。

同江经济开发区加快推进园区位置调换,做好规划和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发展建材、木材加工、矿产加工、农产品加工及仓储物流,力争成为国家级开发区。

富锦民营科技企业示范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省级经济开发区创建工作,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粮食仓储及物流、木材加工、机械制造及对俄贸易。其中绿色食品加工园区投资30亿元,建设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区,规划产值200亿元,利税25亿元。

桦川产业集聚区争取纳入高新区统一规划建设,享受高新区政策,重点发展食品加工、机械配套。

汤原产业集聚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林浆纸一体化、清洁能源、矿产资源开发、新型建材。

桦南产业集聚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接纳和承载大项目的能力,大力发展绿色农产品加工、建材、煤化工、矿产加工(见图2)。

第十七章 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

第一节 增强城市化地区集聚能力

城市化地区在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促进产业集群发展。

加大投资力度,进一步加强交通和市政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城市(镇)综合功能,加快形成相对集聚的区域经济增长形态,大力承接其他区域产业转移和人口转移。

第二节 提高农业地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农业地区要限制工业开发,严格保护耕地,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农产品供给,因地制宜发展特色高效农业。加快小城镇和居民点建设,鼓励人口向中心城镇集中。对矿产资源丰富的农业地区,坚持有序开发,明确准入条件,走节能高效低污染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提高资源开发集约化水平。

第三节 加强生态地区的保护

生态地区依据法律法规和相关规划实行强制性保护,修复生态环境,强化生态功能,提高生态产品供给能力。禁止从事不符合生态功能定位的各类开发建设活动,控制人为因素对自然生态的干扰,建设全市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示范区。

专栏15 功能区划分

城市化地区,纳入省级重点开发的区域,是指佳木斯城区、各县(市)城区和重点中心镇,主要包括佳木斯市辖区、富锦市大榆树镇、同江市同江镇、桦南县桦南镇、桦川县悦来镇、汤原县汤原镇、抚远县抚远镇、抚远县通江乡等。

农业地区,以提供农产品为主,保障农产品供给安全的重要区域。

生态地区,以提供生态产品为主,保障生态安全的重要区域,主要包括自然文化资源的重要区域,点状分布的生态功能区域、珍稀动植物基因资源保护地和重要迁徙地,保护生物物种多样性的区域,重要水源地和重要蓄泄洪区(见图3)。

第十八章 加快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按照“一个统筹、两个促进、三个合作、四个加快”的总体要求,全面加快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推进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发展,加快构建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共同繁荣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第一节 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

坚持“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统筹发展”,大力实施城镇化发展战略,依托中心城市,优化城镇空间布局,打造特色城镇群,努力构筑功能明确、布局合理、发展联动、设施共享的城乡空间发展形态,逐步形成以市区为轴心、城乡结合部为纵深、小城镇为骨干、新农村为依托的新型城镇化格局,构建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城乡生态环境一体化的城乡融合发展的一体化新格局。发挥城市在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核心带动作用,把城市作为连接区域、融合城乡的纽带,大力实施城市辐射带动战略,加快城市新区建设和旧城改造,进一步拓展城市空间。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味,壮大城市经济,改善城市生态,繁荣城市文化,做大、做强、做活、做靓城市,提升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发挥中心城市对各种资源要素的配置作用,提高城市承接区域企业和农村各种资源要素向城市汇聚的能力,增强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加快推进城市和市区企业资金、设备、技术、人才、管理和文化等优势资源向农村辐射、扩散、延伸,逐步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加快6 县(市)城区建设,坚持增强城市功能与扩大城市规模相结合,提高城镇容纳能力和发展水平。力争到20xx年,富锦、同江两市发展成15-20万人的城市,汤原、桦川、抚远、桦南县城发展成5-10万人的城市,每个县(市)形成一批3-5万人口的中心镇,成为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中心。加快建设松花江沿线、同三线、佳抚线、鹤大线的重点镇,在基础设施投资、产业项目、财政支持、用地指标等方面给予倾斜。加强对一般建制镇的规划和指导,增强对农村的辐射功能。到20xx年,全市城镇人口规模达到 160万左右,城镇化水平60%左右。

第二节 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

按照“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的要求,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市辖四个城区及各县(市)城关社区整区推进新农村建设,每个县(市)确立1个重点乡镇实施整乡镇推进新农村建设。

优化村庄空间布局。坚持分类指导、量力而行,大幅提高村庄规划覆盖面。按照“共享公共设施,提高服务能力,改善生活条件,节约建设用地”的原则,着力优化村屯布局,积极推进旧村改造、迁村并点和“空心村”治理,每个乡镇重点建设2-3个3000人左右的中心村。到20xx年,建成100-150个中心村,基本实现人口集中居住、产业集中发展、公共服务集中共享,有条件的村庄实现规划全覆盖。

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道路建设,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推进农村供排水建设。加快农村住房建设,实施“安居工程”,支持农民改善住房,引导农民建设新型节能住宅。推进村内主街、辅街、巷路和硬质排水边沟建设,集中整治脏乱差现象,大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加快农村新型清洁能源建设,重点支持养殖小区大型沼气池和联户沼气池建设,提高户用沼气使用效率,完善配套服务体系。到20xx年,全市较大的自然屯完成通畅工程,所有村屯全部通自来水,农村住房基本实现砖瓦化。

推动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加快发展农村教育,建立健全城市教师下乡支教和农村教师进城培训制度,优化农村中小学布局,进一步改善农村办学条件,积极推进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建设,农村高中教育(含中等职业

教育)普及率达到90%以上。推进农村卫生事业发展,突出抓好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加强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加强农村卫生人才培养。积极发展农村社会保障事业,进一步扩大医疗保险、社会养老保险、农村养老保险和城乡低保覆盖范围,完善农村五保供养、特困户救助、灾民救助等制度,实现应保尽保。加强农村公益文化体育事业,加快乡镇综合文化站(室)、村级“六位一体”活动室和休闲广场建设,继续推进“金色田野”农村文化活动,广泛开展群众性健身活动和体育竞赛,到20xx年70%的行政村达到新农村建设的初步标准。

深入推进农村改革。探索增加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等权能,试点建立农户永久或长期流转承包地并集中连片种植的奖补机制。按照新农村建设水平划分村庄类型,实施差别化的奖励和补助办法。深化水利投融资体制、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体制和产权制度等改革,加快探索“股份制办水、企业化管水、商品性用水”的新体制。积极探索国有林权制度改革,推进国有苗圃民营化改革,按照“加强产权约束,减少行政管制”的原则,加快完善林木采伐和流通办法。加快建立村镇银行、农村信贷担保机构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以及小额贷款公司,完善农村信用社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探索建立政策性保险制度。完善农村公路养护机制,健全农村卫生保洁长效机制。强化地方与农垦区域合作共建,探索土地代耕制、承包租赁制或托管制等农机共建形式,鼓励场县双方采取资产重组、品牌整合、相互参股和互建基地等农业产业化共建方式,加强农业技术和管理人员对口交流任职。

第三节 完善促进城乡一体化的体制机制

加快构建城乡一体的财税、土地、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等制度,推动城镇就业、住房、教育、社会保障等配套制度改革。重点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规划体系,有条件的地区试点减少农村居民点用地和增加城市用地挂钩政策,探索集体建设用地市场交易机制,构建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按照“城乡一体、规范运作、确权到户、盘活资产、保障权益”的原则,探索农村宅基地由免费分配向市场化分配的新机制,试点农村房屋产权化管理,开展农村宅基地和房屋抵押试点,逐步形成城乡统一的房地产市场。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大力改善农民工进城就业、居住、就医及子女就学的条件,引导人口合理流动和聚集,促进有条件的农民工有序转为城镇居民。到20xx年,市辖四个城区及各县(市)城关社区率先在全市初步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专栏16 统筹城乡发展基本要求

做到一个统筹、两个促进、三个合作、四个加快,即:统筹城乡发展;促进以城带乡、以工促(带)农;加强场县共建合作、加强城乡资源开发合作、加强村镇建设合作;通过培育主导产业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通过改造城中村加快农村城市化进城、通过壮大中心村发展小城镇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通过深化体制改革加快城乡社会一体化进程。

第七篇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支撑能力

围绕综合交通、电力、水利、通讯、市政、防灾减灾等重点领域,坚持统筹城乡、适度超前、增量建设与存量改造并重,建设安全、高效、完善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大幅提高基础设施承载能力和运行效率。

第十九章 加快建设综合运输体系

第一节 积极推进对外通道体系建设

大力发展综合交通网络,建设多种运输方式相互协调的对外通道。适应对外经贸发展需求,强化对俄口岸运输枢纽衔接和集疏运配套,为拓展和提升我市在东北亚区域的地位提供交通支撑。

积极促进国家重点项目建设,加强市域项目配套。改造沿江港口,大力建设集装箱等专业作业码头和港口配套设施,完善港口专业码头体系,提高港口吞吐能力。依托国家、省及市对外通道项目建设,大幅提高我市对外通道运输能力,构建由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综合运输网络组成的大运能国际通道体系(见图4)。

第二十章 健全完善基础保障体系

第一节 加强输变电网工程建设

完善城乡电网规划,推进城市骨干电网和农村电网建设,提高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接网能力,加强智能电网建设,加大配电网建设投入,实现主干电网与配电网协同发展,提高城乡供电可靠性。

专栏21 电网重点建设项目

新建220KV佳西、东风输变电站,重点建设110KV工业、大学、市南、市政、江桥输变电及联网工程,市城区新建110KV联网线路126公里,各县(市)新建66KV联网线路1500公里、110KV联网线路230公里。力争20xx年前市区实现220KV不完全双环网。

新建前进500KV输变电工程、抚远220KV输变电工程、同江220KV输变电工程,扩建前锋、富锦、芦家220KV变电站及抚远和黑瞎子岛等66KV联网线路200公里。

第二节 完善水利基础设施

以支持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为重点,加快推进灌区水利工程建设。加强大江大河防洪建设,提高城市防洪等级。加快中小河流治理,保证重点地区、重要基础设施防洪安全。加强城市后备应急水源建设,扩建格节河水库应急

水源。完善城市供排水系统,提高地表水利用率,加强节水治污工程建设。加快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建设,消除安全隐患,争取将郊区的卧龙、哗啦沟、工农兵水库,桦南的达连泡、团结水库,汤原的富贵、南华、新兴水库等列入全国除险加固规划。

第三节 全面推进城乡信息网络建设

加快三网融合,建设数字化城市。加强政府职能部门政务信息化,提高政府信息资源电子化比例。引导和推动电子商务系统建设。继续加强广播、电视等信息发布、宣传渠道基础设施更新改造。改造和完善传统邮政业务,加强邮电基础设施建设。

专栏22 信息网络发展目标

三网发展。建立全市统一的电子商务总平台,争取全市80%以上大中型企业和私营、民营企业大户实现电子商务。全市企业互联网应用普及率达到70%以上,企业财务管理系统应用率达到80%,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应用率达到70%,企业制造资源计划系统的应用率达到80%。

建立和完善教育信息平台。全市校园网普及率达到60%以上,远程教育普及率达到90%以上。

广播电视。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100%,市区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75%,农村有线电视通村率达到98%,入户率达到78%。

第四节 强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城市基础保障能力建设,建立稳定的煤气和天然气气源、集中供热热源、城市给水水源及备用水源。加快市政管网建设,扩大燃气、采暖供热等集中供应覆盖面,完善自来水管网,保证城市饮用水安全。到20xx年,燃气气化率提高至80%,集中供热普及率提高到86.6%,自来水入户率提高至90%。

专栏23 “十二五”基础设施重大项目

农田水利及农村基础设施:主要包括佳木斯市城市防洪工程、佳木斯市柳树岛防护工程、格节河水库应急水源工程扩建、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湿地恢复治理工程、农机作业合作社、农村沼气建设等项目及富锦松花江灌区扩建、新河宫灌区建设、三村灌区建设、乌苏镇灌区建设、市郊区大中型灌区等九大灌区项目。

市政设施:建设污水处理厂和铺设污水管线,完成郊区莲江口镇污水处理、桦川县悦来镇污水处理二期、富锦市污水处理二期、同江市中心镇污水处理等项目。建设佳木斯市供水设施改扩建工程、佳木斯市城市燃气输配工程,加快集中采暖供热能力及管线建设,主要包括建设佳西2×350MW热电联产、佳木斯市西部城区热网工程,佳南城区热网工程、桦南县热网改造、桦川县集中供热改扩建和同江市城区热网工程项目,推进华电佳木斯发电厂七期改扩建工程、引俄天然气、引中煤龙化气源等项目。

第八篇 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建设低碳生态示范区

以低碳理念引导经济社会发展,继续推进清洁生产,促进节能降耗,大力推动循环经济,保护和修复自然生态环境,改善城乡环境质量,促进城乡生态文明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打造黑龙江省低碳生态示范区。

第二十一章 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和低碳城市建设

第一节 进一步促进工业清洁生产

以工业园区为载体,以农业资源综合利用、矿业资源综合利用、产业链条延伸发展、企业生产配套等为方向,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发展,促进工业清洁生产,构筑企业、园区、城镇和区域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循环经济发展格局。推进园区企业节能降耗,强化能源和环境管理,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强化拟建、在建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和节能评估,鼓励企业优先选用资源综合利用率高及污染物产生量小的清洁生产工艺、技术和设备,对项目设计、施工、验收等各环节进行全方位监督。重点监控能耗高、污染物排放量大的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强制审核制度和自愿行动计划。

第二节 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结合国家粮食增产规划,鼓励生产和使用有机肥料、生物农药及可降解农用薄膜,推广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生物防治和精准施药等技术,综合解决面源污染与土壤有机质下降问题。做好农业污染源普查,提高农业面源污染监测能力。积极发展循环农业,提高农业资源综合利用水平。

第三节 加强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优化产业结构,强化对建材、化工、造纸等行业的能耗监控。加强节能降耗政策调控,促进企业加快生产工艺、技术装备更新改造,重点提升中小企业工艺技术水平。推行梯度电价,推广节能照明和取暖设备,引导企业、家庭转变观念和行为方式。支持节能产品、节能材料生产企业及研发机构的发展,促进节能技术进步。大力节约水资源,鼓励、推广节水农业灌溉技术和节水工业生产工艺,提高用水效率;合理建设企业生产、城市环卫、居民生活等领域中水回收利用系统。加强节水宣传,提高公众节水意识。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提高工业园区投资强度,增加城市房地产、商业用地及农村住宅容积率;有序推进废弃矿区整治。强化矿产资源开采管理,综合开发、合理利用共生、伴生矿。鼓励企业回收利用废渣、废水(液)、废气、余热、余压,引导发展废旧物资再生利用产业。推进生物质热电联产、生物质能发电项目,提高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水平。加强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加快形成以回

收站点为基础,以分拣中心和集散市场为载体,以综合利用为目标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推动再生资源回收向规范化、规模化、连锁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第四节 推进低碳城市建设

实施低碳产业发展战略,大力发展低碳农业、低碳工业、低碳服务业、低碳交通、低碳建筑、低碳能源,引导低碳消费。发挥综合产业优势,依托技术集成,构筑低碳装备制造业基地、低碳新材料产业基地、低碳新型化工产业基地、绿色食品制造基地、低碳林木加工产业基地、低碳生物技术产业基地和新能源产业基地;依托丰富的森林资源、现代化大农业以及三江湿地的生态优势,打造碳捕捉示范基地和低碳旅游景观长廊,塑造佳木斯市低碳特色旅游品牌形象;发挥区域中心城市资源优势,逐步构建以信息科技、现代物流、服务外包、金融、总部经济等为核心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功能区和集文化创意、高端旅游服务和商贸于一体的低碳配套型消费性服务业中心区,走低碳产业发展的新道路和新模式,打造产业低碳化、经济高效化、社会和谐化的低碳产业示范市。

第二十二章 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第一节 保护修复自然生态

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继续实行禁猎,逐渐恢复野生动物种群数量。结合“东北亚鹤类保护区网络”、“东北亚雁鸭类保护区网络”等项目,开展科学研究和对外交流。继续加强湿地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实施退耕还湿、生态移民、湿地补水,推进三江自然保护区湿地可持续利用工程。加快黑瞎子岛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建设,保护水系及鱼类、鸟类等栖息环境。建立健全湿地调查监测体系,防止破坏湿地资源和生态环境,促进湿地与地方经济协调发展。将省级和省级以下保护区建设和管理经费纳入本地财政预算,提高自然保护区巡护执法、科研监测等管护能力。加强农村自然生态保护。

第二节 加强环境保护

加强水和大气污染防治,减少固体废弃物排放。加快推进各区县及乡镇污水、垃圾处理工程建设,逐步形成市、县、乡、村垃圾处理网络体系,因地制宜地推动乡村污水处理,全面提高垃圾、污水处理能力和水平。落实污染物总量控制和削减任务,强化工业企业污染全防全控能力建设,着力解决历史遗留的环保问题。推进环境保护区域协作。以流域为单位,联合流域内各地市共同制定环境保护和水利发展规划,协作开发和保护水资源,保护湿地、森林、水体和黑土层。加强环境安全管理,严格控制外来物种引进与推广,防止外来有害物种、转基因生物和病原微生物入侵,保护生物多样性。

第三节 改善城乡人居环境

推进“一江四河”沿岸绿化建设,构建城乡居住区与工业区、交通道路等不同用地之间的绿化隔离带,形成较为完善的生态防护绿地系统。建设生态住宅小区与生态村屯,加强农村环境污染治理,推进村屯绿化工程,提高村屯绿化标准。全力推进“三北防护林”四期建设,继续开展植树造林。突出平原区、丘陵漫岗区、山区和城区各自特点,实施退耕还林、绿色通道、农田防护林等八大工程。

第四节 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加快建立地质灾害调查评价体系、监测预警体系、防治体系、应急体系和气象灾害预警、防御体系,加大沿江、林区、山区以及防洪区等重点区域地质灾害治理力度,加强救援队伍建设,提高物质保障水平。

专栏24 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目标

到20xx年,工业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城市和农村环境污染基本得到有效治理,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和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提高。草原“三化”面积减少到15%,水土流失率小于22.2%,退化土地治理率和矿山复垦率都达到70%。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及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分别达到75%和50%,城市污水处理率70%,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70%,城镇清洁能源使用率80%以上。

第九篇 加快构建对俄合作新平台,开创对外开放新格局

围绕建设沿江开放带,加快实施重点推进战略,广泛开展多边合作,继续落实走出去战略,构建立足俄罗斯、进军东北亚、巩固港澳台、拓展欧美非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实现我市对外贸易发展新跨越。到20xx年全市进出口总额确保突破75亿美元,力争达到100亿美元。

第二十三章 全面提升对俄经贸合作水平

第一节 加快推进适应性战略调整

抓住国家实施《中国东北地区同俄罗斯远东及东西伯利亚地区合作规划纲要》和黑瞎子岛保护与开放开发的机遇,以扩大对俄开放为重点,全方位、深层次、大力度推进对外开放。依托群体口岸和贸易优势,加快实施“两点突破、四区支撑、沿江开放、全面提升”战略,建立产业相连、市场贯通、优势互补、便捷通畅的更紧密对俄经贸合作新机制,打造资源进口、地方产品出口、内外贸结合的对俄口岸经贸新模式,形成对俄进出口加工、包装仓储、物流运输新体系,重塑对俄经贸合作新优势。加快对俄出口基地和进出口加工园区建设,推动沿边开放带建设。逐步把我市建设成为省东北部对俄合作加工中心、商贸中心、物流中心和旅游中心及全国对俄经贸科技合作的重要基地和大

通道、大平台,全省乃至全国对俄开放的桥头堡和枢纽站。

第二节 强化大口岸通道建设

深入实施大口岸通道建设突破工程,加快建设并开通黑瞎子岛国家一级公路口岸,完善富锦水运口岸、同江铁路口岸和抚远陆路口岸基础设施;迁建佳木斯口岸,打造100万吨新港口,不断提高口岸配套设施和装备水平,加快培育以佳木斯、富锦、同江、抚远为主体的口岸经贸框架。建设佳木斯、黑瞎子岛和同江海事综合基地,增强海事应急反应能力。加强口岸建设管理,坚持口岸建设与口岸城镇建设相结合,进一步改善口岸环境,增强服务功能。加强与海关合作,积极推进电子口岸建设,加快融入全省和国家区域通关一体化,营造优越的通关环境。推进北方出海通道建设,依托江海联运水道,加快建设沿松花江、黑龙江经由俄罗斯尼古拉耶夫斯克或苏维埃港出海通往太平洋至世界各地的国际水运通道,形成我国北方新的出海通道,提升我市在东北亚经济圈和我国对外开放中的战略地位。

第三节 加强对俄投资

进一步扩大对俄投资规模,提高企业境外投资水平,规范对俄经贸投资活动。鼓励企业在俄建立营销网络,拓展对俄投资领域,加快向俄腹地延伸。支持企业扩张对俄生产基地建设投资,发展对俄独资、合资加工园区、物流园区和商贸园区。鼓励有条件企业开展对俄并购和建立研发基地,深层次参与对俄经济活动。支持具有优势和实力的工程承包企业与制造企业联手拓展对俄市场,扩大对俄市场份额。鼓励有实力企业跨境建厂和拓展综合业务,开展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输出,深度参与远东地区优势矿产资源加工、木材加工、农业开发、森林采伐、建筑和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中俄(同江?犹太州)现代农业合作开发试验区、中俄同江下列木材加工园区、比罗比詹中国农机大市场、阿穆尔州佳联农机零配件加工基地等各类在俄境内园区、市场和基地建设,不断扩大对俄优势产业(园区、基地)投资。鼓励企业使用人民币开展对俄境外投资。

第四节 加强进出口加工基地建设

积极争取设立黑瞎子岛综合保税区、同江保税仓储物流园区和佳木斯东港综合保税物流园区,发挥保税仓储、出口加工、转口贸易功能,进一步推动对外经贸合作、进出口加工、物流园区建设。大力发展优势产业出口基地,加快建立对俄科技合作产业示范基地,不断扩大机电、轻纺、建材、农产品等优势产品及高技术产品出口规模,提高出口商品技术含量和技术附加值。把握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不断深化的重要机遇和大通道优势,加快建立稳定的原材料进口渠道,扩大矿产、油气、木材等资源进口。鼓励企业拓展进口供货市场,形成稳定的境内加工原料供给基地。发挥中俄地区合作桥头堡优势,以佳木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黑瞎子岛对俄合作示范区、同江桥头经济开发区、抚远中俄沿边开放示范区和乌苏里江、黑龙江、松花江佳木斯沿江对俄开放带为载体,积极谋划开发利用俄远东地区钛、铁、铝、磷、镁等战略性资源,加快落实对俄合作项目,推进100万吨电解铝、3万吨海绵钛等项目建设,培育壮大矿业经济和对俄合作产业,努力把我市建设成为我国对俄大资源、大项目、大企业合作的重要基地和示范区。

第二十四章 加大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力度

第一节 提高外贸发展质量

调整进出口产品结构,积极发展高附加值产品进出口,巩固传统产品出口市场。大力发展进口贸易,大幅度提高进口贸易额占总贸易额的比例。积极发展服务贸易,逐步扩大商业网络、通信、金融、运输、娱乐文化等服务贸易。进一步开展技术转让、许可证贸易、有偿技术咨询、技术研发承包和推进商标、专利、设计等两国许可权限内的技术贸易合作。重点拓展资本市场、技术市场、劳务市场。积极拓展多边贸易合作领域,大力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继续深入开拓与日本、中亚、东南亚等国家合作,加大欧美市场开发力度,着眼于非洲、拉美等国际市场开发,实现全方位对外开放和贸易合作。

第二节 加强区域合作

推动我市与俄远东地区城市的交流与合作,建立经常性经贸科技合作磋商洽谈机制和多层次交流与协调机制。积极与俄方互商,尽早开放黑瞎子岛国家一级公路口岸(海关)。继续加强双方延长海关通关时间磋商,争取实现“5+2”通关基础上的常年24小时通关,提高通关服务质量。加强协商,力争建立中俄经贸合作网站,及时、准确为双方企业提供中俄经贸动态信息,做好对俄经贸投资、技术交流、劳务输入等咨询、推介服务。建立对本地区用户进口俄罗斯原料的信息通报制度,加强与国内及俄方检验机构的合作交流。

发挥区域性中心城市优势,完善区域内公路、铁路、港口和机场配套衔接,加快推进交通、物流、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加强与双鸭山、七台河、鹤岗等周边城市在商贸物流、旅游休闲、科技教育、医疗卫生等领域的重点合作,努力构建以我市为中心的区域经济合作框架。依托“12+1”区域合作平台,按照“携手合作、互利共赢”的原则,加强与东北东部城市经济合作,力争在交通基础设施、旅游、物流、生态保护、沿边开放等领域合作上有所突破,尽快把我市培育成为东北地区新的开放热点和经济增长点。

第三节 继续实施“南联北开”战略

依托境内口岸、公路、水运、航空平台,引导更多南方埠外企业参与本地区对外开放合作,加快推进“南联北开”步伐。完善以我市为中心,南连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京津地区、东北主要城市,北延俄罗斯犹太州、哈

巴罗夫斯克地区,南北互动对外开放主框架。吸引外埠制造企业、大型外贸流通企业、跨国公司分支机构前来投资,构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覆盖周边、辐射全国的“南联北开”合作新格局。

第十篇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建设和谐佳木斯

按照“统筹兼顾、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的要求,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创新社会管理体制,促进城乡居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和谐佳木斯建设。

第二十五章 大力发展教育科技事业

第一节 完善现代教育体系,打造区域教育服务中心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促进基础教育事业公平均衡可持续发展。完善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提高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合理规划学校布局,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到20xx年公办幼儿园占幼儿园总数的比例达到40%以上,在园幼儿人数占在园幼儿总数的比例达到65%以上,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75%以上。推进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和校舍安全工程,大力发展农村寄宿制学校和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促进区域间、城乡间、校际间的均衡发展。启动普通高中达标建设工程,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到20xx年普通高中毛入学率达到90%。大力发展中、高等职业教育,打造职业教育品牌,做大做强旅游服务、机电一体化等优势品牌专业。以产业结构调整和市场需求为导向,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和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培养技能型、实用人才。推进职业院校专业化改革,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促进农科教结合。大力发展高等教育,依托佳木斯大学、省中医药大学佳木斯分校等高等院校,加快品牌学科和重点专业建设,推动高等教育加快发展,构建以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为主、辐射周边、带动全省的开放式、多样化教育体系,把我市建成省内一流、国内先进的教育名城。

第二节 推动科技创新,打造区域高端科技服务中心

着力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为依托的科技创新体系。加强产品技术研发合作,加快农机、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技术成果的应用和转化,壮大高新技术产业。加强知识创新体系建设,强化基础研究,紧跟国内外科技前沿,自主开发和加快引进一批高新技术,抢占竞争制高点。优化科技创新环境和条件,建设产业公共服务和创新平台。抓好国家农作物收割机械设备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国家海绵钛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等国家级和省级质检中心建设。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现代农业综合开发试验核心区为重点,推进科技企业孵化器、工程中心、重点试验室、特色产业基地等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建立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产品和高新技术项目储备库,办好科技信息网、农业技术网和中俄科技合作网。到20xx年,实现全社会研究和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以上,应用技术成果转化率达到70%,科技进步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6%,将我市建成全省重要的创新型城市。

第三节 加快人才队伍建设,打造区域高端人才服务中心

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大力实施“育才、聚才、名人、头雁”四大人才工程,培养和造就规模宏大、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建成省东部地区人才高地。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和引进,制定开放的人才政策,重点引进具有国内外领先水平的学科带头人、科技开发人才、高级技能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创业型人才;重点培养农机、风电、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急需的专门人才。积极开展以高层次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为重点的继续教育和专项培训,依托佳木斯大学、各类科研机构及佳木斯职教集团,以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产业园区为载体,加快培养一批学术带头人队伍、一批产业复合型人才队伍和一支高素质的产业技术工人队伍,为推动全市科学跨越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基础和广泛的智力支持。

第二十六章 积极促进劳动就业

第一节 千方百计扩大就业

实施发展经济与促进就业并举战略,全面建立就业目标责任制。把扩大投资和增加就业有机结合起来,主要产业布局和重大项目优先考虑扩大就业,发挥政府投资和重大项目建设对就业的带动作用。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积极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全力推进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建设,有效落实各项创业政策,推进创业服务体系建设,营造创业环境,鼓励全民创业。切实帮助就业困难群体实现就业再就业,重点解决体制转轨遗留的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实现“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加大公益性岗位开发力度,建立就业与失业保险、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联动机制。统筹城乡就业,建立健全城乡统一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十二五”期间,年均新增城镇就业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第二节 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

建立健全市县公共就业服务网络,完善公共就业服务制度,创新服务手段,开发服务项目,拓展服务功能。依托职业院校、技校等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培训,培养高技能人才,提高劳动者技能素质。进一步完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形成技能劳动者的评价、选拔、使用和激励机制。到20xx年,基本建成覆盖全市的公共就业服务平台体系。

第三节 创建和谐劳动关系

全面实施劳动合同制度,推动各类企业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推进集体合同制度,大力开展集体协商。改革劳动争议处理制度,探索建立注重预防与调解、突出仲裁优势和作用的劳动争议处理机制。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坚持依法行政。

第二十七章 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第一节 提高居民收入水平

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创造条件让更多居民拥有财产性收入。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逐步解决垄断行业收入不合理问题和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收入规范化问题。完善公务员工资制度,深化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深入挖掘农业增收潜力,增加乡村旅游、农村服务业等非农产业收入,提高农民职业技能和创收能力,探索增加财产性收入的新机制。到20xx年,农民非农收入占70%以上。

第二节 规范收入分配秩序

继续转变企业工资决定机制,着力建立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健全最低工资制度,根据经济发展水平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进一步完善工资指导线、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和人工成本信息指导等宏观指导制度,完善企业工资支付制度,建立健全工资支付监控制度和工资支付保障制度。

第三节 大力推进扶贫开发

加强边疆地区、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和贫困地区建设。继续实施第五批整村推进计划,制定并实施新的十年扶贫规划,大力实施基础设施扶贫工程,“两项制度”(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全面落实低收入人口扶持政策。集中力量搞好同江连片扶贫开发,整合资源,连片突破,综合开发。做好扶贫资金项目管理工作,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率。

第二十八章 健全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

第一节 健全社会保险体系

建立和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多层次、广覆盖的社会保险体系,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提高保障水平,优化运行机制。重点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生活和基本医疗需求,进一步完善城镇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切实解决农民工和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扎实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制度全覆盖,城乡社会保险参保人数大幅度增加。

第二节 完善社会福利和救助体系

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建立低保标准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自然增长机制。提高对贫困群体的大病救助水平,做好与城乡医疗保障的制度衔接。继续做好教育救助和法律援助工作,创新救助援助方式,提高保障水平。继续做好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提高供养保障水平。健全完善以老年人、残疾人、妇女儿童为主要对象的社会福利体系,逐步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基本养老服务体系。认真落实双拥优抚安置政策,提高优抚保障能力。加强国防和双拥传统教育,深入开展双拥模范城(县)创建工作。

第三节 完善住房保障体系

加快建立健全以廉租房、公租房制度为重点的住房保障体系,使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住房条件得到明显改善。继续实施租赁补贴制度,多渠道、多方式解决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住房问题。加大城市棚户区和农村危房改造力度,改善城乡居住环境。

第二十九章 完善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第一节 加强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提高疾病预防控制、医疗救治和应急救治能力。集中改扩建市中心医院、市肿瘤医院、市中医院等重点项目,新建和改建一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完善医疗救治体系,建立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医疗服务二级格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建立公益目标明确、功能完善、结构优化、布局合理、规模适当的公立医院体系。切实加强安全管理。确保医疗安全、公共卫生安全、食品和药品安全。在全市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障制度、基本药物制度,规范的医院管理制度和较完善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到20xx年,初步建立起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实现医疗卫生机构网络全覆盖,达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

第二节 全面做好人口工作

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网络建设。完善以居住地管理为主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体系。实现全市计划生育基本服务项目免费制度,落实计划生育奖励优惠政策。完善生育保险制度,逐步扩大覆盖范围。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基本养老服务体系,推进养老服务机构建设,扩展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服务范围。维护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确保妇女儿童在政治、经济、教育、健康、法律和环境等各个领域取得全面进步。

第三十章 大力发展文化体育事业

推动公共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形成覆盖全市、结构优化的文化设施网络体系。提升赫哲族文化生态保护园区影响力,完成新建赫哲族博物馆和佳木斯民俗艺术馆规划筹建任务。重点发展少数民族艺术、群众快乐舞步等特色群众文化项目,初步形成基层文化发展新格局。加强与俄远东地区的友好文化交流,建立民间团体联系机制。建立健全各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区申报工作,到20xx年,争取1-3个保护项目进入省或国家级名录。加快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重点建设特色馆藏数据库。

推进公共体育事业发展。加快群众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实现经常参加体育活动人数达总人口45%以上,全民健身各项工作保持全省一流行列。继续发展竞技体育,加速体育人才的培养和教育。推进体育社会化,鼓励社会力量投入体育事业。

第三十一章 加强社会管理

第一节 健全群众权益维护机制

全面推进依法治市,不断提高政府依法行政能力,提高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完善信访制度,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大力加强社会治安管理,严厉打击刑事犯罪,维护社会安全稳定。大力加强法律援助工作体系建设,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大力加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严格执行重大安全生产事故责任追究制度,有效遏制交通、建筑、采矿、工业生产、特大火灾等各类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发生,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强化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努力消除安全生产事故隐患。加大安全投入力度,建立较为完善的安全生产信息体系、技术保障体系、宣传教育体系和应急救援体系。

第二节 完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

积极预防、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全面提升应急管理工作水平。重点完善重大公共安全应对机制、重大安全事故应对机制、卫生应急机制和自然灾害应对机制,实现村级应急救助网络全覆盖,加强应急救灾物资储备能力。做好防震减灾工作,加强气象事业对防灾减灾和应急管理的保障能力。加强国防观念教育和人民防空宣传教育,加快人防工程、国民经济动员能力和交通战备能力建设,增强国防保障能力。到20xx年,新建市区人防工程16万平方米,城市人均防护面积达到0.78平方米。

第三节 推动社会管理体制改革

加强城乡社区建设,提高社会管理服务水平。健全区(县)、街道、居委会三级社区服务网络,逐步建设覆盖全市的社区信息综合服务网络。全面推进农村社区建设,提高农村社区综合服务能力。完善城乡居民自治,推动城乡自治持续健康发展。进一步推进农村基层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村民自治机制。推进社会组织建设,扶持行业协会发展,大力培育发展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及农产品行业协会。完善流动人口管理,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重点解决好流动人口的医疗、随迁子女教育问题。

第十一篇 深化体制改革,健全规划实施机制

顺应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两区两带一城” 战略目标,按照规划纲要确定的主要目标和工作任务,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完善市场经济体系,建立健全规划实施与保障机制,充分发挥规划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和指导作用,有效调节资源配置,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第三十二章 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第一节 转变政府职能

改革、创新行政管理体制,进一步简政放权,科学确定各级政府职能重点和事权事责,加快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按照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廉洁政府的要求,强化市场监管职能,全面履行公共服务职能,完善社会管理职能。建立服务型政府,树立以人为本的政府管理理念,切实把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转到主要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完善政府对重大经济社会问题的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决策程序,建立新闻发布制度,提高公众参与程度。继续深化城建、城管体制改革,按照分级管理原则,建立健全完备城市管理指挥决策体系。

第二节 完善行政审批制度

积极推进市县联动行政审批、并联审批、告知承诺、备案监管、网上审批等办法,提高行政效率。推动政务公开,实行政府部门和公共事业单位向社会公开服务承诺制度,健全重大问题集体决策制度、专家咨询制度、社会听证制度和重大决策公示制度。强化行政系统内部监督,完善行政首长问责制,推行电子政务,建立健全各种预警机制和应急机制,继续减少行政许可。改进审批工作方式,建立和完善高效、便民、公开审批制度。

第三节 加快事业单位改革

按照分类推进的原则,加快实施公益性、经营性事业单位改革,推进行政职能事业单位和主要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事业单位加快从事业单位分离,不断深化公益服务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收入分配、社会保险、财税政策和机构编制等改革,加快管办分离,进一步理顺和健全完善治理结构。深化公益事业发展机制和体制改革,优化公益事业发展

制度和政策环境,鼓励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兴办公益事业,加快建立基本服务优先、供给水平适度、布局结构合理、服务公平公正的中国特色公益服务体系。

第四节 建设法治政府

深入贯彻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和《国务院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建立健全领导干部学法制度、行政执法和行政监督干部任前考试制度、规范性文件和发行审核、备案、清理、评估制度、重大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制度和风险评估制度,依法全面推进政务公开,依法强化行政监督和问责,通过法制机构牵头调解、行政复议等方式依法化解社会矛盾纠纷,加强各级政府及政府部门法制机构和队伍建设。完善经济法制,规范市场主体行为,预防和打击经济领域犯罪,保护各类产权权益。

第五节 推进地方财政体制改革

建立科学的财政管理体制,进一步提高社会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支出占整个预算支出的比重。改革预算制度和方法,初步建立预算内外统一的完整预算体系。建立规范的公共财政框架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全面推行政府采购制度。建立以规划为引导的财政投资审批机制。探索债券、信托、融资租赁等融资方式,合理利用国外政府优惠贷款、国外银行贷款、国家政策性银行贷款。设立担保资金,强化全社会的信用体系建设,拓宽信贷渠道。建立政府产业发展专项资金。

三十三章 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第一节 加快中小企业发展

发挥中小企业对拉动民间投资、带动地区发展、增加就业、实现科技和体制创新、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加快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着力发展稻米加工、乳制品加工、机电产品加工、大豆精深加工、畜禽产品加工、饲料加工、新型建材加工、林产品和山产品加工、交通运输、商贸餐饮服务等十大产业集群,辟建郊区江北工业园区、桦南镇工业小区、富锦农副产品加工园区、桦川临江工业区、同江木才加工园区、汤原镇兴源工业园区、抚远对俄贸易区、东风区新型材料及生物医药园区、前进九阳大豆深加工园区、向阳区佳大高新技术产业化园区等十大民营经济园区,进一步加大产业及产品结构调整力度,着力解决融资难问题,加快企业现代化管理,形成中小企业集聚发展和群体发展的新格局,到20xx年,全市民营经济营业收入实现10亿元以上的园区达到3个,亿元园区达到7个,民营经济营业总收入达到1200亿元左右,年递增25%左右,增加值实现300亿元。

第二节 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

进一步开放民营经济投资领域,坚持非禁即入,放宽市场准入和经营范围,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公共事业、基础设施、国防科技工业建设等领域,参与电力、公共交通、水务、供气、垃圾处理、矿产资源等行业的资产重组。建立公平竞争环境,贯彻落实新《公司法》和新《公司登记管理条例》,积极探索和实行更加灵活方便、更加有利于鼓励投资和促进就业的企业登记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民营经济发展政策,落实民营企业的平等市场主体地位和政策待遇。加强对民营企业的监管,促进依法经营、照章纳税,切实保障职工合法权益。切实维护民营企业合法权益,探索适合民营企业发展的社会保障体制,完善私有财产保护制度,畅通和拓宽民营企业参加社会政治生活渠道。加大对民营企业管理及技能人才的培养使用,将其纳入全市人才队伍管理范围。

第三十四章 健全规划实施机制

第一节 加强规划组织领导

切实加强规划纲要实施组织领导,成立分管市长为组长的规划实施领导小组(下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市发展改革委主要领导任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其他相关部门成员共同参加。办公室具体负责制定并组织实施规划。要将规划指标分解落实到市各有关部门和县(市)区政府,定期跟踪检查,确保目标任务如期完成。各个部门、县市都要成立规划执行小组,明确工作分工,完善工作机制,落实工作责任,按照要求编制有关重点领域专项规划和区域性规划,确定功能定位和发展重点,抓紧推进相关项目的组织实施。从解决当前最紧迫、最突出、最重大问题入手,细化措施,为规划纲要的顺利实施奠定基础。

第二节 强化重大项目支撑

“十二五”期间我市规划重大项目400个,规划投资5000多亿元。为确保项目顺利实施,要强化大项目特别是产业项目推进工程的组织实施力度,加强对全市城建、交通和港口建设项目、水利和流域整治项目、社会事业重大设施及重点产业项目等重大工程统筹协调,坚持规划先行,加强方案论证,推进集约建设,强化科学管理,减少“小而全”和低水平重复建设项目,提高重大工程项目的综合效益。加大政策统筹,重点对征地拆迁、社会保障、重点地区生态补偿等影响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政策进行市级统筹协调,确保“政策基本统一、标准基本一致”。

第三节 加强规划衔接和协调

把纲要提出的任务目标分解到年度计划中,保持实施的连续性。编制市级专项规划和县市发展规划,按照下级规划服从上级规划、专项和区域规划服从总体规划、同级规划相互协调的原则,加强规划之间的衔接和协调。各县市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要符合本规划纲要的总体要求,确保空间配置相互协调,时序安排科学有序。经过专家评审的

重点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报规划主管部门,与总体规划衔接后下发实施。研究探索建立与周边地区规划实施的合作机制,在重大基础设施、公共平台建设、重大产业布局、生态环境保护、跨区域资源利用、战略性资源配置和市场开发等方面实现信息共享和共同建设。推进建立省东部城市市级综合部门组成的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联席会议,联合编制跨区域的共同行动计划,协调解决重大问题,提出具体实施措施,制订工作流程方案。

第四节 完善规划实施监督制度

实行规划目标责任制,及时分解落实规划确定的发展战略、任务和政策,明确部门分工,落实部门责任,将其列入政府考核目标。市主管部门要跟踪分析总体规划执行情况,加强规划实施的动态分析,重点加强经济发展、社会事业、人民生活、生态环境等重要调控目标的跟踪,定期向市政府报告,及时向社会发布。拓宽规划实施监督渠道,发挥行政监察、组织人事、统计、审计等部门对发展规划实施的监督作用,完善政府向人大、政协的报告和沟通机制,及时通报规划执行情况,充分听取人大、政协的意见和建议。形成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的行政执法机制,落实执法责任制和执法过错追究制。加强发展规划实施的社会监督,开展规划宣传和展示工作,及时公布规划实施进展情况,让更多的社会公众通过法定程序和渠道参与规划的实施和监督,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和支持规划纲要实施的社会氛围。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完善干部政绩考核评价制度。

第五节 抓好规划实施评估

完善发展规划指标体系的评价和统计制度,确保统计数据的权威、准确和及时。完善规划评估机制,组织开展重点专项规划和区域性规划中期和期末评估,由规划编制部门组织实施评估,分析检查规划实施效果,找出规划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措施。当经济运行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或由于重要原因导致经济运行偏离目标,市政府应适时提出规划调整方案,报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批准实施。

附件一、图1:佳木斯市产业空间布局示意图

图2:佳木斯市产业园区分布图

图3:佳木斯市主体功能区示意图

图4:佳木斯市“十二五”通道规划发展示意图

图5:佳木斯市主要客运枢纽及物流园区规划示意图

附件二、佳木斯市“十二五”规划重大项目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