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后习题答案-世界经济概论

21世纪普通高等教育规划教材.国际经济与贸易系列

世界经济概论

习题答案

刘继森 主编

第一章 导论

一、 关键概念

1. 国际分工: 指世界上各国(地区)之间的劳动分工,是各国生产者通过

世界市场形成的劳动联系,是国际贸易和各国(地区)经济联系的基础。 2. 世界市场:就是用于国际之间交换劳动产品的场所,它是随着生产力水

平的提高而逐渐出现的范畴。

3. 世界经济:是世界各国经济主体、经济活动及其经济关系的总称。 4. 第一次科技革命:18世纪中叶,以牛顿建立的经典力学为背景,以纺织机械

的变革为起点,以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使用为标志,实现工业生产从手工工具到机械化的转变的一场技术革命。

5. 第二次科技革命:19世纪中叶,以能量转换与守恒定律、电磁场理论、原子

分子论、细胞学说和生物进化说的提出为标志,以电力技术为先导,以化工技术、钢铁技术、内燃机技术及其他技术的全面发展为基础,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给整个社会经济带来了广泛而深远影响的一场技术革命。

1

二、 思考题

1.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不断融合。

2.第一次科技革命与第二次科技革命不同之处在于:第一,第二次科技革命在理论上群体性突破,规模远超仅仅是以牛顿的经典力学作为理论上的突破口的第一次科技革命。第二,第二次科技革命在技术上全面发展,群体性应用,在21世纪与新的技术结合焕发出新的生命力。第三,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技术群体性还造就了产业的群体性诞生,扩展了国际分工的广度和深度,促成了世界经济的形成。

3. 21世纪未来20年世界经济的可能出现的新特征可以概括如下:一是世界经济的调整完成,进入新一轮的正常增长期;二是贸易自由化成为基本潮流,但仍有变数存在;三是高新技术产品贸易在各国进出口贸易中将占很大比重;四是国际贸易出现新特征,绿色贸易成为主流,发展中国家将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推动力量;五是资本将在全球各地加速流动,成为各国经济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三、讨论题

1. 我们学习世界经济学必须贴近现实,关注世界经济领域的最新动态,力求用世界经济的基本原理解决世界经济中的现实问题。另外还需掌握一些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基本原则,如案例解析法、角色模拟法等等,注重实践和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在学习中我们还要坚持:一是中国国家利益至高无上的原则;二是开放、兼收并蓄的原则。

第二章 第三次科技革命与世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一、 关键概念

1. 第三次科技革命:又称当代科技革命,它以物理学变革为先导,以现代宇宙 2

学、分子生物学、系统科学等软科学的产生为重要内容,以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相互渗透形成交叉科学为特征的一次新的科学革命。

2. 新技术革命:是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第二阶段,以微电子技术为核心的新兴技术群引起当代技术领域的巨大变革。

3. 信息技术:是主要用于管理和处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种技术的总称。

4. 新能源技术:是指开发运用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氢能等能源以替代石油、煤炭等化石能源的技术的统称。

5. 新材料技术:是按照人的意志,通过物理研究、材料设计、材料加工、试验评价等一系列过程,创造出能满足各种需要的新型材料的技术。

6. 生物技术:是利用生物系统、活生物体或者其衍生物为特定用途而生产或改变产品或过程的任何技术应用的技术。

7. 空间技术:是探索、开发和利用宇宙空间的技术,又称为太空技术和航天技术。

8. 海洋技术:是开发与利用海洋能源、资源,探索海洋与全球变化以及海洋环境与生态关系的技术的总称。

9.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会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二、思考题

1.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石油的消费量也不断增加,而我国的石油产量增幅有限,对外的依存度将不断提高,这对于一个国家的能源安全是非常不利的。新能源是我国能源战略的一部分,因此加快发展新能源技术就显得非常重要。

2.中国发展新能源技术,首先,是要政策扶持。成本高一直是新能源未能大规模推广的一大障碍,因此政府应加大政策扶持,以降低企业成本。其次,是要防止一哄而上。在中国,企业发展新能源的热情很高,市场需求也很大,但是应该避免利益驱动下的盲目发展和一哄而上。第三,要强调科技创新。尽管政策利好有助于刺激新能源产业,但从根本上看,产业的发展最终还要依靠技术的推动。

3. 21世纪以来,随着人类基因组工程的提前完成,生物技术产业化的进程产生了质的飞跃,生物技术产业化几乎遍及人类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第一,农业方 3

面: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抗病虫农作物育种、转基因生物育种等。第二,海洋生物方面:海洋生物学与生物技术相结合,产生了海洋生物技术这一新的领域。第三,轻工、食品行业:一是利用生物技术进行农副原料加工直接制成商品;二是以生物技术产品为基础,进行二次开发形成的新产业;三是以生物技术为手段对传统工艺进行改造,从而降低消耗、提高产品质量。第四,医药学方面:医药生物技术是生物技术研究开发的热点,如基因治疗研究取得突破;生物技术药物的开发。第五,生物技术在其他领域的应用研究:如环境保护、石油化工等领域。

4.新技术革命的主流技术以其前所未有的渗透力影响着世界经济的各个方面,出现了一些新的现象和新的特征:一是改变了生产方式;二是改变了交易结构;三是节约了交易费用;四是推进了全球化进程。

三、 讨论题

1.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会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中国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已经得到世界各国的共识,也是未来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一条可行的道路。人类发展的历史经验表明,发展绝不能以浪费资源、破坏环境为代价。否则,将使人们付出沉重代价,最终也会危及发展本身。发展要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道路。而中国的科学发展观正好符合了这一发展规律的精髓,它足以引领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和方向。

第三章 世界经济运行的体制基础

——市场经济

一、关键概念

1. 市场经济:是按等价原则进行交换的经济。

2. 效率:是现有生产资源与它们所提供的人类满足之间的对比关系。

3. 交易费用:一般意义上讲是经济制度的运行费用。

4. 市场失灵:即市场缺陷。就是说,市场对某些经济现象无能为力,需要由市 4

场以外的力量来加以矫正。

5. 外部性:就是指某单位或某人的经济决策(生产决策或消费决策)不通过市场就直接影响到其他单位和个人的生产函数、成本函数或效用函数。

6. 帕累托最优:即指该社会达到了如此满意的程度,以致在不减少任何成员福利的情况下,无法再增加任何一个成员的福利。

二、思考题

1.市场经济的本质属性是:一是以产权明晰、自愿交换为前提;二是它是一种选择和竞争的自愿交换;三是市场经济具有营利性,而且要实现盈利最大化;四是由价格机制引导。

2.影响效率的因素有:第一,是科技水平。降低生产费用主要依靠技术进步,技术进步对效率提高的作用是非常大的,比如三次产业革命对生产效率的贡献。第二,是体制。体制改进本身至少可以在两方面促进效率的提高:一方面体制改进的目标之一是降低交易费用;另一方面,有效率的体制必然激发人的创新精神,从而从根本上降低交易费用和生产费用。

3.与国家干预和集中计划相比,市场经济具有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其表现在:(1)能够使企业和劳动者的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2)能够有效地配置经济资源;(3)能够更好地提供对经济增长的刺激和贯彻经济增长的目标;(4)可以提供广泛的信息,信息的成本不高;(5)可以避免和减少直接行政控制下的低效和腐败。基于此,市场优于计划的结论才顺理成章地成立。

4. 外部性有以下五个特征:第一,外部性独立于市场机制之外。第二,外部性产生于决策范围之外而且具有伴随性。第三,外部性与受损者之间有某种关联性。第四,外部性具有某种强制性。第五,外部性不可能完全消除。

5.到目前为止,世界各国大致经历了传统经济、计划经济、市场经济三种不同的经济体制模式。选择哪一种经济体制是各国根据自己的国情、经济发展的水平、对经济制度的认识程度以及在借鉴其他国家体制的基础上做出的自主选择。一种体制的好坏并不以人们的好恶为转移,要看它对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贡献,而 5

经济增长与发展过程中必然会有经济问题的产生,所以说经济体制中包括有经济问题。

三、讨论题

1. 世界各国的实践证明,现代市场经济是最具效率和活力的经济运行载体,它既包含了刺激微观活力的成功实践,也包含了完善市场规则和宏观调控的成功实践。这种现代市场经济的灵活有效性、公平竞争性和法规有序性等特征,决定了对各种不同的国家和民族都是可以接受和适应的,具有较大的制度弹性、意识形态弹性、文化弹性和地域弹性。中国通过自己的摸索也逐渐走上了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市场经济体系初步建成,市场机制的作用正逐步得到更有效的发挥。

第一,选择市场经济体制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需要。体制改革的目的是自觉调整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各个方面和环节,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选择市场经济体制,会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第二,选择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不断发展和认识逐步深化的结果。改革开放的过程,是思想解放的过程,每一次理论认识上的深化和发展,都是确立市场经济体制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选择市场经济体制是经济体制改革理论发展和认识深化必然结果。

第三,选择市场经济体制是改革实践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市场取向改革的逐步深入,市场调节作用日益扩大,极大地调动经济运行的活力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准备了实践条件。

第四,选择市场经济体制是扩大开放的需要。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不可能关起门来搞现代化建设,必须扩大对外开放。在世界经济日益走向一体化的今天,扩大与世界各国的经济交往,参与国际分工,参加国际竞争,提高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和扩大国际市场份额,必须实行市场经济体制。

尽管市场经济亦有其不足之处,但是中国选择市场经济顺应了世界经济潮流,是历史的正确的选择。

第四章 国际贸易

6

一、 关键概念

1. 绝对优势理论:亚当·斯密认为两国间产生贸易的动机在于产品成本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来自于一个国家所拥有的自然优势或获得性优势。

2. 比较优势理论:大卫·李嘉图认为即使一国在所有产品的生产成本上与别国相比都处于劣势,仍然会进行国际贸易,仍然可以获得贸易利益。比较优势是指一国(数种产品中)生产成本相对低的优势。

3. 要素密集度:是指生产一个单位某种产品所使用的生产要素的组合比例。 4. 要素丰裕度:是指一个国家所拥有的经济资源的相对丰富程度,或者说是一个国家资源的相对供给量。

5. 规模经济: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产量增加,每单位要素投入的产出会增加,产品的平均成本会下降。

6. 规模经济递增:微观经济学称之为“规模报酬递增”(increasing returns to scale),也称规模经济。

7. 规模经济不变:在最佳的生产规模中,产品的平均成本达到最低点,并且在一定的范围内,平均成本不会再因为产量的增加而减少。

8. 规模经济递减:当生产规模继续扩大时,平均生产成本会因规模过大、管理和合作效率下降等原因而上升。

9. 内部规模经济:厂商的平均成本随着其本身生产规模的扩大而下降。 10. 外部规模经济:由于行业内企业的增加和相对集中,使企业在信息收集、产品销售等方面的交易成本下降。

11. 需求重叠:指两国人均收入水平越接近,需求结构越相似,相互需求就越大,贸易量也就越多。

12.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随着产品生命周期的阶段性变化,影响比较优势的决定因素也在变化,即使各国仍然拥有原来生产资源的储备比例,其生产和出口的比较优势也会由于产品要素密集性的变动而转移,因此,不同类型的国家能够在不同的阶段上具有比较优势。

13. 对外贸易依存度:是一国在一定时期内进出口总额与国内生产总会的比率,反映了一国国内生产总会中有多大比例与对外贸易相关。

14. 幼稚产业:是指处于成长阶段尚未成熟、但具有潜在优势的产业。 15. 穆勒标准:当某一产业规模较小 、其生产成本高于国际市场价格的时候,即认为该产业为幼稚产业,而需要得到保护。

7

16. 巴斯塔布尔标准:指判断一种产业是否属于幼稚产业,不仅要看将来是否具

有竞争优势,还要在将保护成本与该产业未来所能获得的预期利润的贴现值加以比较之后才能确定。

17. 坎普标准:即在内部规模经济的情形下,即使某一产业符合穆勒标准和巴斯

塔布尔的标准,政府的保护也不见得是必要的。能够对其他产业产生带动作用的潜在支柱产业才能当作幼稚产业加以保护。

18. 贸易保护主义:在对外贸易中实行限制进口以保护本国商品在国内市场免受

外国商品竞争,并向本国商品提供各种优惠以增强其国际竞争力的主政策。

二、 思考题

1.古典经济学家以劳动价值理论为基础,论证了各国劳动生产率的差异,由此构建起比较优势学说。而新古典贸易理论采用马歇尔的均衡价格论取代劳动价值论成为西方经济学的基础。

2.目前我国要转变贸易增长方式的原因是:一是外贸规模以数量扩张为主;二是贸易顺差过大导致贸易摩擦增多;三是出口产品结构处于产业链低端;四是外贸出口市场过于集中;五是“两高一资”产品的出口阻碍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 转变我国外贸增长的路径:一是鼓励企业自主创新以提高核心竞争力;二是拓展多元化的目标市场以促进贸易的平衡发展;三是积极推动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四是努力扩大服务贸易。

4. 贸易保护主义的理由有:一是保护幼稚产业;二是改善贸易条件;三是解决就业;四是改善国际收支等。

5. 李斯特以汉密尔顿的生产力理论为基础,建立起一种国家经济学来同占主导地位的自由贸易理论相抗衡。第一,李斯特认为,生产力尤其是工业生产力是决定一个国家兴盛衰亡的关键,对于一个发展相对落后的国家来说,发展生产力比通过比较优势获得贸易利益更重要。第二,李斯特并不是彻底反对自由贸易,但是他对古典经济学的自由贸易学说提出了尖锐的批评。第三,李斯特区分了国内 8

自由贸易和国际自由贸易,他认为,国内贸易应该是完全自由的,而国际贸易是否实行自由贸易原则,必须与一国的社会发展阶段的要求相适应。第四,李斯特认为关税是建立和保护国内工业的主要手段,而且保护的对象是有选择的,首先应当是对工业进行保护;保护的程度是可调整的,即保护并不是永久的,当受保护的产业能够与外国进行竞争时,就不再予以保护。

三、讨论题

1.不应该。“购买美国货条款”是指美国经济刺激计划中的第1640条款,该条款规定,在不违背美国对国际协定承诺的前提下,经济刺激计划支持的工程项目必须使用国产钢铁和其他制成品,除非联邦政府认定购买美国钢铁产品或其他制成品成本过高,会损害公众利益。

首先,美国“购买美国货条款”的出台是新一轮保护主义浪潮的标志,对全球共同合作抗击经济危机是一个阻碍作用,会引发全球保护主义的浪潮,不利于全球经济的迅速复苏。这种贸易保护主义行径,必将遭到各国的强烈反对,也会导致其他WTO成员的报复和效仿,在世界经济危机背景下,对贸易保护主义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因此可以看到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结果必然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害人不利己。

其次,中国对外贸易的依存度较高,对外部市场的依赖性较大,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还采取贸易保护政策的话,一旦遭到报复,那对中国经济的打击将会不堪设想。

总的来说,在经济危机背景下,世界各国只有精诚合作,努力推动WTO为代表的多边自由贸易体制的发展,才能尽快摆脱经济危机,恢复世界经济和贸易发展。那种以邻为壑,只扫门前雪的做法是行不通的,也是不受欢迎的。尤其是中国正在努力塑造自己良好的负责任大国形象,更不应该采取如此措施。

第五章 国际投资

一、 关键概念

1. 投资风险: 是指因未来各种因素的不确定导致的企业收益的不确定。 9

2. 政治风险: 是由于投资东道国政权的更迭、战争的发生或者国有化运动等事件的发生导致整体环境变化而产生的风险。

3. 市场风险: 指企业在海外运营中,面临的涉及产业链各个环节的要素供给需求变化所造成的风险。

4. 政策风险: 指东道国投资相关的税收、公司监管、外汇管理和资本流动管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规或政策变动,或者由于企业对相关政策理解不全甚至错误,给企业投资活动带来的风险。

5. 财务风险: 指因企业总部对其跨越国境资金流动的控制力不足造成的风险,包括应收账款管理不到位形成的企业流动性困难等风险。

6. 人员管理风险: 指因企业在积累、管理国际化发展所需人力资源上能力不足造成的风险。

7. 文化融合风险: 指由投资母国与东道国文化差异所产生的涉及企业管理、产品销售和人员行为等诸方面的冲突,在采取跨国并购方式的海外投资中尤为突出。

8. 不完全竞争: 是指由于规模经济、技术垄断、产品差异等引起的偏离完全竞争市场结构,寡占是不完全竞争的主要形式。

二、 思考题

1.FDI的理论有俄林的生产要素禀赋学说、海默的垄断优势理论、内部化理论以及邓宁的国际生产折中理论。

2. 跨国公司对华投资的动因,一方面,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潜力巨大。第一,中国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了全方位的有步骤的改革开放,这为跨国公司为主的外资进入中国提供了可能。第二,中国对外资实行了相当优惠的政策,使外资享受了“超国民待遇”。第三,中国拥有丰富和廉价的劳动力和某些丰富的资源。第四,中国的社会经济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进入健康快速发展轨道。

另一方面,是世界经济发展面临许多新挑战。第一,随着世界生产力的普遍提高,而世界范围内生产力发展的绝对不平衡性,客观上使得全球性的产业转移有了可能。第二,面对日益激烈的全球竞争,跨国公司为了最大限度地保证自己的利润, 为了维护和取得自己的全球垄断地位,必须寻求更多更大更好的市场。而中国无疑就是它们的理想标的。第三,资本主义发达国家资本过剩,不仅是它 10

们对华投资的基础,而且也构成了外部原因之一。

3. 跨国公司FDI推动了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一是利用外资为我国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二是外商直接投资是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的重要资金来源之一;三是外资企业成为我国不可缺少的税收来源之一;四是利用外资推动了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五是外资企业进出口成为我国外贸增长的重要带动因素。同时,跨国公司FDI也给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带来新挑战:一是外商在华直接投资的产业流向呈现明显的不均衡分布状态;二是高新技术产业增长过度依赖于“三资”企业;三是一些大型跨国公司对华系统化投资全面展开,并购方式的投资活动日益频繁;四是能源消耗与环境污染问题严重。

4. 中国要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一是建立公平竞争的环境及配套的法律系统;二是积极引导产业投向,进一步优化外资的产业结构;三是与区域平衡发展战略相结合,加大西部地区利用外资的力度;四是防范国际收支的潜在风险;五是自立自强,建立强大的工业实力和技术实力。

5. 中国企业走出去,一是有利于扩大出口, 培育新的出口增长点;二是有利于促进中国经济结构调整;三是有利于提高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四是有利于促进中国对外经贸关系的发展。

6. 中国企业要走出去,一是逐渐建立对外扩张战略的梯度优势,形成技术层次互补、技术创新和扩散的良性循环;二是进行国际化经营战略选择及组织创新;三是大型企业可以选择兼并收购国内外企业走出去;四是“走出去”的路线选择——首先进入发展中国家,“农村包围城市”,获取经验、培养人才、积蓄力量,然后再向欧美市场发起进攻;五是寻觅国际化人才;六是国内取得优势再出去,变得更强;七是重视本地化经营;八是充分了解东道国的市场情况以及法律法规。

7. 中国企业走出去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风险有:(1)政治风险;(2)法律政策风险;(3)市场风险;(4)财务风险;(5)人员管理风险;(6)文化融合风险等。

三、 讨论题

11

不能。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让我们来看看30年来与外商合资、“以市场换技术”的实践。就汽车工业而言,“以市场换技术”,换来了什么样的技术?

第一,换来的虽比我国原有的技术先进,但实际上是世界上已进入成熟期、衰退期甚至是落后的技术,真正先进的技术并没有换来。第二,换来的仅限于制造技术,并不包括产品开发方面的技术。第三,就制造技术来说,换来的也只是一般的技术。内高压成型、激光焊接等真正先进的核心技术,我国一般都没有得到。第四,换来的这些并不先进的制造技术,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这个问题影响很大。

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实行“以市场换技术”,外方占领我国市场的目的达到了,中方得到东西则很少,损失很大,基本上没有达到目的。这充分说明:“以市场换技术”政策真正的目的是难以实现的。

第六章 国际金融中的霸权

一、 关键概念

1. 霸权:是一种“霸主权”或“盟主地位”,尤其是指特定联盟或邦联中的某个国家或民族的统治或领导地位,有时也作霸权国推行的支配性的政策或强权政治。

2. 金融霸权:是霸权国凭借其压倒优势的军事、政治、经济和金融实力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并将自己的意志、原则或规则强制性地在整个体系推行,从而获得霸权利润。

3. 金本位制:就是以黄金为本位币的货币制度。

4. 金币本位制:亦称为古典的或纯粹的金本位制,在该制度下,各国政府以法律形式规定货币的含金量,两国货币含金量的对比即为决定汇率基础的铸币平价。

5. 金块本位制:这是一种以金块办理国际结算的变相金本位制,亦称金条本位制。

6. 金汇兑本位制:这是一种在金块本位制或金币本位制国家保持外汇,准许本国货币无限制地兑换外汇的金本位制。

7. 美元特权:是指其他国家当国际收支经常账户不平衡时,都不得不进行一番痛苦的国内政策调整,如削减公共支出和降低进口等;美国则不然,它长期 12

处于国际收支经常账户逆差的状况, 却可以通过印刷美元,弥补逆差。

8. 特里芬悖论:它是指如下两难局面:在美元-黄金固定汇率制下,美国政府保证35美元可兑换1盎司黄金,一方面,美国的国际收支不平衡是其他各国储备资产的来源,若美国停止不平衡,势必减少他国的流动性储备;但另一方面,若美国长期不消减国际收支逆差,又会使其他国家对美元的信心下降,因而争相拿本国的美元储备兑换美国政府的黄金。

二、 思考题

1. 这是一个相当有争议答话题。目前美元仍是外汇储备最好的货币,美国国债是最好的投资方式。面对中国近2万亿美元巨额外汇储备,很多人热议转为欧元等他国货币。但是事实上欧元、日元、英镑目前无法替代美元的地位,其他国家货币更不可选择,投资大宗商品和黄金也面临许多风险。综合看来购买美国国债还是有其可取之处的。

2. 作为金融霸权国,美国利用美元霸权、投机资本、衍生金融工具和其背后的政治霸权、高科技力量确立了自己的金融霸权地位,并主要通过以下几种形式实现对其他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剥削:第一,利用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特权地位给美国带来了巨大的利益,不仅可以获得数额巨大的铸币税、分享其他国家经济成长的成果,而且可以转嫁国内的经济危机。第二,拥有巨大的国际(投机)资本(热钱),获得巨大利益。这些资金的流入在别国吹起一个个经济泡沫,制造出虚假繁荣,一旦时机成熟,美国便通过各种手段将资本回收,当然携带着丰厚的利润。第三,攻击性的金融投机——对冲基金和共同基金,加大了对发展中国家侵略和剥削。第四,美欧银行资本大肆低价收购发展中国家金融机构。

3. 金融霸权有其积极作用。其可维持国际货币体系的相对稳定。“霸权稳定论” 表明,如果没有霸权国建立并管理国际社会体系,当自由主义和自由贸易让位给经济民族主义势力时,国际经济就会动荡不稳 。因此,金融霸权有以下作用:制定国际经济竞争规则和政策协调、执行国际经济竞争规则、稳定世界经济、促进经济发展以及控制危机等。

13

4. 因为美元作为现行国际货币日显弊端,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本质上是美元本位制,美元具有主权货币和国际货币双重身份。这种货币体系缺乏国际约束和协调机制,容易导致美国滥用美元主导地位向外转嫁风险。在世界经济衰退的国际经济环境下,美元的发行机制更应受到约束。如此次次贷危机中美国的经济刺激方案,导致了美元汇率的大幅波动,给大量持有美国国债和以美元为主要储备货币的国家带来很大风险,中国也不能避免地损失惨重。世界迫切需要构建不依赖于美国的多元化货币金融体系和公平公正的金融新秩序。

5. 不能。因为新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基础是在一个合适的代价下长期维持较低的国内债券利率、低通胀率和有效控制资本外流等要求,使亚洲国家可以维持本国货币低估。DFG表示,亚洲国家有足够的能力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做到这一点。但是真正的风险并非如他们想像的那样简单。目前美国的贸易赤字正在持续的增长,这使国外的私人投资者开始越来越担心美元的地位。而且新布雷顿森林体系还忽略了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经济周期的影响。对于亚洲国家,如果没有长期性的劳动力剩余问题,那么在经济增长强劲时,他们往往没有足够的动力去干预汇率市场。

三、 讨论题

1.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短时间内谁都无法撼动美元的霸主地位,包括“金砖四国”。因为,虽然美元的地位在不断地下降,但是现在世界上还没有一种货币能取代美元的地位。“金砖四国”虽然经济发展神速,但单靠现在的经济实力还不足以动摇美国的地位,所以要组建新的世界秩序绝不是短时间内就可以解决的,而需全世界的共同努力。组建新的世界经济秩序需要一个过程,“金砖四国”当务之急是在世界经济舞台上不断地增强自己的话语权,而不是急功近利地想一下子就推翻美元的霸权地位。

第七章 经济全球化

一、 关键概念

14

1. 全球化:是指人类从以往各个地域、民族和国家之间彼此分隔的原始闭关自

守状态走向全球性社会的变迁过程。

2. 经济全球化:是指在科技革命的推动下,经济资源在全球范围内日益自由、

全面、大量、结合地流动,使得世界各国经济日益融合,各国经济的发展与外部世界经济变动日益相互影响和制约。

3. 国际经济体系:是世界各国经济主体、经济活动及其经济关系的总称。

4. 生产活动全球化:以全球分工为基础,以建立全球生产经营体系的跨国公司

为主体,其对经济全球化的形成与影响比贸易全球化更具实质性意义。

5. 贸易全球化:它是指商品、技术、服务等超越国界,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

的过程。

6. 金融全球化:是指世界各国、各地区在金融业务、金融政策等方面相互

交往和协调、相互渗透和扩张、相互竞争和制约已发展到相当水平,进而使全球金融形成一个联系密切、不可分割的整体,从而形成金融活动按全球同一规则运行,同质的金融资产价格趋于等同,巨额国际资本通过金融中心在全球范围内迅速运转的趋势。

7. 信息全球化:一是指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带来了全球信息数量的激增,传播

速度的加快和传播范围的拓展;二是指因信息技术的进步,任何信息都可以成为全球化信息。

8. 投资全球化:指投资活动跨越国界或地区,资金在世界范围内寻找投资机会

获取收益的行为。

9. 国际投资:指投资者以国际直接投资为媒介,以取得企业经营权或者经营控

制权为手段,以获取多重效益为目的,在国外从事制造业、商业、服务业和金融业的一种投资行为。

10.技术全球化:指技术研发、技术转移、技术合作、技术管理等活动超越国界

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技术资源在世界范围内自由流动,技术链在世界范围内延长,技术创新效果最大限度向全球普及推广,技术进步把世界融为一体。

二、思考题

1. 经济全球化包含的基本特征有:一是市场经济体制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制度性基础;二是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推动全球市场在加速形成;三是跨国公司推动的金融市场出现了快速的全球一体化;四是各国之间的经济相互依存关系进一步加 15

强;五是发达国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呈现出进一步加快趋势。其具体表现为:(1)生产活动全球化;(2)贸易全球化;(3)金融全球化;(4)投资活动全球化;

(5)信息全球化;(6)技术全球化等。

2. 经济全球化时代国际分工出现的新特征有:一是国际分工内容发生了变化。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国际分工转向以现代工艺、技术为特征的国际分工;产业部门间的分工转向各产业部门内部的分工和以产品专业化为基础的分工;物质生产领域的分工转向服务领域的分工。二是国际分工机制发生变化。在高技术产业中,出现了产品的研发与产品制造的国际分工。

3. 经济全球化对世界各国的经济运行体制提出的新要求有:第一,经济全球化要求各国建立开放的市场经济体系。第二,经济全球化要求各国制定与之相适应的经济运行机制。第三,经济全球化要求各国要培育自己的跨国公司。第四,经济全球化要求各国参与世界经济新秩序的构建。第五,经济全球化给不同国家带来的利益是不均衡的,各国应该创造条件积极参与。

4. 经济全球化的深化中存在的主要障碍有:第一,是层出不穷的贸易保护主义。第二,是变幻莫测的国际金融市场。第三,交替反复的全球通胀、通缩。第四,无序不公的国际市场竞争。

5. 目前经济全球化呈现出的发展态势主要表现在:首先,全球的经济、政治、文化等面临整合态势。其次,国家间越来越重视寻求共同利益。第三,全球性跨国公司的强强合并成为经济全球化新动力。第四,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相互依赖进一步增强。

三、讨论题

1.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而言,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参与世界经济、吸收发达国家的资金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并最终赶超发达国家提供了机遇,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利益;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也可能给发展中国家带来风险甚至灾难,对发展中国家的主权、经济安全、价值观念提出了挑战,稍有不慎,就可能为经济全球化付出沉重代价。 16

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是把“双刃剑”,我们应该抓住机遇,利用其积极的方面,完善经济体系,促进我们的经济快速健康平稳的发展。

2.全球化的出现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我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国际经济大环境。新世纪初面对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态势,中国应建立和完善开放型的经济体系以适应世界经济客观发展的需求。因为,第一,经济全球化在形成世界经济统一体的过程中必然要求各国实行开放的市场经济。第二,经济全球化在促使各国之间的经济相互依存关系进一步加强过程中,必然要求各国制定与之相适应的经济运行机制。第三,经济全球化给不同国家带来的利益是不均衡的,各国应把立足点放在创造和趋利避害上。以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为内涵,以充分利用国际及国内两个市场,在更广领域配置资源,全面提升我国经济发展的国际化水平为目标。充分利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机遇,趋利避害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服务。

3.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对于发展中国家的中国来说,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有利也有弊。简单说来,有利之处是将加快生产要素在区域内的自由流动和合理配置,这将凸显中国在自然资源、劳动力成本等方面的优势。具体来说,一是科学技术地区流动的迅速增加,有利于推动本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和工业化进程,使本国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二是国际贸易的迅速增加,为中国产品、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入区域市场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三是地区内劳动力流动的迅速增加,加快了中国劳动力资源输出,有助于中国就业机会的扩大和外汇收入的增加;四是区域内国际资本流动的迅速增加和跨国公司的大发展,可以引进更多的资金、技术,同时可以参与跨国投资;五是区域经济相互依赖、相互渗透加深,是约束国际冲突、加强信任与合作的保障。同时,也将使中国在该地区内享有比世界贸易组织框架内更多的优惠,有利于共同抵御全球化带来的风险。

不利之处是中国的宏观调控将受国际经济规则的约束和制约,为此要付出一些代价。一是中国国民经济对外依赖的程度会越来越高,中国容易受其他国家经济波动的影响;二是各国企业之间的竞争将更加直接、激烈。中国企业将因经营规模和研究开发能力不足而受到严重冲击;三是将在人才大量流失情况下,中国又不得不高价从国外引进人才,结果受双重损失;四是发达国家通过技术、投资及贸易,向中国转移污染企业和产业,导致环境日趋恶化;五是出口初级产品不 17

少,而且在成本与价格方面忽略生态与环境成本,使得自然资源利用的生态成本在国际贸易中不能得到体现。

第八章 区域经济一体化

一、关键概念

1.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地理上临近的国家通过协定或条约建

立起来的经济合作组织。

2. 自由贸易区:指两个以上的国家,通过缔结条约消除关税壁垒和数量限制,

在区内实现自由贸易,但成员国保留了它们对外部世界决策的自由,各国仍各自独立地实行对非成员国的关税和其他贸易限制。

3. 关税同盟:指成员国在完全取消区内关税和数量限制等贸易壁垒的基础上,

对非成员国贸易设定统一的对外关税(CETs),对外实行共同的贸易政策。

4. 贸易偏转:自由贸易区成立后,因对非成员国的关税并非一致,非成员国会首

先把商品进口到关税较低的成员国,再由该成员国转运到关税高的成员国,从中享用到关税差距,这会导致贸易偏转关税低的成员国。

5. 原产地原则:是各国(地区)为了确定商品原产地和地区而采取的法律、规

章和普遍适用的行政命令。

6. 维纳标准:建立关税同盟是否有利,取决于贸易创造效应与贸易转移效应的

比较。

7. 贸易创造效应:是指组建关税同盟所带来的成员方之间贸易规模的扩大以及

由此造成的经济福利的增加。

8. 贸易转移效应:是指组建关税同盟所带来的贸易由非成员方向成员方的转移

以及由此造成的福利损失。

9. 规模经济效应:一体化集团建立之后,孤立的小市场统一起来,组成一个大市

场,从而实现规模经济利益。

10.协议性分工理论:在规模报酬递增的部门,不同的国家可以通过协议,相互

提供市场,就可以共同分享规模经济效益。

11.大市场理论:通过扩大市场,获得规模经济,从而实现经济利益。 18

二、思考题

1.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类型有:(1)优惠贸易安排:是一种较低级和松散的一体化形式,还有一定程度的关税存在。(2)自由贸易区:成员国保留了它们对外部世界决策的自由。(3)关税同盟:成员国在完全取消区内关税和数量限制等贸易壁垒的基础上,对非成员国贸易设定统一的对外关税,对外实行共同的贸易政策。(4)共同市场:建立共同对外关税,在成员国之间实行商品自由流动的基础上,取消劳务、资本和人员自由流动限制的经济一体化组织。(5)经济同盟:在成员国之间实现市场一体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为保证市场一体化顺利运行的政策方面的协调。(6)完全经济一体化:使各成员国在经济上形成单一的经济实体。

2. 二战以来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现实背景:首先,战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特别是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区域经济一体化提供了物质前提。其次,国际分工的深化和经济生活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提供了经济基础。第三,经济发展不平衡是重要推动力。第四,国际贸易中的保护主义频频抬头。第五,世贸组织主持下的多边贸易谈判困难重重。

3.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第一,围绕周边深化合作,强调地缘关系。第二,经济合作是多层次的。第三,合作的领域是全方位的。第四,当前世界区域经济合作呈现“三区三对成三角”的格局。

4. 一方面,区域经济一体化促进区域内经济贸易的增长,这将为世界经济发展 提供机遇,并在此基础上推动经济全球化,影响世界经济格局。另一方面,区域经济一体化将导致世界范围内的贸易保护主义。

5. 19xx年10月欧共体与欧洲自由贸易联盟达成协议,决定建立欧共体统一大市场,实现商品、资本、人员和劳务自由流通。19xx年12月11日,欧洲共同体在荷兰小城马斯特里赫特签署《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简称《马约》),决定建立欧洲政治联盟和经济货币联盟。《马约》获各国议会批准后,欧洲共同体于19xx年11月1日正式改名为欧洲联盟(European Union, EU)。《马约》具有里程碑意义, 19

它的核心是欧洲货币联盟。19xx年1月1日起,法国等11国率先启动统一货币“欧元”。

20xx年11月18日,欧盟十五国外长会议决定邀请塞浦路斯、匈牙利等10个中东欧国家入盟。20xx年5月1日,这10个国家正式成为欧盟的成员国。这是欧盟历史上的第五次扩大,也是规模最大的一次扩张。20xx年1月,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两国加入欧盟。欧盟经历了6次扩大,成为一个涵盖27个国家总人口超过4.8亿的国家联合体。

6.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主要特点有:第一:成员构成的庞杂性。第二,组织结构的复合性。第三,运行机制的独特性。

三、讨论题

1.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对其双方相互投资、贸易及经济增长都将产生正面和积极的影响,使双方的经济发展达到双赢。东南亚虽然遭遇了上世纪90年代的金融危机,但是其经济活力一样不可小视。随着中国与东盟各国双边和对比贸易投资关系的发展以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不断推进,为中国外向型经济发展创造了新的市场机会和国际化环境,为东盟成员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另外,构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能进一步优化中国和东盟的周边环境。

2.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也是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必然趋势。区域一体化组织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对世界经济乃至全球各国经济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这种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当前在国际贸易中的保护主义频频抬头,以及WTO主持下的多边贸易谈判困难重重的情况下,区域经济合作发展很快。我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将凸显我们在自然资源、劳动力成本等方面的优势,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工业化进程,使我们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有利于共同抵御全球化带来的风险。另一方面,区域经济一体化将导致世界范围内的贸易保护主义。区域经济一体化最严重的消极影响是导致世界范围内的贸易保护主义更加严重。中国现实状况对外贸的依存度依然较高,如贸易保护主义盛行,那对我国的经济发展的持续性是个巨大的挑战,也不利于我国经济发展的稳定。

20

第九章 世界经济传导机制与协调机制

一、 关键概念

1. 购买力平价理论:指两国货币的汇率等于两国价格水平之比,或是在任何国

家中任意一种货币的购买力相等。

2. 一价定律:指在没有运输费用和官方贸易壁垒(例如关税)的自由竞争市场

上,同样货物在不同国家出售,按同一货币计量的价格应该是一样的。

3. 国际经济传递:就是世界经济或特别是有关国家的经济对一国经济发生影

响。

4. 国际经济传递机制:世界经济传导主要通过国际商品流动、国际资金流动、

国际劳动流动、国际信息流动等渠道由一国转移给另一国。

5. 国际经济协调:或称为“宏观经济政策国际协调”或“政策协调”。是指以

各个国家或地区的政府或国际经济组织为主体,在承认世界经济相互依存的现实的前提下,就汇率政策、贸易政策、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等宏观经济政策在有关国家之间展开磋商、协调,或适当修改现行的经济政策,或联合采取干预市场的政策行动,以减缓各种突发事件和经济危机所形成的冲击,维持和促进各国经济的稳定增长。

6. 国际经济协调机制:是指在各个国家或国际组织之间,就贸易政策、国际货

币体系、汇率政策、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等宏观经济政策进行磋商和协调,以缓解政策溢出效应和外部经济冲击对各国经济的不利影响,实现或维持世界经济均衡,促进各国经济稳定增长等所建立的制度安排。

7. 国际经济相互依存:指的是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取决于其他国家的发展和政

策;一个国家的发展和政策又影响到其他国家的经济发展。

8. 博弈论:有时也称为对策论,或者赛局理论。它是应用数学的一个分支,主

要研究公式化了的激励结构(游戏或者博弈)间的相互作用,是研究具有斗争或竞争性质现象的数学理论和方法,也是运筹学的一个重要学科。目前在生物学、经济学、国际关系学、政治学、军事战略和其他很多学科都有广泛的应用。

9. 宏观经济政策国际协调:简称为“国际经济协调”或“政策协调”。

10.国际经济组织协调:指活动于经济领域、跨越国界的政府间组织所进行的国 21

际经济协调。

11.国内政策的国际协调:是指在有关国家解决失业与通货膨胀的目标选择不一

致时,在相互让步的基础上,就这些国家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进行国际协调,并达成某种妥协或临时默契,选择一个符合参与协调的各国整体最大经济利益的均衡点。

12.全球经济治理:指世界各国及国际组织为协同解决国际经济问题、稳定世界

经济以及促进全球共同发展,共同努力所采取的行动和措施。

二、思考题

1.国际经济的传递(导),就是世界经济或特别是有关国家的经济对一国经济发生影响。也就是说,国际经济存在着传递和外溢效应。主要是指国与国之间关于通货膨胀、失业、金融危机和经济周期等的传递,是一种经济失衡的跨国转移,是非均衡传导。它包括发散和收敛两种类型。

2.世界市场价格变动首先导致一国开放部门的相应价格变动,然后又引起国内非开放部门的相应价格变化,从而发生整个国家价格水平的变化,最终导致国民产量、国民收入水平和就业水平的变化。

3.货币与资本非均衡传递渠道有:一是信贷关系的传递渠道;二是利息率差异的传递渠道;三是国际收支失衡的国际传导;四是各国货币政策的传递渠道;五是汇率传递渠道。

4.随着一体化程度的不断加深,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外部性越来越明显。而由于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这些国家经济政策的选择往往相互矛盾,并通过其外部性表现出来,经由传递机制得到扩大,导致世界经济的动荡和危机。这些外部性包括:一是国际经济关系的发展所产生的要求;二是经济均衡外部条件;三是开放经济运行的外部障碍;四是政策调节的外部干扰。

5.经济协调的形式有:国际经济组织协调、区域经济集团协调、国际条约和协定协调以及国际会议协调。

22

三、讨论题

1.国际经济协调在维持国际经济的稳定并促进其发展的过程中,既有积极的作用,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一方面,国际经济协调可以减轻各种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冲击,缓和各国经济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抑制了通货膨胀的发展以及促进了国际贸易和资本流动。另一方面,因为缺乏约束力和彻底性、缺乏公正与平等性、目标与效果非趋同性、缺乏完善的监督机制以及首脑会议政治色彩多于经济等原因,国际经济协调的经济效应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2. 在美国金融危机发生后的一段时期,加强国际经济合作与协调的领域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建立健全国际经济、金融体系;二是遏制贸易投资保护主义;三是强化国际金融监管;四是改革国际货币体系;五是加强区域经济合作与协调。

第十章 金融危机与债务危机

一、关键概念:

1.金融危机:指利率、汇率、股价等金融指标全部或大部突然而急剧地恶化的现

象,这时人们纷纷抛售其实际资产并变现其虚拟资本,导致经济及社会的动荡。

2.20xx年美国金融危机:由于20xx年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的华尔街金融海啸发

展迅猛,有人甚至称其为一场“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机,在华尔街陷入恐慌之际,那些一直被财富光环笼罩的华尔街精英们的华尔街梦,也似乎一夜间被无情地打破。20xx年以来,因美国次贷危机引发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在这里称之为“20xx年美国金融危机”。

3.贸易传导渠道:指一国发生的金融危机,导致本币贬值,恶化了另一个(或几

个)与其贸易关系密切国家的经济基础,从而可能导致另一个(或几个)国家遭受发生金融危机的压力,传播金融危机,即所谓的“贸易溢出效应”。

4.金融传导渠道:金融渠道传导以汇率和利率作为传导的媒介,外汇市场和资本

市场作为传导的途径。

5.次贷危机:是指一场20xx年发生在美国,因房地产次级抵押贷款市场违约率的 23

异常上升而导致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引起的风暴。

6.外债:是在任何特定的时间,一国居民对非居民承担的已拨付尚未清偿的具有

契约性偿还义务的全部债务,包括需要偿还的本金及需支付的利息。

7.债务危机:指债务国不再具备还本付息的能力。如果一国外债负担超过了上述

警戒线或安全线,就表明该国发生了债务危机。

8.布雷迪计划:为防止发展中国家债务危机冲击国际金融市场,西方发达国

家和一些国际金融机构先后采取和实施了一系列所谓“救援发展中国家债务危机”的政策。19xx年3月,美国财政部长布雷迪公布了“布雷迪计划”,其中心内容是:鼓励商业银行取消债务国部分债务;要求国际金融机构继续向债务国提供新贷款,以促进债务国经济发展;提高还债能力。尽管这一计划有可能导致民间银行削减贷款,而且究竟能在何种程度上实现尚属疑问,但比过去向前走了一步,给缓解债务危机提供了一个突破口。

9.贝克方案:19xx年10月,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年会上,美国财政部长贝克

提出了解决中等收入主要债务国债务问题的“贝克方案”。方案包括三个要素:一是在债务国中实行全面的宏观经济和机构改革;二是要求在三年内净增商业贷款200亿美元,为债务国启动经济提供新的周转资金;三是发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大力协调债务问题中的主要作用。“贝克方案”强调了必须实现债务国长期的经济增长,不能单纯依靠债务紧缩经济来平衡国际收支,在当前不失为解决债务问题的途径之一。

二、思考题

1.在巨大的利润的诱惑下,加之优质和次优级抵押贷款市场日趋激烈的竞争,许多金融机构大量发放次级抵押贷款。在楼市升温期间,这些贷款的风险并不高,因为即使违约,金融机构也可以很容易地通过出售房屋来避免损失。随着美国住房市场的降温尤其是短期利率的提高,次级抵押贷款的还款利率也大幅度上升,购房者的还贷负担大为加重。同时,住房市场的持续降温也使购房者出售住房或者通过抵押住房再融资变得困难。这种局面直接导致大批次级抵押贷款的借款人不能按期偿还贷款,进而引发“次贷危机”。 由于20xx年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的华尔街金融海啸发展迅猛,有人甚至称其为一场“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机,在 24

华尔街陷入恐慌之际,那些一直被财富光环笼罩的华尔街精英们的华尔街梦,也似乎一夜间被无情地打破。20xx年以来,因美国次贷危机引发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在这里称之为“20xx年美国金融危机”。

2.20xx年美国金融危机主要是通过有贸易、金融以及心理传导,从美国金融市场到全球金融市场,从美国实体经济到全球实体经济,迅速蔓延,给全球经济造成严重的直接损害。

3.20xx年美国金融危机与东亚金融危机的主要区别表现在三方面:一是危机的源头及原因不同;二是危机的传导路径和形成的内在机理不同;三是危机的危害程度不同。

4.发展中国家的债务状况可划分为两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为第一阶段:这期间的特点是,债务形势十分严峻,经济发展速度大大减退。90年代为第二阶段:其特点是债务国经过结构性调整 以及债务减免计划的实施,债务状况有所缓解,经济略有起色。

5.债务危机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第一,沉重的外债加深了债务国经济对债权国的依赖。第二,沉重的外债负担已经成为许多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严重障碍。其三,沉重的债务加剧了一些重债务国的社会矛盾, 影响了政局的稳定。

6.由于一些发展中国家无力如期偿还债务,国际银行业迅速出现流动性危机,银行信心下降,并通过欧洲货币市场的国际银行网络波及各主要国际金融市场中心。许多银行竞相将存放在银行同业间市场的资金抽回,从而使以银行同业间市场为主体的欧洲货币市场的活力减弱。欧洲货币市场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后的国际金融体系的运转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仅为银行资金创造了高度的流动性,而且成为国际清偿能力的重要来源。这一市场的收缩以致崩溃,将动摇整个国际金融体系。

三、讨论题

25

1.债务危机的形成主要是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当时,世界经济发展停滞,工业发达国家不同程度地陷入滞胀,发展中国家受其影响,无法扩大出口。加之发展中国家本身借入巨额外债兴建基础工业设施,效率不高又不能很快创造产值,出口产品主要是原材料,受国际商品市场疲软的影响甚大,因而国际收支状况严重恶化。另外,19xx年的石油价格大幅上涨,诱发了世界经济的衰退。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为了转嫁国内危机,纷纷实行严厉的贸易保护主义,利用关税和非关税贸易壁垒减少进口,使发展中国家的出口产品价格,尤其是低收入国家主要出口的初级产品的价格,以及石油价格大幅下降。因此,发展中国家的出口收入突然下降,于是他们的偿债能力自然要下降,债务危机也就在所难免。

2.如何采取措施,防范、化解危机,是发展中国家各国极其重视的问题。一般来说,解决债务危机的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债务重新安排。当一国发生债务危机无力偿还外债时,解决方法之一就是与债权人协商,要求将债务重新安排。这样一方面债务国可以有机会渡过难关,重整经济;另一方面债权人亦有希望收回贷出的本金和应得的利息。债务重新安排主要通过两个途径进行:官方间债务重新安排,一般通过巴黎俱乐部(Paris Club)来进行;商业银行债务重新安排则由商业银行特别国际财团(有时称为伦敦俱乐部)组织。第二,债务资本化。债务资本化是指债务国将部分外债转变为对本国企事业的投资,包括债务转移股权、债务转用于资源保护以及债务调换等,从而达到减少其外债的目的。当然,以上方案和办法只能说是解决债务危机的短期对策,对缓解债务问题确能起到积极作用,但债务问题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债务危机的解决仍然取决于能否有一个长期有利的国际经济环境,以及债务国能否成功地执行国内的经济调整计划;另外,还取决于能否有充足的外部资金流入以支持债务国实现持续的经济增长。只有具备这三个条件,才能真正恢复债务国的清偿能力,从而使债务危机得到彻底解决。

第十一章 世纪经济格局

一、 关键概念

1. 世界经济:是在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的基础上,通过商品流通、劳务交换、

资本流动、外汇交易、国际经济一体化等多种形式和渠道,把世界范围内各 26

国的生产、生活和其他经济方面联系在一起的有机整体。

2. 世界经济格局:是指世界经济按照一定标准划分的各种经济力量对比及

其所形成的世界经济结构。

3. 单极化:指在世界经济中某一国统治世界的格局。

4. “两极”格局:美国在战后所确立的世界经济霸主地位首先遭到了苏联

的挑战,苏联成为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经济大国,形成了美苏争霸的两极世界。

5. 多极化:没有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世界经济中占据绝对优势地位,而是由

英、美、德、法、日等多极共同统治世界。

6. “一超多强”: “一超”是指美国,美国是当代世界经济的超级经济强

国,“多强”是指欧盟、中国、俄国、巴西等多极势力。

7. 区域集团化:指同一区域或组织的一些国家在维护共同利益的基础上,

加强经济合作,通过某种形式(条约、协议)组成经济贸易集团。

8.“金钻11国”: 20xx年高盛公司再创“金钻11国”的投资新概念,“金钻

11国”包括:墨西哥、印尼、尼日利亚、韩国、越南、土耳其、菲律宾、埃及、巴基斯坦、伊朗和孟加拉国。

二、思考题

1.世界经济的内涵包括:第一,世界经济不是各国经济的简单综合,而是在国民经济基础上,由国民经济密切联系而形成的超越国民经济的实体。第二,跨国公司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导力量,是世界经济最终形成和成熟的标志。第三,世界经济的主体包括世界各国消费者、各国企业和跨国公司、各民族国家和国家集团、各区域性和国际性经济组织。第四,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大潮中,一方面各国政府对本国经济的控制能力在减弱;另一方面,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和国际经济组织的规模发展壮大和机制不断完善,对世界各国经济的影响日益加深。

世界经济的特点主要有:第一,科学技术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助推器,高新技术成为各国经济竞争的重点。第二,总量发展和不平衡发展并存。第三,在全球化迅猛发展的潮流中,世界经济区域化正在加速发展。第四,面临环境、资源和人口等全球性问题的严峻挑战。第五,跨国公司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7

2.当代世界经济格局的内涵包括:是大国或国家集团之间的经济力量对比关系和支配别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的权力配置情况(利益制衡状态)。

当代世界经济格局的特点主要有:一是美国一极独大;二是欧盟的地位不断上升;三是东盟与中、日、韩(“10+3”)堪称世界一极;四是“金砖四国”及“金钻11国”日益影响世界经济格局的发展。

3.美国在世界经济中一极独大主要表现在:(1)历史渊源:美国是两次世界大战的最大受益国。(2)核心因素:领先的科技水平和人才培养机制。(3)制度结构:优越的产业结构。(4)重要条件:在经济全球化中获得巨大利益。(5)宏观调控:美国是依靠一个资源配置效率极高的自由市场体系来充分调动其所有资源(包括人力资源、物资和金融资源)而成为世界最强大的国家。

4.中国要成为世界强国将面临许多挑战,概括起来主要有八大方面:失业、贫困和社会不安定;某些官员的腐败对经济的负面影响;艾滋病等传染病;水资源不足和环境污染;能源消费和能源价格;金融体系和国有企业脆弱;海外资本直接投资的缩小;台湾海峡及其他冲突。这八项因素都可能阻止中国成为世界强国。

5.新世纪以来世界经济格局出现了三方面的新变化:一是“南南合作”形成了巨大规模;二是发展中国家经济情况普遍好转;三是发展中国家在努力构建国际经济新秩序。

三、讨论题

1. 中国在未来世界经济格局中可能更多地扮演平衡者的角色。但是,中国到底有多大的影响力,对此我们既不能高估,也不应低估。作为世界经济中的第三大经济体,中国在推进世界经济格局多极化中是一个重要的参与者,但还不是主导者,而且中国的参与不同于一般发展中国家的参与,而是可以起到平衡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力量对比和影响力的一个关键参与者。第一,中国是一个地区性经济强国:毫无疑问,中国的国际地位正在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而逐步提高。不过,应该看到:中国正在走向富裕,正在成为一个消费大国和某些产品的生产大国,但还不是一个世界性的经济强国或世界强国。第二,中国成为世界强国面临的挑战:中国要真正成为世界强国还面临着许多挑战。第三,中国的崛起推动 28

世界经济格局多极化:中国是重要的新兴市场国家,在许多国际地区问题上的看法已经代表了世界上绝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与此同时,中国的进一步快速崛起的潜力不可忽视。

2.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形成具有重要的经济战略意义。建立一个有序的东亚区域经济组织,真正形成“世界第三极”,将加速整个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多极化演变,为世界经济格局多极化发展增添和谐元素。东亚区域经济合作也将对亚太区域的经济合作提供一个很好的平台,将促进亚太经济的合作和发展,有利于世界经济的格局的相互制衡。

第十二章 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

一、 关键概念

1. 产业结构:是指各产业的构成及各产业之间的联系和比例关系。

2. 新经济:新经济是指以网络信息技术为主体的技术革命所推动的经济发展与

增长。新经济的主要特征是经济的“一稳三低”,即经济稳步而适度增长,低失业率、低通货膨胀率、低利率。

3. 通货膨胀: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因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也即现

实购买力大于产出供给,导致货币贬值,而引起的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而普遍地上涨现象。

4. 通货紧缩:当市场上流通的货币减少,人民的货币所得减少,购买力下

降,影响物价之下跌,造成通货紧缩。长期的货币紧缩会抑制投资与生产,导致失业率升高及经济衰退。

5. 泡沫经济:虚拟资本过度增长与相关交易持续膨胀日益脱离实物资本的

增长和实业部门的成长,金融证券、地产价格飞涨,投机交易极为活跃的经济现象。

6. “特别301”条款:美国“特别301条款”是广义的“301条款”的一种,

是专门针对那些美国认为对知识产权没有提供充分有效保护的国家和地区的条款。

7. “超级301”条款:美国“特别301条款”是广义的“301条款”的一种, 29

其的核心是“贸易自由化重点的确定”,除不公平措施与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外,还涉及出口奖励措施、出口实绩要求、劳工保护法令、进口关税及非关税壁垒等,是针对外国贸易障碍和扩大美国对外贸易的规定。“超级301条款”通过确定外国的不公平贸易做法和重点国家,加强美国在与这些重点国家进行贸易磋商的谈判力量,旨在为美国寻求开拓国际市场的突破口。

8.前川报告:19xx年4月,日本银行总裁前川(又任产业结构审议会委员长)

向日本内阁提交了关于日本产业结构调整的报告,报告认为为了适应全球经济和发展的需要,日本自身必须调整结构,以缩小贸易顺差。这份报告被称为“前川报告”。

9.广场协议: 19xx年9月,美国、日本、联邦德国、法国及英国等五个发达国

家财长及中央银行行长在纽约广场饭店(Plaza Hotel)举行会议,达成五国政府联合干预外汇市场、使美元对主要货币有秩序地下调以解决美国巨额的贸易赤字的协议。

二、思考题

1. 发达国家的主要特征有:第一,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第二,先进的产业结构。第三,成熟的市场经济体系。

2.二战后美国的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的比重不断下降,第三产业变为主导产业。劳动力也迅速由第一、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第三产业逐渐在国民经济中占优势地位。

3.二战后初期日本政府一直重视和强调对经济的管理、干预。其经济体制具有显著的特点:第一,具有强有力的经济计划导向。第二,有卓有成效的产业政策调控。另外,由于战后导致的激发创造效应(追赶思想),美国的扶植,国际上廉价的资源、能源以及广阔的市场,资本主义世界进入繁荣时期,以及国际经济组织的促进作用等原因,促使了日本经济的快速崛起。

4.德国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特征有:第一,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第二,政府经济管理部门加强宏观调控,主要投资于基础产业,对于生产企业,政府一 30

般不直接投资,但对于节能和能源生产,国家预算要拨出较大经费,无偿资助企业。第三,重视推行社会福利制度。第四,稳定货币制度,控制通货膨胀。德国实行社会市场经济机制的理想目标:一是保证币值和物价稳定;二是力求达到高就业水平;三是实现外贸平衡;四是保持经济适度增长。即人们通常所指的“神秘的魔方四角”。实际上上述四项目标很少同时达到,但在德国,保证币值及物价的稳定一直都是首要目标。

5.英国是现代金融体制的发源地,金融业发达,在全国除了在爱丁堡、曼彻斯特、卡迪夫、利物浦、利兹和格拉斯哥有6个金融交易中心外,还在伦敦形成了欧洲最大、同时也是世界三大金融中心之一的金融城。20xx年伦敦超过纽约成为世界最大的国际金融中心。其金融市场主要包括外汇、银行、黄金和保险市场。

6.法国是欧洲发展较早的国家,目前是工农业都十分发达的世界经济大国。第一,是发达的工农业国家。法国的工业(包括建筑业和公共工程)排行于欧洲第二,世界第四,居美国、日本和德国之后,工业化水平很高。法国是欧洲最大的农业生产国、出口国,世界第二大农产品出口国。第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达,生产和资本日趋集中。法国经济主要为大垄断组织所控制,生产集中化程度高,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达。许多大工业企业、大保险公司及航空运输等部门都由国家直接控制。第三,产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战后法国经济经过60多年的发展,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国民经济增加值总额中,农业和建筑业的比重呈下降趋势,与此同时,工业和第三产业呈上升趋势。

三、讨论题

1. 美国外贸逆差既有利也有弊。大量相对低价的日用消费品和资源性商品进口弥补了美国国内相关生产的不足,为政府实现低通货膨胀;优化美国资源配置,实现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与此同时,美国外贸逆差为其他发达国家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出口提供了广阔的市场。虽然美国有大量外贸逆差,但美国仍然是世界头号贸易强国:一是美国的商品贸易在国际商品贸易中的份额相对稳定,并呈增长势头;二是美国的服务贸易在国际服务贸易中持续领先;三是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方面,美国具有很强的竞争优势。同时,因为美国有比较好的投资环境、发达的资本市场和世界货币美元等,可以补外贸逆差,基本实现国际收支平衡。 31

2.日本和法国的经济体制是一种现代市场经济体制,它们的市场经济体制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又有着自己的特点。其共同点有:日本和法国的市场经济体制都不是简单的市场经济模式,而是一个现代的、发达的市场经济模式。国家与企业、国有经济与私营经济、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共同发挥着调节资源配置的作用。其不同点主要表现在:日本的市场经济体制中政府一直重视和强调对经济的管理、干预。其经济体制一是具有强有力的经济计划导向;二是有卓有成效的产业政策调控等显著的特点。法国的经济体制中,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居重要地位,在市场机制发挥主导作用的基础上实行计划调节,与此同时国家对国民经济的运行实行强有力的干预,法国政府对国民经济的干预在西方各市场经济国家中是最强的。

3.造成日本这次经济危机爆发的深层次原因是体制问题。战后建立起来的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的经济体制和企业制度,半个多世纪以来基本没变,已经无法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市场化的新形势。日本今天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质内容,就是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中国正在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我们与日本经济改革的实质及其面临的问题是相近和相似的。我国应从日本的经济危机中吸取教训,进一步深化和完善自己的经济体制改革。

第十三章 新兴经济体经济发展

一、关键概念

1. 新兴经济体:即经合组织(OECD)以外的发展中国家,其中包括前苏联成员国

和东欧国家,由于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经济的快速发展,目前它们的许多经济指标正在接近发达国家。

2. “金砖四国”: 是指巴西(Brazil)、俄罗斯(Russia)、印度(India)

和中国(China)四国,因这四个国家的英文名称首字母组合而成的“BRICs”一词,其发音与英文中的“砖块”(bricks)一词非常相似,故被称为“金砖四国”。

32

3. “展望五国”: 是越南、印尼、南非、土耳其和阿根廷五国英文名称首

个字母的组合,该词在英文中有“展望”之意。“展望五国”被称作“金砖四国”之后的经济新秀。

4. 外汇储备:指一国政府所持有的国际储备资产中的外汇部分,即一国政

府保有的以外币表示的债权 。

二、思考题

1.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发展对世界经济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新兴经济体的快速增长带动了全球增长的速度。自20xx年以来,世界人均GDP年增长率为3.2% ,而1950~19xx年之间欧、日战后复兴的“黄金时期”仅为2.9% ,更远远超过1870~19xx年之间由于技术革新、扩大贸易和资本流动等积极因素所形成的工业革命时期的1.3 %增长率。另一方面,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发展对世界经济的贡献越来越大。据统计,新兴国家GDP占全球GDP的比重已从19xx年的39.7%跃升至20xx年的48%,全球经济版图已发生相应的变化。20xx年世界GDP增长数额的一半以上是由新兴经济体贡献的。按购买力平价(PPP)计算,20xx年新兴经济体的产出占世界GDP的份额已超过一半。事实上,发展中经济体呈现潮涌式的发展始于上世纪末,在本世纪初汇成整体壮大的潮流。据IMF预测到20xx年,新兴经济体年增长率为6.8% ,发达国家为2.7%。如按此速度对比推算,20年后新兴经济体将占到全球产出的2/3(按PPP计算) 。

2.新兴经济体经济发展将面临许多挑战,主要表现在:第一,政治、军事力量薄弱。第二,经济发展中有许多不确定因素。第三,经济实力核心因素明显落后于西方。第四,必须应对西方的干扰。

3.独立后,以尼赫鲁为首的国大党政府,采取了土地改革、废除长期束缚农业生产的土地制度,统一国内市场,实施“五年计划”,引进外国资本和技术,大力发展公营经济和实行公私营经济并举的资本主义“混合经济”等一系列重大措施,使国民经济很快恢复,并开始了工业化进程。独立后的60年来,印度在经济建设中取得了较大成就,已建立起较完整的经济体系,成为发展中国家中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之一。

33

4.新世纪以来,巴西政府严格执行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达成的协议,继续进行经济、金融和产业结构调整,加大对宏观经济的管理和调控力度,经济有所回升。新世纪以来,巴西政府严格执行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达成的协议,继续进行经济、金融和产业结构调整,加大对宏观经济的管理和调控力度,经济有所回升。20xx年国内生产总值5070亿美元,当年GDP增长率为1.51%;通货膨胀率为7.67% 。20xx年国内生产总值为23228.18亿雷亚尔(约合10670亿美元),当年GDP增长率为

3.7%;而通货膨胀率则下降为3.14%。20xx年巴西国内生产总值为1.665万亿美元,是拉美第一大经济体,世界第十大经济体。服务业、工业、农牧业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5.推动“金砖四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有:一是人力资本和就业;二是投资、消费与储蓄;三是出口与外国直接投资。

三、讨论题

1. “金砖四国”经济发展模式相同的是:“金砖四国”中四国经济保持强劲增长势头,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火车头。国际收支持续盈余,随着经常项目盈余的不断扩大,外汇储备也大幅上升,大量地吸收外资投资,但同时又严重依赖外国市场,特别是欧美等发达国家市场。“金砖四国”经济发展模式也有很大的差别:“金砖四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出口的增长,而各自的优势产业彼此是不相同的,中国出口产业中大都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印度则以软件和服务业为主,而俄罗斯和巴西则更大地依赖于其丰富的自然资源;中国具有在生产效率和资本、市场方面十分明显的优势;巴西在资源和市场方面具有长期发展的基础优势;俄罗斯在政府调控能力和资源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印度则在市场容量和宽松的政策环境上具有优势。

2.“展望五国”经济发展的有巨大潜力:一是天然资源丰富;二是年轻劳动力有增加的趋势;三是对引进外资持积极态度;四是政治相对稳定;五是中产阶级正在崛起,个人消费增长。

第十四章 转轨经济体经济发展

34

一、 关键概念

1. 转轨经济体:即“经济转轨国家”,是指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俄

罗斯为代表中东欧国家由计划经济以急剧转型的方式实施市场化改革,放弃行政性调控措施,加强市场机制在经济运行和调控中的作用。

2. CEEC:指中东欧国家。

3. 休克疗法:许多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市场化和私有化是成功转型的必要组成部

分,并且认为应同时或在一个较短时期内实现这几个条件。因此,许多中东欧国家在半年到一年内实现自由化:急速放开价格, 实行市场价格;放开市场, 实行“市场准入”, 允许各种所有制形式的企业及其产品进入国内外市场;实行浮动汇率机制, 实行本国货币国内自由兑换。该方案导致GNP急剧、持久地下降,并伴有特别高的通货膨胀和其他社会指标的严重恶化。

4. 东欧第三条道路:是指东欧国家选择的介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一条

社会经济发展道路,是一种吸收了两者某些长处的中间道路。

5. 经济转轨:是指整体性的制度结构变迁。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俄罗

斯为代表中东欧国家由计划经济以急剧转型的方式实施市场化改革,放弃行政性调控措施,加强市场机制在经济运行和调控中的作用。这些国家被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称为“经济转轨国家”。

6. “盖莱克”战略:19xx年,波兰的盖莱克执政后,提出了“高速发展战略”,

即高速度、高积累、高消费的“三高”政策,称为“盖莱克”战略。

二、思考题

1.经济转轨体的经济转轨有它独特的历史背景。首先,是经济转轨是在社会主义时期经济体制转轨受挫、与西方高度发达的经济和富裕的生活水平形成较大反差的背景下进行的。其次,经济转轨是在40多年中央计划经济体制下发展的经济基础上开始的。第三,经济转轨的进程始终伴随着以不同思想为基础、代表着不同社会阶层利益的左右翼政党激烈的理论争论和政治斗争。第四,中东欧国家的经济转轨是在建立所谓的政治“民主”、“自由”的公民社会和政治多元化的背景下进行的。第五,中东欧国家的经济转轨是在本国右翼政治力量在西方支持下推翻共 产 党政权,废除原共产主义政治制度的背景下进行的。

35

2.经济转轨国家的独特经济过渡方式主要有:一是自由化经济模式;二是私有化浪潮;三是“休克疗法”;四是稳定化,即以货币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实行稳定化。

3.经济转轨国家的经济模式的基本特征有:一以私有制和股份制为基础的各种所有制并存;二是市场调节与国家计划调节相结合;三是经济效率与社会公正相兼顾。

4.俄罗斯经济结构主要特征有:首先,以能源工业为支柱。其次,军事工业与机械重工业为重点。第三,民用工业落后。第四,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5.普京政府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措施有:首先,降低通货膨胀率和稳定利率。其次,制定和通过俄长期经济发展规划规定。第三,治理和改善经营、投资环境。第四,颁布和完善了一些有效的法律和政策。第五,加大了对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技的投资力度。第六,对需要重点发展的工业部门实行政策倾斜。

三、讨论题

1. 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使中东欧国家普遍开始了政治和经济转轨。在经济上,从以指令性计划为主的计划经济体制向以市场调节为主的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导致世界经济格局从“两极”格局向多极化演变。随着中东欧国家加入欧盟,也加速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为欧盟和北约进一步东扩创造了条件,欧盟的不断壮大也为欧洲,为世界摆脱美国控制提供了前提,进一步推动了世界经济格局向多极化演变。

2. 19xx年春夏发生“多米诺骨牌”式的政治剧变,中东欧国家开始了政治变革、经济转轨,进入新世纪以来,越来越多的中东欧国家加入欧盟。目前,中东欧各国正在大力改善市场经济环境,制定和完善适合市场经济发展的各项法律法规,并重新界定国家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各国经济基本上摆脱了剧变初期急剧衰退的阴影,开始出现增长或恢复性增长。加入欧盟后中东欧国家将因此获得巨大的经济利益,能够更快地推动经济转轨和缩小同西欧经济水平的差距。中东欧国家的经济转轨有利于推动世界经济格局向多极化演变。

36

第十五章 世界经济背景下的中国经济

一、关键概念

1.和平发展:和平问题讲的就是政治问题,经济问题讲的就是发展问题,所

以和平与发展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现为和平是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发展经济是维护世界和平的有力保障。和平发展就是强调只有在和平的国际环境中,世界各国才能保持正常的经济交往和顺利实现本国的发展计划。

2.共同发展:其含义是世界各国,无论是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大国还是小国,

共同建立和维护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共同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以实现共同发展、共同富裕。

3.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一个新概念。19xx年世界

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第一次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以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换句话说,就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

二、思考题

1. 目前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一是经济平稳快速增长,对外依存度过高;二是经济发展不平衡,消费对GDP贡献度不高。

2. 中国在世界区域经济格局中的地位:一是中国经济在全球经济中具有日益重要的影响力,目前的主要表现在于中国经济可以起到平稳全球经济的作用;二是中国在世界商品市场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在产业结构上对国际原材料和制成品市场具有更大的影响力;三是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更多表现为区域性影响,主要是在亚洲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影响力。

3. 新经济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冲击较大:一是危机对中国的金融市场和资本市场 37

都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二是危机导致我国出口锐减及其对实体经济造成冲击,进而对GDP、财政收入、就业以及市场信心等将产生较大程度的冲击。

4.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的经济关系,是我国在经济全球化时期实施经济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经历很长的时期,在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必须按照平等互利的原则,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开辟国内外两个市场,这是中国为加速经济建设的需要,也是经济全球化对一个加速发展的发展中国家提出的必然要求。

三、讨论题

1. 中国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这是我国在本世纪和未来发展道路上的必然选择。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使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才能既实现综合国力的增长,又使人民的生活质量得到切实提高改善,同时又为子孙后代的发展留下充足的资源和良好的环境基础。因此,在今后的社会经济发展中,一是要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加强人力资源开发;二是要推广可持续农业;三是要实行绿色工业;四是要建立资源核算体系,健全资源系统的法制管理;五是要完善环保的法律、法规,加强对环保的监控和执法力度。

2. 面对越来越多的经济危机及国际摩擦,我们应该坚持“有所作为”的原则,充分利用国际社会的各种资源,维护中国的社会经济安全。亚太地区已成为当今世界最大最重要的政治经济中心,21世纪将是亚太世纪。随着冷战的结束,亚太各国通过调整政策,使亚太地区出现了从未有过的绝大多数国家同时改善和发展相互关系的局面。这使我国获得了一个持续的世界总体和平和发展的国际大环境及稳定的亚太环境,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众多的良机。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亚太投资、贸易等实质性的经贸合作不断加强,已成为新世纪亚太经济自身的内在发展趋势,这种趋势,对中国内地吸引外资、引进技术、扩大出口非常有利。因此,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复杂的国际局势,中国的国际战略的重心必须要稳定周边、优化亚太。

38

39