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对社会心理学的感受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分支,是心理学和社会学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受到来自两个学科的影响。主要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分支,个体社会心理现象指受他人和群体制约的个人思想、感情和行为。

首先这是我在学习社会心理学后对于这个概念得出的基本理解,那么接下来我将总结自己这一个学期,在学习了社会心理学后的自身感受。

社会心理学,一开始对于这门学科可能只是听说过,但是并未接触过,所以在选课中看到了这门课,我思及自己的专业是广告学,以后对于社会中各种心理需要有一个理解加深的过程,加上自己本身对于心理学很感兴趣,于是就选修了社会心理学这门课。

我还记得第一次上课的时候,老师很是亲切,说话的时候很温柔,也让我对社会心理学有了更浓厚的兴趣,觉得微笑就是一个社会心理符号,因为看到老师微笑的面容,让我觉得亲切,这也是社会心理学体现出的一个方面吧。

其实很多人都对社会心理学不感兴趣,认为没有什么值得去学习的。一到上这门课程的时候,很多人要么不来,要么就是来了各自做各自的事情,当然也有很多是来睡觉的,上课聊天的。

我反而觉得这门课其实有很多可以值得我们去学习的地方,它存在便会有值得我们去学习的地方,总是会给予我们一定的道理,不论是什么方面。那么既然我们选修了这门课,那我们就应该要好好学习,不负老师辛苦教导,不负自己辛苦学习。

我们每个人都会处在社会中,那么社会心理学这门课就必然对我们有着帮助,不论大小,终归是我们人生道路上为我们添砖加瓦的。

开始我已经说了社会心理学的概念,但是,由于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广泛而复杂,研究者们所持观点至今仍不尽相同。因此,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定义。

西方社会心理学界对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大体可分为两类:一是强调社会心理学要研究人的行为,认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或相互影响所产生的影响的行为的科学。这种观点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基本观点在社会心理学中的体现。 另一类定义则强调社会心理学应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或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作为研究对象。这类定义是社会学基本观点的产物。

我国社会心理学家认为,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应当包括四个要点:第一,社会心理学应以社会心理活动为研究对象,而不仅是行为或社会行为。第二,这种社会心理活动既包括个体的社会心理活动,也包括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第三,应该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们的相互作用之中来进行社会心理活动、社会心理现象的研究。第四,作为一门科学,社会心理学应该研究社会心理活动、社会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把它运用到实际活动中去,解决各种问题,而不能仅仅是现象的描述。

其实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们对于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和定义,总是不确定的,并且应该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提出更好的观点,所以我们还是应该以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它。

但其实我在社会心理学这门课上,学习到最多的反而不是这些概念性的理论性的东西,反而是老师在课堂上给我们列举的一些例子,还有同学们在讲台上生动的演讲,我从这些中学习到了更多理论知识远远教不会我的东西。也许这些事例的确是巩固了我的知识,但是我却从这些事例中感受到了社会心理学的真谛。

对于社会心理学的知识我还有许多要学习,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虽然这门课结束了,但是我从老师和同学那里学到了太多,哪怕从一开始的互不相识,到最后的因为这门课程的相遇相识,我都觉得是社会心理学这门课给予我的人生财富。

感受其实很多,但是我不可能一一的列举出来,只能够在这里浅谈一下我的感受。 对于即将与这门课程,与老师和同学们分离,我很是不舍,但我会带着在社会心理学的课堂上学习到的东西展步向前,去迎接下一个明天!

 

第二篇:浅谈社会心理学

浅谈社会心理

学院:

专业:

年级:

姓名:

学号:

浅谈社会心理

摘要:

关键词: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医学模式已从原来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因此,无论从研究健康问题方面,还是从保护健康方面,均提示人们研究和发展医学需要考虑社会问题。同时,21世纪的医生要具备七大能力:即接收和表达的能力,将基础医学运用于医学实践,善于考虑社区和周边环境的能力,专业技能和人文思想结合能力,循证医学的能力,控制自我的能力,终生学习的能力。医学服务于社会,仅有医学是不够的。若说医学的社会实现“是一门社会科学”可谓恰当,甚而可言为“一门大范围的政治学”。在使用医学过程中进行的卫生服务机构研究,卫生经济学研究,技术及标准评估,决策分析等已不可能是医生所能完成的任务,需要有统计学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的加入。医学必须与社会学、经济学、统计学等一起,共同实现社会赋予的使命。基于这一点,医学应该超越狭窄的视野,在社会实践中与社会学、经济学、统计学密切结合在一起,而另一方面,促进医学在社会实践中也不能只专注于医学,社会同样也需要战略的眼光,主动运用经济的、社会的手段,促进以医学为及时的公共卫生体系在社会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医学的社会实践既要落脚于医学,又不能孤立的依赖医学,既要充分的利用医学,又不能将医学的范畴扩大化。所有这些都要求掌握社会与医学知识,由此

社会医学更加需要发展和进步。

社会医学是研究社会因素与健康及疾病之间相互联系及其规律的科学。其涵盖三层含义:一是社会医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相互渗透而发展起来的,它综合了生物医学与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及成就,具有交叉学科的性质;二是社会医学是从社会角度研究医学和卫生问题的一门边缘学科;三是通过社会医学研究,制定相应的社会卫生措施,保护和增进人群的身心健康,提高生活质量与环境质量,充分发挥健康的社会功能,提高人群的健康水平。由于其包含医学科学内容和社会科学内容,决定了其基本任务如下:擦汗姑娘到几级的健康观,保护和增进人群的身心健康和社会活动能力,提高人群的生活质量;改善社会卫生状况,提高人群健康水平和生命质量;发展区域卫生规划,制定卫生政策和策略,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和发展初级卫生保健;开展特殊人群和特种疾病的预防保健工作。

社会医学的基本理论:一是以小康社会建设为龙头,卫生事业与社会发展相协调理论;二是以健康为本,健康与社会经济发展双向作用的理论;三是以医学模式转变为契机,综合评估生物、心理、社会和道德、健康的理论;四是关注高危人群,实施社区卫生服务的理论;五是以社会综合防治为入口高度重视社会因素主导问题发生和发展的理论;六是全面理解大卫生观念,要求全社会参与卫生的理论;七是保护动机理论。

社会心理学,主要研究人群的身体和精神状态及其与社会制度、法律及风俗习惯的关系,从现代社会医学来看,这正是社会医学的主

要研究内容之一,及研究社会卫生状况。因此,首先应明确社会卫生状况的含义,谈是指人群健康的因素不仅包括生物遗传因素,还包括自然、社会、、行为生活方式以及卫生服务因素。因而,这里讲到的更主要是社会因素的状况。

那么研究社会卫生状况应该如何进行?咋样反映出社会卫生状况?这主要依靠有适宜的、有针对性的评价指标来对社会卫生状况进行评价。它包括两大方面,一是对人群健康状况的评价,二是对与人群健康有关因素的评价。

人群健康状况的评价指标又分为个体健康评价,单一型群体指标,复合型群体指标。其中个体健康评价包括测体重、测血压、测血糖、测血脂、测行为。单一型群体指标仅是从某一方面对人群健康状况进行评价,常用的指标有人口统计指标、疾病统计指标及身体发育统计指标三类。复合型群体指标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指标组成,避免单一型指标只能从某一个侧面测量健康的不足,如减寿人年数,无残疾期望寿命,活动期望寿命,伤残调整生命年,伤残调整期望寿命。

与人群健康有关因素的评价指标,包括环境指标、生活方式及行为指标、卫生保健指标三大类。

人类生存于社会之中,有两种行为需要,及生理需要与心理(精神)需要。生理需要是维持人类生存所需要的环境条件,缺乏这些条件或者所需物品,就不能满足人类基本的生理需要,便可引起个体生长发育停滞、退化、疾病与死亡的发生。人类心理需要包括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人类的生理需要与心理需要均随社会的发展而使满足方

式日益提高,如果生理需要与精神需要达不到满足,容易造成人的行为发生偏异,精神紧张与心身疾病,由此便有些人在生活行为方面有悖于社会文明而发生了社会病理现象。人群社会病理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个人心理不能释去刺激源而引起心理病理表现;个人的生活行为准则违背自身机体健康需求而引起行为病理表现,个人违背现实生活的社会道德准则而引起社会病理表现。

人类的生命生存与社会有五方面的需要,即(1)生理需要,它是人类生存的最基本最优先的,其中食物的需要最为突出,人类通过自身劳动获得的最需要的物质就是食物。人类对水与空气的需要也是必不可少的,这三类构成人类生存的最基本元素。(2)安全需要,人类生存于社会有一个安全的生存环境,利于人类的生命生存质量。(3)爱的需要,个体享有父母爱、兄妹爱、性爱与友爱,并与社会保持适当的接触有益于心身健康。(4)尊重需要,即自尊、自重、或要求被他人所尊重。(5)自我实现的需要,获得社会公认与尊重,实现个人理想需求。

人的需要在心理上表现为对满足物质的期望,从而出现推动人去从事某种有目的的活动的内部刺激,即行为的动机。动机的唤起、推动与维持行为达到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需要不断满足,动机推动行为受到了挫折,便引起精神紧张,引起不愉快的情绪反应与挫折后的行为反应。

当个体客观生存环境受到撞击引起强烈的精神紧张状态,或社会要求超出个人能力与个人能力不能胜任社会需要均会造成长期的

精神紧张。

心理应付机制是为了摆脱精神紧张的心理适应机制,它通过调整自身的价值系统,籍以减少精神痛苦,维护自尊心,以求得内心平衡,心理应付机制根据人类心理活动中的共同原则可分为积极应付与消极应付。正面应付是人类能面对生存社会上的困难与挫折,并能极大勇气与斗志克服生活中的困境,心理应激耐受能力较强。负面应付是人类在困境面前感到无能为力,容易悲观,丧失生活的勇气,并在生活中产生异常行为来麻醉心理的紧张与不平。

个体处于急性或者慢性应激状态,由于刺激超过了可能耐受的强度,应付机制失效,个体的脆弱,缺少社会支持等原因,正常心理生理反应便向病例的心理生理障碍过渡,正常的心理应激过程便向病例的应激性障碍过渡。精神应激因素对健康的影响,目前已引起医学界的关注,但是具体影响个体身心的中间环节仍未被阐明。社会因素对某些个体的不良生活嗜好与某些疾病是紧密相关的,如心身疾病、人格异常发展与人格障碍、酒精与药物依赖、社会适应不良行为与心理生活障碍等。

面对各种刺激源,机体在应急状态下生理会产生系列变化,以适应外界的影响。全身适应过程分为三期:工期是警觉反应期,机体在受到刺激初期,表现为休克状态有短暂的神经张力降低,血压下降,血糖降低,血容量减少,心跳加快。要是刺激非常强烈,可能会出现抗休克状态,表现血压与血糖升高,血容量恢复,体重回升,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如果刺激继续,机体应激反应进入Ⅱ期。Ⅱ期使机体表

现抵抗或耐受期,这时垂体促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加合成代谢占优势,机体对各种刺激的抵抗力均有所增加,如果这是刺激超强而且持续存在,机体应激即进入Ⅲ期,Ⅲ期是衰竭阶段,机体出现各种营养不良症状与衰老过程,出现各种慢性病表现,严重消耗体内应急资源而最终导致死亡。

心身疾病又称心理生理疾患。人们生活在自然社会中,只要有社会活动就会有生理反应,如果不良的生理反应持续反应,就会导致躯体的损害,就会造成器质性疾病。心身疾病有几种特点:①它是由情绪及人格因素引起的,②躯体变化与正常伴发于情绪状态时的生理变化相同,但是更为强烈和持久,③它是以躯体症状为主,躯体症状为明确的器质性病理过程或已知的病理生理过程,④他不同于精神病与神经病。

心理专家认为,当一个人能够通过心理防卫机制处理不愉快情绪及其冲突所导致的焦虑时,则不会引起心身疾病,但是心理防卫机制不足以缓解个人的焦虑而出现慢性焦虑状态时,可以致具有易感素质的人出现心理生理功能障碍。对于心理病理引起身心疾病的特殊性问题可以归纳四个方面:⑴生活中的情绪和遭遇使身体某些器官功能弱化,⑵当个体情绪紧张时,某一器官会首先出现症状,⑶特殊的心理特征与正常或异常的生理特征有关,因而使某种特征的人容易患某种心身疾病,⑷由于遗传素质以及幼年经历所造成的心理和生理的易感倾向,是选择器官病变的重要因素。

社会的高速发展,是人群之间的竞争加剧,压力心理也随之加

大。压力过大会引起一系列的身体症状,比如肌肉紧张、消化不良、心因性肥胖、尿频或者便秘、呼吸急促、头晕或者偏头疼、口干、心悸、免疫力下降等身体不良状况,其次还会产生不良的生活行为,比如对烟、酒、茶、咖啡的依赖性增加以及贪食等。

社会科技与经济的发展造成的一些因素可能对人的健康有不良的影响,但是,危害健康的因素是可以预防,或者使其危害降到最低点,注意做好自己工作与生活环境的事情,提高身心健康水平。

1、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从个人角度考虑,力求和社会协调和谐,尊重社会道德,尊重别人的生理心理需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之所欲勿损与人”。与家人或者同事之间提倡互相帮助、互相关心与互相爱护,使自己保持平和心态。

2、自我调节,保持良好心理。在日常生活工作中,遇到不顺利的事情要学会接受事实,主动释放心里不愉快的情绪,对待其他人,要从正反两方面看,学会用唯物辩证主义观点看问题,并且要善于设身处地的考虑所发生的事情。对自己的工作与学习成绩要正确对待,不夸大,也不苛刻。

3、热爱生活,培养兴趣。热爱生活,积极工作,心理保持适度的紧张,适度的紧张对人产生稳定而持久的人格有一定作用,人们可以感觉到自己的工作被认可,产生归属感和安全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体育锻炼可以帮助消除人的孤独、抑郁的情绪,使人精神振奋,从而促进心理健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